新石器時代玉器特征與內(nèi)涵(早期、紅-大汶口)課件_第1頁
新石器時代玉器特征與內(nèi)涵(早期、紅-大汶口)課件_第2頁
新石器時代玉器特征與內(nèi)涵(早期、紅-大汶口)課件_第3頁
新石器時代玉器特征與內(nèi)涵(早期、紅-大汶口)課件_第4頁
新石器時代玉器特征與內(nèi)涵(早期、紅-大汶口)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新石器時代玉器特征與內(nèi)涵(早期、紅_大汶口)新石器時代玉器特征與內(nèi)涵(早期、紅_大汶口)新石器早期晚段三種考古學文化玉器及特征距今8000-7000年的遼寧阜新查海和內(nèi)蒙興隆洼使用磋磨、鉆孔等石器加工方法,使用當?shù)蒯稁r玉加工出中國最早的玉器。距今7000-53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僅有玦、璜、珠、管、環(huán)等裝飾玉,玉石為河姆渡附件馮家村螢石為主。工具類玉器:鉆孔匕形器、斧、錛等。裝飾類玉器:玦、管狀珠、璜、扁形珠等。新石器早期晚段三種考古學文化玉器及特征距今8000-7000興隆洼文化玉器P12 圖1-1 :3 剖面內(nèi)圓外尖型玦巴林右旗洪格力圖遺址出土7件玉玨左圖1為P12圖1-1:2剖面近圓

2、形玦興隆洼文化玉器P12 圖1-1 :3 剖面內(nèi)圓外尖型玦巴林右興隆洼文化出土玉器巴林右旗洪格力圖遺址出土玉斧P12 圖1-1 :1鉆孔匕形器興隆洼文化出土玉器巴林右旗洪格力圖遺址出土玉斧P12 圖1-查海遺址出土玉器P13 圖1-2 :3截面為弧面三角形玦P13 圖1-2 :4截面為長方形圓柱形玦查海遺址出土玉器P13 圖1-2 :3截面為弧面三角形玦P1查海遺址出土玉器P13 圖1-2 :5玉管P13 圖1-2 :1匕形器查海遺址出土玉器P13 圖1-2 :5玉管P13 圖1-2 河姆渡文化出土玉器 P41 圖1-15 :1 玉玨P41 圖1-15 :3玉璜河姆渡文化出土玉器 P41 圖1

3、-15 :1 玉玨P41興隆洼、查海及河姆渡文化玉器特征1、以簡單工具及裝飾品為主、數(shù)量少2、器型簡單、均為素面3、制作工藝原始4、玉器使用發(fā)軔期5、玦缺口面不夠平直(河姆渡尤甚)興隆洼、查海及河姆渡文化玉器特征1、以簡單工具及裝飾品為主、新石器時代中期(含晚段至晚期)典型考古學文化出土玉器及特征一、遼河流域:紅山文化二、黃河流域1、上游仰韶文化(部分下延至晚期)2、下游大汶口文化(部分下延至晚期)三、長江流域1、上游大溪文化2、下游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3、江淮地區(qū)北陰陽營文化、薛家崗文化、凌家灘遺址新石器時代中期(含晚段至晚期)典型考古學文化出土玉器及特征一紅山文化玉器及其特征考古發(fā)現(xiàn):19

4、08,喀喇沁蒙古王公聘請了一位叫鳥居龍藏的日本學者來講學。過遼上京(今巴林左旗),來到紅山,發(fā)現(xiàn)一些陶片。1919年,法國人桑芝華來到熱河省林西縣,無獲而歸。另一法國人德日進,在紅山一帶發(fā)現(xiàn)一些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細石器。1930,梁啟超之子梁思永,收集一些鳥居龍藏的資料,參加中國科學院考古組,對林西、沙拉海、鍋撐子山一帶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一些陶片。1951年,呂遵諤主持對赤峰紅山后遺址發(fā)掘,首次以紅山文化命名。1954年正式定名。1971年5月,遼寧省昭烏達盟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在北山植樹時,意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雕龍。人們開始意識到,中國玉雕藝術的源頭可能就在紅山文化時代的西遼河流域。其后不久,在敖漢

5、旗古魯板蒿、克什克騰旗好魯庫石板山、阜新胡頭溝等地紅山文化遺存中又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數(shù)批玉雕龍、大型勾云佩等紅山文化玉器。1979年5月,考古工作者又在遼寧省凌源市三官甸子城子山找到具有科學地層依據(jù)的紅山文化玉器墓葬,從而使紅山文化確有玉器成為定論。20世紀80年代以來,通過對紅山文化遺址多次考古發(fā)掘,基本弄清了紅山文化的地域分布和文化內(nèi)涵。紅山文化玉器及其特征考古發(fā)現(xiàn):1908,喀喇沁蒙古王公聘請了紅山文化玉器特征分布范圍:內(nèi)蒙古南部、遼寧西部和河北北部地區(qū);紅山文化年代經(jīng)碳14測定約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距今6000-5000年),主體為5500年前。來源:少數(shù)為遺址采集,多數(shù)出土于僅有玉

6、器陪葬的石板墓“惟玉為葬,多寡有別”。p14為主要遺址)玉器類別:工具類、飾玉類、禮玉。紅山文化玉器特征分布范圍:內(nèi)蒙古南部、遼寧西部和河北北部地區(qū)紅山文化工具類玉器P15 1-3:1 平面近方形那斯臺1式玉斧P15 1-3:2 近橢圓形那斯臺2式玉斧紅山文化工具類玉器P15 1-3:1 平面近方形那斯臺1式玉紅山文化工具類玉器121、玉紡瓜(紡輪)P15 1-3:3,通長:4.59厘米,寬:1.6厘米,厚:1.2厘米。白色玉石,質(zhì)細密,硬度高,不透明。1980年巴林右旗巴彥漢蘇木那日斯臺遺址出土?,F(xiàn)藏于巴林右旗博物館。2、玉紡瓜(紡輪)P15 1-3:4,長徑:1.5厘米,短徑:1.1厘米,

7、厚:0.8厘米。白色玉石,質(zhì)細密,硬度高,不透明。1980年巴林右旗巴彥漢蘇木那日斯臺遺址出土?,F(xiàn)藏于巴林右旗博物館。紅山文化工具類玉器121、玉紡瓜(紡輪)P15 1-3:3,紅山文化飾玉類幾何形佩飾類:璧類(單孔璧、聯(lián)型璧即雙聯(lián)、三聯(lián)或四聯(lián)璧)、方緣圓孔佩、環(huán)(鐲)、璜、玦、管、珠、墜、棒形飾肖形玉佩類:龜、鸮、鷹、魚、鳥、蟬等紅山文化飾玉類幾何形佩飾類:璧類(單孔璧、聯(lián)型璧即雙聯(lián)、三聯(lián)2紅山文化幾何形佩飾玉類特色器物玉璧系列單孔玉璧系列131、常規(guī)玉璧形制:單圓孔圓形扁平狀器物,P15圖1-3:12,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七號墓出土的玉璧。2、圓形略方形圓孔玉璧 P15圖1-3:133、方

8、緣圓孔璧P15圖1-3:10(15頁倒數(shù)第二段)2紅山文化幾何形佩飾玉類特色器物玉璧系列單孔玉璧系列1單孔玉璧單孔玉璧紅山文化聯(lián)型玉璧聯(lián)型玉璧:即聯(lián)璧形飾,是一種近似大小兩個或三個及以上玉環(huán)相連的玉器。12341、2 :雙聯(lián)璧P15圖1-3:143、4:三聯(lián)璧P15圖1-3:15紅山文化聯(lián)型玉璧聯(lián)型玉璧:即聯(lián)璧形飾,是一種近似大小兩個或三紅山文化特色玉器玉璧特征分析玉璧是紅山文化玉器的典型器物,其數(shù)量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一般而言,紅山文化此類單孔玉璧尺寸比較小,最大外直徑為14.7厘米,最小4.8厘米,最厚為0.6厘米,最薄為0.25厘米。按其類別及功能可以分為1、自然崇拜象征物:無小孔單孔玉璧

9、具有自然崇拜的功能,為祭祀蒼天的原始形態(tài),其祭天功能不如良渚文化玉璧明明顯。2、裝飾作用:少數(shù)無小孔,多數(shù)一端鉆1-3個孔不等,為實用器,應為墓主人生前使用之物,為縫綴或系掛佩飾之物。3、聯(lián)型璧:雙聯(lián)、三聯(lián)或四聯(lián)璧,一般比較小,薄,與真正的璧形制差別大,尤為紅山特色玉器,功能不明。紅山文化特色玉器玉璧特征分析玉璧是紅山文化玉器的典型器物,紅山文化其他飾玉類:璜、環(huán)(鐲)、玦、管、珠、墜、棒形飾、竹節(jié)形飾2311、雙龍首璜P15圖1-3:16,16頁第六段2、條形璜16頁第五段3、橋形璜16頁第五段,長:4.35厘米,寬:0.85厘米,厚:0.5厘米。黃色玉質(zhì),透明度好,黃色中泛白色霧狀水沁。1

10、997年巴林右旗查干諾爾蘇木巴日圖出土?,F(xiàn)藏于巴林右旗博物館。環(huán)的殘體,改作璜。紅山文化其他飾玉類:璜、環(huán)(鐲)、玦、管、珠、墜、棒形飾、竹紅山文化其他飾玉類:璜、環(huán)(鐲)、玦、管、珠、墜、棒形飾、竹節(jié)形飾123紅山文化其他飾玉類:璜、環(huán)(鐲)、玦、管、珠、墜、棒形飾、竹紅山文化其他飾玉類:璜、環(huán)(鐲)、玦、管、珠、墜、棒形飾、竹節(jié)形飾1、圓三角形截面環(huán)P15圖1-3:17,16頁第七段,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七號墓出土環(huán)或鐲,紅山很多此類鐲為黃玉質(zhì)。2、圓形截面環(huán)P15圖1-3:18,16頁第七段。3、鐲:哈啦海溝第三十九號墓出土的玉鐲。這些鐲看起來象環(huán),但確實是戴在手腕上的。這在其它地區(qū)的史

11、前古墓中非常普遍,有許多以前被認為是璧和環(huán)的玉器,其實它們都是鐲。就目前的資料來看,史前的玉鐲有環(huán)式、璧式、筒式、琮式、聯(lián)璜組合式,花式、凸緣式等許多種形式。紅山文化其他飾玉類:璜、環(huán)(鐲)、玦、管、珠、墜、棒形飾、竹紅山文化其他飾玉類:璜、環(huán)(鐲)、玦、管、珠、墜、棒形飾、竹節(jié)形飾123常規(guī)形玦:扁圓璧形、環(huán)形玦,中部圓孔,一側(cè)為窄缺口,承襲早中期風格,缺口不規(guī)則,在新石器時代的玉制品中,玦分布相對廣泛,各地多有出土,用途也以耳飾為主。紅山文化其他飾玉類:璜、環(huán)(鐲)、玦、管、珠、墜、棒形飾、竹1、玦,直徑3.5厘米。此器扁圓環(huán)狀,中部有小圓孔,一側(cè)有窄缺口,中部圓孔小。(圖1)2、黃玉玦:

12、最大直徑:5厘米,內(nèi)孔直徑:2.5厘米,厚:0.75厘米。玉質(zhì)細膩純凈,為淡黃色,半透明。1997年巴林右旗查干諾爾蘇木洪格力圖出土。巴林右旗博物館收藏。(圖2)3、黃玉玦:最大直徑:1.25厘米,內(nèi)孔直徑:0.47厘米,厚:0.57厘米。玉質(zhì)細膩純凈,為淡黃色,半透明。1997年巴林右旗查干諾爾蘇木洪格力圖出土。巴林右旗博物館收藏。(圖3)1、玦,直徑3.5厘米。此器扁圓環(huán)狀,中部有小圓孔,一側(cè)有紅山文化其他飾玉類:璜、環(huán)(鐲)、玦、管、珠、墜、棒形飾1231、玉管2、玉珠3、魚形墜(P15圖1-3:24)紅山文化其他飾玉類:璜、環(huán)(鐲)、玦、管、珠、墜、棒形飾12紅山文化其他飾玉類棒形飾1

13、231、圓形玉棒形器:最大殘長29厘米,直徑1.8厘米。遼寧省阜新縣胡頭溝墓地1號墓出土,現(xiàn)藏于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P15圖1-3:20)2、圓體錐形玉棒形器:一組玉錐,最長二十二點六厘米,牛河梁第十六地點一號墓出土。3、蠶狀棒形器: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第十一號墓出土的玉蠶形器,長十二點七厘米(P15圖1-3:21)紅山文化其他飾玉類棒形飾1231、圓形玉棒形器:最大殘長紅山文化肖形飾玉類:龜、鸮、鷹、魚(魚形墜)、蟬123紅山文化肖形飾玉類:龜、鸮、鷹、魚(魚形墜)、蟬123紅山文化玉龜類型紅山文化玉龜(鱉)的出土地主要集中于阜新胡頭溝墓地、朝陽牛河梁遺址等處。此期玉龜數(shù)量較多,造型各異

14、,依據(jù)形制不同可以分為兩中造型:1、3(1右邊為P15圖1-3:23玉龜)A型,寫實型首、尾、四肢明顯外伸,殼甲較扁,表面無紋,從造型判斷應,定名為玉鱉更加恰當。如牛河梁遺址第五地點一號冢1號墓出土的一件。黃綠色玉,有雜質(zhì)和沁痕。體型圓滿,背部之平面近橢圓形,略隆起,表面光素無紋。頭部呈三角形,眼部微凸,頸部、四肢、尾部皆琢出,腹部平直。精細逼真,栩栩如生。長9、寬7、厚1.9厘米(圖3)。阜新胡頭溝墓地1號墓出土的一件亦屬此類型。淡綠色玉質(zhì),表面局部沁成黃褐色。通體光素無紋。體較窄,頭部近三角形,頸部前伸,以概括的棱線表示目和口。四足為弧狀略凸,作收縮爬行狀,短尖尾,背部近圓形。腹部正中以剔

15、地發(fā)琢出一道連貫首尾的凸脊,其下對鉆一組隧孔,用作穿系之用。長4.8、寬2.8厘米,厚0.5厘米(圖1右)2、B型,龜之首、足、尾皆作縮入體內(nèi)狀,沒有雕出,呈龜殼形。如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一號冢21號墓出土的一件玉龜。淡綠色。整器為龜殼狀,平面近橢圓形,龜背隆起,上起三道棱脊,并琢出規(guī)整的龜背紋。龜之頭、足、尾皆作蜷縮于龜甲內(nèi)狀,造型逼真。龜背與腹之間琢有楔形槽。高2.7、背長5.3、寬4.1厘米。紅山文化玉龜類型紅山文化玉龜(鱉)的出土地主要集中于阜新胡頭紅山文化玉龜?shù)墓δ芩_滿教認為“萬物有靈”,自然界的鷹、鳥、蛙、龜、蜥蜴、蟾蜍等動物都是神靈,可以幫助薩滿與神鬼溝通,它們是薩滿的助神,以這些

16、動物為原型制作的玉雕藝術品,即玉人、玉鷹、玉鳥、玉鴞、玉龜、玉魚等,都屬于助神類玉神器。龜是權力的象征:胡頭溝M1出土玉龜,這說明墓主生前擁有較多的財富和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握在手中的龜是墓主權力的一種標志。龜寓意著祈求氏族,人丁興旺,漁獵豐收,代表財富。龜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深受古人青睞,用珍貴的玉料琢制出眾多的玉龜,更祈求象龜一樣長壽。紅山文化玉龜?shù)墓δ芩_滿教認為“萬物有靈”,自然界的鷹、鳥、蛙紅山文化玉龜特征紅山文化玉龜都是選用蛇紋石亦即岫玉作為玉料,玉料的顏色不盡相同;玉龜?shù)钠ざ加星呱?,或者有傷殘;以瓦溝紋或者是較粗的隱刻紋作為主要紋飾,造型簡樸;背部的鉆孔有不同的形式,象鼻孔中有時可以

17、發(fā)現(xiàn)螺旋紋。紅山文化玉龜特征紅山文化玉龜都是選用蛇紋石亦即岫玉作為玉料,紅山文化肖形飾玉類:龜、鸮、鷹、魚、蟬1234紅山文化肖形飾玉類:龜、鸮、鷹、魚、蟬1234紅山文化玉鸮(貓頭鷹)紅山文化的寫實動物形玉器中,以玉鸮者數(shù)最眾,主要出自內(nèi)蒙古巴林右旗那斯臺遺址,遼寧阜新胡頭溝墓地、阜新福興地鄉(xiāng)、喀左東山嘴遺址、朝陽牛河梁遺址等處。根據(jù)玉鸮的整體形狀和對各構(gòu)成部分表現(xiàn)的精細程度,紅山文化玉鸮可劃分為兩個類型:(P15:圖1-3:25、26)1、A型形象雕琢具體,雙翅及尾翼表面以粗淺凹槽或凸弦紋表現(xiàn)翅羽。根據(jù)有無爪,復可細分為兩個亞型。(1)Aa型,有作并列作攀附狀的雙爪。如巴林右旗那斯臺遺址采

18、集的一件玉鸮。黃綠色,質(zhì)地瑩潤細膩,光澤度較高。背面平整,有三組交叉隧孔。高6.1、寬6、厚1.8厘米。(圖三下)(2)Ab型,無爪。遼寧喀左東山嘴遺址采集到的一件玉鸮屬此類型。玉質(zhì)分為兩層,表層為綠松石質(zhì),較薄,底層為黑色石皮。呈扁平體展翅形,頭部凸出,尾翼舒張,無爪。以淺細的陰刻線紋琢出目、耳、喙等部,雙翅、尾翼上的羽毛用數(shù)道淺凹槽狀的“瓦溝紋”表示。背面橫鉆有一組隧孔。高2.5、寬2.8、厚0.4厘米。(圖2)紅山文化玉鸮(貓頭鷹)紅山文化的寫實動物形玉器中,以玉鸮者數(shù)紅山文化玉鸮(貓頭鷹)2、B型,形象極為概括,表面光素無紋。如阜新胡頭溝墓地1號墓出土的一件玉鸮。淡綠色玉質(zhì),表面大部分

19、泛有白色間黑褐色沁斑。頭部凸出,頭頂部隱約可見減地突出的雙目。作展翅狀,平肩,雙翅兩側(cè)亦較平直,尾端向外略有弧度。器表光素無紋。背面上部橫穿一隧孔。高3.7、寬4.05厘米。3、功能:玉雕鷹形象則是在以玉為最高物質(zhì)形態(tài)的紅山文化時期薩滿使用 的動物助神類神器。紅山文化玉鸮(貓頭鷹)2、B型,形象極為概括,表面光素無紋。紅山文化肖形飾玉類:龜、鸮、鷹、魚、蟬12紅山文化肖形飾玉類:龜、鸮、鷹、魚、蟬12紅山文化肖形飾玉類:龜、鸮、鷹、魚(魚形墜)、蟬13玉蟬:五件,皆出自內(nèi)蒙古巴林右旗境內(nèi),有那斯臺、寶力格兩處。五件整體形制相近。如那斯臺遺址采集者,黃綠色,兩端沁為紅褐色。略呈圓柱體,頂部為橢圓

20、形,較為平整,圓眼略外凸,口微張,腹部內(nèi)收,上腹部以一組減地凸起回字紋表示雙翼,下腹部飾以兩道凸弦紋。體近前由兩側(cè)對鉆一孔。下部光素無紋,尾部上翹,呈尖圓形,兩側(cè)有對穿圓孔。長7.3、寬3.1、厚2.6厘米。(圖2下)(P15圖1-3:27)2紅山文化肖形飾玉類:龜、鸮、鷹、魚(魚形墜)、蟬13玉蟬:五紅山文化異形鸮1、玉鸮:牛河梁遺址,N2Z1M26出土的雙獸(鸮)首玉飾。標本第2號。器為黃綠色,局部有白色瑕斑,精磨,光澤度高,圓潤感強,出土于墓主人腹部,正面朝上,背面有三對牛鼻穿孔。器通長12.9、寬9.5、厚0.6厘米。出土于墓主人腰腹部位的玉器,可能代表著墓主人之身份特征,根據(jù)不同的飾

21、物,確定墓主人生前擔任何種神職。2、玉鵠(gu三聲):有的稱玉鳳,紅山文化所出玉鵠者數(shù)量甚少,考古資料中僅見朝陽牛河梁遺址第十六地點4號墓出土者。淡綠色玉質(zhì),局部沁蝕為白色。整器為板塊狀,尺寸較大。長19.5、高12.5、厚1.2厘米。背部有四對牛鼻穿。紅山文化異形鸮1、玉鸮:牛河梁遺址,N2Z1M26出土的雙獸紅山文化肖形飾玉類:龜、鸮、鷹、魚、蟬12紅山文化玉魚的出土地點僅見巴林右旗那斯臺遺址與阜新胡頭溝墓地兩處。1、整體呈扁圓錐體。那斯臺遺址出有一件,可屬此類型。蔥白色玉質(zhì)。扁圓錐體,雙目對穿成孔,口部呈凹坑狀,頸部有一周陰刻弦紋,左側(cè)有一條溝痕,右側(cè)為兩條,當作魚鰭,尾端漸收為鈍尖形。

22、琢制不甚規(guī)整。淡藍色碧璽魚形器,通長:4.9厘米,寬:1.84厘米,厚:1.28厘米。(圖1)1980年巴林右旗巴彥漢蘇木那日斯臺遺址出土?,F(xiàn)藏于巴林右旗博物館。2、魚形墜(P15圖1-3:24),扁平體。胡頭溝墓地3號墓出土的一對綠松石魚。兩件質(zhì)料、形制基本相同。質(zhì)地表皮為綠松石,背層為黑色石皮。整體呈扁片狀,圓頭,拱背,翹尾,腹下凸出一鰭,尾部上翹,頭部鉆一孔成目。長2.5-2.7厘米。(圖2)紅山文化肖形飾玉類:龜、鸮、鷹、魚、蟬12紅山文化玉魚的出土紅山文化肖形玉飾類功能紅山文化肖形玉器上大多鉆有一到數(shù)個直孔或隧孔,以使其可以直接穿繩懸佩或綴縫于衣物之上。出土時大多置于墓主人身體的重要

23、位置,如頭、腹、胸部或握在手中,且同類玉器常成對出現(xiàn)。這些玉器所具有功能應與玉珠、玉管、玉鐲等物不同,并非出自裝飾目的。推測寫實動物形玉器應與用作禮儀、祭祀的玉豬龍、箍形器、勾云形玉佩等功用接近,作為薩滿通神的法器,死后隨之入葬。紅山文化肖形玉飾類功能紅山文化肖形玉器上大多鉆有一到數(shù)個直孔紅山文化禮玉器紅山文化禮玉主要有玦(以獸首形玦為主)、箍形器(馬蹄形玉箍)、勾云形器、三孔器、獸首柄形器、神人等為代表,是紅山文化所特有的。紅山文化的玦有兩種形制,一是常規(guī)形玦,二是獸首形玦即俗稱玉豬龍和C形龍,也是這里所說的禮玉,前者不屬于禮玉,而屬于幾何形佩玉類(見前章)。紅山文化禮玉器紅山文化禮玉主要有

24、玦(以獸首形玦為主)、箍形器紅山文化禮玉器異形玦異形玦又稱獸首形玦:環(huán)狀有缺之形,一端為獸首,一端為獸尾,整體為一獸形:可以分為兩個類型A型龍,B型為C型龍。A型龍為玉豬龍,根據(jù)玦的形態(tài)可以分為兩式:Aa式大耳大首粗體玉豬龍、 Ab式小耳小首玉豬龍紅山文化禮玉器異形玦異形玦又稱獸首形玦:環(huán)狀有缺之形,一紅山文化禮玉器異形玦之A型龍:玉豬龍1234Aa式大耳大首粗體玉豬龍:三角形大聳耳,眼及吻部多道簡潔線刻紋,玦口或封半開式,或全開式,粗體光素無紋,距頭頸約身體三分之一處有對穿小孔1個(少數(shù)為2個)。紅山文化禮玉器異形玦之A型龍:玉豬龍1234Aa式大耳大Aa式玉豬龍:聳耳多線吻粗體式,玦口或封

25、半開式,或全開式,獸首部位龍身圓形,額頭隆起,吻部前凸。除頭頂?shù)娜切未蠖?,大眼睛以及吻部的多道皺紋由比較簡潔的線刻劃外,光素無紋飾。首尾之間有橫向窄缺口,或連或斷,或為一道不明顯的劃紋。頸背部對穿一小孔,可穿系佩掛。在紅山文化大墓中,卷龍多位于墓主的身軀上面,可能穿繩佩于胸前,應是當時的一種禮儀用玉和宗教用器。1、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第四號墓,墓主人為一老年男子,頭枕一玉箍形器,胸口掛兩只玉豬龍。2、墓葬圖中上端大型玉豬龍3、墓葬圖中下端略小玉豬龍,高7.2厘米、寬5.2厘米。4、現(xiàn)天津博物館藏,原藏于天津藝術博物館Aa式玉豬龍:聳耳多線吻粗體式,玦口或封半開式,或全開式,獸紅山文化禮玉器異

26、形玦之Aa式玉豬龍12345678紅山文化禮玉器異形玦之Aa式玉豬龍12345678Aa式大耳大首粗體玉豬龍來源1、天津博物館藏;2、1996年瀚海拍出,首都博物館拍得,現(xiàn)藏首都博物館;3、故宮博物院藏品;4、遼寧建平縣征集;5、遼寧牛河梁地區(qū)征集6、河北圍場下伙房出土;7、赤峰巴林右旗博物館征集;8、法國吉美博物館藏Aa式大耳大首粗體玉豬龍來源1、天津博物館藏;2、1996年紅山文化禮玉器異形玦之Ab式玉豬龍123456789紅山文化禮玉器異形玦之Ab式玉豬龍123456789紅山文化Ab式小耳小首玉豬龍?zhí)卣靼雸A形小聳耳或無耳,眼及吻部線刻紋簡化或不明顯成抽象狀,玦口或封半開式,或全開式,粗

27、體光素無紋,距頭頸約身體三分之一處或身體一半處有對穿小孔1個(有的無),孔徑大。來源:1、天津博物館藏;2、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高5.9、寬4.8厘米;3、中國國家博物館藏,1985年吉林農(nóng)安左家山出土。高4.4厘米、寬3.8厘米。4、大英博物館藏;5、赤峰地區(qū)征集;6、旅順博物館藏;7、原遼寧文物總店征集;8、天津博物館藏;9、內(nèi)蒙古哲理木盟奈曼旗采集紅山文化玉玨紅山文化Ab式小耳小首玉豬龍?zhí)卣靼雸A形小聳耳或無耳,眼及吻部紅山文化禮玉器異形玦之B型龍:C形龍1234紅山文化禮玉器異形玦之B型龍:C形龍1234紅山文化B型玉龍:C形龍?zhí)卣骰咎卣鳎河窳弦阅G色和黃綠色為主,龍體彎曲,呈“C”形,

28、首尾相差距離大,吻部前噘,嘴緊閉。鼻端截平呈圓滑狀,有一對稱鼻孔,頭部上方近水平位有雙目呈水滴狀,雙目后頸部上方豎立一條鉤狀長鬣十分飄灑,玉龍軀體中部有對穿通孔。整體呈彎曲狀,有蓄勢待發(fā)之勢。學術界、考古界公認沒有爭議的四條玉龍有: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龍(圖1,國家博物館藏)、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翁牛特旗廣德公鄉(xiāng)黃谷屯遺址出土的玉龍(圖2,翁牛特旗博物館藏)、傅熹年先生捐贈“C形”玉龍(圖3,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傅熹年先生在北京翰海拍賣公司以354萬元拍賣掉的龍形鉤(圖4,現(xiàn)去向不明)。圖3、圖4均為著名歷史學家、中國考古學會理事傅熹年祖父傅增湘先生早年藏品。紅山文化B型玉龍:C形龍?zhí)?/p>

29、征基本特征:玉料以墨綠色和黃綠色為紅山文化異形玦:A型和B型龍內(nèi)涵分析在紅山文化大墓中,A型龍多位于墓主的身軀上面,可能穿繩佩于胸前,應是當時的一種禮儀用玉和宗教用器。有豬型說、熊型說,可能是財富象征或是薩滿通靈神器。B型C形龍龍體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經(jīng)試驗,若穿繩懸起,龍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線上,顯然,孔的位置是經(jīng)過精密計算的。玉龍以一整塊玉料圓雕而成,細部還運用了浮雕、淺浮雕等手法,通體琢磨,較為光潔,這都表明了當時琢玉工藝的發(fā)展水平。玉龍形體碩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飾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國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關的禮制用具。紅山文化玉龍曾有中華第一龍稱譽,雖然此后我們又發(fā)現(xiàn)了更早龍形的蹤

30、跡,但紅山玉龍的典型意義仍不容置疑。中華民族龍的起源同我們民族歷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時代的肇始緊密相關。紅山玉龍對于研究我國遠古的原始宗教,總結(jié)龍形發(fā)展的序列都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紅山文化異形玦:A型和B型龍內(nèi)涵分析在紅山文化大墓中,A型龍1紅山文化禮玉之箍形器(馬蹄形玉箍)或斜口筒形器2341紅山文化禮玉之箍形器(馬蹄形玉箍)或斜口筒形器234紅山文化禮玉之勾云形器所謂勾云形玉器,其造型的基本特點解構(gòu)為“中心盤卷”、“四角的卷勾”和“小凸或齒狀突”三個要素,目前公開發(fā)表資料可靠的紅山文化勾云形器約35件,含出土和館藏的。根據(jù)該器物形制特征,將其分為五型(A、B、C、D和E型),其下又有諸多亞型

31、。A型為簡化單鉤型勾云形玉器,B型為單鉤型勾云形玉器,C型為雙鉤型勾云形玉器,D型為雙鉤型勾云形玉器的抽象型,E型為根據(jù)勾云形玉器的構(gòu)成要素變異而成。紅山文化禮玉之勾云形器所謂勾云形玉器,其造型的基本特點解構(gòu)為 紅山文化禮玉之勾云形器A型勾云形器A型簡化圓孔單鉤勾云形玉器: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第二十一號墓出土。1 紅山文化禮玉之勾云形器A型勾云形器A型簡化圓孔單鉤勾云紅山文化禮玉之勾云形器B型勾云形器 Ba式Bb式2345678910紅山文化禮玉之勾云形器B型勾云形器 Ba式Bb式2紅山文化禮玉之勾云形器B型勾云形器Bc式Bd式Be式111213141516紅山文化禮玉之勾云形器B型勾云形器B

32、c式Bd式Be式11紅山文化禮玉之勾云形器C型勾云形器Ca式Cb式171819202122232425紅山文化禮玉之勾云形器C型勾云形器Ca式Cb式171819紅山文化禮玉之勾云形器C型勾云形器Cc式Cd式262728紅山文化禮玉之勾云形器C型勾云形器Cc式Cd式262728紅山文化禮玉之勾云形器D型勾云形器Da式Db式Dc式32紅山文化禮玉之勾云形器D型勾云形器Da式Db式Dc式32紅山文化禮玉之勾云形器E型勾云形器E型紅山文化禮玉之勾云形器E型勾云形器E型紅山文化禮玉之勾云形器勾云形玉器在紅山文化玉器中不論從造型特征上還是從功能意義上看,均占十分特殊的地位。首先,出土的有明確的考古學地層關

33、系,并且與其他紅山文化玉器共存的勾云形玉器均出自于較高等級的墓葬內(nèi)。牛河梁出土的10件勾云形玉器多出自較高等級的積石冢,是體現(xiàn)紅山文化“唯玉為葬”的重要器物。勾云形玉器不僅具有區(qū)分社會等級差異的作用,還應用于紅山社會的宗教祭祀。有人認為其兩側(cè)鏤空的附飾是側(cè)視的龍首,這些特征說明它 不是寫實性的肖生造型玉器,而是通過想象和夸張,將幾類動物的特征集于一身,它的帶齒獸面形又屬于抽象變形的動物面紋,與動物助神類神器有共同之處;而它表面琢磨出的旋轉(zhuǎn)式的淺凹槽,無疑是與玉勾云形器有直接關系,也是象征薩滿靈魂升天時所幻覺的宇宙魂氣旋渦圖,是薩滿教通靈的神器之一。紅山文化禮玉之勾云形器勾云形玉器在紅山文化玉器

34、中不論從造型特紅山文化禮玉勾云形器課后作業(yè):請根據(jù)提供的線描圖特征,找到35件勾云形器的原圖,并說明各個器物特征,如圖1所示,制作工藝和功能。請做好用PPT的形式上交。紅山文化禮玉勾云形器課后作業(yè):請根據(jù)提供的線描圖特征,找到3紅山文化禮玉之三孔器雙獸首三孔器:通長:9.2厘米,1987年內(nèi)蒙古巴林右旗巴彥漢蘇木那日斯臺出土。巴林右旗博物館收藏。紅山文化禮玉之三孔器雙獸首三孔器:通長:9.2厘米,1987紅山文化禮玉之獸首柄形器玉丫形器。長12.1厘米,最寬6厘米,厚0.3厘米。遼寧省阜新縣福興地公社遺址采集,遼寧省博物館藏。玉丫形器是紅山文化常見的特色玉器之一,具體象形及意義不明。紅山文化禮

35、玉之獸首柄形器玉丫形器。長12.1厘米,最寬6厘米紅山文化禮玉之神人玉人是薩滿祖先的雕像,擁有它的墓主人是即任的薩滿,佩帶前代大薩滿的玉雕像,是希望大薩滿的靈魂能夠保佑和協(xié)助他進行神事。紅山文化禮玉之神人玉人是薩滿祖先的雕像,擁有它的墓主人是即任紅山文化玉器特征分析1.工藝上,已有圓雕、浮雕、透雕、兩面雕2.表面不多加裝飾,少用刻線,多用“壓底隱起”手法3.邊緣極薄,有剌手感4.直孔邊緣常做修飾,孔壁與平面有過度,顯得柔和5.牛鼻穿外大內(nèi)小,孔邊常見打磨修飾的痕跡6.玉器表面柔和,不見有玻璃光者紅山文化玉器特征分析1.工藝上,已有圓雕、浮雕、透雕、兩面雕紅山文化玉器特征分析1、“紅山刃邊”:紅

36、山文化玉器有個顯著的特征,凡是沒有凹槽的版形器,邊緣均磨薄呈刃狀,俗稱“紅山刃邊”。2、“紅山瓦溝”:紅山文化玉器的另一個特點是在勾云形佩的平面磨出瓦楞凹槽,俗稱“紅山瓦溝”。3、“紅山喇叭”:紅山文化玉器大多是錐鉆孔或管鉆孔。錐鉆孔有如“馬蹄”,俗稱“馬蹄孔”;兩面對鉆則在中間留下“蜂腰”;或“臺階”所以又稱“蜂腰孔”。這種錐鉆形成的孔,都會在器表留下“喇叭口”,業(yè)內(nèi)把它成為“紅山喇叭”。管鉆孔的孔壁常留有擦痕或螺旋紋。4、“紅山橢圓”:紅山文化玉器中的圓雕件,圓徑極不規(guī)范,大多為橢圓形,這種刀工和后來的刀工有明顯區(qū)別。紅山文化玉器特征分析1、“紅山刃邊”:紅山文化玉器有個顯著的紅山文化玉器

37、特征分析5、“紅山二合一”:紅山文化玉器形成結(jié)構(gòu)上的一大特色是紋飾和造型兩者合而為一,玉件的結(jié)構(gòu)既是紋飾又是造型。6、“紅山線刻眼”:紅山文化玉器中動物眼睛大多為陰線刻成,眼形以梭子形、圓圈形、重圈形、卷云形為最多見,有少量穿孔眼。7、“紅山磨痕”:紅山文化玉器上的直線痕,有些專家認為是用柔性拉條“拉”出來的,其實不然。即使用最堅韌的牛皮拉條和解玉砂,也未必能在玉件表面磨出痕跡來,例如著名的紅山玉鸮鳥尾部和翅內(nèi)的直線條,都是用石質(zhì)或骨質(zhì)銳器磨刻而成。由于用力不均勻的原因,線條呈現(xiàn)底部寬、尾端尖的形狀,在高倍放大鏡下觀察,線條“毛道”和續(xù)痕非常明顯。這些標志著紅山文化玉器的磨刻特征,業(yè)內(nèi)稱之為“

38、紅山磨痕”。紅山文化玉器特征分析5、“紅山二合一”:紅山文化玉器形成結(jié)構(gòu)紅山文化玉器特征分析8、線條特征:紅山文化玉器線條豐富,常見的有寬陰線、窄陰線、陽刻線、弦紋、齒紋、網(wǎng)格紋。陰線底部大多呈弧形,剖面近似“V”字形,淺而輕,均為手工琢磨而成,較長的陰線有逐段磨刻痕,寬陰線有多次磨琢的“毛道”?;【€分斷弧和大圓弧兩種,前者用手工一次磨刻而成,后者則需要用輔助弧托,分段磨刻,有明顯的“接續(xù)痕”。陽刻線是磨去地子,凸出線條,俗稱“減地起線”。弦紋有陰弦、陽弦兩種。陰弦類似首尾相接的寬陰刻線,陽弦線類似陽刻線。齒紋有尖形齒和方形齒兩種。網(wǎng)格紋常出現(xiàn)在鳥和龍紋的頭部、尾部,是由淺陰弦組成的不規(guī)則網(wǎng)格

39、。紅山文化玉器特征分析8、線條特征:紅山文化玉器線條豐富,常見紅山文化玉器特征分析9、器型特征:紅山文化器型以龍、鳥、壽面為典型。紅山“C”形龍多為梭形眼、閉口、上翹唇、尖尾、后披鬣;紅山“豬龍”無鬣;“龍?zhí)ァ倍眺?。從“豬龍”到“龍?zhí)ァ钡健癈”形龍,歷經(jīng)了無鬣短鬣長鬣的發(fā)展過程。紅山鸮鳥大多為小耳朵、小鼻子、扁嘴巴、圓眼、造型對稱,有齒,一般為兩齒一組。10、“紅山象鼻穿”:紅山文化玉器除了“喇叭口”,“馬蹄孔”、“蜂腰孔”之外,還喲一種特殊的鉆孔方法,稱作“象鼻穿”,具體技法是在玉器一面先鉆并排兩個孔,再用斜“刀”在孔的深處穿通。11、“紅山粗”:紅山文化玉器因為極少出土,所以極少盤復器。真

40、正的紅山文化玉器,大多表面粗樸,也少見“包漿”,業(yè)內(nèi)稱之為“紅山粗”。紅山文化玉器特征分析9、器型特征:紅山文化器型以龍、鳥、壽面新石器時代中期(含晚段至晚期)典型考古學文化出土玉器及特征黃河流域1、中游仰韶文化(部分下延至晚期)2、下游大汶口文化(部分下延至晚期)新石器時代中期(含晚段至晚期)典型考古學文化出土玉器及特征黃仰韶文化玉器及特征仰韶文化因最早發(fā)現(xiàn)于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而得名,距今7000-5000年。典型仰韶文化包含著一脈相承的四個類型:半坡、廟底溝、西王村、史家,前三個有玉器出土,分布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匯集的中原地區(qū)為中心。玉器有璜、環(huán)、珠、墜、管、鐲、笄、魚形飾等裝飾玉

41、和斧、刀等生產(chǎn)工具,玉質(zhì)主要為綠松石、綠色玉,玉材多屬于河南獨山玉。仰韶文化玉器及特征仰韶文化因最早發(fā)現(xiàn)于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仰韶文化墜形裝飾玉仰韶文化墜形裝飾玉仰韶文化裝飾玉:環(huán)、璜、墜飾蛇紋巖環(huán)殘玉璧玉璜玉環(huán)仰韶文化裝飾玉:環(huán)、璜、墜飾蛇紋巖環(huán)殘玉璧玉璜玉環(huán)仰韶文化生產(chǎn)工具類玉器,西坡遺址出土仰韶文化生產(chǎn)工具類玉器,西坡遺址出土仰韶文化玉器仰韶文化玉器仰韶文化玉器特征器物造型簡練,體型小,幾何形為主。一般光素無紋,鉆孔技術原始,多不規(guī)整。材質(zhì)多為河南獨山玉,有白玉、綠玉及綠松石,尚未發(fā)現(xiàn)圓雕玉器。仰韶文化玉器特征器物造型簡練,體型小,幾何形為主。大汶口文化出土玉器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文

42、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山東泰山地區(qū),東至黃海之濱,西至魯西平原東部,北達渤海南岸,南到江蘇淮北一帶,該文化類型的遺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發(fā)現(xiàn)。據(jù)放射性碳素斷代并校正后得出數(shù)據(jù),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約63004500年,延續(xù)時間約2000年左右。根據(jù)地層疊壓關系和遺物特征,可以區(qū)分為早、中、晚3期。主要玉器類別:工具類玉器、裝飾玉和禮玉。大汶口文化出土玉器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山東省各類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玉器一覽表 類別 遺址鐲璧墜珠鏃形器管飾片或飾品環(huán)工具笄佩璜釧總計景芝鎮(zhèn)214管形310西夏候11215尼山采集3采集3野店52402矛頭49大汶口1、璜形

43、墜11、臂環(huán)2、指環(huán)1頸飾1串411王因1、耳墜1011三里河牙璧3耳墜383鞍形1、三角形1、馬蹄形11122建新121鏃形飾3串飾119大范莊11崗上人面形玉飾11山東省各類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玉器一覽表 類別 鐲璧墜珠山東省各類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玉器一覽表 類別 遺址鐲璧墜珠鏃形器管飾片或飾品環(huán)工具笄佩璜釧總計紅土埠采集耳墜112尚莊112陵陽河224杭頭玉鏟11五村玉器環(huán)1、指環(huán)12焦家1、牙璧1136龍形飾113、指環(huán)3鏟6、斧1、錛1248山東省是大汶口文化分布的中心區(qū),這里不僅發(fā)現(xiàn)了很多大汶口文化典型遺存,而且在一些重要的大汶口文化遺存中,還出土了數(shù)量豐富的大汶口文化玉器,使這里成

44、為研究大汶口文化玉器的關鍵地區(qū)。山東省各類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玉器一覽表 類別 江蘇和安徽地區(qū)各類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玉器一覽表 類別 遺址鐲璧墜珠鏃形器管飾片或飾品環(huán)工具笄佩璜釧總計劉林(江蘇)11215大墩子31(江蘇)劉林類型595玉刀1222花廳類型8玉斧19花廳(江蘇)第一次琮1 件、琮形管4 件、冠狀佩1 件、玉佩1 件、琮形錐狀器3 件、串飾2 組、鐲9 件、瑗2 件、環(huán)4件、錐25 件、扁條形器1 件、小玉管1 件、大玉管1 件、彈頭形管1 件、鼓形珠2 件、指環(huán)2 件、蘑菇形柄飾1 件、長方形柄飾1 件、錛形墜飾1件、圓形飾5 件、凹弧邊四角形玉飾1 件、梯形飾件2 件、梯形耳墜

45、6 件、梨形耳墜1 件150件(組)第二次琮1 件、琮形管4 件、鉞2 件、條形有段玉錛2 件、斧1 件、冠狀佩4 件、佩1 件、璜5 件,冠飾1 件、項飾2 組,鐲17 件,瑗5 件,小玉璧1 件、環(huán)86 件、豬頭形環(huán)1 件、指環(huán)2 件、套管3 件、玉飾片一組8 件,綠松石飾片一組10 件、水晶1 件、錐41 件、墜19 件、管20 件、珠242 件、雙孔玉飾1 件、墜飾1 件、綠松石耳墜2 件、綠松石小耳墜1 件431 件(組)尉遲寺(安徽)617 花廳遺址第一次發(fā)掘玉器質(zhì)料經(jīng)初步分析為透閃石、陽起石系列的軟玉及綠松石。玉器以白色為主,此外有淡綠、淡黃等色,大多蝕化較重,顏色斑駁,僅個別玉

46、質(zhì)晶瑩,具有透光性。有花紋圖案的玉器占比例較小,多數(shù)為素面。圖案題材以簡化的帶冠人面和獸面紋為主,采用陰文線刻,減地浮雕等技法。第二次發(fā)掘玉質(zhì)仍以透閃石、陽起石和綠松石為主。玉器以白色為主,大多沁蝕較重,顏色斑駁。江蘇和安徽地區(qū)各類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玉器一覽表 大汶口文化玉器特征目前為止,大汶口文化發(fā)現(xiàn)玉器的遺址約有 20 余處,集中分布于黃河下游山東省東部、江蘇和安徽兩省北部地區(qū)。這些地點多處在平原或丘陵地區(qū),周圍有河流經(jīng)過,遺址往往分布在河流的臺地或山坡上。由于各處的地理環(huán)境和遺存文化面貌各不相同,說明了大汶口文化玉器分布的廣泛性和時間上的延續(xù)性。大汶口文化玉器特征目前為止,大汶口文化發(fā)現(xiàn)玉器的遺址約有 2大汶口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