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外貿易發(fā)展變化情況_第1頁
我國對外貿易發(fā)展變化情況_第2頁
我國對外貿易發(fā)展變化情況_第3頁
我國對外貿易發(fā)展變化情況_第4頁
我國對外貿易發(fā)展變化情況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我國對外貿易發(fā)展變化情況2000年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發(fā)展變化情況(從對外貿易額,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對外貿易地理方向,對外貿易依存度和對外貿易條件等方面分析)從對外貿易額方面分析:2000-2010年中國對外貿易額:年份對外貿易額(億美元)2000474320015097.720026267.8520038512.1200411548200514200200617606.9200721738.3200825616.3200922072.7201029000對外貿易值是以貨幣表示的一國/地區(qū)在一定時期內(一般為一個財政年度)的出口值(額)與進口值(額)之和。從表中的數(shù)據可以看出我國對外貿易額增長極

2、為快速,使得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躋身世界前列,中國也已經成為貿易大國。從2000-2007年都是飛速增長的,2008年因為經融危機的影響導致中國對外貿易額下降,但在2010年時又迅速上升甚至超過了危機前的對外貿易額,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因而從對外貿易額可以看出我,中國對外貿易是不斷飛速發(fā)展的,雖然中間會受到一些影響導致貿易額下降、貿易發(fā)展變緩但卻絲毫不影響中國對外貿易的整體快速發(fā)展。從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方面分析: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出口商品結構和進口商品結構兩部分。2000-2010年中國進口商品結構:單位:億美元年份總額初級產品()工業(yè)制成品()總額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飲料及煙

3、類非食用原料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燃料動、植物油脂及蠟總額化學品及有關產品輕紡產品、橡膠制品礦冶產品及其制品機械及運輸設備雜項制品未分類的其他制品20002250.9420.762.110.168.899.170.4379.2413.4218.5740.845.660.7320012435.5318.782.040.179.097.170.3181.2213.1817.2243.946.190.6920022951.7016.691.770.137.706.530.5583.3113.2216.4346.426.710.5320034127.6017.631.440.128.277.070.7

4、382.3711.8715.4846.728.000.3120045612.2920.891.630.109.868.550.7579.1111.6713.1845.05&930.2720056599.5322.381.420.1210.649.690.5177.6211.7812.3044.019.220.3020067914.6123.641.260.1310.5111.250.5076.3611.0010.9845.119.010.2620079559.5025.431.200.1512.3310.980.7774.5711.2510.7643.159.150.26200811325.6

5、232.001.240.1714.7214.940.9368.0010.529.4639.01&620.39200910059.2328.811.470.1914.0512.330.7671.1911.1410.7140.548.470.33從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國對外貿易商品進口總額是大幅上升的,并且不管是對于初級產品還是工業(yè)制成品的進口總額也都是大幅上升,并且從數(shù)據中可以看出,在我國的總進口額中對于工業(yè)制成品的進口是占很大比重的,在2000年左右輕紡產品、橡膠制品礦冶產品及其制品和機械及運輸設備這兩者尤為多,近年來工業(yè)制成品的進口比重在慢慢的下降。初級產品的比重在逐年增加,在初級產品中非食用

6、原料和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燃料兩者所占比重較大。從這些可以看出我國經濟發(fā)展水平還不十分發(fā)達,產業(yè)結構也不平衡,科技發(fā)展水平不高,應加大工業(yè)的發(fā)展,自己生產,減少對他國的進口。2010年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單位:億美元年份總額初級產品()工業(yè)制成品()總額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飲料及煙類非食用原料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燃料動、植物油脂及蠟總額化學品及有關產品輕紡產品、橡膠制品礦冶產品及其制品機械及運輸設備雜項制品未分類的其他制品20002492.0310.224.930.301.793.150.0589.784.8517.0733.1533.1534.6220012660.989.904.80

7、0.331.573.160.0490.105.0216.4635.6635.6632.7420023255.968.774.490.301.352.590.0391.234.7116.2639.0039.0031.0720034382.287.944.000.231.152.540.0392.064.4715.7542.8542.8528.7720045933.266.833.180.200.982.440.0293.174.4416.9645.2145.2126.3620057619.536.442.950.160.982.310.0493.564.6916.9546.2346.2325.4

8、820069689.365.462.650.120.811.830.0494.544.6018.0447.1047.1024.56200712177.765.052.520.110.751.640.0294.954.9518.0647.3947.3924.38200814306.935.452.290.110.792.220.0494.555.5518.3447.0647.0623.48200912016.125.252.720.140.681.700.0394.7515.3815.3849.1249.1224.95從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國商品出口的金額每年都在增加,其中工業(yè)制成品在出口總額中所

9、占的比重很大,且這個比重逐年增加,其中機械及運輸設備和雜項制品兩者所占比重最大。初級產品比重正在逐年減少。這說明中國出口商品的技術結構不斷改善,中國越來越重視工業(yè)的發(fā)展,中國的科技發(fā)展水平也是不斷提高的,但是還是要注意產業(yè)結構發(fā)展狀況,從而促進對外貿易全面均衡的發(fā)展。從對外貿易地理方向方面分析:2000-2009年我國的主要進口國/地區(qū)年份123456789102000國家/地區(qū)日本中國臺灣韓國美國德國香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洋洲及太平洋群島俄羅斯馬來西亞比重()18.4411.3310.319.944.624.193.192.612.562,432001國家/地區(qū)日本中國臺灣美國韓國德國香港中華

10、人民共和國俄羅斯大洋洲及太平洋群島馬來西亞比重()17.5711.2210.769.65.653.873.63.272.582.552002國家/地區(qū)日本中國臺灣韓國美國德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香港馬來西亞俄羅斯聯(lián)邦新加坡比重()18.1112.899.689.235.565.083.633.152.852.392003國家/地區(qū)日本中國臺灣韓國美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德國馬來西亞中國香港新加坡俄羅斯聯(lián)邦比重()17.9611.9610.458.26.085.893.392.692.542.362004國家/地區(qū)日本中國臺灣韓國美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德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太平洋及太平洋群島im俄羅斯聯(lián)邦比重(

11、)16.8111.5411.097.966.895.413.242.492.382.162005國家/地區(qū)日本韓國中國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德國馬來西亞大亞洲及太平洋群島新加坡澳大利亞比重()15.2111.6411.328.367.374.663.042.732.52.462006國家/地區(qū)日本韓國中國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德國馬來西亞大洋洲及太平洋群島澳大利亞泰國比重()14.6211.34119.277.484.792.982.692.442.272007國家/地區(qū)日本韓國中國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德國馬來西亞大亞洲及太平洋群島澳大利亞菲律賓比重()14.0110.8510.578.97

12、7.264.7532.972.72.422008國家/地區(qū)日本韓國中國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德國大洋洲及太平洋群島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沙特阿拉伯比重()13.39.99.128.167.184.933.553.312.832.742009國家/地區(qū)日本韓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臺灣美國德國大洋洲及太平洋群島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巴西比重()13.0110.198.59&527.705.544.243.933.212.812000-2009年我國的主要出口國/地區(qū):年份123456789102000國家地區(qū)美國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德國H乂荷蘭英國新加坡中國臺灣意大利比重()20.9117.8616.724.533

13、.722.682.532.312.021.532001國家地區(qū)美國香港日本韓國德國荷蘭英國新加坡中國臺灣意大利比重()20.4017.4916.894.73.662.742.552.181.881.52002國家地區(qū)美國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德國荷蘭英國新加坡中國臺灣太平洋及太平洋群島比重()21.4817.9614.884.773.492.82.482.152.021.622003國家地區(qū)美國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德國荷蘭英國中國臺灣新加坡法國比重()21.117.4113.564.593.983.082.472.052.021.662004國家地區(qū)美國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德國荷蘭英國中國臺灣新加坡法國比重

14、()21.061712.394.6943.122.522.282.141.672005國家地區(qū)塔吉克保加利亞玻利維亞印度尼西亞亞洲其他巴馬哈國別地區(qū)不祥伊朗荷蘭萊索托比重()22.9221.7421.3816.3411.024.614.273.43.112.492006國家地區(qū)美國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德國荷蘭英國新加坡中國臺灣意大利比重()2116.039.464.594.163.192.492.392.141.652007國家地區(qū)美國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德國荷蘭英國新加坡rni俄羅斯印度比重()19.1115.158.384.6143.42.62.432.341.972008國家地區(qū)美國中國香港日本

15、韓國德國荷蘭英國/fbm?俄羅斯新加坡印度比重()17.6475.578.125.174.143.212.522.312.262.212009國家地區(qū)美國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德國荷蘭英國新加坡印度大洋洲及太平洋群島比重()18.3813.838.144.754.153.052.62.52.472.07對外貿易地理方向是指一定時期內其他國家/地區(qū)在一國/地區(qū)對外貿易中所占有的地位。從上兩張表中可以看出,近十年來日本是我國最主要的進口國,同樣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在中國的進口額中占了很大比例,但這個比例在下降。中國最主要的出口國是美國,同樣日本、韓國等發(fā)達國家在中國的出口額中占了很大比例,但這個比例在下降。與

16、此同時,中國近年來加強了與一些新興經濟體和發(fā)展中國家的貿易,并且中國同這些國家的貿易額的比重正在上升,從而達到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的目標。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同中國臺灣的貿易非常頻繁,不僅是因為臺灣島物產豐富,也是因為兩岸共同發(fā)展的美好前景促使的,中國大陸與香港的貿易也很多,這也帶動了雙方的經濟,促進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從對外貿易條件方面分析:貿易條件是出口價格和進口價格之間的比率,也就是說用一個單位的本國商品可換回多少外國商品。2000年以來,受世界經濟快速增長,國際需求日趨旺盛,我國對外貿易出口價格總水平也一直處于上升狀態(tài)。2005年我國對外貿易出口價格指數(shù)為103(上年為100),2006年為10

17、2.5。2007年上半年,我國對外貿易出口價格指數(shù)為105.6(去年同期為100),繼續(xù)保持快速上升勢頭。這表明中國的貿易條件相當好。但由于2008年金融危機,2009年1月份中國進出口商品價格指數(shù)繼續(xù)雙雙走低,其中,進口商品價格指數(shù)為89.4,較2008年12月份減少0.6個百分點,連續(xù)5個月走低;出口商品價格指數(shù)為102.3,較2008年12月份回落2.8個百分點,連續(xù)3個月回落。2009年,1月份中國進口額下降43.1%,價格下跌10.6%,實際進口量下降36.3%;同期中國出口額下降17.5%,價格上漲2.3%,實際出口量下降19.3%,這表明這階段我國的貿易條件惡化了。從對外貿易依存度方向方面分析:年份對外貿易依存度()20004.82001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