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紀行說課稿_第1頁
阿里山紀行說課稿_第2頁
阿里山紀行說課稿_第3頁
阿里山紀行說課稿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阿里山紀行說課稿 大木中學 張瑜娟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你們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江山多嬌”主題中阿里山紀行第二課時,下面,我將從教學設計理念、教材的分析、教法學法與教學手段、教學程序幾方面介紹本節(jié)課的教學構想。一、教學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學生的閱讀技能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養(yǎng)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能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課程標準還指出:“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它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

2、對話的過程?!睘榇耍诎⒗锷郊o行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閱讀技能,掌握朗讀、默讀、瀏覽等各種方法,讓學生在與文本充分對話的基礎上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閱讀。提倡教師與學生的學習方法相互作用,共同對話,借助語文思想方法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圍繞認知沖突,更好的解讀文章,提高能力,從而建構新知識。二、教材的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阿里山紀行是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江山多嬌”單元主題下的一篇游記。云山蒼蒼,江水茫茫,讀山品水,意味深長。人們游歷名山大川,控訪名勝古跡,領略風土人情,能夠開闊胸襟,愉悅心靈,啟迪智慧,喚醒無限美好的情感體驗。教材中安排這樣一個單元,主要目的是為了要通過朗讀、品

3、析,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去登山臨水,體會江山的美麗多嬌,愛我中華,愛我世界美好情感。阿里山紀行是當代作家、文藝評論家、美學家吳功正寫的一篇游記。這篇游記通過移步換景,形象地描繪了游覽阿里山所風的迷人風光,抒發(fā)了作者獨特的感受,由衷地贊美了“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贊揚了臺灣人民的生態(tài)意識和利用生態(tài)發(fā)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達了兩岸人民的心融合起來的共同愿望。2、教學目標 依據教學大綱,結合新課程理念,在確定教學目標時不但要力求“胸中有綱”,更要“目中有人”,即堅持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學生終身學習能力作為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為本。由此確定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如下:知識與技能目標:b、學習移步換景的表

4、現手法a、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閱讀技能 b、培養(yǎng)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的能力 c、會寫一般描寫景物的記敘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模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阿里山的如畫風光,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3、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 1. 體會江山的美麗多嬌,愛我中華、 2. 了解課文移步換景 難點: 1. 品味富有音樂美、情韻美、修辭美的語言 2學會如何向游人介紹當地的景物。重難點突破的方法:1、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相結合。2、語言的感知是教學難點,主要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品味。三、教法、學法與教學手段1、說教法本節(jié)課在教法上,體現教師的啟發(fā)

5、引導、活動探究和情感激勵,讓學生體會江山的美麗多嬌,愛我中華,愛我世界美好情感。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方針,使探究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融為一體,讓學生不僅學到科學探究的方法,而且體驗到探究的甘苦,領會到成功的喜悅。2、說學法在學法上,立足文本“自主合作,探索發(fā)現”,達到每個學生都有所發(fā)展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立足于讓學生去理解,去感受,去發(fā)現,去創(chuàng)新,避免用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教學手段上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啟發(fā)學生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通過合作交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探索的快樂,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

6、發(fā)揮。四、教學程序1、設計理念:在阿里山紀行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閱讀技能,掌握朗讀、默讀、瀏覽等各種方法,讓學生在與文本充分對話的基礎上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閱讀。提倡教師與學生的學習方法相互作用,共同對話,借助語文思想方法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圍繞認知沖突,更好的解讀文章,提高能力,從而建構新知識。2、設計思路:利用歌曲來激趣引題,通過學生探究以及師生間的交流討論,歸納總結得出結論,并能學以致用。 3、設計創(chuàng)意:(1)把教材編排中復雜的知識點進行簡單的淡化,使學生更便于理解和記憶。(2)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變以教師講授為邏輯主線為以學生活動為邏輯主線。體現了“課堂以學生為主”的教

7、學理念。根據上述教學理念和易門縣初中語文“”三疑三探”課堂教學基本結構,我將從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一)激趣導入,設疑自探:(8分鐘)聽高山青導入,簡介阿里山。引出課題讀。課文最后一段,說說阿里山給作者留下怎樣的印象?再設疑自探(說明:這種導入方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較快進入角色,參與教學的雙邊活動。)(二)自主學習,合探解疑:(15分鐘)1、找出表示作者行蹤的短語或句子。明確:“臺北松山機場”“臺灣的中部城市嘉義”“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車進山”“經過三個小時的運行,到了阿里山站”“從火車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轉,迂回穿過一片林區(qū)”“曲徑幽路”“幾乎在樹身之間

8、穿行,我們終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老師小結:這種寫作的方法叫“移步換景”(即不固定立足點和觀察點,一邊走一邊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寫下來。一般游記都采用這種方法。)(說明: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并對文章從整體把握;讓每個學生都有學習和發(fā)展的機會。在此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習者也積極參與)2、欣賞阿里山如畫美景,阿里山風光的美具體表現在哪里呢?請同學們?yōu)g覽課文4-9段,小組討論,給阿里山的各個景點起個名字。3、師生互動,出示板書。4、師總結:“一切景語皆情語”,阿里山這兒的風光太美了,作者為之而陶醉,恨不得與之融為一體,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感呢?5、完善板書.(三)局部細品,質疑再探:(10分鐘)5、品味語言美(說明:此設計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6、齊讀8、9段。(讀出氣勢,讀出力量,要一氣呵成,讀出自豪感和愛國情。)(四)鞏固深化,學用延展:(7分鐘)1、體悟思想:阿里山就如一首含蓄雋永的詩,如一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優(yōu)美的畫,如一首悠遠的歌。我們喜愛美如畫的阿里山風光,讓我們不再被一灣淺淺的海峽所阻隔,讓我們共同期盼祖國的統(tǒng)一!2、假如你是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