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章法布局的技巧_第1頁
關于章法布局的技巧_第2頁
關于章法布局的技巧_第3頁
關于章法布局的技巧_第4頁
關于章法布局的技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關于章法布局的技巧 HYPERLINK /YvKeC9DzlfKQDeAkbfkTbw=/1384575410440809845.jpg t _blank HYPERLINK /8wcJ33EttmIoQgyd78T1jA=/3270457754401610918.jpg t _blank HYPERLINK /ltmgjnDCUmZo9TaFa-cqOw=/1706864258774728464.jpg t _blank 什么叫章法,章法就是布局和謀篇。給你一篇文字,給你一張紙,請你把它寫出來,要想寫成一幅書法作品,你就必須要好好構思一番。有的人只知道寫字,但不知道究竟如何去布局和謀篇,這是

2、很不夠的。書法中的章法,應該是一個全局性的大概念,它所涉及的面是很廣的,如作品的款式、筆法的運用、字群的排列、線條和墨色、行間留白、上下款文措辭以及如何用印等,方方面面,都要事先考慮到。藝術給人以美感,書法藝術也不例外,也要給人以美的感受。如此眾多的內容,要想一下子在章法的概念里,安排得十全十美恐怕難以做到。事實上,章法如同兵法一樣,不同的戰(zhàn)役有不同的打法。不同款式的書法作品,有不同的章法要求,我們大不可以偏蓋全。我們一定要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把握好這個全局性的大概念。下面,我們就從不同的作品款式出發(fā),并舉以實例來作一些具體的探索。一、 關于“對聯”的章法技巧據傳,在古代詩經中就有無數語句相對、

3、平仄和韻的對聯。在唐宋以前的律詩中,第二句與第三句都是兩兩相對的。然而,對聯用于書法則是在明代晚期,直到清代以后,對聯才得以盛行。對聯強調對稱美,開始的時候很工整,以楷書和行書為主,清代以后才發(fā)展到諸體都能入對聯。對聯的內容一般有“山水情懷、寄寫心志、諷喻社稷及生活讀書”等。對聯的字數不等,常見的有“四言對、五言對、七言對”等,后來還出現了“數十字、上百字”的長聯。在款識方面,對聯開始只落單款,到后來也落上下款。在用途上,對聯也從雅士清玩發(fā)展到亭臺樓閣、高堂廟宇?,F列舉若干對聯款式如下:1、上下款一行式。對聯的上款,在一般情況下,總是要題上受書人的稱謂、姓名和字號的。但是,本幅作品的上款并沒有

4、找到位置。因為他在上聯已經題上了“甲子五月端陽前一日”,而且所題的位置比較低,如果再題受書人的姓名的話,自覺不妥。于是,作者把受書人的姓名題在了下聯的上方,把自己的名字題在了下方,以示對受書人的尊敬。這是一種將計就計的辦法,雖有差錯,而又顯出了高招,令人佩服至極。見(圖1): ( 圖1) 2、四行題款式。每聯題為兩行,共四行,位置居中。見(圖2): (圖2) 3、正文以下多行式。正文作四字,留出一個字的位置用于題多行款,另有一番情趣。見(圖3): HYPERLINK /qf7JMkxELlNgQhYoFqpHdw=/900156975522306350.jpg t _blank (圖3) 4、

5、龍門雙行式。因為款文字數較多,故而采用雙行式題款法。見(圖4): (圖4) 5、少字高題式。文多,題字少,以突現其氣勢,大有“疑是銀河落九天”之勢。見(圖5): HYPERLINK /cgi-bin/cgi_imgproxy?url=http%3A%2F%2F%2FYvKeC9DzlfKQDeAkbfkTbw%3D%3D%2F1384575410440809845.jpg&size=0 t _blank (圖5) 6、雙色滿框式。采用色彩入書法,款文四行,頂天立地,有特色。見(圖6): (圖6)二、 關于“中堂”的章法技巧中堂是指整張宣紙所書寫的作品,通常情況下,宣紙的長寬比例是2:1,以豎式

6、為準。整張宣紙的尺寸,有三尺、四尺、六尺等?,F存最早的書法中堂為南宋吳琚所書的七言絕句。中堂的出現遠晚于手卷,手卷是文人手上的把玩物,而中堂則是時時用來懸掛的,可以讓更多的人來欣賞。所以,中堂是人們十分喜愛的書法作品。但是,中堂形式比較程式化,要注意在章法上有所突破,突出新穎性。1、界格式。用于書寫工整一路的作品,書寫前要先打界格,打界格的線條要細而勁挺。但在落款處不要打界格,務使行氣貫通。見(圖7): (圖7) 2、疏朗式。書法作品重虛實相見,全是虛不見實,謂之空洞無物。全是實不見虛,謂之局促郁塞。有虛有實,謂之瀟灑空靈。書法創(chuàng)作要怡然自得,要舒適自然,要巧作安排。見(圖8): HYPERL

7、INK /cgi-bin/cgi_imgproxy?url=http%3A%2F%2F%2F5ShJ0r2CemZ-3R7qeezm9w%3D%3D%2F2115002975005308005.jpg&size=0 t _blank HYPERLINK /pZtqOaWJGd5lLU6hv0vaLQ=/1434396481318499964.jpg t _blank (圖8)3、隨款式。所謂隨款式,是指正文不夠寫,把多余的正文當作落款來寫,一統到底。這種款式在書寫時表現為十分的隨意,一看沒紙了,便把正文當作落款寫,與正文攪和在一起。見(圖9): (圖9)4、界格信札式。信札是尺牘,把多個尺牘組

8、合在一起,搞成一幅中堂,有分有合,以小見大,令人神往。見(圖10): (圖10) 5、文識各半式??钗暮驼母髡家话?,雖說是款文,其實與正文一樣,只是寫得小了一點,有一種大疏對大密的趣味。見(圖11): HYPERLINK /cgi-bin/cgi_imgproxy?url=http%3A%2F%2F%2FchMGQnoI5GHjaKU4TRKTMw%3D%3D%2F3300857051886351885.jpg&size=0 t _blank (圖11) 6、團扇對聯式。中間作四個團扇,兩邊配上一幅對聯,內圓外方,很有一點創(chuàng)意。見(圖12): (圖12) 三、 關于“條幅”的章法技巧條幅以中

9、堂為基礎,在一般情況下,條幅是中堂的一半,其款識與中堂也基本一樣,只是它的氣勢比中堂更為奔放、更為修長。條幅象中堂一樣,也是用來懸掛的,可以讓更多的人來欣賞。所以,條幅也是人們十分喜愛的書法作品款式之一。下面,向大家介紹一些條幅章法形式。 1、清代汪士慎的隸書條幅,正文用界格,分作三行;落款不用界格,頂天立地,直落一行,印在款中。見(圖13): (圖13) 2、沈尹默的行書條幅,正文采用豎界格三組冊頁,合作一幅條幅作品,別有一番滋味。見(圖14): (圖14)3、陸維釗的行書條幅,正文采用無界格,僅二行半就寫完了。落款起于正文之下,但稍稍拉開一點距離,整個款文時斷時續(xù),巧妙無比。見(圖15):

10、 HYPERLINK /RBySM30-rnw3knzmlxCyWw=/1636776989573865002.jpg t _blank HYPERLINK /cgi-bin/cgi_imgproxy?url=http%3A%2F%2F%2FF721WfApttRLWoIt6EqGdg%3D%3D%2F2116973299842128647.jpg&size=0 t _blank (圖15) 4、清梅清行書條幅,正文無界格,落上下款,上款高于正文,且有序三行。下款落于中偏下,作品的左下角蓋了五方印,左下方一印為壓角印。見(圖16): (圖16) 四、關于“橫幅”的章法技巧書法作品通常有橫式和豎

11、式兩種,而橫幅在今天猶為流行,特別橫長的作品叫手卷。橫幅,又叫橫披, 橫長于高,懸掛時去取橫勢。橫幅的章法氣勢與直幅的章法氣勢不同,很大,橫幅的章法氣勢有類似看寬銀幕電影一般,給人的感覺是“波瀾壯闊”:而直幅的章法氣勢,則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感覺。由于橫幅縱行氣短,有時一行僅一個字,換行頻律高,前后距離長,所以, 橫幅最難的是貫氣。此外, 橫幅很善于寫大字榜書。大字榜書與小字的章法處理不同,它字字獨立,但更強調內在的聯系和前后的呼應。在款式上處理,橫幅比較靈活多變,有在正文前面署款的,有在正文后面署款的,有前后都署款的,還可以在正文的下面署款的。1、下圖為陸儼少所作大字榜書,

12、落單款于正文后面。見(圖17): (圖17) 2、下圖為冊頁組合式的橫幅作品,每六行空一行,給人以透氣感,款落于正文之后,書體大小一致,一氣呵成,款與文一統到底。見(圖18): (圖18) 3、下圖為上平下不平(齊頭不齊腳)的橫幅作品。上平以求整齊,下不平以求空靈和隨意,為求得空白勻稱,分別予以補引。給人以清淡典雅、酣暢伶俐的審美體驗。見(圖19) HYPERLINK /cgi-bin/cgi_imgproxy?url=http%3A%2F%2F%2F8wcJ33EttmIoQgyd78T1jA%3D%3D%2F3270457754401610918.jpg&size=0 t _blank (

13、圖19) 4、下圖為字距密、行距寬的橫幅作品,取法于明代書家張瑞圖、黃道周。行行清楚明了,給人以心曠神怡的感覺。見(圖20): HYPERLINK /cgi-bin/cgi_imgproxy?url=http%3A%2F%2F%2FX5e0EKff_l_9AScoTgkuw%3D%3D%2F3251317455985285608.jpg&size=0 t _blank (圖20) 5、下圖為清王鐸的作品,落前后款。正文為王鐸的自作詩句,前一首有序,后兩首有題無序,最后作款。此幅作品既不齊頭,又不齊腳,寫來筆法精絕、節(jié)奏明快;字體左傾右欹、險夷相濟、變幻莫測、虛實相生,真是魄力獨雄,瀟灑無比。見

14、(圖21): HYPERLINK /cgi-bin/cgi_imgproxy?url=http%3A%2F%2F%2FJwyyo6ADFaBMK6zDdVf7TQ%3D%3D%2F3265672679797534476.jpg&size=0 t _blank (圖21) 五、關于“扇面”的章法技巧扇子,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明代羅欣物源有“舜始造扇”說,沈從文扇子史話在闡釋扇子作用時說:“出于招風取涼,驅趕蟲蚊撣拂灰塵,引火加熱種種需要,人們發(fā)明了扇子。”從現已出土的文物看,最早的戰(zhàn)國時期扇子是用細竹篾編織而成的。后來,隨著手工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從制扇材料的多元化(如竹葦、羽毛

15、、絹布、錦司絲、紙等),進入了扇形的多元化(長方形、橢圓形、掌扇形、多角形、曲線形、海棠形等),并且逐步完成了從實用走入藝術的歷史進程。不知是誰首創(chuàng)在扇面上題字,現已無從查考,傳說應該早在宋徽宗以前。宋徽宗以后,出現了扇面書法,如宋徽宗團扇。見(圖22): (圖22)明代以后,扇子得以廣泛流傳。關于折扇,據說是由日本傳入的。下面,向大家介紹一些扇面書法的章法形式。1、 團扇書法團扇,因有團圓如明月而得名,相傳出自漢代。這幅作品共22行,每行字數不等。少則4-5字,多則40字以上。章法圍著圓邊走,行間留白與環(huán)圓留白勻稱,款和題頭在同一個水平線上,真是用心良苦。見(圖23): (圖23) 此圖是團

16、扇變形款式,人稱蘋果式。系趙之謙所作,以魏入行草,拙中見巧,方中見圓,中間空白為蘋果之手柄痕跡,使左右有著一種上下闕的感覺。見(圖24): (圖24) 下圖是吳昌碩先生獨具匠心的作品,一楷一行,一短一長,疏密對比明確,瀟灑無比,風姿綽約。見(圖25): HYPERLINK /cgi-bin/cgi_imgproxy?url=http%3A%2F%2F%2FGJ0forOfO7mQkyTHL4Aqzw%3D%3D%2F1991153985252982378.jpg&size=0 t _blank (圖25) 下圖也是團扇變形款式,四邊去圓為方,亦系趙之謙所作,正文畫界格,用魏碑寫出,嚴謹中現出浪

17、漫氣,清逸富貴。上款暑正文出處和贈送對象,下款暑時日和作者名。見(圖26): (圖26) 下圖也是團扇變形款式,人稱芭蕉扇式。章法圍著扇邊走,行間留白與環(huán)圓留白勻稱,款和題頭在同一個水平線上。見(圖27): (圖27) 下圖也是團扇變形款式,人稱方扇式。相傳在戰(zhàn)國時期就有方扇出現,扇面用細竹篾編制而成。見(圖28): (圖28) 2、折扇書法折扇書法創(chuàng)作難于其他書法創(chuàng)作,究其原因:一是體積小,二是表面不平,三是紙面不吸水,四是開頭不規(guī)則。其中,紙面不吸水的問題好解決,只要用滑石粉擦一擦,不吸水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下圖的章法為二行居中式,為清代書法家翟云生所書,他以隸書名世。此幅作品給人以天空

18、地闊、任意翱翔的感覺。見(圖29): HYPERLINK /cgi-bin/cgi_imgproxy?url=http%3A%2F%2F%2FhSxLVzDpbXvA8MmyLPFqUw%3D%3D%2F3278057578772797791.jpg&size=0 t _blank (圖29)下圖的章法為隔行長短式,為明代書法家婁堅所書,長行從扇面的上沿一直寫到下沿,而短行則每行只寫二字,且平上不平下。見(圖30): (圖30) 下圖的章法為隔行取半式,即一行寫滿,一行寫半,以次類推。整幅章法滿而不局促,空間布局合理。見(圖31): 下圖的章法為長虹式,每行二字,沿扇面的上沿寫,若彩虹一般,且

19、款文的底部也與正文齊平。給人以寬闊無比的想象空間。見(圖32): (圖32) 下圖的章法為疏朗式,系明代陳鴻壽所書。扇面書法太擠則悶,太空則虛,此作不擠不空,恰倒好處。留出的空間,正好用來表現自我。見(圖33): (圖33) 六、關于“條屏”的章法技巧條屏,亦稱屏條、通屏、海幔、海幕、一堂。它是將四幅、六幅條幅連成一幅,稱之為四條屏、六條屏等。相傳,條屏起于唐代以前。值得一提的是,條屏可拆可分,即可以合起來一起懸掛,體現出一個大主題。拆開來時又可以單獨懸掛。由于條屏有可拆可分的特性,所以,條屏作品在落款時,可以在最后一條落一個款子,也可以每屏都落款。 下圖是清代吳廷康所書,臨摹了四種篆書,但每

20、屏都落了款。見(圖34): HYPERLINK /cgi-bin/cgi_imgproxy?url=http%3A%2F%2F%2Fd1G7LJ32H1vFgYAIn4A-kg%3D%3D%2F3244843531520941638.jpg&size=0 t _blank (圖34) 下圖是二條屏,為楊沂孫所書,雖然只落了一個款,但是,為補充正文之不足,把款文中的時日部分,仍當作正文來寫,其余款文作兩行小字一并寫出。見(圖35): (圖35) 下圖是本文作者所作的四條屏作品,每條一行,末行下半部分落款三行,改變了通篇章法中的單調性。見(圖36): HYPERLINK /i0Cn5wtofHQ8

21、akpBKMl_Mg=/3189392961110094904.jpg t _blank HYPERLINK /i0Cn5wtofHQ8akpBKMl_Mg=/3189392961110094904.jpg t _blank HYPERLINK /i0Cn5wtofHQ8akpBKMl_Mg=/3189392961110094904.jpg t _blank HYPERLINK /cgi-bin/cgi_imgproxy?url=http%3A%2F%2F%2FSEz5F9gtt6zHvHV2wMVBUA%3D%3D%2F3142949589953013337.jpg&size=0 t _bl

22、ank (圖36)下圖 HYPERLINK /KYS9MhhFZSs7PDmLclfupg=/1876875144708319302.jpg t _blank 是清代吳大徵所作的篆書四條屏,第一屏四行中的首行只寫兩個字,留出長片空白以見其虛,以后二屏,每屏寫滿四行以見其實,第四屏寫三行半,留出半行作落款用,一虛一實,首尾呼應,克服了條屏章法容易單調的毛病。見(圖37): HYPERLINK /cgi-bin/cgi_imgproxy?url=http%3A%2F%2F%2FKYS9MhhFZSs7PDmLclfupg%3D%3D%2F1876875144708319302.jpg&size=0 t _blank (圖37) 7、關于“斗方”的章法技巧中堂的一半稱之為斗方,作品尺寸為正方形。正方形在視角上給人的感覺是太規(guī)正、太莊嚴,是一種借助于繪畫形式的章法。斗方起于何時,恐怕難于查考。但是,由于當今建筑物的空間比較低,斗方已經成了人們審美的新趣尚,也激發(fā)了廣大書法家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然而,斗方不一定是方的,有時常常有點扁方形。下圖是趙之謙的作品,其特色是內圓外方式。見(圖38) (圖38) 下圖是分段式的斗方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