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學實驗指導_第1頁
作物栽培學實驗指導_第2頁
作物栽培學實驗指導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作物栽培學》實驗指導(適用專業(yè):農學專業(yè))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植物科技學院作物系1目 錄實驗一作物冠層結構的分析 1實驗二小麥穗分化過程的觀察 7小麥植株形態(tài)的觀測……………………實驗三 8玉米形態(tài)特征觀察實驗四 9玉米類型識別及生產(chǎn)效能分析實驗五… 10實驗六… 大豆播種質量和苗情調查11實驗一作物冠層結構的分析一、目的與意義作物冠層結構是作物群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作物群體用測定結果對作物群體結構進行評價和比較。二、測定對象選擇生育正常,生長均勻的接近最高葉面積指數(shù)期的水稻和大豆群體,分別代表禾谷類作物群體和闊葉作物群體。三、試驗內容3.1作物葉面積指數(shù)的測定方法內的作物株數(shù),就可以計算葉面積指數(shù)。(50m測定方法首先應調查單位土地面積上(每平方米或若干平方米的作物實有株3~5處有代表性的觀測點。每一觀測點的大小,因作物而不同,如玉米、高梁等高,222-5m20-30m,稻、麥、大豆等到矮稈作物可取尺實有株數(shù),并計算出每平方米內的植株數(shù)。在查出株數(shù)后,在各測點內再選有代表性的若干植株,3-5(925株510株(15-50株,測定單株葉面積。1積指數(shù):22-22)測定面積(m)×cm)÷10000(cm測點的株數(shù)m/葉面積指數(shù)=平均單株葉面積(作物群體消光系數(shù)的測定00F1可知,只要測知葉面積指數(shù)(、冠層頂部的自然光強和群體內的光強(IF)K值。00米尺;照度計(ST-80LI-188B量子輻射光度計;單對數(shù)紙。3.2.3按前述方法測定葉面積指數(shù)0IIF值的測定在睛天正午或陰天,用照度計測定群體冠層頂部的自然0IIF0高度處(1/2高度)定面積很小,所以需要進行多點測定。用一米長的米尺平行地面擺好(橫壟,10cm10次測(米,一次測定值就是測點處光照狀況的平均值,所以,取三次測定的平均值即可。0F(葉面積指數(shù)、I、地面處的光強)入下式計算群體消光系數(shù)值。020K=2.3(logI-logIF)/F3.2.6繪制作物群體的消光曲線用各層(不同高度)透光率0的對數(shù)(lnIF/I)0F同層次的相對高度作圖,繪制群體的消光曲線。3.2.7最適葉面積指數(shù)的計算假定某作物光補償點時的光強(IF)24000Lux計,自然光強70000LuxK值,就可算出最適葉面積指數(shù),0K=2.3(logIlogIF)/FF=2.3(logIlogIF)/K00作物群體結構的測定儀器設備刻度標桿;米尺;照度計(188B量子輻射照度計積儀;剪刀;塑料袋(或牛皮紙袋;天平;烘箱;細繩。測定方法3.3.2(1)測點的準備測點的大小因作物而不同,稻、麥、大豆等222m1m1015cm)株和群體的自然分布狀態(tài),將群體分為若干層。103次的平均值。測定三次取平均值,用棒式照度計測定一次即可。3的剪取材料分別裝入牛皮紙袋內帶回室內。在室內將每層的葉、莖、穗分別剪開,一般把葉鞘和莖合在一起。稱量每層各部分的干重。層高度繪制群體結構圖。4.11表最下層相對照度最適葉面積指數(shù)葉面積指數(shù)消光系水稻群體 大豆群體 差值4.24(參照例圖進行。五、討論5.1不同作物群體冠層特點有何差別?產(chǎn)生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從光能利用的角度分析,高產(chǎn)群體冠層應該是怎樣的。本試驗過程中哪個環(huán)節(jié)最難操作?哪個環(huán)節(jié)最易產(chǎn)生誤差?5實驗二小麥穗分化過程的觀察一、目的:掌握觀察小麥穗分化的操作技術;鑒別小麥穗分化各時期的形態(tài)特征。二、材料與用具:三、方法與步驟:根短少時,則需把幼苗最外邊兩片真葉向下撕,并留住根部,以便左手把持。2cm以上的葉,如沒有把握估計幼穗的部位,多留一段,以免損傷幼穗。將葉鞘由外向內,一層層剝去,每一層可由葉鞘基部用解剖針挑開,分開(向右或向左,則幼葉連鞘一起剝落,效果較好。刺入,剝至生長錐暴露清晰,然后再用解剖鏡觀察。四、作業(yè):根據(jù)解剖鏡下所觀察到的幼穗發(fā)育圖,說明這個發(fā)育時期穗分化的特點。67實驗三小麥植株形態(tài)的觀測一、實驗目的:通過小麥植株形態(tài)指標的考察,了解其生長靜態(tài),為生長動態(tài)的學習與觀察奠定基礎。二、材料與用具:孕穗期~灌漿期的植株鮮樣、直尺、50ml三、方法與步驟:先洗凈植株的根部泥土,剝去枯萎的葉片。電子天平稱量其鮮重。)數(shù)主穗的小穗數(shù)用電子天平分別稱量下列項目:葉片鮮重、葉鞘鮮重、莖稈鮮重、穗鮮重。(7)計算下列指標:單株主莖葉片面積、株高指數(shù)、株高構成指數(shù)I、節(jié)間構成指數(shù)In、穗密度D。葉面積=葉長×葉寬×校正系數(shù)旗葉節(jié)以上長度L1L2Ln株高指數(shù)=I= In= 株高LLnLn1D=10×(n-1)/L8四、作業(yè):InD。9實驗四玉米形態(tài)特征觀察一、目的要求觀察玉米各器官形態(tài)特征。二、材料、設備及工具玉米子粒,發(fā)芽種子、幼苗、成株、花序、果穗,解剖刀、鑷子、擴大鏡等。三、內容及方法步驟觀察玉米形態(tài)特征種子觀察:觀察子粒大小、形狀、皮層、胚乳、胚的部位、粉質胚乳,角質胚乳分布位置。觀察根系:初生根,主胚根,次生胚根數(shù)目,生出部位;次生根,生長部位、層數(shù),各層次生根數(shù)目;支持根發(fā)生部位。莖:觀察和測定株高、節(jié)數(shù)、各節(jié)間長度;莖的形態(tài),如縱溝、腋芽等。葉:觀察葉鞘,葉片、葉舌部位、形狀;觀察葉脈數(shù)、葉枕部位。穗及花:觀察雄花序主軸及分枝,無柄小穗和有柄小穗,小花的構造;雌花序出生部位,果穗柄節(jié)數(shù)、苞葉數(shù)、果穗子粒行數(shù)、每穗粒數(shù),果穗長度。胚乳分布情況。四、作業(yè)繪玉米幼苗根系分類圖。10實驗五玉米類型識別及生產(chǎn)效能分析一、目的要求了解玉米主要亞種的果穗和子粒特征;掌握分析玉米子粒產(chǎn)量的方法。二、材料、設備及工具精度為0.01g的電子天平,直尺,9個類型玉米果穗標本及掛圖;三、內容及方法步驟(1)觀察玉米果穗的長度:果穗基部到頂端的距離(不包括穗柄。2)果穗的周長(:果穗中部的周長。)(4)禿尖度(:果穗頂端缺粒部分的長度。(5)果穗重量(g)1穗果穗的重量。6)(7)穗軸率(1–1穗粒重/果穗重)1008)千粒重(:1000玉米各類型特征表性狀粉質胚乳分布頂部形狀種子形狀種子大小種子表面角質胚乳分布類型 粒型 馬齒型 半馬齒型 蠟質型 爆裂型11甜質粉質甜粉有稃型四、作業(yè)個類型玉米的特征,填表。根據(jù)觀察的912實驗六大豆播種質量和苗情調查一、實驗目的掌握大豆播種技術,學會大豆出苗率和幼苗長勢調查方法以及大豆幼苗的基本情況。二、實驗原理實驗需要儀器和工具:發(fā)芽盒米尺剪刀烘箱天平記錄與計算表地下地下側根地上地上節(jié)數(shù)株高 莖粗根長株號干重鮮重級數(shù) 鮮重干重13根據(jù)記錄情況,計算出苗率、含水量、干重比。三、實驗步驟(1)100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