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部編八下語文第三單元復習題(含答案)_第1頁
(完整版)部編八下語文第三單元復習題(含答案)_第2頁
(完整版)部編八下語文第三單元復習題(含答案)_第3頁
(完整版)部編八下語文第三單元復習題(含答案)_第4頁
(完整版)部編八下語文第三單元復習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單兀復習題一填空題1《桃花源記》選自《》,作者,又名,字,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人,時期著名的詩人。本文是《桃花源詩》的“_”。根據《桃花源記》概括而成的成語是世外桃源,現在用來比喻,出自本文的成語還有等。3《小石潭記》選自《》,作者(),字,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二解釋下列詞語1緣溪行()2甚異之()3芳草鮮美()4落英繽紛()()5復前行()6欲窮其林()7仿佛若有光()10豁然開朗()8便舍船()9才通人()11屋舍儼然()12桑竹之屬()13雞犬相聞()14黃發(fā)垂髫(指)(指)15阡陌交通()16乃大驚()17乃不知有漢()18便要還家()19咸來問訊()20率妻子邑人()()()21來此絕境()22不復出焉()23無論魏晉()24為具言()25皆嘆惋()26辭去()27此中人語云()28不足為外人道也()29便扶向路())30處處志之()31及郡下()32詣太守()33即遣人隨其往

)34逐迷()35逐與外人()36欣然規(guī)往()37未果()38尋病終(39后遂無問津者()40怡然自樂()(41隔篁竹()42如鳴珮環(huán)())34逐迷()35逐與外人()36欣然規(guī)往()37未果()38尋病終(39后遂無問津者()40怡然自樂()(41隔篁竹()42如鳴珮環(huán)()43心樂之(44水尤清冽()45全石以為底()46近岸(47卷石底以出()48為坻()49青樹翠蔓(50蒙絡搖綴,參差披拂(51可百許頭()()52若空游無所依()53日光下澈()54影布石上()55佁然()56俶爾()57往來翕忽()58斗折蛇行,明滅可見()60悄愴幽邃()59)60悄愴幽邃(1、1、2、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3、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4、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起源。5、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四、原文填空1描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前見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22描寫桃花源人的生活環(huán)境的句子是3表現桃花源人安居樂業(yè)的句子是TOC\o"1-5"\h\z4表明桃花源與外界間隔之久的句子是,。描寫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純樸的句子是①,②,③6與“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別”意境相似的句子是,7與“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意境相似的句子8《小石潭記》第一段表現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句子是9側面表現潭水清澈的句子是,」10描寫小石潭凄清的氣氛的句子是,—11《關雎》中表現了男子對少女追求不得、苦苦思戀的句子是12《關雎》中表現戀愛生活的和諧美滿的句子是,;描繪婚禮盛況的句子13《蒹葭》中起興的句子是五、問答題(24分)《桃花源記》第一段帶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桃源人聽到漁人敘述外界的變化后,為什么“皆嘆惋”?漁人離開桃源后。“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后來的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樣的特點?文章最后寫到劉子驥去找桃花源,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要虛構一個現實中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源社會?反映了作者怎樣的理想?作品的思想反映作者的思想,通過學習本文,你認為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8、《小石潭記》中作者感情是怎樣變化的?請概述其原因。9、《小石潭記》中描寫游魚采用了怎樣的寫法?有什么好處?六、始得西山宴游記柳宗元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仆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M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A?意有所極,夢亦同趣極,至B.緣染溪,斫榛莽緣,沿著C.外與天際,四望如一際,邊際D?引觴滿酌,頹然就醉頹然,跌倒的樣子下列對課文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第一段交代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宴游西山之前的生活和心情。其目的為了表現自己被貶后能夠游山玩水忘卻憂愁的愉快心境。第二段中寫出了偶遇西山,遠望怪特,從而有了宴游西山的艱難過程。C?文章末尾道出宴游之樂,自然與心靈的合一,精神的頓時解脫。D?作者通過對比和襯托手法,寫出了西山形勢的高峻、氣象的高遠。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1)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2)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答案:1陶淵明集陶淵明潛元亮東晉序2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無人問津、怡然自樂、雞犬相聞、豁然開朗、落英繽紛等。柳河東集柳宗元子厚唐游記1沿著,順著2對……感到驚異3新鮮美好4落花。繁多的樣子。5又,再6盡7隱隱約約,形容看不真切8離開9僅僅,只10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敞亮。11整齊的樣子。12類13可以互相聽見14老人小孩15交錯相通16于是,就17竟然,居然18同“邀”,邀請19全,都20帶、帶著妻子兒女鄉(xiāng)鄰21與人世隔絕的地方22再23不要說,更不必說24向(桃源中人)詳細地說出25感嘆26離開27告訴28不值得,不必29沿、順著先前的30做記號31到32拜訪33就派34終于35于是36計劃,打算。37沒有實現。38不久。39訪求、探求40和悅愉快的樣子。自得其樂。41竹林42好像佩戴的珮環(huán)碰撞發(fā)出的聲音43心情為之高興44水格外清涼45以整塊石頭為底46靠近47石底周邊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48水中高地49翠綠的藤蔓50蒙蓋纏繞,搖曳牽連,參差不齊,隨風飄拂51大約表示約數52依靠53穿透54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頭上55靜止不動的樣子56忽然57輕快敏捷的樣子58項北斗星一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59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60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1、忽然遇到桃花林,生長在溪水兩岸長達幾百步,其中沒有其他的樹,花草新鮮美好,落花繁多2、漁人對此感到很驚異,又向前行進,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3、老人小孩全都和悅愉快,自得其樂。4、溪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交錯不齊,不知它的源頭在哪里。5、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向下看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涼。四、1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2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3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5①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②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③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游哉,輾轉反側。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鐘鼓樂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五1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氣氛,也為桃花源的美好作鋪墊。外界變化大,社會黑暗,戰(zhàn)亂頻繁,人民生活痛苦。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讓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似無,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個虛構的社會,是不存在的。4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民風純樸,熱情好客,生活富足,沒有階級壓迫,沒有剝削,沒有戰(zhàn)亂之苦。5劉子驥與陶淵明是同時代的人,把他寫進去,表示事情真實可靠,這樣進一步渲染了作品真真假假的氣氛。反映了作者主張和平,向往安定、美好的生活,寄托了他的政治抱負,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表達了他對當時社會的抨擊和批判。作者是一個看不慣社會的黑暗,厭倦了官場的斗爭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功名利祿的人。8、由樂變凄。作者到山水中尋求解脫,因發(fā)現小石潭、看見潭中游魚相戲而高興,久坐后,感覺周圍環(huán)境幽深寂靜,又勾起自己謫居生活的估計悲涼的心境。9、動靜結合,把魚寫得活靈活現,充滿情趣。六、1.C2.A3.(1)認為凡是這個州有奇異姿態(tài)的山水,都為我所擁有、欣賞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異獨特。(2)(我)此時心神凝定,形體仿佛已經消散,和萬物融合為一體了。這樣以后我才知以前未曾真正的游,真正的游覽從這時才開始。譯文:我自從成為有罪的人,住在這個州里,就常??謶植话?。如有空閑時間,就慢慢地行走,無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盡頭。幽僻的泉水,奇異的山石,沒有一處僻遠的地方不曾到過。到了目的地就分開草而坐下,倒盡壺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著睡覺,睡覺了就做夢。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夢里也就有(在這種境界中獲得的)相同的樂趣。睡醒了就起來,起來了就回家。我以為凡是這個州的山有奇特形狀的,我都游過了;可是我還未曾知道西山的奇異特別。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華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點著覺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過湘江,沿著染溪,砍伐荊棘,焚燒亂草,一直到山頂才停下。(我們隨后)攀援登上山頂,隨意坐下觀賞,附近幾個州的土地,就全在我們的坐席之下了。這幾州的地勢高低不平,高處是深山,低處是洼地,像蟻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遠,實際上有千里之遙。(這為千里之內的景物)聚集、緊縮、累積在眼下,沒有什么能夠隱藏。青山縈回,白水繚繞,外與天邊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樣的景象。(登上山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