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課件_第1頁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課件_第2頁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課件_第3頁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課件_第4頁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歡迎大家!歡迎大家!

人人都說皇帝好,其實皇帝也苦惱;宰相權大睡不好,選才選官更難搞;要是官吏選不好,貪污腐敗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難保。監(jiān)察制度君權相權選官制度皇帝的煩惱地方制度人人都說皇帝好,其實皇帝也苦惱;監(jiān)察制度君權選官制度皇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課標要求: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重點: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課標要求:重點:三省六部制科舉制一、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閱讀教材第10頁梳理出漢、隋唐、宋、元治者如何創(chuàng)新制度緩解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一、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閱讀教材第10頁梳理出漢、隋唐、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朝代

中樞權力體系或中央官制秦漢武帝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三公九卿中外朝尚書臺(代三公)三省制萌芽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中書一省制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朝代中樞權力體系或中央官制秦漢武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奉常郎中令衛(wèi)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太仆1.秦朝:三公九卿制

丞相位高權重,易威脅皇權

皇帝御史丞太奉郎衛(wèi)廷典宗治少太1.秦朝:丞相位高權重,建立中朝皇帝尚書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中朝外朝有事上報2.西漢武帝時:執(zhí)行機構決策機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建立中朝皇帝尚書令侍中常侍丞2022/11/5皇帝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起草詔令負責執(zhí)行封駁審議3.隋唐中樞權力機構——三省六部制2022/11/52022/11/1皇帝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吏戶禮兵刑工起草隋唐中央機構:三省六部制特點:(1)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2)三省互相牽制,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歷史影響:①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

②完整的相權被分割,加強了皇權。

③標志著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2022/11/5隋唐中央機構:三省六部制2022/11/1

貞觀年間,某地發(fā)生嚴重旱災,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書面處理方案:A.舉行大型祭天求雨儀式,B.削減災區(qū)賦稅,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認為甲的處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贊許,吩咐大臣丙負責執(zhí)行。大臣丙將任務依次分配到屬下三個部門。

歷史重現(xiàn)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2.任務分配到哪三個部門?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機構分別是什么?禮部、戶部、工部2022/11/5貞觀年間,某地發(fā)生嚴重旱災,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皇帝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樞密院(西府)度支鹽鐵戶部中書門下(東府)軍政行政財政4、宋代:隋唐三省六部制不參與政事不參與政事二府三司制相權再被分割皇權繼續(xù)加強三司1)進一步分割相權,加強了皇權2)職權分散,效率低,“冗官”2022/11/5皇帝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吏戶禮兵刑工樞密院(西皇帝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樞密院度支鹽鐵戶部中書門下軍政行政財政財政宋代:二府三司制不參與政事不參與政事歸入歸入5.元代:一省制三司相權反彈威脅皇權2022/11/5皇帝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吏戶禮兵刑工樞密院度鹽戶中書門“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決一省,猶曰有壅,況三省乎”?實行一省制的原因:元疆域空前,政務繁多,為提高效率,鞏固統(tǒng)治。弊端:宰相權力過大,造成元中后期內亂頻繁。5.元朝:一省制2022/11/5“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決一省,猶曰有壅,況三漢代宰相坐議事宋相站議事明臣跪奏筆錄思考:從禮儀上的變化可以看出什么實質?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官員上朝禮儀的變化2022/11/5漢代宰相坐議事宋相站議事

讀史料: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明史紀事本末》

1、中央:廢中書省和丞相、權分六部請問:為何“我朝罷相”?明朝皇權的加強讀史料: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宋因之,雖有賢

材料一:明太祖曰:“……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權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覽庶政,故大臣得以專權自恣?!薄睹魈鎸嶄洝?/p>

材料二: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

——《明太祖實錄》廢相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宰相權力擴大,“胡惟庸案”加強君主專制的需要廢相影響?專制皇權發(fā)展到新的高度材料一:明太祖曰:“……元氏之有天下,固由廢相原因?皇帝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親自掌管

殿閣大學士明太祖始設位低權輕明成祖始設位高權重

內閣明初時期的中樞權力體系●丞廢除相制度,專制皇權發(fā)展到了新高度皇帝吏戶禮兵刑工親自掌管殿閣大學士明太祖始設位低權

萬歷四十年內閣首輔葉向高曾說:“我朝閣臣,只備論思顧問,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權勢稍重者,皆上竊君上威靈,下侵六曹之職掌,終以賈禍。”——《神宗實錄》卷論從史出

結論:明朝內閣雖然有類似于宰相的職權,但不能統(tǒng)領百官、指揮諸司。它始終不是法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而是僅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萬歷四十年內閣首輔葉向高曾說:“我朝閣臣,只備論思時期名稱職權特點明太祖明成祖明中期以后明朝內閣設立和發(fā)展的過程:

殿閣大學士僅備皇帝顧問兼協(xié)理章奏品秩較低,不參與決策內閣開始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地位逐漸上升,有專門的衙署和屬官

可以“票擬”對奏章的處理意見

地位進一步提高,閣臣權力更大內閣首輔==宰相?時期名稱職權特點明太祖明成祖明中期以【易混易錯】

明朝的內閣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無決策權;而英國的內閣是君主立憲制下的最高行政機構。【易混易錯】【分析比較】

宰相制與內閣制歷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參與國家大事決策,對皇權有制約作用。宰相被賦予決策大權,地位鞏固。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并無決策權。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xiàn)象,但其權力來自于統(tǒng)治者的個人信任與支持。內閣只是皇權強化的產物?!痉治霰容^】宰相制與內閣制順治康熙雍正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

清朝皇權的加強皇權受限南書房皇權得以加強軍機處皇權高度發(fā)展順治康熙雍正清朝皇權的加強皇權受限南書房皇權得以加強軍皇帝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處理日常事務原負責處理軍國大事,雍正年間被軍機處取代。乾隆56年被撤初僅參與軍務,后發(fā)展為“軍國大計,罔不總攬”清朝雍正時期的中樞權力機構標志著專制皇權發(fā)展到頂峰皇帝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處理日常事務原負責處理軍國大事,思考:為什么軍機處的設立,成為我國古代專制皇權高度發(fā)展的重要標志?軍機處內景結論:軍機處實質為皇帝的秘書班子原因:為了處理西北緊急軍務特點:參與處理軍務,品級不高,跪奏筆錄作用:簡化手續(xù),提高行政效率;標志專制皇權發(fā)展到頂峰思考:為什么軍機處的設立,成為我國古代專制皇權高度發(fā)展的重要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秦(三公九卿)皇帝削相權,強化君權漢(中、外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

元(中書一省制)明(廢丞相,設內閣)清(設軍機處)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秦皇帝削相權,強化君CC7、從明初廢除丞相到清初增設軍機處表明()A.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日益加劇B.丞相權力得到加強C.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得到緩和D.皇權日益強化D7、從明初廢除丞相到清初增設軍機處表明()D9.清代一位軍機大臣用一首詩來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樣葫蘆畫不難,葫蘆變化有千端。畫成依樣舊葫蘆,要把葫蘆仔細看。該詩直接說明了A、軍機大臣在皇帝心中毫無地位B、軍機大臣完全聽命于皇帝,根據(jù)皇帝的旨意頒發(fā)圣旨,處理軍國大事C、丞軍機大臣接替丞相職權,替皇帝處理政事D、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fā)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B9.清代一位軍機大臣用一首詩來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樣葫蘆畫不難右圖為一老師上課時的板書,請問這位老師正在介紹哪一朝代中央政制的特色()A.漢代的三公制B.唐代的三省制C.宋代的三司制D.明代的內閣制【解析】選D。本題考查學生識圖分析能力。由圖片中“內閣”及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可以判斷是明朝的內閣制。右圖為一老師上課時的板書,請據(jù)史書記載: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新疆省,實行與中國本部18省一樣的行政制度,由巡撫統(tǒng)管全疆各項軍政事務。清朝實行的制度不包括()A.宰相制度B.內閣制度C.六部制度D.軍機處制度【解析】選A。本題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清朝初期,仿照明朝制度,設內閣,置六部。雍正帝為辦理西北軍務,又在宮內設置軍機處。但是宰相制度在明朝時期已經廢除,所以,清朝不會實行這種制度。據(jù)史書記載: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新疆省,實行與中國本部據(jù)史書記載: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新疆省,實行與中國本部18省一樣的行政制度,由巡撫統(tǒng)管全疆各項軍政事務。清朝實行的制度不包括()A.宰相制度B.內閣制度C.六部制度D.軍機處制度【解析】選A。本題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清朝初期,仿照明朝制度,設內閣,置六部。雍正帝為辦理西北軍務,又在宮內設置軍機處。但是宰相制度在明朝時期已經廢除,所以,清朝不會實行這種制度。據(jù)史書記載: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新疆省,實行與中國本部1.七國之亂與漢武帝的集權措施一.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1.七國之亂與漢武帝的集權措施一.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漢高祖劉邦

劉邦建漢后,為鞏固皇權,穩(wěn)定天下,對地方采取了哪些措施?結果又怎樣?大風歌漢高祖劉邦劉邦建漢后,●漢初,在地方上實行郡國并行的制度,大封同姓王,以為依仗劉天下。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鞏固皇權,穩(wěn)定●結果造成諸侯權重,他死后不過18年,諸侯王就發(fā)動了叛亂。

●漢初,在地方上實行郡國并行的制度,大封同姓王,以為依仗劉天1.七國之亂與漢武帝的集權措施一.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1)王國問題的形成——郡國并行,諸侯王坐大1.七國之亂與漢武帝的集權措施一.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面對諸侯國的尾大不掉,西漢的有識之士想出什么高招呢?★紛紛上書主張削減封國實力,強干弱枝。課堂設問面對諸侯國的尾大不掉,西漢的有識之士想出什么高招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不削,反遲,禍大?!?/p>

——晁錯《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漢景帝劉啟太尉周亞夫七國之亂與景帝平叛

景帝決心平叛,命太尉周亞夫和大將軍竇嬰率軍,以輕兵斷絕叛軍糧道,三個月后平定叛亂。漢景帝劉啟太尉周亞夫七國之亂與景帝平叛景帝決1.七國之亂與漢武帝的集權措施一.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1)王國問題的形成——郡國并行,諸侯王坐大(2)七國之亂與景帝平叛——景帝平叛為武帝解決王國問題奠定基礎1.七國之亂與漢武帝的集權措施一.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課堂設問

漢武帝即位后為強化皇權、加強中央集權采取了哪些措施?課堂設問漢武帝即位后為強化皇權、加強中央集權采?、俳⒅谐魅跸鄼?,加強皇權(3)漢武帝的集權措施①建立中朝——削弱相權,加強皇權(3)漢武帝的集權措施皇帝尚書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九卿

中朝外朝決策機構執(zhí)行機構有事上報皇帝尚書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①建立中朝②設置刺史③實行推恩令——削弱相權,加強皇權——中央特派,監(jiān)察地方,位卑權重,——推恩分化,削弱王國(3)漢武帝的集權措施①建立中朝②設置刺史③實行推恩令——削弱相權,加強皇權——中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規(guī)定: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郡守統(tǒng)轄。結果王國越分越小,力量削弱。主父偃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主父偃①建立中朝②設置刺史③實行推恩令④酎金奪爵——削弱相權,加強皇權——中央特派,監(jiān)察地方,位卑權重——推恩分化,削弱王國——剝奪列侯爵位(3)漢武帝的集權措施①建立中朝②設置刺史③實行推恩令④酎金奪爵——削弱相權,加強唐朝中葉地方分權問題的由來及后果問題:1、導致唐朝中葉“安史之亂”的原因是什么?2、之后的唐朝陷入什么局面?唐朝中葉地方分權問題的由來及后果問題:原因:后果:

1)為守衛(wèi)疆土,在邊境設藩鎮(zhèn),派節(jié)度使2)唐玄宗晚年安于享樂,疏于朝政唐由盛轉衰,統(tǒng)”一局面被破壞,形成“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原因:1)為守衛(wèi)疆土,在邊境設藩鎮(zhèn),派節(jié)度使2)唐玄宗晚年安“安史之亂”平定后,藩鎮(zhèn)星羅棋布,各占一方,唐朝的統(tǒng)一局面破壞了。“安史之亂”平定后,藩鎮(zhèn)星羅棋布,各占一方,唐朝的統(tǒng)一局面破五代:梁唐晉漢周,前面加個后。十國南平吳越吳,南唐閩和楚,還有南北漢,再加前后蜀。五代:十國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實質:是唐末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的延續(xù)與擴大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實質:是唐末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的延續(xù)與擴大

“天下自唐季以來,數(shù)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zhàn)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此非他故,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薄疤煜伦蕴萍疽詠恚瑪?shù)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zhàn)(1)北宋的建立3.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課堂設問

趙匡胤即皇帝位后,為加強中央集權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1)北宋的建立3.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960年,趙匡胤,①收精兵杯酒釋兵權(2)宋初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①收精兵杯酒釋兵權(2)宋初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①收精兵杯酒釋兵權(2)宋初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和平削權三衙樞密院,兵權互牽制②削實權

中央:三分宰相權,財政屬三司,軍政樞密院③制錢谷:財賦運京師(轉運使)(集中軍權)(集中政權)(集中財權)地方:州郡屬中央,文臣任知州,設通判監(jiān)督①收精兵杯酒釋兵權(2)宋初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和平削權三度支鹽鐵戶部宰相樞密院(三衙)侍衛(wèi)馬軍司殿前司侍衛(wèi)步軍司皇帝財政行政軍事(三司)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度鹽戶樞(三衙)侍殿侍皇帝財政行政軍事(三司)宋宋朝進一步分割、削弱宰相的權力三省二府三司皇帝樞密院中書省門下省書省尚中書門下財政度支鹽鐵戶部軍政工部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三衙禁軍統(tǒng)兵權調兵權行政宰相三省基本不參與政事宋朝樞密使三司使計相宋朝進一步分割、削弱宰相的權力三省二府三司皇帝樞密院中書省門秦朝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元朝中書一省制清朝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設軍機處明朝廢丞相、設內閣宋朝“二府”三司制漢朝中外朝制二.皇權的不斷加強秦朝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元朝中書一省制清朝內閣、議政王大課堂設問

宋太祖從“權”“錢”“兵”三方面著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哪些利與弊?

★利:基本解決了藩鎮(zhèn)割據(jù)問題(地方與中央爭權的問題);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锉?形成“冗官”“冗兵”“冗費”局面,造成國家積貧積弱(“三冗二積”)。課堂設問宋太祖從“權”“錢”“兵”三方面著手學了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其利弊,能給你什么啟示嗎?古為今用過分集權也無法發(fā)揮地方的積極性,導致國家積貧積弱.因此中央集權應當適中,不能過小,也不能過大,使地方的積極性主動性無法發(fā)揮.學了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其利弊,能給你4)元:行省制元朝疆域十大行省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統(tǒng)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行省制度的創(chuàng)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4)元:行省制元朝疆域十大行省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統(tǒng)行省制為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tǒng)治,元世祖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我國省級行政區(qū)的設立,始于元朝。行省制的內容:(1)中央:中書省-全國最高行政機構-管轄大都及周圍地區(qū)。(2)地方:行中書省(行省或省)-中書省的派出機構-管轄11個行省(包括管理北方的嶺北行省、管理東北的遼陽行省和西南的云南行省等)。(3)在中央設宣政院,西藏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qū)。(4)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行省制為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tǒng)治,元世祖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一是行省的雙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機構,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有利于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lián)系,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融合;

二是行省制度既有利于中央收集,又給地方留出了部分權力,達到中央與地方勢力的平衡。

三是行省的領導體制是一署多員與長官節(jié)制相結合,有利于官員的相互制約,也即可以說是實行集體領導與民主集中相結合的領導方式。

四是行省權力大而不專,較成功地解決了地方勢力坐大的積習。

一是行省的雙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機構,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答案:A

元朝時實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今天的西藏主要歸哪里管A.宣政院B.中書省C.甘肅行省D.云南行省答案:A

元朝時實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關于我國行省制度的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A.元朝創(chuàng)立了行省制度B.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C.在全國各地均設行省D.是我國行政制度的一大變革關于我國行省制度的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B元朝行省制度對后世的影響很大,其最突出的特點是:()A。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qū)的管轄B.為我國明清以來的行政區(qū)域劃奠定了初步基礎C.各族人民統(tǒng)一在中央政權管轄下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D.拓展疆土,使疆域變得廣大。B元朝行省制度對后世的影響很大,其最突出的特點是:()(1)據(jù)材料一,與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點?結合元朝行省圖,指出元朝實行行省制度的現(xiàn)實原因。(3分)(1)據(jù)材料一,與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點?結合元朝(1)特點:數(shù)量少,管轄范圍大?,F(xiàn)實原因:元朝疆域空前遼闊。(3分)(1)特點:數(shù)量少,管轄范圍大?,F(xiàn)實原因:元朝疆域空前遼闊。材料二

中國地方行政區(qū)劃,自秦漢以來,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統(tǒng)治者吸取了漢唐以來地方割據(jù)勢力據(jù)險對抗中央政府這一教訓,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極力避免某一地區(qū)成為地方長官據(jù)險稱雄的國中之國。地方區(qū)域的設置,人為地使自然區(qū)域割開,造成犬牙交錯的局面?!顟芽住吨袊糯姓贫仁贰凡牧先?/p>

元朝同宋一樣,把地方分成路、府、州、縣,而實際上元代的地方政權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書省管理。行省長官是中央官而親自降臨到地方?!孕兄袝≌x,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動的中央政府?!X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2)材料二、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創(chuàng)新?據(jù)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其歷史作用。材料二

中國地方行政區(qū)劃,自秦漢以來,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2)創(chuàng)新:地方行政區(qū)劃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設行中書省管理地方;行省長官由中央官員擔任。(3分)(2)創(chuàng)新:地方行政區(qū)劃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設行中書省管5)明朝明朝改元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仍稱省,分設布政使司掌民政和財政、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獄與監(jiān)察、都指揮使司掌軍事,合稱三司。5)明朝B以下關于明朝“廢行省,設三司”的評價,正確的是A.是我國古代行政區(qū)制度的劃時代的變革B.通過分散地方的權力來加強中央權力C.有利于加強明朝邊境地區(qū)的軍事力量D.政府各部門相互牽制,減輕了農民負擔B以下關于明朝“廢行省,設三司”的評價,秦朝漢末魏晉唐朝宋朝元朝郡道路行省州州縣縣縣州郡縣路州縣明朝清朝承宣布政使司(行?。└h省道府縣府趨勢:不斷削弱地方的權力,以加強中央的權力。地方行政機構的演變秦朝漢末魏晉唐朝宋朝元朝郡道路行省州州縣縣縣州郡縣路州縣明朝根據(jù)下面的古代中國某個歷史時期的行政疆域圖(局部),推斷這一時期的地方行政建制是(

)A.郡、縣B.郡國并行制C.路、州、縣D.行省、路、府、州、縣根據(jù)下面的古代中國某個歷史時期的行政疆域圖(局部),推斷這一D《元史》:元朝的行省“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在元代以前中國主要以“山川形便”來劃分行政區(qū),政區(qū)的自然屬性與經濟、文化一體化趨勢較強;從元代開始,采取“犬牙交錯”的原則,任意將自然環(huán)境差異極大的地區(qū)拼成一個省級行政區(qū),削弱地方的經濟、文化認同感。依據(jù)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主要是因為()A.采用了傳統(tǒng)的地方分權制度B.盡量縮小行省的管轄區(qū)域C.依據(jù)山川走勢劃分行省轄區(qū)D.利用山川形勢制約地方勢力D《元史》:元朝的行省“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點擊高考(2012·廣東文綜卷·13)“諸侯惟得衣食稅租,不與政事”的現(xiàn)象發(fā)映了()A.君主專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權的加強D.分封制的鞏固c點擊高考(2012·廣東文綜卷·13)“諸侯惟得衣食稅租,不二.選官制度

在我國封建社會長期發(fā)展的過程中,歷代統(tǒng)治者為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都十分重視培養(yǎng)和選拔人才,并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試和選官的制度。

目的:秦漢官僚制度確立的同時,必須建立一套相應的選官用人制度,以補充官僚隊伍,保證這個隊伍的素質和水平。二.選官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長期發(fā)展的過程中,歷代統(tǒng)治者為西周時期是如何選任官員的?標準是什么?這種制度是如何被破壞的?1.西周選官制度:世卿世祿制二、選官制度標準:血緣破壞:隨著宗法制分封制的崩潰而被破壞2022/11/5西周時期是如何選任官員的?1.西周選官制度:世卿世祿制二、選

統(tǒng)一后的秦朝還以軍功選官是否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

評價:激勵了許多將士為國效力,但不在適用和平時期商鞅2.戰(zhàn)國時期:軍功爵制2022/11/5統(tǒng)一后的秦朝還以軍功選官是否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對當時的社會產漢朝察舉制和征辟制形成的背景、方法和標準是什么?你怎樣評價這種選官制度?3.漢朝選官制度:察舉制和征辟制背景:漢武帝時期,軍功爵制不再適應和平年代的需要方法:察舉制:從下而上征辟制:從上而下標準:品行評價:這種制度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官僚隊伍的需要,②但容易任人唯親,薦舉人和被薦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團。2022/11/5漢朝察舉制和征辟制形成的背景、方法和標準是什么?你怎樣評價這皇帝的煩惱之選官取才

材料一:東漢順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舉六名孝廉的名額,當權的貴族勛戚爭相請托,結果真正名士入選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門人選的。材料二:鄧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將軍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長官48人,其余官職不可勝數(shù)。弘農楊氏四世為三公,汝南袁氏則四世五公。材料三: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雖然察舉制有機動靈活、節(jié)約成本的優(yōu)點,但是這項制度的缺點更多,通過材料大家談談察舉制有哪些缺點?1、容易任人唯親2、操縱在世家大族手中3、難以選拔到真正的人才問題解析皇帝的煩惱之選官取才材料一:東漢順帝六年,河選官制度:標準:評價:4、魏晉南北朝2022/11/5九品中正制門第開始是一種好的,但是在后來就造成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門閥選官扼殺了真正的人才,走向沒落。4、魏晉南北朝2022/11/1九品中正制門第開始是一種好的含義:科舉制是我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科,是考試科目;舉,是選拔人才;5.隋唐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和完善科舉制開創(chuàng)的原因:1)九品中正制導致士族壯大,不利于中央集權;2)統(tǒng)治者需要新的選官制度擴大封建統(tǒng)治的階級基礎。2022/11/5含義:科舉制是我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科,階段

皇帝

對科舉制的貢獻創(chuàng)立

隋文帝分科考試

隋煬帝設進士科完善

唐太宗

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為主武則天

開創(chuàng)殿試、武舉唐玄宗用高官主持考試,把詩賦作為進士考試內容宋嚴格考試程序,嚴密考試方法,減少考試科目,增加錄取名額僵化明清僅從四書五經中命題,文體為八股文2022/11/5階段皇帝對科舉制的貢獻創(chuàng)隋文帝分科考試特點:1)不再以家世名望為選官標準,而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員;2)把選拔官吏的權力從地方士族地主手中收歸中央;(加強皇權)2022/11/5特點:1)不再以家世名望為選官標準,而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員;2①為寒門士人提供了參政的機會,擴大了統(tǒng)治的社會基礎。②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促進了官僚體制的進一步成熟。③為歷朝沿用,利于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①嚴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②阻礙了近代知識分子開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國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⑴積極:⑵消極:與前代相比,科舉制有哪些進步意義?從之后的發(fā)展來看,它又有哪些弊端?2022/11/5①為寒門士人提供了參政的機會,擴大了統(tǒng)治的社會基礎。①嚴重科舉考場貢院內的號舍2022/11/5科舉考場貢院內的號舍2022/11/1唐代文人學士登科之樂金榜題名曲江宴飲雁塔題名月燈閣打馬球2022/11/5唐代文人學士登科之樂金榜題名曲江宴飲雁塔題名月燈閣打馬球20選官制度小結八股文才學門第品行軍功血緣標準八股取士明清科舉制隋唐九品中正東漢末、魏晉南北朝察舉征辟漢武帝軍功爵制戰(zhàn)國、秦、西漢初世卿世祿西周制度朝代世官制察舉制科舉制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演變的趨勢是什么?選官的依據(jù):血緣和門第轉變?yōu)槟芰x官的方式:推選轉變?yōu)榭荚嚕ㄖ饾u規(guī)范化和模式化)2022/11/5選官制度小結八股文才學門第品行軍功血緣標準八股取士明清科舉

監(jiān)察:針對官僚而言諫議:針對皇帝而言三、監(jiān)察與諫議目的:為了保證官僚隊伍的廉潔和效率,以及防止皇帝決策的失誤2022/11/5監(jiān)察:針對官僚而言三、監(jiān)察與諫議目的:為了保監(jiān)察與諫議制度發(fā)展演變監(jiān)察部門越來越多——體現(xiàn)對官僚隊伍的監(jiān)督加強諫議部門越來越少,從有到無——皇權不斷加強項目朝代官職或部門監(jiān)察制度秦朝漢朝明清諫議制度隋唐宋朝明清御史大夫御史府(中央)、刺史(地方)都察院、六科給事中(中央)、按察使司(地方)門下省諫院諫議機構取消從表格中,發(fā)展趨勢是什么2022/11/5監(jiān)察與諫議制度發(fā)展演變監(jiān)察部門越來越多——體現(xiàn)對官僚隊伍的監(jiān)材料:中國歷代都有臭名昭著的大貪官出現(xiàn),如秦朝的趙高、漢朝的董卓、唐朝的李林甫、宋朝的秦檜、明朝的魏忠賢、清朝的和珅等,層出不窮。你能根據(jù)上述材料對中國古代的監(jiān)察和諫議制度作一簡要評價嗎?3.評價2022/11/5材料:中國歷代都有臭名昭著的大貪官出現(xiàn),如秦消極:不能從根本上約束皇帝的無上權力,也不能杜絕官僚隊伍中的腐敗和低效現(xiàn)象。

積極:在整頓吏治,打擊地方割據(jù)勢力,維護中央集權,諫正皇帝過失,防止決策失誤等方面還是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的。監(jiān)察與諫議制度的評價2022/11/5消極:不能從根本上約束皇帝的無上權力,也不能朝代

中樞權力體系或中央官制秦三公九卿漢武帝中外朝東漢尚書臺(代三公)魏晉南北朝三省六部制萌芽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書省一省制三省六部制的確立的過程2022/11/5朝代中樞權力體系或中央官制秦三公九卿漢武帝中外朝東選官制度的演變2022/11/5選官制度的演變2022/11/1監(jiān)察與諫議制度的演變2022/11/5監(jiān)察與諫議制度的演變2022/11/1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1、以君權為中心,權力高度集中;2、人治高于法治;3、對官吏的控制和監(jiān)督逐漸強化;4、始終充斥著君權和相權,中央和地方的矛盾;5、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趨勢).2022/11/5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1、以君權為中心,權力高度集中;2、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1、 王權與神權的結合;2、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3、最高執(zhí)政集團尚未實現(xiàn)權力的高度集中;2022/11/5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1、 王權與神權的結合;2022/歡迎大家!歡迎大家!

人人都說皇帝好,其實皇帝也苦惱;宰相權大睡不好,選才選官更難搞;要是官吏選不好,貪污腐敗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難保。監(jiān)察制度君權相權選官制度皇帝的煩惱地方制度人人都說皇帝好,其實皇帝也苦惱;監(jiān)察制度君權選官制度皇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課標要求: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重點: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課標要求:重點:三省六部制科舉制一、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閱讀教材第10頁梳理出漢、隋唐、宋、元治者如何創(chuàng)新制度緩解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一、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閱讀教材第10頁梳理出漢、隋唐、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朝代

中樞權力體系或中央官制秦漢武帝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三公九卿中外朝尚書臺(代三公)三省制萌芽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中書一省制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朝代中樞權力體系或中央官制秦漢武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奉常郎中令衛(wèi)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太仆1.秦朝:三公九卿制

丞相位高權重,易威脅皇權

皇帝御史丞太奉郎衛(wèi)廷典宗治少太1.秦朝:丞相位高權重,建立中朝皇帝尚書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中朝外朝有事上報2.西漢武帝時:執(zhí)行機構決策機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建立中朝皇帝尚書令侍中常侍丞2022/11/5皇帝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起草詔令負責執(zhí)行封駁審議3.隋唐中樞權力機構——三省六部制2022/11/52022/11/1皇帝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吏戶禮兵刑工起草隋唐中央機構:三省六部制特點:(1)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2)三省互相牽制,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歷史影響:①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

②完整的相權被分割,加強了皇權。

③標志著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2022/11/5隋唐中央機構:三省六部制2022/11/1

貞觀年間,某地發(fā)生嚴重旱災,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書面處理方案:A.舉行大型祭天求雨儀式,B.削減災區(qū)賦稅,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認為甲的處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贊許,吩咐大臣丙負責執(zhí)行。大臣丙將任務依次分配到屬下三個部門。

歷史重現(xiàn)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2.任務分配到哪三個部門?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機構分別是什么?禮部、戶部、工部2022/11/5貞觀年間,某地發(fā)生嚴重旱災,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皇帝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樞密院(西府)度支鹽鐵戶部中書門下(東府)軍政行政財政4、宋代:隋唐三省六部制不參與政事不參與政事二府三司制相權再被分割皇權繼續(xù)加強三司1)進一步分割相權,加強了皇權2)職權分散,效率低,“冗官”2022/11/5皇帝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吏戶禮兵刑工樞密院(西皇帝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樞密院度支鹽鐵戶部中書門下軍政行政財政財政宋代:二府三司制不參與政事不參與政事歸入歸入5.元代:一省制三司相權反彈威脅皇權2022/11/5皇帝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吏戶禮兵刑工樞密院度鹽戶中書門“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決一省,猶曰有壅,況三省乎”?實行一省制的原因:元疆域空前,政務繁多,為提高效率,鞏固統(tǒng)治。弊端:宰相權力過大,造成元中后期內亂頻繁。5.元朝:一省制2022/11/5“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決一省,猶曰有壅,況三漢代宰相坐議事宋相站議事明臣跪奏筆錄思考:從禮儀上的變化可以看出什么實質?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官員上朝禮儀的變化2022/11/5漢代宰相坐議事宋相站議事

讀史料: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明史紀事本末》

1、中央:廢中書省和丞相、權分六部請問:為何“我朝罷相”?明朝皇權的加強讀史料: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宋因之,雖有賢

材料一:明太祖曰:“……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權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覽庶政,故大臣得以專權自恣。”——《明太祖實錄》

材料二: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

——《明太祖實錄》廢相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宰相權力擴大,“胡惟庸案”加強君主專制的需要廢相影響?專制皇權發(fā)展到新的高度材料一:明太祖曰:“……元氏之有天下,固由廢相原因?皇帝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親自掌管

殿閣大學士明太祖始設位低權輕明成祖始設位高權重

內閣明初時期的中樞權力體系●丞廢除相制度,專制皇權發(fā)展到了新高度皇帝吏戶禮兵刑工親自掌管殿閣大學士明太祖始設位低權

萬歷四十年內閣首輔葉向高曾說:“我朝閣臣,只備論思顧問,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權勢稍重者,皆上竊君上威靈,下侵六曹之職掌,終以賈禍?!薄渡褡趯嶄洝肪碚搹氖烦?/p>

結論:明朝內閣雖然有類似于宰相的職權,但不能統(tǒng)領百官、指揮諸司。它始終不是法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而是僅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萬歷四十年內閣首輔葉向高曾說:“我朝閣臣,只備論思時期名稱職權特點明太祖明成祖明中期以后明朝內閣設立和發(fā)展的過程:

殿閣大學士僅備皇帝顧問兼協(xié)理章奏品秩較低,不參與決策內閣開始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地位逐漸上升,有專門的衙署和屬官

可以“票擬”對奏章的處理意見

地位進一步提高,閣臣權力更大內閣首輔==宰相?時期名稱職權特點明太祖明成祖明中期以【易混易錯】

明朝的內閣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無決策權;而英國的內閣是君主立憲制下的最高行政機構。【易混易錯】【分析比較】

宰相制與內閣制歷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參與國家大事決策,對皇權有制約作用。宰相被賦予決策大權,地位鞏固。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并無決策權。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xiàn)象,但其權力來自于統(tǒng)治者的個人信任與支持。內閣只是皇權強化的產物。【分析比較】宰相制與內閣制順治康熙雍正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

清朝皇權的加強皇權受限南書房皇權得以加強軍機處皇權高度發(fā)展順治康熙雍正清朝皇權的加強皇權受限南書房皇權得以加強軍皇帝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處理日常事務原負責處理軍國大事,雍正年間被軍機處取代。乾隆56年被撤初僅參與軍務,后發(fā)展為“軍國大計,罔不總攬”清朝雍正時期的中樞權力機構標志著專制皇權發(fā)展到頂峰皇帝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處理日常事務原負責處理軍國大事,思考:為什么軍機處的設立,成為我國古代專制皇權高度發(fā)展的重要標志?軍機處內景結論:軍機處實質為皇帝的秘書班子原因:為了處理西北緊急軍務特點:參與處理軍務,品級不高,跪奏筆錄作用:簡化手續(xù),提高行政效率;標志專制皇權發(fā)展到頂峰思考:為什么軍機處的設立,成為我國古代專制皇權高度發(fā)展的重要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秦(三公九卿)皇帝削相權,強化君權漢(中、外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

元(中書一省制)明(廢丞相,設內閣)清(設軍機處)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秦皇帝削相權,強化君CC7、從明初廢除丞相到清初增設軍機處表明()A.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日益加劇B.丞相權力得到加強C.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得到緩和D.皇權日益強化D7、從明初廢除丞相到清初增設軍機處表明()D9.清代一位軍機大臣用一首詩來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樣葫蘆畫不難,葫蘆變化有千端。畫成依樣舊葫蘆,要把葫蘆仔細看。該詩直接說明了A、軍機大臣在皇帝心中毫無地位B、軍機大臣完全聽命于皇帝,根據(jù)皇帝的旨意頒發(fā)圣旨,處理軍國大事C、丞軍機大臣接替丞相職權,替皇帝處理政事D、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fā)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B9.清代一位軍機大臣用一首詩來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樣葫蘆畫不難右圖為一老師上課時的板書,請問這位老師正在介紹哪一朝代中央政制的特色()A.漢代的三公制B.唐代的三省制C.宋代的三司制D.明代的內閣制【解析】選D。本題考查學生識圖分析能力。由圖片中“內閣”及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可以判斷是明朝的內閣制。右圖為一老師上課時的板書,請據(jù)史書記載: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新疆省,實行與中國本部18省一樣的行政制度,由巡撫統(tǒng)管全疆各項軍政事務。清朝實行的制度不包括()A.宰相制度B.內閣制度C.六部制度D.軍機處制度【解析】選A。本題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清朝初期,仿照明朝制度,設內閣,置六部。雍正帝為辦理西北軍務,又在宮內設置軍機處。但是宰相制度在明朝時期已經廢除,所以,清朝不會實行這種制度。據(jù)史書記載: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新疆省,實行與中國本部據(jù)史書記載: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新疆省,實行與中國本部18省一樣的行政制度,由巡撫統(tǒng)管全疆各項軍政事務。清朝實行的制度不包括()A.宰相制度B.內閣制度C.六部制度D.軍機處制度【解析】選A。本題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清朝初期,仿照明朝制度,設內閣,置六部。雍正帝為辦理西北軍務,又在宮內設置軍機處。但是宰相制度在明朝時期已經廢除,所以,清朝不會實行這種制度。據(jù)史書記載: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新疆省,實行與中國本部1.七國之亂與漢武帝的集權措施一.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1.七國之亂與漢武帝的集權措施一.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漢高祖劉邦

劉邦建漢后,為鞏固皇權,穩(wěn)定天下,對地方采取了哪些措施?結果又怎樣?大風歌漢高祖劉邦劉邦建漢后,●漢初,在地方上實行郡國并行的制度,大封同姓王,以為依仗劉天下。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鞏固皇權,穩(wěn)定●結果造成諸侯權重,他死后不過18年,諸侯王就發(fā)動了叛亂。

●漢初,在地方上實行郡國并行的制度,大封同姓王,以為依仗劉天1.七國之亂與漢武帝的集權措施一.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1)王國問題的形成——郡國并行,諸侯王坐大1.七國之亂與漢武帝的集權措施一.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面對諸侯國的尾大不掉,西漢的有識之士想出什么高招呢?★紛紛上書主張削減封國實力,強干弱枝。課堂設問面對諸侯國的尾大不掉,西漢的有識之士想出什么高招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不削,反遲,禍大?!?/p>

——晁錯《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漢景帝劉啟太尉周亞夫七國之亂與景帝平叛

景帝決心平叛,命太尉周亞夫和大將軍竇嬰率軍,以輕兵斷絕叛軍糧道,三個月后平定叛亂。漢景帝劉啟太尉周亞夫七國之亂與景帝平叛景帝決1.七國之亂與漢武帝的集權措施一.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1)王國問題的形成——郡國并行,諸侯王坐大(2)七國之亂與景帝平叛——景帝平叛為武帝解決王國問題奠定基礎1.七國之亂與漢武帝的集權措施一.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課堂設問

漢武帝即位后為強化皇權、加強中央集權采取了哪些措施?課堂設問漢武帝即位后為強化皇權、加強中央集權采取①建立中朝——削弱相權,加強皇權(3)漢武帝的集權措施①建立中朝——削弱相權,加強皇權(3)漢武帝的集權措施皇帝尚書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九卿

中朝外朝決策機構執(zhí)行機構有事上報皇帝尚書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①建立中朝②設置刺史③實行推恩令——削弱相權,加強皇權——中央特派,監(jiān)察地方,位卑權重,——推恩分化,削弱王國(3)漢武帝的集權措施①建立中朝②設置刺史③實行推恩令——削弱相權,加強皇權——中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規(guī)定: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郡守統(tǒng)轄。結果王國越分越小,力量削弱。主父偃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主父偃①建立中朝②設置刺史③實行推恩令④酎金奪爵——削弱相權,加強皇權——中央特派,監(jiān)察地方,位卑權重——推恩分化,削弱王國——剝奪列侯爵位(3)漢武帝的集權措施①建立中朝②設置刺史③實行推恩令④酎金奪爵——削弱相權,加強唐朝中葉地方分權問題的由來及后果問題:1、導致唐朝中葉“安史之亂”的原因是什么?2、之后的唐朝陷入什么局面?唐朝中葉地方分權問題的由來及后果問題:原因:后果:

1)為守衛(wèi)疆土,在邊境設藩鎮(zhèn),派節(jié)度使2)唐玄宗晚年安于享樂,疏于朝政唐由盛轉衰,統(tǒng)”一局面被破壞,形成“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原因:1)為守衛(wèi)疆土,在邊境設藩鎮(zhèn),派節(jié)度使2)唐玄宗晚年安“安史之亂”平定后,藩鎮(zhèn)星羅棋布,各占一方,唐朝的統(tǒng)一局面破壞了?!鞍彩分畞y”平定后,藩鎮(zhèn)星羅棋布,各占一方,唐朝的統(tǒng)一局面破五代:梁唐晉漢周,前面加個后。十國南平吳越吳,南唐閩和楚,還有南北漢,再加前后蜀。五代:十國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實質:是唐末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的延續(xù)與擴大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實質:是唐末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的延續(xù)與擴大

“天下自唐季以來,數(shù)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zhàn)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此非他故,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薄疤煜伦蕴萍疽詠?,數(shù)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zhàn)(1)北宋的建立3.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課堂設問

趙匡胤即皇帝位后,為加強中央集權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1)北宋的建立3.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960年,趙匡胤,①收精兵杯酒釋兵權(2)宋初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①收精兵杯酒釋兵權(2)宋初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①收精兵杯酒釋兵權(2)宋初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和平削權三衙樞密院,兵權互牽制②削實權

中央:三分宰相權,財政屬三司,軍政樞密院③制錢谷:財賦運京師(轉運使)(集中軍權)(集中政權)(集中財權)地方:州郡屬中央,文臣任知州,設通判監(jiān)督①收精兵杯酒釋兵權(2)宋初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和平削權三度支鹽鐵戶部宰相樞密院(三衙)侍衛(wèi)馬軍司殿前司侍衛(wèi)步軍司皇帝財政行政軍事(三司)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度鹽戶樞(三衙)侍殿侍皇帝財政行政軍事(三司)宋宋朝進一步分割、削弱宰相的權力三省二府三司皇帝樞密院中書省門下省書省尚中書門下財政度支鹽鐵戶部軍政工部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三衙禁軍統(tǒng)兵權調兵權行政宰相三省基本不參與政事宋朝樞密使三司使計相宋朝進一步分割、削弱宰相的權力三省二府三司皇帝樞密院中書省門秦朝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元朝中書一省制清朝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設軍機處明朝廢丞相、設內閣宋朝“二府”三司制漢朝中外朝制二.皇權的不斷加強秦朝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元朝中書一省制清朝內閣、議政王大課堂設問

宋太祖從“權”“錢”“兵”三方面著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哪些利與弊?

★利:基本解決了藩鎮(zhèn)割據(jù)問題(地方與中央爭權的問題);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锉?形成“冗官”“冗兵”“冗費”局面,造成國家積貧積弱(“三冗二積”)。課堂設問宋太祖從“權”“錢”“兵”三方面著手學了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其利弊,能給你什么啟示嗎?古為今用過分集權也無法發(fā)揮地方的積極性,導致國家積貧積弱.因此中央集權應當適中,不能過小,也不能過大,使地方的積極性主動性無法發(fā)揮.學了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其利弊,能給你4)元:行省制元朝疆域十大行省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統(tǒng)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行省制度的創(chuàng)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4)元:行省制元朝疆域十大行省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統(tǒng)行省制為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tǒng)治,元世祖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我國省級行政區(qū)的設立,始于元朝。行省制的內容:(1)中央:中書省-全國最高行政機構-管轄大都及周圍地區(qū)。(2)地方:行中書省(行省或省)-中書省的派出機構-管轄11個行省(包括管理北方的嶺北行省、管理東北的遼陽行省和西南的云南行省等)。(3)在中央設宣政院,西藏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qū)。(4)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行省制為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tǒng)治,元世祖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一是行省的雙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機構,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有利于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lián)系,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融合;

二是行省制度既有利于中央收集,又給地方留出了部分權力,達到中央與地方勢力的平衡。

三是行省的領導體制是一署多員與長官節(jié)制相結合,有利于官員的相互制約,也即可以說是實行集體領導與民主集中相結合的領導方式。

四是行省權力大而不專,較成功地解決了地方勢力坐大的積習。

一是行省的雙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機構,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答案:A

元朝時實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今天的西藏主要歸哪里管A.宣政院B.中書省C.甘肅行省D.云南行省答案:A

元朝時實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關于我國行省制度的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A.元朝創(chuàng)立了行省制度B.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C.在全國各地均設行省D.是我國行政制度的一大變革關于我國行省制度的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B元朝行省制度對后世的影響很大,其最突出的特點是:()A。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qū)的管轄B.為我國明清以來的行政區(qū)域劃奠定了初步基礎C.各族人民統(tǒng)一在中央政權管轄下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D.拓展疆土,使疆域變得廣大。B元朝行省制度對后世的影響很大,其最突出的特點是:()(1)據(jù)材料一,與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點?結合元朝行省圖,指出元朝實行行省制度的現(xiàn)實原因。(3分)(1)據(jù)材料一,與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點?結合元朝(1)特點:數(shù)量少,管轄范圍大?,F(xiàn)實原因:元朝疆域空前遼闊。(3分)(1)特點:數(shù)量少,管轄范圍大。現(xiàn)實原因:元朝疆域空前遼闊。材料二

中國地方行政區(qū)劃,自秦漢以來,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統(tǒng)治者吸取了漢唐以來地方割據(jù)勢力據(jù)險對抗中央政府這一教訓,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極力避免某一地區(qū)成為地方長官據(jù)險稱雄的國中之國。地方區(qū)域的設置,人為地使自然區(qū)域割開,造成犬牙交錯的局面?!顟芽住吨袊糯姓贫仁贰凡牧先?/p>

元朝同宋一樣,把地方分成路、府、州、縣,而實際上元代的地方政權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書省管理。行省長官是中央官而親自降臨到地方。……所以行中書省正名定義,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動的中央政府。——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2)材料二、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創(chuàng)新?據(jù)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其歷史作用。材料二

中國地方行政區(qū)劃,自秦漢以來,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2)創(chuàng)新:地方行政區(qū)劃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設行中書省管理地方;行省長官由中央官員擔任。(3分)(2)創(chuàng)新:地方行政區(qū)劃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設行中書省管5)明朝明朝改元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仍稱省,分設布政使司掌民政和財政、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獄與監(jiān)察、都指揮使司掌軍事,合稱三司。5)明朝B以下關于明朝“廢行省,設三司”的評價,正確的是A.是我國古代行政區(qū)制度的劃時代的變革B.通過分散地方的權力來加強中央權力C.有利于加強明朝邊境地區(qū)的軍事力量D.政府各部門相互牽制,減輕了農民負擔B以下關于明朝“廢行省,設三司”的評價,秦朝漢末魏晉唐朝宋朝元朝郡道路行省州州縣縣縣州郡縣路州縣明朝清朝承宣布政使司(行?。└h省道府縣府趨勢:不斷削弱地方的權力,以加強中央的權力。地方行政機構的演變秦朝漢末魏晉唐朝宋朝元朝郡道路行省州州縣縣縣州郡縣路州縣明朝根據(jù)下面的古代中國某個歷史時期的行政疆域圖(局部),推斷這一時期的地方行政建制是(

)A.郡、縣B.郡國并行制C.路、州、縣D.行省、路、府、州、縣根據(jù)下面的古代中國某個歷史時期的行政疆域圖(局部),推斷這一D《元史》:元朝的行省“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在元代以前中國主要以“山川形便”來劃分行政區(qū),政區(qū)的自然屬性與經濟、文化一體化趨勢較強;從元代開始,采取“犬牙交錯”的原則,任意將自然環(huán)境差異極大的地區(qū)拼成一個省級行政區(qū),削弱地方的經濟、文化認同感。依據(jù)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主要是因為()A.采用了傳統(tǒng)的地方分權制度B.盡量縮小行省的管轄區(qū)域C.依據(jù)山川走勢劃分行省轄區(qū)D.利用山川形勢制約地方勢力D《元史》:元朝的行省“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點擊高考(2012·廣東文綜卷·13)“諸侯惟得衣食稅租,不與政事”的現(xiàn)象發(fā)映了()A.君主專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權的加強D.分封制的鞏固c點擊高考(2012·廣東文綜卷·13)“諸侯惟得衣食稅租,不二.選官制度

在我國封建社會長期發(fā)展的過程中,歷代統(tǒng)治者為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都十分重視培養(yǎng)和選拔人才,并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試和選官的制度。

目的:秦漢官僚制度確立的同時,必須建立一套相應的選官用人制度,以補充官僚隊伍,保證這個隊伍的素質和水平。二.選官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長期發(fā)展的過程中,歷代統(tǒng)治者為西周時期是如何選任官員的?標準是什么?這種制度是如何被破壞的?1.西周選官制度:世卿世祿制二、選官制度標準:血緣破壞:隨著宗法制分封制的崩潰而被破壞2022/11/5西周時期是如何選任官員的?1.西周選官制度:世卿世祿制二、選

統(tǒng)一后的秦朝還以軍功選官是否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

評價:激勵了許多將士為國效力,但不在適用和平時期商鞅2.戰(zhàn)國時期:軍功爵制2022/11/5統(tǒng)一后的秦朝還以軍功選官是否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對當時的社會產漢朝察舉制和征辟制形成的背景、方法和標準是什么?你怎樣評價這種選官制度?3.漢朝選官制度:察舉制和征辟制背景:漢武帝時期,軍功爵制不再適應和平年代的需要方法:察舉制:從下而上征辟制:從上而下標準:品行評價:這種制度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官僚隊伍的需要,②但容易任人唯親,薦舉人和被薦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團。2022/11/5漢朝察舉制和征辟制形成的背景、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