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部編版新高考) 第7講 課題18 兩次鴉片戰(zhàn)爭_第1頁
2023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部編版新高考) 第7講 課題18 兩次鴉片戰(zhàn)爭_第2頁
2023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部編版新高考) 第7講 課題18 兩次鴉片戰(zhàn)爭_第3頁
2023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部編版新高考) 第7講 課題18 兩次鴉片戰(zhàn)爭_第4頁
2023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部編版新高考) 第7講 課題18 兩次鴉片戰(zhàn)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晚清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時期。(1)經濟上: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入侵的進一步深化,封建統(tǒng)治者賴以統(tǒng)治的農村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同時伴隨著列強在華設廠和洋務運動的展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近代的城市化進程出現(xiàn)。(2)政治上:在國內外的雙重壓力下,清朝統(tǒng)治之下的各階級開始了反抗和探索,農民階級發(fā)起的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沉重打擊了清王朝和西方列強的勢力。(3)思想文化上:晚清時期的文化開始沖破封建主義的束縛,先進的中國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和世界,了解西方并向西方學習逐漸成為中國近代思想的主流。課題18兩次鴉片戰(zhàn)爭課標要求中外歷史綱要選擇性必修1.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2.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了解近代以來中國城市化進程中人們居住條件和生活環(huán)境的改善及問題。一、兩次鴉片戰(zhàn)爭1.歷史背景世界——資本主義不斷發(fā)展地位工業(yè)革命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英、法、美等國逐漸占據(jù)主導地位矛頭世界主要殖民主義國家將矛頭指向中國中國——仍停留在封建社會政治君主專制統(tǒng)治仍很頑固經濟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主要的生產方式科技軍事非常落后社會矛盾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圖解歷史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必然性2.概況鴉片戰(zhàn)爭(中國近代史開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原因打開市場、傾銷商品、掠奪原料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根本);列強要求修約,被清政府拒絕(直接)時間1840.6—1842.81856—1860年雙方清政府與英國清政府與英法結果(1)1842年《南京條約》(中國被迫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接受協(xié)定關稅以及開放五口通商等)(2)1843年中英《虎門條約》;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英、法、美三國從中國獲得協(xié)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以及通商口岸傳教權等)(1)1858年《天津條約》;1860年《北京條約》(英法獲取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以及內河航行權等權益;鴉片貿易合法化)(2)中俄《北京條約》,迫使清政府承認《璦琿條約》,搶占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100余萬平方千米的中國土地,俄方提出邊界走向強加給中國概念闡釋片面最惠國待遇最惠國待遇是指一國在通商、航海、稅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給予另一國享受現(xiàn)時或將來所給予任何第三國同樣的一切優(yōu)惠、特權或豁免等待遇。最惠國待遇一般是相互的,但近代中國與外國簽訂的條約,往往只片面規(guī)定該締約國享受最惠國待遇,而中國則無對等權利,是片面的。3.影響(1)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了嚴重侵犯。(2)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鏈接·選擇性必修2·P62-63]近代以來的中國城市化進程(1)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城市化的演進背景表現(xiàn)近代鴉片戰(zhàn)爭后,通商口岸,逐漸發(fā)展起資本主義工商業(yè)近代化性質的工商業(yè)城市陸續(xù)出現(xiàn)、發(fā)展、壯大,吸引了大量鄉(xiāng)村人口進城,開啟了近代中國城市化的進程現(xiàn)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改革開放城市化進入新階段。1978年后,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加快。21世紀以來,中國城市化迅猛發(fā)展思維點撥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階段特點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中葉,由于受到世界列強的侵略,以及受到軍閥割據(jù)的困擾,導致中國城市化水平低、發(fā)展不均衡。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鄉(xiāng)二元分割的社會結構,使得城市化長期處于停滯狀態(tài)。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2)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基礎設施的發(fā)展特點表現(xiàn)近代發(fā)展很不平衡;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有限1864年,上海煤氣公司成立。此后,自來水、電力、公路、電報、電話等事業(yè)逐漸發(fā)展起來現(xiàn)代發(fā)展迅速;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進自來水、天然氣等通到家家戶戶;污水、垃圾處理設施逐步標準化和環(huán)保化。城市道路四通八達,人們可以乘坐多種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二、開眼看世界1.背景: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及《南京條約》,充分反映了清朝統(tǒng)治階級高層的封閉、愚昧與腐朽。2.表現(xiàn)人物著作內容及地位林則徐譯著《四洲志》收集有關西洋各國的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供對外交涉時參考魏源編著《海國圖志》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之一,書中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徐繼畬撰著《瀛寰志略》尤重對歐美各國的考察和介紹,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3.影響:開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戰(zhàn)爭爆發(fā)的必然性——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的原因材料工業(yè)革命后……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這些工業(yè)所加工的,已經不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來自極其遙遠的地區(qū)的原料,它們的新產品不僅供本國消費,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費?!R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材料導讀]“擴大產品銷路”注:市場;“來自極其遙遠的地區(qū)”注:原料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西方列強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的原因。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工業(yè)革命推動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西方殖民者迫切需要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中國清政府統(tǒng)治閉塞、落后,疆域廣闊,擁有廣闊的市場。鴉片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的原因(1)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主義不能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2)客觀原因:英國較早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率先完成工業(yè)革命,建立了強大的近代化海軍。(3)主觀原因:清政府腐敗無能,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落后,統(tǒng)治集團內部主張戰(zhàn)和不定,指揮失當。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魏源的國家安全觀材料《海國圖志》中的許多論述已經超出一般的海防范疇,而把眼光放到了整個國家安全戰(zhàn)略的高度。魏源在《海國圖志》卷首開宗明義說明,此書是“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提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彼赋觯骸吧茙熕囊恼?,能制四夷,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蔽涸赐ㄟ^對英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研究,指出:“外夷惟利是圖,惟威是畏,必使有可畏懷,而后俯首從命?!眹抑g的較量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為軍事實力的對抗。他說:“使人不暇顧廉恥,則國必衰,使人不敢顧家業(yè),則國必亡。”因此,更確切地說,該書反映了魏源的國家安全觀。——摘編自亦真《海國圖志與魏源的國家安全觀》[材料導讀]材料主旨:魏源的國家安全觀。論述角度:“師夷”的目的、前提、重要性和內容。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魏源國家安全觀的主要內容,談一談你對其觀點的認識。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內容:利用外交手段保障國家安全思想;把學習西方作為保障國家安全的手段;要有情報意識;要有強大的國力、軍力。認識:魏源的國家安全觀是深刻和富有遠見的,有些內容對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上層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如“師夷長技”的主張,就受到洋務派人士的重視,成為指導洋務運動的理論依據(jù),而更多的觀點則是經過時代的發(fā)展檢驗,使人們認識到他思想的深邃。兩次鴉片戰(zhàn)爭推動中國傳統(tǒng)觀念轉變(1)面對嚴峻的內外形勢,先進的中國人漸漸拋棄傳統(tǒng)的主觀主義和理想主義而轉向現(xiàn)實主義。(2)在夷夏觀方面,開始向近代民族主義轉變,能夠正視西方在軍事、工業(yè)等方面的先進和中國的落后,并提出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的口號。(3)在本末觀方面,開始拋棄工商末業(yè)的思想,鼓勵發(fā)展工商業(yè),希望以此解決民生問題,維護國家利益。(4)在義利觀方面,雖然仍然提倡“義”,但對于“利”并不盲目排斥,提倡義利并重、以義統(tǒng)利,鼓勵個人合法的求利行為。(5)在人才觀方面,為適應對外交涉、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及發(fā)展民生的需要,提倡重視實用人才的培養(yǎng)和使用。破壞性與建設性——列強侵華的影響材料徐中約費正清英法聯(lián)軍之役后西方國家通過建立條約口岸和擴展商務,爭奪貿易利益和經濟特權,俄國人則既強調貿易收益也強調取得領土。從南、北而來的這兩股推進勢力,構成了一種鉗形活動,掐住滿清王朝。在隨后的一個世紀里,西方和俄國是影響中國的兩個主要根源。——《中國近代史》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國商人與外國勢力因各種有利條件使中國的貿易與世界市場的關系更密切,也隨世界市場的榮枯興衰而起伏。外國人因為有治外法權的保護,得以躋身這個帝國的統(tǒng)治階層。若說這樣的結果是把中國當殖民地來剝削,不如說外國人有幸參加了中國企圖西化的過程?!秳蛲砬迨贰穂材料導讀]上述兩段論述都是有關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的影響。各自觀點均在其論述的末句。從材料中選取一個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評析。(要求:重點解讀一個觀點,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準確)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觀點一:認為西方國家和俄國是導致中國半殖民地化的主要根源。析: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俄國和西方國家通過攫取在華特權和割占中國領土,破壞中國主權,擴大經濟侵略,加深近代中國的民族危機。評:該觀點是民族主義角度(或民族危機、侵略與反侵略、革命史觀),但忽視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內部原因。觀點二:列強侵略中國的同時也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析: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西方國家在入侵中國的同時,既推動中國融入世界,也傳播了工業(yè)文明,加速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評:該觀點是全球化角度(或近代化角度或文明交融角度也可得分)。但不應美化侵略,不應認為殖民有功。兩次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的影響(1)政治方面:嚴重踐踏了中國的國家主權,激化了階級矛盾,加速了封建統(tǒng)治的崩潰;同時中國由“閉關鎖國”到被迫“對外開放”,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潮流。(2)經濟方面:中國逐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促使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產生。(3)思想文化方面:列強肆意破壞中國文化遺產,傳播宗教和西方文化;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科技和思想,促進了中國思想、教育的近代化。(4)對外關系方面:國門被打開,開放的通商口岸不斷增加,此時對外開放是被動的,但在客觀上有進步意義。(5)社會生活方面:外國的衣著、飲食傳入,西方的社會習俗也傳入中國,沖擊了中國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習俗,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6)革命階段方面: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人民擔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任務,這正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特征??傊?,列強的侵略使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客觀上也加速了封建統(tǒng)治的崩潰,加快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2021·廣東高考)鴉片戰(zhàn)爭后的半個世紀里,洋紗輸入最多的是產棉稀少的華南、西南地區(qū),而江南地區(qū)輸入洋紗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區(qū)土布店收購土布時聲明“摻和洋紗,概不收買”。這說明當時()A.自然經濟解體的程度沿海超過內地 B.上海尚未成為對外貿易中心C.洋紗排擠土紗進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fā)展解題揭秘找準題眼:鴉片戰(zhàn)爭后的半個世紀洋紗輸入出現(xiàn)不平衡的現(xiàn)象分析材料:[時間]鴉片戰(zhàn)爭后的半個世紀里。[空間]華南、西南地區(qū);江南地區(qū);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區(qū)。[現(xiàn)象]洋紗輸入明確答案:華南和西南地區(qū)輸入多,江南地區(qū)輸入少,主要因為自明清以來,隨著江南地區(qū)棉花的廣泛種植,原料(棉花)的供應充足,土紗原料成本比洋紗低,相比洋紗有較大競爭力,而華南和西南地區(qū)輸入洋紗多是因為“產棉稀少”,原料(棉花)的供應不足,土紗原料成本比洋紗高,相比洋紗競爭力較弱,因此選C項閱卷點評[失分1]節(jié)外生枝。西南屬內地,洋紗輸入?yún)s最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區(qū)屬沿海,輸入洋紗要少得多,無法說明自然經濟解體的程度沿海超過內地,排除A項;材料只是提及洋紗在中國華南、西南地區(qū)和江南地區(qū)的輸入情況對比,沒有涉及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情況,排除D項[失分2]不符史實。鴉片戰(zhàn)爭后上海被開放為通商口岸,逐步發(fā)展成為對外貿易中心,排除B項1.(2020·江蘇卷)自19世紀中葉洋紗大量進口后,農家不再自己紡紗,逐漸購入洋紗織布。手工織布不但沒有在機織棉布面前立即敗退,反而得到一度的興盛和繁榮,日益從農家分離出來而成為一個獨立的生產行業(yè)。到1894年,手工織布工場已相當普遍。這主要反映了()A.傳統(tǒng)的小農經濟根深蒂固B.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初步發(fā)展C.進口機織棉布在中國滯銷D.傳統(tǒng)手工業(yè)專業(yè)化程度提高答案D解析鴉片戰(zhàn)爭后,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中國家庭棉紡織業(yè)的“紡”與“織”分離,簡化了手工織布業(yè)的生產程序,客觀上使手工織布業(yè)的專業(yè)化生產程度有所提高,促進了手工織布業(yè)的發(fā)展,故選D項;“紡”“織”分離,反映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開始解體,不是傳統(tǒng)的小農經濟根深蒂固,排除A項;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初步發(fā)展是在甲午戰(zhàn)后,時間不符,排除B項;“到1894年,手工織布工場已相當普遍”反映的是手工織布的發(fā)展,材料沒有涉及進口機織棉布在中國的滯銷問題,排除C項。2.(2020·7月浙江選考)論及晚清時期的不平等條約,有學者注意到:“簽署治外法權條款則是出于以下權宜的想法,即這些說不同的語言并有著奇怪習俗的夷人應該獲準管理自己——以顯示中國的寬宏大量,并減輕管轄他們的任務?!鼻逭倪@種認知反映了()A.極力維護朝貢貿易體制B.拋棄了閉關鎖國的政策C.努力走出天朝上國的幻夢D.對司法主權的完整性遭到破壞仍懵懂無知答案D解析當時的統(tǒng)治者認為治外法權條款是權宜之策,既能顯示中國的寬宏大量,又能減輕官員管轄外國人的負擔,并未意識到這一條款對中國司法主權的危害,故選D項。視角1兩次鴉片戰(zhàn)爭1.“1840年的這場中英戰(zhàn)爭與其說是為了鴉片,不如說是為了通商;曼徹斯特比東印度公司更支持這場撬開中國市場的戰(zhàn)爭。雖然人們都承認這場戰(zhàn)爭是不正義的,但為了不讓機器停轉,就不能放棄這個誘人的市場?!痹撗哉摻沂境?)A.鴉片戰(zhàn)爭具有反侵略的一面B.工業(yè)革命在亞洲的拓展C.英國旨在打開中國市場D.為殖民擴張辯護的立場答案C解析材料認為鴉片戰(zhàn)爭是英國為了通商、打開中國市場而發(fā)動的戰(zhàn)爭,意在強調英國打開中國市場的戰(zhàn)爭目的,故選C。2.1860年,中法《北京條約》規(guī)定:“將以前被充公的天主教產賠還”“并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這些規(guī)定()A.促進了中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B.促成了中外反動勢力的勾結C.為列強在華建立租界提供依據(jù)D.便利了列強對中國文化的侵略答案D解析這些規(guī)定是不平等的,不利于中西方之間正常的文化交流,故A項錯誤;這些規(guī)定是中外反動勢力勾結的結果,故B項錯誤;《虎門條約》允許外國人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權,為列強在華建立租界提供依據(jù),故C項錯誤;這些規(guī)定有利于傳教,便利了列強對中國文化的侵略,故D項正確。視角2開眼看世界3.魏源在《海國圖志·籌海篇》中對鴉片戰(zhàn)爭進行了剖析,“故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甲非不堅利也,委而去之,是器利不如人和也?!边@表明他()A.擺脫了傳統(tǒng)軍事思想的影響B(tài).進行了鞏固海防的積極探索C.找到了驅敵御侮的正確途徑D.摒棄了“師夷長技”的思想觀念答案B解析材料體現(xiàn)的是魏源認為鴉片戰(zhàn)爭中清政府戰(zhàn)敗的主要原因是武器裝備不如敵人,說明的是其進行了鞏固海防的積極探索,B正確。4.鴉片戰(zhàn)爭結束后不久,魏源和徐繼畬就對英美作如下描述:“(英國)遇有用兵和戰(zhàn)之事,王及官民俱至議會,公議乃行,雖國王不能改;米利堅合眾國,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及之規(guī),公器付之公論,創(chuàng)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材料表明,兩位思想家()A.主要是介紹西方政治制度B.主張仿效歐美以發(fā)展資本主義C.已成為政治改革的急先鋒D.對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時代前列答案D解析魏源和徐繼畬描述了英國和美國兩國的政治體制,而根據(jù)“創(chuàng)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可知,兩人對于西方體制有一定思考,這說明兩位思想家在面對民族危機之時,對君主專制的反思走在了時代前列,D正確。課時精練一、選擇題1.(2022·德陽???1839年6月,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廣東虎門集中銷毀鴉片。1919年1月,北洋政府在上海浦東陸家嘴焚燒鴉片1207箱。國民政府分別于1927-1934年和1935-1940年開展了禁煙禁毒運動。由此可知()A.鴉片危害成為社會共識B.全國鴉片種植屢禁不止C.政府主導禁煙禁毒運動D.鴉片成為主要進口商品答案C2.美國駐華公使瑞德·威廉在寫給友人的一封信中說:“從外交角度來講,這是一個巨大的成功……中國同意打開門戶……絕對和徹底地打開了她遼闊版圖的每一個角落。她同意我們的汽船可以在她中部的大河沿河而上。她還同意,如果我們愿意,可以在北京開設使館?!边@封信最早當寫于下列哪個不平等條約簽訂以后()A.《南京條約》 B.《望廈條約》C.《天津條約》 D.《北京條約》答案C解析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天津條約》簽訂以后,美國等列強獲得了汽船在中國中部的大河即長江“沿河而上”,“北京開設使館”等特權,C項正確;《南京條約》《望廈條約》中不包括外國公使進駐北京等內容,A、B項錯誤;《北京條約》簽訂晚于《天津條約》,D項錯誤。3.浙江巡撫劉韻珂在道光二十二年二月(1842年)上奏論道:與其消耗大量軍餉調集大軍與英軍作戰(zhàn),不如一次性向英國賠款,后者不過是白銀幾千萬兩,而前者很可能就是無底洞,最終道光皇帝接受《南京條約》的賠款要求,而放棄了與英軍繼續(xù)戰(zhàn)斗下去的決心,這段材料直接表明()A.《南京條約》是清政府在平衡利益下做出的選擇B.《南京條約》的簽訂表明清政府雖敗猶勝C.鴉片戰(zhàn)爭時清政府已意識到中國國際地位的喪失D.地方官員蒙混皇帝導致《南京條約》的簽訂答案A解析根據(jù)材料“與其消耗大量軍餉調集大軍與英軍作戰(zhàn),不如一次性向英國賠款”“道光皇帝接受《南京條約》的賠款要求,而放棄了與英軍繼續(xù)戰(zhàn)斗下去的決心”可知,《南京條約》是清政府在平衡利益下做出的選擇,故A正確。4.1840—1842年的鴉片戰(zhàn)爭,以一個《南京條約》的簽署告終。而那些戰(zhàn)爭的當事人是怎樣看待這場戰(zhàn)爭的結果的呢?據(jù)材料記載:清政府極力把鴉片戰(zhàn)爭定性為“地方性事件”,從歷史的角度看,對此理解最準確的是()A.清政府對鴉片戰(zhàn)爭影響的實際反思有限B.清政府想盡量保持自己的顏面C.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D.清政府逐漸放棄天朝上國的思維答案A解析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材料中清政府極力把鴉片戰(zhàn)爭定性為“地方性事件”,說明清政府沒有理性認識到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清政府對戰(zhàn)爭影響的反思有限,故A項符合題意。5.鴉片戰(zhàn)爭后,清朝統(tǒng)治階級中出現(xiàn)了“以商制夷”“以夷制夷”“師夷制夷”“以民制夷”“以靜制夷”等思想,這些思想呈現(xiàn)出相互交錯、互為參差之勢。上述種種制夷思想()A.仍保留有傳統(tǒng)夷夏觀念的色彩B.表明開啟民智成為當時首要任務C.因具有空想性而無法付諸實施D.反映出統(tǒng)治階級政見的根本分歧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鴉片戰(zhàn)爭后統(tǒng)治階級中的不同主張的共同點是“制夷”,仍保留有傳統(tǒng)的華夷觀念的色彩,故選A項。6.有人在評價領事裁判權時說:“它直接觸發(fā)了近代中國訴訟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種部門法傳入中國,從而開闊了中國人的法律視野,導致了近代中國訴訟法律觀念和思想的深刻變化?!毕铝袑︻I事裁判權理解正確的是()A.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司法與國際接軌B.是一項符合時代需要的法律規(guī)定C.實現(xiàn)了中國由人治走向法治的進程D.直接引發(fā)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答案A解析《南京條約》附件中規(guī)定的“領事裁判權”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司法制度與近代西方的司法制度有著很大的差異,從而推動了中國近代司法制度的改革,已向國際司法制度接軌,A正確。7.中英《天津條約》明確規(guī)定:兩國“約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規(guī),亦可任意交派秉權大員,分詣(去)大清、大英兩國京師”,并對駐外公使待遇、來往禮節(jié)做了規(guī)定。這反映出()A.清政府舍棄了傳統(tǒng)華夷觀B.清政府利用國際法維護利權C.英國謀求擴大侵華權益D.中英間形成平等外交關系答案C解析材料“約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規(guī),亦可任意交派秉權大員,分詣(去)大清、大英兩國京師”反映了外國公使進駐北京,英國謀求在政治上控制清政府,擴大侵華權益,故選C項。8.(2022·平度一中二模)下表反映的是清政府在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中的戰(zhàn)爭賠款與支出軍費情況,1840年清政府的財政收入約為4000萬兩。據(jù)此判斷,下列對此認識合理的是()戰(zhàn)爭戰(zhàn)爭賠款支出軍費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1960萬兩約4000萬兩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1600萬兩約4000萬兩A.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的破壞程度更低B.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賠款減少緩解了清政府的財政窘境C.清政府減少了對國防軍事建設的資金投入D.清政府的財政體系面臨崩潰的局面答案D解析據(jù)材料信息可知,按1840年清政府的財政收入約為4000萬兩計算,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戰(zhàn)爭賠款和軍費支出都大于其一年的財政收入,這說明清政府財政體系面臨崩潰,D項正確。9.閱讀“19世紀西歐主要國家與中國城市和農村人口統(tǒng)計表”,分析中西方在城市化上的差異主要表明()國家總人口(單位:萬人)農村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百分比英國(1851年)約180048%52%法國(1851年)約360075%25%中國(1851年)約4320089%11%A.在城市化上,工業(yè)文明明顯優(yōu)于農業(yè)文明B.中西方城市化走上了明顯不同的道路C.在城市化上,西方是主動的,中國是被動的D.中西方農村人口對城市化的態(tài)度不同答案A解析根據(jù)題干可知,19世紀中期中國的城市化水平明顯低于西方國家,這主要表明了工業(yè)文明對城市化的推動作用遠遠強于農業(yè)文明,A項正確。10.(2022·淮北月考)如表所列的是鴉片戰(zhàn)爭前后向國人介紹西方的書籍概況。如表表明當時()書名主要編纂者成書背景《四洲志》林則徐任職廣東期間組織搜集有關西洋各國的消息情報摘譯而成《海國圖志》魏源以《四洲志》為基礎增補、整理而成《瀛寰志略》徐繼畬任福建布政使期間組織人員搜集、編譯資料而成A.閩粵是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B.政府大力推動學習西方C.士人群體廣泛關注外部世界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答案A解析《四洲志》是林則徐在任職廣東期間編著的,《海國圖志》是以《四洲志》為基礎增補整理而成,《瀛寰志略》是徐繼畬任職福建期間編著的,由此廣東和福建是當時士人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故選A。11.鴉片戰(zhàn)爭,中西會面。西人面對的是閉塞的中國,國人面對的是陌生的西方。為此,一些有識之士積極搜集資料,編寫書籍。魏源稱其為“以西洋人譚(談)西洋”“斯純乎以夷人譚(談)夷地也”;徐繼畬也說“泰西諸國疆域、形勢、沿革、物產、時事,皆取之泰西雜書”。這說明當時興起的新思想重在()A.了解西方世界的情況B.探尋求強求富的策略C.學習資本主義的制度D.追求民主科學的啟蒙答案A解析根據(jù)“國人面對的是陌生的西方”“為此,一些有識之士積極搜集資料,編寫書籍”可以看出,這些有識之士著書立說都是為了要了解西方的世界,故A正確;材料中并沒有體現(xiàn)“求強求富”這一內容,排除B;地主階級沒有學習西方的制度,也沒有追求民主與科學,排除C、D。12.鴉片戰(zhàn)爭時期,魏源批評當時“御諸內河不若御諸???,御諸??诓蝗粲T外洋”的海防主張,認為“守外洋不如守??冢睾?诓蝗缡貎群印?。魏源的主張反映了這一時期()A.海禁思想被遠洋開拓思想所取代B.洋務派開始著手海防建設C.有識之士主張學習西方海防模式D.清朝海軍實力遠遜于列強答案D解析材料中魏源的思想以防守為主,因此A項中海禁思想被遠洋開拓思想所取代說法錯誤;魏源是地主階級抵抗派的代表,是開眼看世界的先進代表,不屬于洋務派,B項錯誤;材料并未體現(xiàn)學習西方海防模式,C項錯誤;魏源之所以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