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黃膏-鬼遺卷五-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1頁
生地黃膏-鬼遺卷五-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2頁
生地黃膏-鬼遺卷五-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3頁
生地黃膏-鬼遺卷五-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4頁
生地黃膏-鬼遺卷五-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qǐng)進(jìn)行舉報(bào)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jiǎn)介

PAGE31生地黃膏_鬼遺卷五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生地黃膏_鬼遺卷五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 11. 原方 141.1. 組成: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141.2. 功效:熱瘡。 141.3. 來源:《鬼遺》卷五。 141.4. 以下方劑相似度只按組成計(jì)算,不計(jì)劑量。 142. 相似度71%:生地黃膏 142.1. 組成:生地黃10兩,白蘞10兩,白芷10兩,黃連10兩,升麻10兩,黃芩10兩,大黃10兩。 142.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142.3. 加:白芷、黃芩 142.4. 減:黃柏、甘草 142.5. 功效:熱瘡。 142.6. 來源:《鬼遺》卷五。 143. 相似度67%:三黃丸 143.1. 組成:春3月:黃芩4兩,大黃3兩,黃連4兩。夏3月:黃芩6兩,大黃1兩,黃連7兩。秋3月:黃芩6兩,大黃2兩,黃連3兩。冬3月:黃芩3兩,大黃5兩,黃連2兩。 143.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153.3. 加:黃芩、黃芩、黃芩、黃芩 153.4. 減:生地黃、黃柏、甘草、白蘞、升麻 153.5. 功效: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熱。男婦三焦積熱,上焦有熱攻沖,眼目赤腫,頭項(xiàng)疼痛,口舌生瘡;中焦有熱,心膈煩躁,不美飲食;下焦有熱,小便赤澀,大便秘結(jié);五臟俱熱,生癰癤瘡痍。及治五般痔疾,糞門腫或下鮮血,小兒積熱。 153.6. 來源:《千金》卷二十一引巴郡太守方。 154. 相似度57%:黃連丸 154.1. 組成:大黃32兩,黃連8兩,黃柏32兩,梔子(炒)48兩,黃芩48兩,甘草16兩。 154.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154.3. 加:梔子、黃芩 154.4. 減:生地黃、白蘞、升麻 154.5. 功效:胃腸滯熱,濕熱黃疸,口舌生瘡,胃熱牙痛,大便干燥,小便赤澀。 154.6. 來源:《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155. 相似度57%:黃連湯 155.1. 組成:黃連(去須)1兩,大黃(生用)1兩,大青(去根)半兩,升麻半兩,黃藥半兩,甘草(炙)3分。 155.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165.3. 加:大青、黃藥 165.4. 減:生地黃、黃柏、白蘞 165.5. 功效:傷寒舌腫。 165.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一九。 166. 相似度57%:黃連湯 166.1. 組成:黃連(去須,炒)1兩,大黃(銼,炒)3分,大青3分,升麻3分,黃芩(去黑心)3分,甘草(炙,銼)3分。 166.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166.3. 加:大青、黃芩 166.4. 減:生地黃、黃柏、白蘞 166.5. 功效:傷寒后口舌生瘡。 166.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三十。 167. 相似度57%:八仙散 167.1. 組成:白術(shù)2兩,荊芥穗1兩,黃柏7錢,甘草7錢,黃連9錢,升麻5錢。 167.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167.3. 加:白術(shù)、荊芥穗 167.4. 減:生地黃、大黃、白蘞 177.5. 功效:痔漏。 177.6. 來源:《攝生眾妙方》卷七。 178. 相似度57%:甘草芍藥湯 178.1. 組成:甘草半兩,芍藥半兩,白蘞半兩,黃芩半兩,黃連半兩,黃柏半兩,苦參半兩。 178.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178.3. 加:芍藥、黃芩、苦參 178.4. 減:生地黃、大黃、升麻 178.5. 功效:小兒火灼瘡,一身盡如麻豆,或有膿汁,乍痛乍癢。 178.6. 來源:方出《千金》卷六,名見《普濟(jì)方》卷四○八。 179. 相似度57%:甘草散(方出《圣惠》卷九十,名見《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二(文瑞樓本)。) 179.1. 組成:甘草3分(銼),赤芍藥3分,白蘞3分,黃芩3分,黃連半兩(去須),黃柏半兩(銼)。 179.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179.3. 加:赤芍藥、黃芩 179.4. 減:生地黃、大黃、升麻 179.5. 功效:小兒惡瘡,一身如麻豆帶膿,乍痛乍癢,煩熱。 189.6. 來源:方出《圣惠》卷九十,名見《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二(文瑞樓本)。 1810. 相似度57%:地黃湯 1810.1. 組成:生地黃2兩(切),甘草(炙,銼)半兩,大黃半兩,升麻3分,車前子1兩。 1810.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1810.3. 加:車前子 1810.4. 減:黃連、黃柏、白蘞 1810.5. 功效:傷寒后,心脾虛熱,舌根腫塞,喉痹。 1810.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三十二。 1811. 相似度57%:七物升麻湯 1811.1. 組成:升麻半兩,當(dāng)歸半兩,黃連(去毛)半兩,甘草(炙)半兩,芍藥半兩,桂心半兩,黃柏半兩。 1811.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1811.3. 加:當(dāng)歸、芍藥、桂心 1811.4. 減:生地黃、大黃、白蘞 1811.5. 功效:天行毒病挾熱,腹痛下痢。 1811.6. 來源: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見《外臺(tái)》卷三引《深師方》。 1812. 相似度57%:清膈湯 1912.1. 組成:黃連3錢,黃柏3錢,枳殼3錢,石膏3錢,玄參3錢,大黃3錢,甘草1錢。 1912.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1912.3. 加:枳殼、石膏、玄參 1912.4. 減:生地黃、白蘞、升麻 1912.5. 功效:口瘡作痛,上焦實(shí)熱者。 1912.6. 來源:《玉案》卷三。 1913. 相似度57%:大茵陳湯 1913.1. 組成:茵陳蒿2兩,黃柏2兩,大黃1兩,甘草1兩,人參1兩,梔子14枚,黃連1兩。 1913.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1913.3. 加:茵陳蒿、人參、梔子 1913.4. 減:生地黃、白蘞、升麻 1913.5. 功效:谷疸發(fā)寒熱,不可食,食即頭眩,心中不安。 1913.6. 來源:《醫(yī)心方》卷十引《深師方》。 1914. 相似度57%:黃連育 1914.1. 組成:黃連3兩,生胡粉3兩,白蘞2兩,大黃2兩,黃柏2兩。 2014.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2014.3. 加:生胡粉 2014.4. 減:生地黃、甘草、升麻 2014.5. 功效:熱瘡。 2014.6. 來源:《鬼遺》卷五。 2015. 相似度57%:升麻黃連湯 2015.1. 組成:升麻半兩,黃連(去須,銼,炒)半兩,當(dāng)歸(切,焙)半兩,芍藥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黃柏(去粗皮)半兩,甘草(炙)半兩。 2015.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2015.3. 加:當(dāng)歸、芍藥、桂 2015.4. 減:生地黃、大黃、白蘞 2015.5. 功效:傷寒后,挾熱腹痛下痢。 2015.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二十六。 2016. 相似度57%:梁會(huì)大津丹 2016.1. 組成:黃連6兩,黃柏6兩,黃芩6兩,甘草6兩,雄黃1兩5錢,梔子(炒)6兩,大黃9兩。 2016.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2116.3. 加:黃芩、雄黃、梔子 2116.4. 減:生地黃、白蘞、升麻 2116.5. 功效:肺胃熱盛,癰毒腫痛,口舌生瘡,鼻干出血,大便燥結(jié),小便赤澀。 2116.6. 來源:《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2117. 相似度57%:升麻湯 2117.1. 組成:升麻半兩,大黃(銼,炒)1兩,黃連(去須)3分,甘草(炙,銼)3分,山梔子仁1兩。 2117.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2117.3. 加:山梔子仁 2117.4. 減:生地黃、黃柏、白蘞 2117.5. 功效:傷寒熱盛,發(fā)豌豆瘡。 2117.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二十八。 2118. 相似度57%:升麻湯 2118.1. 組成:升麻1兩,連翹1兩,大黃(銼,炒)1兩,生地黃(切,焙)1兩,木香1兩,白蘞3分,玄參3分。 2118.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2218.3. 加:連翹、木香、玄參 2218.4. 減:黃連、黃柏、甘草 2218.5. 功效:癰疽始作,堅(jiān)硬皮色紫赤,惡寒壯熱,1-2日未成膿者。 2218.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三一。 2219. 相似度57%:生地黃膏 2219.1. 組成:生地黃4兩,黃連5兩,白蘞2兩,芍藥2兩,白及2兩,苦參3兩,升麻3兩。 2219.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2219.3. 加:芍藥、白及、苦參 2219.4. 減:大黃、黃柏、甘草 2219.5. 功效:熱瘡。 2219.6. 來源:《鬼遺》卷五。 2220. 相似度57%:大黃湯 2220.1. 組成:大黃(銼,炒)半兩,山梔子(去皮)半兩,黃連(去須)半兩,龍膽半兩,郁金半兩,黃柏半兩,甘草1兩。 2220.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2220.3. 加:山梔子、龍膽、郁金 2320.4. 減:生地黃、白蘞、升麻 2320.5. 功效:肝經(jīng)邪熱攻眼,赤澀腫痛,畏日羞明。 2320.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三。 2321. 相似度57%:五黃丸 2321.1. 組成:大黃5錢,芒消3錢,甘草1錢,生地黃3錢,梔子1錢,黃芩1錢,黃連1錢半。 2321.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2321.3. 加:芒消、梔子、黃芩 2321.4. 減:黃柏、白蘞、升麻 2321.5. 功效:衄血不止,大便結(jié)燥者。 2321.6. 來源:《潔古家珍》。 2322. 相似度57%:犀角拓湯 2322.1. 組成:犀角3兩,大黃3兩,升麻3兩,黃芩3兩,梔子3兩,黃連3兩,甘草3兩。 2322.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2322.3. 加:犀角、黃芩、梔子 2322.4. 減:生地黃、黃柏、白蘞 2322.5. 功效:癰疽始作腫,不赤而熱,長(zhǎng)甚速,非薄貼所制。 2422.6. 來源:《醫(yī)心方》卷十四引《醫(yī)門方》。 2423. 相似度57%:消毒散 2423.1. 組成:藜蘆1兩,大黃(銼,炒)1兩,黃柏(去粗皮)1兩,黃連1兩,當(dāng)歸1兩,甘草1兩。 2423.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2423.3. 加:藜蘆、當(dāng)歸 2423.4. 減:生地黃、白蘞、升麻 2423.5. 功效:瘭疽熾甚。十指赤痛而癢。 2423.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二九。 2424. 相似度57%:熁散 2424.1. 組成:黃連(去須)半兩,白蘞半兩,鼠糞半兩,積雪草半兩,大黃(炒,銼)半兩,甘草(炙,銼)半兩。 2424.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2424.3. 加:鼠糞、積雪草 2424.4. 減:生地黃、黃柏、升麻 2424.5. 功效:乳癰。 2424.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二八。 2425. 相似度57%:赤芍藥散 2525.1. 組成:赤芍藥3分,甘草3分,白蘞3分,黃芩半兩,黃連半兩(去須),黃柏半兩(微炙)。 2525.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2525.3. 加:赤芍藥、黃芩 2525.4. 減:生地黃、大黃、升麻 2525.5. 功效:小兒王爛瘡,一身盡有如麻子,有膿汁,乍痛乍癢,或時(shí)壯熱。 2525.6. 來源:《圣惠》卷九十一。 2526. 相似度57%:升麻大黃湯 2526.1. 組成:升麻3分,木通3分,白蘞3分,黃芩1兩,芍藥1兩,甘草半兩,大黃1兩半。 2526.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2526.3. 加:木通、黃芩、芍藥 2526.4. 減:生地黃、黃連、黃柏 2526.5. 功效:天行后毒氣,手足腫痛欲脫,必作癰膿。 2526.6. 來源:《傷寒總病論》卷三。 2527. 相似度56%:連翹湯 2527.1. 組成:連翹1兩,漏蘆(去蘆頭)1兩,黃連(去須)1兩,升麻1兩,麻黃(去根節(jié))1兩,白蘞1兩,大黃(銼1兩,炒)1兩,甘草(炙1兩,銼)1兩,樸消(研)1兩。 2627.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2627.3. 加:連翹、漏蘆、麻黃、樸消 2627.4. 減:生地黃、黃柏 2627.5. 功效:傷寒后毒氣上攻,眼目赤痛,及生障翳。 2627.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三十二。 2628. 相似度50%:黃芩湯 2628.1. 組成:黃芩(去黑心)1兩半,升麻1兩半,黃連(去須)1兩,芎?1兩,大黃1兩,甘草(炙,銼)半兩,當(dāng)歸(切,焙)半兩,羚羊角(鎊)半兩。 2628.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2628.3. 加:黃芩、芎?、當(dāng)歸、羚羊角 2628.4. 減:生地黃、黃柏、白蘞 2628.5. 功效:丹毒癰疽始發(fā),焮熱浸淫長(zhǎng)大。 2628.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三八。 2629. 相似度50%:加味清胃散 2629.1. 組成:黃連(炒)1錢5分,生地黃1錢,牡丹皮1錢,當(dāng)歸1錢,升麻2錢,犀角、連翹、甘草。 2729.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2729.3. 加:牡丹皮、當(dāng)歸、犀角、連翹 2729.4. 減:大黃、黃柏、白蘞 2729.5. 功效:脾胃有熱,口舌生瘡,齒齦腐爛疼痛,或吐血。醇酒厚味,唇齒作痛,或齒齦潰爛,或連頭面頸項(xiàng)作痛。妊娠吐衄。牙疼出血口臭。胃火吐血。 2729.6. 來源:《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四。 2730. 相似度50%:金黃散 2730.1. 組成:黃連1兩,大黃1兩,黃耆1兩,黃芩1兩,黃柏1兩,郁金1兩,甘草5錢,龍腦5分(另研)。 2730.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2730.3. 加:黃耆、黃芩、郁金、龍腦 2730.4. 減:生地黃、白蘞、升麻 2730.5. 來源:《外科精義》卷下引《管籥衛(wèi)生方》。 2731. 相似度50%:苦參洗湯 2731.1. 組成:苦參1兩,黃芩1兩,黃連1兩,黃柏1兩,甘草1兩,大黃1兩,芎?1兩,蒺藜子3合。 2731.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2831.3. 加:苦參、黃芩、芎?、蒺藜子 2831.4. 減:生地黃、白蘞、升麻 2831.5. 功效:小兒頭瘡。 2831.6. 來源:《千金》卷五。 2832. 相似度50%:滋陰清膈飲 2832.1. 組成:當(dāng)歸1錢半,芍藥(煨)1錢半,黃柏(鹽水炒)1錢半,黃連1錢半,黃芩1錢,山梔1錢,生地黃1錢,甘草3分。 2832.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2832.3. 加:當(dāng)歸、芍藥、黃芩、山梔 2832.4. 減:大黃、白蘞、升麻 2832.5. 功效:陰火上沖,或胃火太盛,致患反胃,食不入,脈洪數(shù)者。 2832.6. 來源:《準(zhǔn)繩_類方》卷三引《醫(yī)學(xué)統(tǒng)旨》。 2833. 相似度50%:地黃湯 2833.1. 組成:生地黃汁1合,射干半兩,升麻半兩,黃連(去須)半兩,芒消半兩,白蘞半兩,梔子仁半兩,大黃半兩,甘草1分,當(dāng)歸1分。 2833.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2833.3. 加:生地黃汁、射干、芒消、梔子仁、當(dāng)歸 2933.4. 減:生地黃、黃柏 2933.5. 功效:乳癰。 2933.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二八。 2934. 相似度50%:凝水石散 2934.1. 組成:凝水石半兩,黃柏半兩,黃耆(銼)半兩,黃連(去須)半兩,大黃半兩,石膏半兩,梔子仁半兩,白蘞1兩。 2934.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2934.3. 加:凝水石、黃耆、石膏、梔子仁 2934.4. 減:生地黃、甘草、升麻 2934.5. 功效:癰疽結(jié)硬未成膿。 2934.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二八。 2935. 相似度50%:清火涼膈丸 2935.1. 組成:梔子(炒)64兩,連翹32兩,甘草16兩,黃芩96兩,薄荷32兩,大黃64兩,黃連16兩,黃柏64兩。 2935.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2935.3. 加:梔子、連翹、黃芩、薄荷 2935.4. 減:生地黃、白蘞、升麻 2935.5. 功效:積熱煩躁,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大便干燥。 3035.6. 來源:《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3036. 相似度50%:大青散 3036.1. 組成:大青1兩,知母1兩,黃芩(去黑心)1兩,大黃(煨)1兩,山梔子仁1兩,升麻1兩,黃連(去須)1兩,甘草(炙,銼)半兩。 3036.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3036.3. 加:大青、知母、黃芩、山梔子仁 3036.4. 減:生地黃、黃柏、白蘞 3036.5. 功效:陽盛發(fā)狂有斑,大小便秘澀。 3036.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一。 3037. 相似度50%:拓湯 3037.1. 組成:升麻2兩,黃連2兩,大黃2兩,芎?2兩,羚羊角2兩,當(dāng)歸2兩,甘草2兩,黃芩3兩。 3037.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3037.3. 加:芎?、羚羊角、當(dāng)歸、黃芩 3037.4. 減:生地黃、黃柏、白蘞 3037.5. 功效:丹毒、痛疽始發(fā)焮熱。 3037.6. 來源:《千金翼》卷二十三。 3038. 相似度50%:玄犀飲 3138.1. 組成:玄參、升麻、大黃、犀角(若無,用黃連)、生地、黃芩、黃柏各等分,甘草減半。 3138.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3138.3. 加:玄參、犀角、生地、黃芩 3138.4. 減:生地黃、黃連、白蘞 3138.5. 功效:心脾熱壅,木舌腫脹。 3138.6. 來源:《簡(jiǎn)明醫(yī)彀》卷五。 3139. 相似度50%:蜜草散 3139.1. 組成:甘草2兩,柏枝2兩,蓮蓬1兩,五倍子1兩,黃柏1兩,大黃1兩,黃連(去須)1兩,黃芩1兩。 3139.2. 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 3139.3. 加:柏枝、蓮蓬、五倍子、黃芩 3139.4. 減:生地黃、白蘞、升麻 3139.5. 功效:腸胃風(fēng)熱毒氣,結(jié)成痔,腫熱痛,作膿血,破后久不愈,多變漏瘡者。 3139.6. 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十三。 31原方組成: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功效:熱瘡。來源:《鬼遺》卷五。以下方劑相似度只按組成計(jì)算,不計(jì)劑量。相似度71%:生地黃膏組成:生地黃10兩,白蘞10兩,白芷10兩,黃連10兩,升麻10兩,黃芩10兩,大黃10兩。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加:白芷、黃芩減:黃柏、甘草功效:熱瘡。來源:《鬼遺》卷五。相似度67%:三黃丸組成:春3月:黃芩4兩,大黃3兩,黃連4兩。夏3月:黃芩6兩,大黃1兩,黃連7兩。秋3月:黃芩6兩,大黃2兩,黃連3兩。冬3月:黃芩3兩,大黃5兩,黃連2兩。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加:黃芩、黃芩、黃芩、黃芩減:生地黃、黃柏、甘草、白蘞、升麻功效: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熱。男婦三焦積熱,上焦有熱攻沖,眼目赤腫,頭項(xiàng)疼痛,口舌生瘡;中焦有熱,心膈煩躁,不美飲食;下焦有熱,小便赤澀,大便秘結(jié);五臟俱熱,生癰癤瘡痍。及治五般痔疾,糞門腫或下鮮血,小兒積熱。來源:《千金》卷二十一引巴郡太守方。相似度57%:黃連丸組成:大黃32兩,黃連8兩,黃柏32兩,梔子(炒)48兩,黃芩48兩,甘草16兩。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加:梔子、黃芩減:生地黃、白蘞、升麻功效:胃腸滯熱,濕熱黃疸,口舌生瘡,胃熱牙痛,大便干燥,小便赤澀。來源:《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相似度57%:黃連湯組成:黃連(去須)1兩,大黃(生用)1兩,大青(去根)半兩,升麻半兩,黃藥半兩,甘草(炙)3分。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加:大青、黃藥減:生地黃、黃柏、白蘞功效:傷寒舌腫。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一九。相似度57%:黃連湯組成:黃連(去須,炒)1兩,大黃(銼,炒)3分,大青3分,升麻3分,黃芩(去黑心)3分,甘草(炙,銼)3分。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加:大青、黃芩減:生地黃、黃柏、白蘞功效:傷寒后口舌生瘡。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三十。相似度57%:八仙散組成:白術(shù)2兩,荊芥穗1兩,黃柏7錢,甘草7錢,黃連9錢,升麻5錢。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加:白術(shù)、荊芥穗減:生地黃、大黃、白蘞功效:痔漏。來源:《攝生眾妙方》卷七。相似度57%:甘草芍藥湯組成:甘草半兩,芍藥半兩,白蘞半兩,黃芩半兩,黃連半兩,黃柏半兩,苦參半兩。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加:芍藥、黃芩、苦參減:生地黃、大黃、升麻功效:小兒火灼瘡,一身盡如麻豆,或有膿汁,乍痛乍癢。來源:方出《千金》卷六,名見《普濟(jì)方》卷四○八。相似度57%:甘草散(方出《圣惠》卷九十,名見《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二(文瑞樓本)。)組成:甘草3分(銼),赤芍藥3分,白蘞3分,黃芩3分,黃連半兩(去須),黃柏半兩(銼)。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加:赤芍藥、黃芩減:生地黃、大黃、升麻功效:小兒惡瘡,一身如麻豆帶膿,乍痛乍癢,煩熱。來源:方出《圣惠》卷九十,名見《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二(文瑞樓本)。相似度57%:地黃湯組成:生地黃2兩(切),甘草(炙,銼)半兩,大黃半兩,升麻3分,車前子1兩。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加:車前子減:黃連、黃柏、白蘞功效:傷寒后,心脾虛熱,舌根腫塞,喉痹。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三十二。相似度57%:七物升麻湯組成:升麻半兩,當(dāng)歸半兩,黃連(去毛)半兩,甘草(炙)半兩,芍藥半兩,桂心半兩,黃柏半兩。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加:當(dāng)歸、芍藥、桂心減:生地黃、大黃、白蘞功效:天行毒病挾熱,腹痛下痢。來源: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見《外臺(tái)》卷三引《深師方》。相似度57%:清膈湯組成:黃連3錢,黃柏3錢,枳殼3錢,石膏3錢,玄參3錢,大黃3錢,甘草1錢。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加:枳殼、石膏、玄參減:生地黃、白蘞、升麻功效:口瘡作痛,上焦實(shí)熱者。來源:《玉案》卷三。相似度57%:大茵陳湯組成:茵陳蒿2兩,黃柏2兩,大黃1兩,甘草1兩,人參1兩,梔子14枚,黃連1兩。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加:茵陳蒿、人參、梔子減:生地黃、白蘞、升麻功效:谷疸發(fā)寒熱,不可食,食即頭眩,心中不安。來源:《醫(yī)心方》卷十引《深師方》。相似度57%:黃連育組成:黃連3兩,生胡粉3兩,白蘞2兩,大黃2兩,黃柏2兩。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加:生胡粉減:生地黃、甘草、升麻功效:熱瘡。來源:《鬼遺》卷五。相似度57%:升麻黃連湯組成:升麻半兩,黃連(去須,銼,炒)半兩,當(dāng)歸(切,焙)半兩,芍藥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黃柏(去粗皮)半兩,甘草(炙)半兩。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加:當(dāng)歸、芍藥、桂減:生地黃、大黃、白蘞功效:傷寒后,挾熱腹痛下痢。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二十六。相似度57%:梁會(huì)大津丹組成:黃連6兩,黃柏6兩,黃芩6兩,甘草6兩,雄黃1兩5錢,梔子(炒)6兩,大黃9兩。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加:黃芩、雄黃、梔子減:生地黃、白蘞、升麻功效:肺胃熱盛,癰毒腫痛,口舌生瘡,鼻干出血,大便燥結(jié),小便赤澀。來源:《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相似度57%:升麻湯組成:升麻半兩,大黃(銼,炒)1兩,黃連(去須)3分,甘草(炙,銼)3分,山梔子仁1兩。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加:山梔子仁減:生地黃、黃柏、白蘞功效:傷寒熱盛,發(fā)豌豆瘡。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二十八。相似度57%:升麻湯組成:升麻1兩,連翹1兩,大黃(銼,炒)1兩,生地黃(切,焙)1兩,木香1兩,白蘞3分,玄參3分。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加:連翹、木香、玄參減:黃連、黃柏、甘草功效:癰疽始作,堅(jiān)硬皮色紫赤,惡寒壯熱,1-2日未成膿者。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三一。相似度57%:生地黃膏組成:生地黃4兩,黃連5兩,白蘞2兩,芍藥2兩,白及2兩,苦參3兩,升麻3兩。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加:芍藥、白及、苦參減:大黃、黃柏、甘草功效:熱瘡。來源:《鬼遺》卷五。相似度57%:大黃湯組成:大黃(銼,炒)半兩,山梔子(去皮)半兩,黃連(去須)半兩,龍膽半兩,郁金半兩,黃柏半兩,甘草1兩。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2兩,甘草(炙)2兩,白蘞2兩,升麻2兩。加:山梔子、龍膽、郁金減:生地黃、白蘞、升麻功效:肝經(jīng)邪熱攻眼,赤澀腫痛,畏日羞明。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三。相似度57%:五黃丸組成:大黃5錢,芒消3錢,甘草1錢,生地黃3錢,梔子1錢,黃芩1錢,黃連1錢半。原方對(duì)照:生地黃4兩,黃連4兩,大黃3兩,黃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qǐng)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qǐng)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huì)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chǔ)空間,僅對(duì)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duì)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duì)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qǐng)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shí)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duì)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píng)論

0/150

提交評(píng)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