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2020年高考語文復習精品資料_第1頁
文言文閱讀-2020年高考語文復習精品資料_第2頁
文言文閱讀-2020年高考語文復習精品資料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9/119《考試大綱》關于文言文閱讀的總體要求為“能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具體要求包括:(1)理解層級(B級)①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②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③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④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2)分析綜合(C級)①篩選文中的信息;②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3)鑒賞評價(E級)①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②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對于文言文閱讀來說,主要具備B級和C級兩種能力。一、快速有效地讀懂一篇文言文如何在緊張的考場上快速讀懂一篇文言文,解答好題目?有沒有一些實用的快速的簡便的方法?現(xiàn)將一種切實有效的文言文閱讀方法——“三讀法”簡介如下:1、初讀,整體感知,以“文”會意(1)看內(nèi)容是什么文言文的閱讀,整體感知是非常重要的。整體感知包括:文章的體裁是什么,寫了哪些人、哪些事,表現(xiàn)了人物怎樣的性格品質。(2)看題注有什么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標題、尾注、出處這些內(nèi)容也絕不可忽視,它們是整體把握文意、解決疑難的重要輔助內(nèi)容。整體感知,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標題、選文出處及尾注,看這些為整體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輔助信息。之所以這樣讀,在于文言文本身是“文”。從高考試題來看,無論實詞、虛詞都強調根據(jù)語境答題,更不用說信息的篩選和文意的分析概括。2、再讀,圈點勾畫,以“詞”疏意為了讀懂文言文,我們可以采取圈畫關鍵詞的方法。那么,圈畫什么?怎么圈畫呢?一是知人。傳記文的寫作對象就是人。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寫之人。具體地說,文章主要人物是誰,這個人有哪些性格特征;次要人物有哪些,和主人公之間有什么關系。因此第一步先圈畫出人物的姓名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對人物有一個初步的印象。二是明事。事件是史傳文的主體。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圍繞主要人物寫了幾件事。如果只寫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如果是寫幾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順序,事件之間是什么關系。三是辨理。所謂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敘之事,對人物作出怎樣的評價,說明了什么道理。這其實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所謂“理”,有的是作者明說的,即作者通過議論表現(xiàn)自己的觀點態(tài)度;有的是借人物之口表達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卻是在敘事之中透露的,這就需要“辨理”。3、三讀,借助題目,以“題”悟意文言文閱讀的概括分析題,一般是選擇題,往往是對文章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概括。雖然其中有一個錯誤項在里面,但我們姑且把它當作正確項去看。提前看問題,對于理解文言文,讀懂文言文,是很有幫助的。二、文言虛詞辨析六法相對文言實詞來說,文言虛詞的意義一般都不很實在,它在句中往往側重于語法功能,因此高考對文言虛詞的考查,側重于比較其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對此該如何辨析呢?現(xiàn)介紹六種常用的方法:1.詞性分析法。從詞性的角度看,許多虛詞是兼職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詞性,如“之”有代詞、助詞、動詞三種詞性。通過分析詞性,以理解其意義和用法。2.位置分析法。有些虛詞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乎”在句中一般相當于介詞“于”(“吾獨窮困乎此時也”),而在句末,則一般表疑問或感嘆。因而理解虛詞的作用和意義時,應注意其使用位置。3.溫故求新法。我們應盡量回顧過去學過的有關虛詞的例句及有關知識,將這些例句中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與習題中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進行比較,從而正確作答。4.語境判定法。一個虛詞往往有多種用法,要理解其在句中的意義和用法,必須根據(jù)上下文之間的邏輯關系來確定。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賦》)中的“而”,后句沒有緊承前句“一世之雄”,可見“而”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可是、卻”等。5.語法切入法。即通過分析句中的語法結構去理解虛詞在句中的用法。如:“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句中有三個“為”,前兩句的主語是“人”和“我”,賓語是“刀俎”和“魚肉”,句中的兩個“為”應為動詞謂語,譯為“是”;末句“何辭”,即“辭何”,是個動賓結構,主語承前省略,可見句末的“為”是表疑問的語氣詞,因為它不表示實在意義。6.標志識別法。有些虛詞是構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標志詞,如能掌握課文或成語中出現(xiàn)過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標志性虛詞,就能幫助我們理解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如:表示被動的“見”“于”“為”“為所”,表示賓語前置的“之”“是”等。三、文言文斷句六法斷句是古代啟蒙教育的第一步,是古代讀書人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功;也是現(xiàn)在高考考查文言文閱讀能力的一種方式。斷句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幾種:1.弄通文意斷句。通讀全文,搞清屬于什么文體,寫了什么內(nèi)容,想表達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單音詞占多數(shù)的特點,抓住幾個關鍵的詞翻譯出來,以理解文段大意。例1、給下面短文中畫波浪線的文字斷句。(限劃8處)春,二月,曹操攻黎陽,與袁譚、袁尚戰(zhàn)于城下,譚、尚敗走,還鄴。諸將欲乘勝攻之,郭嘉曰:“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今權力相侔各有黨與急之則相保緩之則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以待其變變成而后擊之可一舉定也。”操曰:“善!”五月,操還許,留其將賈信屯黎陽。(選自《資治通鑒·卷第六十四》,有刪改)答:【答案】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今權力相侔/各有黨與/急之則相保/緩之則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以待其變/變成而后擊之/可一舉定也【解析】這段文字的斷句,限定了劃斷的數(shù)量,目的是防止斷碎、斷破??蓮娜宋锶胧?,結合文言重要實詞“愛”“適”“侔”“急”“緩”“待”“擊”“定”等在語句中的作用,逐一切分。參考譯文:春季,二月,曹操進攻黎陽,與袁譚、袁尚在黎陽城下大戰(zhàn),袁譚、袁尚敗走,退回鄴城。曹軍將領都提出要乘勝攻打鄴城,郭嘉說:“袁紹(生前)喜歡這兩個兒子,沒能決定讓誰做繼承人。如今,他們權力相當,各有黨羽輔佐。局勢危急,就相互援救;局勢稍有緩和,就會爭權奪利。不如向南進攻荊州來等待他們兄弟變亂,變亂發(fā)生后,再攻打他們,可以一舉平定?!辈懿僬f:“好!”五月,曹操回到許都,留部將賈信駐守黎陽。2.利用對話標志斷句。文言文對話,常以“曰”“云”“言”為標志。文言文中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時寫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省略主語。遇到對話時,應根據(jù)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以此明辨句讀。例2、用斜線(/)給下面短文斷句。齊桓公問管仲曰王者何貴曰貴天桓公仰而視天管仲曰所謂天者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選自劉向《說苑》)答:【答案】齊桓公問管仲曰/王者何貴/曰/貴天/桓公仰而視天/管仲曰/所謂天者/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參考譯文:齊桓公問管仲:“當君王的人,應把什么當作最寶貴的?”(管仲回答)說:“應把天當作最寶貴的?!?于是)齊桓公仰起頭望著天。管仲說:“我所說的‘天’,不是蒼蒼莽莽的天。給民眾當君主的,要把百姓當作天。(對于一個國家來說),百姓親附,就可安寧;百姓輔助,就能強盛;百姓反對,就很危險;百姓背棄,就要滅亡。百姓怨恨他們的君主,最后政權卻不滅亡的,是從來就沒有過的?!?.借助文言虛詞斷句。文言文中虛詞是重要的斷句標志。如句首發(fā)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敬”等常用于一句話的開頭,其前面一般要斷開。句尾詞:“也、矣、焉、耳”等常用于陳述句末尾,“與(歟)、邪(耶)”等常用于疑問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嘆句末尾,其后面一般要斷開。表疑問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等詞與“如之何、若之何”等固定結構,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上下文意貫通,就可斷句。復句中的關聯(lián)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等,其前面一般要斷開。其他的如“以、于、為、則、而、往往”用于句中,其前后一般不斷句;“而”表轉折而且后面為一個比較長的完整的句子時,“而”前面要斷開。例3、用(/)給下面文段斷句。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體者所稟于地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背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選自《淮南子·精神訓》)答:【答案】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體者/所稟于地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背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解析】這段文字介紹了“精神”是怎樣產(chǎn)生的,可以以文言虛詞和句中的頂針格作為斷句的標志。參考譯文:人的精神是從上天那里得到的;而形體則是從大地那里得到的。所以說“道生陰陽二氣,二生三,三產(chǎn)生出萬物。萬物背陰而抱陽,陰陽激蕩而成和氣?!?.找出動詞,明確句意。古漢語中,句子多以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為中心。找出了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也就區(qū)分出了獨立的句子,明確了語句的意思,從而可以正確斷句。示例4、用(/)給下面文段斷句。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孝加于百姓刑[注]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摘自《孝經(jīng)》)【注】刑:通“型”,做榜樣。答:【答案】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解析】這段文字闡述了天子應該怎樣遵行孝德,可以從動詞入手,找準搭配,體會句意,進而斷句。參考譯文:孔子說:“能夠親愛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能夠尊敬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會怠慢別人的父母。以親愛恭敬的心情盡心盡力地侍奉雙親,而將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從效法,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5.借助名詞(代詞)斷句。完整的句子一般都有主、謂、賓,而主語和賓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名詞或代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在它們的前后往往要進行斷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句了。常見代詞有:吾、余、予、爾、汝、公、卿、君、若、彼、此、其、之。例5、用(/)給下面文段中畫波浪線的文字斷句。五國約而攻秦,楚王為從長,不能傷秦,兵罷而留于成皋。魏順謂市丘君曰五國罷必攻市丘以償兵費君資臣臣請為君止天下之攻市丘市丘君曰善因遣之。答:【答案】魏順謂市丘君曰/五國罷/必攻市丘/以償兵費/君資臣/臣請為君止天下之攻市丘/市丘君曰/善/因遣之【解析】畫波浪線部分是兩個人的對話,在對話中多有名詞和代詞,可根據(jù)名詞和代詞在句子中的作用斷句。參考譯文:趙、楚、魏、燕、韓五國結盟進攻秦國,楚王為盟主,但是沒能擊潰秦國,五國聯(lián)軍于是停戰(zhàn),駐扎在成皋。魏順對市丘的長官說:“五國收兵之后必然會攻打市丘,以此來彌補軍費。您如果資助我,我愿意替您阻止諸侯進攻市丘?!笔星鸬拈L官說:“好吧。”于是派遣他到楚國去。6.借助對比、對偶、排比等修辭斷句。文言文中常有對比句、對偶句、排比句,抓住這個特點斷句,常能收到斷開一處,接著斷開幾處的效果。例6、用(/)給下面文段中畫波浪線的文字斷句。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選自《大學》)答:【答案】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解析】這段文字句式整齊,找到排比句的標志即可正確斷句,注意關鍵點“先”“欲”。參考譯文: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古代的人,想要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想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注意:當然,斷句的方法還有很多,如根據(jù)押韻規(guī)律斷句、根據(jù)間隔反復斷句、根據(jù)特殊句式斷句等,綜合運用這些方法,效果會更好。四、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1.判斷句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①用判斷詞“是”(或否定判斷詞“非”)直接判斷。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國也》)②用其他判斷詞表判斷。這些詞有“乃”“即”“則”“皆”“誠”“為”等。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非死則徙耳。(《捕蛇者說》)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③采用“……者,……也”方式的判斷。又有“……者,……”“……,……也”“……,……者也”的變式。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天下者,高祖天下。(《高祖本紀》)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荊軻刺秦王》)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④語義上主謂直接判斷,又叫“無標識判斷”。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zhàn)》)【觸類旁通】1.嘗試翻譯下面的語句,看看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①君,我輩中人也,勿辱于縣。(2014·高考福建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您是我們這一類的人,不要在縣里受委屈?!啊?,……也”表判斷。另外“辱于縣”也可視為介詞結構后置句。②此滕侯之所以慮,而欲有紀于后也。(2014·高考北京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這就是滕侯思慮并想記下來傳告后世的?!啊病北砼袛?。③尚書令沈約,當世辭宗,每見筠文,咨嗟吟詠,以為不逮也。(2014·高考四川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尚書令沈約,是當時的文壇宗師,每當看到王筠的文章,贊嘆吟誦玩味,認為(自己)趕不上?!吧袝钌蚣s,當世辭宗”無標識判斷。④君條利弊上巡撫張公,公覽而擊節(jié)曰:“此真讀書人?!?2014·高考天津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徐謙尊)分條陳述利弊,呈報巡撫張公,張公看了擊節(jié)贊嘆說:“這是真正的讀書人。”無標識判斷。⑤“此饑民求食爾,荒政之所恤也?!蹦苏堃詼p死論。(2013·高考遼寧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這不過是饑民求食罷了,這應是救濟饑荒的法令所要體恤的?!庇谑钦埱笠詼p免死罪論處?!啊?,……也”表判斷。⑥有華生者,世家江北,備諳村落者也。(2013·高考江西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有(一位)姓華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鄉(xiāng)村的人?!啊?,……者也”表判斷。⑦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2013·高考重慶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知道把別人所厭惡的作為自己所喜好的,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啊病北砼袛唷?.被動句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類型有:①直接用“被”表被動。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②用“見”“……見……于”“于”表被動。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吾不能舉十萬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③“為”“……為……所”“……為所……”表被動。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荊軻刺秦王》)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④無標識被動。如:兵敗地削,客死于秦。(《屈原列傳》)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觸類旁通】2.嘗試翻譯下面的語句,看看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①若乃名者,方為薄世笑罵,仆脆怯,尤不足當也。(2014·高考江蘇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至于老師的名稱,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謾罵,我懦弱膽怯,更是不足以承擔了?!盀椤北肀粍?。②筠性弘厚,不以藝能高人,而少擅才名,與劉孝綽見重當世。(2014·高考四川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王筠天性寬宏敦厚,不因有技藝才能而自視高人一等,而且年輕時就有才華名望,在當時和劉孝綽一起被(世人)看重。“見”表被動。③名不可得而聞,身不可得而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2013·高考重慶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名字不可能讓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見,難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嗎?“不可得而聞”“不可得而見”無標識被動句。3.倒裝句(1)主謂倒裝有時為了強調謂語,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的結構現(xiàn)象。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賓語前置句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于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通常分為五種情況。①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鴻門宴》)②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③借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吞舟是漏。(《南史·陳慶之傳》)④“唯……是……”句。如:唯余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⑤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觸類旁通】3.嘗試翻譯下面的語句,看看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①是區(qū)區(qū)者,何難之有?吾儕愿盡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2014·高考重慶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這是區(qū)區(qū)小事,有什么艱難?我們愿意為此盡力,用沿途乞討得到的錢物,供給先生食用?!昂坞y之有”賓語前置。②章君負濟世長才,當閩寇壓境,嘗樹旗鼓,礪戈矛,帥眾而搗退之,蓋有意植勛業(yè)以自見者。(2013·高考山東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章三益具有救世的優(yōu)異才能,當福建賊寇逼近時,他曾經(jīng)樹起旗鼓,磨礪兵器,率眾擊退了他們,大概是希望建立功業(yè)來顯露自己?!白砸姟辟e語前置。③世即用我,而我奚以為用?(2012·高考四川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世間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為世間所用呢?“奚以”介詞的賓語前置。(3)定語后置句在現(xiàn)代漢語中,定語一般放在中心語之前,而在古代漢語中,有時為了強調或突出,放到了中心語的后面,這種語法現(xiàn)象叫作“定語后置”。它一般有四種形式。①定語放在中心語后,用“者”字標識。如: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荊軻刺秦王》)②在中心語和后置定語之間加上“之”。如: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蘭亭集序》)③在中心語和后置定語之間加“之”,再用“者”字結尾。如: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④數(shù)量詞用作定語,大多放在中心語的后面。如:鑄以為金人十二。(《過秦論》)【觸類旁通】4.嘗試翻譯下面的語句,看看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①甫抵里闬,親故之問寒溫表慶賀者,肩摩踵接。(2014·高考重慶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剛到達鄉(xiāng)里,親戚朋友問寒問暖表示慶賀的人很多,肩挨肩,腳跟腳?!爸畣柡疁乇響c賀者”后置。②會添設京衛(wèi)知事一員,詔吏部選可者。(2014·高考福建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恰逢(要)增設一位京衛(wèi)知事,皇帝下令吏部挑選適合的人?!耙粏T”后置。③縉紳之交于孟祥者,為詩以歌詠之,征予為之記。(2014·高考湖南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與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詩來歌詠它,叫我給它作(一篇)記。“之交于孟祥者”后置。④以書趣光世會兵者五,光世訖不行。(2014·高考遼寧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五次用書信催促(劉)光世聚集軍隊,光世最終沒有執(zhí)行?!拔濉焙笾?。(4)介詞結構后置句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介詞結構經(jīng)常放在謂語動詞之前,或主語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狀語;而在文言文中,這種介詞結構卻經(jīng)常放在謂語動詞后,翻譯的時候,習慣上把它當作狀語,因此這種語法現(xiàn)象稱為狀語后置或介詞結構后置。通常有兩種情況:①“于”字結構后置。因擊沛公于坐,殺之。(《鴻門宴》)②“以”字結構后置。王嘗語莊子以好樂。(《莊暴見孟子》)【觸類旁通】5.嘗試翻譯下面的語句,看看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①先生以為經(jīng)學本于文字訓詁,刊布許氏《說文》于安徽以教士。(2014·高考安徽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先生認為經(jīng)學應以文字訓詁為基礎,(便)在安徽印刷發(fā)行許慎的《說文解字》來教育讀書人。“于安徽”后置。②亟謀于知道者而考諸古,師不乏矣。(2014·高考江蘇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盡快跟精通學問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驗證,老師就不缺乏了。“于知道者”后置。③將用警予,且可以作鑒于世之人。(2014·高考江西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將用(它)來警醒我自己,并且可以把(它)作為世人的一面鏡子?!坝谑乐恕保樵~結構后置。④故鄉(xiāng)邑有好義士,足以補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2014·高考天津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因此地方上有崇尚道義的人,完全可以用來彌補朝廷治理的不足,補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過失,從而對百姓有功?!坝谏瘛焙笾?。⑤性頗嗜誘進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2014·高考浙江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他)生性很喜歡引導后輩進取,在家境貧寒、門第低微的人中推薦選拔(人才),生怕做不到?!坝诤刂小焙笾?。4.成分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常說的省略句通常有:①省略主語。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②省略謂語。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zhàn)》)③省略賓語??蔁?之)也。(《赤壁之戰(zhàn)》)④省略介詞賓語。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送東陽馬生序》)⑤省略介詞“于”。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石鐘山記》)【觸類旁通】6.嘗試翻譯下面的語句,看看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①民或援丞裾相爾汝,弗責也。(2014·高考湖北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老百姓有人拉著吳德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稱,(吳德基)也不責怪?!案ヘ熞病鼻笆÷粤酥髡Z。②既資深望重,則大言翰林以讀書立品為職,不能趨謁勢要。(2014·高考安徽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在資歷老、聲望高以后,(他)便大力倡導文人學士應把讀書和培養(yǎng)品德作為本分,不能趨附巴結權貴。句首省略主語。③曳而逐出之,已而競還啄其粟。(2014·高考江西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眾雞)拖拽(它)驅趕(它)使它出去,隨后(又)爭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省略主語和賓語。④其兄自有時名,滯于冗官,竟不引進。(2013·高考新課標全國卷Ⅱ)譯文:句式特點:【答案】他的哥哥當時本有聲望,卻停留在閑散官吏的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薦。省略賓語。5.固定格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其特點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相對固定的語意或語氣。高考文言文翻譯試題中時常出現(xiàn),成為翻譯的難點?!居|類旁通】7.嘗試翻譯下面的語句,看看有哪些固定句式,怎樣翻譯最準確。①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業(yè),吾業(yè)不廢足矣,奈何從儒生游也?(2014·高考山東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我們本是商人之家,生養(yǎng)兒子能夠繼承我的手藝,我的手藝不廢棄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讀書人交往呢?“奈何……也”。②食厚祿,死不敢顧,況圣世必無死乎?(2014·高考大綱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吃著豐厚的俸祿,連死都不敢顧惜,更何況圣明時代肯定不會死人呢?“況……乎”。③民無道,眾辱我,君乃釋之,何輕我至是耶?(2014·高考湖北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老百姓不講道理,當眾侮辱我,你竟然釋放了他們,為什么輕視我到這般地步呢?“何……耶(也)”。④為吏者宜宣布德澤,為民除疾苦,寧少數(shù)匹驢耶?(2014·高考湖北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做官的人應當宣揚傳布恩德,為老百姓解除困苦,(國家)難道還缺少幾頭驢嗎?“寧……耶”。⑤又奚為既來而共惡所呼者而迫之耶?(2014·高考江西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眾雞)又為何已經(jīng)來了卻一起憎惡(那只)呼叫(它們)的雞并且逼走它呢?“奚為……耶”。⑥其能凌歲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厲,求君之志,蓋亦若斯而已。(2013·高考山東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那些能夠冒著每年的嚴寒而不改變品行的,不是松樹嗎!因此從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樹來激勵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這樣的吧。“非……耶”。⑦朋友之喪而若此,無乃過歟?(2013·高考天津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朋友去世(你)竟然(悲傷)成這樣,恐怕有些過分吧?無乃……歟。⑧今皆不及,而將軍之眾不過數(shù)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2013·高考湖南卷)譯文:句式特點:【答案】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將軍的部眾不過幾千人,憑借這些對付敵人,恐怕不是辦法吧!“得無……乎”。五、特殊用法(詞類活用)《考試說明》中規(guī)定的特殊用法,指的是詞類活用。具體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和部分數(shù)詞的活用情況。有關這一部分的知識,在文言實詞專題中已涉及,在這里我們只重點了解一下活用詞翻譯時有關注意事項即可。嘗試翻譯下面的語句,看看哪些詞有活用現(xiàn)象,是哪一類活用。①近時職輕,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辭!(2014·高考大綱全國卷)譯文:活用詞與類型:【答案】近期職權較輕,所以任用你以加重這一官位,還是不要推辭吧!“重”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加重。②既落成,而天適雨雪,遂以“雪屋”名之。(2014·高考湖南卷)譯文:活用詞與類型:【答案】(房屋)已經(jīng)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給它命名?!坝辍薄懊?,名詞活用為動詞,下,命名。③賊張敵萬窟穴其間,立絕不與通,故楚糧道愈梗。(2014·高考遼寧卷)譯文:活用詞與類型:【答案】盜賊張敵萬在這中間建造巢穴,趙立堅決不跟他往來,所以楚州運糧的道路更加阻塞。“窟穴”,名詞活用為動詞,建造窟穴。④初焉,若高闊可步。(2013·高考福建卷)譯文:活用詞與類型:【答案】起初,(洞)似乎高大寬敞,可以行走?!安健?,名詞活用為動詞,散步,行走。⑤聞者為白縣吏,遂遣人下之。(2013·高考福建卷)譯文:活用詞與類型:【答案】聽到的人替他報告了縣吏,(縣吏)就派人把他從山上救下來?!跋隆?,方位名詞活用為動詞,救下。⑥農(nóng)家苦燈燭之費,送迎以旦晝,用蓋以蔽日也。(2013·高考江西卷)譯文:活用詞與類型:【答案】農(nóng)家吝惜燈燭的花費,送親迎親(都)在白天,(就)用傘蓋來遮蔽日光。“苦”,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吝惜;“費”,動詞活用為名詞。高頻考點一、多義詞一詞多義是文言文中常見現(xiàn)象,它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一個詞有多個義項,一是指一個詞可能屬于不同的詞類。這是文言實詞中數(shù)量最多,使用頻率最高,也最難把握其含義的一類詞。【例1】(2017·天津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王充者,會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嘗從軍有功,封會稽陽亭。一歲倉卒國絕,因家焉,以農(nóng)桑為業(yè)。世祖勇任氣,卒咸不揆于人。歲兇,橫道傷殺,怨仇眾多。會世擾亂,恐為怨仇所擒,祖父汎舉家擔載,就安會稽,留錢唐縣,以賈販為事。生子二人,長曰蒙,少曰誦,誦即充父。祖世任氣,至蒙、誦滋甚,故蒙、誦在錢唐,勇勢凌人。末復與豪家丁伯等結怨,舉家徙處上虞。建武三年,充生。為小兒,與儕倫遨戲,不好狎侮。儕倫好掩雀、捕蟬、戲錢、林熙,充獨不肯。誦奇之。六歲教書,恭愿仁順,禮敬具備,矜莊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嘗笞,母未嘗非,閭里未嘗讓。八歲出于書館,書館小僮百人以上,皆以過失袒謫,或以書丑得鞭。充書日進,又無過失。手書既成,辭師受《論語》《尚書》,日諷千字。經(jīng)明德就,謝師而專門,援筆而眾奇。所讀文書,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茍作口辯而不好談對非其人終日不言。其論說始若詭于眾,極聽其終,眾乃是之。以筆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為利害見將。常言人長,希言人短。能釋人之大過,亦悲夫人之細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為基,恥以材能為名。眾會乎坐,不問不言;賜見君將,不及不對。見污傷,不肯自明;位不進,亦不懷恨。貧無一畝庇身,志佚于王公;賤無斗石之秩,意若食萬鐘。得官不欣,失位不恨。處逸樂而欲不放,居貧苦而志不倦。淫讀古文,甘聞異言。世書俗說,多所不安,幽處獨居,考論實虛。充為人清重,游必擇友,不好茍交。所友位雖微卑,年雖幼稚,行茍離俗,必與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結俗材。俗材因其微過,蜚條陷之,然終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王充《論衡·自紀篇》,有刪節(jié))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歲兇,橫道傷殺 兇:兇險B.閭里未嘗讓 讓:責備C.辭師受《論語》《尚書》,日諷千字 諷:背誦D.游必擇友,不好茍交 茍:草率,隨便【答案】A【解析】兇:指莊稼收成不好。這一義項在《寡人之于國也》中學習過,原文是“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參考譯文王充,是會稽郡上虞縣人,字仲任。他的祖上曾從軍立有軍功,被封為會稽郡的陽亭侯。才一年就因變亂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戶,以種地養(yǎng)蠶為業(yè)。曾祖父王勇好意氣用事,結果跟很多人都合不來。災荒年頭,攔路殺傷過人,因此仇人眾多。正好趕上社會動亂,(他的祖父)擔心被仇人抓住,(于是)祖父王汎領著全家肩挑車載所有家當,準備到會稽郡安家,但中途在錢唐縣留了下來,以經(jīng)商為業(yè)。祖父有兩個兒子,長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誦,王誦就是王充的父親。王家祖祖輩輩縱任意氣,到了王蒙、王誦就更厲害了。所以王蒙、王誦在錢唐縣又仗恃自己的勇力欺凌別人。后來,又與豪強丁伯等結下了怨仇,全家又搬到上虞縣居住。建武三年,王充出生。王充小時候,跟同輩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歡輕慢戲弄。小伙伴們都喜歡捉鳥、捕蟬、猜錢、爬樹,只有王充不愿玩這些。王誦對此感到很驚奇。王充六歲時,家里就教他寫字,王充恭厚友愛孝順,很懂禮貌,莊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氣派。父親沒有打過他,母親沒有責備過他,鄉(xiāng)鄰沒有指責過他。八歲進書館學習,書館里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為有過失而脫去衣服受責打,或者因為字寫得難看而被鞭打。只有王充的書法日見進步,又沒有什么過失。學完了識字書寫課程,就離開了教寫字的老師,去學習《論語》和《尚書》,每天能背誦上千字。讀通了經(jīng)書,品德也修養(yǎng)好了,就又辭別老師而去專門鉆研學問,王充一寫出文章,大家就覺得驚奇。他所讀的書,也一天比一天多。王充才能雖高但不喜歡隨便寫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與人談論對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說話。他的論說初聽似乎與大家的看法相違背,但聽到最后,大家就會認為他的觀點是對的。王充寫文章也是如此,行事為人和侍奉尊長也是如此。王充不圖在社會上出名,不為個人的利害去求見長官。經(jīng)常說別人的長處,很少說別人的缺點。能夠原諒別人的大錯,也惋惜別人細小的過失。喜歡隱藏自己的才能,不愿自我炫耀,盡力把修養(yǎng)操行作為做人的根本,而羞于靠才能來獲取名聲。眾人聚會坐在一起,不問到自己便不說話;被國君和將領接見時,考慮不周到就不對答。受到污蔑中傷,也不愿自我辯解;官位不升遷,也不懷有怨恨。窮得連寓身的簡陋住宅都沒有,但心情比王公大人還要舒暢;卑賤得連斗石的俸祿都沒有,而心情卻與有萬鐘俸祿的人差不多。做了官不欣喜,丟了官也不悔恨。處在逸樂之中但不放縱自己的欲望,處在貧苦之中卻不降低自己的氣節(jié)。沉迷于閱讀古文,樂于聽聞不同的言論。當時流行的書籍和世俗傳說,有許多不妥當?shù)牡胤?,于是就一個人深居簡出,考查論證它們的虛實真?zhèn)?。王充為人清高穩(wěn)重,結交朋友很注意選擇,從不隨便與人結交。結識的人地位雖卑微,年紀雖輕,但如果他的品行不同于世俗,就一定和他交朋友。王充好結交杰出高雅的人,不喜歡濫交庸俗之輩。有些庸俗之輩,就抓住他的一些微小的過失,匿名攻擊陷害他,但王充始終不為自己辯白,也并不因此而怨恨那些人?!局R儲備】一個詞有多種含義,有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假借義,而且屬于不同詞類。學習一詞多義知識,可以從詞的本義推斷引申義。如“引”:意義例句本義拉開弓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塞翁失馬》)引申義拉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頗藺相如列傳》)拉長引吭高歌(成語)抽、拔出引佩刀刺馬殺之。(《宋史·太祖紀》)伸著狼奄至,引首顧曰。(《中山狼傳》)拿引繩而束縛之。(《中山狼傳》)帶領燕引兵東圍即墨。(《史記·田單列傳》)承擔公卿各引咎自責。(《北史·周武帝紀》)舉薦、提拔獎引后進,如恐不及。(《宋史·歐陽修傳》)延請乃設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援引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出師表》)掉轉引車避匿。(《廉頗藺相如列傳》)引導引火燒身、引人入勝(成語)【解題技巧】多角度推斷實詞含義,雙重代入準確判斷1.多角度推斷實詞含義(1)根據(jù)語句結構進行推斷。文言文中,常常出現(xiàn)使用對比手法以及對偶、互文、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語句。對于這些語句,可以通過分析句子結構推斷加點實詞的含義,比如“追亡逐北”(賈誼《過秦論》)是并列式結構,即“追亡”“逐北”,該句的整體意思是“追擊逃走的敗兵”。該句使用了互文的手法,從“追”“逐”都是“追擊”的意思可推斷“亡”“北”的意思一致,都是指“逃跑(的人)”。(2)聯(lián)系成語意思進行推斷?,F(xiàn)代漢語中使用的成語絕大部分來自古代漢語,因此,判斷古代漢語中實詞的意思時可以聯(lián)系成語的意思。(3)聯(lián)系已學課文進行推斷。試題中加點實詞看似與課文沒有任何關聯(lián),但通過聯(lián)系課文中學過的相關內(nèi)容可知,加點實詞的意思大多在教材中出現(xiàn)過。2.用“雙代入”法判斷實詞含義正誤“雙代入”法,即將選項中給出的實詞的含義代入語句中,然后再把這個句子代入相關語段中,以此判斷詞語的意思的正誤?!咀兪教骄俊块喿x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昔者楚欲攻宋,墨子聞而悼之。自魯趍(同“趨”)而十日十夜,足重繭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見楚王,曰:“臣聞大王舉兵將攻宋,計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眾勞民,頓兵挫銳,負天下以不義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猶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為不義,曷為攻之?”墨子曰:“臣見大王之必傷義而不得宋。”王曰:“公輸,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設以攻宋,曷為弗???”墨子曰:“令公輸設攻,臣請守之。”于是公輸般設攻宋之械,墨子設守宋之備。九攻而墨子九卻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輟不攻宋。(節(jié)選自《淮南子·修務訓》)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墨子聞而悼之 悼:哀悼B.足重繭而不休息 重:重疊C.九攻而墨子九卻之 卻:打退D.于是乃偃兵 偃:停止【答案】A【解析】A項,“悼”的常見義項有“悲傷,悲痛”“恐懼”“哀悼,悼念”等。結合上下文可知,墨子聽說“楚參考譯文過去楚國想要攻打宋國,墨子聽說以后很擔心這件事。他從魯國出發(fā)趕路十天十夜,腳上長了層層的老繭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包裹住腳又向前趕路,到達楚都郢城。拜見楚王,說:“我聽說大王您要興兵攻打宋國,您是估計一定能攻占宋國后才決定攻打的嗎?還是要使民眾勞苦,損兵折將,蒙受被天下指責為不義的名聲,卻得不到尺寸之地,(這樣)仍要進攻嗎?”楚王說:“果真得不到宋國,而且做不道義的事情,為什么還要攻打它呢?”墨子說:“我看大王您一定有損道義卻又得不到宋國?!背跤终f:“公輸般是天下有名的工匠,制造了云梯這種器械,假設用云梯來攻宋,為什么不能取勝?”墨子回答說:“讓公輸般設置云梯來攻城,請允許我來防守?!庇谑枪敯阍O置攻城的器械,墨子設置守城的裝備。公輸般多次攻城,墨子多次打退他,始終攻不進城內(nèi)。于是楚王只得收兵,停止對宋國的進攻。高頻考點二、活用詞詞類活用是指某些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臨時具有某種新的語法功能。這種語法功能與現(xiàn)代漢語相比具有明顯的不同,判斷時要參照現(xiàn)代漢語的一般用法推斷。例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初,晉獻公欲以驪姬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從筮?!辈啡嗽唬骸绑叨听旈L,不如從長。且其繇曰:‘專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夭豢桑 备ヂ?,立之。生奚齊。其娣生卓子。及將立奚齊,既與中大夫成謀。姬謂大子曰:“君夢齊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歸胙于公。公田,姬寘諸宮六日。公至,毒而獻之。公祭之地,地墳;與犬,犬斃;與小臣,小臣亦斃。姬泣曰:“賊由大子!”大子奔新城。公殺其傅杜原款?;蛑^大子:“子辭,君必辯焉?!贝笞釉唬骸熬羌希硬话?,食不飽。我辭,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樂。”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實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誰納我?”十二月戊申,縊于新城。姬遂譖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學#科網(wǎng)(節(jié)選自《左傳·僖公四年》)初,晉侯使士為二公子筑蒲與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訴之。公使讓之,士稽首而對曰:“臣聞之:‘無喪而慼,憂必仇焉。無戎而城,仇必保焉?!艹鹬?,又何慎焉?守官廢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忠與敬,何以事君?《詩》云:‘懷德惟寧,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將尋師焉,焉用慎?”退而賦,曰:“狐裘尨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及難,公使寺人披伐蒲。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乃徇曰:“校者吾仇也?!庇庠?。彼斬其祛。逐出奔翟。(節(jié)選自《左傳·僖公五年》)六年春,晉侯使賈華伐屈。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將奔狄,郤芮曰:“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梁近秦而幸焉?!蹦酥?。(節(jié)選自《左傳·僖公六年》)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公祭之地,地墳 墳:像墳一樣隆起B(yǎng).被此名也以出 被:遭受,蒙受C.君其修德而固宗子 固:鞏固D.夷吾不能守,盟而行 盟:在結盟時【答案】D【解析】A項,“地墳”,“地”是名詞,作主語;“墳”是名詞,但在這個句子中要作謂語,由此判斷“墳”在此句中是名詞作動詞,解釋為“像墳一樣隆起”,故該項解釋正確。B項,由語境可知,此處是說蒙受了不好的名聲,且“被”本就有“遭受,蒙受”的意思,故該項解釋正確。C項,“固”后有名詞“宗子”,結合語境可以判斷“固”應該是動詞,這里說的是“鞏固宗子的地位”,由此可以判斷“固”解釋為“鞏固”正確。D項,“盟”后有“而”和“行”,“行”是動詞,可以理解為“逃跑”“離開”,“而”表順承,由此推斷“盟”是動詞,解釋為“結盟”,故該項解釋為“在結盟時”是錯誤的。故答案為D項。參考譯文當初,晉獻公想把驪姬立為夫人,便用龜甲來占卜,結果不吉利;然后用蓍草占卜,結果吉利。晉獻公說:“照蓍草占卜的結果辦?!辈啡苏f:“蓍草占卜不靈驗,龜卜很靈,不如照靈驗的辦。再說卜辭說:‘專寵過分會生變亂,會奪去您的所愛。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過了十年還會有臭味?!欢ú荒苓@么做。”晉獻公不聽卜人的話,把驪姬立為夫人。驪姬生了奚齊,她隨嫁的妹妹生了卓子。到了快要把奚齊立為太子時,驪姬早已和中大夫有了預謀。驪姬對太子申生說:“國君夢見了你母親齊姜,你一定要趕快去祭祀她?!碧拥搅饲秩ゼ雷#鸭雷5木迫鈳Щ貋慝I給晉獻公。晉獻公在外打獵,驪姬把祭祀的酒肉在宮中放了六天。晉獻公打獵回來,驪姬在酒肉中下了毒藥獻給獻公。晉獻公灑酒祭地,地上的土凸起成堆;拿肉給狗吃,狗被毒死;給官中小臣吃,小臣也死了。驪姬哭著說:“是太子想謀害您?!碧犹拥搅诵鲁?,晉獻公殺了太子的師傅杜原款。有人對太子說:“您要申辯。國君一定會辨明是非?!碧诱f:“君王如果沒有了驪姬,會睡不安,吃不飽。我一申辯,驪姬必定會有罪。君王老了,我又不能使他快樂?!蹦侨苏f:“您想出走嗎?”太子說:“君上還沒有明察驪姬的罪過,我?guī)е鴼⒏傅淖锩鲎?,誰會接納我呢?”十二月二十七日,太子申生在新城上吊自盡。驪姬接著又誣陷重耳和夷吾兩個公子說:“他們都知道申生的陰謀?!庇谑?,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節(jié)選自《左傳·僖公四年》)當初,晉獻公派大夫士為重耳和夷吾修筑蒲城和屈城,不小心,在城墻里放進了柴草。夷吾把這件事告訴了獻公。晉獻公派人責備士。士叩頭回答說:“臣下聽說:‘沒有喪事而悲傷,憂愁就會隨之而來。沒有戰(zhàn)事而筑城,仇敵必然借以守衛(wèi)?!热怀饠硶碚碱I,又何必那么謹慎呢?在官位而不接受君命,這是不敬;加固仇敵的城池,這是不忠。失去了恭敬和忠誠,拿什么來侍奉國君呢?《詩》說:‘心懷德行就是安寧,同宗子弟就是堅城?!瘒绻苄摒B(yǎng)德行并鞏固宗子的地位,有什么城池比得上呢?三年之后就要用兵,哪里用得著那么謹慎?”士退下來后作了首詩說:“狐皮袍子毛蓬松,一個國家有三位主人,我該跟從哪一個?”到太子申生被殺害的災禍發(fā)生時,晉獻公派寺人披去攻打蒲城。重耳說:“君父的命令不能違抗?!庇谑撬ǜ姹娙苏f:“違抗君命的人就是我的仇敵?!敝囟瓑μ幼?,寺人披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于是逃亡到了翟國。(節(jié)選自《左傳·僖公五年》)魯僖公六年的春天,晉獻公派賈華去攻打屈城。夷吾堅守不住,與屈人訂立盟約后出走。夷吾準備逃往狄國,卻芮說:“你在重耳之后逃到狄國去,這證明了你有罪,不如去梁國。梁國靠近秦國,而且得到秦國的信任?!庇谑且奈崛チ肆簢?。(節(jié)選自《左傳·僖公六年》)【知識儲備】1.名詞的活用(1)活用為一般動詞。有以下幾種情況:①名詞+名詞。兩個名詞連用,不存在并列、修飾關系,不帶計量意義時,第一個名詞用作動詞。如:籍吏民,封府庫。(《鴻門宴》)句中的“籍”和“封”原來都是名詞,在句中用作動詞,分別解釋為“登記”和“查封”。②數(shù)詞作狀語+名詞。如:范增數(shù)目項王。(《鴻門宴》)句中的“目”原來是名詞,解釋為“眼睛”;這里用作動詞,解釋為“遞眼色”。③能愿動詞+名詞。如:左右欲刃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句中的“刃”原來是名詞,解釋為“刀刃”;這里用作動詞,解釋為“殺”。④所+名詞。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句中的“罾”原來是名詞,解釋為“漁網(wǎng)”;這里用作動詞,解釋為“用漁網(wǎng)捕”。⑤敘述句謂語部分找不到動詞或其他詞作謂語中心語,而名詞又處于謂語中心語的位置,那么這個名詞用作一般動詞,如:沛公軍霸上。(《鴻門宴》)句中沒有動詞,我們就可以推斷“軍”應是動詞,“駐扎”的意思。(2)名詞作狀語。①表動作行為的特征狀態(tài)。如:常以身翼蔽沛公。(《鴻門宴》)句中的“翼”作“蔽”的狀語,解釋為“像翅膀一樣”。②表動作行為(或待人、接物)的態(tài)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鴻門宴》)句中的“兄”作“事”的狀語,解釋為“像對待兄長一樣”。③表動作行為的工具。如: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句中的“箕畚”作“運”的狀語,解釋為“用箕畚”。④表動作行為的處所。如:卒廷見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句中的“廷”作“見”的狀語,解釋為“在朝堂上”。⑤表動作行為的方向。如:操軍破,必北還。(《赤壁之戰(zhàn)》)句中的“北”作“還”的狀語,解釋為“向北方”。(3)名詞的使動用法。其特點是名詞必帶賓語,且這個名詞使這個賓語產(chǎn)生某種動作或發(fā)生某種變化。翻譯時應譯成兼語式。如:宦士三百人于吳。(《勾踐滅吳》)句中的“宦”用作動詞,解釋為“使……擔任官職”。(4)名詞的意動用法。其特點也是名詞必帶賓語,且是主語把賓語看成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越國以鄙遠。(《燭之武退秦師》)句中的“鄙”用作動詞,解釋為“當作邊邑”。2.動詞的活用(1)動詞用作名詞。即這個動詞在句子中,明顯地表示人與事物的意義,它一般處在句中主語或賓語的位置,有時前面有“其”或“之”字。如:其繼有在者乎?(《觸龍說趙太后》)句中的“繼”用作名詞,解釋為“繼承的人”。(2)動詞的使動用法。翻譯時要采用兼語式的形式,使+對象+動詞。如:若亡鄭而有益于君。(《燭之武退秦師》)句中的“亡”解釋為“使……滅亡”。(3)動詞的為動用法。即動詞所表示的動作,是主語表示的人為了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而發(fā)出的。如: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句中“死國”中的“死”解釋為“為……而死”。3.形容詞的活用(1)形容詞用作名詞。用作名詞的形容詞,在句中表示具有這一性質狀態(tài)的人或物,一般處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有時前面有“其”“之”等字或數(shù)詞。如:共其乏困。(《燭之武退秦師》)句中的“乏困”用作名詞,解釋為“缺少的東西”。(2)形容詞用作一般動詞。形容詞是不帶賓語的,如果帶了賓語,而又沒有使動、意動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動詞。如: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屈原列傳》)句中的“短”用作動詞,解釋為“陷害,說別人的壞話”。(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帶上賓語后,使得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tài)。如: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過秦論》)句中的“弱”用作動詞,解釋為“使……弱小”。(4)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形容詞帶上賓語后,表示主語認為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tài),可譯為“以……為……”或“把……當作……”。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句中的“美”用作動詞,解釋為“認為……美”。【變式探究】閱讀下面的文段,解一解加點詞的含義,想想它們在用法上有什么特點。鄭遨傳(節(jié)選)鄭遨,字云叟,滑州白馬人也。唐明宗祖廟諱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學,敏于文辭。唐昭宗時,舉進士不中,見天下已亂,有拂衣遠去之意,欲攜其妻、子與俱隱,其妻不從,遨乃入少室山為道士。其妻數(shù)以書勸遨還家,輒投之于火,后聞其妻、子卒,一慟而止。遨與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貴顯,欲以祿遨,遨不顧,后振得罪南竄,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聞者益高其行。其后,遨聞華山有五粒松,脂淪入地,千歲化為藥,能去三尸,因徙居華陰,欲求之。與道士李道殷、羅隱之友善,世目以為三高士。遨種田,隱之賣藥以自給,道殷有釣魚術,鉤而不餌,又能化石為金,遨嘗驗其信然,而不之求也。節(jié)度使劉遂凝數(shù)以寶貨遺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時以左拾遺、晉高祖時以諫議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賜號為逍遙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1.遨與李振故善善:2.振后事梁貴顯事:3.欲以祿遨,遨不顧祿:4.后振得罪南竄南:5.由是聞者益高其行高:6.世目以為三高士目:7.道殷有釣魚術,鉤而不餌餌:8.遨一不受一:【答案】1.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交好;2.名詞活用為動詞,侍奉;3.名詞活用為動詞,給俸祿,引申為讓……做官;4.名詞作狀語,向南;5.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贊頌;6.名詞活用為動詞,看待;7.名詞活用為動詞,下魚餌,用魚餌;8.數(shù)詞活用為副詞,全部,都。參考譯文:鄭遨,字云叟,是滑州白馬人。唐明宗祖廟名遨,所以世人以其表字相稱。鄭遨年少時喜好學習,文思敏捷。唐昭宗時,鄭遨考進士不中,見天下已亂,有了拂衣遁世的念頭,想攜妻帶子和他一起歸隱,他的妻子不同意,鄭遨就進少室山當了道士。他的妻子屢次寫信勸他回家,鄭遨總是將信件扔到火里燒掉,后來聽說妻子、兒子去世了,他大哭一聲就停止了。鄭遨與李振有舊交情,李振后來供職于梁國,地位顯貴,想請鄭遨到梁國任職,鄭遨不予考慮,后來李振獲罪向南方逃匿,鄭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因此聽說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這以后,鄭遨聽說華山有五粒松,樹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為藥材,能去掉三尸,于是遷居到華陰,想尋求這種藥材。鄭遨和道士李道殷、羅隱之交情深厚,世人把他們看作三位高尚脫俗之人。鄭遨種田,羅隱之靠賣藥來自給自足,李道殷有釣魚之術,只用魚鉤不用魚餌就能釣起魚,又能夠點石成金,鄭遨曾經(jīng)察驗這件事,果真如此,卻并不(向李道殷)探求這種道術。節(jié)度使劉遂凝多次贈給他貴重的物品,鄭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時用左拾遺、晉高祖時用諫議大夫的官職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賜給他逍遙先生的稱號。鄭遨天福四年去世,時年七十四歲。高頻考點三、古今異義詞“古今異義”是指文言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書寫相同,但其意義和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現(xiàn)象。這種意義和用法的差異是在語言的演變過程中出現(xiàn)的,這類詞語容易被當作現(xiàn)代漢語的意思理解,是高考的??键c。例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婦,有夫婦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而已矣。自茲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親焉,故于人倫為重者也,不可不篤。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yè),游則共方,雖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及其壯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雖有篤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則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節(jié)量親厚之恩,猶方底而圓蓋,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二親既歿,兄弟相顧,當如形之與影,聲之與響。愛先人之遺體,惜己身之分氣,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際,異于他人,望深則易怨,地親則易弭。譬猶居室,一穴則塞之,一隙則涂之,則無頹毀之慮;如雀鼠之不恤,風雨之不防,壁陷楹淪,無可救矣。仆妾之為雀鼠,妻子之為風雨,甚哉!兄弟不睦,則子侄不愛;子侄不愛,則群從疏?。蝗簭氖璞?,則僮仆為仇敵矣。如此,則行路皆躇其面而蹈其心,誰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歡愛,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將數(shù)萬之師,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親也!娣姒者,多爭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歸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佇日月之相望也。況以行路之人,處多爭之地,能無間者鮮矣。所以然者,以其當公務而執(zhí)私情,處重責而懷薄義也。若能恕己而行,換子而撫,則此患不生矣。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愛弟不及愛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節(jié)選自《顏氏家訓》)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婦人民:人類B.愛先人之遺體遺體:死者的尸體C.則行路皆躇其面而蹈其心行路:過往的路人D.是反照而不明也反照:反觀自己【答案】B【解析】A項,人民:古義,人類;今義,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二者詞義相近,但范參考譯文有了人類以后才有夫婦,有了夫婦以后才有父子,有了父子以后才有兄弟:一個家庭中的親人,就這三者而已。以此類推,直到產(chǎn)生出九族,都是來源于三親,因此對于人倫關系來說,三親是最為重要的,不能不加以重視。兄弟,同是一母所生,形體各異,而氣息相通的人。他們小的時候,父母左手拉一個,右手牽一個;這個扯著父母的前襟,那個抓住父母的后擺;吃飯是用一個餐盤;穿衣是哥哥穿過的傳給弟弟;學習是弟弟用哥哥用過的課本;游玩是在同一個地方。即使有悖禮胡來的人,兄弟間也不會不相互愛護。等到他們長大成人以后,各自娶了妻子,各自都有了孩子,即使是忠誠厚道的人,兄弟間的感情卻是逐漸減弱。妯娌比起兄弟來,關系就更是疏遠淡薄了?,F(xiàn)在讓關系疏遠淡薄者來決定關系親密者之間的關系,這就如同給方形的底座配上圓形的蓋子,一定是合不攏的。只有相親相愛、感情至深,不受身旁的人影響而改變關系的兄弟,才可以避免上述情況。父母死后,兄弟間互相照顧,應當如同身體和它的影子、聲音和它的回聲那樣密切?;ハ鄲圩o先輩所給予的軀體,互相珍惜從父母那兒分得的血氣,不是兄弟又有誰會這樣互相愛憐呢?兄弟之間的關系與別人不一樣,相互期望過高就容易產(chǎn)生不滿,而接觸密切,不滿也容易得到消除。就像一間居室,有一個洞就堵上,有一條縫隙就糊上,就不可能有倒塌的憂慮了;如果對麻雀、老鼠的危害不放在心上,對風雨的侵蝕不加以提防,就會致使墻壁倒塌,楹柱摧折,沒法補救了。仆妾比起麻雀、老鼠,妻子比起風雨,其危害更嚴重。兄弟之間如果不能和睦,侄子兒子之間就不能互相愛護;侄子兒子之間如果不互相愛護,家庭中的子弟輩們就會關系疏??;如果子弟輩們關系疏薄,那僮仆之間就可能成為仇敵。這樣,過往路人都可以任意欺辱他們,誰能夠救助他們呢?有的人能夠結交天下之士,相互之間都能快樂友愛,而對自己的哥哥卻缺乏敬意,為什么對多數(shù)人可以做到的,而對少數(shù)人卻不行呢!有人能統(tǒng)領幾萬軍隊,使部屬以死效力,而對自己的弟弟卻缺乏恩情,為什么對關系疏遠的人能夠做到,對關系親密的人卻不行呢!妯娌之間,容易產(chǎn)生糾紛,即使是同胞姊妹,讓她們成為妯娌住在一起,也不如讓她們遠嫁各地,感受霜露的降臨而相互思念,仰觀日月的運行而彼此遙相盼望。何況妯娌本來就是陌路之人,處在容易鬧糾紛的環(huán)境里,彼此之間能夠不產(chǎn)生嫌隙的,就非常少了。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大家面對家庭中的集體事務時卻出以私情,肩負重大的家庭責任卻心懷個人的區(qū)區(qū)恩義。如果她們都能夠本著仁愛之心行事,把別人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那樣加以愛撫,那么這種弊端就不會產(chǎn)生了。有人侍奉兄長,不能夠像侍奉父親一樣,又怎么能埋怨兄長愛護自己比不上愛護他的孩子呢?以此反觀就可看出自己缺乏自知之明。【知識儲備】一個詞經(jīng)過歷史演變,詞義往往發(fā)生變化。詞義古今變化通常有六種情況:1.詞義擴大。有利用通感方法擴大的,如“甘”,本義是“美”“甜”,現(xiàn)在除了“味美”之外,還有“心里樂意”的意思,“心甘情愿”。由只表某一事物的一部分擴大到表示這一事物整體的,如“秋”,泛指“秋天”,后擴大到指“一年”,“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由專名擴大到通用名的,如“江”“河”,原指“長江”“黃河”,現(xiàn)指“一般的大江大河”。2.詞義縮小。如“金”,古代泛指金屬,“金就礪則利”;現(xiàn)在專指黃金?!肮取惫糯褐盖f稼糧食,“始播百谷”;今北方指谷子(小米),南方指水稻。“臭”古代指各種氣味,“其臭如蘭”“乳臭”;今天專指與“香”相反的氣味。3.詞義轉移。如“幣”古代指禮物,現(xiàn)在指“錢”?!疤椤惫糯秆蹨I,今指鼻涕?!皠瘛惫糯腹膭睿皠駥W”“勸農(nóng)”;今指規(guī)勸,“勸他不要吸煙”。“窮”古代指政治上不得志,沒有出路,“窮則獨善其身”;今指貧窮。“丈夫”古代指男子,“古者丈夫不耕”;今指女子的配偶?!盃奚?,古代指祭祀所用的牲畜,“犧牲玉帛弗敢加也”;今指為正義而獻出生命,“流血犧牲”。4.詞義弱化。如“很”,古義等同于“兇狠”的“狠”,表示程度很深;現(xiàn)在用“很”字,表示程度沒有以前那么深了。“怨”,古義表示“仇恨,怨恨”,現(xiàn)在僅表示“埋怨,責備”。5.詞義強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遺憾,不滿意”;現(xiàn)在則表示“仇恨,懷恨”?!罢D”最初只表示“責備”,后來強化為“殺戮”的意思。6.感情色彩發(fā)生變化。如“卑鄙”,古代是中性詞,指地位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天是貶義詞,指品行惡劣,“卑鄙無恥”?!白ρ馈保糯前x詞,指有勇力的人,“處戰(zhàn)國之世,選爪牙之士”;今天是貶義詞,指壞人的黨羽。此外,還要注意單音詞和復音詞的不同,不要把古代的兩個詞當成現(xiàn)代的一個詞,如“妻子”“指示”“地方”“至于”等;也不要把古代的一個詞當成兩個詞,拆開來理解,如“布衣”“社稷”“左右”“足下”等。【變式探究】閱讀下面的文段,解一解加點詞的含義,想想它們在用法上有什么特點。周經(jīng)傳(節(jié)選)周經(jīng),字伯常,刑部尚書瑄子也。天順四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成化中,歷侍讀、中允,侍孝宗于東宮。經(jīng)剛介方正,好強諫,雖重忤旨不恤?;鹿?、貴戚皆憚而疾之。太監(jiān)李廣死,帝得朝臣與饋遺簿籍,大怒??频酪蜊乐T臣交通狀,有及經(jīng)者。經(jīng)上疏曰:“昨科道劾廷臣奔競李廣,闌入臣名。雖蒙恩不問,實含傷忍痛,無以自明。夫人奔競李廣,冀其進言左右,圖寵眷耳。陛下試思廣在時,曾言及臣否。且交結饋遺簿籍具在,乞檢曾否有臣姓名。更嚴鞫廣家人,臣但有寸金、尺帛,即治臣交結之罪,斬首市曹,以為奔競無恥之戒。若無干涉,亦乞為臣洗雪,庶得展布四體,終事圣明。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溝壑,目且不瞑?!钡畚看鹬?。十三年,星變,自陳乞休。報許,賜敕馳驛,加太子太保,以侶鐘代。(節(jié)選自《明史·列傳七十一》,有刪改)1.改庶吉士,授檢討檢討:2.經(jīng)剛介方正方正:3.宦官、貴戚皆憚而疾之疾:4.科道因劾諸臣交通狀交通:5.昨科道劾廷臣奔競李廣競:6.臣但有寸金、尺帛但:7.以為奔競無恥之戒以為:8.若無干涉,亦乞為臣洗雪干涉:9.報許,賜敕馳驛報:【答案】這些詞的含義都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意思有較大差別。1.官職名,掌管國史修訂編纂的官員;2.端方正直,品行端正;3.憎恨,厭惡;4.相互勾結;5.爭逐;6.只要,如果;7.把……作為;8.關聯(lián),牽涉;9.回復。參考譯文:周經(jīng),字伯常,是刑部尚書周瑄的兒子。天順四年考中進士。改任庶吉士,授予檢討職務。成化年間,做過侍讀、中允等職,在東宮侍奉孝宗。周經(jīng)倔強耿直,喜歡勉力勸諫,即使深深觸怒皇上的旨意也不顧及。宦官、貴戚都害怕他并且忌恨他。太監(jiān)李廣死了,皇帝得到朝中大臣參與贈送李廣財務的賬簿,非常生氣??频拦賳T趁機彈劾大臣交結勾通李廣的情狀,有人提到了周經(jīng)。周經(jīng)上疏辯解說:“昨天科道官員彈劾大臣爭著投靠李廣,擅自寫上了我的名字。雖然蒙受皇上恩德沒有過問,我實在是感到無比冤枉,含傷忍痛,沒有辦法來自己說明情況。人們爭相投靠李廣,希望他能在皇帝面前多說好話,圖的就是您的寵幸眷顧啊。陛下您試著想想李廣活著的時候,曾經(jīng)談到我沒有。況且交結李廣饋贈物品的賬簿就在您的跟前,請求檢查有沒有我的姓名。還應該嚴厲審問李廣的家人,我只要有寸金、尺帛財務進獻李廣,就懲治我交結李廣的罪過,在集市上斬首,作為對爭著投靠李廣等無恥行為的警戒。如果沒有關涉牽連,也請皇上替我洗脫恥辱,或許能讓我舒展四肢,終生侍奉圣明的主上。如果讓我?guī)е耆枞淌茉嵙R,即使我死了,我的眼睛也不能閉上?!被实郯参坎⒋饛土怂?。弘治十三年,星宿變化,自己陳說請求退休。皇帝回復許可,并下詔賞賜可以使用驛站,加封太子太保,讓侶鐘代替他。學@科網(wǎng)高頻考點四、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xiàn)象之一?!巴佟本褪恰巴ㄓ?、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字形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對于它,除靠平時的積累外,還要依據(jù)通假條件(讀音相同或者字形相近),判斷該字是否通假。例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決,水流疏分,指狀表目,亦謂之三門矣。山在虢城東北,大陽城東也。《搜神記》稱:“齊景公渡于江、沈之河,黿銜左驂,沒之,眾皆惕。古冶子于是拔劍從之,邪行五里,逆行三里,至于砥柱之下,乃黿也。左手持黿頭,右手挾左驂,燕躍鵠踴而出,仰天大呼,水為逆流三百步,觀者皆以為河伯也?!币嗷蜃鳌敖洹弊终咭病H粢虻囟鵀槊?,則宜在蜀及長沙。案《春秋》,此二土并景公之所不至,古冶子亦無因而騁其勇矣。劉向敘《晏子春秋》,稱古冶子曰:“吾嘗濟于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流。當是時也,從而殺之,視之乃黿也?!辈谎越?、沅矣。河伯本非江神,又河可知也。河之右側,崤水注之。水出河南盤崤山,西北流,水上有梁,俗謂之鴨橋也。歷澗東北流,與石崤水合。水出石崤山。山有二陵: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北陵,文王所避風雨矣。言山徑委深,峰阜交蔭,故可以避風雨也。秦將襲鄭,蹇叔致諫而公辭焉。蹇叔哭子曰:“吾見其出,不見其入。晉人御師必于崤矣,余收爾骨焉?!泵厦鞴睬貛熡诖??!铀戆秺A山,巍峰峻舉,群山疊秀,重嶺千霄。鄭玄案《地說》:“‘河水東流,貫砥柱,觸閼流?!袷浪^砥柱者,蓋乃閼流也。砥柱當在西河,未詳也。”余按:鄭玄所說非是。西河當無山以擬之。自砥柱以下,五戶已上。其間百二十里,河中竦石桀出,勢連襄陸。蓋亦禹鑿以通河,疑此“閼流”也。其山雖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澴波怒溢,合有十九灘,水流迅急,勢同三峽,破害舟船,自古所患。(節(jié)選自《水經(jīng)注》)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山見水中若柱然 見:通“現(xiàn)”,顯露,出現(xiàn)B.邪行五里 邪:通“斜”,歪斜C.貫砥柱, 觸閼流閼:通“闕”,阻塞D.河中竦石桀出 竦:通“聳”,聳立【答案】C【解析】判斷語句中是否存在通假現(xiàn)象,可以分為兩步:第一步,把握語句中每一個詞語的意思,如果參考譯文砥柱,是山的名字。當年大禹治水的時候,擋住水流的山嶺需要被鑿開,于是挖開山嶺用來疏通河流。河水分流了,繞著山脈流過去,山峰立在水中,就像柱子一樣,于是被稱為砥柱。多次穿過以后就沖出了缺口,水流通過分成了多股,按照形狀來給它起名目,所以又叫作三門。山在虢城的東北、大陽城以東?!端焉裼洝氛f:“齊景公在江、沈之河渡水,有大鱉張口咬住了左邊那匹拉車的馬,拽入水中,眾人都大驚失色。古冶子于是拔劍下水追蹤它,斜行了五里,又逆行了三里,到了砥柱下面,一看原來是一只大鱉。他左手抓著鱉頭,右臂挾著那匹馬,身輕如燕如鵠,矯捷地騰躍而出,仰天大叫,震得河水倒流了三百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