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6行通濟資料“行通濟無閉翳”的諺語在佛山盡人皆知,意思是走走“通濟”,就沒有煩惱、憂愁,事事順利,“行通濟”這一民間活動寄托著佛山人的美好祝愿。每年的農歷正月15日夜晚到16日,沒有任何人出面組織,佛山萬人空巷,為了一個共同的希冀,同走一條橋,附近南海、三水、高明、順德的一些村鎮(zhèn)的群眾也趕來參與“通濟行”。這一習俗從明末清初就已開始,家家戶戶都會扶老帶幼,自清晨到夜幕,舉著風車、搖著風鈴、提著生菜浩浩蕩蕩地由北到南走過通濟橋,至今已延續(xù)400多年。通濟橋在民間有著一定的習俗,“行通濟”成為了一種民俗。每年的正月十六號,家家戶戶都會扶老帶幼,自清晨到夜幕,舉著風車、搖著風鈴、提著生菜浩浩蕩蕩地由北到南走過通濟橋。諺云:“行通濟,無閉翳”。行過通濟橋,祈求時通運轉,吉祥如意,風調雨順。它位于今普瀾公路北端的同濟路口。明代這里為橋亭鋪(即區(qū))。它橫跨佛山涌,該水道通大沙、粥塘、簡村、石肯、奇槎諸鄉(xiāng),是當時通往順德縣主要水道。通濟橋原是一座拱形的石橋,每當夕陽斜照,橋形倒映于水中,宛如天上出現(xiàn)的一條長虹一樣,蕩漾于水中,古人以為奇觀,將它列入佛山八景之“村尾垂虹”。通濟橋在佛山有著悠久的歷史意義,是佛山最早興建的第一座大木橋,據專家考證,該橋早期由鄉(xiāng)民集資修建的木質人行橋。建于何時已無從考究,后來于明代改建為木石拱橋,建國后又改建成鋼筋混凝土拱橋。佛山涌在明代以前是東平河支流,環(huán)繞佛山鎮(zhèn)東南方,此段河道原沒有橋的,附近城鎮(zhèn)鄉(xiāng)民來往佛山靠小舟渡河而過,多有不便,垂虹村人于是捐款在此擬架設一座木橋。起初,由于捐款不足,久未動工興建。相傳后來得一仙人暗中幫助建成此橋。一天,二位老道士來到橋頭一間食店進食,走后故就故意遺下一包金銀,作資建木橋之用。木橋建成后,過了若干年,又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60年)、明隆慶二年(1569年)、明萬歷九年(1582年)幾次重修,其中萬歷九年重修后可通車馬。直至明天啟年間,木橋又已腐蠹剝落,人走在橋上,搖搖晃晃。鄉(xiāng)人(佛山原為季華鄉(xiāng))當朝戶部尚書李侍問因事回到佛山,見此橋日久失修,于是發(fā)起募捐巨款,于明朝天啟五年(1615年)八月開始動工修建,天啟六年(16年)二月落成,落成后的通濟橋為木石拱橋,長120華尺,用巨木作橋柱;橋身和欄桿,則全用又長又寬的大石造成。三條巨柱屹立在河中間,柱長30華尺,柱上雕刻著蹲著的鷂鳥,兩岸各有兩條巨柱作橋墩。橋頭石級共九級,橋尾十三級,取其九出十三歸之意。橋邊設有涼亭。后于清朝嘉慶十二年(1808年)再次重修。民國時期,該橋雖尚完整,惟河道淤塞,河面遂窄,船只不便往來,于建國后的1958年修筑普瀾公路時,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單孔拱橋,橋寬四米,長僅5.5米。據載“通濟橋”,之得名始于明天啟六年(1626年)木石參半拱橋建成之時,取名為“通濟橋”。“橋以通濟名,必通而后有濟也”,“以正義通,以亨屯濟”(民初《佛山忠義鄉(xiāng)志》)。因為橋的位置建于佛山涌之上游,正好為河沖的出口,作為河道的疏淪之門,當時李侍問在建橋時征求了鄉(xiāng)中父老和河涌下游各鄉(xiāng)父老的意見,用木石參半之法,這樣既能使橋結構雄偉堅固,又不至于阻塞下游的流水,兩利并存,利及眾人。靠橋附近之村尾,因橋倒映奇觀而得名為垂虹村。后人又在橋頭,增建一座小石碑坊,上刻“通濟橋”,旁邊刻有對聯(lián)一副“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尋春,任得渡頭飲馬”;“濟萬人之來往,曲橋跨水,艷稱村尾垂虹”。橋建好了,橋邊的風景很吸引游人,橋岸的涼亭成了村人休息、聚會和訂立鄉(xiāng)現(xiàn)民約的地1方。開始人們行走通濟橋,并無迷信色彩。至于迷信“行通濟,無閉翳”則是后來形成的。當年,通濟橋兩岸各建有一座南濟觀音廟和通運社壇,每逢農歷正月十六,鄉(xiāng)人及四鄉(xiāng)男女老少,聯(lián)群結隊,攜男帶女,步行至通濟橋,或在社壇焚香燭、燒炮仗,或步入南濟觀音廟燒香,參神叩拜,男子求簽,婦人則扯神前花燈燈帶,求賜丁財。接著購買“行運風車”,持著游行于通濟橋上。起初正月十六“行通濟”,凡行通濟橋的人,則要一次從橋頭(北岸)行至橋尾(南岸),不能折回復返,須由橋尾右傍大基而去,經尾竇到澳口返回佛山鎮(zhèn),否則不吉利。當時橋頭、尾路的兩旁,除小商販擺賣香燭、百解符篆、炮竹、生菜(取其生財之意)、行運風車等小攤檔之外,還有擲鵝、鯉魚色等賭檔,游客為了“撞手神搏彩,無不趨之若騖”。在封建社會,各種紅白之事甚盛之佛山,一些人利用群眾普遍存在的迷信思想,編造神話、傳說,販賣迷信用品,趁機發(fā)財。此舉漸盛,終成佛山鎮(zhèn)及附近村民“行通濟”一種民間習俗。建國后,橋毀廟拆。歲月變遷,昔日通濟橋已蹤跡難覓,使年年“行通濟”徒有其名,實為憾事。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弘揚傳統(tǒng)文化,佛山市政府斥資1700萬元于2001年1月18日復原通濟橋。修復后的通濟橋建筑優(yōu)美,文化底蘊深厚。通濟橋長32米,寬9.9米。橋兩端的抱鼓石,以祥云和蝙蝠襯托風車,體現(xiàn)出通濟橋民俗的象征物——風車。橋身上雕刻著相傳八仙過海時所執(zhí)的神器,寓意市民過橋時祈求消災、尋求平安的美好祝愿。橋柱的上部,用大象的頭“拱”出一個果籃,里面有南瓜、仙桃,取意“象抱太平”。古代的通濟橋,橋頭石級共9級,橋尾13級,反映出“九出十三歸”的意念。如今也在新橋上得到體現(xiàn):以防滑條取代臺階,在橋的北端安置9條,在橋的南端安置13條。不僅提高了過橋人的安全系數,同時體現(xiàn)了過橋企福的意念。通濟橋下面的水體面積2000平方米,并設立了親水臺階、知魚軒、樂魚亭,取意于古詩“魚樂人亦樂,泉清心共清”。通濟橋的牌坊上高高掛著“通濟”的木碑額,稍下一點有一對對聯(lián):左聯(lián)是“濟萬人之來往曲橋跨水I色稱村尾垂虹右聯(lián)是“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尋春任得渡頭飲馬對聯(lián)概括了原通濟橋的風貌特色,但重建后的通濟橋遠遠遜色于原橋,沒有了舟舫如織,沒有斜陽映橋如虹,最重要的是,這只不過是紀念原橋的一個景點,沒有了原橋的那種真摯、親切的感情。惜星移景易,古橋斷跡,然“行通濟”之風長盛。通濟橋廣場以通濟橋、閘門樓及南北兩個廣場為主軸線,再配以橋下水體、周邊綠化,形成一個面積7300平方米的公園。閘門樓的主體用青磚砌成,兩邊配拱形門洞。閘門的屋脊采用石灣公仔圖案,表現(xiàn)佛山美術陶瓷的魅力,畫面中勾畫出古代通濟橋興旺發(fā)達的情景,里面有財神、舞獅、賣風車等。而公仔圖兩邊分別有一條龍和鳳,寓意是龍鳳呈祥。閘門樓公仔屋下面,是灰雕圖“蝙蝠踩雙錢”,用“?!薄板X”寓意富貴。在2006年11月29日,市公用事業(yè)局工作人員在禪城區(qū)綠景路北側,調蓄湖工程所在地(即一個魚塘)發(fā)現(xiàn)了一塊殘缺的碑額,碑額只有一半,但可以清楚看到通濟兩字,據說是如通濟2橋碑額,但還不能肯定。因為,據了解,由于調蓄湖與通濟橋相距甚遠,有關方面和許多社會人士認為二者很難建立聯(lián)系,因而對于調蓄湖是否定名通濟湖存在不少爭議。恰在此時,調蓄湖工地的魚塘發(fā)現(xiàn)這樣一塊碑額,這真的是一種巧合嗎?目前,上述石碑已經被相關部門暫時保管,石碑的“滄桑經歷”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在科學技術日益發(fā)達的今天,對于“行通濟”這項古老習俗,注入健康的精神文化活動的內容,賦予了現(xiàn)代的色彩,注入了新的內涵,那就是“行通濟,做善事”,使之成為有意義的民俗活動?!棒[元宵,行通濟”的也逐漸被這一新的形式給在新時代弘揚佛山的傳統(tǒng)文化帶來有益的啟示,透過“行通濟”這個與時俱進的古老習俗,我們看到佛山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看到了佛山人建設美好未來的信心與決心。在2001年“佛山市獻愛心捐善款元宵萬人行”活動中,當晚一共籌集到的善款20多萬元。而佛山市社會醫(yī)療救助金的募捐活動開展到是年的2月28日結束,參加募捐的單位431個,參與捐贈的市民、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共11萬人,接收捐款1500多萬元,港幣10萬元當地警方的統(tǒng)計數據表明,2005年元宵當晚,有近45萬人走過通濟橋。為維持好今年元宵節(jié)期間通濟橋及周邊區(qū)域的治安秩序,防止發(fā)生意外事故。佛山警方周密部署,投入七百多名警力,并結合視頻監(jiān)控等技防設施,確保行通濟活動安全有序進行。消防局工作人員也將現(xiàn)場候命隨時處置火災事故。有著數百年歷史的“行通濟”民俗文化活動又開始了。今年的“行通濟”民俗文化活動由禪城區(qū)行通濟民俗文化研究會、禪城區(qū)慈善會、禪城區(qū)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yigong.c“暢行通濟、引財歸家”,并由“通濟”的本意——“通財運、濟吾貧”中,拓展出“行通濟、獻愛心”的副主題。。《佛山史志》主編助理黃國揚認為,通濟橋兩岸建有南濟觀音廟和通運社壇后,每逢正月十六,四鄉(xiāng)的人,步行到通濟橋,或者在社壇焚燒香燭、燒鞭炮,或者步入觀音廟燒香,男子求簽,婦女就扯神前花燈燈帶,接著就購買“行運風車”走通濟橋,而且要按照固定的路線行走,否則就不吉利。至于這一風俗從什么時候開始就很難考證了。《行通濟》一書中提出:“到了乾隆年間,行通濟之風日趨旺盛,每到正月十六。從清早到午夜,各家各戶,攜子帶女,手舉紙制風車、風鈴、小花燈,擁到通濟橋邊,再繞道回家。”佛山市文化局助理調研員吳庭璋認為,任何民俗都是由小到大逐漸形成,開始時可能只有三兩人行通濟,然后發(fā)展到幾十人,然后上千人。正月十六“行通濟”的傳統(tǒng)習俗大約在明末清初時漸漸形成。一位民國作家的作品《西江爭雄記》中對清中期鄉(xiāng)人行通濟橋的情景作了描繪除引導群眾文明行通濟之外,本年度的“行通濟”更為禪城區(qū)慈善會募集“通濟善款”,用于禪城區(qū)的“安老、扶孤、助學、濟困”四大慈善受助項目。佛山人都養(yǎng)成了"捐善款、獻愛心、鬧元宵"的好習慣,僅是2004年一晚務捐的善款就有10多、20萬元。2005年組織花燈義賣募得2萬多元2005年環(huán)衛(wèi)處處理生菜14噸,2006年處理1噸多。3今年的“行通濟”活動,將由禪城區(qū)行通濟民俗文化研究會、禪城區(qū)志愿者協(xié)會、禪城區(qū)慈善會三個民間組織為主導,攜手獻出一臺以愛心為主題的慈善募捐盛宴。正月十五、十六兩天,將有300多名愛心志愿者,身著統(tǒng)一的志愿者服飾,分三批走上街頭、深入社區(qū)進行慈善募捐。同時,將在金馬劇院門口設置愛心站點,并在行通濟中的季華路、普瀾一路、同濟路、衛(wèi)國路等主要入口附近進行流動募捐,號召愛心人士廣播愛心,并派發(fā)愛心標帖。募捐所得款項將由慈善會用于安老、扶孤、助學、濟困等,關懷和救助社會上的弱勢群體。行通濟之文明“引財歸家”莫拋生菜禪城區(qū)行通濟民俗文化研究會會長梁詩裕表示,在歷史上,行通濟時為了取好意頭,人們便將生菜帶回家,意為“引財歸家”,而近年來,卻出現(xiàn)了拋生菜這一奇怪現(xiàn)象。梁詩裕呼吁市民在歡慶的同時,不要忘記弱勢群體。在行通濟的時候,生菜又被人稱為“勝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版美甲店網絡平臺運營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智能小區(qū)門衛(wèi)人員職責明確聘用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幼兒園家長工作坊合作合同4篇
- DB65T 8022-2024 嚴寒和寒冷地區(qū)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
- 二零二五版門窗行業(yè)環(huán)保材料研發(fā)與應用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農用車產業(yè)投資基金投資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地下停車場建設承包合同樣本4篇
- 2025年度農業(y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資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南匯工商行政管理志編纂與咨詢服務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智能交通設施內部工程承包合同3篇
- 電工基礎知識培訓課程
- 住宅樓安全性檢測鑒定方案
- 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qū)2023-2024學年五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數學試題
- 市政道路及設施零星養(yǎng)護服務技術方案(技術標)
- 藝術培訓校長述職報告
- 選擇性必修一 期末綜合測試(二)(解析版)2021-2022學年人教版(2019)高二數學選修一
- 《論語》學而篇-第一課件
- 《寫美食有方法》課件
- 學校制度改進
- 各行業(yè)智能客服占比分析報告
- 年產30萬噸高鈦渣生產線技改擴建項目環(huán)評報告公示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