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歷史第2單元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課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新教材高中歷史第2單元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課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新教材高中歷史第2單元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課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新教材高中歷史第2單元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課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新教材高中歷史第2單元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課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第8課目標素養(yǎng)1.了解漢唐時期儒學、道教、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2.掌握三國至隋唐時期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輝煌的文學藝術,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3.了解三國至隋唐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情況,分析隋唐文化對世界的影響目標素養(yǎng)1.了解漢唐時期儒學、道教、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知識概覽知識概覽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fā)展1.漢武帝時期,儒學正統(tǒng)地位確立后,在統(tǒng)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現(xiàn)繁盛之勢。2.魏晉南北朝時,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并受到儒學的影響,主張“貴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國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本土化;儒學自身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fā)展。3.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fā)展4.唐朝統(tǒng)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則天時,佛教在社會上也有很大發(fā)展,形成不同宗派。5.佛教盛行,廣修寺廟,嚴重影響政府的財政收入。這一時期,不斷有人出來反佛。其中南朝無神論思想家范縝是最杰出的代表。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統(tǒng)治者幾度滅佛,但佛教的發(fā)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6.佛教和道教的發(fā)展使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受到挑戰(zhàn),唐中期

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4.唐朝統(tǒng)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二、文學藝術1.文學(1)從東漢末年開始,先后出現(xiàn)了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東晉陶淵明的田園詩、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等風格各異的文學形式。(2)唐朝是中國文學發(fā)展的又一個高峰。詩歌創(chuàng)作進入黃金時代。李白、杜甫的詩作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水平,他們分別被譽為“詩仙”和“詩圣”。二、文學藝術

唐朝詩歌繁榮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國家的統(tǒng)一和國力的強大為詩歌的繁榮提供了政治保障;繁榮的社會經濟為文人創(chuàng)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障,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更為多種藝術形式和文學形式的興起創(chuàng)造了條件;兼容并包、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使社會文化思想相對活躍;唐朝統(tǒng)治者的重視以及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促進了詩歌的發(fā)展。唐朝詩歌繁榮的原因有哪些?2.書法(1)東漢末年書法成為一種藝術。(2)魏晉南北朝時期,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各種書體均已完備。(3)隋唐時期的書法藝術,融匯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創(chuàng)出新風格。顏真卿氣勢雄渾的顏體和柳公權骨力遒勁的柳體最為有名。2.書法3.繪畫(1)魏晉南北朝的繪畫,成就斐然。東晉開始出現(xiàn)知名的專職畫家,以顧愷之為代表。他提出“以形寫神”,《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是他的代表作。(2)隋唐的繪畫,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唐朝的吳道子被尊為“畫圣”。4.石窟藝術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等,都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3.繪畫三、科技1.魏晉南北朝時期(1)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2)北朝賈思勰著述的《齊民要術》,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3)西晉杰出地圖學家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三、科技2.隋唐時期(1)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拱橋。(2)唐朝已經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3)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zhàn)爭,火箭是最早的火藥武器。(4)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測算出了地球子午線長度。(5)醫(yī)學家孫思邈完成醫(yī)學名著《千金方》。2.隋唐時期(6)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6)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四、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的傳播(1)東晉的法顯從長安出發(fā),經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2)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貞觀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經。伴隨佛教東傳而來的異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對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3)日本、新羅等國常常派學問僧來長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他回國時攜帶了許多佛經和詩文集。四、中外文化交流(4)唐朝高僧鑒真六次東渡,歷盡艱險最終到達日本,傳授佛法。(4)唐朝高僧鑒真六次東渡,歷盡艱險最終到達日本,傳授佛法。2.唐朝其他方面的中外交流(1)唐都城長安聚集了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使節(jié)、商人、僑民,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新羅、日本兩國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響。(2)唐朝后期,不少經海路來華的西亞商人在廣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2.唐朝其他方面的中外交流一

漢唐時期三教合流的趨勢【史料】

在儒、佛、道三教中,儒家的根基最為深厚,但漢唐經學的章句化,使其失去了對人心的感召作用,因而在隋唐的三教論爭中,它反而顯得暗而不彰。不過,這只是經學之儒的表現(xiàn),隨著韓愈反佛的呼聲與古文運動的崛起,它正以新的形式萌生著復興的希望。而無論在廟堂還是在民間,數(shù)千年禮義廉恥的教化與熏陶也使其復興有著深厚的憑借。所以,隋唐五代,既是儒學暗而不彰的時代,也是儒學即將重新崛起的時代?!幾择T達文、郭齊勇主編《新編中國哲學史》一漢唐時期三教合流的趨勢問題探究:(1)根據(jù)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隋唐儒學“暗而不彰”的原因。(2)根據(jù)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儒學“重新崛起”的途徑。提示:(1)漢唐經學的章句化,使其失去了對人心的感召力;來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戰(zhàn)。(2)在繼承傳統(tǒng)精髓的基礎上,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有益成分,大力推動儒學復興。問題探究:核心歸納漢唐時期三教合流的趨勢1.漢武帝時期,儒學在統(tǒng)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現(xiàn)繁盛之勢;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東漢末年道教興起。2.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fā)展;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本土化;道教受到儒學的影響,主張“貴儒”和“尊道”,玄學興起。核心歸納3.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4.唐初,統(tǒng)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發(fā)展,開始挑戰(zhàn)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唐朝中期,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3.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拓展延伸有關唐朝三教合一的兩個重要問題1.唐初推崇道教,因為道教講究無欲無為,適合封建社會的愚民政策,使百姓安于現(xiàn)狀;再加上唐朝的統(tǒng)治者以老子的后代自居,自然對道教信奉不已。2.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較早,隋唐時期,佛教盛行,當時出現(xiàn)了許多以佛教為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拓展延伸學以致用1.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唐朝統(tǒng)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由此可以推知隋唐時期(

)A.儒學主流思想地位喪失B.儒學受到佛教、道教的沖擊C.推行“百家爭鳴”的文化政策D.社會經濟高度繁榮答案:B學以致用解析: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唐朝統(tǒng)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與道教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沖擊了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故B項正確。漢朝以來儒學一直是古代中國的主流思想,故A項錯誤;C項與題干信息矛盾;D項在材料信息中未體現(xiàn),排除。解析: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唐朝統(tǒng)治者奉二

唐朝對外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史料】

唐朝在當時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亞非許多國家的使節(jié)、商人、留學生、藝術家前往唐朝。唐朝派往國外的使臣、僧侶和到外國貿易的商人,也不絕于途?!幾詮堌M之《中國歷史新編·古代史》問題探究:史料反映了唐朝當時實行怎樣的對外政策?根據(jù)所學知識,回答“唐朝在當時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的原因。二唐朝對外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提示:開放的對外政策。原因: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開明的政策、國力的強盛、國家統(tǒng)一、社會穩(wěn)定等。提示:開放的對外政策。原因: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開明的政策、核心歸納

唐朝對外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1.唐朝作為我國歷史上的封建盛世,為開展大規(guī)模的對外交流提供了物質條件。2.唐朝高度發(fā)達的經濟文化,對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具有強大的吸引力。3.唐朝統(tǒng)治者采取開放的對外政策,推動對外關系進一步發(fā)展。4.唐朝的交通發(fā)達,為與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交流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核心歸納唐朝對外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拓展延伸玄奘西游和鑒真東渡拓展延伸學以致用

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玄奘(602—664),為尋求準確的佛經文本,西行求法,歷經艱辛。行程數(shù)萬里,游歷百余國。10多年后,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由他口授、弟子記錄而成的《大唐西域記》一書,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鑒真(688—763),深明佛學,50余歲時,受日本邀請,發(fā)愿東渡。他排除千難萬險,歷時12年,經6次努力,最終到達日本。鑒真東渡,對日本的佛學、建筑、雕像、醫(yī)藥、藝術乃至日常生活,都產生了很大影響?!獡?jù)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等學以致用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閱讀材料,提煉出一個觀點,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史實,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參考答案:觀點:玄奘、鑒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論述:玄奘以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求取佛經,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朝鮮以至全世界。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法,對日本的佛學、建筑、雕像、醫(yī)藥、藝術乃至日常生活產生了全面影響,增進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因此,玄奘、鑒真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受到后人的景仰。閱讀材料,提煉出一個觀點,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史實,加以論一、選擇題1.某學校組織夏令營時,同學們對一幅“三教合一”的圖畫(右圖)產生了濃厚興趣。圖畫中三人共有一個鼻子,一人正面,另外兩人均側面。以下解釋正確的是(

)A.“三教”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B.“三人共有一個鼻子”說明“三教”實現(xiàn)了真正的“合一”C.“三教”是指在中國影響較大的佛教、道教、儒學D.“三教合一”引起了明清時期的思想批判答案:C一、選擇題答案:C解析:A項中的“三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但不是中國“三教合一”中的“三教”,排除;“合一”是指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并不是真正的“合一”,B項說法錯誤;D項說法與史實不符;題干中的“三教”指的是佛教、道教、儒學,故選C項。解析:A項中的“三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但不是中國“三教合一”2.唐太宗對南朝后期競相模仿蕭子云書法的風氣表示不屑,認為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只有王羲之的書法才“盡善盡美”,于是連西州(今吐魯番)幼童習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書帖。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地位的確立,是因為(

)A.皇帝好惡決定社會對藝術的評判B.王羲之的藝術成就不可超越C.藝術水平與時代選擇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響藝術評判標準答案:C2.唐太宗對南朝后期競相模仿蕭子云書法的風氣表示不屑,認為其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書法藝術與時代選擇的關系。從題干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認為王羲之的書法與蕭子云的書法相比“盡善盡美”,正是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的推崇,才導致王羲之的書法日漸普及,由此可見王羲之書法地位的確立是其個人藝術水平和時代選擇共同作用的結果,故C項正確。王羲之書法受到推崇首先是因為王羲之的書法藝術高超,其次是受唐太宗推崇的影響,“決定”的說法不準確,故A項錯誤。題干中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書法,不能說明其書法成就不可超越,故B項錯誤。藝術評判標準的區(qū)別不是朝代更替所造成的,而是不同時代需求的差異造成的,故D項錯誤。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書法藝術與時代選擇的關系。從題干中可以3.現(xiàn)代有位歌手在歌曲《蘭亭序》中唱道:“蘭亭臨帖,行書如行云流水?!Σ坏?千年碑易拓,卻難拓你的美……”歌曲贊揚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

)A.雕塑藝術 B.書法藝術C.繪畫藝術 D.石窟藝術答案:B3.現(xiàn)代有位歌手在歌曲《蘭亭序》中唱道:“蘭亭臨帖,行書如行4.北朝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獻。該文獻主要介紹了(

)A.江南的手工業(yè)技術B.全國江河水道系統(tǒng)C.戰(zhàn)國到五代的歷史D.北方農業(yè)生產經驗答案:D4.北朝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獻5.唐朝時,一艘艘木制帆船從日本來到中國,中日兩國交流頻繁。這反映的是(

)A.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學習B.鑒真東渡日本弘揚佛法C.玄奘西行求取佛經D.倭寇騷擾中國東南沿海答案:A5.唐朝時,一艘艘木制帆船從日本來到中國,中日兩國交流頻繁。二、非選擇題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范縝(約450—515)認為形(形體)、神(精神)的關系是“名殊而體一”“形神不二”,不可分離,形體存在,精神才存在,形體衰亡,精神也歸于消滅。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提出“形質神用”的觀點,即形體是精神的質體,精神是由“形”派生出來的東西,不能脫離“形”這個主體而單獨存在。范縝認為精神作用是活人的特有屬性,他把人的精神活動分為“知”(感知覺)和“慮”(思維),并指出兩者的差別,認為“淺則為知,深則為慮”。二、非選擇題范縝強調物體的變化有其內在的規(guī)律性,事物的變化有突變和漸變兩種形式,范縝主張人們應稟承天性,加強自我修養(yǎng),各守其職,各安天命。其著作《神滅論》繼承和發(fā)揚了荀況、王充等人的思想,是中國古代思想發(fā)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幾耘烁欢?、馬濤《范縝評傳》(1)根據(jù)材料,概括范縝的思想主張。(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范縝思想產生的主要原因。范縝強調物體的變化有其內在的規(guī)律性,事物的變化有突變和漸變兩參考答案:(1)主張:人的形體和精神不可分割(反佛理念);強調“形質神用”,認為只有活人才有精神作用,且人的精神活動可分為知、慮(唯物思想);事物的變化有其內在的規(guī)律性(辯證思想);認為人們應該加強自我修養(yǎng),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2)原因: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社會動蕩不安,佛教盛行;佛教教義與儒家思想存在沖突;佛教勢力的擴張激發(fā)人們的反佛意識;范縝本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參考答案:(1)主張:人的形體和精神不可分割(反佛理念);強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第8課目標素養(yǎng)1.了解漢唐時期儒學、道教、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2.掌握三國至隋唐時期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輝煌的文學藝術,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3.了解三國至隋唐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情況,分析隋唐文化對世界的影響目標素養(yǎng)1.了解漢唐時期儒學、道教、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知識概覽知識概覽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fā)展1.漢武帝時期,儒學正統(tǒng)地位確立后,在統(tǒng)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現(xiàn)繁盛之勢。2.魏晉南北朝時,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并受到儒學的影響,主張“貴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國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本土化;儒學自身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fā)展。3.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fā)展4.唐朝統(tǒng)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則天時,佛教在社會上也有很大發(fā)展,形成不同宗派。5.佛教盛行,廣修寺廟,嚴重影響政府的財政收入。這一時期,不斷有人出來反佛。其中南朝無神論思想家范縝是最杰出的代表。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統(tǒng)治者幾度滅佛,但佛教的發(fā)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6.佛教和道教的發(fā)展使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受到挑戰(zhàn),唐中期

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4.唐朝統(tǒng)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二、文學藝術1.文學(1)從東漢末年開始,先后出現(xiàn)了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東晉陶淵明的田園詩、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等風格各異的文學形式。(2)唐朝是中國文學發(fā)展的又一個高峰。詩歌創(chuàng)作進入黃金時代。李白、杜甫的詩作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水平,他們分別被譽為“詩仙”和“詩圣”。二、文學藝術

唐朝詩歌繁榮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國家的統(tǒng)一和國力的強大為詩歌的繁榮提供了政治保障;繁榮的社會經濟為文人創(chuàng)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障,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更為多種藝術形式和文學形式的興起創(chuàng)造了條件;兼容并包、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使社會文化思想相對活躍;唐朝統(tǒng)治者的重視以及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促進了詩歌的發(fā)展。唐朝詩歌繁榮的原因有哪些?2.書法(1)東漢末年書法成為一種藝術。(2)魏晉南北朝時期,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各種書體均已完備。(3)隋唐時期的書法藝術,融匯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創(chuàng)出新風格。顏真卿氣勢雄渾的顏體和柳公權骨力遒勁的柳體最為有名。2.書法3.繪畫(1)魏晉南北朝的繪畫,成就斐然。東晉開始出現(xiàn)知名的專職畫家,以顧愷之為代表。他提出“以形寫神”,《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是他的代表作。(2)隋唐的繪畫,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唐朝的吳道子被尊為“畫圣”。4.石窟藝術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等,都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3.繪畫三、科技1.魏晉南北朝時期(1)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2)北朝賈思勰著述的《齊民要術》,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3)西晉杰出地圖學家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三、科技2.隋唐時期(1)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拱橋。(2)唐朝已經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3)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zhàn)爭,火箭是最早的火藥武器。(4)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測算出了地球子午線長度。(5)醫(yī)學家孫思邈完成醫(yī)學名著《千金方》。2.隋唐時期(6)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6)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四、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的傳播(1)東晉的法顯從長安出發(fā),經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2)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貞觀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經。伴隨佛教東傳而來的異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對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3)日本、新羅等國常常派學問僧來長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他回國時攜帶了許多佛經和詩文集。四、中外文化交流(4)唐朝高僧鑒真六次東渡,歷盡艱險最終到達日本,傳授佛法。(4)唐朝高僧鑒真六次東渡,歷盡艱險最終到達日本,傳授佛法。2.唐朝其他方面的中外交流(1)唐都城長安聚集了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使節(jié)、商人、僑民,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新羅、日本兩國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響。(2)唐朝后期,不少經海路來華的西亞商人在廣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2.唐朝其他方面的中外交流一

漢唐時期三教合流的趨勢【史料】

在儒、佛、道三教中,儒家的根基最為深厚,但漢唐經學的章句化,使其失去了對人心的感召作用,因而在隋唐的三教論爭中,它反而顯得暗而不彰。不過,這只是經學之儒的表現(xiàn),隨著韓愈反佛的呼聲與古文運動的崛起,它正以新的形式萌生著復興的希望。而無論在廟堂還是在民間,數(shù)千年禮義廉恥的教化與熏陶也使其復興有著深厚的憑借。所以,隋唐五代,既是儒學暗而不彰的時代,也是儒學即將重新崛起的時代?!幾择T達文、郭齊勇主編《新編中國哲學史》一漢唐時期三教合流的趨勢問題探究:(1)根據(jù)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隋唐儒學“暗而不彰”的原因。(2)根據(jù)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儒學“重新崛起”的途徑。提示:(1)漢唐經學的章句化,使其失去了對人心的感召力;來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戰(zhàn)。(2)在繼承傳統(tǒng)精髓的基礎上,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有益成分,大力推動儒學復興。問題探究:核心歸納漢唐時期三教合流的趨勢1.漢武帝時期,儒學在統(tǒng)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現(xiàn)繁盛之勢;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東漢末年道教興起。2.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fā)展;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本土化;道教受到儒學的影響,主張“貴儒”和“尊道”,玄學興起。核心歸納3.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4.唐初,統(tǒng)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發(fā)展,開始挑戰(zhàn)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唐朝中期,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3.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拓展延伸有關唐朝三教合一的兩個重要問題1.唐初推崇道教,因為道教講究無欲無為,適合封建社會的愚民政策,使百姓安于現(xiàn)狀;再加上唐朝的統(tǒng)治者以老子的后代自居,自然對道教信奉不已。2.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較早,隋唐時期,佛教盛行,當時出現(xiàn)了許多以佛教為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拓展延伸學以致用1.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唐朝統(tǒng)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由此可以推知隋唐時期(

)A.儒學主流思想地位喪失B.儒學受到佛教、道教的沖擊C.推行“百家爭鳴”的文化政策D.社會經濟高度繁榮答案:B學以致用解析: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唐朝統(tǒng)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與道教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沖擊了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故B項正確。漢朝以來儒學一直是古代中國的主流思想,故A項錯誤;C項與題干信息矛盾;D項在材料信息中未體現(xiàn),排除。解析: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唐朝統(tǒng)治者奉二

唐朝對外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史料】

唐朝在當時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亞非許多國家的使節(jié)、商人、留學生、藝術家前往唐朝。唐朝派往國外的使臣、僧侶和到外國貿易的商人,也不絕于途?!幾詮堌M之《中國歷史新編·古代史》問題探究:史料反映了唐朝當時實行怎樣的對外政策?根據(jù)所學知識,回答“唐朝在當時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的原因。二唐朝對外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提示:開放的對外政策。原因: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開明的政策、國力的強盛、國家統(tǒng)一、社會穩(wěn)定等。提示:開放的對外政策。原因: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開明的政策、核心歸納

唐朝對外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1.唐朝作為我國歷史上的封建盛世,為開展大規(guī)模的對外交流提供了物質條件。2.唐朝高度發(fā)達的經濟文化,對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具有強大的吸引力。3.唐朝統(tǒng)治者采取開放的對外政策,推動對外關系進一步發(fā)展。4.唐朝的交通發(fā)達,為與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交流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核心歸納唐朝對外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拓展延伸玄奘西游和鑒真東渡拓展延伸學以致用

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玄奘(602—664),為尋求準確的佛經文本,西行求法,歷經艱辛。行程數(shù)萬里,游歷百余國。10多年后,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由他口授、弟子記錄而成的《大唐西域記》一書,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鑒真(688—763),深明佛學,50余歲時,受日本邀請,發(fā)愿東渡。他排除千難萬險,歷時12年,經6次努力,最終到達日本。鑒真東渡,對日本的佛學、建筑、雕像、醫(yī)藥、藝術乃至日常生活,都產生了很大影響?!獡?jù)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等學以致用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閱讀材料,提煉出一個觀點,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史實,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參考答案:觀點:玄奘、鑒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論述:玄奘以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求取佛經,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朝鮮以至全世界。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法,對日本的佛學、建筑、雕像、醫(yī)藥、藝術乃至日常生活產生了全面影響,增進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因此,玄奘、鑒真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受到后人的景仰。閱讀材料,提煉出一個觀點,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史實,加以論一、選擇題1.某學校組織夏令營時,同學們對一幅“三教合一”的圖畫(右圖)產生了濃厚興趣。圖畫中三人共有一個鼻子,一人正面,另外兩人均側面。以下解釋正確的是(

)A.“三教”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B.“三人共有一個鼻子”說明“三教”實現(xiàn)了真正的“合一”C.“三教”是指在中國影響較大的佛教、道教、儒學D.“三教合一”引起了明清時期的思想批判答案:C一、選擇題答案:C解析:A項中的“三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但不是中國“三教合一”中的“三教”,排除;“合一”是指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并不是真正的“合一”,B項說法錯誤;D項說法與史實不符;題干中的“三教”指的是佛教、道教、儒學,故選C項。解析:A項中的“三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但不是中國“三教合一”2.唐太宗對南朝后期競相模仿蕭子云書法的風氣表示不屑,認為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只有王羲之的書法才“盡善盡美”,于是連西州(今吐魯番)幼童習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書帖。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地位的確立,是因為(

)A.皇帝好惡決定社會對藝術的評判B.王羲之的藝術成就不可超越C.藝術水平與時代選擇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響藝術評判標準答案:C2.唐太宗對南朝后期競相模仿蕭子云書法的風氣表示不屑,認為其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書法藝術與時代選擇的關系。從題干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認為王羲之的書法與蕭子云的書法相比“盡善盡美”,正是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的推崇,才導致王羲之的書法日漸普及,由此可見王羲之書法地位的確立是其個人藝術水平和時代選擇共同作用的結果,故C項正確。王羲之書法受到推崇首先是因為王羲之的書法藝術高超,其次是受唐太宗推崇的影響,“決定”的說法不準確,故A項錯誤。題干中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書法,不能說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