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梧州市藤縣中學高二歷史期末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梧州市藤縣中學高二歷史期末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梧州市藤縣中學高二歷史期末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梧州市藤縣中學高二歷史期末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梧州市藤縣中學高二歷史期末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梧州市藤縣中學高二歷史期末試卷含解析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學者任東來指出:“美國憲法的目的是規(guī)范和限制政府的權力,以保護人民免受惡政之苦。換句話說,它要防的是治者之惡,而非被治者之惡?!毕铝心軌蜃C明材料觀點的史實是A.美國1787年憲法實行三權分立B.美國1787年憲法建立了以議會為中心的共和國C.美國1787年憲法使人民獲得了廣泛的民主自由D.美國1787年憲法確立了聯(lián)邦制參考答案:A考點:1787年憲法。1787年憲法實行的是三權分立的體制,防止權力過分集中而形成專制,保障了民主制度的發(fā)展,故選A。A項錯誤,總統(tǒng)是國家權力的中心;CD項與材料無關,材料未體現(xiàn)。2.列寧說:“政治事態(tài)總是非常錯綜復雜的。它好比一條鏈子,你要抓住整條鏈子,就必須抓住主要環(huán)節(jié)。”他認為1921年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是實行有秩序的退卻。能體現(xiàn)這一思想的措施是()A.實行大中小企業(yè)全部國有化 B.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C.推行農(nóng)業(yè)集體化運動 D.擴大國營農(nóng)場的自主權參考答案:考點:C8:新經(jīng)濟政策.分析:本題考查新經(jīng)濟政策,利用資本主義,通過市場漸近地過渡到社會主義.解答: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是1921年和“退卻”,應當是列寧實施的新經(jīng)濟政策,故B正確;ACD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B.【點評】新經(jīng)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chǎn)穩(wěn)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jīng)濟要求,受到廣大農(nóng)民工人的歡迎.鞏固了工農(nóng)聯(lián)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3.道家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它主張清靜無為,反對斗爭;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由此可見,道家A.反對掠奪,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無為而治C.避世出塵,提倡包容D.遵循規(guī)律,和諧處世參考答案:D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道家思想的相關知識,以及學生對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沒有體現(xiàn)“反對掠奪,拯民疾苦”,A與題意不符;“無為而治”是道家的主張,但“追求平等”則不是,B不正確;材料沒有體現(xiàn)“避世出塵”,故C不正確;“道法自然”,體現(xiàn)了對自然規(guī)律的尊重,“與自然和諧相處”,體現(xiàn)了和諧處世的理念,故D符合題意。通過以上分析,排除ABC,故選D??键c: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道家思想4.1904年清政府頒布的《奏定中學堂章程》規(guī)定:“先講中國史,當專舉歷代帝王之大事,陳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澤,暨中國百年以內之大事;次則講古今忠良賢哲之事跡,以及學術、技藝之隆替,武備之弛張,政治之沿革,農(nóng)、工、商業(yè)之進境,風俗之變遷等事?!边@反映出()A.中國教育完成了近代化

B.部分教學內容適應了社會發(fā)展C.清末培養(yǎng)出了大批人才

D.清王朝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參考答案:B【試題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近代化的相關知識。根據(jù)材料及所學知識,材料反映了當時的教育仍以傳統(tǒng)政治思想文化為主,但同時也引進了西方科學。這種變化與民族危機加深相關,為了適應統(tǒng)治,而做出的教育改革,以適應社會需要。故本題選B。A表述錯誤,當時尚未完成近代化,只是開端和發(fā)展。C、D從題中無法體現(xiàn)。5.瑞士著名的國際法學者瓦特爾在1758年發(fā)表的《國際法》中說:“均勢的核心意義是妥協(xié)安排國際事務,沒有一個國家能居于至高無上的主宰、支配他國的地位?!?907年,英國外交部在克勞備忘錄中談到:“英國的政策是維持均勢,把自己的力量加在這一邊或那一邊,但是總是加在一邊以抵制某一時期內最強大的國家或集團的政治霸權。這幾乎成為一個歷史上的真理?!庇熬鶆荨闭叩谋憩F(xiàn)不包括

A.參加反法同盟,

B.巴黎和會上反對法國過分削弱德國C.英法俄組成協(xié)約國

D.與法國聯(lián)合,與美國爭奪國聯(lián)領導權參考答案:D6.文字發(fā)明的最大意義是(

)A.其過程具有神秘色彩

B.豐富了人類生活

C.使人類文化得以傳播交流

D.新創(chuàng)了一種藝術形式參考答案:C7.明清之際三位進步思想家的思想實質是儒家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活躍,他們使儒家思想更趨實事求是,與國計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的思想是A.經(jīng)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農(nóng)抑商思想?yún)⒖即鸢福篈8.現(xiàn)在美國在全球推行結盟政策嚴重威脅著地區(qū)安全,同樣在十九世紀初人們對下列哪個條約的簽訂表示了擔憂A德奧同盟條約

B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

C法俄軍事條約

D英法協(xié)定條約參考答案:A略9.“人人生而平等,他們都被他們的造物主賦予了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绻鲇腥魏涡问降恼兂蓳p害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權利來改變它或廢除它……”從《獨立宣言》這一條款可以看出,主權者是(

)A.人民

B.政府

C.資產(chǎn)階級議會

D.貴族參考答案:A10.秦律規(guī)定“盜徙封”(指私移田界)要處“耐刑”(剃光罪犯的鬢發(fā)、胡須),這反映出A.土地私有制受法律保護

B.秦朝法律詳備C.精神懲罰重于經(jīng)濟處罰

D.秦朝法律殘酷參考答案:A11.1978年,鄧小平發(fā)表談話支持和推動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1992年初,鄧小平發(fā)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這兩次談話都A.闡明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B.完成了撥亂反正C.推動了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D.打破了思想束縛參考答案:D【詳解】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真理標準問題討論打破了兩個凡是方針的束縛,解放了思想;南方談話則解決了人們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上的思想束縛,D選項符合題意。闡明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與真理標準化問題的討論無關,A選項排除。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因此,這次會議標志著黨的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任務的完成,B選項排除。十一屆三中全會推動了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C選項排除。12.孫中山與康有為在中國前途與向西方學習的主張上,最大的不同在于(

)A.學習西方政治制度

B.實行民主共和體制C.發(fā)展資本主義

D.設議院、興民權參考答案:B1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學期間推崇某一哲學家的學說,取名“知行”。43歲時,他在《生活教育》上發(fā)表《行知行》一文,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為陶行知。據(jù)此判斷,陶行知推崇的哲學家是A.程頤

B.王陽明

C.陸九淵

D.朱熹參考答案:B14.宋朝時期,反映市民階層生活的話本和詞興起。北宋中期以后,文人畫、風俗畫同時興起。上述現(xiàn)象說明宋代的文學藝術()A.出現(xiàn)了平民化的趨勢

B.個性化傾向十分突出C.平民化與個性化的趨勢并存

D.形成了平等自由的學風參考答案:C15.唐代中樞機構中書省、尚書省和門下省的精細分工體現(xiàn)了A.施政觀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剝奪相權的創(chuàng)新設計C.行政運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權的重要進步參考答案:C16.新文化運動是基歷次改革與革命運動都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人們從熱衷于直接的政治革命轉而從民族文化的反省和重建上下工夫。對此的正確理解應是,新文化運動A.受到了革命運動的沖擊B.放棄了政治變革的要求C.推動了民族文化的發(fā)展D.重視思想文化觀念革新參考答案:D“從熱衷于直接的政治革命轉而從民族文化的反省和重建上下工夫”反映了新文化運動的重點在于思想文化觀念革新,故D正確;材料并不能體現(xiàn)新文化運動受到了革命運動的沖擊,故A錯誤;新文化運動主張民主,故不能說它放棄了政治變革的要求,故B錯誤;新文化運動否定傳統(tǒng)文化,不能推動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故C錯誤。故選D。17.1938年9月,英國首相張伯倫從慕尼黑回國后,在機場手持慕尼黑協(xié)定向人們炫耀,并得到了人們的廣泛歡迎(如圖)。慕尼黑協(xié)定之所以受到英國人的歡迎,主要是因為它()A.由大國出面簽署B(yǎng).有利于歐洲的和平與穩(wěn)定C.符合英國的利益D.迎合了人們對和平的渴望參考答案:D18.有學者說,因為辛亥革命,中國人腦袋與雙膝不再為磕頭而準備著,而是為思考問題、為走路而準備著。這里強調的是辛亥革命A.提供了可以大膽嘗試的民權政治舞臺B.結束了中國兩干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C.促進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識的覺醒D.奠定了中國實行民主憲政的制度框架參考答案:C本題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根據(jù)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是強調辛亥革命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促進了民主精神及平等意識的覺醒,選C是符合題意的,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思想解放方面的影響而非民權政治方面的的影響,選項A不符合題意,排除;材料強調的是思想解放方面的影響而非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選項B不符合題意,排除;材料強調的是思想解放方面的影響而非實行民主憲政的制度框架方面的影響,選項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C?!久麕燑c睛】本題關鍵是要理解為”思考”問題而準備著意在強調辛亥革命在思想解放方面的作用,即辛亥革命起到了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民主精神及平等意識的覺醒的作用。19.1945年日本投降后,重慶一家報紙以“日本無條件投降”為謎面,要求打一中國古代歷史人物。當時謎底有兩個:屈原(美國曾向日本國土投放了兩顆原子彈),蘇武(蘇聯(lián)曾出兵中國東北,打擊日本關東軍)。對其認識不正確的是A.以上兩個謎底,沒有反映出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B.以上兩個謎底,沒有反映出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C.以上兩個謎底,沒有反映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作用D.以上兩個謎底,沒有反映出中國人民為抗戰(zhàn)勝利所付出的代價和所起的作用參考答案:C20.梭倫采取的第一項重大改革措施就是頒布《解負令》,《解負令》的頒布反映了當時雅典城邦A.奴隸對人身自由和權利要求的反映

B.工商業(yè)奴隸主與貴族矛盾尖銳C.平民與貴族斗爭的結果

D.工商業(yè)奴隸主對奴隸的需求參考答案:C21.儒家思想長期成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政治哲學,主要因為它倡導

①君權天授

②“大一統(tǒng)”

③“民貴君輕” ④“講信修睦”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參考答案:C22.2007年,在紀念高考制度恢復30周年時有人寫道,30年前的12月10日,我有幸參加了那一次史無前例的“中華第一考”。當我從公社黨委辦公室拿到那張蓋著鮮紅印章的“準考證”時,我一下子從麻木的慣性中驚醒,我意識到改變自己命運的時刻來到了。這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復:A.使我國的教育體系更加完備B.激發(fā)了社會成員的求知熱情C.使社會素質得到普遍的提高D.促進了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和諧參考答案:B23.朱熹《語類》:“昨日雖看義當為然,而卻又說未做無害;見得利不可做,卻又說做也無害;這便是物未格,如未至。今日見得義當為,決為之;利不可做,決定是不做,心下自肯自信得及,這便是物格,知得至了?!睂ζ潢U述理解正確的是A.注重道德實踐B.提倡心性修養(yǎng)C.強調重義輕利D.批判虛假說教參考答案:A朱熹的理學講究格物致知,通過實踐達到理學途徑,“利不可做,決定是不做,心下自肯自信得及,這便是物格,知得至了”顯然是注重道德實踐,A正確;B屬于心學主張;C屬于先秦儒家思想特點;D是李贄思想特點。24.晉冀魯豫解放軍在魯西南強渡黃河后,國民黨方面“對于解放軍下一步究竟是東越運河、直接策應華東野戰(zhàn)軍打破國民黨軍的重點進攻,還是南進截斷隴海路直趨徐州、粉碎蔣介石的作戰(zhàn)計劃,捉摸不定?!苯夥跑姷摹跋乱徊健避娛滦袆蛹捌湔鎸嵰鈭D是A.躍進大別山,開始戰(zhàn)略反攻

B.奪取徐州,準備戰(zhàn)略決戰(zhàn)C.破壞隴海路,支援淮海戰(zhàn)役

D.強渡長江,迅速解放南京參考答案:A25.現(xiàn)代城市街頭“美團外賣”“餓了嗎”等送外賣的車輛絡繹不絕,人們也隨時隨地可以挑選附近的各種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門服務,這為許多上班族節(jié)省了更多的工作、休息時間。這一現(xiàn)象本質上反映了A.城市交通建設推動了餐飲業(yè)的革命B.經(jīng)濟發(fā)展帶來飲食結構的顛覆C.現(xiàn)代人們飲食習慣發(fā)生革命性變化D.互聯(lián)網(wǎng)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參考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互聯(lián)網(wǎng)經(jīng)濟,“美團外賣”“餓了嗎”等屬于互聯(lián)網(wǎng)服務平臺,人們享受送餐上門服務,這說明互聯(lián)網(wǎng)改變了人們生活方式,故D正確;材料未涉及城市交通建設,故A排除;“飲食結構的顛覆”說法過于絕對,且材料沒有反映飲食結構的顛覆,故B排除;“現(xiàn)代人們飲食習慣發(fā)生革命性變化”說法過于絕對,故C排除。26.20世紀30年代國際關系領域的主要矛盾是

A.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B.帝國主義與殖民地韻矛盾

C.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矛盾

D.法西斯勢力與反法西斯勢力的矛盾參考答案:D27.1746年2月10日,英國首相配蘭因與英王喬治二世政見不和,帶領全體閣員集體辭職。喬治二世遂讓普特尼重新組閣,但普特尼不是下院議員,得不到下院的支持。當他邀請上屆內閣的閣員入閣時,被冷言回絕。無奈之下,他只好在2月12日辭職。這一事件后,英國①責任內閣開始出現(xiàn)②議會掌握了最高立法權③內閣成員與首相共進退④首相必須得到下院支持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參考答案:B根據(jù)“英國首相配蘭因與英王喬治二世政見不和,帶領全體閣員集體辭職”“但普特尼不是下院議員,得不到下院的支持”可知,英國君主立憲制下,內閣成員與首相共進退,首相必須得到下院支持,③④正確;1921年責任內閣開始形成,1689年《權利法案》后議會掌握了最高立法權,①②時間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B。28.右圖是2006年底在南京中醫(yī)藥大學落成的一座雕像,這個人就是中國醫(yī)學史上最受人尊敬的先賢之一,被后人尊為“醫(yī)圣”,他的《傷寒雜病論》是一部奇書,它確立了中醫(yī)學重要的理論支柱之一——辯證施治的思想,在中醫(yī)學發(fā)展過程中,實屬“點睛之筆”。那么,這個人是A.黃帝

B.華佗C.張仲景

D.李時珍參考答案:C29.關于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比較,下列評述正確的是A.都把土地分配給農(nóng)民,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B.都完善地方政權機構,加強對地方的控制C.都推行漢化政策,緩和民族矛盾

D.前者遭到舊貴族的反對,后者得到舊貴族的支持參考答案:B商鞅變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有加強對地方控制的措施,如商鞅變法推行縣制,孝文帝改革通過遷都和廢除宗主督護制、推行三長制。故選B。A項錯誤,商鞅變法并未有分配土地的內容;C項錯誤,商鞅變法未有漢化政策;D項錯誤,二者都受到舊貴族的反對。30.假如你生活在古希臘民主制的全盛時期,你可以看到。①梭倫通過陶片放逐法放逐民主威脅者②30歲以上的男性公民出任法官③外邦移民享有雅典公民權④伯利克里發(fā)放“觀劇津貼”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參考答案:D二、非選擇題(共40分)31.統(tǒng)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流。結束國家分裂、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華民族為之奮斗、為之謳歌的偉大事業(yè)。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統(tǒng)一的大國,……在世界歷史中,特別是與其他古國相比,是一個十分罕見的現(xiàn)象。這其中有地理的、經(jīng)濟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制度,也是這個多民族的千年古國得以始終維持統(tǒng)一的重要原因?!獜堌M之《中國歷史十五講》材料二

材料三

“蒼天蒼天淚如雨,倭人竟割臺灣去?!迸_灣同胞懷著悲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聲達于四野”?!_灣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在臨終前寫下《望大陸》:“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惟有慟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xiāng)。故鄉(xiāng)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辈牧纤?/p>

以和平方式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最符合臺灣海峽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國家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實現(xiàn)和平統(tǒng)一。國家和平統(tǒng)一后,臺灣可以實行不同于大陸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國家法》請回答:(1)材料一中“幾千年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制度?(2分)(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內容?(4分)(3)材料三中臺灣同胞的悲憤是因何事件?(1分)而國民黨元老寫下的《望大陸》又因何而起?(1分)(4)材料四體現(xiàn)了中央政府為結束海峽兩岸的分離狀態(tài)而制定了什么方針?(2分)(5)綜合上述材料,就祖國統(tǒng)一的問題談談你的認識。(2分)參考答案:32.(17分)又一次的幻滅——曇花一現(xiàn)的“現(xiàn)代化”

(圖一)千余名為求官而來的“三分鐘慷慨派”(史學家胡繩語),在已成定局的悲劇面前,以“成事不說”為由紛紛散去。但是,他們共同簽名的激揚文字卻流傳甚廣,以致成為一場“現(xiàn)代化”運動的先聲。(圖二)在“憂時七上皇帝書”的感召之下,生不逢時的年輕國君在頤和園行宮(而非紫禁城內正式議政的勤政殿)與一位“秀才”共謀國事。(圖三)但是,這場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現(xiàn)代化”運動,卻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場上畫上了“休止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1)上述三幅圖反映的是哪一歷史事件?“已成定局的悲劇”和圖一暗喻的歷史事件指的是什么?。(3分)

(2)為什么說上述歷史事件是一場“現(xiàn)代化”運動?(6分)(3)這場“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現(xiàn)代化’運動”失敗的原因何在?(6分)(4)圖三釋文沒有用“畫上了句號”,而是用“畫上了‘休止符’……”,這里的深層次含義是什么?(2分)參考答案:(1)維新變法運動;甲午戰(zhàn)爭戰(zhàn)敗,簽訂《馬關條約》;公車上書。(3分)

(2)政治上要求建立君主立憲制,經(jīng)濟上發(fā)展民族工商業(yè),文化上學習西方科技,挽救民族危機。

(6分)(3)封建頑固勢力強大資產(chǎn)階級力量薄弱.(2分)沒有發(fā)動人民群眾;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依靠沒有實權的光緒帝;幻想得到列強的支持。(4分)(4)戊戌變法失敗后,中國現(xiàn)代化探索并未終止,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繼續(xù)探索(2分)33.科學技術與社會發(fā)展關系密切。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在牛頓描述的世界中,處處充滿著井然有序的規(guī)律和法則……于是更多的人開始建立這樣一種世界觀:既然物質世界有著如此的自然規(guī)律,那么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中,也應該有類似的規(guī)律存在,只要能將牛頓破解自然之謎的科學方法,運用于人類社會,那么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能被掌握?!洞髧绕稹凡牧隙舨妓辊U姆在其《革命的年代》一書中著重表現(xiàn)了19世紀的歷史。他認為,19世紀是近代科學的鼎盛期,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技術進步開始真正成為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代科學革命的種子在這一世紀獲得了豐收,技術取得了輝煌勝利?!队I(yè)革命的思想對我國社會發(fā)展的有益啟迪》材料三恩格斯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薄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請回答:(1)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牛頓描述的世界”的理論依據(jù)及其在當時思想領域的影響。(2)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19世紀“科學革命種子獲得了豐收”和“技術取得輝煌勝利”的主要表現(xiàn)。(3)結合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相關史實論證材料三觀點。(4)綜合上述材料,指出科學技術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參考答案:(1)理論依據(jù):經(jīng)典力學(牛頓力學體系)。影響:有力地沖擊封建神學;彰顯人的作用與價值,為理性主義(啟蒙運動)興起奠定基礎;(2)表現(xiàn):理論上,1859年達爾文創(chuàng)立了生物進化論;1831年法拉第發(fā)現(xiàn)了電磁感應現(xiàn)象;技術上,發(fā)明發(fā)電機、電動機、內燃機等。(3)觀點:社會需要促進科技發(fā)展。史實:18世紀中期,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催生了第一次工業(yè)革命。英國擁有最廣闊的海外市場,首先發(fā)生工業(yè)革命,其后波及其它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紡織等領域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機器的發(fā)明和使用,如“珍妮機”、瓦特改良蒸汽機等。(發(fā)明創(chuàng)造至少2例。)。(4)關系:相互促進?!驹斀狻浚?)理論依據(jù):根據(jù)“在牛頓描述的世界中,處處充滿著井然有序的規(guī)律和法則”,結合所學可知是經(jīng)典力學。影響:結合所學可知,經(jīng)典力學有力地沖擊封建神學,為啟蒙運動奠定基礎。(2)表現(xiàn):結合所學,回答19世紀近代科學和技術發(fā)明的主要成就即可,理論上有1859年達爾文創(chuàng)立了生物進化論,1831年法拉第發(fā)現(xiàn)了電磁感應現(xiàn)象;技術上有發(fā)電機、電動機、內燃機等的發(fā)明。(3)觀點:根據(jù)“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得出社會需要促進科技發(fā)展。史實:結合所學可知,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催生了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在紡織等領域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機器的發(fā)明和使用,如“珍妮機”、瓦特改良蒸汽機等。(4)關系:可從科學技術促進社會發(fā)展,社會發(fā)展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回答。34.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材料一:治外法權,在道光時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