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第二章_第1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第二章_第2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第二章_第3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第二章_第4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第二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章物質世界運動規(guī)律意識能動認識規(guī)律指導實踐改造世界揭示了: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相互轉化的過程及意義與第一章的邏輯關系第一章第二章唯物論和辯證法認識論體現認識的基礎和本質

認識的運動過程真理與價值本質論過程論目的論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本章的邏輯結構認識與實踐的統(tǒng)一方法論第一節(jié)認識的本質及規(guī)律一、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二、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三、認識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問題的引入:認識何以成為哲學問題?

一切迄今我以為最接近于‘真實’的東西都來自感覺和對感覺的傳達。但是,我發(fā)現,這些東西常常欺騙我們。因此,唯一明智的是:再也不完全信賴那些哪怕僅僅欺騙過我們一次的東西。

我在好多年前就已經覺察到,我從早年以來,曾經把大量錯誤的意見當成真的加以接受。從那時起,我就已經斷定,要想在科學上建立一些牢固的、永久的東西作為我的信念,我就必須在我的一生中有一次嚴肅地把我從前接受到心中的所有意見一起去掉,重新開始從根本做起

——勒內·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集》笛卡爾(1596-1650)問題的引入1:認識何以成為哲學問題?

正當我企圖相信這一起都是虛假的同時,我發(fā)現:有些東西(對于我的懷疑)是必不可少的,這就是‘那個正在思維的我’!由于‘我思,故我在’

(egocogito,ergosum)這個事實超越了一切懷疑論者的懷疑,我將把它作為我所追求的哲學第一條原理——勒內·笛卡爾笛卡爾(1596-1650)問題的引入1:認識何以成為哲學問題?

真正說來,從笛卡爾起才開始了近代哲學

——黑格爾問題的引入2:經驗論與唯理論的分歧經驗論(empiricism)認為經驗或感性認識是人的一切知識或觀念的唯一來源,經驗分為兩種,一種是外部經驗即感覺,另一種是內部經驗即內省。唯理論(rationalism)強調理性作用的一種認識論學說??煽康闹R是從先天的、無可否認的自明之理出發(fā),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得到的分歧1、關于知識的來源問題(有無天賦觀念)

洛克:“我們的心靈是一張白紙,上面沒有任何記號,沒有任何觀念,一切觀念和記號都來自后天的經驗?!?/p>

萊布尼茲:“人的心靈就它們的現實知識來說不是天賦的,但很多可以成為潛在的知識是天賦的,如大理石的紋路所構成的形象,在任通過工作發(fā)現它們之前,就是在大理石之中的”。分歧2:關于認識的方法或邏輯問題(歸納邏輯與演繹邏輯)培根:“尋求和發(fā)現真理的道路……是從感覺與特殊事物把公理引伸出來。然后不斷地逐步上升,最后才達到最普遍的公理。”

笛卡爾:“幾何學家慣于在極其困難的證明中運用簡單而又容易的推理長鏈達致結論。這使我設想,凡是人能認識的事物全都以此方式相互聯系,沒有什么由于遙遠而我們達不到的,或者由于隱蔽而發(fā)現不了的,只要我們力戒以假作真,始終在思想中保持從一個真理演繹出另一個真理所必需的秩序。”

分歧3、關于認識的可靠性問題(感覺經驗與理性知識何者更可靠)

經驗論:錯誤或虛假倒不是在感官里,感官并不主動,它只是接受影象錯誤或虛假是在判斷里,或是在心靈里;判斷或心靈沒有給予應有的周密細致地對待,沒有注意到離得遠的東西只是由于離得遠或由于別的原因,而應該比它們離我們較近時顯得小和模糊;在別的情況下也是這樣。

缺陷:將感覺經驗絕對化,只承認感覺的真實性,最終從懷疑導致不可知論。與此相反,唯理論者則認為感覺是騙人的。唯理論:因為我曾經多次觀察到:塔遠看像是圓的,近看卻是方的,豎在這些塔頂上的巨像在底下看卻像是些小雕像;像這樣,在無數其他的場合中,我都發(fā)現外部感官的判斷有錯誤。缺陷: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識不能從經驗中來,它只能存在于主體之中,僅僅屬于思維主觀性的機能,這就必然導致割斷思維與外部世界的聯系,認為知識先天地存在于主體之中,最終陷入先驗論??档拢核季S無感性則空,直觀無概念則盲

但是,不應過分強調二者分歧,唯理論和經驗論頌揚人知識和理性,作為反封建的資產階級的思想武器,在以理性反對宗教神學方面卻是一致的,這也正是唯理論和經驗論的歷史先進性的表現。正是這種先進的反封建精神,成為了其后的啟蒙思想家的武器。例如作為洛克的忠實信徒的伏爾泰,就是以洛克的經驗論為武器去反對教會的至上權威,信奉和宣傳自然神論,竭力取消傳統(tǒng)宗教所信仰的人格神對人間事物的干預,終生與封建專制制度斗爭,追求民主政治。

是否所有的認識信息都來源于客體,以致如傳統(tǒng)經驗主義所假定的那樣,主體是受教于在他以外之物的;或者相反,是否如各式各樣的先驗主義或天賦論所堅持的那樣,主體一開始就具有一些內部生成的結構,并把這些結構強加于客體?

——皮亞杰《發(fā)生認識論原理》問題的引入3:哲學認識論問題的現代心理學回答問題的引入3:哲學認識論問題的現代心理學回答心理發(fā)生學分析的初步結果,似乎是與上述這些假定相矛盾的。認識不是起因于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主體,也不是起因于業(yè)已形成的,會把自己烙印在主體之上的客體;認識起因于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于認識的頭一個問題就將是關于主客體之間的中介物的建構問題:這些中介物從作為身體本身和外界事物之間的接觸點開始,循著由外部和內部所給予的兩個互相補充的方向發(fā)展,對主客體的任何妥當的詳細說明正是依賴于中介物的這種雙重的逐步建構?!喗堋栋l(fā)生認識論原理》

(一)實踐和認識的主體與客體

1、主體和客體的含義主體:具有思維能力、從事社會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客體:進入主體的認識和實踐范圍的客觀事物,是實踐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中介:把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在相互作用過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條件,包括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

一、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主體中介客體實踐關系:改造和被改造認識關系:認識和被認識主體客體化過程客體主體化過程

2、主體和客體的相互關系認識關系(主體能否認識客體?)實踐關系(主體可否改造客體?)價值關系(客體對于主體是否好的?)審美關系(客體對于主體是否美的?)(一)實踐和認識的主體與客體

(二)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第一,實踐產生了認識的需要

人類的認識活動總是為各個時代社會實踐的特定需要服務的,科學研究的任務也總是圍繞著社會實踐的需要這個中心來確定的。“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恩格斯

第二、實踐為認識提供了可能月球探測器——智慧一號高能加速器

(二)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二)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第三、實踐使認識得以產生和發(fā)展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嘗一嘗。——毛澤東注意: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二)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第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人的思想是否具有客觀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認識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這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對認識本質的回答。唯物主義反映論:從物到感覺和思維唯心主義先驗論:從思想和感覺到物(一)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認識的不同回答二、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二)辯證唯物主義和舊唯物主義對認識的不同回答

1、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直觀、消極、被動的反映論一是離開實踐考察認識問題,因而不了解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二是離開辯證法來考察認識問題,因而不了解認識的辯證性質

2、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能動的反映論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在繼承舊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合理前提的同時,又克服了它的嚴重缺陷把實踐的觀點引入了認識論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作為能動的反映具有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寫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造性從根本上把人的反映與動物的感覺和心理活動區(qū)別開來,它是反映的能動性的基本標志。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能動革命的反映論,反對直觀被動的反映論舊唯物主義反映論辯證唯物主義反映論主體客體主體實踐客體(一)從實踐到認識三、認識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1.感性認識及其形式

(1)、感性認識:人們在實踐中通過感覺器官所獲得的關于事物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的認識形式,它是認識的初級階段感覺硬的紅的甜的圓的(2)感性認識的形式:感覺、知覺、表象感覺是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1.感性認識及其形式蘋果:硬的、圓的、紅的并且甜的果實(2)感性認識的形式:感覺、知覺、表象知覺是對客觀事物整體的反映1.感性認識及其形式例如:頭腦中對蘋果的硬、圓、紅、甜的果實的形象的再現。(2)感性認識的形式:感覺、知覺、表象表象對過去感知過的事物的回憶和再現1.感性認識及其形式(3)感性認識的特點

直接性:感性認識與客觀對象之間不存在中介,是人們感覺器官對事物的直接感知

具體性:感性認識是以感覺、知覺、表象這樣具體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現象

2.理性認識及其形式

(1)理性認識是指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guī)律性的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2)理性認識三種形式:概念、判斷和推理(3)理性認識的特點

第一、間接性,即它不是人們在接觸事物中直接產生,而是在感性認識基礎上,經過頭腦思維才產生的對事物的間接反映。第二、抽象性,即它不是具體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現象,而是以概念、判斷、推理這樣抽象的邏輯思維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統(tǒng)一首先,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

其次,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和深化為理性認識

最后,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滲透的4.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條件第一,勇于實踐,深入調查,獲取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須經過理性思考的作用,運用辯證思維的科學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科學的提煉和加工。

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視頻:《焦裕祿》-調查研究思維方式科學知識價值觀念理性因素(認知結構)情感、意志、欲望、動機、信念、習慣、本能等非理性因素認識過程協(xié)同作用

(二)從認識到實踐1.從認識到實踐,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能動的飛躍

“認識的能動作用,不但表現于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之能動的飛躍,更重要的還須表現于從理性的認識到革命的實踐這一個飛躍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292頁理性認識只有回到實踐中去,才能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性認識只有回到實踐中去,才能得到檢驗和發(fā)展

2.實現由理性認識向實踐飛躍的條件第一,必須從實際出發(fā),堅持一般理論和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第二,理論要回到實踐,需要經過路線、方針、政策等中介。第三,理論要回到實踐中去,還必須為群眾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確的實踐方法即工作方法。(三)認識運動的不斷反復和無限發(fā)展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牛頓:光是“粒子”?;莞梗汗馐遣ā垡蛩固梗汗饩哂胁6匦怨獗拘缘恼J識

認識發(fā)展的總過程,表現了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從形式上看,認識發(fā)展總過程表現為認識和實踐的反復循環(huán)從內容上看,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人類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說明,人類認識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運動過程。認識過程反復性和無限性的原因:第一,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第二,從們具體的認識過程看,當某一思想、理論、計劃、方案等,經過多次反復,在實踐中達到了預想的結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對于認識過程的推移而言,人們的認識運動還沒有完成,并且也永遠不會完成。因為物質世界及其發(fā)展是無限的。

“主觀和客觀、認識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真理與價值

第二節(jié)第二節(jié)真理與價值一、真理的客觀性、絕對性和相對性二、真理的檢驗標準三、真理與價值的辯證統(tǒng)一關于真理的幾個問題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薄肚f子?齊物論》問題1:你如何向自己證明自己現在不是在做夢?問題2:理性地思考總是最好的思考方式嗎?對一個問題的科學解答總是正確的嗎?問題3:科學真理是真理的全部嗎?真理的兩種類型1、經驗真理:因經驗事實為真(直接經驗或者間接經驗):偶然為真如:復旦大學有社科部、相輝堂前有一棵樹2、必然真理:因邏輯和推理為真:必然為真如:三角形三內角和為180°, 直角三角形斜邊邊長的平方等于兩條直角邊邊長平方之和三種真理觀1、真理的符合論:一條陳述為真,當且僅當它與事實相符合如:生活是美好的,因為愛情是甜蜜的,友誼是真誠的,親情是溫暖的。

生活是辛苦的,愛情的經濟負擔,朋友的背叛,親人的離亂。有時候,事實并不完全能為我們提供答案對事實的闡釋而非事實本身,才是真理更重要的東西再如:哲學家對與自己犯罪的辯護,記憶與事實的關系。三種真理觀2、真理的融貫論:真理是能夠自圓其說、沒有自相矛盾的命題體系,任一命題是否是真理由它和其他命題的關系決定。如:如果你是偵探,如何證明A是殺人兇犯?

A無法提供不在場證明,A的腳印出現在尸體現場,A曾揚言殺害受害人等。那么,A是兇手是真理嗎?真理已經過去,我們掌握的只是證據。三種真理觀3、真理的實用論:接受一條陳述或一種信念為真的理由之一,就是它是否能讓我們更好地行動,是否能為未來提供富有成效的出路實用主義真理觀強調了真理對于行動的價值,而非僅僅依賴真理的邏輯自洽性。

“一切思想,凡是引導我們與不斷發(fā)生的可感覺的具體經驗發(fā)生有利的相互作用的,就都是真的,不管它們事先摹寫這些具體經驗與否。”“它是真的,因為它是有用的?!薄八怯杏玫模驗樗钦娴??!ふ材肥空胬硎侨藗儗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注意:真理是關于“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還是關于“規(guī)律”本身的正確認識?一、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觀(客觀性、絕對性和相對性)如果把真理定義為關于“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其后果就是:真理既是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又是對事物的“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即真理可以分解為關于對象的現象形態(tài)的“表象”真理(經驗真理),以及關于對象的內在本質的“思想”真理(必然真理)

恩格斯批評隨意使用“真理”的概念:如果把巴黎在法國,人不吃飯會餓死作為永恒真理,那只能被認為是喜歡對“極簡單”的事物使用大字眼。

因此,真理的定義的重點在于“規(guī)律”,即真理是關于“普遍必然性”的認識,即“思想的客觀性”問題。(一)真理的客觀性(思想的客觀性)思想的客觀性要有三個層次的關系:

1、人的表象意識與經驗對象的關系問題即,人的感性映像是否“摹寫”,“復寫”,“復制”經驗對象的現象形態(tài)的問題。但這個層次僅僅是解決“思想客觀性”的一個前提,還不是真理,即思想的客觀性本身。2、人的思維規(guī)定與對象本質的關系問題即,人的思維規(guī)定(關于對象的概念、范疇、命題以及由他們的邏輯聯結構成的理論體系)是否表述經驗對象的共性、本質和規(guī)律的問題3、思維的邏輯與對象運動規(guī)律的關系問題即,思維運演的邏輯(由思維形式、思維范疇,思維規(guī)則,思維方法所構成的思維運動)能否描述存在運動規(guī)律的問題。

黑格爾、馬克思和列寧都強調如何以概念的運動去把握和描述事物的運動規(guī)律的問題。正因為真理是在規(guī)律的層次上實現“思維和存在”的統(tǒng)一,所以不能用“直觀”的方式去檢驗真理,而必須訴諸人類的實踐活動。(二)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

承認真理是客觀的,這是真理問題上的唯物論,就真理的發(fā)展過程以及人們對它的認識和掌握程度來說,真理又是絕對的和相對的,這是真理問題上的辯證法。

1、真理的絕對性:即具有絕對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無條件性、無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須包含著同客觀對象相符合的客觀內容,都同謬誤有原則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類認識按其本性來說,能夠正確認識無限發(fā)展著的物質世界,認識每進前進一步,都是對無限發(fā)展著的世界的接近,這是絕對的、無條件的。

2.真理的相對性

真理的相對性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認識的近似性、有條件性。

真理的相對性在于:人類的生活活動—實踐—是一個無限的歷史性的展開過程,因而人類所獲得的關于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性認識—真理—也是一個無限的歷史性的展開過程。真理所反映的對象是有條件的、有限的。真理反映客觀對象的正確程度也是有條件的、有限的。

3.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

第一,具有絕對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對性的真理是相互滲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對之中有絕對,絕對寓于相對之中;真理的相對性之中,也包含著絕對性的顆粒(如:1+1=2在十進制的數學運算中是完全正確的)另一方面,絕對之中有相對,真理的絕對性通過相對性表現出來,無數具有相對性的真理之總和構成具有絕對性的真理

第二,相對性的真理和絕對性的真理是辯證轉化的

總而言之,絕對性真理和相對性真理,從“靜態(tài)”上看,即從它們的相互滲透上看,任何客觀真理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從“動態(tài)”上看,即從真理的發(fā)展上看,任何客觀真理都是由相對性真理向絕對性真理轉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又都表現為一個過程。(如:科學史上歐幾里德幾何學與非歐幾何學的關系)真理確定性、無條件性絕對性近似性、有條件性相對性從內容和認識能力上看從廣度和深度上看同一真理的兩種屬性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關系真理互相滲透互相包含反對絕對主義反對相對主義二.真理的檢驗標準1、真理標準問題上的各種非科學觀點(1)“權威”標準(2)眾人標準(3)“實用”標準(1)“權威”標準毛澤東華國鋒提出: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華國鋒(2)眾人標準俄國的馬赫主義者波格丹諾夫認為:“多數人承認的就是真理”。

小常識:馬赫主義強調經驗的重要性,把感覺經驗看作是認識的界限和世界的基礎,認為作為世界第一性的東西既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而是感覺經驗。從這一立場出發(fā),強調一切科學理論都不過是作業(yè)假說,它們只有方便與否之分,沒有正確與錯誤之別。

(3)實用標準美國實用主義思想家詹姆士:

“有用即真理”。2.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實踐之所以能夠作為真理的檢驗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真理的本性決定了只有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的橋梁——社會實踐,才能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直接現實性的特點決定了實踐能夠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視頻: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這種現實性意味著:從人類存在的歷史性出發(fā),辯證唯物論不是把思想的客觀性視為思想與課題的完全的符合,而是把思想的客觀性理解為思想對客體的、沒有止境的接近,理解為思想接近客體的過程。

辯證唯物論的這種理解包括兩層含義:其一,人類在發(fā)展中所形成的關于對象的規(guī)律性認識,并不是康德所說的“理性為宇宙立法”,而是人的思想所把握到的世界本身的規(guī)律。其二,人類思想對事物規(guī)律的抽象過程,即概念及其邏輯運動的形成過程,并不是簡單的、直接的、完全的表述事物的運動規(guī)律,而是“有條件地近似地把握永恒運動著的和發(fā)展著的自然界的普遍規(guī)律性。(二)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1.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的確定性即絕對性,是指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的唯一性。(實踐作為最終承擔者)2.實踐標準的不確定性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的不確定性即相對性,則是指實踐對認識真理性的檢驗的條件性。(實踐的過程性和局限性,如:人類起源于猿的問題)總之,在認識論的意義上,真理問題的實質是思想的客觀性問題,即人的思想能否表述客觀規(guī)律,人的思想如何表述客觀規(guī)律,以及怎樣檢驗思想的客觀性等問題。但是,人的認識是作為人的實踐活動的內在環(huán)節(jié)而存在的,所以,真理問題并不是單純的認識論問題,而是與價值觀和歷史觀等眾多哲學問題密不可分的問題。我們應當從更開闊的哲學視野去看待真理問題。

人類認識的根本目的是以這種規(guī)律性認識去規(guī)范人的思想和行為,改變世界的現存狀態(tài)以滿足人自己的需要。因此,人們追求什么樣的真理,怎樣去追求真理,如何去對待真理,都與人們的價值觀密切相關。三、真理與價值的辯證統(tǒng)一

莊子在山中行走,看見一棵很大的樹,枝葉茂盛,伐木的人站在樹旁邊卻不去砍它。莊子問是什么原因,回答說:“沒有一點用處。”莊子說:“這棵樹正因為沒有什么用處,才能活得長久,長成了參天大樹?!鼻f子出山后,到一個老朋友家里去。老朋友很高興,叫童仆殺鵝招待他。童仆問主人:“一只鵝會叫,一只鵝不會叫,殺哪一只呢?”主人說:“殺那只不會叫的,它已經沒什么用了?!?/p>

(一)、價值及其特性1、價值的涵義

第二天,莊子的學生問他:“昨天山中的那棵樹,因為沒有什么用,就活得那么久;而主人的那只鵝,因為沒有用,卻被殺死了。請問先生,有用和無用,你將處于哪一邊呢?”莊子笑著說:“我將處于有用和無用之間?!薄拔锏膬r值”:即樹、鵝的有用與沒用的問題?!叭说膬r值”:即人有用與沒用的問題。要考察任何一個對象的價值,就必須把它作為客體納入主客體價值關系之中,把它當作價值關系中的客體來對待。實踐:人類自然界改造加工遵循實踐對象的客觀規(guī)律滿足人類的需要為目標價值尺度真理尺度

哲學上的“價值”是揭示外部客觀世界對于滿足人的需要的意義關系的范疇,是指具有特定屬性的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意義。2、價值的特性

(1)客觀性

價值關系的形成和產生有其客觀的根據和基礎,不是隨意的。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觀性。其次,用來滿足人的需要的對象也具有客觀性。最后,滿足人的需要的過程和結果也具有客觀性。

(2)主體性價值本身的特點直接同主體的特點相聯系,價值的特點表現或反映著主體性的內容。無價值有價值

(3)價值具有社會歷史性

木材、煤炭、石油、核能、太陽能、潮汐能(4)價值具有多維性

木材

燃料

做家具

造紙

……(二)價值評價及其特點主體客體價值關系病人(感冒)價值評價是一種關于價值現象的認識活動。銀翹解毒膠囊滿足需要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用于風熱感冒,發(fā)熱頭痛

價值評價目的客體對于主體的意義知識性認識目的客體本身的狀態(tài)善真(評價性認識)特點第一、評價是以主客體的價值關系為認識對象的。第二、評價結果與評價主體有直接聯系,是依賴主體的特點而轉移的。第三、評價結果的正確與否依賴于相關的知識性認識。道旁的梨該不該摘?

元代許衡一年夏天外出,天熱口渴難耐,剛好道旁有棵梨樹,眾人爭相摘梨解渴,惟獨許衡不為所動。有人問他為何不摘?他回答說:“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勸解道:“這梨是沒有主人的。”許衡答道:“梨無主人,難道我心中也無主嗎?”

(1)“該不該摘”是一個價值觀問題。價值是客體的屬性對主體需要的滿足,即客體對主體的意義,既有客觀性,又有主體性。

(2)同一客體對不同主體的價值是有區(qū)別的,因此,同一主體對客體價值的追求也是有層次的,主體(人)對事物的價值要做正確的評價和選擇。

(3)價值問題說到底是人與人的關系問題,“該不該摘”反映了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境界?!肮f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有沒有客觀標準的評價?“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有沒有客觀標準的評價?小悅悅事件(三)價值評價的功能與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意義激勵作用制約作用導向作用

價值評價的功能價值觀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意義

人們關于價值本質的認識以及對人和事物的評價標準、評價原則和評價方法的觀點的體系。正確的價值觀

先進的社會集團或階級在實踐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眾的要求,對歷史發(fā)展和社會進步起著促進作用。首先,成功的實踐必然是以真理和價值的辯證統(tǒng)一為前提的。其次,價值的形成和實現以堅持真理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價值的。最后,真理和價值在實踐和認識活動中是相互制約、相互引導、相互促進的。

(四)價值和真理在實踐中的辯證統(tǒng)一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真理原則是指人們必須按照客觀世界本身的本質和規(guī)律去認識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從真理。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價值原則:就是人們必須按照主體自身的需要、本質、地位等主體的內在尺度去認識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適合人自身發(fā)展的需要。

“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p>

——馬克思真理和價值的相互制約表現在:一方面,價值的實現有賴于對相關真理的把握,真理的發(fā)展水平制約著價值實現的程度;另一方面,真理在實踐中被驗證的過程,則有賴于價值在實踐中被實現的狀況。價值的實現表明,在實踐中所遵循的關于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是真理。

真理和價值的相互引導表現在:一方面,實現價值是人們追求真理的目的,滿足人們需要的價值追求引導著人們去探索相關真理,所以認識活動的指向是受價值追求的指向規(guī)定的;另一方面,真理的不斷發(fā)展也引導著人們進一步提出新的價值追求,人們在哪一個領域中獲得的真理越多,人們就會在哪一個領域中提出更多的價值目標,因此真理的發(fā)展同時也影響了價值發(fā)展的方向和程度。

真理和價值的相互促進表現在:一方面,真理的發(fā)展促進價值的實現,也就是說,真理的發(fā)展可以促使人們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其生活條件和發(fā)展方向,從而使人們的價值追求更合理,更符合人類自身發(fā)展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價值的實現又推動著真理的發(fā)展。人們時價值的追求越自覺、越合理、越深人,也就表明人們對真理的把握越全面、越深刻,同時也就越能夠激發(fā)起人們探索真理的熱情。

愛因斯坦與核武器美國的核研究基地設在新墨西哥州一片沙漠環(huán)繞的洛斯阿拉莫斯。而在高樓林立的紐約市中心曼哈頓成立了一個名為“工程管理區(qū)”的機構作為統(tǒng)一指揮部,核彈研制工作的代號就稱“曼哈頓工程”。1945年春,美軍進佔德國西部,發(fā)現納粹的核研究只限於實驗室階段而沒有武器制造計劃。愛因斯坦得知后,馬上向白宮提出不必要再使用核武器。美國7位著名科學家也起草了請愿書,認為使用核彈會帶來嚴重的道德問題,在世界上也將開創(chuàng)毀滅性攻擊的先例并引發(fā)核競賽。何況日本敗降在即,已用不著原子彈。然而,核彈一旦制造出來,就不由科學家掌握了。8月上旬,廣島、長崎落下的兩枚原子彈,瞬間奪去10萬人的生命。核轟炸的消息傳來,杜魯門和許多官員興高采烈,大多數參加“曼哈頓計劃”的科學家們卻心情沉重。愛因斯坦痛心地說:“當初致信羅斯福提議研制核武器,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錯誤和遺憾?!彼踔涟没诋敵鯊氖碌目蒲校霸缰绱耍覍幙僧攤€修表匠。”樹立科學的真理觀和價值觀建立科學的真理觀――堅持真理原則――弘揚科學精神科學精神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科學的實事求是精神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必須如實地、準確地按照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去揭示其本質和規(guī)律,把追求真實、反對虛假看作是進行科學認識和實踐活動的基本品格。

建立科學的價值觀――堅持價值原則――弘揚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發(fā)展看作是一切認識和實踐活動的出發(fā)點,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和發(fā)展要求出發(fā),把美好的追求作為認識和實踐活動的重要目標。

第三節(jié)

認識與實踐的統(tǒng)一

一、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實事求是”的含義東漢史學家班固撰寫的《漢書》中,班固稱贊漢景帝的兒子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p>

唐代顏師古對“實事求是”作了注解:“務得實事,每求真是也。”一、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實事求是”的含義

“‘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guī)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毛澤東)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chuàng)立了辯證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