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韓愈原文及解析_第1頁
師說韓愈原文及解析_第2頁
師說韓愈原文及解析_第3頁
師說韓愈原文及解析_第4頁
師說韓愈原文及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9/19韓愈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tǒng)”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師說唐代:韓愈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譯文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于我,我(應(yīng)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應(yīng)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于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一方面)不通曉句讀,(另一方面)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卑?(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fù),(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xiàn)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鬃诱f:“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注釋1.學者:求學的人。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給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人。所以,用來……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傳授。業(yè),泛指古代經(jīng)、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疑難問題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敝?懂得。4。其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當于“于”,與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6.聞:聽見,引申為知道,懂得。7。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意動用法,以……為師.從師,跟從老師學習。8。吾師道也: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師,用做動詞.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庸,發(fā)語詞,難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獨。10.是故:因此,所以.11.無:無論、不分。1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意思說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師存在.13。師道:從師的傳統(tǒng)。即上文所說的“古之學者必有師”.14。出人:超出于眾人之上。15.猶且:尚且。16.眾人:普通人,一般人.17。下:不如,名作動.18。恥學于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恥,以……為恥1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fā).20.于其身:對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21.惑矣:(真是)糊涂啊!22.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23。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教給他書,(幫助他)學習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習,使……學習。其,指書。句讀,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讀(逗)的教學。24。句讀之不知:不知斷句風逗。與下文“惑之不解"結(jié)構(gòu)相同.之,提賓標志.25.或師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從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不從師。不,通“否"。26。小學而大遺:學了小的(指“句讀之不知")卻丟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遺,丟棄,放棄.27.巫醫(yī):古時巫、醫(yī)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禱為職業(yè)的人。28。百工:各種手藝。29。相師:拜別人為師。30.族:類。31.曰師曰弟子云者: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32.年相若:年歲相近。3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羞恥,以高官為師就近乎諂媚.足,可,夠得上。盛,高大。諛,諂媚。34.復(fù):恢復(fù)。35.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36.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蜃鳌氨芍?。37。乃:竟,竟然。38.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難道,表反問。歟,語氣詞,表感嘆。39.圣人無常師: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常,固定的。40.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省郯城縣境)的國君,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官職。41。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42.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琴。43.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習周禮.聃是老子的字。44。之徒:這類.45.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煟喝送?,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墩撜Z·述而》原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6.不必:不一定.47.術(shù)業(yè)有專攻:在業(yè)務(wù)上各有自己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48.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韓愈的弟子,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49.六藝經(jīng)傳(zhuàn)皆通習之:六藝的經(jīng)文和傳文都普遍的學習了.六藝,指六經(jīng),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jīng)典.《樂》已失傳,此為古說。經(jīng),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古稱解釋經(jīng)文的著作為傳.通,普遍。50.不拘于時:指不受當時以求師為恥的不良風氣的束縛。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于,被。51.余嘉其能行古道: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嘉:贊許,嘉獎。52.貽:贈送,贈予?!难袁F(xiàn)象佚名通假字⒈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通“授”,傳授,講授⒉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⒊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讀,通”逗”,閱讀中的斷句一詞多義【師】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②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擅長某種技術(shù)的人或者是樂師)③吾師道也:(名詞做動詞,學習)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作動詞,從師)⑤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⑥則恥師:(動詞拜師)⑦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名詞老師)(者也判斷句)【之】①擇師而教之:(代詞,指代人)②郯子之徒:(代詞,這)③古之學者:(結(jié)構(gòu)助詞,表示修飾或領(lǐng)屬關(guān)系,譯為“的”)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定語和名詞性的中心語之間,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獨立性”。因為“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謂之間的,即“之”后必是動詞;而兩個“所存”是“所詞短語”,“所詞短語”都是名詞性的。)⑤句讀之不知:(賓語前置標志)⑥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代詞,代指前面的“六藝經(jīng)傳”,譯為它們。這是賓語前置句式)⑦士大夫之族:(這些人)⑧古之圣人:(的)⑨師道之不復(fù):(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義)⑩吾從而師之:(代詞,他)11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翻譯為“這些")【其】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人稱代詞,他)②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詞,那(些))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人稱代詞,他們)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稱代詞,他們的)⑤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副詞,表猜測,大概)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稱代詞,他們的)⑦其可怪也歟:(語氣副詞,表揣測)【惑】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名詞,疑難問題)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道】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名詞,道理)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風尚)③吾師道也:(名詞,道理)④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乎】①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助詞,表推測,吧)②生乎吾前:(介詞,表時間,在)③固先乎吾:(介詞,表比較,比)【于】①恥學于師:(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在)③于其身也:(介詞,表示對象,對,對于)④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詞,表示比較,比)⑤不拘于時:(介詞,表示被動,受,被)【傳】①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動詞,傳授)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③六藝經(jīng)傳:(名詞,傳文)【無】①孰能無惑:(沒有)②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論)【焉】①則恥師焉:(他們)②或師焉或否焉:(助詞:不譯)③猶且從師而問焉:(兼詞:于之)詞類活用(一)名詞的活用1.名詞作狀語則群聚而笑之(群,表動作的情態(tài),成群)2.名詞作動詞①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②其下圣人也亦遠矣(名詞作動詞,低于)3.名詞的意動用法①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②孔子師郯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二)形容詞的活用1.形容詞作名詞①小學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②吾未見其明也(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詞作名詞,圣明的人、愚昧的人)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⑤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盛:勢盛位高的人)2。形容詞作動詞惑而不從師(形容詞作動詞,遇到疑難問題)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而恥學于師(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三)動詞的使動用法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使……學習)古今異義⒈古之學者必有師古:求學的人今:在學術(shù)上有所成就的人⒉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古:用來……的今: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⒊吾從而師之古:跟隨并且今:表目的或結(jié)果,是連詞⒋無貴無賤古:不論;不分今:沒有⒌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古:風氣今:道理⒍句讀之不知古:句子中間需要停頓的地方,讀dòu今:看著文字發(fā)出聲音,讀dú⒎圣人無常師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⒏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古:不一定今:用不著、不需要⒐年十七,好古文古:秦漢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統(tǒng)稱⒑今之眾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數(shù)人⒒小學而大遺古:小的方面學習了今:初級正規(guī)教育學校。賓語前置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狀語后置)1、學于余。2、恥學于師。3、師不必賢于弟子。判斷句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2、其為惑也,終不解矣。3、人非生而知之者。4、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5、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被動句1、不拘于時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賓語)2吾從(之)而師之(省賓語)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語)4(師)位卑(者)則足羞,(師)官盛(者)則近諛(省略謂語動詞)5或師焉,或否焉(“否"后省“師”)6生乎吾前(者)重點背誦句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2、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4、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5、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解析佚名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稁熣f》是韓愈的一篇著名論文。據(jù)方成珪《昌黎先生詩文年譜》考證,此文作于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這一年,韓愈35歲,任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這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職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壇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也已經(jīng)開展,他是這個運動公認的領(lǐng)袖.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寫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重門第之分,嚴士庶之別,士族的子弟,憑高貴的門第可以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廢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qū)分門第的標準。這對擇師也有很大的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這是有進步意義的。與韓愈同時代的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庇纱丝梢钥闯觥稁熣f》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斗爭精神。對恥學于師,文章連續(xù)用了三個對比。第一,古今對比,闡明恥學于師違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將同一個人既明于擇師教子的必要,卻又不明于自己從師的必要,把這兩種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對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確實糊涂不通道理。第三,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的對比,進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錯誤心理,發(fā)人深省地指出兩種人的地位與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晤。[3]全文分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