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圖基本知識應(yīng)用地形圖分幅與編號_第1頁
地形圖基本知識應(yīng)用地形圖分幅與編號_第2頁
地形圖基本知識應(yīng)用地形圖分幅與編號_第3頁
地形圖基本知識應(yīng)用地形圖分幅與編號_第4頁
地形圖基本知識應(yīng)用地形圖分幅與編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會計學(xué)1地形圖基本知識應(yīng)用地形圖分幅與編號第2頁/共45頁第1頁/共45頁用“橫號-縱號”表示。南半球加S,北半球加N,我國全在北半球,N可省略。例:J-50編號:如泰安某點λ=117°42′,φ=36°52′,計算方法編號為:J-50第3頁/共45頁第2頁/共45頁(2)其它比例尺1:5萬4A,B,C,D1:100萬1:25萬16[1],…,[16]1:50萬4A,B,C,D1:10萬1441,2,..,1441:1萬64(1),..,(64)1:50004a,b,c,d1:2.5萬41,2,3,4第4頁/共45頁第3頁/共45頁比例尺1∶100萬1∶50萬1∶25萬1:20萬1∶10萬1∶5萬1∶2.5萬1∶1萬1∶5000圖幅范圍經(jīng)差6°3°1°30′1°30′15′7′30″3′45″1′52.5″緯差4°2°1°40′20′10′5′2′30″1′15″行列數(shù)量關(guān)系行數(shù)124612244896192列數(shù)124612244896192圖幅數(shù)1416321445762304921636864第5頁/共45頁第4頁/共45頁2.新的分幅與編號《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分幅和編號方法》于1992年12月17日發(fā)布,于1993年3月1日實施。分幅:D,1:10萬12×121:100萬B,1:50萬2×2C,1:25萬4×4H,1:5000192×192E,1:5萬24×24G,1:1萬96×96F,1:2.5萬48×48第6頁/共45頁第5頁/共45頁編號:例如:100萬行號+100萬列號+比例尺代碼+圖幅行號+圖幅列號,共10位。J50C002003第7頁/共45頁第6頁/共45頁二、矩形分幅(按坐標格網(wǎng)線適用于大比例尺)分幅:為了滿足工程設(shè)計、施工及資源與行政管理的需要所測繪的1:500、1:1000、1:2000和小區(qū)域1:5000比例尺的地形圖,采用矩形分幅。矩形分幅的標準圖幅有:50×50cm,40×40cm比例尺圖幅尺寸(cm)實地面積(km2)1km2的圖幅數(shù)1∶500040×4041∶200050×50111∶100050×500.2541∶50050×500.062516第8頁/共45頁第7頁/共45頁1:50001:20001:10001:5001、大區(qū)域:西南角坐標編號法(千米)X+Y,如108.0+56.0編號:第9頁/共45頁第8頁/共45頁2、小區(qū)域:用阿拉伯數(shù)字自左向右,自上而下流水編號。第10頁/共45頁第9頁/共45頁例1已知本幅圖編號為J-50-144-D-4,求四鄰圖幅編號例2已知本幅圖編號為J50D012012,求四鄰圖幅編號N:J-50-144-D-2W:J-50-144-D-3S:I-50-12-B-2E:J-51-133-C-3N:J50D011012W:J50D012011S:I50D001012E:J51D012001本節(jié)結(jié)束第11頁/共45頁第10頁/共45頁§9.3地形圖的閱讀1、圖名與圖號2、接圖表3、測繪單位4、坡度尺5、三北關(guān)系6、比例尺7、磁北標志8、輔助說明9、圖廓10、經(jīng)緯格網(wǎng)11、公里格網(wǎng)12、水系13、植被14、地貌15、線路16、控制點17、其它第12頁/共45頁第11頁/共45頁§9.4地形圖的應(yīng)用1、量測點的坐標2、量測兩點間的距離3、確定點的高程4、確定兩點間的坡度5、確定直線的方位角以上稱為基本應(yīng)用,以下為工程應(yīng)用6、繪制某一方向的斷面圖7、確定匯水面積8、利用地形圖選線9、土地整理第13頁/共45頁第12頁/共45頁250024002300220021002000110012001300140010001500Aabcdfgqp1、量測點的坐標m7.60=afm6.48=ap????t????yü=+=+==+=+=m6.1148m6.48m1100m7.2160m7.60m2100apyyafxxaAaA第14頁/共45頁第13頁/共45頁(2)解析法◆在圖上量測A、B坐標,計算A、B距離:(1)圖解法◆用比例尺直接量取(XB,YB)(XA,YA)10009008007006005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1000.A.B2、量測兩點間的距離第15頁/共45頁第14頁/共45頁a.點在等高線上,等于所在等高線高程,HE=51.0m,b.點不在等高線上:

1.內(nèi)插法:

HF=Hm+mF/mn×h2.目估確定:

HF=48.3m,HG=51.9m1:5003、確定點的高程5251504948???EFGmn第16頁/共45頁第15頁/共45頁d——圖上量得的長度(mm)M——地形圖比例尺分母h——兩端點間的高差(m)D——直線實地水平距離(m)坡度有正負號,“+”

——上坡,“-”——下坡常用百分率(%)或千分率(‰)表示。4、確定兩點間的坡度DhMdhi=×=000%XXXXDHHiABAB==-=(1)圖解法◆用坡度尺直接量?。?)解析法第17頁/共45頁第16頁/共45頁(2)解析法◆量測兩點坐標,用坐標反算公式計算:

(XB,YB)(XA,YA)10009008007006005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1000.A.BAB(1)圖解法◆用量角器量取。(A/m/α)

5、確定直線的方位角需注意方位角所在象限ABABABxxyy--=-1tana第18頁/共45頁第17頁/共45頁10111213141615bcdefghijklBAC9.5地形圖在水利工程應(yīng)用例:欲繪制直線AB、BC縱斷面圖1、繪制某一方向的斷面圖第19頁/共45頁第18頁/共45頁

(1)在圖紙上繪出表示平距的橫軸PQ;過A點作垂線,作為縱軸,表示高程。注意:平距的比例尺與地形圖的比例尺一致;高程比例尺往往比平距比例尺放大10~20倍。

(2)在縱軸上標注高程;

沿斷面方向量取兩相鄰等高線間的平距,依次在橫軸上標出,得b、c、d、…、l及C等點。

如斷面過山脊、山頂或山谷等處高程變化點的高程,可用比例尺內(nèi)插法求得。

(3)從各點作橫軸的垂線,在垂線上按各點的高程,對照縱軸標注的高程確定各點在剖面上的位置。(4)用光滑的曲線連接各點,即得已知方向線A—B—C的縱斷面圖。第20頁/共45頁第19頁/共45頁10111213141615bcdefghijklBACAbcdefghiBjklCQP10121416第21頁/共45頁第20頁/共45頁例設(shè)從公路旁A點到山頭B點選定一條路線,限制坡度為4%,地形圖比例尺為1:2000,等高距為1m。AB1234561′2′3′4′5′6′8085公路2、利用地形圖選線第22頁/共45頁第21頁/共45頁(1)確定線路上最小等高線平距(2)先以A點為圓心,以d為半徑,用圓規(guī)劃弧,交81m等高線與1點,再以1點為圓心同樣以d為半徑劃弧,交82m等高線于2點,依次到B點。連接相鄰點,便得同坡度路線A—1—2—…—B。在選線過程中,如等高線平距大于d,即所作圓弧不能與相鄰等高線相交,說明該處的坡度小于指定的坡度,則以最短距離定線。(3)另外,在圖上還可以沿另一方向定出第二條線路A―1′―2′―…―B,可作為方案的比較。第23頁/共45頁第22頁/共45頁方法:

計算由山脊線圍成的面積3、確定匯水面積第24頁/共45頁第23頁/共45頁

例1:1000比例尺的地形圖,擬將原地面平整成某一高程的水平面,使填、挖土石方量基本平衡。(1)繪制方格網(wǎng)一般方格的邊長為10m或20m。圖中方格為20m×20m。5、土地整理(2)求各方格頂點的地面高程(3)計算設(shè)計高程(49.9m)(4)確定方格頂點的填、挖高度,h值(5)確定填挖邊界線(6)計算填、挖土石方量第25頁/共45頁第24頁/共45頁

52.052.3+1.9+1.2+0.6+1.2

+1.6

+1.2+0.4+0.6

+0.3

-0.7-0.5

-0.7

-1.1-1.4

-1.9

-1.9

-1.7

-1.7

-2.2+0.1

48.048.248.247.749.249.449.248.548.050.050.550.251.151.551.150.349.749.348.849.949.9A1A2A3A4A5B1B2B3B4B5C1C2C3C4C5D3D2D1D4D5E3E2E1E4504948+2.1+2.451.851.150.551.751.751.150.450.750.850.249.549.749.849.348.648.748.848.449.949.949.949.949.949.949.949.949.949.949.949.949.949.949.949.949.949.949.949.949.949.9-0.2

-0.6

第26頁/共45頁第25頁/共45頁(1)幾何圖形法分解成常見圖形,計算面積。一、面積量測§9.6面積和體積計算12345第27頁/共45頁第26頁/共45頁(2)解析法ⅠⅡ4ⅢⅣ第28頁/共45頁第27頁/共45頁????=+++=+-+=-+=-=-+=-=-=niiiiiiiniiiiiniiiiniiyxyxPyyxxPxxyPyyxP111111111111)(21)()(21)(21)(21第29頁/共45頁第28頁/共45頁(3)格網(wǎng)法22n21(ManA··+=)零整第30頁/共45頁第29頁/共45頁(4)平行線法l2l3l4近似梯形面積第31頁/共45頁第30頁/共45頁(5)求積儀法機械求積儀,數(shù)字求積儀,電子求積儀。第32頁/共45頁第31頁/共45頁第33頁/共45頁第32頁/共45頁求積儀的使用

a.在圖形外固定極點

b.找準起始點,計數(shù)n1

c.順時針勻速描跡

d.回到起始點,計數(shù)n2

e.P=C·(n2-n1),S=P·M2第34頁/共45頁第33頁/共45頁二、體積計算(1)等高線法

先量出各等高線所包圍的面積,相鄰兩等高線包圍的面積平均值乘以等高距,就是兩等高線間的體積(土方量、水庫庫容)。第35頁/共45頁第34頁/共45頁(2)斷面法

斷面法是以一組等距(或不等距)的相互平行的截面將擬整治的地形分截成若干“段”,計算這些“段”的體積,再將各段的體積累加,從而求得總的土方量。斷面法的計算公式如下:式中,S1、S2

——兩相鄰斷面上的填土面積(或挖土面積);d——兩相鄰斷面的間距。

dSSV+=221第36頁/共45頁第35頁/共45頁總的土方體積為各方格體積之和。如圖(3)格網(wǎng)法454211hhhhsV+++.=465322hhhhsV+++.=487543hhhhsV+++.=498654hhhhsV+++.=44321hhhhSv+++.=方格面積方格體積第37頁/共45頁第36頁/共45頁§11.5數(shù)字高程模型一、概述DEM(DigitalElevationModels),數(shù)字高程模型。它表示地表區(qū)域上地形的三維向量的有限序列,即地表單元上高程的集合,數(shù)學(xué)表達為:v=f(x,y,z)。DEM是國家基礎(chǔ)空間數(shù)據(jù)的重要組成部分,DTM(DigitalTerrainModels),數(shù)字地面模型。當z為其它二維表面上連續(xù)變化的地理特征,如地面溫度、降雨、地球磁力、重力、土地利用、土壤類型等其他地面諸特征,此時的DEM成為DTM第38頁/共45頁第37頁/共45頁●數(shù)字高程模型(DigitalElevationModel,DEM):研究地面起伏。●數(shù)字地形模型(DigitalTerrainModel,DTM):含有地面起伏和屬性(如坡度、坡向等)兩個含義,是DEM的進一步分析。二、DEM的特點相對于傳統(tǒng)地形圖DEM1、容易以多種形式顯示地形信息2、精度不損失3、容易實現(xiàn)自動化、實時化4、便于存儲、更新、傳播和計算機處理5、具有多比例尺特性6、特別適用于定量分析和三維建模第39頁/共45頁第38頁/共45頁三、DEM數(shù)據(jù)來源數(shù)據(jù)源來源:(1)航空或航天遙感圖像(2)地形圖(3)地面實測記錄(4)其它數(shù)據(jù)源采集方法:●數(shù)字攝影測量:利用立體測圖儀、解析測圖儀及數(shù)字攝影測量系統(tǒng),進行人工、半自動或全自動的量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