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精品文檔精心整理精品文檔可編輯精品文檔第七章隋唐的法律制度目錄:1、第七章隋唐的法律制度2、第二章結算法律制度首頁|課程簡介|教師團隊|教學內容|教學錄像|教學設計|名師佳作|教學互動|教材及文獻|法史圖庫|教學成果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教學案例>>>教學案例
第七章隋唐的法律制度
一、本章知識點(一)隋代立法概況
1、禮法的結合與統(tǒng)一——《開皇律》
隋文帝時期,頒布了《開皇律》,是當時立法上的重大成就,也是當時法律改革的主要成果。
《開皇律》篇章體例更加簡要;刑罰簡明寬平;確立封建制五刑,即:笞、杖、徒、流、死;《開皇律》吸收北齊“重罪十條”而加以損益,正式定名為“十惡”罪,包括: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開皇律》既繼承了魏晉南北朝的“八議”、“官當”、“聽贖”制,又有所發(fā)展。創(chuàng)設“例減”之制;規(guī)定了以官當流的制度。
2、《大業(yè)律》的頒行
隋煬帝時,頒布了《大業(yè)律》,與《開皇律》不盡相同。但在歷史上沒有產生重要影響。(二)唐代立法概況
1.唐代的立法思想
第一、以隋為鑒,不但要求立法寬簡,而且力求保持法律的穩(wěn)定性與連續(xù)性;
第二、寬嚴適中,簡約明易是初唐統(tǒng)治者的基本指導思想;
第三、“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的立法指導思想;
第四、法律不避權貴、黜陟不分親疏是貞觀時期重要的立法思想。
2.律典的編纂修訂概況
《武德律》
這是唐代建立后修訂的第一部法典。
唐太宗李世民時期頒布的《貞觀律》奠定了唐代律文的基礎。
唐高宗時期,頒布《永徽律》,后對律文本身作出詳盡的注疏,經(jīng)高宗批準,將疏議分附于律文之后,時稱《永徽律疏》,成為我國歷史上迄今保存下來的最完整、最具社會影響的封建法典。
開元年間,唐朝統(tǒng)治者著手《唐六典》的編纂工作。《唐六典》以“官領其屬,事歸于職”為其基本體例,成為我國現(xiàn)存的一部最古老的行政法典。
3.法律形式
唐代法律的主要形式為律、令、格、式。其中以律為主,令、格、式則是律的重要補充。(三)唐代行政法律規(guī)范的發(fā)展
1.行政立法與監(jiān)察執(zhí)行機構
唐朝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中央設置相對獨立的監(jiān)察機構御史臺,下設臺院、察院、殿院三院;地方分州、縣兩級,實行行政、軍事、司法合一的制度。
2.唐代行政法規(guī)及其特點
唐代行政法規(guī)比較完善。唐代令與式的許多方面,《唐律疏議》的《職制律》以及《唐六典》等構成了唐代行政法規(guī)的完整系統(tǒng)。
唐代的行政法規(guī)具有如下特點:首先,唐代行政法律規(guī)范包羅范圍很廣,反映了唐代行政法規(guī)的完備性;其次,從現(xiàn)存的唐代行政法律規(guī)范中可以看出,當時的行政規(guī)范部類相當齊全,法律結構也相當嚴整,而且確定程度很高;再次,唐代行政法規(guī)所規(guī)定的法律制裁,一般是行政處罰,而且行政處罰一般只是以刑罰處罰的方式進行,反映了封建行政法規(guī)的殘酷性。(四)唐代刑事法律規(guī)范的完備
1.唐律的總則——《名例律》
《名例律》的內容大致包括以下內容:五刑、十惡、封建官僚特權制度,包括“八議”、“請”、“減”、“贖”、“官當”、“免官”。
《名例律》還規(guī)定了刑法使用的主要原則。
2.唐律的分則規(guī)定的犯罪形式
主要包括危害皇權與封建國家政治性犯罪,如“十惡”中的謀反、謀大逆、謀叛等;侵害人身的傷害罪,如“六殺”;侵奪財產的強盜、竊盜罪;貪墨罪;偽造罪。(五)唐代的民事經(jīng)濟法律規(guī)范
1.唐代的民事法律規(guī)范
唐代的民事法律規(guī)范涉及戶籍和土地立法、債與買賣契約立法、婚姻家庭立法等。
2.唐代的經(jīng)濟法律規(guī)范
唐代的經(jīng)濟法律規(guī)范包括賦稅制度、貨幣制度,以及在市場管理、度量衡的規(guī)范化與產品的標準化等方面的制度。(六)唐律的基本精神與歷史地位
1.唐律的基本精神
首先,唐律體現(xiàn)了君主專制主義與封建特權精神。
其次,唐律體現(xiàn)了封建家族倫理意識。
第三,唐律體現(xiàn)了封建倫理道德的基本精神,以禮為立法的根據(jù);以禮作為定罪量刑的標準;以禮注釋經(jīng)典。
第四,唐律體現(xiàn)了“用刑持平”的精神。
第五,唐律體現(xiàn)了規(guī)范詳備、科條簡約的精神。
2.唐律的歷史地位——中華法系的代表作
唐律集封建法律之大成,是中華法系的代表作,在中國及東南亞法制史上具有深遠影響。唐律的完備,標志著中華法系走向成熟。以中國封建時代的唐律為內涵,以周邊封建國家法律為外延,構建了區(qū)域性的法律系統(tǒng),形成了中華法系,以其獨特的風采影響著亞洲與其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七)唐代的司法制度
1.司法機構的系統(tǒng)化
唐代中央在皇帝以下設置大理寺、刑部、御史臺三大司法機構。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審判機關,刑部是中央司法行政的最高機構,御史臺是中央司法監(jiān)察機構。
在唐代,中央或地方如發(fā)生特別重大的案件,往往由大理寺卿、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在京組成中央臨時最高法庭,加以審理,稱為“三司使鞠審”,亦稱“三司推事”制。
另外,在唐初為加強京畿地區(qū)的控制,在京城長安設置京兆府。
唐代地方設州、縣兩級政權,實行行政與司法合一的制度。
2.訴訟制度的完善化
唐代的訴訟審判較前更加完善,對告訴作出了全面的規(guī)定;嚴格逮捕的各項程序;完善了審判制度,嚴格限定刑訊,確認“眾證定罪”,規(guī)定了法官的責任等等;嚴格規(guī)定上訴與復審及死刑的復核程序;詳細規(guī)定了判決的執(zhí)行。
3.監(jiān)察制度的嚴密化
唐代形成了組織完備、職責明確的御史臺和諫官制度。唐代的御史臺獨立于權力機關、行政機關之外,是對中央和地方百官進行監(jiān)察的專門機關,下設臺院、殿院、察院三院,履行推按獄訟、劾奏犯罪、巡察內外、監(jiān)督?jīng)Q囚的職責。
唐代形成了正式的諫官制度,職掌諫議、封駁、智起居事、知匭事等職責。
4.監(jiān)獄管理的制度化
唐代的監(jiān)獄制度較之以往更加完備。監(jiān)獄組織系統(tǒng)自上而下形成形成了完備的體系;有關監(jiān)獄管理的規(guī)定更加嚴密;錄囚制度進一步完善。
二、案例分析(一)房強兄弟謀反連坐案
1.案件史料
《舊唐書·刑法志》:又舊條疏,兄弟分后,廕不相及,連坐俱死,祖孫配沒。會有同州人房強,弟任統(tǒng)軍于岷州,以謀反伏誅,強當從坐。太宗嘗錄囚徒,憫其將死,為之動容。顧謂侍臣曰:“刑典仍用,蓋風化未洽之咎。愚人何罪,而肆重刑乎?更彰朕之不德也。用刑之道,當審事理之輕重,然后加之以刑罰。何有不察其本而一概加誅,非所以恤刑重人命也。然則反逆有二:一為興師動眾,一為惡言犯法。輕重有差,而連坐皆死,豈朕情之所安哉?”更令百僚詳議。于是玄齡等復定議曰:“……今定律,祖孫與兄弟緣坐,俱配沒。其以惡言犯法不能為害者,情狀稍輕,兄弟免死,配流為允?!睆闹W允潜裙潘佬?,殆除其半。
2.案情今譯
根據(jù)舊時法律,兄弟分家后,不再適用有關“蔭”的規(guī)定,但適用連坐俱死,祖孫適用連坐配沒。當時(唐太宗貞觀年間)有同州人房強,弟弟在岷州任統(tǒng)軍,因為謀反伏誅;按照當時的法律,房強應當因為緣坐處死。太宗錄囚的時候得知此案,憐憫其將死,因此動容,于是對大臣們說:“因為風俗教化未能博施,所以如今仍然需要刑典。這不是庶人的過錯,怎么能因此濫施重刑呢?這更顯得君主不德。用刑之道,應當視情節(jié)之輕重,再加以刑罰。怎么能不察其原本而一概加以誅罰呢,這違反了恤刑而重人命的原則。而且反逆表現(xiàn)為二種:一是興師動眾;二是出惡言而犯法。這兩者輕重有別,但是按照法律都要連坐處死,這使我心中不安?!庇谑亲尠俟僭斪h。房玄齡等人重新議論后上書:“如今應當規(guī)定,祖孫與兄弟緣坐,應當處以配流。其中,以惡言犯法但是沒有造成危害的,犯罪情節(jié)較輕,兄弟免死,止于配流。”皇帝準許。自此,古代傳承下來的死刑,除去大半。
3.法律評析
該案主要涉及到了唐朝法律有關“十惡”的處罰以及“坐”的發(fā)展變化。
房強之弟觸犯謀反。謀反為唐朝“十惡”之一,是指謀危社稷,指謀害皇帝、危害國家的行為。根據(jù)唐律規(guī)定,觸犯謀反大罪,要處以重刑。按照如此規(guī)定,房強之弟應當判處死刑,同時房強受株連,同樣應當被判處死刑。
但是,唐太宗在審核死刑案件的時候,出于對“德禮”及“恤刑”的考慮,認為房強兄弟不應連坐俱死,從而引發(fā)了一項重要的法律變革。修改后的唐律規(guī)定:“諸謀反及大逆者,皆斬;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絞,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祖孫、兄弟、姊妹及部曲、資財、田宅并沒官;男夫年八十及篤疾、婦人年六十及廢疾者,并免?!北景冈诋敃r并非大案,但卻引起了司法上的一次不小的改革,體現(xiàn)了司法制度從野蠻走向文明的進步。
4.參考結論
(1)關于十惡的內容及發(fā)展
“十惡”是對危害統(tǒng)治階級根本利益的十種重罪的總稱。把“十惡”置于律首,作為嚴厲打擊的對象,以增加法律的威懾力?!短坡伞っ肥枳h即載:“五刑之中,十惡尤切,虧損名教,毀裂冠冕,特標篇首,以為明誡”。
唐律中的十惡[1]規(guī)定具體是:謀反:謂謀危社稷,指謀害皇帝、危害國家的行為;謀大逆,指圖謀破壞國家宗廟、皇帝陵寢以及宮殿的行為;謀叛:謂背國從偽,指背叛本朝、投奔敵國的行為;惡逆:指毆打或謀殺祖父母、父母等尊親屬的行為;不道:指殺一家非死罪三人及支解人的行為;大不敬:指盜竊皇帝祭祀物品或皇帝御用物、偽造或盜竊皇帝印璽、調配御藥誤違原方、御膳誤犯食禁,以及指斥皇帝、無人臣之禮等損害皇帝尊嚴的行為;不孝:指控告祖父母、父母,未經(jīng)祖父母、父母同意私立門戶、分異財產,對祖父母、父母供養(yǎng)有缺,為父母尊長服喪不如禮等不孝行為;不睦:指謀殺或賣五服(緦麻)以內親屬,毆打或控告丈夫大功以上尊長等行為;不義:指殺本管上司、受業(yè)師及夫喪違禮的行為;內亂:指奸小功以上親屬等亂倫行為。
我國古代刑法中的“十惡”,源起于西漢。正如《唐律疏議》所言:“事類有十,故稱十惡。然漢制九章,雖并湮沒,其不道、不敬之目見存,原夫厥初,蓋起諸漢”。這就是說,西漢時期所謂的“不道不敬”等犯罪,就是十惡的萌芽。及至曹魏統(tǒng)治時期,有關大逆不道、不敬之罪的立法繼續(xù)沿襲下來,但比之漢朝有所改進和發(fā)展。根據(jù)《晉書·刑法志》記載:“(魏律)改賊律,但以語言及犯宗廟陵園,謂之大逆無道,腰斬,家屬從坐,不及祖父母、孫。至于謀反大逆,夷其三族,不在律令,所以嚴絕惡跡也?!笨梢钥闯?,魏律中,一方面對大逆無道罪縮小了從座的范圍;同時關于對謀反大逆夷三族,不入律。到了晉朝,關于大逆不道的立法,又進一步縮小了處罰的范圍。《晉律·刑法志》載:“減梟斬族誅從坐之條,除謀反適養(yǎng)母出女嫁皆不復還坐父母棄市”。同時強調加重對違反封建禮教的處罰。同時,張裴注晉律,對大逆不道、不敬等行為又在理論上加以闡述。后來到了齊律,出現(xiàn)了“重罪十條”,標志著“十惡”的初步形成?!端鍟ば谭ㄖ尽份d:“北齊……又列重罪十條,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惡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義,十曰內亂。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議論贖之限?!贝酥刈锸畻l,都關系到君主權力地位和封建政權的最高利益,所以封建刑律將此類犯罪作為重點打擊對象,以維護封建專制制度。但是,北周修訂法律時,曾一度刪去了“十條重罪”,“不立十惡之目,而重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義、內亂之罪。”其實也只是從形式上取消了其名目。南朝梁、陳的法律基本上與北周相同。至隋朝開皇定律時,正式于法律上確立了“十惡”之目,“又置十惡之條,多采后齊之制,而頗有損益。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謀叛,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義,十曰內亂。犯十惡及故殺人獄成者,雖會赦,猶除名?!盵2]唐朝關于十惡的立法,全部繼承了隋朝的立法,“仍遵開皇,無所損益”[3]。由此可知,中國封建刑律中的十惡,起源于西漢,形成于北齊,至隋唐朝則達到完備階段。
比較隋唐時期的“十惡”與北齊律中的“重罪十條”,可以看出,在隋唐時期,加重了對危害皇權統(tǒng)治行為的懲罰。北齊律中的“反逆”、“大逆”、“叛”,在唐律中修改為“謀反”、“謀大逆”、“謀叛”,所謂“將有逆心而有害于君父者”,就是指已產生反對皇帝的動機,并不是已有反對皇帝的行動,就構成了犯罪,這樣將犯罪行為的范圍擴大到犯意的表示或預備行為,從而加大了對危害皇權統(tǒng)治行為的防范。同時,隋、唐去“降”而增加“不睦”,說明隋唐時期也增強了對封建家庭的保護。
在唐律中,對“十惡”所規(guī)定的刑罰,比其他一般犯罪的刑罰嚴厲很多,謀反、謀大逆、謀叛,不僅犯罪者本人要處以死刑,其父母、妻子、兄弟、姐妹等親屬也要緣坐受罰,有的甚至要被處以死刑。而且,有的還關系到罪與非罪的問題。同時,根據(jù)唐朝法律規(guī)定,犯有十惡大罪的,不僅要受到嚴厲的懲罰,而且還不得享有法律所規(guī)定的赦免刑罰的優(yōu)待方法。唐律規(guī)定,凡犯有“十惡”重罪的,不得享有“議”、“請”等。
(2)關于“坐”
在中國古代,所謂“坐”是古代中國因一人犯法而使一定關系的人(如親屬、鄰里或主管者等)連帶受刑的制度。根據(jù)連帶受刑的范圍不同,分為兩種,一為“連坐”,一為“緣坐”。緣坐,又稱族刑,是指一人犯罪,株連家屬,因同犯罪人有血緣關系或家庭生活關系而受到刑罰株連;連坐是指對處于同一法律關系中的數(shù)人,一人犯罪,其他人連帶受罰,主要適用于對同職犯公罪的處罰。
在唐律中,緣坐制度主要同“十惡”大罪相聯(lián)系。首先,對反、逆罪實行緣坐?!顿\盜律》規(guī)定:犯謀反及大逆者,主犯本人皆斬,父親和十六歲以上的兒子均處絞刑;十五歲以下的兒子及母女、妻妾(包括兒子的妻妾)、祖孫、兄弟、姊妹,均沒官為奴,只有年滿八十歲或重疾殘的男性,年滿六十歲或疾殘的女性能幸免緣坐;叔伯和侄子不論是否同籍,都流三千里。律文規(guī)定,即使是“詞理不能動眾,威力不足率人”的“謀反”罪,除本人斬外,父子、母女、妻妾都要流三千里。其次,對“叛”罪實行緣坐?!顿\盜律》規(guī)定,謀叛“己上道”者,本人處斬,妻、子流二千里;如果帶領百人以上叛亂的,父母、妻、子流三千里。第三,對“不道”罪實行緣坐?!顿\盜律》規(guī)定,殺死同一家三個非賤民又無死罪的人,或者殺人后又肢解尸體的,本人處斬,妻、子流二千里。同時規(guī)定,“造畜蠱毒及教令者其本人處絞,同居之家口雖不知情,也要流三千里。犯這種罪即使遇赦,本人及同居家口仍要流三千里。此外,處流刑者及殺人移鄉(xiāng)之人,家眷要同行?!睹伞芬?guī)定,凡處流刑應發(fā)配的人,妻妾從之。即丈夫流放,妻妾必須隨夫同放。而且依《令》:一旦犯流斷定,丈夫不得棄放妻妾。即使妻妾有七出之條,也不準休棄,因為“若犯流聽放,即假偽者多,依令不放,于理為允?!?/p>
緣坐制度源遠流長?!渡袝じ适摹酚嘘P于夏代存在緣坐制度的記載:“有扈氏威侮五行,……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則孥戮汝”。商長期奉行“罪人以族”的觀念。戰(zhàn)國至秦漢是中國封建法制的形成和初步發(fā)展時期,秦國在文公二十年“初有三族之罪”[4]。漢承秦制,漢初雖曾力圖除秦苛法,“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高后元年明令廢止族刑,但不久又恢復。關于緣坐制度適用的罪名,《法經(jīng)》中列舉了窺宮、盜符、盜璽、越城、群相居等罪,秦漢時主要適用于謀反、以古非今、大逆不道等罪,但實踐中往往帶有很大隨意性和不穩(wěn)定性。就株連的范圍而言,又有“籍其家”、“同室(戶)、夷三族、夷九族等不同標準。所謂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或父母、子女、兄弟),三族加上祖孫即為五族,而九族包含高祖至玄孫的九個世代。從處斷方式而言,秦律規(guī)定,凡族刑連坐者,正犯處死(處斷方式有梟首、棄市、腰斬、車裂等)。妻子可“收孥”或“籍沒”,即沒為官奴。魏晉時期族刑緣坐雖屢有興廢,但已趨于規(guī)范,株連范圍開始縮小,并已出現(xiàn)眾多限制性規(guī)定,對出嫁女子、被收養(yǎng)者一般不再適用緣坐(謀反除外)。就適用范圍而言,緣坐仍集中于謀反,叛降等重大犯罪,特別是在“重罪十條”形成之后,一般犯罪不再實行株連。
隋唐是中國封建法制的完備時期。在魏晉之制的基礎上,緣坐制度已經(jīng)十分詳備,總體走向規(guī)范和寬平。宋律沿襲唐律,緣坐制度被繼承下來,并在適用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在適用對象上,集中于謀反、謀叛、不道等罪。明代的族刑緣坐仍主要針對謀反、謀叛、大逆等罪名。但在“重典治國,重典治吏”的思想指導下,法外用刑的情況比比皆是,緣坐適用范圍也不斷擴大。而《大清律例》規(guī)定也近似明律。(二)裴景仙乞贓案
1.案件史料《舊唐書·李朝隱傳》
武強令裴景仙犯乞取贓積五千匹,事發(fā)逃走。上大怒,令集眾殺之。朝隱執(zhí)奏曰:“裴景仙緣是乞贓,犯不至死。又景仙曾祖故司空寂,往屬締構,首預元勛。載初年中,家陷非罪,凡有兄弟皆被誅夷,唯景仙獨存,今見承嫡。據(jù)贓未當死坐,準犯猶入請條。十代宥賢,功實宜錄;一門絕祀,情或可哀。愿寬暴市之刑,俾就投荒之役,則舊勛斯允?!笔衷t不許。朝隱又奏曰:有斷自天,處之極法。生殺之柄,人主合專;輕重有條,臣下當守。枉法者,枉理而取,十五匹便抵死刑;乞取者,因乞為贓,數(shù)千匹止當流坐。今若乞取得罪,便處斬刑,后有枉法當科,欲加何辟?所以為國惜法,期守律文,非敢以法隨人,曲矜仙命?!志跋稍婕?,草昧忠節(jié),定為元勛,位至臺司,恩倍常數(shù)。載初之際,被枉破家,諸子各犯非辜,唯仙今見承嫡。若寂勛都棄,仙罪特加,則叔向之賢何足稱者,若敖之鬼不其餧而?舍罪念功,乞垂天聽。……伏乞采臣之議,致仙于法。古乃下制曰:“罪不在大,本乎情;罰在必行,不在重。朕垂范作訓,庶動植咸若,豈嚴刑逞戮,使手足無措者哉?裴景仙幸藉緒余,超升令宰,輕我憲法,蠹我風猷,不慎畏知之金,詎識無貪之寶,家盈黷貨,身乃逃亡。殊不知天孽可違,自愆難逭,所以不從本法,加以殊刑,冀懲貪暴之流,以塞侵漁之路。然以其祖父昔預經(jīng)綸,佐命有功,締構斯重,緬懷賞延之義,俾協(xié)政寬之典,宜舍其極法,以竄遐荒。仍決杖一百,流嶺南惡處?!?/p>
2.案情今譯
武強令裴景仙索取錢財,累計達五千匹,事發(fā)后畏罪逃走。皇帝大怒,召集百官,欲將其當眾處斬。李朝隱進奏道:“裴景仙因為索取賄賂,罪不至死。而且裴景仙曾祖父司空裴寂(唐朝開國功臣,唐高祖舊臣)為開國元勛。武則天初年,家中被陷害,兄弟都被株連,只剩下裴景仙獨存。根據(jù)法律,其索取錢財不應當判處死刑,而且其可以適用有關“請”的規(guī)定。鑒于裴景仙祖輩忠賢;而且一門絕祀,于情可憐。希望能夠免除死刑,將其投之荒遠,方為公平?!被实巯略t不允許。李朝隱又進奏道:生殺之柄,為人主所專;然而定罪輕重,法律有條文,臣下應當恪守。貪贓枉法的行為,屬于違背天理而得財,贓物滿十五匹處以死刑;索取錢財?shù)模驗槭撬魅∷?,贓物數(shù)量達數(shù)千匹也只是應當處以流刑?,F(xiàn)在如果因為索取錢財犯罪就要處斬,以后如果有貪贓枉法的,應當怎么處理呢?所以治理國家要尊重法律,恪守律文,不能因人用法。……而且裴景仙曾祖父裴寂,為忠良之臣,國家元勛,官至臺司,備受皇恩。武則天初年,被陷害而家破人亡,子孫死于非命,只剩裴景仙傳承血脈。如果不顧裴寂功勛,加重裴景仙的刑罰,豈不是有違賢明?……請求采納我的建議,依法處理裴景仙之案?!被实塾谑欠Q:“定罪不是根本,在于本于人情;刑罰貴在必行,而不在重。朕垂范作訓,豈是為了嚴刑峻法,屠戮生靈,使人手足無措?裴景仙輕傷法律,敗壞風俗,取財無道,犯罪逃亡。殊不知天孽可違,自身難保,所以沒有嚴格依據(jù)法律而處以重刑,本是希望懲治貪暴之流,以絕貪贓之路。然而其祖父曾經(jīng)輔佐有功,鑒于功賞,如能適用政寬之典,則可以不用處以極刑,將他發(fā)配邊荒。于是處以杖一百,流放嶺南荒蠻之地?!?/p>
3.法律評析
這個案例涉及到了唐朝關于貪贓的處罰,同時也涉及到了唐律中官吏的特權制度。
唐律中規(guī)定有“六贓”,即強盜、竊盜、受財枉法、受財不枉法、受所監(jiān)臨及坐贓。其中坐贓指官吏或一般人不是由于收受賄賂或盜竊的原因,而是為公或為私收取不應收取的財物。唐律對坐贓之罪規(guī)定處罰較輕。律條規(guī)定:一尺笞二十,一匹加一等;十匹徒一年,十匹加一等,罪,止徒三年。同時規(guī)定,如果官員或強豪倚勢向他人乞索得贓者,其處罰比“坐贓”罪減一等,就是說滿一尺笞十,滿一匹笞二十,二十匹徒一年,三十匹徒一年半,六十匹徒三年。而且罪亦止于徒三年。本案中裴景仙為武強縣縣令,雖累計獲贓數(shù)量巨大,但是屬于“挾勢乞索”,應當按照“坐贓”罪減一等論處,依律最高只能判處三年徒刑,而不應當判處死刑。皇帝出于法律的威懾性考慮,加重裴景仙的處罰,欲判處其死刑,屬于以“情”破“法”。
然而裴景仙并未被判處死刑,主要是由于三點原因:首先,裴景仙為裴寂唯一的后代,對于我國傳統(tǒng)社會“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而言,處死裴景仙有違倫常。因為在此情況下,統(tǒng)治者一般會考慮從輕,正因為如此,唐朝才有“權留養(yǎng)親”之規(guī)定。其次,唐律中有關于“請”的規(guī)定。在唐朝“請”實現(xiàn)了制度化、法制化。“請”亦稱為“上請”,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保護貴族,官僚特權的一種司法制度。在國家律令中,明確規(guī)定某些貴族和官僚犯罪審判官無權判決,只能提出適用法律的意見,奏請皇帝裁決,而皇帝往往不依法而減免刑罰?!短坡墒枳h·名例律》第九條“請章”規(guī)定:“諸皇太子妃大功以上親,應議者期以上親及孫若官爵五品以上,犯死罪者,上請,流罪以下,減一等?!蓖瑯?,《唐律疏議·名例律》第九條“請章”亦對于不適用的行為作了明確規(guī)定:“其犯十惡,反逆緣坐殺人,監(jiān)守內奸,盜,略人,受財枉法者,不用此律?!奔磳ι婕拔:蕶嘟y(tǒng)治秩序與經(jīng)濟利益等行為排斥于“請”之特權之外。裴景仙曾祖為開國元勛,可以適用“八議”中的“議功”,因此其可以適用“請”。同時其所犯為“坐贓”,不在“請”的例外之列,所以可以從輕處罰。第三,李朝隱認為,法律的權威是不能被破壞的,既然法律規(guī)定“坐贓”最高刑罰為“徒三年”,則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法律不能因人而異。這個案子發(fā)生在唐朝玄宗開元十年,在唐朝發(fā)展前期,法律的統(tǒng)一性還是能夠得以堅持。
4.參考結論
對于貪贓犯罪而言,唐朝在具有法律總綱性質的《唐律》之《名例律》中,對該類犯罪主要的幾種情形作了總結性的原則規(guī)定,并首次在法律條文中出現(xiàn)了六種非法占有公私財物的犯罪總稱———“六贓”?!笆枳h”曰:“‘在律’、‘正贓’唯有六色:強盜、竊盜、受財枉法、受財不枉法、受所監(jiān)臨及坐贓。自外諸條,皆約此六贓為罪?!盵5]其中,受財枉法,指官吏接受賄賂,替行賄人作出歪曲法律的處斷;(受財)不枉法,指官吏接受賄賂,但沒有為行賄人作出歪曲法律的處斷;受所監(jiān)臨(財物),指主管官吏接受下屬吏民財物的行為;坐贓,指官吏或一般人不是由于收受賄賂或盜竊的原因,而是為公或為私收取不應收取的財物。上述四贓即屬嚴格意義上的貪污賄賂犯罪的對象。
除此之外,《名例律》還對準枉法論、準盜論、以枉法論、以盜論等構成及概念作了詳盡的規(guī)定闡述,以利于司法機關對貪污賄賂犯罪行為更好地類推定罪。如律曰:“諸稱‘反坐’、‘罪之’、‘坐之’、‘與同罪’者,止坐其罪;稱‘準枉法論’、‘準盜論’之類,罪止流三千里,但準其罪,并不在除、免、倍贓、監(jiān)主加罪、加役流之例;稱‘以枉法論’及‘以盜論’之類,皆與真犯同?!盵6]等等。這樣,擴大了對官吏貪贓枉法行為的立案范圍,在立法上做到了有罪必罰。
由于有了《名例律》對貪贓受賄行為的總則性規(guī)定,《職制律》則在此規(guī)定前提下,詳細闡述了各種貪污賄賂行為的概念、構成及定罪量刑,歸納起來大體有以下四類:
(1)(受財)枉法與(受財)不枉法。“受財”指官吏利用職務便利收受賄賂。《唐律》不僅嚴禁官吏受財,而且視官吏收受當事人錢財后的行為進行區(qū)分。一是官吏“受有事人財,而曲法處斷者,為枉法贓”;[7]二是“雖受有事人財,處斷不為曲法者,為不枉法贓”。[8]前者即是受財枉法,后者即是受財不枉法。另曰:“諸有事以財行求,得枉法者,坐贓論;不枉法者,減二等。即同事共與者,首則并贓論,從者各依已分法?!盵9]這里的“得枉法者”與“不枉法者”都屬官吏貪贓罪,但因為前者產生了“枉法”的危害結果,而受到重懲,嚴重的還要判處死刑,后者的處理則相應較輕,最重的也只是判處遣送到邊遠地區(qū)服勞役。《唐律》對官吏受財枉法與受財不枉法的處罰規(guī)定,考慮到了刑罰的輕重與犯罪危害結果大小之間的聯(lián)系,相當于符合現(xiàn)行刑法規(guī)定的罪刑相適應原則。
(2)受所監(jiān)臨(財物)。即指官吏在自己的管轄范圍內接受財物的行為?!妒枳h》曰:“諸監(jiān)臨之官,受所監(jiān)臨財物者,一尺笞四十,一匹加一等;八匹徒一年,八匹加一等;五十匹流二千里。與者,減五等,罪止杖一百。乞取者,加一等;強乞取者,準枉法論?!盵10]監(jiān)臨官(即負直接責任的主管官員)非因公事利用職權收受財物,即相當于今天所說的受賄,而“乞取者”即相當于今天所說的索賄,處罰上罪加一等,“強乞取者”即指以暴力或脅迫手段索賄,準枉法論,處以更為嚴厲的刑罰?!堵氈坡伞穼κ芩O(jiān)臨財物的貪贓受賄行為又具體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私役使所監(jiān)臨,指官吏因私無償或不按市價使用其管轄范圍內的物力與人力?!妒枳h》曰:“諸監(jiān)臨之官,私役使所監(jiān)臨,及借奴婢、牛馬駝騾驢、車船、碾、邸店之類,各計庸賃,以受所監(jiān)臨財物論?!盵11]即官吏私自使用所部人員及奴婢、牲畜、車船等,除各驗日計雇賃錢外,還要以受所監(jiān)臨財物治罪。又曰:“即役使非供己者,計庸坐贓論,罪止杖一百。其應供己驅使,而收庸直者,罪亦如之。若有吉兇,借使所監(jiān)臨者,不得過二十人,人不得過五日。其于親屬,雖過限及受饋、乞貸,皆勿論。營公廨借使者,計庸賃,坐贓論減二等。即因市易剩利及懸欠者,亦如之?!盵12]表明了《唐律》針對監(jiān)臨之官私役使所監(jiān)臨行為的不同情況分別作出具體處理規(guī)定:不應由本官役使之人而役使者,計庸坐贓致罪;若有紅、白之類喜事者,準許借使監(jiān)臨部內,但所使總數(shù)不得超過20人,每人不得過5日,超過者,計庸坐贓致罪;為營造公廨使者,各計庸賃坐贓論減二等治罪等。由此可見,對官吏的這類假公濟私的貪污行為的打擊是較為全面而有力的?!短坡伞穼倮籼貦嗟南拗菩砸?guī)定,為吏治的清廉在客觀上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法律環(huán)境。
第二、貸所監(jiān)臨財物。指官吏在自己所管轄的范圍內利用職權借貸或買賣財物,并從中非法牟利的行為。相當于今天所說的吃回扣或變相吃回扣的行為?!妒枳h》曰:“諸貸所監(jiān)臨財物者,坐贓論;若百日不還,以受所監(jiān)臨財物論。強者,各加二等。若賣買有剩利者,計利以乞取監(jiān)臨財物論。強市者,笞五十;有剩利者,計利準枉法論。即斷契有數(shù),違負不還,過五十者,以受所監(jiān)臨財物論。即借衣服、器玩之屬,經(jīng)30日不還者,坐贓論,罪止徒一年?!盵13]即為《唐律》對這方面規(guī)定的細化:官吏于所部借貸財物,一律以坐贓論處;官吏以脅迫方式強行借貸,按加二等治罪;官吏以權勢于所部強行買賣財物,以貪贓論處;官吏于所部借用公家的衣服、氈褥、器玩之類,滿30日不歸還,除將所借之物歸還外,另罪止徒一年等。官吏利用職權在自己所管轄范圍內借貸和賣賣財物,是一種擾亂經(jīng)濟秩序,損害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廉潔形象的行為,可見,《唐律》對此作出的禁止性規(guī)定比現(xiàn)行刑法更為細密。
第三、出使受財。指官吏奉命出使,在所使之處受贈以及索要財物的行為?!妒枳h》曰:“諸官人因使,于使所受送饋及乞取者,與監(jiān)臨同;經(jīng)過處取者,減一等。即強乞取者,各與監(jiān)臨罪同?!奔础短坡伞穼⒐倮艚杩诔霾钪畽C收受財物的行為視為與監(jiān)臨官受財屬同一性質行為,一般區(qū)分為三種情況:一是官吏奉派出使接受所出使地區(qū)饋送財物,計贓論罪;二是出使官吏在其經(jīng)過地區(qū)接受財物,減一等治罪;三是職負糾彈的官吏,雖于經(jīng)過之處接受財物,亦按所監(jiān)臨財物治罪?!短坡伞返纳鲜鲆?guī)定考慮得十分周密。因為官吏在所管轄地區(qū)內有職有權,而職負糾彈的官吏往往是“代天巡狩”,到了使所很容易作威作福,所以對他們受財要加重處罰。至于官吏于經(jīng)過處只是勿勿過路,與當?shù)乩习傩諞]有直接利害關系,老百姓未必畏懼供奉,所以對他們處罰從輕是合情合理的。
第四、監(jiān)臨主司受財?!妒枳h》曰:“監(jiān)臨主司,謂統(tǒng)攝驗及行案主典之類?!薄堵氈坡伞芬?guī)定:“諸監(jiān)臨主司受財而枉法者(即指負有領導、監(jiān)督之責或主辦某項工作的官吏而接受他人財物的行為)。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按監(jiān)臨主司受賄比一般官吏受賄處罰加重,枉法者入于死刑,不枉法者亦罪止加役流?!短坡伞穼ΡO(jiān)臨主司貪贓予以重懲的合理性在于監(jiān)臨主司一般聲勢顯赫,大權在握,在管轄范圍內老百姓沒有不畏懼的,一旦其進行犯罪,社會危害性也更大,故有必要對其加重處罰。
第五、坐贓。指官吏利用職權收受不應收取的財物?!短坡伞分械摹峨s律》里就有“坐贓致罪”的律條?!妒枳h》曰:“然坐贓者,謂非監(jiān)臨司,因事受財,而罪由此贓,故名坐贓致罪。犯者,一尺笞二十,一匹加一等;十匹徒一年,十匹加一等,罪止徒三年。假如被人侵損,備償之外,因而受財之類,兩和取與,于法并違,故與者減取人五等。即是彼此俱罪,其贓沒官?!笨梢姡辛恕白E致罪”的具體規(guī)定,唐代官吏們因事而接受他人財物的在法律上就無所逃循了。此外,《唐律》中“以坐贓論”的情形比比皆是,如《疏議》曰:“諸受人財而為請求者,坐贓論加二等;監(jiān)臨勢要,準枉法論。”即一般官吏接受當事人錢財而為請求的,以坐贓論;對有權勢的官宦或主管人員則以枉法論處。《唐律》還嚴禁官吏接受他人財物許為囑請,即若當事人私下請求,許以財物以相謝,官吏聽從當事人放財?shù)恼埱?。這種情形下雖未接受財物,但屬于事先約定許財,按《唐律》規(guī)定,亦屬官吏貪贓。反之,若接受他人財物許為囑請,但未待囑請而事發(fā)者,止從坐贓之罪,不加二等。又如《職制律》規(guī)定:“諸有事以財行求,得枉法者,坐贓論;不枉法者,減二等。即同事共與者,首則并贓論,從者各依己分法。”(三)張琇兄弟復仇殺人案
1.案件史料《舊唐書·張琇傳》
張琇者,蒲州解人也。父審素,為巂州都督,在邊累載。俄有糾其軍中贓罪,敕監(jiān)察御史楊汪馳傳就軍按之。汪在路,為審素黨與所劫,對汪殺告事者,脅汪令奏雪審素之罪。俄而州人翻殺審素之黨,汪始得還。至益州,奏稱審素謀反,因深按審素,構成其罪。斬之,籍沒其家?,L與兄瑝,以年幼坐徙嶺外。尋各逃歸,累年隱匿。汪后累轉殿中侍御史,改名萬頃。
開元二十三年,瑝、琇候萬頃于都城,挺刃殺之。瑝雖年長,其發(fā)謀及手刃,皆琇為之。既殺萬頃,系表于斧刃,自言報仇之狀。便逃奔,將就江外,殺與萬頃同謀構父罪者。行至汜水,為捕者所獲。時都城士女,皆矜琇等幼稚孝烈,能復父仇,多言其合矜恕者。中書令張九齡又欲活之。
裴耀卿、李林甫固言:“國法不可縱報仇?!鄙弦詾槿唬蛑^九齡等曰:“復仇雖禮法所許,殺人亦格律具存。孝子之情,義不顧命,國家設法,焉得容此!殺之成復仇之志,赦之虧律格之條。然道路誼議,故須告示?!蹦讼码吩唬骸皬埇壍刃值芡瑲ⅲ茊柨畛?。律有正條,俱各至死。近聞士庶,頗有誼詞,矜其為父復仇,或言本罪冤濫。但國家設法,事在經(jīng)久,蓋以濟人,期于止殺。各申為子之志,誰非徇孝之夫,展轉相繼,相殺何限!咎繇作士,法在必行;曾參殺人,亦不可恕。不能加以刑戮,肆諸市朝,宜付河南府告示決殺。”瑝、琇既死,士庶咸傷愍之,為作哀誄,榜于衢路。市人斂錢,于死所造義井,并葬瑝、琇于北邙。又恐萬頃家人發(fā)之,并作疑冢數(shù)所。其為時人所傷如此。
2.案情今譯
張琇的父親張審素,任巂州都督,多年駐守邊疆。后來因為有人舉報軍中貪贓,唐玄宗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監(jiān)察御史楊汪赴巂州軍中審理該案。楊汪在路上時,被張審素一黨所劫持,當著楊汪的面將告發(fā)者殺死,并威脅楊汪,讓其上奏,免張審素之罪。后來有蒲州人殺死張審素黨羽,楊汪才得以逃回。到了益州,上奏張審素謀反,并深按其獄,構成其謀反之罪,使張審素終以謀反被誅,全家籍沒。張審素的兩個兒子張璜、張琇因年幼免死,流放嶺南。(按唐律:犯謀反大逆之罪者,父子連坐皆死;但如果其子年齡在十歲以下,可上奏請皇帝決定是否從死,七歲以下,則可以直接免死)。楊汪事后升為殿中侍御史,并改名楊萬頃。張審素二子至嶺南,不久便逃回,隱匿民間數(shù)年,伺機為父報仇。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三月,年僅十幾歲的張璜、張琇兄弟在東都洛陽等候到楊汪,用刀殺死了他。張璜為兄長,但首謀及手刃仇人者,皆是張琇所為。既殺仇人,兄弟倆在現(xiàn)場留有一封書信,言其父被冤之狀,然后欲往官府,被捕獲。二人預謀殺人,在律有正條,當處死刑;然而二人是以年少之軀,舍身為父報仇,屬孝烈之行,前朝屢有免死之例。于是玄宗召集群臣議其案。議者多以為二子之父死非其罪,二人少年孝烈,為父報仇,應加寬宥。宰相張九齡亦持此議,欲全活二子。但宰相裴耀卿、李林甫反對上述意見,他們認為若寬免二子,將破壞國法。玄宗亦贊同此論,他對張九齡說:“為父報仇雖為禮法所贊許,但殺人卻為法律所禁止。孝子之心,舍身報仇,義不顧命,此情可嘉,然國家設法律,不能對此聽之任之。今若依律殺之,可成全其舍身復仇之志,赦之則破壞了刑法律條,理雖如此,但今朝野議論紛紛,故須有所宣告。”于是玄宗下敕稱:“國家指定法律,本為制止謀殺。如果每個人都各伸為子之志,那沒有誰是不孝之人,輾轉相仇,何有極限!昔孔門高徒曾參復仇殺人都不可饒恕,何況張家二子呢。”敕下后,便將二子交付河南府杖殺。對二子之死,無論官吏百姓都很感傷憐憫。
3.法律評析
對于復仇,在當時是一個爭論十分大的問題。唐律對此未作出規(guī)定。法律禁止殺人,而儒家經(jīng)典對此加以肯定,社會輿論對此種復仇行為歷來給予很大的同情,因此,使得發(fā)生這種案子之后,往往一事一論,隨朝隨事而定,因而經(jīng)常發(fā)生變化。就唐朝而言,太宗、高宗朝傾向于情理,多加以寬免;而其他諸朝,則多偏重于依律處治。
《唐律》中沒有關于“復仇”問題的專條。只是規(guī)定禁止雙方當事人私下和解?!短坡墒枳h·賊盜律》“親屬為人殺私和”條規(guī)定:“諸祖父母、父母及夫為人所殺,私和者流二千里;期親,徒二年半;大功以下,遞減一等。受財重者,各準盜論。雖不私和,知殺期以上親,以三十日不告者,各減二等?!睆膶嵸|上而言,復仇問題涉及到了中國古代“禮”與“法”之間的沖突?!岸Y”與“法”是中國古代治國的兩種手段,帝王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達到禮與法的和諧,可是禮與法畢竟不是同一范疇的事物,不和諧、甚至是沖突之處在所難免。而本案中,雙方的爭論在于“禮”與“法”之間在出現(xiàn)沖突之時如何取舍的問題,涉及到了法律實施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出現(xiàn)沖突之時如何取舍的問題。
由于我國傳統(tǒng)法律中“禮法結合”的特點,一方基于“禮”對法的指導意義,強調其社會效果,認為舍身報仇是弘揚孝道,符合儒家經(jīng)典,符合“仁”的規(guī)定;而且前朝屢有免死的先例,因此主張免除張琇兄弟死刑。另一方則認為法律具有明確性,不可輕違,而且處以張琇兄弟死刑從社會效果上而言,也成全了其孝名,兼顧了法律實施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因此,唐玄宗最后判處其死刑。
4.參考結論
對于復仇的問題,各朝對其態(tài)度有一個從允許到禁止的發(fā)展過程,中間經(jīng)歷了數(shù)次反復與爭論。
春秋時期的儒家認為,如果某人父母被殺,他可以用暴力的方式報復?!抖Y記·檀弓》載:子夏問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寢苫,枕干,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斗?!薄抖Y記·曲禮》載:“父之仇,弗與共戴天。”
西漢初年,復仇行為與一般犯罪行為一樣要受到法律的追究。漢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淮南厲王劉長為報母仇而親手殺死了辟陽侯,他隨即去向漢文帝請罪。文帝很同情他,加上劉長又是文帝的親弟弟,所以赦免了劉長,沒有治他的罪??梢姡瑒㈤L和漢文帝都知道這種行為應當受到法律追究,只是出于種種考慮,漢文帝動用了自己的赦免權,免除了劉長的刑事責任。這也是中國封建最高統(tǒng)治者第一次赦免復仇者。除此之外,史籍中還有一些復仇者受到法律追究的記載。這種由放任到制裁的轉變,應該是從秦朝開始的,是秦王朝推行封建法治主義治國策略的結果。
到了西漢末期,出現(xiàn)了迄今所見最早的禁止復仇的法律規(guī)定。東漢光武帝時(25年~55年),議郎給事中桓譚在上書痛陳復仇的諸多弊端之后提出:“今宜申明舊令,若已伏官誅而私相傷殺者,雖一身逃亡,皆徙家屬于邊,其相傷者,加常二等,不得雇山贖罪。如此,則仇怨自解,盜賊息矣。”[14]這表明在此之前已經(jīng)存在有關禁止私相復仇的《令》。所謂“舊令”,是指前代漢室帝王所頒布的令。當時,最早禁止復仇的法律規(guī)定是以“令”的形式出現(xiàn)的,而并未規(guī)定在《漢律》這樣的基本法典之中。
東漢時期,關于復仇的法律規(guī)定有所反復。東漢章帝年間(76年~84年)出現(xiàn)了對復仇者予以寬大處理的法律規(guī)定。當時,有人因父親受到他人侮辱而殺死對方。在漢章帝的親自干預下,該人被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皇帝做出的這一判決成了后來審斷類似案件的依據(jù),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輕侮法》。《輕侮法》實施一段時間之后,援引《輕侮法》對復仇者加以減免刑罰的案件激增,達到了四五百件,而且增長勢頭依然迅猛。有批評者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樣的法律一方面不能阻止輕侮行為的出現(xiàn),另一方面是大開了人民相互仇殺的門路。因而,到了東漢和帝統(tǒng)治時期(89年~105年),《輕侮法》即被廢除,其間它最多實行了30余年。不過《輕侮法》還是改變了以往對復仇者繩之以法的處理原則,開創(chuàng)了對復仇者網(wǎng)開一面的法律傳統(tǒng)。
東漢末年黃巾大起義之后,政局動蕩,民間私相復仇之風又起。所以東漢獻帝建安十年(205年),把持政權的曹操“令民不得復私讎,禁厚葬,皆一之于法”[15]。曹丕稱帝建立魏以后繼續(xù)推行禁止復仇的政策,黃初四年(223年),他頒布詔令說:“喪亂以來,兵革未戢,天下之人,互相殘殺。今海內初定,敢有私復仇者皆族之?!辈茇У膬鹤游好鞯劢y(tǒng)治時期頒布了《魏律》,其中規(guī)定:“賊斗殺人,以劾而亡,許依古義,聽子弟得追殺之。會赦及過誤相殺,不得報仇。”[16]
兩晉時期又對“會赦不得報仇”的制度進行了一番改進。由《宋書·傅隆傳》中引述的《晉律》條文可知,《晉律》規(guī)定:“殺人父母,徙之二千里外?!奔礆⑺浪烁改傅娜?,如果得到赦免,那么必須將他遷徙到外地去安置,使復仇者因找不到仇家而無法復仇。
南北朝時,南朝基本上是沿用《晉律》的基本精神。北朝的法律中現(xiàn)僅見《北周律》中規(guī)定:“若報仇者,告于法而自殺之,不坐。”“又初除復仇之法,犯者以殺論?!盵17]
《唐律》中沒有關于“復仇”問題的專條。只是規(guī)定禁止雙方當事人私下和解?!短坡墒枳h·賊盜律》“親屬為人殺私和”條規(guī)定:“諸祖父母、父母及夫為人所殺,私和者流二千里;期親,徒二年半;大功以下,遞減一等。受財重者,各準盜論。雖不私和,知殺期以上親,以三十日不告者,各減二等?!闭且驗檫@樣,對于復仇的問題在唐朝引起了很大的爭論,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陳子昂、柳宗元、韓愈。陳子昂認為應該將輿論與法律分開。他肯定了復仇者的誠實,并將其行為列入高尚道德者一列。因此,如果免除他的罪,他的生命就完全得到解脫,但國家會同時剝奪他的德行。通過不允許他實現(xiàn)死亡的愿望,他正義的抱負將被視為不真實。因此陳子昂對復仇案件的意見認為:復仇者應被懲罰以鞏固法律的地位,但應在他家鄉(xiāng)的墓旁立碑紀念他的孝行。而柳宗元則認為,“旌與誅不得并也”[18],因此堅持儒家傳統(tǒng)觀點,對于同一個行為,政府禮與懲罰的標準可能是一致的,但在使用上有所不同。在獎賞一個人的同時懲罰他是沒有意義的,反而擴大了對法律文字敘述的理解,它使這種控制社會的工具變得沒有信用,并使每一個人都感到盲目。柳宗元說,實際上,正是這種精確制度的完整性引起了如此紛爭。精確的意圖應在盡可能合理的同時,充分認識人們的基本情感。到了唐憲宗年間,由于發(fā)生了梁悅復仇殺人案,韓愈上書《復仇狀》[19],專門論述了處理復仇殺人案件的原則,認為“復仇,據(jù)禮經(jīng)則義不同天,征法令則殺人者死。禮法二事,皆王教之端,有此異同,必資論辨?!宰訌透赋?,見于《春秋》,見于《禮記》,又見于《周官》,又見于諸子史,不可勝數(shù),未有非而罪之者,最宜詳于律。而律無其條,非闕文也。蓋以為不許復仇,則傷孝子之心,而乖先王之訓;許復仇,則人將倚法專殺,無以禁止其端矣?!币虼?,“宜定制曰:凡有復復仇者,事發(fā)具事曰,下尚書省集議復奏,酌其宜而處之,則經(jīng)、律無失其旨矣?!?/p>
唐朝之后,宋朝因襲唐律,《宋刑統(tǒng)·斗訟律·祖父母父母為人毆擊子孫卻毆擊門》規(guī)定的律文與《唐律疏議》“祖父母為人毆擊”條一模一樣,只是附有名為“復仇”的臣等起請條,其內容非常簡單:“如有復祖父母、父母之仇者,請令今后具案,奏取敕裁。”乃是對唐律沒有規(guī)定復仇的一種補充。但是沒有明確規(guī)定如何處理,只是規(guī)定奏請皇帝裁決。
到了明朝,在正律中仍然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明史·刑法志二》載:“至罪囚打斷起發(fā)有定期,刑具有定器,停刑有定月日,檢驗尸傷有定法,恤囚有定規(guī),籍沒亦有定物,惟復仇者無明文。”“復仇,惟祖父被毆條見之,曰:‘祖父母、父母為人所殺,而子孫擅殺行兇人者,杖六十。其即時殺死者勿論。其余親屬人等被人殺而擅殺之者,杖一百?!薄罢攘痹诿鞔欠浅]p的刑罰,比死刑要輕。之所以這樣規(guī)定,就是考慮到親人被害之后,當事人的內心感受,同時對于私自復仇的行為國家又不能不有所懲戒,所以只能是大幅度減輕處罰,卻又不能免除處罰。
《大清律例》的律文基本上沿襲明律,所以《大清律例》中“父祖被毆”條的律文與《大明律》完全相同,但是清代的條例對律文做出了不少修改和補充,《大清律例·刑律·父祖被毆》所附咸豐二年改定的一則條例就使得清代關于復仇的立法嚴格了許多:“祖父母、父母為人所殺,兇犯當時脫逃,未經(jīng)到官,后被死者子孫撞遇殺死者,照擅殺應死罪人律,杖一百。其兇犯雖經(jīng)到官擬抵,或于遇赦減等發(fā)配后,輒敢潛逃回籍,致被死者子孫擅殺者,杖一百、流三千里,若本犯擬抵后援例減等,問擬軍流,遇赦釋回,國法已伸,不當為仇。如有子孫敢復仇殺害者,仍照謀故殺本律定擬,入于緩決,永遠監(jiān)禁。至釋回之犯,復向死者子孫尋釁爭鬧,或用言譏誚,有心欺凌,確有實據(jù)者,即屬怙惡不悛,死者子孫忿激難堪,因而起意復仇致斃者,仍于謀故殺律上減一等,擬以杖一百、流三千里?!保ㄋ模┥瞎倥d醉酒殺人自首案
1.案件史料
改為《舊唐書·王彥威傳》
興平縣人上官興,因醉殺人亡竄,吏執(zhí)其父下獄,興自首請罪,以出其父。京兆尹杜悰、御史中丞宇文鼎,以其首罪免父,有光孝義,請減死配流。彥威與諫官上言曰:“殺人者死,百王共守。若許殺人不死,是教殺人。興雖免父,不合減死?!痹t竟許決流。
2.案情今譯
興平縣人上官興,醉酒后殺人逃跑,官府將他的父親抓獲下獄,上官興得知后為了將他父親救出,便自首請罪。京兆府尹杜悰、御史中丞宇文鼎認為,上官興自首謝罪拯救其父親,是發(fā)揚孝道的行為,建議免除死刑,處以流配之刑。但是王彥威與諫官上奏認為:“殺人者死是從古至今的法則。如果殺人者不處以死刑的話,則是誘導人殺人。上官興雖然是為了使其父親免受追究,但是不應當免除死刑?!钡腔实圩詈笙略t,將上官興處以流刑。
3.法律評析
這個案例是唐朝關于自首如何認定的問題,同時也涉及到了唐朝禮與法之間的關系。
自首是唐律中相當詳盡與完備的法律制度之一。唐律確定自首制度的目的,主要是鼓勵犯罪分子改過自新?!睹伞分械氖枳h規(guī)定:“過而不改,斯成過矣。今能改過,來首其罪,皆合得原?!蓖瑫r,唐律規(guī)定了自首成立的條件,自首必須在罪案未發(fā)的情況下進行,即行為未被發(fā)覺。如“犯罪已發(fā),雖首不原”,即如果已發(fā),則不能成立自首。
同時,由于罪犯自首的主觀動機和客觀原因不同,會出現(xiàn)不完全自首的情況,唐律作出了減刑的規(guī)定。其中犯罪逃亡自首的,律文規(guī)定,可以減二等處罰,即“其知人欲告及亡叛而自首者,減罪二等坐之?!?/p>
對于自首,唐律還作出了例外規(guī)定,有些情況不能適用自首?!睹伞芬?guī)定:“其于人損傷、于物不可備償……不在自首之例?!笨芍獋λ说姆缸锸遣贿m用于自首的,不得減免刑罰。
在本案中,上官興在醉酒后殺人,并且案發(fā)后逃亡,因此官府將其父親抓獲歸案。出于拯救其父親的心理,上官興自首歸案。依據(jù)法律的規(guī)定,上官興的行為屬于傷害他人的行為,不適用于自首;同時,其行為不屬“未發(fā)”,因為官府已經(jīng)立案并抓獲了其父親。因此,其行為應不屬于自首,不能適用免刑或減刑。因此王彥威等人的建議是正確的。
但是,上官興最終被減刑,適用了流刑。之所以如此,便是唐朝“禮”對法的影響。唐律既是中國古代法的代表性法典,又是中華法系的典型性法典。它還是中國古代禮法結合的最終產物,能充分體現(xiàn)中國古代的禮法關系。這種關系概括而言是:禮是法的指導;法是對禮的維護。這種禮法結合的關系不僅應用于立法,而且貫穿于司法中。禮法結合的一個重要方面便是法對宗法家族制度的維護。而對宗法家族制度的維護,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便是對“孝”的維護和弘揚。因此,經(jīng)常發(fā)生以“禮”改“法”的現(xiàn)象。本案中,由于上官興投案的本意是救其父親,符合“孝道”,因此,出于“有光孝義”的初衷,皇帝最終減免了其死罪,適用了流刑。
4.參考結論
歷代封建刑法都非常注意犯罪自首的問題。但秦代嚴于法治,自首只能減刑,不能免刑。及至漢朝,封建刑法中的自首制度,不僅有所發(fā)展,而且日益完備。按漢律規(guī)定,犯罪后而自首的,不僅可以減輕其刑罰,還可以免除其刑罰。正由于漢律所規(guī)定的自首制度特別符合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與需要,所以魏晉南北朝各朝的立法一直采用這一制度。唐律繼承了自首減免刑罰的原則,并對自首作出了十分詳細的規(guī)定,形成了完備的法律制度。
唐律對自首做出了詳細而全面的規(guī)定。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唐律規(guī)定了構成自首的基本要求在于“犯罪未發(fā)”。未發(fā),即是未被官府查覺。《疏議》曰:“若有文牒言告官司,判令三審,牒雖未入曹局,即是其事已彰,雖欲自新,不得成首?!边@就是說,犯罪一經(jīng)有人告發(fā),不論官司是否已經(jīng)著手處理,都認為是犯罪已發(fā),雖主動到官司投案,亦不能按自首處理。
第二,在具體適用過程中,要注意區(qū)分不同的情況。
對于犯有輕重不同的罪責的,其輕罪雖被發(fā)覺,但能夠自首重罪的,可以免除其重罪的刑事責任?!妒枳h》規(guī)定:“假有已被推鞠,因問乃更別言余事,亦得免其余罪?!边@些規(guī)定都是“未發(fā)而自首”原則的引伸與發(fā)展。
自首不實及不盡者,只追究其不實不盡之罪的刑事責任,但應判處死刑的則可以減一等治罪。《名例律》規(guī)定:“即自首不實及不盡者,以不實不盡之罪罪之?!弊允撞粚嵳呷鐝姳I得贓,但自首為竊盜,雖然贓物已經(jīng)首、盡,仍以強盜不得財論罪。所謂自首不盡者,如枉法取財十五匹,只自首十匹,尚隱瞞了五匹,即為不盡之罪,亦應追究其刑事責任。假如有人強盜二十匹,自首十匹,其余十匹未自首則應對其余十匹追究刑事責任。
遣人代為自首與犯罪人自首相同,相為容隱者告發(fā)亦與犯罪人自首相同。所謂遣人代首,如甲犯罪,派遣乙到官府去代他自首,不限親疏,只要出于犯罪人的委托而代他自首的,就和犯罪者本人自首相同。依法得相為容隱即同居之人及大功以上親應互為容隱,而部曲、奴姆皆得為主隱,如上述負有相互容隱義務者到官府告發(fā),亦同于罪人自首之法。
如果犯罪人已經(jīng)知道別人要到官府告發(fā)而自首的,雖不能完全免除其刑事責任,但可以減罪二等處理。如系逃亡的罪人或叛亂已經(jīng)上道的人,雖然沒有到官府自首其罪行,但能歸還本所的,亦即歸還于當初逃叛之所在地的,亦可以減罪二等處理。
唐律同時作出了例外規(guī)定,列舉了不適用自首的犯罪?!睹伞芬?guī)定:“其于人損傷、于物不可備償……若越度關及奸,并私習天文者,并不在自首之例?!睋?jù)此,下列犯罪不適用自首。第一,傷害罪不適用自首,不得減免刑罰。但若傷害是因他罪引起而自首,“得免所因之罪?!崩缫虮I而傷人自首,盜罪可免,傷害罪不免。第二,關于“不可備償之物”的犯罪,不適用自首免罪的規(guī)定。對于何為“不可備償”之物,疏議解釋說,所謂不可備償之物是指寶印、符節(jié)、制書、官文書、甲弩、施旗、幡幟、禁兵器及禁書之類私家不應有的東西。但是,如果“本物見在首者,聽從免法?!钡谌蕉?、越度關罪,自首不原?!睹伞?3條疏文規(guī)定:私度、越度雖自首,“皆以正犯科之”。第四,奸良人罪,不適用自首免罪。注文規(guī)定:“奸謂犯良人?!钡艏橘v民,仍能成立自首。第五,私習天文罪不能自首原罪。古代天文星象之事完全由朝廷嚴加控制,私自學習,即構成大罪。
同時,在具體使用關于自首的法律規(guī)定時,還要注意“禮”與“法”的關系?!短坡墒枳h》是中國古代一部十分完備的法典,為當時法制的發(fā)達和社會的穩(wěn)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在唐朝法律實踐中,“禮”與“法”之間的關系,對于法律實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首先,唐律以禮作為立法的指導思想,即“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其次,唐代以禮作為定罪量刑的標準,凡是違背禮義規(guī)定的,都要嚴加懲處。另外,唐律的疏議部分經(jīng)常以禮注釋經(jīng)典。所以,禮是唐律的靈魂。而“禮”的核心便是三綱五常,講究父子之情、君臣之義。
但是,在唐律中禮與法雖有聯(lián)系,但也有矛盾,因為它們畢竟不是同一行為規(guī)范,存在一定的差別。禮是原則性的規(guī)定,內容不可能十分詳盡;法則比較具體,便于實施。禮的內容比較穩(wěn)定,皆需從儒家經(jīng)典中找到論據(jù);法的內容則變化較大,統(tǒng)治者可根據(jù)自己的需要,修撰其中的規(guī)定,甚至制定新內容。禮沒有法律規(guī)范邏輯結構中制裁部分的內容;法則有,而且制裁部分的內容與罪行相適應。這些都決定了唐律中的禮與法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本案中,上官興的行為便是屬于違于法但合于禮的行為,對此,唐代統(tǒng)治者出于弘揚孝義的原則,對上官興作出了悖于法律規(guī)定的處罰,說明了唐代“禮”對“法”的重大影響。(五)曲元衡杖殺柏公成母案
1.案件史料《舊唐書·裴潾傳》
穆宗即位,……征潾為兵部員外郎,遷刑部郎中。有前率府倉曹曲元衡者,杖殺百姓柏公成母。法官以公成母死在辜外,元衡父任軍使,使以父廕征銅。柏公成私受元衡資貨,母死不聞公府,法寺以經(jīng)恩免罪。潾議曰:“典刑者,公柄也。在官者得施于部屬之內;若非在官,又非部屬,雖有私罪,必告于官。官為之理,以明不得擅行鞭捶于齊人也。且元衡身非在官,公成母非部屬,而擅憑威力,橫此殘虐,豈合拘于常典?柏公成取貨于仇,利母之死,悖逆天性,犯則必誅?!弊嘞?,元衡杖六十配流,公成以法論至死,公議稱之。
2.案情今譯
唐穆宗登基稱帝后,……任命裴潾為兵部員外郎,又改任刑部郎中。
當時長安城中有個叫曲元衡的人,是前率府的倉曹,杖殺(用棍棒打死)了平民百姓柏公成的母親。柏公成私下接受了曲元衡的錢財,隱瞞了其母親的死訊,不向官府報告。后來事情敗露,官府立案審理。法官認為柏公成的母親死在了傷害致死罪的保辜期限之外,又以曲元衡之父曾任朝廷軍使,曲元衡可依法受其父官階的蔭護,判他可以錢贖罪。對于柏公成私下接受曲元衡的錢財,隱瞞其母親的死訊,未向官府報告的行為,后來因為恩赦免罪。
裴潾認為:“實行刑罰是國家統(tǒng)治手段?!弊鳛楣倮簦梢栽谄涔茌犅氊煼秶畠仁┬行塘P;如果一方既不是官府之人,另一方又不是其管轄范圍之內的部屬,即使犯了私罪,也必須告官,由官府處理。為官之道,就是要明白不得對百姓擅用刑罰。本案中曲元衡既不是官吏(殺人時已不是官吏),柏公成的母親又不是其管轄之民,但曲元衡卻擅行暴力威逼,如此蠻橫殘虐的行為,豈能容于常理。柏公成收受殺母仇人的財貨,居然借母親之死而獲利,違背天理,犯此惡行者必須處死?!焙髞砘实巯轮迹馓幰哉攘⑻幰耘淞鳎ǖ搅鞣诺胤嘁郏┲?,柏公成按照法律處以死刑。大家對此案的判決都很贊同。
3.法律評析
這個案例反映了唐朝關于保辜制度的規(guī)定。古代保辜制度是我國古代刑法中一個獨特的法律制度。所謂保辜,其基本內容是毆人致傷后,規(guī)定一定的期限,視期限屆滿時的傷情,再定罪量刑。如果被害人在受傷后保辜期限屆滿之日后死亡,即認為毆傷與死亡沒有直接因果關系,對加害人應以毆人致傷論。
《唐律疏議·斗訟》規(guī)定:諸保辜者,手足歐傷人,限十日;以他物毆傷人者,限二十日;以刃及湯毆傷人者,三十日;折、跌肢體及破骨者,五十日。限內死者,各依殺人論;其在限外及雖在限內,以它故死者,各依本毆傷法。
根據(jù)此規(guī)定,保辜制度僅適用于毆打或傷害他人,但尚未當場致死的案件。辜限由法律規(guī)定,以辜限內的不同結果作為定罪量刑的根據(jù)。而法律規(guī)定的辜限是不同的,以手足歐傷他人,辜限為十日;以其他兇器毆傷他人的,辜限是二十日;用刀刃或者是熱的液體致人傷的,辜限為三十日;導致肢體受損或者骨折的,辜限為五十日??梢姽枷薜拈L短與斗毆時即時造成的傷害程度和使用的兇器危害程度是成正比的。斗毆時造成的傷勢越重,使用的兇器危害程度越深,辜限則越長;反之,辜限則越短。
在本案中,曲元衡以杖毆打柏公成的母親,雖然柏公成的母親死亡,但是其死亡結果發(fā)生在保辜期限之外,即曲元衡以杖毆傷柏公成的母親之后二十日之后死亡,所以,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應當以毆斗傷人罪論處。
4.參考結論
保辜制度由來已久,據(jù)有的學者推斷,保辜制度可能首創(chuàng)于西周。[20]而到了漢代,漢代《急就篇》記載:“保辜者,各隨其狀輕重,令毆者以日數(shù)保之,限內至死,則坐重辜也?!本友映鐾恋臐h代竹簡記載:“以兵刃、繩索、它物可以自殺者,予囚,囚以自殺,若自傷、傷人而以辜二旬內死,予者,髡為城旦舂……”就是說被傷害的人在辜內死亡的話,不僅要懲罰加害人,而且要懲罰提供兇器的人。經(jīng)魏晉南北朝,到唐朝,保辜制度開始完備,并正式入律。之后,宋、元、明、清各代對保辜制度均有所發(fā)展。如《明律》中規(guī)定了適用保辜制度時,必須責令犯人對被害人進行醫(yī)治:“凡保辜者,責令犯人醫(yī)治。辜限內,皆須因傷死者,以斗毆殺人論。其在辜限外,及雖在辜限內,傷已平復,官司文案明白,別因它故死者,各從本毆傷法。若折傷以上,辜內醫(yī)治平復者,各減二等。辜內雖平復而成殘疾篤疾及辜限滿日不平復者,各依律令科。手足及他物毆傷人者,限二十日;以刃及湯火傷人者,限三十日;折跌肢體及破骨墮胎者,無問手足他物,皆五十日?!蓖瑫r,明代條例對于辜限規(guī)定:“例稱斗毆傷人,辜限內不平復,延至限外,果因本傷身死,情真事實者,擬死奏請定奪,必須詳究死因由。今后問斷限外人命,比別無他故,果因本傷而死,審系情真事實,且在今例,手足他物金刃及湯火限外十日內,折跌肢體及破骨墮胎,限外二十日內者,方準擬絞。”[21]到清朝,《大清律集解附例》中的條例規(guī)定:“斗毆傷人,辜限內不平復,延至限外,若手足、他物、金刃及湯火傷,限外十日之內;折跌肢體及破骨墮胎,限外二十日之內,果因本傷身死,情真事實者,方擬死罪,奏請定奪?!钡角迥┳兎?,新刑律廢除保辜條文,標志著其正式消失。
從以上條文可以看出,保辜制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體現(xiàn)了儒家非訟思想,同時貫穿著古代的公平意識。同時,其強調了傷害行為與傷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不無科學的成分。保辜制度責令加害人對被害人負有積極救治的義務,并據(jù)此來減輕加害人的罪責,一方面減輕了被害人的損失,突出了公平救濟的思想,節(jié)約了司法資源,同時強調了法律實施的社會效果,在當時的家族社會中,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
三、案例思考題(一)蕭齡之貪贓案
1.案件史料《舊唐書》卷八十五
永徽元年,(唐臨)為御史大夫。明年,華州刺史蕭齡之以前任廣州都督贓事發(fā),制付群官集議。及議奏,帝怒,令于朝堂處置。臨奏曰:臣聞國家大典,在于賞刑,古先圣王,惟刑是卹?!队輹吩唬骸白镆晌┹p,功疑惟重,與其殺弗辜,寧失弗經(jīng)?!薄吨芏Y》:“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碧煜绿剑瑧脠?、舜之典。比來有司多行重法,敘勛必須刻削,論罪務從重科,非是憎惡前人,止欲自為身計。今議蕭齡之事,有輕有重,重者流死,輕者請除名。以齡之受委大籓,贓罪狼籍,原情取事,死有余辜。然既遣詳議,終須近法。竊惟議事群官,未盡識議刑本意。律有八議,并依《周禮》舊文,矜其異于眾臣,所以特制議法。禮:王族刑于隱者,所以議親;刑不上大夫,所以議貴。知重其親貴,議欲緩刑,非為嫉其賢能,謀致深法。今既許議,而加重刑,是與堯、舜相反,不可為萬代法。高宗從其奏,齡之竟得流于嶺外。
2、重要提示
本案的大意是:永徽年間,唐臨為御史大夫。當時華州刺史蕭嶺之因為在任廣州都督時貪贓的事情被發(fā)覺,高宗將案件交付群臣議定。在議奏之時,高宗非常惱火,決定要處以重刑。唐臨奏道:“國家的大典,在于獎賞和刑罰,古代的圣王都是寬恤的?!渡袝び輹分姓f,犯罪事實有疑問時,只能輕微處理;而立功不能確定時,應當重賞,與其殺無辜寧失不經(jīng)?!吨芏Y》也說,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F(xiàn)在天下太平,應當適用堯舜的刑典。近來司法官大都用重刑;但是論功行賞的時候,又都加以剝奪。但是定罪必須依照重罪的法條來定,其時并不是出于憎惡犯罪,只是為了顧全自身的安危。蕭嶺之是國家的封疆大吏,貪贓的罪過依照情理,死有余辜。但是既然交付議定,就必須依法辦事。但是剛才群臣集議,似乎沒有明白‘議’的本意。律有“八議”之條,是依據(jù)《周禮》制定的,主要是矜恤其不同于一般臣子,所以特別制定‘議’法。禮規(guī)定,王族人犯法不公開受刑,所以議親;刑不上大夫,所以議貴;使人知道重視親貴,議是為了要減免刑罰,而不是忌妒賢能,而故意致以重法?,F(xiàn)在既然讓我們議罪,卻反而加以重刑,這與堯舜之德政相左,不能成為后世效法的榜樣?!备咦诤髞砺爮牧似浣ㄗh,將蕭嶺之流放嶺外。
這個案子涉及到了“贓”罪,同時也說明了唐律規(guī)定“八議”的本義。八議制度規(guī)定之初,就是為了賦予一定階層以法律特權。這一方面體現(xiàn)了“八議”的適用對象不同于常人;另一方面也特現(xiàn)了在唐朝的寬刑政策。通過此案例,可以體會到唐朝法律對于“禮法結合”在立法及司法實踐中的具體體現(xiàn)。(二)房孺復妻殺婢案
1.案件史料《舊唐書》
(房)孺復,(房)琯之孽子也。少黠慧,年七八歲,即粗解綴文,親黨奇之。稍長,狂疏傲慢,任情縱欲。年二十,淮南節(jié)度陳少游辟為從事,多招陰陽巫覡,令揚言已過三十必為宰相。德宗幸奉天,包佶掌賦于揚州,少游將抑奪之。佶聞而奔出,少游方遣人劫佶令回,孺復請行,會佶已過江南,乃還。及少游卒,浙西節(jié)度韓滉又辟入幕。其長兄宗偃先貶官嶺下而卒,及喪柩到揚州,孺復未嘗吊。初娶鄭氏,惡賤其妻,多畜婢仆,妻之保母累言之,孺復乃先具棺櫬而集家人,生斂保母,遠近驚異。及妻在產蓐三四日,遽令上船即路,數(shù)日,妻遇風而卒。孺復以宰相子,年少有浮名,而奸惡未甚露,累拜杭州刺史。又娶臺州刺史崔昭女,崔妒悍甚,一夕杖殺孺復待兒二人,埋之雪中。觀察使聞之,詔發(fā)使鞫案有實,孺復坐貶連州司馬,仍令與崔氏離異。
2.重要提示
本案中,房孺復少時聰慧,七八歲能為文,為眾人稱奇。等到其成人之后,狂疏傲慢,任情縱欲。后在德宗時,任浙西觀察使幕僚。房孺復最初娶鄭氏為妻,后來逐漸厭惡她,妻子產后才三四日,便令與其外出。數(shù)日后,鄭氏便得風疾而亡。后房孺復被拜為杭州刺史,又娶臺州刺史崔昭之女。崔氏極為兇悍,而且善嫉妒。一天晚上,命人杖殺房孺復侍婢二人,后埋尸雪中。浙東觀察使得知后,命法司立案審理。最后房孺復被貶為連州司馬,并令崔氏與之離異。
這個案子反映了唐律對主奴之間相害的不同法律規(guī)定。在唐代,人有貴賤等級之分,分為平民、部曲、奴婢。奴婢依附于主人,人身不自由;平民又稱良人,是社會的自由民;部曲介于兩者之間。這種等級關系得到了唐律的維護。按照《唐律·賊盜律》規(guī)定:“諸部曲、奴婢謀殺主者,皆斬。謀殺主之期親及外祖父母者絞,已傷者皆斬。”可見,對于部曲、奴婢殺傷主者,處罰相當嚴重,只要有預謀,就要處以斬刑。而且對于主之期親及外祖父母,有謀害故意的,要處以絞刑;實施殺害行為,只要造成傷的,就要處以斬刑。而主人殺害奴婢而事先稟告官府的,不治罪;不告而殺者,杖一百;奴婢全無罪過而主人故意將其殺死的,也只是處一年徒刑。同時規(guī)定,如果奴婢過失傷害主人的,處流刑;如果過失傷主人致死的,處絞刑;故意殺之者,處斬刑。有此可以看出法律對待兩者的不平等。
另外,這個案子還涉及到“七出”的法律問題。“七出”是唐律繼承西周的“七去”規(guī)定的一種強制離婚,稱為“休妻”。唐律依據(jù)“禮”和“令”,規(guī)定凡妻子犯七出(即無子、淫、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妒忌、惡疾)之一,夫有權令妻離開夫家,回歸母家。官府也可以判其離婚。本案中,崔氏即是觸犯“妒忌”一條,被官府強制離婚。(三)錯殺張?zhí)N古案
1.案件史料《舊唐書·刑法志》
初,太宗以古者斷獄,必訊于三槐九棘之官,乃詔大辟罪,中書、門下五品已上及尚書等議之。其后河內人李好德,風疾瞀亂,有妖妄之言,詔按其事。大理丞張?zhí)N古奏,好德癲病有征,法不當坐。治書侍御史權萬紀,劾蘊古貫相州,好德之兄厚德,為其刺史,情在阿縱,奏事不實。太宗曰:“吾常禁囚于獄內,蘊古與之弈棋,今復阿縱好德,是亂吾法也?!彼鞌赜跂|市。既而悔之。又交州都督盧祖尚,以忤旨斬于朝堂,帝亦追悔。下制,凡決死刑,雖令即殺,仍三覆奏。尋謂侍臣曰:“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再生。昔世充殺鄭颋,既而悔之,追止不及。今春府史取財不多,朕怒殺之,后亦尋悔,皆由思不審也。比來決囚,雖三覆奏,須臾之間,三奏便訖,都未得思,三奏何益?自今已后,宜二日中五覆奏,下諸州三覆奏。又古者行刑,君為徹樂減膳。朕今庭無常設之樂,莫知何徹,然對食即不啖酒肉。自今已后,令與尚食相知,刑人日勿進酒肉。內教坊及太常,并宜停教。且曹司斷獄,多據(jù)律文,雖情在可矜,而不敢違法,守文定罪,或恐有冤。自今門下覆理,有據(jù)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錄狀奏?!弊允侨钫呱醣?。其五覆奏,以決前一日、二日覆奏,決日又三覆奏。惟犯惡逆者,一覆奏而已,著之于令。
2.重要提示
在這個案子中,河內人李好德有妖妄之言,太宗詔令將其下獄治罪。大理丞張?zhí)N古奏稱,李好德有瘋癲病,按照法律不應當治罪。治書侍御史權萬紀彈劾張?zhí)N古說,張?zhí)N古的籍貫在相州,李好德之兄李厚德為相州刺史,所以張?zhí)N古是有意袒護李好德,所以張?zhí)N古說李好德有瘋癲之癥是不符合事實的。太宗說:“我曾經(jīng)囚禁一個人在獄中,張?zhí)N古和他下棋,這次若又放縱李好德,就是敗壞我的法度?!庇谑窍铝顚?zhí)N古斬殺于東市。事后,太宗后悔了。后來,又有交州都督盧祖尚,以忤旨罪名被斬于朝堂之上,太宗又很追悔。于是定制,凡判處死刑的,即使立即執(zhí)行的,仍要三復奏。后來,又對臣下說:“人命至重,人死不能復生。近來決囚,片刻之間,還沒有來得及考慮,三奏已經(jīng)完畢。從今以后,在二日內要五復奏。地方則三復奏?!蓖瑫r還規(guī)定,行刑者在行刑前不能喝酒吃肉。所謂五復奏,就是在判決前兩日和前一日內兩復奏,行刑之日再三復奏。只有犯惡逆的人,只要一復奏就可以了。
這個案子是引發(fā)復奏制度的一個直接原因,也體現(xiàn)了唐初統(tǒng)治者“慎刑”的思想。按照當時的法律,凡口出妖妄之言者,若其言無害于時,杖一百;若其言有涉于國家、君主,并對其有損害者,處絞刑。但唐律同時規(guī)定:“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廢疾,犯流罪以下,收贖。八十以上、十歲以下及篤疾,犯反、逆、殺人應死者,上請。”而根據(jù)其疏文解釋說:“《周禮》‘三赦’之法: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戇愚。今十歲合于‘幼弱’,八十是為‘老?!?,篤疾‘戇愚’之類,并合三赦之法?!笨梢姱偘d之癥合于篤疾,所以張?zhí)N古奏稱李好德為瘋癲人,不能象常人一樣處罰。但是在處死張?zhí)N古后,基于慎刑思想,太宗覺得如此判處死刑太武斷,于是引發(fā)了復奏入律。先是三復奏,后又改為五復奏,并規(guī)定了復奏的具體時間,從而避免死刑的主觀化?!咀⑨尅?/p>
[1]《北齊律》中首次規(guī)定“重罪十條”,“重罪十條”分別為:反逆(造反);大逆(毀壞皇帝宗廟、山陵與宮殿);叛(叛變);降(投降);惡逆(毆打謀殺尊親屬);不道(兇殘殺人);不敬(盜用皇室器物及對皇帝不尊重);不孝(不侍奉父母,不按禮制服喪);不義(殺本府長官與授業(yè)老師);內亂(親屬間的亂倫行為)?!侗饼R律》規(guī)定:“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議論贖之限”。
[2]《隋書?刑法志》。
[3]《唐律疏議?名例律》。
[4]
班固著《漢書?刑法志》。
[5]
引自《唐律疏議?名例律》。
[6]
引自《唐律疏議?名例律》。
[7]
引自《唐律疏議?職制律》。
[8]
引自《唐律疏議?職制律》。
[9]
引自《唐律疏議?職制律》。
[10]
引自《唐律疏議?職制律》。
[11]
引自《唐律疏議?職制律》。
[12]
引自《唐律疏議?職制律》。
[13]
引自《唐律疏議?職制律》。
[14]《后漢書卷二八?桓潭馮衍列傳》。
[15]《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16]《晉書卷三十?刑法志》。
[17]《隋書卷二五?刑法志》。
[18]《新唐書卷一九五?孝友列傳》。
[19]《復仇狀》,《全唐文》卷549。中華書局1983,第5560-5561頁。
[20]
蔡樞衡著《中國刑法史》,廣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208頁。
[21]
薛允生著《唐明律合編》,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576頁。
更新日期:2010-3-27
閱讀次數(shù):2533
上一條:
第八章宋元法律制度下一條:
第六章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法律制度
【打印本頁】【關閉窗口】
==本欄目相關文章==第四章秦代法律制度第三章春秋戰(zhàn)國時期法律制度第十五章革命根據(jù)地時期人民民主政權的法律制度第十四章南京國民政府的法律制度第十二章南京臨時政府的法律制度第十三章北京政府的法律制度第十一章清末法律制度的改革>>>更多
@2009: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法律史教研室
本網(wǎng)站僅供學習研究之用,無任何商業(yè)營利性目的
歡迎您!第115649位訪問者!京ICP備07005767號精品文檔精心整理精品文檔可編輯精品文檔第2章結算法律制度一、單項選擇題
1、銀行結算賬戶管理檔案的保管期限為銀行結算賬戶撤銷后()年。A、3年B、5年C、10年D、15年
正確答案:C解析:本題考核銀行結算賬戶管理。銀行結算賬戶管理檔案的保管期限為銀行結算賬戶撤銷后10年。2、根據(jù)規(guī)定,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和機關、團體、部隊從本單位的現(xiàn)金收入中直接用于現(xiàn)金支出的是指()。A、庫存現(xiàn)金B(yǎng)、私設小金C、“坐支”現(xiàn)金D、現(xiàn)金收取正確答案:C解析:本題考核“坐支”現(xiàn)金的概念。根據(jù)規(guī)定,所謂“坐支”現(xiàn)金是指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和機關、團體、部隊從本單位的現(xiàn)金收入中直接用于現(xiàn)金支出。3、某公司因發(fā)生火災導致保險柜里的現(xiàn)金被焚毀,該情況體現(xiàn)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1講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及走向“大一統(tǒng)”的秦漢政治學案含解析人民版
- 2024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第二十二單元環(huán)境保護考法精練含解析
-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教學計劃
- 拖欠工資起訴書范文5篇
- 二零二五年環(huán)保產業(yè)創(chuàng)業(yè)合伙人合同3篇
- 大豆加工行業(yè)現(xiàn)狀分析報告
- 二零二五年度特色餐廳場地租賃經(jīng)營合同范本2篇
- 2024年隴南市武都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高層次衛(wèi)技人才招聘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頻考點附帶答案
- 二零二五版企業(yè)股份分配與員工激勵協(xié)議3篇
- 2024年河南檢察職業(yè)學院高職單招語文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人生哲學與傳統(tǒng)道德4200字(論文)】
- 116個公共信息圖形通用符號
- 勞動仲裁證據(jù)目錄清單
- 山東大學畢業(yè)設計答辯模板課件
- DB11T 1832.11-2022建筑工程施工工藝規(guī)程 第11部分幕墻工程
- 怎樣移動重物幻燈片
- GBZ(衛(wèi)生) 126-2011電子加速器放射治療放射防護要求
- GB/T 29529-2013泵的噪聲測量與評價方法
- GB/T 29494-2013小型垂直軸風力發(fā)電機組
- 10000中國普通人名大全
- 幼兒園小金庫自查報告(共8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