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血液學一般檢查第一節(jié)概論血液一般檢查的臨床應用血液生理血液標本采集血液標本的抗凝血涂片的制備血細胞染色血細胞顯微鏡計數(shù)血液一般檢查的臨床應用
1、診斷與鑒別診斷臨床檢驗的結果是支持診斷、鑒別診斷、甚至確定診斷的主要依據(jù)。例:anemia依據(jù):血中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量減少leukemia依據(jù):血象和骨髓象腎臟有實質性損傷的依據(jù):尿液中出現(xiàn)蛋白、細胞、管型2、為分析病情、觀察療效、判斷預后提供依據(jù)在疾病過程中,血液、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也會隨之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如:尿中成分變化、ESR、網(wǎng)織紅細胞等。3、為預防疾病提供資料和職業(yè)病診斷提供依據(jù)如血象和腫瘤細胞學的普查等用于預防疾病、點彩紅細胞計數(shù)用于鉛中毒診斷。4、為臨床安全用藥提供保障及手術前準備。血液生理概要1、血液的組成有血細胞(45%)和血漿(55%)兩部分組成。血液生理概要血清與血漿的區(qū)別血液生理概要2、血液的主要理化性質(1)血量占體重的6-8%,成人約4-5ml;(2)顏色來自血紅蛋白(3)懸浮穩(wěn)定性RBC膜上唾液酸根形成的Zeta電位的作用。(4)粘滯性血液的粘度主要取決于血細胞比容和血漿粘度。(5)比重和滲透濃度:比重:全血為1.051~1.060;RBC約為1.090;血漿為1.025~1.030。血漿滲量為290~310mOsm/kg?H2o(6)PH及凝固性:PH7.35~7.453、血液的功能:運輸、協(xié)調、維護內環(huán)境、防御。血液標本的抗凝物理抗凝化學抗凝生物抗凝物理抗凝將血液注入有玻璃珠的小瓶中,不斷地旋轉搖動,使形成的纖維蛋白全部纏繞粘附于玻璃珠上,使血液不能凝固。適合于免疫學、細胞菌學、SLE等檢驗?;瘜W抗凝1、檸檬酸鈉(枸櫞酸鈉)a.抗凝原理:螯合鈣離子使用方法配成109mmol/L的濃度和血液1:9;若用于血沉試驗為1:4c.適用范圍:止血學檢驗、血沉、血液保養(yǎng)液(毒性?。?。不適用于白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可導致白細胞形態(tài)改變)。2.草酸鈉(乙二酸的鈉鹽)a.抗凝原理:草酸鈣沉淀b.使用方法草酸鈉0.1mol/L和血液1:9c.適用范圍:止血學檢驗化學抗凝3.雙草酸鹽抗凝劑a.抗凝原理:草酸鈣沉淀。使用方法:草酸鉀0.8g,草酸銨1.2g(100ml)與血液1:10(80°C以下烘干)。適用范圍:紅細胞檢驗(紅細胞比積、計數(shù))。不適于血小板計數(shù)和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可導致血小板聚集及白細胞形態(tài)改變)。化學抗凝4.乙二胺四乙酸(EDTA)鹽a.抗凝原理:螯合鈣離子b.使用方法:15g/L濃度EDTA和血液為1:10(血細胞分析儀用EDTA-K2作抗凝劑的用量為1.5~2.2mg/ml
)適用范圍:對血細胞形態(tài)影響小---血細胞計數(shù);但影響血小板聚集和白細胞吞噬功能---不宜做止血學檢驗及血小板功能檢驗及制備血涂片等。
化學抗凝5.肝素(含硫酸基團的粘多糖)抗凝原理:低濃度時抑制因子Ⅸa、Ⅷ和PF3之間的作用,加強抗凝血酶Ⅲ滅活絲氨酸蛋白酶,從而阻止凝血酶形成,還能抑制凝血酶的自我催化及抑制因子Ⅹ的作用;高濃度時阻斷凝血酶和纖維蛋白的反應。
b.適用方法:1g/L濃度的肝素鈉與血液1:10生物抗凝優(yōu)點:抗凝能力強、不影響血細胞體積、不致溶血、能耐高溫。適用范圍:紅細胞檢驗(紅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比積)和多種生化分析。不適用于白細胞計數(shù)及分類計數(shù)(可使涂片產生藍色背景、白細胞聚集)。生物抗凝血涂片制備新玻片的處理舊玻片的清潔血涂片制備的方法:影響手工法血膜厚度的因素:手工法血膜的評價標準:血細胞染色常用染色方法:瑞氏染色的原理瑞氏染液的組成:pH對細胞染色的影響:瑞氏染色的質量評價:常采用瑞氏染液的吸光度比值(RA)作為質量評價指標。且RA(A650nm/A525nm)=1.3±0.1為適宜成熟指數(shù)。三、血細胞顯微鏡計數(shù)法(一)原理用一定的稀釋液將標本作定量稀釋,混勻充入計數(shù)池中,在顯微鏡下計數(shù)一定容積中的血細胞數(shù),經(jīng)換算求得每升血液中的血細胞總數(shù)??捎糜谘褐屑毎嫈?shù);尿液中細胞、管型計數(shù);精液中精子計數(shù)等。器材普通光學顯微鏡微量吸管改良Neubauer計數(shù)板蓋玻片1855年發(fā)明計數(shù)紅細胞的計數(shù)板血細胞計數(shù)板法是最可靠和最經(jīng)典計數(shù)技術改良Neubauer計數(shù)板計數(shù)池
質量控制(一)、技術誤差1、采血部位不當2、血液凝固3、稀釋倍數(shù)不準4、充液不當5、識別錯誤6、器材不符合要求(二)、固有誤差(inherenterrors)泊森分布:
SD=m
CV=注:SD為標準差、m為計數(shù)的平均數(shù)、CV為變異系數(shù)。由此,計數(shù)范圍大,計數(shù)細胞多,計數(shù)誤差就小。1/21m1/2第二節(jié)血液常用檢查(Rt)
白細胞計數(shù)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白細胞形態(tài)檢查紅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形態(tài)檢查血小板計數(shù)血小板形態(tài)檢查白細胞(whitebloodcell,WBC)計數(shù)白細胞呈球形,有核,直徑7-25μm,在機體內具有防御的功能。正常外周血中常見的白細胞有中性粒細胞(N)、嗜酸性粒細胞(E)、嗜堿性粒細胞(B)、淋巴細胞(L)、單核細胞(M)五種。白細胞的發(fā)育:骨髓內的多能干細胞原始粒細胞成熟粒細胞。(一)測定方法及評價1、顯微鏡計數(shù)法2、血細胞分析儀計數(shù)法(二)、參考值白細胞計數(shù)的參考值:成人:(4-10)×109/L
兒童:(5-12)×109/L6個月-2歲小兒:(11-12)×109/L
新生兒:(15-20)×109/L見后若含有有核紅細胞,需校正白細胞數(shù)。
校正公式:白細胞數(shù)=式中:X校正前白細胞數(shù)
Y分類計數(shù)時計數(shù)100個白細胞見到的有核紅細胞數(shù)例:校正前白細胞數(shù)為12.5×109/L,分類計數(shù)100個白細胞見到有核紅細胞25個。則:白細胞數(shù)/L=12.5×109/L×X·100100+Y100100+25=10×109/L
常規(guī)考核標準(RCS)RCS=WBC≤4×109/L,RCS<30%;WBC(4.1~14.9)×109/L,RCS<20%;WBC≥15×109/L,RCS<15%;超出上述標準為不合格×100%
四大格所見白細胞最大值-最小值四大格所見白細胞數(shù)平均值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法(differentialcount,DC)(一)測定方法及評價制備血涂片血涂片染色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計算百分率注意事項1、減少計數(shù)誤差(計數(shù)細胞數(shù)、計數(shù)方法)。2、注意有無有核紅細胞、幼稚白細胞、寄生蟲等。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法(differentialcount,DC)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的參考值細胞名稱百分率(%)絕對值(×109/L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1-50.04-0.5中性分葉核粒細胞50-702-7嗜酸性粒細胞0.5-50.05-0.5嗜堿性粒細胞0-10-0.1淋巴細胞20-400.8-4單核細胞3-80.12-0.8報告方式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結果以各種白細胞所占的比值或百分率表示。發(fā)現(xiàn)幼稚或異常白細胞,應分類報告。發(fā)現(xiàn)有核紅細胞,應報告分類計數(shù)100個白細胞見到的有核紅細胞數(shù)。發(fā)現(xiàn)寄生蟲應報告。發(fā)現(xiàn)細胞形態(tài)有異常應報告。臨床意義白細胞總數(shù)高于參考值上限為白細胞增多,低于下限為白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在白細胞中所占百分比最多。其變化直接影響到白細胞總數(shù)的變化。一般情況下,中性粒細胞增多,白細胞增多,中性粒細胞減少,白細胞總數(shù)減少。即中性粒細胞增減與白細胞總數(shù)增減的意義基本一致。但也有不一致的情況。粒細胞的來源多能造血干細胞粒-單系祖細胞粒細胞系單核細胞系臨床意義粒細胞的動力學中性粒細胞根據(jù)功能和形態(tài)分為三個階段:干細胞池、生長成熟池、功能池。干細胞池包括多能干細胞至粒-單系祖細胞。粒細胞的動力學2.成長成熟池包括原粒細胞至成熟分葉核粒細胞。其中原粒至中幼粒階段具有分裂能力,稱分裂池;晚幼粒至分葉核階段不再分裂稱成熟池;未釋放至外周血中的成熟粒細胞稱貯備池。粒細胞的動力學3.從骨髓中釋放到外周血的成熟粒細胞稱為功能池。其中一部分細胞隨血液循環(huán)稱循環(huán)池,另一部分附著于小靜脈和微血管壁上稱邊緣池。二者交換形成動態(tài)平衡。多能干細胞定向干細胞原粒細胞早幼粒細胞中幼粒細胞晚幼粒細胞桿狀核細胞分葉核細胞增殖池(分裂池)干細胞池貯備池循環(huán)池邊緣池組織細胞炎癥骨髓象外周血象外周組織象4-6天5-7天6-12h2-3天粒細胞動力學示意圖說明:根據(jù)細胞分布和細胞動力學特點,粒細胞可分為干細胞池、分裂池、成熟、貯存
池、循環(huán)池和邊緣池五個部分。平常說的外周血是循環(huán)池中的血。1、生理性變化年齡日間變化運動、疼痛和情緒影響妊娠與分娩生理變化年齡因素形成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變化曲線的二次交叉。
6-9d4-5y生理變化日間變化
活動進食后較高下午高于上午運動、疼痛和情緒影響
當劇烈運動、劇痛和情緒激動時,可引起白細胞顯著增加。妊娠與分娩
妊娠期白細胞常輕度增加。產后2周左右恢復正常、此后如再次升高,就有產后感染的可能。2、病理變化(1)中性粒細胞與白細胞總數(shù)的增多與減少
A、中性粒細胞增多見于:急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大出血、嚴重的組織損傷、白血病及惡性腫瘤。
B、中性粒細胞減少見于:某些傳染病、理化損傷、某些血液病、脾功能亢進、自身免疫性疾病等。(2)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或減少A、增多見于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某些皮膚病、某些傳染病、某些腫瘤、某些血液病等。B、減少見于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某些急性傳染病的早期。(3)淋巴細胞增多與減少A、淋巴細胞增多見于某些傳染病、血液病、惡性腫瘤等。B、淋巴細胞減少見于長期接觸放射線、細胞免疫缺陷病等。(4)嗜堿性粒細胞增多和減少
A、嗜堿性粒細胞增多見于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嗜堿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過敏性疾病、骨髓纖維化及某些轉移癌。B、嗜堿性粒細胞減少一般無意義。(5)單核細胞增多和減少A、單核細胞增多見于某些感染,如結核、傷寒、黑熱病、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等;某些血液病。B、單核細胞減少一般意義不大。
1.中性粒細胞
胞體圓形,直徑10-15μm,為紅細胞的兩倍。胞質豐富,粉紅色,含較多細小均勻的紫紅色中性顆粒。細胞核染色質粗糙不勻,排列緊密,為深紫紅色。
根據(jù)核形狀分類:中性桿狀核粒細胞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標準:核徑最窄處小于最寬處1/3為分葉核核徑最窄處大于最寬處1/3為桿狀核外周血正常血細胞形態(tài)嗜酸性粒細胞
細胞圓形,直徑13-15um,略大于中性粒細胞。胞漿內充滿粗大、整齊、均勻、排列緊密、有立體感的桔紅色嗜酸性顆粒,偶見少許淡藍或無色胞漿。嗜酸性粒細胞容易破碎,顆??煞稚⒂诩毎車?。嗜堿性粒細胞
細胞圓形,直徑10-12um,略小于中性粒細胞。胞漿少,常呈淡紅或淡紫紅色,含少量粗大、不均勻、排列不規(guī)則的紫黑色嗜堿性顆粒,常蓋于核上,及細胞邊緣。嗜堿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單核細胞細胞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為外周血中最大的細胞,直徑15-25um,胞漿豐富,染淡藍或灰藍色,呈毛玻璃樣半透明,含有大量細小、灰塵樣嗜天青顆粒,可見空泡。細胞核大,呈不規(guī)則圓形、腎形、馬蹄形或不規(guī)則分葉,有時折疊扭曲。染色質細致、疏松如網(wǎng)狀。淋巴細胞
大淋巴細胞:體積較大,直徑10-15um,胞漿豐富,呈透明藍色,常有少量粗大、大小不均的紫紅色嗜天青顆粒。細胞核染色質疏松。小淋巴細胞:細胞圓形,直徑6-10um,胞漿很少,有的僅在核的一側出現(xiàn)一線藍色胞漿,甚至完全沒有。細胞核圓形,偶見凹陷,染色質粗糙致密,可有塊狀。(二)、外周血細胞常見的病理形態(tài)中性粒細胞的毒性變化1、大小不等2、中毒顆粒3、空泡變性4、杜勒小體(D?hlebody)5、退行性變1、大小不等2、中毒顆粒3、空泡變性4、杜勒小體(D?hlebody)5、退行性變中性粒細胞核象變化1、中性粒細胞核象左移外周血中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增多和桿狀核階段以前的幼稚階段細胞出現(xiàn)稱為核象左移。(1)輕度核象左移>6%,只有桿狀核粒細胞。(2)中度核象左移>10%,有少量的晚、中幼粒細胞。(3)重度核象左移>25%,可見早幼粒、原始粒,伴有中毒顆粒等質變化。2、中性粒細胞核象右移外周血中中性分葉核粒細胞增多伴多分葉,同時分5葉核以上的細胞>3%時稱為核象右移。常見于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質缺乏、DNA減少的表現(xiàn)。如:惡性貧血、應用抗代謝藥物等。在疾病的進行期突然出現(xiàn)核象右移的變化,則表示預后不良。淋巴細胞的病理形態(tài)1、異形淋巴細胞2、具有衛(wèi)星核的淋巴細胞衛(wèi)星核的淋巴細胞其他異常白細胞巨多核中性粒細胞棒狀小體Pelger-Hu?t畸形Chediak-Higashi畸形Alder-Reilly畸形May-Hegglin畸形巨多核中性粒細胞巨桿狀核粒細胞與過分葉粒細胞棒狀小體Pelger-Hu?t畸形Chediak-Higashi畸形Alder-Reilly畸形May-Hegglin畸形
骨髓造血干細胞---------紅系祖細胞--------原紅細胞----早幼----中幼----晚幼------網(wǎng)織紅細胞--------成熟紅細胞造血微環(huán)境Epo紅細胞計數(shù)
(redbloodcellcount,RBC)紅細胞在正常情況下幾乎占血容量的1/2,平均壽命是120天,每天約有8%的衰老和退化變性的紅細胞經(jīng)脾破壞,血紅蛋白降解,可參與鐵、膽色素、蛋白質代謝和血紅蛋白的重新合成。
紅細胞外形:雙凹圓盤形,平均直徑7.2μm,厚約2μm,無核。
主要成分(除水外):血紅蛋白占34%----能結合多種氣體,O2和CO2,并協(xié)同維持酸堿平衡。RBC計數(shù)方法與參考值測定方法及評價1、顯微鏡計數(shù)法2、血細胞分析儀計數(shù)法參考值成年男性(4.0-5.5)×1012/L成年女性(3.5-5.0)×1012/L新生兒(6.0-7.0)×1012/LRBC計數(shù)的質量控制1、計數(shù)誤差同白細胞計數(shù)。2、白細胞的影響若白細胞過高者需要扣除:(1)直接扣除(2)在高倍鏡下識別計數(shù)五、血紅蛋白(hemoglobin,Hb)測定五、血紅蛋白(hemoglobin,Hb)測定血紅蛋白結構:由珠蛋白和亞鐵血紅素結合組成??臻g結構:每個血紅蛋白有4條珠蛋白肽鏈每條肽鏈包裹1個亞鐵血紅素,形成具有四級空間結構的四聚體。分類:(每個珠蛋白分子含兩條α鏈和兩條非α鏈)
正常人:HbA
(α2β2)占90%,成人主要血紅蛋白。HbA2(α2δ2)占2%-3%,成人次要血紅蛋白。HbF
(α2γ2)占1%以下,胎兒主要血紅蛋白。注意事項:
1.如α-鏈或β-鏈合成障礙,使三種正常血紅蛋白比例異常,即各型地中海貧血;如多肽鏈發(fā)生氨基酸置換、丟失、加長,稱為血紅蛋白病。
2.病理情況下可出現(xiàn)硫化血紅蛋白SHb一、氰化高鐵血紅蛋白法由國際血液學標準化委員會(ICSH)推薦,并經(jīng)WHO確認為血紅蛋白測定的參考方法。主要優(yōu)點:操作簡單,結果穩(wěn)定可靠,試劑容易保存,能測定除SHb以外的所有血紅蛋白,并易于建立質控。測定方法及評價原理除SHb外,Hb被高鐵氰化鉀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再與CN-結合,生成穩(wěn)定的棕紅色氰化高鐵血紅蛋白HiCN,吸收峰為λ540nm毫摩爾消光系數(shù)為44L·mmol-1·cm-1
。因此根據(jù)標本的吸光度,即可求得血紅蛋白總量(不含SHb)。器材和試劑
a.分光光度計、移液管、微量吸管、試管等
b.血紅蛋白轉化液操作
a.取指血20ul,加到5ml血紅蛋白轉化液中,混勻,靜置5分鐘。
b.用分光光度計比色。波長540nm,以空白轉化液調零,測定吸光度“A”。計算
Hb(g/L)=A××251
=A×367.76445844×1000注意事項:
a.KCN為劇毒藥品,要小心對待,實驗完后要用次氯酸鈉溶液處理后才能棄倒。
b.血紅蛋白轉化液不能貯存在塑料瓶中,否則CN-下降使結果偏低。
c.若沒有符合標準的分光光度計,應用HiCN
參考液,繪制標準曲線,求出K值=∑A(理論值)/∑A(測定值)。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新生兒170-200g/L參考值二、血細胞分析儀測定法臨床意義1、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增多成年男性RBC>6.0×1012/L,Hb>170g/L
成年女性RBC>5.5×1012/L,Hb>160g/L
(1)相對增多:因脫水,血液濃縮所致。如嚴重腹瀉、大面積燒傷等。絕對增高組織缺氧骨髓幼紅細胞有絲分裂
RBC
Epo刺激腎生理性升高高原生活和劇烈運動,新生兒病理性升高嚴重的慢性心肺疾病繼發(fā)性紅細胞增多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為原發(fā)性紅細胞增多癥,屬造血干細胞疾病。長期組織缺氧2、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減低生理性貧血妊娠中晚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釋。
6個月至2歲:血容量增加速度大于RBC與Hb的生成速度。有些老年人:攝取、利用營養(yǎng)和造血功能減退。病理性貧血紅細胞的丟失、破壞,造血原料不足,骨髓造血功能障礙等原因
分級:輕度貧血:成年男性Hb<110g/L
成年女性Hb<100g/L
中度貧血:Hb<90g/L重度貧血:Hb<60g/L
極度貧血:Hb<30g/L紅細胞形態(tài)檢驗一、正常形態(tài)在良好的血涂片上,正常紅細胞的大小、形態(tài)較為一致,平均直徑7.2μm,呈粉紅色圓盤狀。向心性淺染紅細胞形態(tài)檢驗一、正常形態(tài)在良好的血涂片上,正常紅細胞的大小、形態(tài)較為一致,平均直徑7.2μm,呈粉紅色圓盤狀。向心性淺染。紅細胞形態(tài)檢驗二、大小異常
1.紅細胞大小不均紅細胞直徑相差一倍以上,常見于各種重癥增生性貧血,尤其見于重癥巨幼細胞貧血。紅細胞大小不均小紅細胞直徑小于6μm者稱為小紅細胞,正常人偶見。提示血紅蛋白合成障礙,可能由于缺鐵和珠蛋白代謝異常所致。見于缺鐵性貧血和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常伴有中心淺染區(qū)擴大。大紅細胞直徑大于10μm,見于急性溶血性貧血(由于不全成熟的紅細胞增多)及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是由于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DNA合成障礙,血紅蛋白合成過剩,脫核后形成大紅細胞或巨紅細胞)。巨紅細胞直徑大于15μm,見于巨幼細胞貧血。細胞中心淺染區(qū)消失。三、形態(tài)異常
1.球形紅細胞球形紅細胞直徑小于正常,厚度增加常大于2μm,無中心淺染區(qū),似球形。常見于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新生兒溶血病及紅細胞酶缺陷所致溶血性貧血等也可見到。球形紅細胞球形紅細胞橢圓形紅細胞
橢圓形紅細胞呈卵圓形、桿形,長度可大于寬度3-4倍,是細胞膜酶缺陷所致,在遺傳形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病人血涂片中此細胞可在25%以上。橢圓形紅細胞靶形紅細胞
中心區(qū)和細胞周緣染色深,其間為不染色的蒼白環(huán)。是由于Hb含量不足而且分布不均。見于低色素性貧血,尤其是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靶形紅細胞棘狀紅細胞
紅細胞表面有刺狀突起,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常見于遺傳性β脂蛋白缺乏癥及脾切除、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癥。棘狀紅細胞5.其它異形紅細胞鐮形紅細胞口形紅細胞四、染色異常
1.低色素性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低,中心淺染區(qū)擴大。常見于缺鐵性貧血、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鐵粒幼細胞貧血。
2.高色素性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高,染色深,中心淺染區(qū)縮小或消失。見于巨幼細胞貧血。
高色素性紅細胞3.嗜多色性細胞:屬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細胞較大,由于胞漿中含有多少不等的嗜堿性物質RNA而被染成灰藍色。見于白血病、溶血性貧血。五、結構異常
1.嗜堿性點彩紅細胞:指在瑞氏染色下,胞漿內存在嗜堿性黑藍色顆粒(核糖體聚集變性所致)的紅細胞,顆粒大小不一、多少不均,屬于未完全成熟紅細胞。常作為鉛中毒診斷篩選指標。
五、結構異常
2.卡波氏環(huán):在成熟或幼稚紅細胞胞質內,呈紫紅色線圈狀或“8”字形,可能是胞漿中脂蛋白變性,見于巨幼細胞性貧血和鉛中毒。
嗜堿性點彩紅細胞
3.染色質小體:位于成熟或幼紅細胞的胞漿中圓形,1-2μm,紫色,為核殘余物,常見于巨幼細胞貧血、溶血性貧血等。
4.有核紅細胞:即幼稚紅細胞,出現(xiàn)在外周血為病理現(xiàn)象,見于各種溶血性貧血、白血病。七、血小板計數(shù)
(bloodplateletcount,BPC或PLT)血小板(platelet)是骨髓中成熟巨核細胞的胞質脫落而來。受血小板生成素的調節(jié),約1/3的血小板滯留在脾竇和脾髓的細胞間(脾池化),平均壽命7-14天。
血小板具有黏附、聚集、釋放等功能,在止血、凝血過程中有重要作用。測定方法及評價1、顯微鏡計數(shù)法2、血細胞分析儀計數(shù)法質量控制1、器材2、計數(shù)時間3、鏡下觀察4、血涂片觀察參考值(100-300)×109/L1、生理變化日間變化、運動、飲食、女性月經(jīng)期、妊娠等。2、病理變化(1)血小板減少血小板生成障礙、血小板消耗過多、血小板分布異常、先天減少。(2)血小板增多原發(fā)性增多、反應性增多。臨床意義八、血小板形態(tài)檢查一、正常血小板形態(tài)胞體小,直徑2-5μm,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胞質淡蘭色或粉紅色,中心為紫紅色的顆粒區(qū),無核。二、異常血小板形態(tài)1、大小異常2、形態(tài)異常3、分布異常四、嗜酸性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一)、原理用嗜酸性粒細胞稀釋液,將血液稀釋一定倍數(shù),并破壞紅細胞和大部分其他白細胞,并使嗜酸性粒細胞著色,滴入計數(shù)池,計數(shù)一定范圍內嗜酸性粒細胞數(shù),換算成每升血中嗜酸性粒細胞數(shù)。(二)、試劑伊紅、95%苯酚、40%甲醛、蒸餾水(三)、操作
1.在小試管中加稀釋液0.38ml2.將20μl血標本加入管內,溶解紅細胞,然后滴入計數(shù)池。
3.靜置3-5min,低倍鏡計數(shù)兩個計數(shù)室中10個大方格內嗜酸性粒細胞數(shù)。(四)、計算嗜酸性粒細胞/L=10個大方格內嗜酸性粒細胞數(shù)×20×106(五)、注意事項
1.本試驗應在半小時內計數(shù)完畢。
2.在血液稀釋混勻中,不要用力振蕩。
3.住院病人作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應固定時間,以免受日間生理變化影響。
4.注意與中性粒細胞區(qū)別。(六)、臨床意義
1.生理變化勞動、寒冷、精神刺激等使嗜酸性粒細胞降低,白天低,夜晚高,上午波動較大,下午比較恒定。
2.病理變化增多: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某些傳染病、皮膚病、某些惡性腫瘤、某些血液病減少: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某些傳染病早期。還可用于觀察急性傳染病、大手術和燒傷病人預后,測定腎上腺皮質功能和腦垂體前葉功能。五、紅斑性狼瘡細胞檢驗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LE)多見于青壯年女性,是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臨床表現(xiàn)復雜,缺乏特異性診斷,LE細胞檢查成為一種重要輔助診斷。(一)、LE細胞形成的3個條件
1.患者血清存在LE因子(IgG型抗核蛋白抗體)
2.受累或退變的細胞核
3.具有吞噬能力的細胞(二)、LE細胞的形態(tài)特征
1.前期白細胞在LE因子作用下腫脹,溶解成前期LE細胞,胞質崩解,核成云霧狀游離均勻體。
2.花簇期有吞噬功能的中性粒細胞圍繞于均勻體,形成花形細胞簇。
3.吞噬期中性粒細胞完全吞噬均勻體?;ù仄贚E細胞(三)、LE細胞的檢查方法
1.去纖維蛋白法
2.血塊法(四)、注意事項
1.采血后立即檢查
2.孵育時間要適當
3.鏡檢時注意事項(五)、臨床意義發(fā)現(xiàn)LE細胞還要結合臨床表現(xiàn)及抗核抗體的檢查,才能確診。第三節(jié)血液其它檢驗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血細胞比容測定紅細胞平均值計算紅細胞平均直徑和曲線測定嗜堿性點彩紅細胞計數(shù)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紅細胞沉降率測定紅斑狼瘡細胞檢查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reticulocyte,Ret)一、定義:是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是晚幼紅細胞脫核后到完全成熟紅細胞之間的過渡型細胞。其胞漿內還殘存著多少不等的嗜堿性物質(RNA),經(jīng)燦爛甲酚藍、新亞甲藍等活體染色法染色,嗜堿物質凝成顆粒,其顆粒又聯(lián)綴成線,而構成淺藍或深藍的網(wǎng)織狀結構,稱網(wǎng)織紅細胞。根據(jù)Ret的形態(tài)特征和成熟程度可分為四型:Ⅰ、Ⅱ、Ⅲ、Ⅳ型。二、染色原理
網(wǎng)織紅細胞內RNA的磷酸基(帶負電荷)能與燦爛甲酚藍、新亞甲藍等堿性染料的有色反應基(帶正點荷)結合,形成核酸與堿性染料復合物的多聚體,凝成顆粒,其顆粒又聯(lián)綴成線,而構成淺藍或深藍的網(wǎng)織狀結構,凡含有兩個以上深染顆粒(具有線網(wǎng)狀結構)的無核紅細胞,即為網(wǎng)織紅細胞。三、器材和試劑
1.標準生物顯微鏡、試管、Miller窺盤(直徑19mm,厚1mm,內含大小兩個正方格—A、B,面積比為9:1)、載玻片、推片等。BAMiller窺盤新亞甲藍染液貯于棕色瓶內,用前過濾,為WHO所推薦燦爛甲酚藍染液貯于棕色瓶內,用前過濾天青B溶液煌焦油藍染液四、操作
1.取小試管一支,加染液和血液各2滴,混勻。
2.置37℃水浴箱15min,取出后微振2min,推片。
3.將Miller窺盤放入目鏡,選擇合適部位計數(shù),Miller窺盤的小格A內計數(shù)所有無核紅細胞,大格B內計數(shù)網(wǎng)織紅細胞。五、計算
1.網(wǎng)織紅細胞%=×1002.絕對值計算:最后單位表示成(×109/L)大格網(wǎng)織紅細胞總數(shù)小格紅細胞總數(shù)×9六、正常參考值
相對值成人0.5%-1.5%
新生兒2%-6%
絕對值(24-84)×109/L七、臨床意義可以用來反映骨髓紅系造血狀態(tài)的指標,貧血的鑒別診斷和療效判定,可用于化療和放療所致骨髓抑制及其恢復情況的監(jiān)測。
1.網(wǎng)織紅細胞增加:表示骨髓紅細胞生成旺盛,如溶血性貧血。急性失血后5-10天網(wǎng)織紅細胞達高峰,2周后恢復。網(wǎng)織紅細胞持續(xù)升高提示慢性失血。
2.網(wǎng)織紅細胞減少:表示骨髓造血機能減弱,如再障。臨床將貧血病人網(wǎng)織紅細胞絕對值低于15×109/L,作為急性再障的診斷指標。紅細胞比積測定定義:紅細胞比積(Hct、PCV):又叫紅細胞體積分數(shù),指在一定條件下經(jīng)離心沉淀壓緊的紅細胞在全血標本中所占體積的比值。溫氏(Wintrobe)法材料和試劑
Wintrobe管:長110mm,內徑3mm,自下到上有0-100mm刻度。
Pasteur吸管:吸管下端細長,上部膨大,頂端配有橡皮乳頭帽??捎脦чL穿刺針的注射器代替。離心機
EDTA鹽干燥抗凝管操作
a.采靜脈血標本2ml,立即放入抗凝管中,混勻。盡量用空腹血。
b.充分混合血標本2分鐘以上,使RBC分布均勻,Hb安全氧合。
c.將吸管尖端深入Wintrobe管管底,自下而上慢慢將血放入管內到100mm刻度處。要避免充入氣泡。
d.以3000r/min的速度離心半小時。離心后血液分為五層(從上至下):最上層為血漿;白色乳糜層主要使血小板;灰紅色層為白細胞和有核紅細胞;呈黑色一薄層為被白細胞代謝還原成的還原血紅蛋白層;最下層為含氧血紅蛋白層。
e.讀取以黑色紅細胞層為準的紅細胞柱高,除以100。正常參考值
成年男性:0.40-0.50成年女性:0.37-0.48臨床意義
a.紅細胞比積增高生理性增高:高原生活、劇烈運動、新生兒。病理性增高: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紅細胞增多癥、脫水、燒傷。
b.紅細胞比積減低各種貧血。
c.根據(jù)Hct了解血液濃縮程度。
d.Hct是計算MCV、MCHC的基礎數(shù)據(jù)之一。
e.Hct是影響全血粘度的決定性因素之一。紅細胞平均值計算
通過紅細胞比積、計數(shù)紅細胞、測定血紅蛋白量這三個數(shù)據(jù),間接計算出平均紅細胞容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以便分析病人紅細胞形態(tài)特征,有助于貧血的分類與鑒定。一、平均紅細胞容積(MCV)
指紅細胞群體中各個紅細胞體積的平均值。單位:fl(10-15L)
MCV=×1015flHctRBC二、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
指紅細胞群體中各個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的平均值。單位:pg(10-12g)
MCH=×1012pgHb(g/L)RBC(L-1)三、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指測Hct時被壓緊的RBC的血紅蛋白濃度(g/L)
Hb(g/L)MCHC=HctMCV、MCH、MCHC參考值MCV(fl)MCH(pg)MCHC(g/L)成人82-9227-31320-3601-3歲小兒79-10425-32280-350新生兒86-12027-36250-370MCV、MCH、MCHC的臨床應用貧血類型MCVMCHMCHC常見疾病或病因正常細胞性正常正常正常急性失血、溶血、再障、白血病等大細胞性>正常>正常正常巨幼貧單純小細胞性<正常<正常正常繼貧小細胞低色素性<正常<正常<正常缺鐵、地中海、慢性失血四、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定義:是反映周圍血紅細胞間體積差異的參數(shù),通過變異系數(shù)定量的表示紅細胞體積分布的離散程度。原理:血細胞自動分析儀通過電阻的改變,產生脈沖信號的強弱。正常參考值:成人:≤15.0%
新生兒:男≤15.9%
女≤16.2%臨床意義:
a.與MCV聯(lián)合應用于貧血的形態(tài)學分類
b.用于缺鐵性貧血的篩選診斷
c.用于缺鐵性貧血與輕型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鑒別診斷。紅細胞平均直徑和紅細胞直徑曲線測定測定方法與評價顯微鏡測定法(用目鏡測微計)參考值
6.7-7.7μm(7.2μm)臨床意義
1、直徑正常
2、直徑增大
3、直徑減少嗜堿性點彩紅細胞計數(shù)原理用甲醇固定,堿性美藍染色,胞質染成藍綠色,顆粒染成深藍色。計數(shù)1000個細胞中所見到的嗜堿性點彩紅細胞數(shù)。參考值≤0.03%臨床意義主要用于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林產品加工與許可經(jīng)營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俄語企業(yè)內部培訓翻譯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產廣告經(jīng)紀服務合同3篇
- 2025年度消防工程清包及消防產品采購合同范本3篇
- 海南醫(yī)學院《法律社會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海南師范大學《建筑物理(熱)》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二零二五年度數(shù)據(jù)中心專用個人機柜租賃及云服務接入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杭州建筑工程裝修設計與施工合同3篇
- 數(shù)據(jù)庫系統(tǒng)課程設計任務書(知識研究)
- 網(wǎng)頁設計課程設計成品
- 2025年包鋼(集團)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沈陽水務集團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高三語文八省聯(lián)考作文題目詳解:7個立意、15個標題、5個素材
- 《科學與工程倫理》課件-1港珠澳大橋工程建設中的白海豚保護相關案例分析
- 肘關節(jié)鏡手術
- 浙江省杭州市錢塘區(qū)2023-2024學年四年級上學期數(shù)學期末試卷
- 2024年北師大版四年級數(shù)學上學期學業(yè)水平測試期末測試卷(含答案)
- 天車租賃合同范例
- 心肺復蘇術課件2024新版
- 2023-2024公需科目(數(shù)字經(jīng)濟與驅動發(fā)展)考試題庫及答案
- 重癥患者的容量管理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