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講 臺灣文學(六)臺灣散文_第1頁
第12講 臺灣文學(六)臺灣散文_第2頁
第12講 臺灣文學(六)臺灣散文_第3頁
第12講 臺灣文學(六)臺灣散文_第4頁
第12講 臺灣文學(六)臺灣散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一講臺灣散文、戲劇重點與難點1、了解臺灣散文創(chuàng)作概況;掌握臺灣散文領域代表作家創(chuàng)作成就,以及代表作的創(chuàng)作特點。2、臺灣戲劇發(fā)展概況以及姚一偉、賴聲川的戲劇創(chuàng)作。第一節(jié) 臺灣散文創(chuàng)作概述臺灣散文創(chuàng)作的藝術水平不亞于臺灣的小說、詩歌創(chuàng)作。臺灣散文是在特殊的社會背景中發(fā)展起來的。從縱向發(fā)展考察,臺灣散文演變有三個階段:1945年-1959年是第一階段;1960年-1979年是第二階段;1980年至今是第三階段。一、八九十年代的散文創(chuàng)作八、九十年代以來,在商品經(jīng)濟侵襲下,都市成為金錢游戲與色情犯罪的淵藪,農(nóng)村凋敝,青年人口大量流入工業(yè)區(qū),社會上貧富之間差異巨大,勞資沖突加劇,民主意識覺醒,黨內(nèi)外權力爭逐激烈。種種現(xiàn)狀使得臺灣散文發(fā)生了兩極變化:有些人疏離了散文,確切地講是疏離了文學,投入直接抗爭的陣營,以筆代劍,寫作政論文章;有些人倦于斗爭,歸隱田園,自守自己的世界,聽鳥賞花,學道悟禪。這兩種趨向對散文創(chuàng)作及小說創(chuàng)作都產(chǎn)生了滯礙,直面人生、執(zhí)著藝術的散文作家,已是寥若晨星。桑柔、龍應臺、朱天心、陳列、簡媜是杰出代表。八、九十年代,有一種介于純文學與俗文學之間的“散文”強占了文學市場。這類“散文”以輕薄短小為爭取工商時代讀者的利器,以文章配合插畫來吸引年青人,內(nèi)容輕薄漂浮,只是編織夢幻而已,這類東西發(fā)展到極致,只有三、五行的幾句話。臺灣文壇現(xiàn)階段的散文,引用散文家郭楓的話說,“已一片模糊了”。第二節(jié) 臺灣散文代表作家簡介一、梁實秋

1、作家簡介梁實秋(1903-1987),1949年6月底赴臺灣,歷任臺灣師范學院英文系主任、臺灣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臺灣大學教授、臺灣“國立”編譯館館長。2、創(chuàng)作概況梁實秋一生的文學活動主要在臺灣,他到臺灣后所寫的散文占他全部散文作品的十之八九,共出版散文集三十種,主要有《雅舍小品》四冊、《清華八年》、《秋室雜文》、《秋室雜憶》、《實秋雜文》、《西雅圖雜記》、《槐園夢憶》、《白貓王子及其他》、《雅舍散文》、《秋之頌》等,另外還有《英國文學史》、《美國文學史》、《莎士比亞戲劇全集》四十卷譯著等。3、散文內(nèi)容梁實秋散文內(nèi)容涉獵甚廣,除一些回憶個人家世、生平經(jīng)歷的散文:《我在小學》、《清華八年》、《回憶抗戰(zhàn)時期》、《職業(yè)》、《退休》等等。之外,其他散文幾乎不離“人文”二字。一是人性視角。梁實秋注意剖析人性的美丑善惡,他圍繞“人”字做文章,寫人的性格、年齡、秉性、習慣、癖好,如《懶》、《勤》、《饞》等;也寫人的婚喪嫁娶、生老病死,如《生日》、《婚禮》、《喜筵》等。梁實秋堅持文學表現(xiàn)普遍的永恒的人性的觀點,因此,他的散文在寫人的行為、處世態(tài)度的同時,也充滿了人生的哲思和處世的智慧,使得他的散文具有警世、通世、醒世的積極意義,如《升官圖》、《暴發(fā)戶》、《臉譜》、《獎券》、《偏方》等。他的散文具有超越時空的指導意義。二是文化視角。梁實秋注重研究人類的種種文化,善于廣泛攝取親身體驗過的人們衣食住行及民俗民風等文化現(xiàn)象入文。如寫居住文化:《住一樓一底房者的悲哀》、《雅舍》等;寫飲食及煙茶酒文化:《吸煙》、《飲茶》、《喝酒》等及《雅舍談吃》中的各篇;寫衣著及購銷文化:《衣裳》、《制服》、《領帶》、《鞋》、《包裝》、《廣告》等;寫禮儀、倫理文化:《談禮》、《讓座》、《謙讓》、《握手》、《敬老》、《商店禮貌》等。寫人情人倫文化:《想我的母親》、《父母的愛》、《我的一位國文老師》、《談徐志摩》、《憶沈從文》等等;寫鄉(xiāng)土民俗文化:《過年》、《爆竹》、《聽戲》、《放風箏》、《北平年景》、《北平的街道》等等;寫中西文化比較:《圓桌與筷子》等。4、散文風格梁實秋散文有抒情散文、記人敘事散文、讀書札記、雜文等多種樣式,但以隨筆小品為多。他稱自己是“古典的頭腦,浪漫的心腸”。他的散文講究對仗工整,音調(diào)雅潔,口語活潑,用字講究平仄諧調(diào),并且善于在自然散淡的書寫中安排一些不規(guī)則的對偶、排比,形成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感,使得散文讀起來瑯瑯上口,很有“國文味道”。梁實秋提倡作文要言之有物、少說廢話,主張“文章要深要遠,就是不要長”。他寫散文往往言簡意賅、文筆精煉。他在散文中還喜歡引經(jīng)據(jù)典,穿插俚語、俗諺或奇聞趣事,這使得他的散文優(yōu)游自在、涵蘊豐厚、幽默風趣。簡約、幽默、豐盈、典雅是梁實秋散文的風格。梁實秋散文創(chuàng)作的成功得力于其學貫中西、博識強記以及對人性、人情的深入體察和對人生的真切感悟,他的寫作視野相當開闊,評論也很有智慧和靈光。二、臺靜農(nóng)

1、作家及作品簡介臺靜農(nóng)(1902-1990)于1946年赴臺,先在國立臺灣編譯館任編繤,后任臺灣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潛心于中國古典文學的教學,晚年著有《龍坡雜文》、《靜農(nóng)論文集》?!洱埰码s文》薈萃了臺靜農(nóng)在臺所作的散文小品,內(nèi)收有憶舊懷人的散文、讀書札記等。此書一出即好評如潮,一再榮登臺灣文學新書排行榜,次年榮獲第一、二屆時報文學獎散文推薦獎。2、散文風格及藝術特色在臺灣老一輩作家中,臺靜農(nóng)的散文以精深取勝。其文具有沉藉、韻味蒼涼的風格,字里行間透露出其蟄居海島的隱痛和無奈,如《<浮草>序》。他在散文中經(jīng)常用小說的筆法刻畫點染,張大千、許欽文、喬大壯、何祥子等名士,在他筆下都栩栩如生,寄托了他的思念之情。臺靜農(nóng)學養(yǎng)深厚,論文寫起來要言不繁,評論也相當精彩和貼切。其文篇章謹嚴,文筆精練,質樸無華,深婉老到,韻味雋永,頗見“燦爛之極歸于平淡”之腕力。三、琦君

1、作家介紹琦君(1917-),本名潘希真,又名潘琦君,浙江永嘉縣人。幼年居住在鄉(xiāng)下,有家庭教師教授舊文學。十二歲遷往杭州,弘道教會女中畢業(yè)后進入浙江大學中文系,并受業(yè)于浙東詞家夏承燾門下,潛心古籍,勤習作詩填詞。1949年到臺灣前將家庭藏書數(shù)萬卷捐贈浙江大學圖書館。到臺灣后,歷任高檢處記錄股長及司法行政部編審科長等職。1969年自司法界退休后任中國文化學院副教授,中央大學、中興大學教授。1977年定居美國。2、創(chuàng)作概況琦君的創(chuàng)作以散文為主,兼寫小說與兒童文學。迄今出版的散文集有二十種之多,重要的有:《琦君小品》、《煙愁》、《紅紗燈》、《三更有夢書當枕》等等。琦君散文曾獲臺灣“中國文藝協(xié)會”散文創(chuàng)作獎章,中山文藝散文獎,新聞局優(yōu)良圖書金鼎獎,“國家”文藝獎等。3、散文創(chuàng)作特點琦君以其具有“秀外慧中的大家閨秀”風范的散文傾倒了讀者,她的散文中充滿了愛與仁慈的感情。她寫得最出色的是憶舊懷人和童年生活回憶的散文。她說:“我是因為心里有一份情緒在激蕩,不得不寫時才寫。每回我寫到我的父母家人和師友,我都禁不住熱淚盈眶。我忘不了他們對我的關愛,我也珍惜自己對他們的這一份情?!欢?,這怎么可能呢?”正是因此,她以心靈的彩筆,寫下了一篇篇精彩之作。琦君擅長運用小說筆法寫人物,即通過細節(jié)如動作、語言、形體等點染人物內(nèi)心。其筆下的人物定格準確,描寫得細膩、傳神,能夠寫出人微妙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也能夠寫出復雜的人物關系及其前后變化。琦君說:“我就只會寫自己。”這個“自己”包括自己熟悉的故鄉(xiāng),故鄉(xiāng)的親人、師友,故鄉(xiāng)的風土人情,以及自己的童年,乃至一生經(jīng)歷,自己對人生的體驗、感悟等等。這些方面在她的散文中往往都是融為一體的。像《下雨天,真好》、《我的童年時代》、《三更有夢書當枕》、《老鐘與我》等作不啻是幼年琦君的自畫像;在一些童年憶舊的散文中,如《紅紗燈》、《壓歲錢》、《外祖父的白胡須》、《看戲》等,琦君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生動有趣的浙東鄉(xiāng)鎮(zhèn)民情風俗畫,顯示出她的散文有濃厚的鄉(xiāng)土色彩和淳樸的藝術格調(diào)?!段骱浥f》于湖光美景的點染外,還穿插了很多其他內(nèi)容,并抒發(fā)了思鄉(xiāng)的情懷。這類散文琦君寫得舒放自如,體現(xiàn)了散文的文體特點。琦君常于記人敘事之后寫下自己的體悟與感慨。如在《髻》一文中,作者在記敘母親與姨娘開始相仇、后來相依、至去世之后寫道:“這個世界究竟有什么是永久的,又有什么值得認真的呢?”《衣不如故》在寫了兒時對衣著的喜新厭舊,年歲漸大后懂得“人生的美麗并不全靠衣著來表示”之后,抒發(fā)了“要追求德性的美”的感悟;《倒賬》從自己的錢被人賴掉寫到全家因此反而獲得了朋友的關切、夫妻的相互體貼等等,領悟到“塞翁失馬,安知非?!钡牡览?。琦君的許多散文都闡發(fā)的是“愛”的福音,在她的筆下,這種愛是超階級的,掩蓋了很多現(xiàn)實矛盾。她自己也談:“……我深感這個世界的暴戾已經(jīng)夠多了,為什么不透過文學多多渲染祥和美好的一面以作彌補?”這說明,琦君的美化人生、傳播和渲染人間不帶一點仇恨的純真的愛,是有其哲學和文學信奉的,是出于其善良本性的。在這方面,琦君與大陸的文學大家冰心非常接近。四、王鼎均

1、作家簡介王鼎均(1927-),山東省臨沂人,筆名方以直。十四歲開始寫詩,十五歲曾試評《聊齋志異》??箲?zhàn)后,中學尚未畢業(yè)即輟學從軍。到臺灣后曾經(jīng)在中國廣播公司任職,1963年至1966年,擔任《聯(lián)合報·人間副刊》主編,并任幼獅公司期刊部總編輯。現(xiàn)旅居美國,曾任美國新澤西州和西東大學的高級研究員。2、創(chuàng)作概況王鼎均主要以散文創(chuàng)作為主,著有散文集《碎玻璃》、《情人眼》、《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我們現(xiàn)代人》、《人生觀察》、《世事與棋》、《海水·天涯·中國人》等。除外,還有短篇小說集《單身漢的體溫》、《透視》等,評論集《文藝與傳播》等。他的部分作品曾獲中山文藝獎。王鼎均雖然沒有受過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但他是從血和火的磨煉中成長起來的。他早年就投身于抗日戰(zhàn)爭之中,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勤奮自學得來的廣博文化歷史知識,使得他對我們民族的歷史與文化性格有著深刻的洞察力,這是散文家最為寶貴的財富。他寫了許多懷念大陸鄉(xiāng)土、表現(xiàn)深藏于心的懷鄉(xiāng)愛國情懷的散文。如《左心房漩渦》、《腳印》、《山里山外》、《海水·天涯·中國人》都集中表現(xiàn)了愛國的情懷。3、散文創(chuàng)作特點王鼎君的散文大多數(shù)集中在對臺灣社會生活的關注上。如《那樹》揭示了資本主義經(jīng)濟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工業(yè)文明發(fā)展的腳步與人們的戀舊情緒構成的內(nèi)在沖突。王鼎均還有相當數(shù)量的散文表現(xiàn)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思索。如《中年》、《拾諺》等,通過生活細節(jié)的描寫,對不同民族的心理進行深入分析,開掘出獨特的寓意,給人以啟示。他的散文集《情人眼》、《碎玻璃》、“人生”三書等是中國民族文化性格和審美性格的藝術縱覽。王鼎均是一位文體大師,廣義散文的各種文體無一不能,且具有開創(chuàng)性。他擅長吸收小說、戲劇、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擴大散文的藝術表現(xiàn)力。他的抒情散文,不失散文必備的典型生活細節(jié),又具有抒情詩般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如《大氣游虹》。他的敘事散文借用了小說的人物框架結構,如《青紗帳》、《紅頭繩兒》、《最美的和最丑的》等。他善于運用隱喻象征的手法,從平凡普通的生活碎片中提煉出深長的意蘊。他的寓言體小品散文,常常是寫意和寫實手法交匯使用,拓展了散文的表現(xiàn)力。王鼎均散文藝術中的悲劇美學力量更加彌足珍貴,它外表不那么鋒芒逼人,但本質的內(nèi)涵極具震撼力,可以說是對“盲目樂感文化”的一種強勁沖擊。王鼎均擅用活潑的形式,淺近的語言,表達深遠的寄托,字里行間既富有理想色彩,也密切注視現(xiàn)實。王鼎均是這一代中國人的眼睛,他為我們記錄了一個時代,一個動亂、和平又混淆的時代!五、羅蘭原名靳佩芬,生于1919年,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師范部畢業(yè)。1959年至1991年,在臺灣“警廣”主持音樂及教育節(jié)目,長達32年。出版作品除《羅蘭小語》外,還包括散文、小說、游記、詩歌、詩論等。2003年獲世界華文作家協(xié)會“終身成就獎”。

《羅蘭小語》,言“微”意深?!靶≌Z”內(nèi)容從現(xiàn)實到理想,從愛情到事業(yè),從學習到修養(yǎng),從生死到宇宙,處處充滿了傳統(tǒng)美德思想,和現(xiàn)代昂揚向上的氣質,清新而睿智。

84歲高齡的羅蘭,至今仍在臺灣《中國時報》等開有“羅蘭小語”專欄。其作品作為永遠的真善美化身,郁郁蔥蔥,歲月常青,具有永久的藝術魅力。六、柏楊

1、作家介紹及創(chuàng)作概況柏楊(1920-),原名郭衣洞,河南輝縣人,生于開封。幼年喪母,十七歲離家到漢口考入戰(zhàn)工團,后輾轉就讀于蘭州大學、東北大學,曾撰文、經(jīng)商、執(zhí)教或任公職。1949年到臺灣,做過中小學教員,曾任“中國青年寫作協(xié)會”總干事、成功大學副教授、“國立”藝專教授、《自立晚報》副總編輯、平原出版社社長。1968年1月,因其負責的《中華日報》家庭版“大刀水手漫畫”專欄所刊登的一幅畫而被強加罪名,入獄九年余。柏楊在獄中雖然被打斷了一條腿,他仍然頑強地秉筆直書,寫成《中國人史綱》等三部書稿。出獄后,繼續(xù)撰文,專職寫作。柏楊著作多產(chǎn),小說、詩歌、報告文學、兒童文學及歷史學均有涉獵,但以雜文成就最高。入獄前有《倚夢閑話》、《西窗隨筆》各十集,出獄后至1982年有《柏楊專欄》五集及《丑陋的中國人》、《聞過則怒集》、《紅袖集》等十集。2、雜文創(chuàng)作特點柏楊的雜文廣泛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題材具有強烈的社會性和教育性。有人評價柏楊的雜文:“潑辣尖銳,揮灑自如,有時略欠嚴肅,但主題總離不開人權和人道,這是二十世紀兩大主題?!睂嶋H上,柏楊的雜文還有一個更為鮮明的主題:猛烈地抨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弊端及國民性中的弱點,同時尖銳地揭露臺灣現(xiàn)實社會的黑暗面。這個主題集中體現(xiàn)在他的代表作《丑陋的中國人》之中。在《中國人與醬缸》鐘,柏楊形象地用“醬缸”形容腐蝕力和凝固力極強,導致人性被斫喪、人的靈性被泯滅;用“醬缸文化”比喻使人性變黑變丑的有毒素的文化;將迷戀這種“醬缸文化”者稱為“醬缸蛆”。他同時鞭撻了人性的丑陋面:落后保守、妄自為大、一盤散沙、“窩里斗”、缺乏公德心和是非觀念等等。柏楊雜文的主要特色是針砭時弊,富于史識,抨擊丑陋,長于對比,具像幽默,潑辣尖酸,嬉笑怒罵,痛快淋漓。柏楊的政治性、社會性雜文因其憤世嫉俗,以至不分良莠地否定中國文化,主張“崇洋”,這些方面反映了他思想上的偏激和片面。其行文有夾雜粗話、油腔滑調(diào)的不雅之處,也是不足取的。柏楊談人生愛情、說婚姻家庭的散文,常給人以親切平和、入情入理之感??梢哉f柏楊雜文的風格是復雜多樣的。七、李敖

1、作家介紹和創(chuàng)作概況李敖(1935-),原籍山東濰縣,生于哈爾濱。幼年隨全家遷至北京,在京讀完小學。1948年轉到上海讀中學。1949年赴臺,入臺灣市一中。1954年考入臺大法律系,次年重考,進入臺大歷史系,至1959年畢業(yè)。1962年考入臺大歷史研究所,同時任《文星》主編,期間發(fā)表了不少雜文、論文,曾以一篇《老年人和棒子》引起軒然大波。此后,李敖不斷著文尖銳批判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張“全盤西化”,在島內(nèi)掀起了一場文化論戰(zhàn)的風波。李敖直率無畏地揭露臺灣種種社會病象,鋒芒直指蔣家當權父子,導致《文星》雜志被封。1967年4月政府以“妨礙公務”罪提起公訴,曾兩度以“叛亂罪”入獄。李敖勤奮著書,迄今已經(jīng)出版一百三十多本,其中九十六本曾被臺灣當局查禁過。除雜文創(chuàng)作外,還著有《胡適研究》、《胡適評傳》,編有《要把金針度與人——二百種中國古典名著導讀》。2、創(chuàng)作特點李敖的雜文作品可以分為五大系列:文化論戰(zhàn)系列:《傳統(tǒng)下的獨白》、《歷史與人像》、《為中國思想趨向求答案》、《文化論戰(zhàn)丹火靈》、《教育與臉譜》、《上下古今談》、《獨白下的傳統(tǒng)》、《北京法源寺》。政治批判系列:《李敖告別文壇十書》、《戰(zhàn)斗是檢驗黨外的唯一標準》等?!扒铩薄叭f歲”系列:自1981年起,以每月一本的速度出版《李敖千秋評論叢收》達九年之久,又有《萬歲評論》數(shù)十冊。談“情”論“性”系列:“三情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