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西湖七月半》一文的情感意韻_第1頁
析《西湖七月半》一文的情感意韻_第2頁
析《西湖七月半》一文的情感意韻_第3頁
析《西湖七月半》一文的情感意韻_第4頁
析《西湖七月半》一文的情感意韻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析《西湖七月半》一文的情感意韻明清易代,社會動蕩,滄桑變革。身罹亂世,目睹山河破碎、朝代更替的文人學者們,或慷慨激昂,或沉痛懺悔,或慨嘆人世,或俯仰人生,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映照興亡,寄寓家國之恨,寫出了風格獨特的篇什。而張岱即為其中之一。張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浙江山陰人。著有《石匱書》、《張氏家譜》、《義列傳》、《瑯?gòu)治募?、《明易》、《大易用》、《史闕》、《四書遇》、《夢憶》、《說鈴》、《昌谷解》、《快園通谷》、《傒囊十集》、《西湖夢尋》、《一卷冰雪文》、《陶庵夢憶》等。為由明入清的文學家、史學家。其中,《陶庵夢憶》與《西湖夢尋》都是入清之作。主要記載明末西湖等地的熱鬧繁華、風俗習慣、世態(tài)人情。文字清新率真,描繪生動細致,是明末小品文的佳作。文集之所以以“夢憶”、“夢尋”命名,是對過去風月繁華的眷念,對前塵往事的追憶,對失落心靈的找尋,對世事變遷的迷茫和惆悵。從中也寄托了國破家亡的哀痛和對故國故人的緬懷和思念之情。而其代表名篇《西湖七月半》即是上述幾種復雜心態(tài)和情感意韻的顯象和投影。一、對過往繁華綺麗生活的眷念與追憶張岱出身仕宦之家,家世顯赫,其前半生過著聲色犬馬、錦衣玉食的優(yōu)渥生活,是個十足的“紈绔子弟”。他“極好繁華”,對華燈煙火、梨園鼓吹、花鳥古董、民俗風情有著特殊的興趣愛好,對各種娛樂活動更是情有獨鐘。他筆下的金山夜歡、元宵燈火、清明掃墓、端午競渡等各種場面,都充滿了濃郁的市井生活氣息。《西湖七月半》寫杭人在七月半時傾城而出,齊集西湖賞月的繁華熱鬧場面:“杭人游湖,巳出酉歸,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隊爭出,多犒門軍酒錢,轎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斷橋,趕入勝會。以故二鼓以前,人聲鼓吹,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大船小船一齊湊岸,一無所見,止見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痹谶@游人如織,聲光錯雜的盛大場面中,張岱又細致描繪了達官顯貴、名娃閨秀、名妓閑僧、市井閑漢、文人雅士五類人在游湖賞月時的不同行為舉止和神態(tài)心理。他們或是乘坐高大樓船,擺著盛大筵席,聽蕭擊鼓,看優(yōu)伶歌舞,炫耀富貴;或是帶著美貌侍童,又笑又鬧,左顧右盼,顯露風情;或是淺斟低唱,弱管輕絲,昭示風雅;或是酒醉飯飽,亂擠亂撞,大呼小叫;或是輕蕩小舟,靜靜品茗,遠離喧囂。如此種種,匯成了一幅士農(nóng)工商、高下貴賤、男女老幼、清雅與粗俗相混雜的明末繁麗熱鬧的社會風俗圖。張岱雖是以戲謔筆法去勾勒描摹杭人七月半游湖賞月時的世俗風情,但就在這喧囂嘈雜中,在游人的幾分裝腔作勢、幾分忘乎所以、幾分真真假假中,也顯示了當時社會繁華熱鬧、輕松愉快的一面。而這些,正是張岱在早年生活中極為熟悉熱愛,在歷經(jīng)幾十年滄桑變化后仍難以忘懷的都市風情。二、對故地、故人、故國的追思與緬懷七月半即中元節(jié),民間俗稱鬼節(jié),是祭祀已故之人的日子。晚明時期,西湖的各大寺院都要在這天晚上舉行盂蘭盆佛會,為信徒們誦經(jīng)拜懺,以超度其祖先亡靈。所以,杭人也有在七月半游湖的習俗。但就傳統(tǒng)而言,七月半賞月,無論是在風雅和熱鬧程度上都必定不及八月中秋。張岱不寫八月半之西湖而寫七月半之西湖,非為另辟蹊徑、獨標一域,而是在當中寄寓了對故地、故人、故國的追思與緬懷之情。(一)故地明中葉以來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江南一帶工商業(yè)尤為發(fā)達,富庶美麗的江南成為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而融江南之靈秀、美麗、繁華、人文、風物為一體的杭州西湖,對這些文人士子們更是有著一種不可抗拒的向心力。張岱生于江南,長于江南,游于江南,青年時代友寓居西湖。西湖,在張岱前半生為其吟風弄月,衣錦繁華的溫柔之鄉(xiāng);在他后半生為其魂牽夢縈的精神家園。而歷經(jīng)戰(zhàn)火,與張岱闊別了二十八載后的西湖,在張岱的眼中是“一帶湖莊,僅存瓦礫”,“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樓舞榭,如洪水淹沒,百不存一矣。”眼前景,心中情,現(xiàn)實與過去的強烈反差,對張岱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精神痛苦與磨折。由是他發(fā)出了“謂余為西湖而來,今所見若此,反不如保我夢中之西湖,尚得完全不恙也”[1]的喟嘆?!段骱咴掳搿酚浧咴掳胫骱?,是對故地西湖的追思與緬懷。(二) 故人七月半游西湖,二更之前,熱鬧繁華,人生百相,—顯現(xiàn)。張岱從欣賞人文山水的角度對之勾勒描摹。 二更之后,游人散盡,張岱才與朋友停船靠岸,席地而坐,呼客縱飲,欣賞自然山水。能與張岱共同有著這種清高拔俗的精神情趣的摯友為何者呢?明末,張岱與王思任、祁彪佳并稱晚明三才子。他們不但才氣相類,而且志趣相同,意氣相投,私交甚密。明亡后,王思任誓不朝清,絕食而死;祁彪佳于清軍破山陰后,留下“含笑入九泉,浩氣留天地”的《遺詩》后,投水身亡。與張岱共同游湖賞月的摯友,當是王思任、祁彪佳一類人。而今昔日好友已成陰間之鬼,唯有張岱茍活于世,《西湖七月半》記“吾輩”在人去湖靜后欣賞月色,是對故人的追思與緬懷。(三) 故國明亡后,張岱披發(fā)入山,以著述明志。雖然我們很難從文字表面看到張岱對前朝的執(zhí)著回憶, 但他在《西湖七月半》一文中所精心描繪的一幕幕生活場景,無疑是對明王朝所特有的世情風貌的鮮活回憶。繁華的西湖、如織的游人、高潔的摯友都已隨著朱明王朝的逝去而灰飛煙滅, 對故地、故人的追思與緬懷,歸結(jié)起來,最終是對故國的追思與緬懷。三、對以往奢華逸豫行行為的反思和懺悔《西湖七月半》中,張岱寫游糊時的人聲與鼓樂聲是:“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從表面上看這六個比喻是從聽覺方面盡情渲染杭人游湖時的熱鬧喧囂, 但若仔細推敲,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另寓深意?!叭绶腥绾场保喝缢ㄓ框v,大地震蕩。從視覺、感覺、聽覺上構(gòu)建了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而這實際是明清易代,天崩地裂的前奏;“如魘如囈”:魘,夢中驚醒;囈,夢中呢喃?!棒|”與“囈”為睡夢中的兩種不同情態(tài),一為驚惶恐懼,一為甜美安穩(wěn),晚明人于滄桑易代的急劇變化中笙歌燕舞,無異于魘中囈語;“如聾如啞”:在喧鬧中,人像聾啞了一樣,既聽不到別人說話,又無法讓別人聽到自己說話,全都如聾人叫喊,啞人咿呀?!拔迳钊四棵?,五音令人耳聾”[2]P102,由明入清的思想家們在總結(jié)歷史教訓時,通常把明朝的滅亡歸因于人心放蕩,禮法毀棄后導致的世風日下、欲海橫流。明亡前,張岱縱情聲色,糜不知返;明亡后,他避居山林,謝客著書,簞食瓢飲,常至斷炊。他在《陶庵夢憶?序》中說道:“因余想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今為黍熟黃梁,車旋蟻穴,當作如何消受?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3]P1,由是觀之,“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的生動比喻中,也暗含了對逸豫亡身的深刻反思。而綜觀《西湖七月半》全文,層層白描,娓娓道來,偶有奇崛句法,饒舌一般,富有韻味。如此洗凈鉛華,不事雕琢,也與作者懺悔往事的心境有關。四、對清雅閑逸的名士情懷的執(zhí)著晚明小品家多為名士、山人。他們讀書論史,品茗飲酒,焚香鼓琴,釣魚喂鶴,雅集清談,縱情山水泉石,追求一種清雅閑逸的生活趣味。張岱在其《自為墓志銘》中追敘生平,雖自認“紈绔”,但亦以名士自居?!段骱咴掳搿芬晃那皩懮鐣比A,游人情態(tài),后寫西湖月夜的清幽美麗,實為作者顯示自己高雅情懷的張本?!按藭r月如鏡新磨,山復整妝,湖復頮面”,月色、青山、湖水,一切寧靜而美好。作者邀來“韻友”、“名妓”,“杯箸安,竹肉發(fā)”,直至“月色蒼涼,東方發(fā)白”,然后縱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如此,張岱給我們營造了一個寧靜淡遠,晶沁幽深的空靈境界。宗白華先生在談“空靈”這一命題時說:“藝術心靈的誕生”,美感的產(chǎn)生,“在于能空,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