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危巖勘查與治理工程可行性勘察報告_第1頁
某危巖勘查與治理工程可行性勘察報告_第2頁
某危巖勘查與治理工程可行性勘察報告_第3頁
某危巖勘查與治理工程可行性勘察報告_第4頁
某危巖勘查與治理工程可行性勘察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榮縣巖危巖勘查與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勘察報告探隊二○○六年五月勘查與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勘察報告項目組據省廳審查通過的勘察設計,于4月初至中旬,進行了現場勘察,提交了《重慶市危巖勘查與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勘察報告》,經隊初審,形成如下意見:1.重慶市危巖位于重慶市地層構造簡單,出露地層主要為侏羅系中統(tǒng)沙溪廟組(J2s)灰~黃灰色厚層狀石英砂巖夾薄層狀紫紅色砂泥巖、第四系全新統(tǒng)殘坡積、崩坡積粘土、含碎塊石粘土及沖洪積淤泥質粘土及砂礫石層。構造以外傾重力裂隙為主,構造及風化裂隙次之。危巖高程357m—365m~380—390m,高差一般20m。屬高山地貌。2.經勘查,危巖分布區(qū)殘崩坡積層,厚層石英砂巖為孔隙水,孔隙裂隙水含水層,紫紅色砂泥質巖為相對隔水層。地下水受大氣降水補給,大部份以地表徑流形式排泄,受隔水層影響,危巖砂巖孔裂隙地下水貧乏。危巖整體性好,局部人類活動強烈、重力裂隙發(fā)育,產生危巖塊體。因此,危巖區(qū)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屬簡單型結論正確。3.勘察工作完成主要實物工作量,經隊專家組野外實地驗收,工程測量(控制點、地形、勘探線剖面測量、工程地質測繪)合符測量規(guī)范要求。滿足了工程地質測繪需要。工程勘察布設探槽6條合理,編錄合符規(guī)范要求。針對具體危巖體進行剖面圖、立面圖測量、巖土試樣采取,切合實際,反映了危巖體特征。4.工程地質測繪,劃分危巖段6處,查明危巖體19處,危險擋土墻2處,報告詳細闡述了危巖段及危巖體特征及成因,采用平面滑動法、坡率值法。根據巖土力學試驗參數,對危巖體穩(wěn)定性進行了詳細評價,合符實際,基本合理。5.報告對危巖治理提出了合理化建議,即采用工程治理法,針對不同危巖體進行治理可行。綜上所述,《重慶市危巖勘查與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勘察報告》,內容全面、章節(jié)安排合理、文字簡練,勘察工作仔細,工程勘察恰當,工作方法與技術可行,結論明確,提出的治理方法得當??勺鳛榭尚行匝芯颗c施工圖初步設計的依據。建議按隊提出的修改意見進行修改、補充、完善,按時報省廳審查。二○○六年五月十日目錄TOC\o"1-2"\h\zHYPERLINK\l"_Toc140029089"第一章緒論1HYPERLINK\l"_Toc140029090"第一節(jié)勘察的目的任務及技術規(guī)范1HYPERLINK\l"_Toc140029091"第二節(jié)勘查工作概況2HYPERLINK\l"_Toc140029092"第三節(jié)完成工作量2HYPERLINK\l"_Toc140029093"第四節(jié)取得主要成果3HYPERLINK\l"_Toc140029094"第二章區(qū)域地質環(huán)境概況3HYPERLINK\l"_Toc140029095"第一節(jié)危巖區(qū)自然經濟地理概況3HYPERLINK\l"_Toc140029096"第二節(jié)地層構造5HYPERLINK\l"_Toc140029097"第三節(jié)水文工程地質條件6HYPERLINK\l"_Toc140029098"第四節(jié)新構造運動與地震7HYPERLINK\l"_Toc140029099"第三章危巖特征8HYPERLINK\l"_Toc140029100"第一節(jié)危巖總體特征8HYPERLINK\l"_Toc140029101"第二節(jié)危巖段和危巖體特征及防治方案建議11HYPERLINK\l"_Toc140029102"第四章危巖體整體分析評價27HYPERLINK\l"_Toc140029103"第一節(jié)危巖體總述27HYPERLINK\l"_Toc140029104"第二節(jié)危巖體成因分析29HYPERLINK\l"_Toc140029105"第三節(jié)邊坡巖土體物理力學參數及分析評價29HYPERLINK\l"_Toc140029106"第五章危巖治理方案及防治措施建議30HYPERLINK\l"_Toc140029107"第六章結論與建議31附圖:重慶市危巖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圖冊(見附圖冊)附件:巖土力學試驗報告(附正文后)第一章緒論第一節(jié)勘察的目的任務及技術規(guī)范一、目的任務根據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管理規(guī)定的有關要求,開展危巖勘察與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具體任務如下:1.收集危巖崩塌史(崩塌類型、規(guī)模、范圍、方向和危害程度等)、氣象、水文、地震、防治危巖崩塌的經驗等資料。2.3.查明危巖崩塌區(qū)地形地貌和水文工程地質條件。4.查明危巖崩塌區(qū)的地質環(huán)境條件。通過合理的勘察手段和合符規(guī)范要求的勘探工作量,查明災害體的分布、規(guī)模、危巖崩塌區(qū)的巖體結構類型、結構面形狀、組合關系、閉合程度、力學屬性、貫通情況和巖性特征、風化程度以及下覆洞室等。闡明危巖及崩塌的誘發(fā)因素、穩(wěn)定性及發(fā)展變化趨勢,危害特征等。5.在勘探工程內,按邊坡工程勘察要求,對主要巖土層和軟弱層采集一定數量試驗樣進行物理力學試驗。參考經驗數據,正確提出災害體的有關物理力學參數指標。6.通過上述工程地質勘察,進行治理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比選治理方案,推薦最佳方案,編制治理工程施工圖初步設計、經費概算,達到對危巖進行治理目的。三、勘察工作技術規(guī)范勘察工作的主要技術規(guī)范有:1.《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94號];2.國土資發(fā)[2004]69號《國土資源部關于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通知》;3.《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021-2001;4.《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GB50330-2002;5.《工程測量規(guī)范》GB/T50026-93;6.《大比例尺地形圖輔助成圖規(guī)范》GB14192-94。第二節(jié)勘查工作概況我院于2006年元月接受任務后,立即組織技術力量,奔赴現場,開展了現場踏勘、工程測量、資料收集,于2月20日準時提交了危巖勘查設計,3月19日省廳組織專家評審通過了勘查設計。一、資料收集根據評審通過勘察設計,首先對危巖地區(qū)區(qū)域工程地質環(huán)境資料進行了系統(tǒng)的收集,其次開展了危巖崩塌史詳細調查了解。二、工程測量以設計的勘察范圍為基礎,以反映危巖體分布及影響范圍為前提,采用靜態(tài)GPS進行了控制測量,進行符合1∶500比例尺精度要求;地形測量;剖面測量。三、工程地質測繪針對危巖體高陡,頂部有砂質粘土、砂質泥巖覆蓋,巖腳有街道營業(yè)房、民舍等不利施工客觀實際,以具體危巖體為重點,采用了以地面工程地質測繪為主,工程勘察為輔的工作方法,查明了危巖體特征。第三節(jié)完成工作量在前期完成工程測量及勘查設計審查基礎上,于2006年4月2日至4月13日,開展了危巖工程地質測繪,歷時12天,(包括前期)共計完成工作量如表1-1。表1-1危巖勘察完成工作量統(tǒng)計表項目比例尺單位數量備注工程測量GPS控制點點4“E”級地形測量1∶500Km20.2勘探線剖面測量1∶200Km1.425工程地質測繪1∶500Km20.12危巖體剖面測量1∶100m/條170/17危巖體立面測量1∶100m154.3探槽m3/條208.2/6探槽編錄1∶100m69.40室內試驗樣土樣件3巖樣件7第四節(jié)取得主要成果一、工程測量通過合符規(guī)范要求進行了1∶500比例尺的工程測量,客觀地反映了危巖分布范圍,地形地貌、地物,滿足了工程地質測繪的要求。二、工程地質測繪通過對具體危巖的調查測繪,查明危巖體19處,危險擋土墻2處。查明了危巖體的特征、危巖體的穩(wěn)定性及發(fā)展變化趨勢,比選治理方案。通過工程勘察,明確了危巖邊坡的結構特征,軟弱層的分布,針對不同位置的巖土體采集了室內試驗樣10件。經測試,為危巖體的穩(wěn)定性評價及治理方案的比選、設計提供了依據。第二章區(qū)域地質環(huán)境概況第一節(jié)危巖區(qū)自然經濟地理概況一、位置及交通危巖區(qū)位于重慶市南。交通十分方便(見圖1交通位置圖)。二、氣象水文區(qū)內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暖、春旱、夏熱多雨,濕度大。年均氣溫17.8℃,一月均溫7.5℃,七月均溫26.9℃,極端高溫39℃,極端低溫-2.7℃,年均降水量1000mm,6~8月為雨季,多暴雨。區(qū)內河流有雙溪河,自旭陽鎮(zhèn)北側由北西向南東注入旭陽河,屬沱江三級支流水系。為降水補給型河流,6~8月為汛期。三、自然資源重慶市自然資源豐富,農業(yè)主產水稻、紅苕、玉米、小麥、豆類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有花生、油菜、甘蔗、茶葉、蠶桑等。名優(yōu)土特產有曲酒、茶葉、花生、蠶繭、柑桔等。礦產資源主要以天然氣、鹽鹵聞名,有少量煤、鐵、銅陶土。第二節(jié)地層構造。一、地層出露地層主要有侏羅系中統(tǒng)沙溪廟組,次有第四系全新統(tǒng)殘坡積、崩坡積及沖洪積層,其巖性特征如下:1.侏羅系中統(tǒng)沙溪廟組(J2s)分布于一帶,呈北東南西展布。為一套河湖相碎屑巖沉積,其上部:(即陡崖之上部),由灰~淺灰色(風化面呈淺黃色)中層狀中至細粒石英砂巖和紫紅色砂泥質巖組成,砂巖厚約0.8~1.0m,砂泥質巖厚約2.6~3.0m。中部為灰~淺灰色(風化面呈淺黃色)厚層狀中~細粒石英砂巖,明顯展布于饒缽頂之下,形成陡崖。厚約12~15m。下部由一層淺灰色角礫巖與上伏厚層狀砂巖分界。厚約1.0~1.40m,其下由紫紅色薄層狀砂泥質巖及砂巖組成。2.第四系全新統(tǒng)殘坡積、崩坡積及沖洪積層(Q4)殘坡積分布于鐃缽頂丘狀山頂,為風化殘積型褐、紅褐、黃色粘土,厚約0.60~1.0m。崩坡積層分布于項目區(qū)陡崖斜坡地帶,為褐色、褐黃色含砂巖碎塊石粘土,厚1~2m。沖洪積層主要分布于雙溪河溝谷兩岸,由灰~淺灰或黑色粘土、淤泥及砂、礫卵石組成,厚約2~3m。二、構造項目區(qū)位于資中~威遠穹窿構造南緣的自流井凹陷帶,以單斜構造裂隙為主,次為風化、重力、構造裂隙,未見次級斷裂及褶皺。1.單斜構造裂隙屬層面裂隙,順巖層層理發(fā)育,在薄層砂巖及砂泥質巖中,呈閉合狀,裂隙頻率較大,產狀與巖層一致,為155°~216°∠13°~15°。2.構造裂隙一是見于鐃缽頂丘狀平臺中層狀砂巖中,有兩組張性裂隙,裂隙寬1~2cm。裂面平直,裂隙頻率2條/m,將巖石分割成碎塊體,兩組裂隙產狀分別為305°∠88°、15°∠88°。二是見于鋸齒狀陡崖面,為發(fā)育于厚層狀砂巖的一組X剪裂隙,產狀分別為15°~20°∠80°~88°、100°~110°∠84°~87°,將厚層砂巖分割成標形塊體,二剪裂面間一隅常夾危巖體。3.風化裂隙發(fā)育于祼露砂泥質巖石風化面,裂隙細小,呈上大下小張開狀,延伸不深不遠,展布呈網狀。4.重力裂隙發(fā)育于陡崖肩局部地段,將巖體切割成上大下小的危巖塊體,裂隙呈向上凸起弧形展布,上窄下寬,其內由砂巖碎塊及泥質或植物根系充填,外傾向隨危巖所處位置發(fā)生變化,傾角>70°。第三節(jié)水文工程地質條件一、水文地質條件據前述,項目區(qū)主要展布第四系松散堆積層及沙溪廟組地層。含水層有第四系松散堆積孔隙含水層、沙溪廟組砂巖孔裂隙含水層和沙溪廟組砂泥質巖隔水層。1.第四系松散堆積孔隙含水層該層覆蓋于沙溪廟組地層之上,主要為殘崩坡積物及沖洪積物、孔隙發(fā)育,結構松散,厚度小,滲透性好,受大氣降水補給,地下水沿斜坡或低洼溝谷地自流排泄,部分沿裂隙滲入地下,為一透水層。2.砂巖孔隙裂隙含水層饒缽頂一帶,殘坡積層之下為沙溪廟組砂泥巖互層,發(fā)育有兩組裂隙的中層狀砂巖層,厚度0.8~1.0m,受大氣降水或上伏殘坡積層中孔隙水補給,孔隙裂隙水較發(fā)育,含水量小,但其下為一層砂泥質巖隔水層,地下水沿接觸面自流排泄而不再下滲。鐃缽頂危巖,為巨厚層狀砂巖,位于砂泥質巖隔水層之下,巖體質量因素較好,裂隙不甚發(fā)育,局部受大氣降水補給,受水面積小,陡崖排泄條件好,因此,陡崖裂隙未見含水或地下泉水涌出痕跡,裂隙干燥,坡腳也未見地下泉水點及浸出狀地下水流出。3.砂泥質巖隔水層4.項目區(qū),除雙溪河外,地表無大的水體分布,對地下水無影響。二、工程地質條件1.工程地質巖組項目區(qū)主要為沙溪廟組砂巖夾砂泥質巖地層,據其力學性能有軟質~半堅硬工程地質巖組和堅硬工程地質巖組。(1)軟質巖工程地質巖組為砂巖中所夾紫紅色砂泥質巖、泥巖,呈薄層狀,單軸極限抗壓強度低,一般<5Mpa,風化面裂隙發(fā)育,遇水易軟化,與硬質砂巖顯導致差異性風化,形成陡崖腳局部地段凹槽型凹腔。(2)硬質巖工程地質巖組為沙溪廟組砂巖,厚層狀巨厚層狀砂巖,巖體完整性好,裂隙不發(fā)育,單軸極限抗壓強度高,一般為15~30Mpa,中層狀砂巖層,近地表帶,風化裂隙構造較發(fā)育,巖體完整性差,易形成巖塊,處于陡崖邊緣者,則是崩塌災害體。2.不穩(wěn)定斜坡危巖,為一巨厚層狀巖質陡傾斜反向邊坡,陡崖近于直立,砂巖完整性較好,時間流逝,風化加劇,生物侵蝕,導致了風化裂隙、卸荷裂隙發(fā)育、在人類工程活動影響下,形成直立切坡,殘留危巖。致使成為不穩(wěn)定巖質邊坡。第四節(jié)新構造運動與地震挽近期以來,自貢地區(qū)新構造運動比較強烈。據記載,自公元1475年以來,自貢、重慶市、富順等地先后發(fā)生過4~5.5級地震十余次(表2-1)。根據《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qū)劃圖》和《中國地震特征周期值區(qū)劃圖》,危巖區(qū)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35s,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其相應的地震基本設防烈度為6度。表2-1自貢地區(qū)地震情況簡表序號發(fā)震時間震中地點震級烈度(度)備注11475年10月月23日自流井附近4.7521632年1月220日1475年10月23日資中-內江4.7531892年2月110日南溪仙臨場5641896年2月114日1475年10月23日自流井沿灘4.75751905年11月月8日自貢市5.57宏觀震中在貢井61947年10月月17日自貢市56強覺71954年10月月24日1475年10月23日自貢大安5781959年11月月13日富順仰天鋪591965年3月331日自貢西南4101965年4月111日自貢東4.67強豆111967年7月229日重慶市北4121972年11月月6日自貢東北4東碳廠帶有強感131978年3月229日自貢市4.26強141985年2月220日重慶市東南4.1宏觀震中在孔灘附附近151985年3月229日自貢涼高山4.8第三章危巖特征第一節(jié)危巖總體特征一、危巖體類型根據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危巖臨空面為近于直立厚層狀石英砂巖巖質邊坡,整體完整性好。緩傾巖層與邊坡組成反向坡,有外傾結構面和不同結構面的組合線,傾角>70°,15m~30m高邊坡整體穩(wěn)定,偶有掉塊。對其下的居民區(qū)街道人民的生命財產構成危害。邊坡巖體類型屬Ⅰ類。二、危巖體規(guī)模危巖體平面上總體呈“兀”字形展布,自東向西,W1、W2、W3、W4危巖段構成一橫,W5危巖段組成一撇,W6危巖段在青羊洞一帶形成馬掌形巖質邊坡??傮w長1280m,有可能發(fā)生崩塌的危巖段長約600m,臨空面巖質邊坡一般最低高程357~368m,頂高程380~389m,高差23~21m。低者11~12m,局部高者約29m。。三、危巖體地形地貌及結構特征(一)地形地貌1.巖質邊坡頂部地形地貌頂部饒缽頂為近東西向展布丘狀地形,高點有3,呈左倒“L”型排列。被裸露的巖質邊坡所圍,東側(采石坑附近)高點高程387.57m,山包為橢圓形,至陡崖肩部高差約7.82m,向陡崖方向傾斜最大邊坡角約20°。西側微波站園形山包,高點高程395.51m,向陡崖傾斜邊坡角約19°。微波站正南橢圓形山包,高點高程395.06m,向陡崖方向呈緩傾斜圈椅狀地貌,坡度約10°。山包間地貌呈馬鞍形。陡崖肩部地形呈舒緩波狀起伏。鐃缽頂屬二佛村8組地界,除丘頂東及南為成片村民住宅外,其余皆屬耕地,間種有稀疏柑、枇杷、桃、桑等經濟林木。陡崖肩部生長有桉樹、黃果樹等灌木和竹,雜草及刺類植物繁生。2.巖質邊坡地貌懸崖狀巖質邊坡環(huán)繞于鐃缽頂西、北、東側,見工程地質圖1,W1危巖段巖質邊坡位于重慶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東側,北東23度方向展布,長81m,高差約13m。W2、W3、W4危巖巖段巖質邊坡位于旭陽鎮(zhèn)街道南側,北西280度方向展布,長約470m,平均高差約21m。下部佛龕凹腔巖發(fā)育。W5危巖段巖質邊坡位于原農機修配廠西側,北東35°~北西340°弧形展布,臨空面高最小10m,最大19m,平均高14.5m。W6危巖段位于重慶市第三人民醫(yī)院西側,青羊洞一帶,呈馬掌形展布,長380m,臨空面高度最小12.0m,最大17.0m,平均14.5m。青羊洞位置為高度較大凹腔巖。3.巖質邊坡下部地形地貌(二)邊坡結構特征見重慶市危巖Ⅱ~Ⅱ′勘探線剖面附圖。鐃缽頂丘狀地貌區(qū),自上而下,第四系全新統(tǒng)褐紅色、褐黃色殘坡積堆積耕土、砂質土,厚0.60m~1.0m。侏羅系中統(tǒng)沙溪廟組中層狀黃色砂巖、薄層狀褐紅色、褐色砂質泥巖。二者分別厚0.8m~1.0m、2.6m~3.0m。組成丘狀反向緩斜坡帶。臨空面巖質邊坡,由氧化帶為黃色,原生為灰色厚層狀石英砂巖組成近于直立反向懸崖式邊坡,其間局部地段有軟弱夾層,差異風化,順巖層走向局部形成凹槽。陡崖下陡傾斜坡帶,第四系褐黃色2~3m崩殘積物,下伏侏羅系中統(tǒng)沙溪廟組地層,上部有一層淺灰淺褐色泥質角礫巖,角礫為棱角次棱角狀,成分為灰白色灰?guī)r、灰色砂巖,泥質膠結。與上部石英砂巖明顯分界,分界處局部段有差異風化凹槽,厚1.0~1.40m。下為紫紅色厚約2.0m薄層狀砂質泥巖、厚層狀石英砂巖。本次調查工作據邊坡結構特征的差異,將其劃分為六段(見第二節(jié))。四、危巖崩塌史據本次調查,不同位置危巖曾發(fā)生多次崩塌,落石翻滾砸垮房屋,傷及人命。1964年,精神病院陡崖之下,有木架結構房屋,居住楊三娘母女倆,因陡崖崩塌,落石翻滾,打垮房屋,致使二人死亡,其女受害時年齡方10余歲。1976年,二佛寺佛象背后,因采石,一6.0m高楔形危石,墜落翻滾,使石匠楊三、王白華等三人喪命,重傷二人。2000年7月,西端轉折部位,譚紹榮房后,危巖崩塌翻滾,穿墻入室,值房屋無人居位,未傷人。房主因此將其房屋轉售。2002年12月,風雨橋正對東側,王華平、張新立房后,凹腔巖上部危巖,因卸荷裂隙引起懸空巖體墜落翻滾,打穿房屋后墻,幸免未傷及人命。事后由四川省地質環(huán)境監(jiān)測總站對其崩塌進行專門調查,12月28日,提交了二佛崖局部崩塌調查簡報。2003年12月月7日,對風雨橋橋正對西側危危巖進行排除除,因處理不不當,危巖墜墜落,打死石石匠一人。在陡崖花圃種植園園地內的凹腔腔佛龕,卸荷荷裂隙引起墜墜落型崩塌。第二節(jié)危危巖段和危巖巖體特征及防防治方案建議議一、危巖的分段根據踏勘和本次工工程地質調查查,依危巖體體位置、類型型、巖質邊坡坡結構特征,將危巖劃分危巖段,自東向西,分出W1、W2、W3、W4、W5五個危巖段,見危巖工程地質圖1,馬掌形危巖為W6。每個危巖段中又具體劃分出危巖體,其順序編號為①②……危巖體。(一)W1危巖段段位于重慶市第三人人民醫(yī)院(精精神病院)東東側,二佛寺寺南側,與二二佛寺緊鄰一一段陡崖,長長約81m,高差差約13m,近于于直立,距居居民4層樓磚混結結構住房后墻墻3~4m。危巖頂部邊緣緣有醫(yī)院2~3m高磚式圍墻加加載,危巖體體為巨厚層狀狀砂巖反向結結構,整體穩(wěn)穩(wěn)定,上部有有一軟弱夾層層,差異性風風化出現凹槽槽,見照片1、2,臨空面上上布滿植物根根系,生物風風化作用強烈烈。平行臨空空面卸荷裂隙隙,走向20°,傾角70°,在陡崖南、中中、北段肩部部發(fā)育,寬5~6cm。形成巴殼式危巖體體兩處,柱狀狀式危巖體一一處。見附圖圖冊圖3-1、3-2、3-3①、②、③號危巖體立、剖剖面圖。外傾傾卸荷裂隙及及異性風化凹凹槽,位于層層狀巖體淺表表層,因此,巖巖體整體穩(wěn)定定性好,使局局部形成危巖巖體。照片1W照片1W1危巖段差異風化凹槽照片2W照片2W1危巖段差異風化凹槽1.①號危巖體(W1-①)a、危巖體特征位于W1危巖段南端,見照照片3和附圖冊。圖3-1,①號危巖體剖面面圖、立面圖圖。危巖體有有外傾裂縫,產產狀110°∠78°,寬5~6cm。向臨空面面凸起弧形出出露,泥質、充填樹根伸入其中,走向貫通長7.5m,暴雨季沿危巖體裂縫有地下水浸出,危巖體高12.0m,寬7.5m,厚2.7~2.8m。底部凹腔1.0m,中部有居民房舍隔墻、端墻支襯。為一卸荷裂隙巴殼式危巖體。照片3W照片3W1危巖段①#危巖體外傾張裂隙b、危巖體穩(wěn)定性分分析據該危巖塊實際,其其底已虛脫,有有剪出口,有有外傾結構面面,危巖自重重沿裂隙產生生的下滑力,克克服結構面摩摩擦力,產生生下滑可能性性大。但有兩道隔墻支支襯,屬暫時時穩(wěn)定危巖體體。c、穩(wěn)定性評價按W1-②危巖體公式和參數數取值計算,γ=27.3(KN/m3)ν=25.99m3,θ=28°Ks=1.24<1.35,屬不穩(wěn)定危巖體。d、危巖體治理方案案建議照片4W1危巖段②#危巖體外傾張裂隙危巖體離居民房舍舍近,有房舍舍端、隔墻支支襯。因此,治治理方法采用用稀疏灌漿錨錨桿加固支照片4W1危巖段②#危巖體外傾張裂隙2.②號危巖體(W1-②)a、危巖體特征位于W1危巖段中部,見照照片4和附圖冊圖3-2,②號危巖體剖剖面圖、立面面圖。有外傾傾裂縫兩條,其中一條條產狀110°∠56°,寬2~3cm。向臨臨空面凸起弧弧形出露。其其中部有一豎豎直張裂縫與與前者交叉,產產狀110°∠84°,寬2~3cm。二者者泥質碎石充充填。前者上上界位于圍墻墻內1.700m,下止于于345m高程程處,斜長約約10m,裂縫縫順走向貫通通長12.00m。危巖體體高8.100m,斷面形形狀上薄、中中間厚,向下下楔形尖滅,呈呈三角形。最最厚處1.770m。雨季季時,有地下下水從裂縫中中浸出。b、危巖體穩(wěn)定性評評價采用平面滑動法進進行計算,采采用公式如下下:γ——巖體重度(KN/m3)C——結構面粘聚力(KKpa)——結構面內摩擦角(°)A——結構面面積(m22)V——巖體的體積(m33)θ——結構面傾角角(°)實則γ=27.3KNN/m3,參考建筑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范,結構面粘粘聚力C=0.0115Mpa=15kpa,結構面摩擦擦角,按結合合差,取下限限值°,取單寬計算算,結構面面積A=10m2,取單寬計計算,巖體體積V=8.5m3,結構面傾傾角θ=56°。則===0.998邊坡穩(wěn)定安全系數數按安全等級級一級考慮,為1.35。與實際Ks=0..998比較,則則該危巖體屬屬不穩(wěn)定危巖巖體。C、危巖體治理方案案建議采用灌漿錨桿加固固,裂縫水泥泥砂漿封填。(3)③號危巖體(W1--③)a、危巖體特征位于W1危巖段北西端,與與二佛寺緊鄰鄰。見照片5和附圖冊圖3-2,③號危巖體剖剖面圖、立面面圖。有外傾傾裂縫一條,產產狀100°∠72°,直線展布布,寬3~5cm,斜長8.770m,泥質質充填,出露露高程3488.5m~357m,高高8.5m。裂裂隙貫通長66.5m。雨雨季時,裂縫縫中有地下水水浸出,厚55.0m。為為一梯形柱狀狀體,危巖體體上部有一危危石。照片5照片5W1危巖段③#危巖體外傾張裂隙b、危巖體穩(wěn)定性評評價據危巖塊體實際,雖雖有外傾結構構面,但未形形成剪出口,危危巖塊體基礎礎穩(wěn)固,不產產生滑塌,外外傾力水平力力不足以使危危巖塊傾倒。為一穩(wěn)定巖體。c、治理方案建議對危巖體頂部危石石進行清理。對對裂縫及中間段上部差差異風化形成成的凹槽,用用水泥砂漿封封填。照片6W2鋸齒狀陡崖(二)W照片6W2鋸齒狀陡崖1.危巖段總體特征征東起于二佛佛象陡陡崖,北西止止于水寨門東東側。長約1150m,陡陡崖臨空面高高度最小166m,最大29mm,一般21~25m。為一一鋸齒狀陡崖崖段,見照片片6,表現一組X構造剪裂隙隙,產狀分別別為15°~20°∠80°~88°、100°~110°∠84°~87°。東端二鋸鋸齒面間夾有自然然形成的④⑤號危巖體,見見照片6、7,西端崖肩有有巴巖式凹腔腔式⑦危巖體,見見照片8,崖腳有人人為采石切割割遺留⑥號危巖體,見見照片9。從整體厚厚層塊狀反向向結構巖體看看,屬穩(wěn)定巖巖質邊坡,其其局部存在危危巖塊體。照片照片7W2構造裂隙式危巖體照片照片8W2⑦#危巖體上部巴殼危巖照片照片9W2⑥#人為切割危巖體2.危巖體特征(1)④、⑤危巖體a、④、⑤危巖體特征(W22-④、⑤)④、⑤號危巖體同屬鋸齒齒斷面根部夾夾持危巖體。④號危巖體,見附圖冊圖圖3-4,順序號10立面圖和剖面面圖,位于二二佛寺塔墓北西約12mm,臨空面陡陡崖中上部,危危巖體上部呈呈似三棱錐形形,頂高至陡陡崖肩,高程程381.550m,棱錐錐底邊長4..10m,高高程371..45m,高高約10m。其下下部呈一倒三三棱臺形,上上大下小,底底面懸空,距距下部平臺33.40m。高程365.65m,高5.8m。全全高約16..0m。危危巖體與鋸齒齒面接觸部位位有張性裂縫縫,產狀110°∠88°者寬4~10cm,產狀20°∠88°者寬6~7cm,泥質及樹樹根雜草充填填。二組合面面交線陡傾北北東東。⑤號圍巖體,見附圖圖冊圖3-5,順序號11號危巖體立體圖,位于④號危巖體西西側約20mm的另一個鋸鋸齒斷面中,處處于臨空面陡陡崖上部,整整體形狀三棱棱柱,頂面高高程380mm,底面高程程370.775m,高差差9.25mm,下部被崩崩坡積物所掩掩蓋,棱柱與與鋸齒面接觸觸部位有陡傾傾斜張性裂縫縫。二組合面面交線向北東東東方向傾斜斜。上述二危巖體破壞壞形式為滑落落翻滾式,但但在巖質邊坡坡之下的陡傾傾斜坡下,無無建筑物,為為一木料市場場木料擺放地地,危害性不不甚嚴重。b、危巖體穩(wěn)定性分分析以④號危巖體產狀為1110°∠88°剖面為例,按按平面法滑動法進行定定量計算分析析其穩(wěn)定性。采用前述②號危巖巖體計算公式式:公式中各字母含義義見前述。γ=27.3KNN/m3CC=15Kpaa==18°單寬結構面面積AA=16m2,單寬巖體體體積V=20m3,結構面傾傾角θ=88°。則=≈0.451同理計算⑤危巖體體,Ks=0..30一級邊坡Ks取11.35,實際Ks遠小于1.35,說說明二危巖體體屬于極不穩(wěn)穩(wěn)定體。雖然然直接危害性性不大,但危危巖體翻滾,對對過往車輛產產生直接性威威脅,必須治治理。c、治理措施建議④號危巖體采用灌漿漿錨桿支護。⑤號危巖體采采用橫梁式支支襯方式,進進行支護。同同時對其裂縫縫中樹、草根根進行清理,采采用水泥砂漿漿封填。(2)⑥號危巖體(W2--⑥)a、危巖體特征為一人為采石切割割遺留危巖體體,見照片9和附圖冊圖3-6,順序號12⑥號危巖體剖剖面圖、立面面圖。位于木木料市場北西西端上部巖質質邊坡下中部部,呈一擋墻墻形,體積為6.0×22.0×6..50m,上上大下小,自自頂向下2..0m處,因因軟弱夾層差差異性風化,形形成凹槽,使使其明顯成為為兩部分,槽槽中夾有危塊塊石,墻體三面臨空空,向200°方向傾倒。b、穩(wěn)定性分析從目前看,危巖體體在下腳基礎礎保持不變,并并無大的震動動條件下,同同時北西側與與邊坡接觸處處,不存在裂裂縫,危巖塊塊體斜傾向內內,暫不發(fā)生生傾倒,屬潛在不穩(wěn)定巖巖體。但隨時時間流逝,風風化加劇,卸卸荷裂隙產生生,其發(fā)展趨勢勢可能產生向200°方向傾倒翻翻滾式崩塌。落石危急附近居民生命財產安全。c、治理方案建議人工方法、減載懸懸空墻體上部部危巖,成條條石,沿現有有剖面方向,修修建條石擋墻墻,與下部柱柱形體連接成成整體,擋墻墻內,成為落落石槽,以防防上部危石下下掉傷人。(3)⑦號危巖體(W2--⑦上下部)a、危巖體特征位于⑥號圍巖體北西側約約10m的巖質質邊坡處。見見照片8和附圖冊圖3-7,順序號13⑦號圍巖體剖剖面圖、立面面圖。其下部部為凹腔巖,長18mm,高約4.00m,深1.5mm~2.0m。厚層塊狀反向向巖質邊坡肩肩部,有⑦上部巴殼式危巖體,高高6.0m,寬寬11.4m,厚1.0~1.5m。兩側側裂縫明顯,有有外傾裂縫,產產狀30°∠52°。泥質及樹樹根充填。其其上邊界,為為第四系全新新統(tǒng)殘坡積物物掩蓋。b、穩(wěn)定性分析下部凹腔,為懸梁梁式危巖,上上部無外傾卸卸荷裂隙,凹凹腔頂部有連連通性較差的的裂縫,局部部有掉塊。底底部凹腔,隨隨風化加劇,可可能產生卸荷荷裂隙,致使使懸空部分巖巖體墜落翻滾滾,傷及崖下下居民。屬潛在不穩(wěn)定危危巖體。上部巴殼式危巖體體,根據剖面面圖,依據平平面滑動法計計算公式:,計算算其邊坡穩(wěn)定定安全系數。γ=27.3KNN/m3C=15Kpaa=18°A=7.55m2V=8..25m3,θ=56°,則Ks=0..82。一級邊坡Ks=11.35,實際Ks(0.84)遠小于1.35,危巖體屬屬不穩(wěn)定體。c、治理方案建議下部凹腔深處,采采用鋼筋混凝凝土柱支襯。凹腔深深度小者,采采用封填法加加固,上部巴巴殼式危巖進進行灌漿錨桿桿支護,同時時,清除裂縫中樹樹根雜草,水水泥砂漿封填填。(4)⑧號危巖體(W2--⑧)a、危巖體特征陡剖面07平9形縫雜充邊系掩巴體b、穩(wěn)定性分析按平面滑動法參照照前述公式定定量計算分析析評價,Ks=0..875,比穩(wěn)穩(wěn)定安全系數數Ks=1..35小得多,危危巖體為一不不穩(wěn)定巖體。c、治理方案建議采用灌漿錨桿支護護處理,清理理裂隙中雜草草樹根、水泥泥砂漿封填。(三)W3危巖段段1.危巖段特征東起水寨門,即圖圖上采石坑位位置,西止于于Ⅳ號勘探線以以東20m。長約約250m,陡陡崖臨空面高高度最小166m,最大19mm,一般18mm~19m。為一一凹腔巖危巖巖段,此段巖巖質邊坡下部部佛龕及自然然凹腔密集,見見照片10、11、12、13、14。大小深度度各異,小者者1×2×1mm,大者5×5×100m,凹腔巖內有有外傾重荷裂裂隙發(fā)育,呈閉合狀,傾傾向20°,傾角>70°。凹腔上部部,呈懸梁式式危巖展示。崖崖肩部卸荷裂裂隙不發(fā)育,上上部相對較穩(wěn)穩(wěn)定。但在陡陡崖肩部有壟壟狀生活垃圾圾分布。經現現場地質測繪繪。巖質邊坡坡段,在水寨寨門處,頂部部有34×5××15m采石坑坑,且與陡崖崖腳相通,名名為水寨門,原原為二佛村8組村民到旭陽鎮(zhèn)的捷徑。現現已用磚攔截截封口堵死。在在花圃園內的的陡崖腳有30×3..5×3m歷史地下下洞室炸藥庫庫。凹腔、采采坑、地下洞洞室破壞了巖巖體的完整性性。經測繪危危險較大的有有eq\o\ac(○,9)、eq\o\ac(○,10)、eq\o\ac(○,11)、eq\o\ac(○,12)、eq\o\ac(○,13)、eq\o\ac(○,14)等6個危巖體。照片10W照片10W3危巖段陡崖下凹腔及佛龕照片12W3照片12W3危巖段陡崖下凹腔照片11W3危巖段陡崖下凹腔及佛龕照片14W3照片14W3危巖段陡崖下凹腔及佛龕照片13W3危巖段陡崖下凹腔及佛龕2.危巖體特征(1)eq\o\ac(○,9)、eq\o\ac(○,100)、eq\o\ac(○,11)號危危巖體((W3-eq\o\ac(○,9)、eq\o\ac(○,10)、eq\o\ac(○,11))a、危巖體特征見附圖冊圖3-9、10,順序號15、16eq\o\ac(○,9)#、eq\o\ac(○,10)#、eq\o\ac(○,11)#危巖體剖面面圖、立面圖圖,見照片15、16,總體特征征,一是凹腔腔巖的背后被被采石槽切割割,完整性遭遭破壞,二是是凹腔深度大大,深者達5~8m,高度大大,高者9..4m。其三三是凹腔內見見一組閉合式式外傾裂隙,產產狀20°∠70°。照片15W照片15W3段eq\o\ac(○,9)#、eq\o\ac(○,10)#懸梁危巖體從前述危巖體特征征明顯看出,三三個危巖體潛潛在不穩(wěn)定因素客客觀存在,依依閉合性外傾傾(自臨空面面向內數)第第3條裂隙帶按前述方法法計算,Ks分別為0.278、0.287、0.30,為不穩(wěn)穩(wěn)定巖體。發(fā)發(fā)展趨勢是時時間推移或環(huán)環(huán)境改變,卸卸荷裂隙產生生快,來得猛猛,屬滑塌翻滾型不不穩(wěn)定危巖體體。照片16照片16W3段eq\o\ac(○,11)#懸梁危巖體三個危巖體分別采采用鋼筋混土土柱支襯加固固,局部凹腔腔深者,采取取漿砌塊石封封填,降低形形成卸荷裂隙隙的危險性。(2)eq\o\ac(○,12)、eq\o\ac(○,113)、eq\o\ac(○,14)號危危巖體(W3-eq\o\ac(○,12)、eq\o\ac(○,13)、eq\o\ac(○,14))a、危巖體特征位于凹腔巖段中部部和W3危巖段西端端,見照片17、18和附圖冊圖3-11、12、13,順序號17、18、19eq\o\ac(○,12)、eq\o\ac(○,13)、eq\o\ac(○,14)危巖巖體剖面圖、立立面圖。共同特征是是凹腔深度不不大,約2~3m,高度5.7~5.9m,但上上部陡崖懸空空部分巖層高高度15~16m,由重重力引起沿直直立斜坡的剪剪切力較大,即∑=Gsinα,剪切力與與重力和坡度度角的正弦成成正比。因此,易易引起外傾卸荷裂隙隙產生,形成巴殼殼式危巖體。照片17照片17W3段eq\o\ac(○,12)#凹腔危巖體照片18W照片18W3段eq\o\ac(○,13)#、eq\o\ac(○,14)凹腔危巖體b、穩(wěn)定性評價凹腔頂部有少量掉掉塊,懸空陡陡崖高度144.0m,寬寬2.3m,單寬體積166.3m3,重力達44.5噸,在風化化條件下,易易形成重力卸卸荷裂隙。屬屬潛在不穩(wěn)定危危巖體。c、治理方案建議采用鋼筋混凝土柱柱對凹腔巖進進行支襯,克克服重力,降降低危巖體產產生的危險性性。(四)W4危巖段段1、危巖段特征位于西端轉折部位位,陡崖呈圓圓弧形展露,長長約70m,危巖巖臨空面高度度大,約200m,以外傾傾式裂隙為主主,產狀20°∠70°~74°,裂隙面長長者達19..0m,產生生塊狀式危巖巖體,上部因因風化或生物物侵蝕,沿肩肩部或邊部形形成折字形次次級拉張裂縫縫,產生次極極危巖塊,鑲鑲嵌于危巖體體之上,望而而生畏,不寒寒而怵。經測測繪,有eq\o\ac(○,15)、eq\o\ac(○,16)、eq\o\ac(○,17)號3個危巖體。2.危巖體特征(1)eq\o\ac(○,15)號危巖體體(W4-eq\o\ac(○,15))照片19W4照片19W4段eq\o\ac(○,15)#危巖體斷面見照片19、200和附圖冊圖3-14,順序序號20eq\o\ac(○,15)號危危巖體剖面圖圖、立面圖。危危巖體為外傾傾裂隙引起的的塊狀危巖體體,斷面形狀狀任意三角形,近近肩部及下部部薄,中部厚厚。頂面高程389m,崖崖腳高程3669m,高20m。巖塊塊走向長29m,立面面形狀上部梯梯形,下部矩矩形。梯形腰腰部發(fā)育折字字形拉張裂縫縫,切割危巖塊。裂裂縫斜長19m,貫通長29m,寬4~7cm,產狀狀20°∠74°,泥質樹根根充填。崖腳腳與泥質角礫礫巖接觸,局局部虛脫。照片20W照片20W4段eq\o\ac(○,15)#危巖體正面b、穩(wěn)定性評價按前述公式定量計計算Ks==0..36。是穩(wěn)定定安全系數Ks=1..35的27%,屬不不穩(wěn)定巖體,加加之上部有破破碎的次級危危巖塊,更增增加了該危巖巖體的危險性性。頂部較小小塊石采取清清除排危法處處理。采用灌漿錨桿支護護處理,清理理裂縫中雜草草樹根、水泥泥砂漿封填。(2)eq\o\ac(○,16)號危巖體體(W4-eq\o\ac(○,16))a、危巖體特征位于eq\o\ac(○,15)號號危巖體西側側,見照片21和附圖冊圖3-15,順序序號eq\o\ac(○,21)、eq\o\ac(○,16)號危危巖體部面圖圖、立面圖。巖巖體高19m,寬9.5mm,斷面上發(fā)發(fā)育有兩條外外傾張性裂縫縫,產狀20°∠71°,分別寬19~20cm,3~4cm。近崖崖腳邊部有近近于直立式外外傾裂縫,3~4cm,縫中中碎石、泥質質和少量樹根根充填,沿傾傾向上部未貫貫穿巖體,沿沿走向貫通長長度無法探明明。巖體斷面面形狀為一上小小下大的近直角三角形形。照片21W照片21W4段eq\o\ac(○,16)#號危巖體斷面b、穩(wěn)定性評價危巖塊有外傾裂縫縫,未形成剪剪出口,底座座穩(wěn)固,不產產生滑移。以以最里邊裂縫為邊邊界,裂縫垂垂高15m,底寬寬6.5m,重力沿水平平方向分力,水水平重力產生生的垂直裂面面壓力,不足足以使巖體傾傾倒,故該危巖體屬穩(wěn)穩(wěn)定體。對邊邊部近于直立裂縫縫巖塊,有可可能在底部發(fā)發(fā)生剪出口,而而產生滑移傾傾倒,屬潛在在不穩(wěn)定巖體體,應采取必必要措施加固固。c、治理方案建議清理上部危石,對對巖腳近6..5m高,寬9.55m巖體進行行少量灌漿錨桿桿支護處理。照片22W4段eq\o\ac(○,17)#號人為切割直立式危巖體(3)eq\o\ac(○,17)號危巖體體(W4-eq\o\ac(○照片22W4段eq\o\ac(○,17)#號人為切割直立式危巖體見照片22和圖22巖體剖面示示意圖,位于于16危巖體西側側,為人工開開采形成的石石堂子,整個個巖體南、西西面皆為人為為切割直立巖巖壁,整個巖巖體有外傾裂縫,產產狀170°∠76°,寬2~3cm,無充充填物,有向向南傾倒趨勢勢。高12..20m。屬屬潛在危巖體體。崖根為一一負地形,即即使傾倒,對對人的生命財財產安全不造造成威脅。因因此,對此危危巖暫不考慮慮治理。圖2W4段eq\o\ac(○○,17)#危巖體示意意圖(五)W5危巖段段(W5-eq\o\ac(○,18))照片24W6段eq\o\ac(○,19)#危巖體照片23W5危巖段凹腔及危險條石擋墻位于鐃缽頂西側一一段巖質邊坡坡,臨空面最最小高度100m,最大19mm,近原農機修配廠一段為自自然式凹腔巖巖,長55mm,凹腔內為為犬舍。見照照片23和附圖冊圖2-5,順序號6,重慶市危巖Ⅴ—Ⅴ′勘探線剖面面圖,整段巖巖體完整性好好,無外傾裂裂隙和巴殼式危巖體體。經本次勘勘測在陡崖肩肩部,由農機機修配廠修建的一一段條石檔墻墻,一是靠邊邊,二是擋墻墻發(fā)生外傾,成成為危險建筑筑。其上部邊邊緣2.0mm寬防水護面灰漿地面和排水水溝已破碎,失失去了防排水水作用,上部部圈椅狀斜坡坡帶為一滑坡坡型地貌,暴暴雨季、地表表及地下水,對擋土墻充水作用強烈,加之擋墻與巖體接觸面為虛脫面,因此,條石擋墻照片24W6段eq\o\ac(○,19)#危巖體照片23W5危巖段凹腔及危險條石擋墻(六)W6危巖段段(W6-eq\o\ac(○,19)、eq\o\ac(○,20))位于地質測繪區(qū)馬馬掌形巖質邊坡坡段,長3880m,臨空空面最小高度度12.0mm。最大高度青青羊洞17..0m。經本本次地質測繪繪,整體看,全段邊坡坡巖體完整,無無外傾裂隙和和巴殼式危巖巖體。僅在鐃鐃體頂一側胡胡老大房后發(fā)生外外傾式裂隙,產產狀200°∠80°,見照片24和附圖冊圖3-16,順序序號eq\o\ac(○,22)、eq\o\ac(○,19)號危危巖體剖面圖圖,危巖體高高4.0m,寬寬4.0m,厚1.0m,下部有2.220m高凹腔腔,離居民房后墻墻3.0m,可可能發(fā)生傾倒倒式崩塌。治治理措施,鋼鋼筋混凝土柱柱支襯,水泥泥砂漿填封縫縫隙。該段危危巖上部,鄉(xiāng)鄉(xiāng)村公路外側,有長長約25m外傾條石擋擋墻,見照片片25,為一危險險建筑,擋墻墻外側基礎緊緊靠巖體邊緣緣,其下為居居民房舍。內內側為鄉(xiāng)村水水泥路面鄉(xiāng)村村公路,靠墻墻一側公路無無排水溝,時時有車輛、行行人來往,在在暴雨及車輛輛振動作用下下,形成傾倒倒型自然災害害體,易翻倒倒,直接威脅脅陡崖下居民民生命財產安安全。治理措措施,全部撤撤除原擋墻,重重新墻位面建鄉(xiāng)5溝。照片25W照片25W6段eq\o\ac(○,20)#危險擋墻第四章危危巖體整體分分析評價第一節(jié)危危巖體總述經本次工程地質勘勘察,危巖災災害體主要分分布于旭陽鎮(zhèn)街道南側側一段巖質邊邊坡段,查明明巴殼式不穩(wěn)穩(wěn)定、潛在不不穩(wěn)定危巖體6處,構造裂裂隙成因楔形形、三棱柱形形不穩(wěn)定危巖巖體3處。人類工工程活動遺留留墻式柱狀式式潛在不穩(wěn)定定危巖體2處,凹腔懸懸梁式不穩(wěn)定定、潛在不穩(wěn)穩(wěn)定危巖體7處。柱狀危危巖體1處,計查明明危巖體19處。查明危危險性大外傾傾條石擋墻2處,共計21處。危巖體體成因,形態(tài)態(tài)及其穩(wěn)定性性見表4-1,危巖統(tǒng)計計表。19121314表4-1二佛巖危巖統(tǒng)計表危巖段號危巖體編號成因形態(tài)危巖體破壞形式安全穩(wěn)定系數穩(wěn)定性評價W1①自重卸荷巴殼式墜落1.24自重+飽水,極限穩(wěn)定狀狀態(tài)②自重卸荷巴殼式滑塌0.998自重+飽水,不穩(wěn)定③人類切割構造裂隙柱狀式穩(wěn)定,頂部有不穩(wěn)穩(wěn)定危石W2④構造裂隙切割楔形體滑塌、翻滾0.451自重+飽水,不穩(wěn)定⑤構造裂隙切割三棱柱形體滑塌、翻滾0.30自重+飽水,不穩(wěn)定⑥人類采石切割遺留體墻式條形體傾倒自重+飽水,潛在不穩(wěn)定定⑦(上部)自重卸荷巴殼式墜落、翻滾0.82自重+飽水,不穩(wěn)定⑦(下部)人類工程活動佛龕凹腔懸梁式墜落、翻滾自重+飽水,潛在不穩(wěn)定定⑧自重卸荷巴殼式墜落、翻滾0.875自重+飽水,不穩(wěn)定W3⑨人類工程活動佛龕凹腔懸梁式墜落、翻滾0.278自重+飽水,不穩(wěn)定⑩人類工程活動佛龕凹腔懸梁式墜落、翻滾0.287自重+飽水,不穩(wěn)定eq\o\acc(○,11)人類工程活動佛龕凹腔懸梁式墜落、翻滾0.30自重+飽水,不穩(wěn)定eq\o\acc(○,12)人類工程活動佛龕凹腔懸梁式墜落、翻滾自重+飽水,潛在不穩(wěn)定定eq\o\acc(○,13)人類工程活動佛龕凹腔懸梁式墜落、翻滾自重+飽水,潛在不穩(wěn)定定eq\o\acc(○,14)人類工程活動佛龕凹腔懸梁式墜落、翻滾自重+飽水,潛在不穩(wěn)定定W4eq\o\acc(○,15)自重卸荷巴殼式崩塌0.36自重+飽水,不穩(wěn)定eq\o\acc(○,16)自重卸荷巴殼式傾倒、翻滾自重+飽水,潛在不穩(wěn)定定eq\o\acc(○,17)人類工程活動切割柱狀式傾倒自重+飽水,潛在不穩(wěn)定定W5eq\o\acc(○,18)滑坡引起危險條石石擋墻傾倒振動+飽水,潛在不穩(wěn)定定體W6eq\o\acc(○,19)自重卸荷楔形式墜落0.66自重+飽水,不穩(wěn)定eq\o\acc(○,20)振動+水引起危險條石擋擋墻傾倒振動+飽水,潛在不穩(wěn)定定根據勘察結果,巴巴殼式危巖體體位臨陡崖高高處,崩塌、滑塌、墜落落翻滾,各種破破壞形式,危危害強度大,影影響范圍寬,是危險性最最大的危巖體體。懸梁式危危巖體,位居居陡崖下部,變變形破壞形式式墜落、翻滾滾,危害強度度及影響范圍圍次之,屬危險性較較大危巖體。其其余潛在式危危巖體屬危險險性大危巖體體。eq\o\ac(○,18)、eq\o\ac(○,20)兩道道擋墻,屬危危險性較大危險建筑筑。第二節(jié)危巖體成成因分析一、風化程度加深深導致危巖體體形成巖質邊坡臨空面為為陡峭而高的的懸崖,為其其變形破壞創(chuàng)創(chuàng)造了條件。物物理化學風化化作用和生物物風化作用使使邊坡巖體裂裂隙度寬,粘聚力力降低局部穩(wěn)穩(wěn)定性變差,促促使邊坡變形形破壞。致使使邊坡巖體應應力改變,應應力在達到新新的平衡過程程中,臨空面面巖體自身應應力釋放作用用加強,產生生外傾式卸荷荷裂隙,形成成巴殼式危巖巖體,前述①①、②、⑦(上部)、⑧、eq\o\ac(○,15)、eq\o\ac(○,16)號6個危巖體皆皆屬此成因所所形成。二、人類活動導致致危巖體形成成巖質邊坡是尚好建建筑石材,因就地地取材方便經濟濟,導致人為為采石切割形形成直立或斜斜坡式崖面,并并殘留危巖體體?;蛐纬砂及记?,使巖體體臨空面增加加,促使風化化作用加劇。古古人利用天然然直立巖質邊邊坡,鐫刻佛佛龕佛像,一一是改變了巖巖體應力平衡衡狀態(tài),二是是暴露面增加加,下部軟弱弱結構面的坍坍落,導致懸懸梁式危巖體形形成。本次調調查,查明的的③、⑥、⑦(下部)、⑨、⑩、eq\o\ac(○,11)、eq\o\ac(○,12)、eq\o\ac(○,13)、eq\o\ac(○,14)、eq\o\ac(○,17)等10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