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中華文化講座姓氏由來及孟姓起源_第1頁
弘揚中華文化講座姓氏由來及孟姓起源_第2頁
弘揚中華文化講座姓氏由來及孟姓起源_第3頁
弘揚中華文化講座姓氏由來及孟姓起源_第4頁
弘揚中華文化講座姓氏由來及孟姓起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傳承先祖美德弘揚傳統(tǒng)文化尋根問祖?zhèn)鞒形幕?/p>

所謂文化,就是人類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個根。根就是源。人類文化歷史悠久,燦爛輝煌,必有其產(chǎn)生的根源。尋找這個根源,對傳承和弘揚文化,具有深遠的意義。人類的發(fā)展其實就是傳承,血脈的傳承和文明的傳承。目錄姓氏與姓名中華家譜孟氏家譜一、姓氏與姓名

姓氏使我們想起遠古母系親屬集團,想起中國古代諸侯林立的情景,想起太古圖騰社會的圖騰信仰,想見歷代的許多行業(yè),想到中華民族血統(tǒng)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痕跡。我國姓氏豐富,表明歷史悠久。姓氏中反映了歷史。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上古的原始氏族,人們就有姓了。當時以母系為中心,帝王都以女旁或底為姓,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虞舜姓姚、黃帝姓姬、神農(nóng)姓姜、還有贏)。1、姓氏的起源姓是作為區(qū)分氏族特定的標志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是一種族號,用來區(qū)別婚姻(《左傳》“男女同性,其生不蕃”),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漸又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chǎn)生了。姓的分支為氏,也就是說在姓里面又分出很多氏,意思相當于家或族,主要是用來明貴賤的。氏的情況比較復雜:可以受封國名為氏,以居地為氏,以官職為氏,以職業(yè)為氏,以祖先字號為氏。氏的出現(xiàn)使人類歷史的腳步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chǎn)物。歷史上明確記載姓氏是從周代開始的。由于同姓者越來越多,為了區(qū)別家族間的地位、出身,便產(chǎn)生了氏。氏的本義為“支”、“歧”,“所以別子孫所出也”。姓氏原來只有貴族才有,一般百姓沒有姓氏。夏商時期,貴族皆有姓氏。---戰(zhàn)國以后,人們漸漸以氏為姓,姓與氏合一。---漢魏時,則通謂之姓?!锻ㄖ尽な献迓浴吩唬喝ㄏ纳讨埽┮郧?,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2、姓氏來源①、以國名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賜地,西周初年更是實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遍布九州,這些國名便成為其國子孫后代的氏。如程、房、杜、戈、雷、宋、鄭、吳、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孫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無極縣建立鼓國,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漢以后外邦人帶來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國,安姓出自安息。②、以邑名為姓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忿生后代因此姓蘇。③、以鄉(xiāng)、亭之名為姓氏。如嬴姓秦國的始祖非子的支孫封在邑鄉(xiāng)(今山西省聞喜縣邑城),得邑氏;至六世孫被周禧王封為邑侯,采食解州(今山西運城縣、聞喜縣一帶)。

④、以居住地為姓氏。如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這四郭便成了姓氏。

⑤、以先人的字或名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后代姓林。又如齊國大夫童刁的孫子以刁氏傳世。⑥、以排行為姓氏。如春秋魯國有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

⑦、以官職為姓氏。如西周的職官司、司馬、司空后來均成為姓。又如漢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⑧、以技藝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創(chuàng)始者,后世便以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藝為氏。⑨、古代少數(shù)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⑩以祖先的祖號或廟號為姓氏。如堯的族號是唐,他的一些子孫后代便姓唐。周朝文王、武王后代就分別姓文、姓武。?、以數(shù)字為姓氏。如伍、陸、萬等。?、以謚號為氏。如莊氏原為楚莊王之后,康氏原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因賜姓、避諱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國姓“朱”賜給了鄭成功,閩臺百姓稱鄭成功為“國姓爺”。又如漢文帝名劉恒,恒氏因而改為常氏。3、姓氏的創(chuàng)建⑴創(chuàng)始人

伏羲氏是我國上古時期著名的部族首領,不僅被列為三皇之首,還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史載,伏羲生于成紀(今甘肅天水)。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分衍發(fā)展,至今中國歷史上使用過的姓氏已有2.2萬多種,這些姓氏有的已經(jīng)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絕大部分代代相傳,延綿不斷,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緣紐帶??梢哉f中華萬姓同根,根在伏羲氏,而羲皇故都淮陽,正是中華姓氏最初的發(fā)源之地⑵、現(xiàn)代統(tǒng)計

王姓是我國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7.25%,第二大姓是李,有9207.4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7.19%;第三位是張姓,有8750.2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6.83%。孟姓人口有330.2萬,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24%:最新出版的《中國姓氏大辭典》,收錄23813個姓氏。全部姓氏均來自于歷代姓氏專著、古今文獻資料、考古發(fā)現(xiàn)和近代人口普查資料。目前仍在使用的中國人姓氏超過7000個,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姓氏約各占一半?!耙弧毙展P畫最少在《中國姓氏大辭典》中,單字姓6931個,復姓和雙字姓9012個,三字姓4850個,四字姓2276個,五字姓541個,六字姓142個,七字姓39個,八字姓14個,九字姓7個,十字姓1個。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姓氏也在不斷變化,如復姓的截音,把公孫截成姓公姓孫,孟孫截成姓孫姓孟?,F(xiàn)在,孩子也有選取姓氏的自由,子女隨父姓不是法定的。我國一些主要姓氏已有4000年的歷史了。目前我國的姓氏大約有3000個左右。⑶、《百家姓》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馮陳褚衛(wèi)

蔣沈韓楊

朱秦尤許

何呂施張

孔曹嚴華

金魏陶姜

戚謝鄒喻

柏水竇章

云蘇潘葛

奚范彭郎

魯韋昌馬

苗鳳花方

俞任袁柳

豐鮑史唐

費廉岑薛

雷賀倪湯

滕殷羅畢

郝鄔安常

樂于時傅

皮卞齊康

伍余元卜

顧孟平黃

和穆蕭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貝明臧

計伏成戴

談宋茅龐

熊紀舒屈

項祝董梁

杜阮藍閔

席季麻強

賈路婁危

江童顏郭

梅盛林刁

鐘徐丘駱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萬支柯

昝管盧莫

經(jīng)房裘繆

干解應宗

丁宣賁鄧

郁單杭洪

包諸左石

崔吉鈕龔

程嵇邢滑

裴陸榮翁

荀羊於惠

甄麴家封

芮羿儲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烏焦巴弓

牧隗山谷

車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宮

寧仇欒暴

甘鈄厲戌

祖武符劉

景詹束龍

葉幸司韶

郜黎薊薄

印宿白懷

蒲邰從鄂

索咸籍賴

卓藺屠蒙

池喬陰郁

胥能蒼雙

聞莘黨翟

譚貢勞逢

姬申扶堵

冉宰酈雍

郤璩桑桂

濮牛壽通

邊扈燕冀

郟浦尚農(nóng)

溫別莊晏

柴瞿閻充

慕連茹習

宦艾魚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庾終

暨居衡步

都耿滿弘

匡國文寇

廣祿闕東

歐殳沃利

蔚越菱隆

師鞏厙聶

晃勾敖融

冷訾辛闞

那簡饒空

曾毋沙乜

養(yǎng)鞠須豐

巢關蒯相

查后荊紅

游竺權(quán)逯

蓋益桓公

萬俟司馬

上官歐陽

夏侯諸葛

聞人東方

赫連皇甫

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

宗政濮陽淳于單于

太叔申屠

公孫仲孫

軒轅令狐

鐘離宇文

長孫慕容

司徒司空

百家姓終

4、名、字、號①、名:舊說上古嬰兒出生三月后由父親命名。

②、字:男子二十行冠禮(女子十五行笄禮),選來賓取字。

③、名和字的關系:

–同義近義:屈原,名平;宰予,字子我;諸葛亮,字孔明;顏回,字子淵……

–反義:曾點;字皙。

–來源于典故:趙云,字子龍;于謙,字廷益。

④、古代尊對卑稱名,卑自稱名,卑對尊或平輩稱字。

⑤、名、字連稱,可按(姓)字名順序:百里孟明視

⑥、別號(亦稱別字)是名、字以外的別稱,與名字不一定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靖節(jié)先生

⑦、后來有人認為稱人名字號均不尊,故稱官爵,稱籍貫。⑧、謚號:古代帝王、諸候、卿大夫、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據(jù)他們生平行為給的一個稱號。

–表揚的:文、武、景、惠、昭、康、成、穆……

–批評的:靈、厲、煬……

–同情的:哀、閔、懷……

二、中華家譜

家譜,亦稱族譜、宗譜、家乘、通譜、統(tǒng)譜、世譜、支譜、房譜等等,名稱各異,其內(nèi)涵是統(tǒng)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區(qū)別,現(xiàn)在一般統(tǒng)稱家譜或族譜。家譜是系統(tǒng)記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緣人群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緣人群”的標識符號,家譜、族譜就是記錄某一姓氏家族成員間的血緣關系的圖冊。譜牒文化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的特有象征。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就其內(nèi)容而言,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人群世系人物和事跡等方面的歷史圖集。為了保護族譜文化承傳,專家學者正在呼吁把“中華家譜”申報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為此,每個中華民族的子孫,不管你是否正在著手或打算編修家譜,了解一些家譜知識都是必要的。1、家譜意義

家譜名稱繁多,大致有宗譜、世譜、族譜、家乘、會通譜、統(tǒng)宗譜、支譜、房譜等稱法。從中國家譜發(fā)展的歷史看,宋代以后修譜的宗旨發(fā)生了變化,此前家譜作為官吏銓選和巨姓望族婚姻門第參考的依據(jù)作用已逐漸喪失,編纂家譜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說世系、序長幼、辨親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較關注親親之道的提倡。家譜的編纂也逐漸由官方壟斷走向民間私修??偟膩砜?,宋元時代民間私修家譜尚未形成風氣,并不普遍,而這一情形的轉(zhuǎn)變主要是在明代。家譜、族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guī)、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家譜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圖籍,是由記載古代帝王諸侯世系、事跡而逐漸演變來的。2、歷史起源

①、起源。家譜、族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guī)、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家譜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圖籍,是由記載古代帝王諸侯世系、事跡而逐漸演變來的。先秦時,社會上流傳有《周官》、《世本》等譜學通書;秦漢以后,又出現(xiàn)了《帝王年譜》、《潛夫論.志氏姓》、《風俗通.姓氏篇》等譜學著作。到魏晉南北朝時,門閥制度盛行,家譜成了世族間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據(jù),于是便迅速發(fā)展起來。隋唐五代后,修譜之風更從官方流行于民間,以至遍及各個家族,出現(xiàn)了家家有譜牒、戶戶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無休無止。因此每次修譜,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間的大事。

但第一部家譜是什么樣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還是是私修?因為歷史上缺泛記載,至今尚不得而知。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譜的傳統(tǒng)禁例被打破,民間編撰家譜風氣開始興盛。于是家譜也日益多了起來。在這一時期的家譜中內(nèi)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圖,若想知道譜中某人世系所承,屬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圖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譜正文,是按世系圖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編定的,分別介紹各人的字號、父諱、行次、時代、職官、封爵、享年、卒日、謚號、姻配等。這些介結(jié)性的文字,長者50余字,短者僅二三字,實際是人物小傳。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為附錄。對研究姓氏的源流、遷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較大價值。家譜究竟有多大數(shù)量,至今還沒有人作出確切統(tǒng)計。因為家譜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譜一樣,還有秘不示人的家規(guī)。每當家譜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后,舊的家譜除留下極少幾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長手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銷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譜。這種特殊的風俗習慣,當然為古老家譜的保存制造了人為障礙。不過,盡管如此,家譜作為生活軌跡的記錄,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來。至于散落在民間的家譜,無疑還有更大的數(shù)量。作為宗族的神圣符號,家譜一直深藏民間、秘不示人。中國姓氏文化研究委員會秘書長于麗黎介紹說:“家譜是中國5000年文明的見證。在過去它是一種家族制度規(guī)范,能夠規(guī)范人倫,是對社會法律和制度的一種重要補充。

對于當代來說,家譜可以作為傳統(tǒng)文化展示,可以重溫先祖的優(yōu)秀文化。家譜還有一個意義就是具有文學、社會、史料價值。正史的記錄畢竟是有限的,范圍也太廣,而家譜可以作為歷史研究的有利補充,更加生動。如果我們現(xiàn)在珍視和珍藏好家譜,那么也是將來子孫了解我們的一個范本?!标P于中國家譜的起源問題,歷來就有幾種說法:一說起源于周代,一說起源于戰(zhàn)國秦漢時期,一說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說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譜甚至更以前的口頭家譜和結(jié)繩家譜。我們認為,根據(jù)歷代文獻記載和本世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證,中國家譜起源于商、周時期比較可信。尊重家譜是尊敬祖先的表現(xiàn),中國人有很樸素的祖先信仰,不僅中國,而且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比較大的國家,也都存在濃厚的祖先信仰。韓國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譜,他們的總統(tǒng)盧武鉉、盧太愚都曾經(jīng)到中國山東來認祖尋根。②、姓氏源流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來源與變遷,中國人的姓氏淵源大多很為古老,假若沒有古書或舊譜的記載,后人就很難考究得清楚。從一姓到一國一家,不能不知曉自己根源來自何處,認清自己的姓氏來源,每套《家譜》都詳細介紹了自己姓氏源流,這樣才能世世代代承繼,

也能將族系根緣流傳千百年。中國姓氏在經(jīng)過歷史不斷演變,如:戰(zhàn)亂,遷移,改朝換代,以及避諱改姓、避難改姓、復姓改為單姓等,姓氏變得更為復雜,其真正的出處、源頭就更需要詳細考證了,《家譜》中有詳細記載。封建時代,許多姓氏為了抬高自己的門第和郡望,習慣于與名人扯上關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卻不知道,這影響了血緣的純正和確實性,后人不可不慎。③、體例分類明代中后期是中國家譜體例演變與內(nèi)容更新的一個重要分水嶺。體例的變化與內(nèi)容豐富是此前譜牒所少有的。正德元年所纂《余氏會通譜》內(nèi)容包括新舊序、跋、辨、圖、外傳、外紀圖、世系圖、塋域圖、卷末跋、后序?!缎輰幬牟鹗鲜雷V》內(nèi)容已較全面,包括序、凡例、列士、金氏該國、世系、事略、行實、行狀、墓志銘、雜著、記、詩、贊、規(guī)約。嘉靖十八年許璞、許漢纂《許氏統(tǒng)宗世譜》內(nèi)容涉及序、名人傳記、行狀、墓志、世系。嘉靖三十四年朱世恩纂《朱氏統(tǒng)宗世譜》內(nèi)容涵括歷代譜序、敕命、凡例、像贊、祠屋圖、墓圖、傳、世系圖。嘉靖三十七年黃侍、黃仁德纂《左田黃氏孟宗譜》內(nèi)容包括序、圖、地理志、姓氏源流、世系、文翰。隆慶六年許可復、許鳳翔纂《新安歙北許氏東支世譜》吸收并總結(jié)了嘉靖以前家譜的有關內(nèi)容,且有所擴展。

該譜涉及歷代譜序、目錄、世系圖、考、先世文翰、序、說、傳、記、壽敘、

賦、詩、歌、詞、挽詩、行狀、贊、祭文、譜說、后騙子、領譜字號等諸項內(nèi)容。萬歷以后,字譜內(nèi)容較前更為豐富。隆慶、萬歷年間歙縣殷氏宗族“始為譜,其大凡有姓氏、本原、世系三考”,其后內(nèi)容又擴充了“世德、規(guī)范、訓典、文獻、宅第、丘墓、遺文、遺跡、里社九考?!比f歷五年呂仕道纂《呂氏續(xù)修宗譜》涉及目錄、書法、凡例,歷代譜序、像贊、遷源源流、祠墓寺圖表、里居圖、姓氏來源、世系、世德、規(guī)范、訓典、文獻、遺事、丘墓、祭田、家規(guī)、修譜銜名、修譜總論、后序、跋等內(nèi)容,該譜的列諸項涵蓋了后世家譜所具備的基本內(nèi)容。萬歷十八年程弘賓纂《歙西嚴鎮(zhèn)百忍程氏本宗信譜》分譜序、譜例、紀源、傳疑、傳信、世系、世傳、內(nèi)傳、?,?、遺翰、族約、續(xù)后十二篇。萬歷末年修成的休寧《曹氏統(tǒng)宗世譜》涉及序列、題辭、譜引、譜歌、譜詩、恩榮錄、曹氏先達、遷徙源流、墳墓、后序、跋、譜約、支譜圖、統(tǒng)宗譜系小敘、系圖、事略、重修族譜敘略、家乘序、詩集序、遺囑、跋等內(nèi)容,名目紛繁,同萬歷以前所修宗譜相比,內(nèi)容得到大規(guī)模擴展,幾乎囊括了與宗族相關的所有事項。通過對上述明代宗譜的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與宋元譜相比較,明譜新增加的內(nèi)容主要體現(xiàn)為家規(guī)家訓、祠產(chǎn)族產(chǎn)等宗族制度的相關方面,這也正是明代宗族制度較前有所發(fā)展的一個反映。3、家譜的內(nèi)容“世系表”,簡而言之,就是說明一個家族成員,如:父子、兄弟間的相互關系,寫清楚祖先后代每一個家族成員名字的圖表。它有四種基本的記述格式:歐式、蘇式、寶塔式和牒記式。歐式:又稱橫行體,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chuàng)立的。歐式的特點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橫行,五世一表,用起來很方便。歐式中,每個世代人名左側(cè)都有一段生平記述,介紹該人的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績等。

①、世系表蘇式:又稱垂珠體,是北宋文學家蘇洵創(chuàng)立的。蘇式世系表的

特點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間無橫線連接,全部用豎線串連,圖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強調(diào)宗法關系。寶塔式:顧名思義,就是將世代人名象寶塔一樣,由上向下排列。寶塔式采用橫豎線連接法,豎線永遠處在橫線的中間,這對人多的大家族來說,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頁紙上,兄弟之間長幼關系不清,會為寫譜、看譜帶來很多不便。牒記式:不用橫豎線連接世代人名間的關系,而是純用文字來表述這種關系。每個人名下都有一個相關的簡介,如: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績等。牒記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較節(jié)約紙張。以上四種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這是一般族譜中比較常見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變化,我們在記述家族世系表時,可根據(jù)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員的多少等靈活采用,總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內(nèi)容真實、層序分明,這才是最為重要的。②、家訓

家訓也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傳統(tǒng)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遠古時代,人類社會經(jīng)歷了氏族、家族、家庭的變遷,然而,這些

都是形成一個國家的基石。在國家不安定和國法不明確之際,家訓即可發(fā)揮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力量。因為,家族為了維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擬定一定的行為規(guī)范來約束家族中人,這便是家法家訓的最早起源。自漢初起,家訓著作隨著朝代演變漸豐富多采。家譜中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為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為“修身”、“齊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節(jié)儉持家思想,今天看來仍有積極意義。在家譜中有不少詳記家訓、家規(guī)等以資子孫遵行的。當中,最為人稱道的名訓,如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膾炙人口。③、家傳

家傳一般分為:列傳、內(nèi)傳和外傳等。列傳是記錄家族中有功績男子的傳記;內(nèi)傳是記錄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傳記;外傳是記錄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傳記。傳記中多配有該人的畫像或關于該人的故事圖畫,讓后代讀起來倍感生動形象。家傳之用詞以真實平樸為重,最忌溢美之詞。這也是評價一部“家傳”水平高低與否的重要標準。④、藝文著述“譜乃一家之史”,其中當然少不了家人的藝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將家族中名人的著作錄入家譜的慣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風更盛,這部分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了,涉及史學、文化、經(jīng)濟、宗教等許多領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于“經(jīng)典史料”相媲美。家譜中的藝文著述,在體例上一般稱作:藝文志、辭源集、文征集等。藝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寫的詩文著作為主要內(nèi)容,也收集本族人與外人的書信來函,以及經(jīng)籍、表策、碑文、書札等,有的還有版畫、肖像畫、版本作品、名家書法、歌曲等,從形式到內(nèi)容都十分豐富。藝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結(jié)晶,其中的大量珍貴史料文獻,有著非常珍貴的參考和欣賞價值。但是,由于藝文著述的種類、內(nèi)容繁多,而又良不齊,所以還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藝文精品得以流傳和利用。同時,我們在續(xù)補家譜現(xiàn)代藝文著述時,更需精心挑選,慎重錄入,把最有價值和代表性的文獻傳給后代。⑤、家譜圖像家譜之體現(xiàn),能合書、圖、史、表、志為一體者,它的利用價值就

顯得大些。家譜主要以文字內(nèi)容為主,圖片資料為副,但一張好的圖片、照片仍是能將時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質(zhì)傳達出來。將圖片、照片納入家譜的意義在于,為家族傳承提高了一個最直接的環(huán)境背景,使家譜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記錄、整體概念也變得鮮明而生動起來。只要是能讓人對家譜有更進一步認識的古地圖或老照片,均應該被收入家譜里,包括:

1.老照片: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歷史價值,也是見證家譜的最原始材料。

2.祖先圖片(遺像、人物畫、肖像畫):中國歷代以來多有大量之人物畫及肖像畫,其中有大部分是為了紀念先人,或表達對圣賢親人的追慕。也有些家譜將家族先人中顯達之人,畫出其儀容,置于卷首,以求達到光大族望,啟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載一些先人手澤遺墨。3.風水圖(祠堂圖、墓圖):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會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譜均有記載和刊載建物版圖、描繪實狀,有些更是附刊墓圖,有些甚至詳記地理方位。人們相信一個家族的興衰和祖輩所居住、埋葬的地點有很深的關系,這些都蘊涵著豐富的“風水”內(nèi)容,所以也被稱為“風水圖”。4.故居/村莊圖:明清族譜中不但記述居址遷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譜書中,還以精美的版圖,印制出他們家族的庭院、樓閣、書齋、房舍等。4、家譜作用家譜是一個家族的歷史記載,通過家譜,我們能夠比較真實地了解當時的歷史面貌、時代精神、社會風尚,了解在那個歷史背景下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情況。家譜是和正史、方志一樣重要的歷史典籍,是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家譜是一個巨大的資料寶庫,可供從事社會學、歷史學、考古學、經(jīng)濟學、民俗學、人口學、民族學、文學、政治學、宗教學、法學、姓氏學的研究人員從中查詢資料,尋找依據(jù),進行研究。家譜的作用主要有:

1..宗法思想研究資料。家譜和宗法的關系從一開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維護其統(tǒng)治的重要基礎之一,而家譜的族規(guī)、族約、家法、鄉(xiāng)約等,正是加強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2..家庭道德研究資料。族規(guī)、家規(guī)中保留了許多對我們今天極為有益的東西,如孝父母、和夫婦、勉諱書、尚節(jié)儉、戒賭博、戒淫穢、戒懶惰、戒奢侈等,對我們建設現(xiàn)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鑒意義。

3..家族制度研究資料。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緣關系統(tǒng)治族人的社會制度。在許多家譜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極為詳細的資料,如家族的組織系統(tǒng)、家族的財產(chǎn)管理、家族的賑濟方法等,為我們研究家族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作用、組織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豐富的資料。4..經(jīng)濟史資料。家譜中保存有相當數(shù)量的經(jīng)濟史資料,這些資料包括家族的集體田產(chǎn)如祠田、墳田、莊田、山林等的數(shù)量、形成、經(jīng)營、管理、收支情況等。有的家譜還記錄了家庭成員經(jīng)商、貿(mào)易的事跡。這都為我們今天研究古代經(jīng)濟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5..人口問題資料。家譜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傳承,在家譜的“房派圖”、“支派分布圖”、“遷徙圖”、“先世考”、“世系圖”以及家譜的一些序跋中,記錄了家族人口的數(shù)量、遷徙、分布、婚姻狀況等資料,可提供人口學研究者使用。6..歷史人物傳記。家譜是世系的記錄,許多家譜中既有簡單的世系,又有十分詳細的傳記、行狀、墓志、年譜等,對研究歷史人物及其家世大有幫助。7..民族史資料。有的家譜記載歷史上少數(shù)民族情況甚詳,更有些少數(shù)民族家譜,它們是研究少數(shù)民族史不可多得的資料。如清代蒲慎齋纂修的《泉州蒲氏族譜》是回族家譜,記述了當?shù)鼗刈宓囊恍┣闆r;而遼寧《莊河金氏家譜》則是滿族家譜,金氏是康熙皇帝四輔政大臣之一鰲拜的后裔。8..地方史志資料。家譜是地方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方志中所包含的內(nèi)容如選舉、職官、人物、戶籍、祠宇、碑記、藝文等,在家譜中也是重要內(nèi)容。9..教育史資料。家譜中一些重要的章節(jié)載錄了許我教育史資料,如在族規(guī)、家法、仕宦錄、科甲記、教育志、族墅、傳記等就載有宗族教育、學校、科舉、勸學措施、教育方法的內(nèi)容。10..民俗學資料。家譜還是一個民俗學資料庫,一些家譜在家禮和人物傳記里記錄了許多民俗內(nèi)容,尤其是在家禮中的婚禮、葬禮、祭禮等中,本地的風土人情、本族的禮儀風俗都有相當?shù)捏w現(xiàn)。另外,與人們?nèi)粘I蠲芮邢嚓P的物質(zhì)民俗、歲時習俗、社會習俗、精神習俗等在各地家譜中都有記載。11..宗教史資料。有些家譜是信仰宗教者的家世記錄。在這些家譜中,他們對本家族所信仰的宗教一般都給以說明,同時表達他們的宗教觀。還有的對本族人的宗教活動、宗教禮儀和習俗詳細記述。12..華僑史資料。中國沿海地區(qū)一些省份的家譜涉及族人出國謀生的歷史,包括出走原因、人數(shù)、時間、僑居地區(qū)分布、職業(yè)、所在地生產(chǎn)、生活情況及與家鄉(xiāng)、家族的經(jīng)濟、文化、政治各方面聯(lián)系,這為我們進行華僑史研究提供了素材。13..重大歷史事件資料。中國歷史上一些重大歷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記錄在家譜中,雖然這些記錄并不完整系統(tǒng),但卻十分具體,也是研究者獲取資料的一個途徑。三、孟氏家譜1.出自姬姓孟姓的始祖為魯莊公的庶兄慶父共仲。魯國為公元前11世紀周(姬姓)分封的同姓諸侯國,建都曲阜(今山東境內(nèi))。莊公去世,子般即位,慶父派人殺死子般。閔公繼位二年,慶父又派人謀殺閔公,欲自立,使魯國大亂。故有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后慶父出走莒國(今山東莒縣)。魯季友(慶父之弟,此時為魯相)用賄賂求莒國送歸慶父。慶父在回國途中自縊。慶父死后,季友讓慶父的兒子公孫敖繼承祿位。古時兄弟姐妹中居長的稱作“孟”。慶父排行老大,所以他的子孫就稱孟孫氏。`后孟孫氏的后代因避諱慶父弒君之罪,便稱為孟氏。其善守祖業(yè)。①、孟姓起源(孟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十四位的大姓)慶父以后世系如下:孟穆伯—孟文子—孟獻子—孟莊子—孟孝伯—孟僖子—孟懿子—孟武伯其中孟文子、孟獻子、孟莊子三代是春秋時孟氏家族中最聲名顯赫的人物,他們?yōu)槊鲜霞易宓慕ⅰ㈧柟毯驼衽d做出了很大貢獻。孟文子慶父之孫,他處事謹慎小心,《國語·魯語》載,魯文公曾想遷孟文子之宅,被孟文子婉言拒絕了,時人稱孟文子時,慶父之后離開公開始受封得氏,別立一族,成為魯國的世家大族——孟氏家族。孟獻子歷仕宣公、成公、襄公三朝,在魯國的內(nèi)政、外交中都有出色表現(xiàn),襄公初年還曾一度執(zhí)掌魯政;孟獻子以儉樸聞名于當時,而且還知人善任,求賢若渴,開后世養(yǎng)士之先例。由于孟文子、孟獻子、孟莊子三代人的努力及他們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此時孟氏家族勢力大振,魯公賞賜成作為孟氏的世襲封邑。到孟武伯時,孟氏開始走向衰落。雖然孟武伯也以尚武著稱,但卻為人傲慢無禮,他為相時,不能很好地處理魯國與鄰國的關系,與魯公、以及孟氏家族內(nèi)部的關系也都變得相當緊張。孟武伯之后,孟氏家族的有關記載便逐漸從文獻中消失。公元前408年,齊國攻伐魯國,取得了成地。孟氏由于失去了在魯國的根據(jù)地,孟氏后人迫于形勢,只得散居各地。鄒國的孟軻即其后代。孟軻是戰(zhàn)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氏族人以其為本族的榮耀,遂尊奉孟軻為本姓始祖,是為山東孟姓。2.亦出自姬姓。春秋時,衛(wèi)國(周分封的同姓諸侯國,開國之君為周武王弟康叔,都城在今河南境內(nèi))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縶,因病不得繼位,其孫驅(qū),以王父(祖父)之字為氏,稱公孟氏。后有以公孟為氏,或以孟為氏,是為河南孟氏。孟姓不論發(fā)祥地是山東,還是河南,均出自周文王之后,因此說,所有孟氏族人從根源上講都是同宗共祖,為周文王之后裔。3.出自少數(shù)民族。金時女真族抹捻氏,清時滿洲墨爾哲勒氏、墨爾迪勒氏、盟佳氏、穆顏氏、墨克勒氏等漢姓為孟;土家、蒙古、布依等族均有孟姓。②、歷代孟氏家譜

1.關于家譜。家譜是一種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一個宗族或家族在其演化、發(fā)展過程中的重大政治、經(jīng)濟、文化活動的載籍?,F(xiàn)在傳世的孟氏家譜主要有:孟繼告(娘)在道光年間主持纂修的《孟子世家譜》(簡稱道光譜)、孟廣均在同治年間主持纂修的《孟子世家譜》(簡稱同治譜)及《三遷志》。孟氏家譜由來已久。六朝時期,隨著譜學的繁盛,孟氏家譜得到編修,但由于戰(zhàn)頻繁,族譜屢遭破壞。傳至孟子四十四代孟公濟時,正當北宋景德初年,契丹大舉入侵,山東地區(qū)動蕩不安,孟公濟就帶妻子躲避到東山一帶,走時將家譜藏到了房屋的墻壁中。后來,孟子四十五代孫孟寧被推薦給朝廷,得到官職,專主祭祀孟子。元豐六年(1083年)孟寧重修故宅,在墻壁里得到公濟所藏的家譜,但由于時間太久,加上蟲咬鼠啃,家譜已經(jīng)破敗不堪。孟寧就博覽群書,參照自己的見聞,把家譜重新加以編排,撰成一部完整的家譜。作為圣人的后代,其傳承過程一直嚴格地遵守著宗法制度,以嫡長為大宗奉祀遠祖,其余為小宗,內(nèi)部管理也相對嚴格。孟子后裔修宗譜、制族訓、立家法,以對族人進行約束和統(tǒng)理,使家族管理表現(xiàn)得謹嚴而且有序。

2.孟氏歷次修譜情況:

《孟子世家譜》明確記載了“分派以十一,別戶以二十”,這“十一派”、“二十戶”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傳子孫。孟子后裔自四十六代,即中興祖孟寧的兩個兒子,長子孟存,次子孟堅,經(jīng)過9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輩,共計有42人,但只有克仁、克誠、克昭、克威、克玨、克寬、克尹、克繼、克緒、克縉、克綸這十一支有傳人。這十一支即劃分為十一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輩傳到五十六代“?!弊州?,共計有33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淵、希源等22人有傳人。其他11人失傳。這二十二支就劃分為二十戶。按宗法制,以始祖的嫡長子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為小宗。

孟氏宗譜,見于文字記載的有:1.四十四代孟公濟以前的族譜?!白远僮右院?,或貴顯,或潛晦,代有人焉。至四十四代公濟,值北宋景德初年,契丹大舉入寇,車駕北巡,山東騷動,乃攜妻子避匿東山,藏族譜于屋壁而去,時莫有知者。

逮元豐六年,(1083年)家人拆毀古屋,得爛簡于壁,拾其鼠嚙蝕蠢之余,詳細辨認,歷代族祖名字,有存有遺,事跡有詳有略,姑綴輯遺譜藏于家,以俟將來?!币陨鲜撬氖宕信d祖的記載,這是存諸后世的一般說法。2.宋元豐七年(1084年),由四十五代孟寧纂修族譜。3.金大安三年(1211年),孟子四十八代孫,鄒縣令孟潤依元豐譜所續(xù)族譜。4.元至元元年(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孫孟祗祖續(xù)修的族譜。5.明萬歷年間(1573年),六十代孟承相曾續(xù)修族譜。6.明天啟二年壬戌(1622年),六十二代孟聞鉦倡修的族譜。7.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六十五代翰博孟衍泰續(xù)修較完整的族譜。并于(1722年)重?!度w志》8.清道光四年(1824年),六十九代翰博孟繼娘續(xù)修的族譜。9.清同治四年(1865年),七十代翰博孟廣均續(xù)修的族譜。(1835年)孟廣均重篡《三遷志》

前述有文獻記載的九種孟氏族譜,仍然不可能是完全的目錄,從年代上看,明初的二百多年沒有續(xù)修的記載,但事實上不能二百年內(nèi)沒有續(xù)修。另外天啟譜至康熙譜,康熙譜至道光譜,都間隔百年時間,按“三十年小修,五十年大修”的慣例,也嫌間隔時間太長。但就以上所記九種族譜,也多數(shù)亡佚,目前可見的唯最后的道光譜與同治譜兩種,分別介紹于下:道光譜稱《孟子世家譜》六冊十四卷。卷首有孟繼娘所作的《序》,并收錄了孟寧、孟潤、孟衍泰在前幾次修譜:時的舊序。此外還有職名、凡例、目錄(附字數(shù))、修譜事宜、姓源、捐資數(shù)目、支銷、嫡裔考、嫡裔相承圖等。以下始祖至四十四代為第一卷,四十五代中興祖至分派分戶為第二卷。以下的十二卷分敘十一派、二十戶世系及人丁。

同治譜是道光譜的續(xù)修本,所以也叫《孟子世家譜》六冊、十五卷,由七十代翰博孟廣均作序,并收錄五篇舊序,編排次序與道光譜大致相同。從道光、同治兩次續(xù)譜看,孟氏修譜有嚴格的規(guī)定和嚴密的組織,道光年間修譜,由六十九代翰博孟繼娘出告示通告孟氏族眾,人譜現(xiàn)丁每人捐銀一錢五分,折錢一百五十文,作為修譜的開支。分派修譜職務,職名如鑒定、監(jiān)修、司編、謄錄、校閱、稽查等均載人譜冊、如道光譜鑒定為六十九代翰博孟繼熄,司編有孟興燦等七人,稽察有應襲翰博孟廣均。同治譜由七十代翰博孟廣均鑒定,監(jiān)修為族長孟興凰和舉事孟繼元,司編有孟傳琦等人。督察為應襲翰博孟昭銓。修譜的《凡例》及《修譜事宜》,主要的為杜絕假冒而規(guī)定義子、贅婿、甥承舅嗣、侄奉姑嗣、既娶再醮婦帶來之子,一概不許入譜;出家僧道不許入譜;不孝不悌及曾經(jīng)犯法或流人下賤廝役之人不許入譜。為實現(xiàn)這些規(guī)定,要求戶頭將所管戶內(nèi)戶丁如實造冊匯報,有劣跡的也要如實陳報,徙居外地的要注明何代何人徙居何地。以上如有違犯,要追究有關辦事人員的責任。譜冊編成后,印數(shù)有定額,如道光譜印63部,其中告廟、宗府存查、族長交代、舉事交待各一部。二十戶的戶頭、戶舉交待譜20部、譜館執(zhí)事人員領譜39部。同治譜共印45部,發(fā)放方法如前。領譜人記入譜中并蓋章以示負責。譜冊領新交舊,并在監(jiān)督人員監(jiān)督下將舊譜及譜版銷毀。這是過去的舊譜失傳的主要原因。孟氏族譜規(guī)定,續(xù)譜之時要將舊譜繳入譜館,一旦新譜修成,要將舊譜銷毀,所以清代以前的孟氏族譜已經(jīng)沒有了,現(xiàn)在傳世的只有《道光譜》、《同治譜》兩種木版刊印本?!兜拦庾V》收錄了孟寧、孟潤、孟衍泰在前幾次主持修譜時所寫的舊序,孟繼告為之作了新序。全譜共計六冊、十四卷?!锻巫V》共計六冊、十五卷,由孟廣均作序,收錄了五篇舊序,在內(nèi)容與編排上,和《道光譜》大致相同,該譜是孟府內(nèi)保存最為完備的孟氏族譜。《三遷志》為志孟之書,書名取意于孟母三遷,既是孟氏族譜,又是地方志中的一種專志,以志為主,志牒相兼。創(chuàng)修《三遷志》的是明朝沂州道僉事、八蒼溪人史鄂?!度w志》始修于明朝嘉靖年間,最后修于清朝光緒年間,主持纂修的大多是地方官吏及社會名流,前后共編修6次,多以三遷命名,如今能看到的只有雍正本和光緒本。

3.現(xiàn)存的有關孟氏宗傳方面的碑刻:

金大安三年(1211年)由孟子四十八代孫、宣武將軍、鄒縣令孟潤作序?!皝喪ニ氖迨缹O孟寧之墓”碑,刻孟氏世系圖,立于孟母林內(nèi)孟氏中興祖孟寧墓前。元至元四年(1267年)立?!断葞焷喪ムu國公續(xù)世系圖》碑,存于孟廟寢殿院內(nèi)。元延(蟲血兒)元年(1314年)所立。《孟氏宗派圖》碑,存于孟廟寢殿院內(nèi)。順二年(1331年)立。《孟氏宗支之記》碑,現(xiàn)存于孟廟啟賢門下。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立。洪武六年(1373年)的碑刻,現(xiàn)立于孟廟東院啟圣殿前東檐廊下。《宗派之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