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若干“兩難”問題的思考_第1頁
新聞傳播若干“兩難”問題的思考_第2頁
新聞傳播若干“兩難”問題的思考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聞傳播若干“兩難”問題的思考

知情權與報道度受眾知情權是指受眾享有通過新聞傳媒了解其欲知、應知而未知事實的法定權利。在現(xiàn)代社會中,信息已成為每個人活動的基礎和動力,每個人都需要大量的信息來判斷自身的處境做出各種選擇,信息是決定每個人發(fā)展與進步的重要因素,離開了信息每個人必將落后于時代而無從發(fā)展。同時,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著大量與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諸如自然環(huán)境、社會治安、政府決策等信息,直接影響甚至威脅著個人的生存與發(fā)展。只有充分了解這方面的信息,公民個人才能采取各種手段予以應對,趨利避害。正因如此,社會公眾對知情權的權益保護意識越來越強。而作為大眾傳媒,隨著社會的進步,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新聞觀念的不斷創(chuàng)新,多能自覺地從“自說自話”到走向市場,從傳者本位觀向受眾本位觀轉化,從而針對新聞報道中存在的內容不夠及時、不夠豐富等情況,著力突破原有的框框和模式,拓展新聞內容的疆界,不斷豐富和創(chuàng)新新聞報道的內容,以滿足受眾不斷增長的新聞信息需求,維護受眾的知情權。隨著新聞信息的海量提供,也引起了信息是否“過度”的討論。其主要涉及知情權與隱私權、知情權與新聞報道的不良示范作用等方面的討論,尤其是今年以來,系列校園暴力案和深圳富士康的連續(xù)跳樓事件的報道,使這些討論更加熾熱化。這給傳媒帶來了巨大的困惑:不報,難以維護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報道了,又可能越權或產生負效應。要解決這一“兩難”問題,筆者認為,要滿足受眾的知情權無可厚非,也是新聞媒體應該著力追求的。但在報道過程中,要非常謹慎地把握好報道度,即重點把握好新聞報道的角度、廣度和深度。角度就是新聞報道的切入點,其體現(xiàn)了新聞報道的目的性。要把握好角度,就是要在新聞報道特別是報道暴力案件時,其出發(fā)點應是著力滿足受眾的知情權,因此在報道時重在基本的新聞事實,以發(fā)揮大眾傳媒的監(jiān)測環(huán)境功能和警示作用,而不是在報道中刻意描寫暴力行為,細致刻畫血腥場面,具體描述犯罪過程。新聞報道是有邊界的,其決定了新聞的廣度。要把握好新聞的廣度,就是對與邊界還有很大距離的新聞事件報道要進行不斷地拓展,而對已處于臨界線的新聞事件報道只能點到為止,否則就會越界,從而造成越權、侵權。從深度上說,有的新聞可以不斷挖掘,連續(xù)報道,而有的新聞,只能淺嘗輒止。把握好新聞報道的深度,就要求對新聞事件進行科學分析,根據不同的新聞事件采取不同的策略,達到深淺有度。現(xiàn)場感與整體性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而給受眾以現(xiàn)場感無疑是體現(xiàn)新聞真實性的一個有效途徑。為此,越來越多的新聞報道采用了現(xiàn)場報道或連線現(xiàn)場的方式。特別是有了音頻傳播的條件下,報道中的現(xiàn)場真真切切,語音清清楚楚,既增加了新聞的感染力,也使新聞真實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但在新聞報道中,常有這樣的尷尬:在海量信息傳播、有著越來越多的“可疑”新聞的情況下,新聞如果全是由記者敘述的,會讓受眾懷疑其真實性;而如果以現(xiàn)場感來增強新聞的真實性,又往往會破壞新聞的整體性。如在電視新聞特別是國際新聞報道中,常有現(xiàn)場連線,畫面上出現(xiàn)的“老外”講話,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但或因沒有字幕,或因字幕不清晰,或因受眾視力不好致使聽新聞者看不成、聽不懂新聞,從而使受眾所接受的新聞是不連貫的,是支離破碎的。表現(xiàn)在紙質傳媒中,則是一些方言、外文、網絡語言等夾雜其中,讓受眾難以順暢地閱讀,新聞的整體性受到了破壞。就這一“兩難”問題,無論是社會公眾還是業(yè)界同仁,都有著不同的觀點。如新聞中的外文、網絡語言運用,語言學家多從捍衛(wèi)母語的純潔度來討論,年輕網友們多從交流的便捷性角度來說明。而從傳播學角度來說,筆者的想法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作為一家媒體,要確保每一則新聞都是真實的,確保新聞報道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從而在受眾中建立良好的信譽。這樣的信譽,能使受眾感受到,該媒體的報道,無論是有現(xiàn)場感的新聞,還是記者純敘述的新聞,都是真實的。這就為媒體的傳播方式選擇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另一方面,在新聞報道強化現(xiàn)場感的情況下,要保證新聞的整體性。其整體性的保證要考慮受眾的接受能力,實現(xiàn)新聞的無障礙傳播。這里所說的受眾接受能力,就是作為大眾傳媒,其所傳播的符號應該是為廣大受眾所能識別的。其中在電視新聞中,面對中文公眾傳播的新聞,其所涉及的外語應該有中文字幕,且其字幕要照顧到大多數(shù)受眾所能方便識別。其最佳方式是,既有現(xiàn)場的“老外”在說話,又有中文語音翻譯加字幕,使在聽或邊聽邊看的受眾都能方便地接收新聞。就紙質媒體的新聞傳播來說,要就文中出現(xiàn)的非常見外語單詞、網絡語言等加以注釋(其實,有關部門對此早有規(guī)定,只是不少媒體在不少時候沒執(zhí)行到位)。多樣化與有效性隨著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社會公眾獲取新聞的渠道越來越多,社會公眾對新聞報道的選擇自由度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改變新聞形式單一化、模式化傾向,尋求讓新聞表現(xiàn)形式多樣化、生動活潑、富于創(chuàng)造性,實現(xiàn)有效傳播,成為不少媒體贏得受眾的主要招數(shù)之一。但在目前的新聞傳播過程中,追求新聞表現(xiàn)形式多樣化與傳播的有效性往往是一對矛盾。如常見央視新聞頻道在過去的很長時間內,所播報的新聞是“純新聞”,自從“引進”了特約評論員后,就是常在一則新聞的播報中或播報后,由特約評論員對該新聞進行評論。這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舉措,據說該臺的收視率也因此而提高了不少。但令筆者疑惑的是,特約評論員的評論內容來自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對象,評論民工荒的是他,評論世界杯的也是他,評論國美股權之爭是他,評猶太人定居點的也是他……反正,給人的感覺是無論古今中外,無論是軍事、政治、經濟、體育,事事都能評,樣樣都能論。筆者并不懷疑他知識淵博、思想深刻,但時間一久,“新面孔成了老面孔”,評論一多,“言多必失”。筆者認為,其形成的不良后果至少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一個人也許能就各方面的新聞事件都說上一兩句,甚至專業(yè)、深刻的評論,但畢竟一個人要“全專業(yè)”是不太可能的,這就難免在非專業(yè)領域說外行話、似是而非的話,這就讓新聞引導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二是這一舉措是為了使新聞表現(xiàn)形式多樣化,但久而為之,必將造成新聞表現(xiàn)形式新的單調化、模式化。就紙質傳媒來說,新聞評論是“老品種”,其時強時弱。如有的報紙的評論文章,署名只是籠統(tǒng)地署著“本報特約評論員”或“本報評論員”,評論作品也大都由同一作者主筆;有的雖然是不同的作者署名,也由不同的人“操刀”,但見到的多是老面孔,就那么幾個作者輪番上陣而已。筆者認為,要體現(xiàn)新聞表現(xiàn)形式多樣化,實現(xiàn)新聞引導的有效性,除了品種的豐富之外,還要有“豐富”的主持或主筆。畢竟,也只有不同的領域由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評論,才能增強新聞評論的權威性,從而增強新聞評論的有效性。否則,就中看不中用,久而久之也不“中看”了。人民日報常常對一些重要話題發(fā)表署名“任仲平”的評論,其創(chuàng)作機制之一就是“七八條槍”:有社領導,有部主任,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