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考古-馮恩學講義 26元代手工業(yè)_第1頁
宋元考古-馮恩學講義 26元代手工業(yè)_第2頁
宋元考古-馮恩學講義 26元代手工業(yè)_第3頁
宋元考古-馮恩學講義 26元代手工業(yè)_第4頁
宋元考古-馮恩學講義 26元代手工業(y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第四節(jié)元代手工業(yè)一、景德鎮(zhèn)窯瓷器元代景德鎮(zhèn)窯瓷窯業(yè)發(fā)展迅速,取得了非凡成就。(一)青白瓷元代景德鎮(zhèn)青白瓷生產(chǎn)技術水平降低,釉色變混濁,花紋不清晰。胎體普遍變厚,造型變厚重飽滿。裝飾出現(xiàn)獸環(huán)鋪首、串珠紋、點彩、S形雙耳、器下連座等手法。(二)卵白瓷卵白瓷也叫樞府瓷。卵白瓷是胎體厚重,釉為失透狀(青白釉相對來說是透明狀玻璃釉,失透狀即指釉層不太透明),色白微青,類于鵝蛋顏色。元代中央樞密院在景德鎮(zhèn)壓定燒這種瓷器,且在印花紋飾中間印有“樞府”二字,又被稱為“樞府瓷”。也有“太禧”款,這是專給負責祭祀皇帝的“太禧宗禋(yin)院”定燒的。印花卵白瓷中有一部分是民用瓷和外銷的,這些瓷器也被后人統(tǒng)稱為樞府瓷。器類以盤、高足碗、折腰碗等小型器為主。折腰碗敞口、折腹、厚圈足,有雞心突,足邊緣常有小砂粒。元王朝有尚白的習俗,故成吉思汗在斡難河之源即皇帝位時“建九游白旗”,忽必烈在大明殿的御座上也設有“白色傘蓋”,甚至元王朝還把白馬之奶定為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專用飲料,那么元文宗以卵白瓷作宗廟祭器,顯然取決于“祭器尚純”以白為吉的蒙古族特有的審美標準。八吉祥,顯然是元文宗篤信藏傳佛教的標志,因為元代自忽必烈以后的皇帝(八思巴:藏傳佛教喇薩迦派第五代祖師),在登上皇位之前,都要受佛戒九次。故宮收藏一件印有陽文“太禧”款盤,直徑18厘米,印有陽文五爪龍紋、八寶等紋飾。“太禧盤”(三)青花瓷1、青花瓷是應用鈷料在胎上繪畫,然后上透明釉,在1300℃青花瓷的大量生產(chǎn)是在元代中期以后,暢銷國內(nèi)外,成為我國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但是對元代青花的認識卻經(jīng)歷了長時間的探討。2、青花起源青花起源有2說:青花起源于波斯說和中國創(chuàng)造說。A青花發(fā)明的傳說元代窯址發(fā)現(xiàn)1件窯具用青料寫的“頭青”2個字,可見元代已經(jīng)把這種藍色花紋稱為青花。文獻中青花見于明代《格古要論》。關于“青花”這個女性化的名字,景德鎮(zhèn)當?shù)剡€有段凄婉的愛情故事。相傳元代時,景德鎮(zhèn)的制瓷工匠仍在用小巧的鐵刀在瓷坯上刻花,既單調(diào),又費工。有個叫趙小寶的人一直琢磨找一種適合畫瓷紋的顏料,設想用筆在瓷坯上畫花紋,但就是找不到。他的未婚妻叫廖青花,非常愛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決心幫他找,最后終于在深山里找到了合適的料石,卻不幸被凍死在山上。趙小寶悲痛之余,用未婚妻找來的料石,研成粉末,調(diào)成顏料,在白中泛青的瓷器上燒出了藍色花紋。為了紀念這位善良執(zhí)著的女子,人們便把這種具有藍色花紋的瓷器叫做“青花”,把描繪花紋的彩料叫做“青花料”。B青花出現(xiàn)歷史的認識雖然當?shù)赜羞@個傳說,但是在20世紀初古董界和研究者一般認為我國在明代才有青花。(1)首先提出元有青花實證的是英國人。1929年,英國一位研究中國瓷器的專家霍布森(R.I.Hobson)在一本名為《老家具》(OldFurniture)的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明代以前的青花瓷器》(BlueandWhitebeforeMing)。他公布了一件有紀年銘文的元代青花云龍紋象耳瓶。這件器物現(xiàn)藏英國倫敦大學中國藝術珀西瓦爾·戴維基金會(ThePercivalDavidFoundationofChineseArt),還有一件完全相同的姊妹瓶。瓶高63.6厘米,青花發(fā)色濃艷,白釉泛青。直口,長頸,頸部兩側附有象鼻形雙耳,溜肩,深腹,頸部內(nèi)收,至圈足處又外撇。通身上下自口至足共有八個層次的圖案紋飾,分別為纏枝扁菊、蕉葉、飛鳳、纏枝蓮、云龍、海濤、纏枝牡丹和覆蓮雜寶。氣勢之雄偉,花紋之精美先不必說,該瓶的重要之處還是頸部蕉葉紋空白處有6行62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xiāng)德教里荊塘社奉圣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付祈保闔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祖殿胡凈一元帥打供“至正十一年四月”即1351年4月26日至5月25日這段時期(元末)。“信州路玉山縣”即今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位于景德鎮(zhèn)東南約110公里(景德鎮(zhèn)當?shù)貙兖堉萋罚n}記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2)系統(tǒng)認識元青花的是一位叫波普的美國人。1952年,他發(fā)表了《14世紀青花瓷器:伊斯坦布爾托布卡普宮博物館所藏一組中國瓷器》(Fourteenth-CenturyBlue-and-White:AGroupofChinesePorcelainintheTopukapuSarayiMuzesiIstanbul);1956年又出版《阿德比爾寺(伊朗)所藏中國瓷器》(ChinesePorcelainfromArdebilShrine)。波普利用戴維基金會青花云龍紋象耳瓶為標準器,對照土耳其和伊朗兩館藏品深入研究,把幾乎與象耳瓶相類的都劃為“14世紀青花瓷器”。這樣就在傳世的中國早期青花瓷器中辨認出大批14世紀青花來,后來的學者在波普研究的基礎上,把這批瓷器進而定為“至正型”,作為典型的元青花。(3)中國學者在元大都等考古發(fā)現(xiàn)了元代青花器物后,才確信元有青花瓷器。這樣出現(xiàn)三個持續(xù)開展的工作:一是考古在發(fā)掘與研究中對元青花特別重視;二是博物館或收藏家對藏品辨識出一批元青花;三是文物買賣市場買賣元青花并帶動復制元青花(以前沒有仿制品)快速發(fā)展。元青花的源頭在哪里(1)青花始于宋代。這是民國時期吳仁敬、辛安潮合編的《中國陶瓷史》最先提出的觀點。那時沒有實物印證,僅僅成為一個傳統(tǒng)說法而已。1957年浙江省龍泉縣金沙塔塔基發(fā)現(xiàn)了13塊青花瓷片,可拼對成三件碗的口腹部殘片,而部分塔磚上印有“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的文字;1970年,浙江紹興縣環(huán)翠塔塔基夯土中又發(fā)現(xiàn)一件青花碗的腹部殘片,塔碑證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可見宋代浙江已經(jīng)有了青花瓷。(2)青花始于唐1975年,揚州唐城遺址出土了一塊青花瓷片,1983年揚州又陸續(xù)發(fā)現(xiàn)一些青花瓷殘片,根據(jù)殘片所顯露的器型特征,確定為唐代產(chǎn)品無疑;馮先銘結合其胎釉特征,以及唐代鞏縣生產(chǎn)的唐三彩中也使用過鈷料的事實,又進一步把唐青花的產(chǎn)地定為鞏縣窯,再結合唐青花紋飾的阿拉伯風格、唐代揚州是一個國際貿(mào)易城市的時代背景以及8到10世紀很多國家都進口我國瓷器(其中包括唐青花)并大量仿制的事實,又進一步確定唐青花當時主要是為外銷而生產(chǎn),隨著鞏縣窯的衰落而中斷。印度尼西亞打撈出阿拉伯人的船,船上有6萬長沙窯唐代瓷器,3件青花,1件銘文揚州產(chǎn)的銅鏡。意味著當時在揚州外國水手使用青花。2003年2月26日《中國文物報》:河南鞏義市黃冶窯發(fā)現(xiàn)唐青花,從而證明,青花瓷器是最早在中國唐代發(fā)明。袁南征認為:唐代青花瓷器、三彩瓷器傳入中東地區(qū),花紋受到當?shù)厝说南矏?,當?shù)厣a(chǎn)鈷料,與波斯陶結合,產(chǎn)生出阿拉伯風格青花瓷器——花紋繁縟,圖案成組,多層次的青花藝術。成吉思汗軍隊把當?shù)氐囊恍┕そ硴屄拥街袊?,所以元代突然大量出現(xiàn)成熟的青花瓷器。(《中國文物報》2003年5月7日第5版。)3、元青花的特點第一,器型碩大、胎體厚重是“至正型”元青花的普遍特征,這是相對于前代來說的。元代的制胎原料經(jīng)過了改進。元以前景德鎮(zhèn)生產(chǎn)的瓷器只用一種原料制胎:瓷石。元代以來改用“二元配方”——瓷石加高嶺土。高嶺土中三氧化二鋁含量多,提高了燒成溫度,減少了在焙燒過程中的變形,因此有利于燒制大件器。第二,“至正型”元青花用的是透明釉,色白微青,光潤透亮。由于胎體中增加了高嶺土,而高嶺土中含鐵較多,燒成后胎體便不甚潔白,這樣,在胎色襯托下,釉色從外觀看來,有時青色略顯。第三,青料。青料濃艷青翠,料濃處有金屬結晶斑,呈鐵銹色,凹陷明顯。這是因為使用了進口鈷料。典型元青花的青料,經(jīng)科學分析,來自中東。進口鈷料中含鐵多,含錳量極低故燒成后青花色澤濃艷,鐵銹斑明顯;而作為青花料的鈷土礦,在我國云南、江西、浙江等地有蘊藏,習慣上稱“國產(chǎn)青料”,錳多鐵少。國產(chǎn)青料在元代主要用于早期青花及景德鎮(zhèn)生產(chǎn)的一些小件器物上。青花紋的色相(顏色的相貌):有些純正藍色,有些偏紫(明代國產(chǎn)料偏灰,明后期使用進口料,更偏紅)。青花紋的色階(濃淡層次):元和明初的青花是用同一個濃度的配置,靠運筆的快慢輕重表現(xiàn)深淺。明成化時開始出現(xiàn)雙勾內(nèi)填色技法。清康熙時出現(xiàn)5個層次。第四,外削足——修理時在底足足端外墻斜削一刀。第五,沙底。器底不施釉,露胎呈磚紅色,可見旋削紋。第六,器型。梅瓶、盤、碗、缽、罐、玉壺春瓶、象耳瓶、蒜頭瓶、葫蘆瓶、執(zhí)壺、扁壺、高足杯(碗)、盞托、爐等。大件器為多,東南亞出土的元青花,常見小罐、小碗、小注等小件器,高度多數(shù)在5—7cm左右。元青花的器型可以說具有較明顯的時代特點。大盤,主要分菱花口和圓口兩種。菱花口盤,折沿,菱花式口,弧壁,盤心坦平,圈足。一般口徑在45cm以上,最大的甚至有57cm,40cm以下的很少;圓口盤,折沿,弧壁,圈足。一般口徑在40cm左右,45元代梅瓶風格統(tǒng)一,短頸均呈上小下大的梯形,肩部在歷代梅瓶中最為寬博豐滿,腔足部微外撇,增加了重心的平穩(wěn)程度。元青花梅瓶除圓形外,還有一種特殊的形式——八棱形。1964年河北保定元代窖藏出土有青花八棱海水龍紋梅瓶,通身從蓋至底均為八棱形。這種多棱形器物制作難度較大,所以在元代青花中比較少見。罐分2類:大口罐,配荷葉蓋,口大于底。小口罐,口徑小于底徑,肩部多有獸頭裝飾,覆盆式蓋。高足杯——杯身和柄分別制作,用泥粘接。而明代用釉粘接。第七,花紋。(1)“至正型”元青花紋飾繁密、主輔結合、繪畫精美,但元青花還有一路粗率的風格。東南亞出土小件元青花瓷器的紋飾十分簡略,以簡筆花草為主,筆法比較粗獷。所謂“紋飾繁密”,是說器體空間被充分利用,紋飾遍布全身。最常見的是多層次布局。利用多層裝飾帶,不是平均分割,而是把主題紋飾和輔助紋飾結合起來,器物表面引人注目的重要位置如盤碗內(nèi)心、瓶罐腹部等描繪主題紋飾,其他地方則根據(jù)器型填上不同寬度的輔助紋飾帶,有時即使一些狹小或者不易被看到的區(qū)域也不放過,如玉壺春瓶的口沿、盤子的外壁。另一種處理是層次雖然很少,但卻把一整幅主題紋飾布滿器身,效果同樣茂密。首都博物館的青花鳳首流扁執(zhí)壺。(2)元青花的主題紋飾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以整幅圖畫作主題。比如人物故事圖,蓮池和蓮池水禽圖(“滿池嬌”來源于皇帝御衫上的刺繡紋飾),魚藻圖,芭蕉竹石圖。第二類是動物紋。常見的有龍、鳳凰、孔雀、獅子、麒麟、天馬,以龍、鳳居多。龍紋有云龍、海水龍,鳳紋有鳳穿牡丹、鳳穿菊花、鳳穿蓮花以及云鳳等。第三類是植物紋,以纏枝牡丹和纏枝蓮最多,串枝花卉多見于八棱器及扁壺。元青花的輔助紋飾,典型的有卷草、蓮瓣、纏枝花、海濤、古錢、蕉葉、回紋、雜寶、斜方格、云肩紋等等。蓮瓣紋各瓣互相分開、不借用邊線。纏枝蓮葉有葫蘆形葉。蕉葉紋的內(nèi)部不填色。(3)繪畫筆法:若與后代青花瓷器相比,元青花的繪畫筆法最令人震撼。它不含蓄,鋒芒可能太露,不太講究細節(jié),一筆點劃往往越出邊線,但其沉著痛快、爽利勁健卻為后世青花遠遠不及。看它的蓮葉、松針、海濤、纏枝花卉的枝莖,看它的行筆收筆處,一氣呵成,絕不遲滯,這是中國傳統(tǒng)書法繪畫中運筆高度熟練的表現(xiàn),鑒賞元代青花瓷器,對繪畫風格的把握和體會極為重要。第八,元青花的款識除零星幾件帶題記或銘文的器物外,迄今為止,還役有發(fā)現(xiàn)真正的元青花中有帶帝王年號款的例子?!爸琳曛啤笨钍蔷哂酗@著明代中后期特征的青花瓷器,是明代仿前朝款。(四)釉里紅釉里紅是指以銅料在胎上繪畫,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焰氣氛中燒成。元代釉里紅的花紋不是純紅色,當時的技術還不能燒出純紅色花紋,到明宣德和清康熙時才燒出最好的釉里紅器,但元代釉里紅很少見,故珍貴。(五)銅紅釉瓷銅紅釉瓷是將一定量的含銅物質(zhì)作為著色劑,摻入釉中,燒成后便得到紅釉瓷。元代只有小件器物上有銅紅釉瓷,如碗、盤、印盒,器底無釉,只在元大都出土過。元代銅紅釉色不純正,到明初才燒成純正的銅紅釉瓷,稱永樂鮮紅。(六)鈷藍釉瓷鉆藍色在唐三彩中已出現(xiàn),但那是在低溫鉛釉中的呈色。元代景德鎮(zhèn)能燒制出高溫藍釉瓷。保定出土了藍釉金彩小碗、盤。二、龍泉窯元代龍泉窯仍是興盛時期。在韓國沉船中發(fā)現(xiàn)3000多件龍泉青瓷,可見元代早中期龍泉青瓷仍大量外銷。元代龍泉窯窯室變短,長約在30—50m。釉色不及南宋,多為青黃色,釉混濁,釉面發(fā)亮,元代蒙古人喜歡豪飲暴食,影響到瓷器制作上,燒制出大型器,胎體厚重。有高達1m的花瓶,有口徑達60cm的盤,口徑達42cm裝飾手法多樣,出現(xiàn)了印花、貼花、鏤刻新技法。貼花有滿釉貼花和漏胎貼花(貼花上沒有釉)。也有褐色點彩,由于釉厚,褐點彩比以前華麗。有些器物出現(xiàn)八思巴文字。蒙古民族以前并沒有文字,結草或刻木記事。在頻繁的對外戰(zhàn)爭中,接觸到了契丹人、女真人以及中原漢人先進的文化制度,于是文字牌符為信驗的方法被接收,并通用于蒙古民族政治、經(jīng)濟、軍事生活的方方面面。1204年。成吉思汗戰(zhàn)勝乃蠻部落,俘虜其掌印官塔塔統(tǒng)阿,命其創(chuàng)造本民族文字。塔塔統(tǒng)阿以畏兀兒字字母拼寫蒙古語,從而發(fā)明了古蒙古文,即是畏兀兒蒙古文,成為蒙古汗國官方文字,以后一直在蒙古族上層社會中流傳使用。忽必烈即汗位之后,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發(fā)展,急需要一種新的官方文字,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忽必烈也看到:“考諸遼、金以及遐方諸國,例各有字,今文治興,而字書有闕,于一代制度,實為未備?!庇谑侵薪y(tǒng)元年(1260年)即汗位之時旋即令國師八思巴創(chuàng)制一種統(tǒng)一使用的新文字。至元六年(1269年),八思巴字創(chuàng)制成功,忽必烈于是“詔頒行于天下”“自今以往,凡有璽書頒降者,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國字副之”。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建國號“大元”,八思巴字正式做為“國字”在元朝使用。三、鈞窯元代鈞窯已形成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器類以日常用瓷為主,盤、碗、罐、香爐、瓶最常見。制作技術下降,胎質(zhì)粗松,釉面多棕眼,光澤較差,施釉不到底,垂淚明顯。窯變呆板,沒有交融現(xiàn)象,而是呈塊狀的紫色大斑。新出現(xiàn)堆貼花、雕鏤等工藝。也有少量精品,大都出的雙耳瓶、呼和浩特出的三足爐都是難得的珍貴鈞瓷器。四、磁州窯(一)觀臺窯第四期。為金末到元末明初,即13—14世紀末以前。1、窯場、窯爐都擴大了規(guī)模由于金末元軍已占領磁州窯一帶,戰(zhàn)爭破壞了部分窯場和廣大中下層民眾的家園,所以市場上粗瓷需要量大增,此時漳河流域的觀臺窯等窯場都擴大了規(guī)模。其中觀臺窯的8號窯最為典型,總長8.35米,寬6.5米2、這時器物的支燒支具也發(fā)生了明顯變化,新出現(xiàn)以“沙堆”支燒的工藝?!吧扯选敝杀窘档停」?、省料、省時,但在“沙堆”支燒的碗、盤內(nèi)底留下了三片沙粘的疤痕,這與前期以小三角支釘支燒留下的疤痕有明顯的區(qū)別。在第四期前段即第六段,為小支釘支燒和“沙堆”支燒并存的過渡階段。到第七段,則白釉碗、盤等全部為“沙堆”支燒,胎粗、壁厚,色白中帶土黃色,釉色乳白,底內(nèi)有“沙堆”支燒的疤痕,圈足心有明顯的“雞心突”,圈足外低內(nèi)高。3、民用粗瓷外壁半白釉碗、盤大量增加。碗、盤繪雙環(huán)書字,以“王”字最多,其次是元、張、趙、楊、羊、山、水等數(shù)十個不同的草字。有的碗、盤繪簡單的小花,還有盤內(nèi)草書“酒”或“一色好酒”的。在整個觀臺遺址區(qū)內(nèi),從南端高地到北端河灘,從西邊河岸到東邊日照寺一帶,20世紀70—80年代隨處可采集到書“王”字的碗、盤。4、黑釉器以碗為主,瓶、罐較少,但時代特征明顯。黑釉碗,特別是黑釉帶醬斑片的碗,是用漏斗小匣缽單件燒成,故內(nèi)底光潔,加之美麗的醬色斑片,使其成為色彩斑斕的黑釉精品碗,但其外壁為半釉,下部露粗胎,圈足有明顯的“雞心突”。如肩部刻“內(nèi)府”二字的瓶,而白釉瓶則書“內(nèi)府”或“王府”二字。大罐有外壁半黑釉的雙系大口鼓腹罐。(二)磁州窯之彭城窯1、彭城窯在邯鄲市西南37km的峰峰礦區(qū)南部,汪山石窟對岸,滏陽河右岸,即“滏源里”。窯址東連臨水窯,北望常范莊窯,西南接富田窯,東南臨河泉窯和二里溝窯。南北200m余,東西1590m余,總面積達31.9萬m2。它地處彭城盆地正中,四周環(huán)山,地下煤及其伴生的制瓷原料蘊藏十分豐富,早年冶鐵和鐵器制造業(yè)亦很發(fā)達。滏陽河及三條支流水源充足,水運便利,木船裝載瓷器、鐵器和煤,順流東下經(jīng)磁縣,向北過邯鄲、邢臺、巨鹿、衡水,在滄州與子2、彭城窯的時代,較臨水和觀臺窯晚。3、1999年對彭城窯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出土器物為彭城窯的分期研究提供了科學的依據(jù)。4、1999年7—9月發(fā)掘了6個探方(溝)共220㎡,地層清楚,元代文化層出土豐富。彭城窯以白釉為主,其次是黑釉(包括醬釉等)、醬黃釉(怡釉)、翠藍釉、三彩、紅綠彩、青花瓷及內(nèi)施釉的沙器等。絕大多數(shù)是民間生活實用器,如碗、盤、罐、盆、缽、枕、壺、瓶、四系瓶。5、彭城窯的裝飾藝術品種與觀臺窯宋金時期異彩紛呈的裝飾藝術品種相比,已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如宋金流行的精美剔、劃、刻、模印裝飾工藝,到元代彭城窯已很少見到,有也僅作極少的輔助性裝飾。但白地黑花裝飾在元代彭城窯已成為主流,并留下了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6、彭城窯的碗和盤:1999年進行彭城窯考古發(fā)掘和考古調(diào)查時零散出土“沙堆”支燒的白釉碗與觀臺白釉碗相同。此兩窯碗、盤的圈足內(nèi)均有“雞心突”,都是同時代的修坯工藝留下的“突”痕。不僅碗、盤有,有的罐、瓶的足也有“突”痕。觀臺窯與彭城窯白釉碗的“沙堆”支燒痕也有區(qū)別。彭城窯在沙中加白化妝土漿,所以燒成后碗、盤上“沙堆”呈大疙瘩狀,比觀臺窯的“沙堆”不易脫落,這是兩窯“沙堆”支燒的明顯區(qū)別。另外白釉雙環(huán)書“王”字等單字的碗、盤,觀臺窯的數(shù)量比彭城窯多,但碗、盤內(nèi)書多字的彭城窯更多見,如書“瀟湘八景”名的——“平沙落雁”、“洞庭秋月”、“煙寺晚鐘”、“遠浦歸帆”。彭城窯書寫單字的碗中,書“元”字的碗比書“王”字的碗多,繪畫的碗比觀臺窯的多,如繪花朵、折枝牡丹、仙鶴、翔鳳,甚至繪“大頭娃娃”。還有書“一醉解千愁”、“好酒將來”的盤,造型與觀臺窯“一色好酒”的盤相同。但觀臺窯是“沙堆”支燒,留有“沙堆”疤痕,而彭城窯是覆燒圈支燒,盤內(nèi)“凈底”,只在盤沿上翹的口部為“芒口”。7、彭城窯的枕:元代彭城窯瓷枕裝飾和造型多為白地黑花長方枕,這種長方枕不僅數(shù)量上占絕對優(yōu)勢,而且繪畫技藝高超,繪畫內(nèi)容廣泛,繪畫場面宏大,如有的枕上競畫八九個人物。描繪題材多為《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上的內(nèi)容和佛道教化、歷史故事、山水風景、二十四孝、元雜劇等,如“李奎負荊”、“唐僧取經(jīng)’、“單鞭救駕”、“柳毅傳書”、“八仙過?!薄ⅰ吧斫祷ⅰ?、“趙沛入蜀”、“司馬題橋”等等。書法裝飾內(nèi)容以元散曲為主,也有唐詩、宋金詩詞賦、民謠等文體。如元散曲《紅繡鞋》、《朝天子》、《落梅風》、《山坡羊》、《慶東原》、《喜春來》等等。所書字體,真、草、隸、篆、行、楷均有。瓷枕中凡書“漳濱逸人制(或造)”的,枕側書“古相(或相地)張家造,艾山枕用功”的,底書“古相陳家造”的,有“古相張家造”窯戳的,有“王氏壽明”鐘形戳的,都屬于漳河之濱的觀臺、冶子、東艾口窯燒造。(古相是指魏晉時期的相州,現(xiàn)在的河南安陽一帶,與觀臺隔漳河而望)而書“滏源王家造,鴻川枕用功”和“滏源王家造”、“汪源常吉造”、“王家造”、“李家造”窯戳的,則應屬于滏河流域的彭城窯、常范莊窯等所燒造的。8、彭城窯的白地黑花書字四系瓶:這是彭城諸窯的典型產(chǎn)品之一。這種瓶上有的繪散草紋、云龍紋等紋飾的,還有很多是書寫字的,有“仁和館”、“太平館”、“同樂館”、“八仙館”、“熙春館”、“永和館”、“武陽館”、“玉山館”、“元貞?zhàn)^”、“皇慶年”、“大德口“、“梨花白”、“狀元樓”、“紀家瓶”、“趙家瓶”、“白家酒”、“酒酒酒”、“清靜道德”、“風花雪月”、“瀟湘夜雨”等二十余種。峰峰礦區(qū)文保所存彭城窯的一件元代大四系瓶,肩腹書元曲家陳草庵《調(diào)寄山坡里羊》:“晨雞初報,昏鴉爭噪,那一個不在紅塵里鬧。路遙遙,水迢迢,利名人都上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好;人不見了。”這是元曲家陳草庵的作品。還有小梅瓶上書詩句、書“招財利市”的。小罐多數(shù)繪花卉,少數(shù)書字,如“秋露白”、“梨花白”。白地黑花大壇、大罐、大瓶,則繪出了更為生動的內(nèi)容,如最流行的雙龍、雙鳳、戲嬰、云龍瓶等等。彭城窯還新出現(xiàn)了白地黑花加醬彩的多彩繪畫,如龍的脊部施醬彩,使龍更生動。9、彭城窯的翠藍釉:金代手工業(yè)遺存的磁州窯第四期前段有一些翠蘭釉瓷片,彭城窯發(fā)現(xiàn)的翠藍釉要比觀臺窯的數(shù)量多,造型豐富。如彭城窯元代層的翠藍釉碗、盤、爐、罐、大盆(均殘片),釉色翠亮,是白釉器二次入窯燒成,有的因溫度低,翠色釉易脫落?;舾G又稱彭窯,位于山西省霍縣。生產(chǎn)白瓷被稱為“新定”。制作規(guī)整,釉白胎潔。其特點是:器物內(nèi)外留有4—5個支釘痕。質(zhì)脆,用手能把瓷片折斷。素面為主,有少量印花和黑花器。五、銅鏡元代出土的銅鏡少,質(zhì)地粗,多素面。紋飾有雙龍、雙鳳牡丹、花葉紋和人物故事、仙佛故事等。仙佛思想所占比重較大,有十二生肖二十八宿圖鏡、八卦星相鏡、梵文鏡、漢梵咒文佛字鏡、仙山多寶鏡、觀音鏡、八仙過海鏡。六、錢幣元朝建立前蒙古已發(fā)行大朝通寶錢,有銅、銀兩種。錢文分真、篆。通寶錢中的至元通寶、元貞通寶、大德通寶、大元通寶兼用漢文、蒙文(巴思八文)。至正通寶背穿上模鑄蒙文地支。元寶錢有中統(tǒng)元寶、皇慶元寶、延祐元寶。江蘇句容出土的元代銀錠之正面有“元寶”銘文,背面有“平準至元十四年銀伍拾兩”。七、稱砣(權)元代稱砣上常有銘文,因而容易確定其年代,故考古發(fā)表的較多。稱砣有銅質(zhì)和鐵質(zhì)兩種,方鈕,高座。稱砣體分為上大下小的心形和上小下大的六面體形兩種。銘文有蒙文、漢文、巴思八文、波斯文、回鶻蒙文等多種。一件稱砣或用一種文字,或用多種文字。如北京出土的一件稱砣,正面是漢文“大德十年大都路造”,左側是波斯文“一十六斤秤”,右側為回鶻蒙古文“一斤錘”,背面鑄漢文“一十六斤秤”,巴思八文“一斤錘”。1989年11月,微山縣文物普查隊在付村鄉(xiāng)后寨村征集到1件元代銅權。據(jù)村民介紹,銅權是在大沙河中挖沙時發(fā)現(xiàn)的。權高11.5厘米,重764克(由縣計量所測定)。方紐有圓孔,權身六棱六面,上窄下寬,束腰形臺階式座,底呈六角形。正面陰刻“泰定二年”,背面陰刻“較勘相同”,左側面有“日”字。泰定二年即1325年。(微山縣文化館,楊建東:《山東微山縣出土元代銅權》,《文物》1992年第5山東出土的元代銅權,銘文大多為“較同”、“官較同”或“益都路”。而北京發(fā)現(xiàn)過銘文為“保定路較勘相同”的大德元年銅權。(高桂云、張先得:《記北京發(fā)現(xiàn)的元代銅權》,《文物》1987年第11期)“較勘相同”意為符合國家統(tǒng)一規(guī)定的衡制校驗,允許上市使用。八、銀首飾內(nèi)蒙古敖漢旗5個窖藏出土一批金銀首飾,有手鐲、簪、釵、項圈、耳環(huán)、耳勺。(《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1991年第1期)手鐲:連珠形二龍戲珠。釵:荔枝紋、龍花紋、雞冠花紋、竹節(jié)紋(三家);穿錢紋、絞花紋(太吉合)、龍穿花紋(南大城)等。簪:石榴紋、椰樹紋、鳳紋、梅花紋穿珍珠首、銀絲繞成珍珠形(三家);九、關防印(蔡美彪《元寧遠務關防課視條印音釋》文物1995年第7期)1983年湖南寧遠縣出土一元代印章。銅,長21.4、寬7.4厘米,方鈕。正中陽刻巴思八文:“關防課稅條印”。上刻“寧遠務”,兩側邊陽刻“如無此印”、“便同匿稅”?!瓣P防”一詞,原有核查、查驗之義,以防詐偽。關防意為核查防范,用為動詞,與后世用作名詞者不同。元代文書習用于核查商務和稅務?!皠铡保翟n稅機構,官員稱為“務官”。寧遠縣,元屬湖廣行省道州路。寧遠務即設于寧遠縣的關防課稅官司。徐元瑞《吏學指南》“璽章”把元代官方印章分4類:“一、御寶,二、印信,三、長條印,四、木朱印”。一、御寶,皇帝用。二、印信,正式官印,禮部鑄造?!对湔隆酚性敿氂涊d。諸王用金印,駙馬到正三品使用銀印。從三品到九品用銅印。各級大小也有詳細規(guī)定。傳世品都是用巴思八文寫官職。三、長條印,課稅印,戶部制造。長條形,都是銅印。四、木朱印。寺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