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至今中外禮儀文化_第1頁
古至今中外禮儀文化_第2頁
古至今中外禮儀文化_第3頁
古至今中外禮儀文化_第4頁
古至今中外禮儀文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至今中外禮儀文化康熙在位年間,天主教在華傳教士因為對中國傳統(tǒng)禮儀和天主的譯名看法不同而發(fā)生爭執(zhí),導致康熙龍顏大怒,禁止傳教,史稱“禮儀之爭”。自十七世紀中葉起,由耶穌會內部的爭論發(fā)展為修會之間的爭端,進而演變成清帝和羅馬教廷之間的爭執(zhí),歷時一百年(1643-1742)。禮儀之爭起源于傳教士內部,起初并不在傳教士與中國皇朝之間進行,這是了解禮儀之爭的基礎。傳教士是肩負神圣使命的文化使者,不是“殖民勢力”。羅馬教廷是宗教性機構,不是殖民國家,沒有世俗商業(yè)利益。因此禮儀之爭論不到“劃分殖民勢力范圍”。宗教信仰和儀規(guī)是信仰者個人和教會內部的事,不是一國君主主權范圍內的事??滴趸实墼劫薮?,擅斷宗教是非,干涉?zhèn)鹘套杂?,恰恰損害了主權形象。教皇的通諭,只涉及奉教之人,不涉及一般士子和中國行政。禮儀之爭開天辟地第一次把中國宗教禮俗與天主教加以比較。如果說它觸動了中國的綱常名教,那毋寧說是一件好事。不能以為禁止教徒敬孔祀祖祭天就是反對中國文化。禮儀之爭之后的百年禁教,不應歸咎于傳教士;禁教毀堂、驅逐教士,是清皇朝排外政策的必然結果,是基督教與舊禮教深刻矛盾的必然結果。一個進入風燭殘年的老大帝國害怕窗外透過的風和光。以為外國傳教士不應對中國禮俗評頭品足,“如要亂說亂動,立即取締,予以制裁”,是一種專制作風。禮儀之爭有利于天主教在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接觸中,既融合舊文化,又排除有害迷信,保持信仰純正,避免“穿西裝的玉皇大帝”出現(xiàn),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禮儀之爭以中國封建皇建的表面勝利而告終。從此中國不與外國往來一百年。天主教在中國沒有合法地位,其發(fā)展也受到很大挫折。但在中國朝廷的勝利中包含著極大的不幸和悲哀,使閉塞落后的中國更形孤立,積弱積貧日甚一日。中國更加遠離世界文明發(fā)展的主流,與發(fā)達的文明國家更缺乏共同語言,處在較低的對話層次上。漢語世界部分學者深受政治意識型態(tài)浸潤習染,以政治話語論斷學術問題,以其居高臨下的優(yōu)勢,旁若無人(也確實無人)的氣勢和氣魄,提出很多武斷結論,不經證明,缺乏事實根據(jù)。本文試圖就此爭鳴一番。一、殖民勢力爭奪論有些人以為禮儀之爭純粹起因于多明我會、方濟各會與耶穌會各懷宿怨、互相嫉恨,爭權奪利,貪得無壓的惡劣本性,而他們的背后又分別是西班牙、法國與葡萄牙爭奪遠東傳教權的斗爭,因而是一場爭奪殖民勢力范圍的斗爭。顧裕祿武斷地說:“西班牙多明我會、方濟各會,特別是巴黎外方傳教會竭力打破以葡萄牙為背景的耶穌會傳教士,獨占中國傳教地盤的局面,建立由他們各霸一方的傳教地盤。”他并聲稱:“這種爭奪表明,他們不是單純地寫了傳教,而是背后各有其本國企圖謀求的利益。”不知作者是如何看到這些傳教士“背后的各國圖謀”的目的。“圖謀”什么?顧長聲也以為:“傳教士內部的所謂禮儀之爭,實質上反映了他們所代表的各自國家殖民勢力在中國的爭奪?!碧熘鹘谈鲊迺舜擞忻埽@是事實。但這并不是禮儀之爭的真正原因。這些修會在他們的歐洲母邦,本來就有不同歷史背景和宗教成因,因而存有著信仰分歧,在教理上各有偏重。他們對中國禮儀與名稱的不同態(tài)度,主要出自個人或各個教派對基督教的不同認識,乘著個人的良心和理性能力作出判斷。因為具有不同宗教傾向,各國修會都力圖堅持自己的主持,因而在爭論中不夠冷靜,甚至互相嫉恨,也是在所難免的。但爭論的雙方的確都深信靈魂的永恒幸福是至關重要的。決不能由此說禮儀之爭的起因就是派別利益之爭,更不能斷言這是不同殖民國家爭奪勢力范圍。傳教士并不是殖民主義者,這是目前學術界公認的結論。至少,把傳教士當作殖民勢力的代表,是一個頗有爭議,有待證明的前提。一旦這個前提缺乏支撐,則全部的議論便無效。耶穌會士初入東土時,就對中國禮議產生分歧。就是說,在耶穌會內部,一開始就對中國禮儀有不同看法。那時候,多明我會和方濟各會還沒有進入中國。1610年龍華民接替利瑪竇管理中國教務,使聯(lián)合熊太拔反對“天”和“上帝”的稱呼。羅馬一些著名神學家都贊同利瑪竇所用的名稱。耶穌會視察員與耶穌會總長也不同意龍華民的主張。1627年澳門會議曾作出有利于利瑪竇的決議。1628年嘉定會議,對敬孔祭祖問題,決定沿用利瑪竇的方案;對于譯名,采用龍華民一派的意見。1633年再度集會,又允許采用“天”與“上帝”的名稱。多明我會士和方濟名會會士于1632年前后進入中國,加入禮儀之爭。這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耶穌會士們摻合中國傳統(tǒng)思想為一妥協(xié)行為?!彼麄冋J為,漢語的天是指“蒼天”,“上帝”又是偶像的稱呼,不宜用以指稱基督教的造物主。當然,這兩個修會也可能“嫉視耶穌會士在中國的成功”。但主要是不滿意利瑪竇的妥協(xié)路線,及其容納傳統(tǒng)舊俗(如祭祀)的做法。1664年楊光先發(fā)起教權,各省傳教士被拘押到廣州,其中耶穌會19人、多明我會3人、方濟各會1人。他們會開會討論過傳教問題,謀求妥協(xié)與統(tǒng)一。最后通過決議共42條,其中一條是遵守1656年教皇亞歷山大七世的命令。與會的教士一一簽字同意。這說明雖有分歧,傳教士仍然希望統(tǒng)一。只有多明我會的一名傳教士閔明我不同意,回到歐洲,攻擊耶穌會。耶穌會在歐洲本來名聲不好,這一來更招致譴責。不過在中國去不同:“所有的方濟各會、奧斯定會大都附和著耶穌會,即使站在反對地位的多明我會中也有替利瑪竇當時的境地辯護的?!倍谝d會中的法國人,既有贊成利瑪竇的,也有反對利瑪竇的。如果說傳教士代表自己背后的國家的圖謀,那么,同一國家同一修會的人為什么會有不同意見?在康熙下令傳教士只有領取佛教印票才能居留中國的命令后,領取印票的,即有耶穌會士,也有方濟各會的主教,江西的奧斯西會主教。拒絕領取印票的,有巴黎外方傳教會士,大多數(shù)多明我會士和少數(shù)方濟各會士。據(jù)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內務府滿文行文檔案,1708年時,共有48名傳教士領取印票,其中耶穌會39人(意大利6人,葡萄牙12人,法國18人,其余國家3人);方濟各會9人(意大利4人,西班牙5人);此外還有5名葡萄牙人未發(fā)印票,也不準傳教。被驅逐的,法國人3人,西班牙8人,意大利2人。由此可見很難用傳教士所屬國別的利益,來解釋他們在禮儀問題上的立場。耶穌曾介紹孔子哲學到西歐,在宗教方面招致一片反對聲??梢娔切┓磳鬃幼诮趟枷氲娜?,卻接受了孔子的哲學文化。賴赫淮恩說耶穌會把四書五經翻譯出來,叫人學習,卻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恰好與基督教相反。尤其出人意料的是,他們不但介紹了中國哲學,也介紹了中國的實際政情,中國反而成了歐洲人心目中的“理想國”。法國啟蒙思想家雖然反對耶穌會士,卻欣賞中國的學問,這表明他們并沒有以“本國利益”作為評價中國文化的標尺。他們反對耶穌會士,卻一點兒也不仇視中國。在禮儀之爭中,既有不同修會之間的矛盾,也有同一修會內不同國籍的會士之間的矛盾,還有一國籍而棣屬不同修會的傳教士的矛盾。這些矛盾,有的不是由禮儀之爭引起的,而是原來就存有著,更不是釀成禮儀之爭的根本原因。把禮儀之爭中不同意見的分歧說成是“無不從屬于西方殖民地國家(原文如此,應為殖民主國家一引者),爭奪遠東利益,和羅馬教廷與殖民主義世俗國家爭奪東方教權兩大主要矛盾”,“為了各自的利益,他們彼此勾心斗角”。是不合事實的,武斷的。有些人過分演染傳教士之間的矛盾,漠視他們在艱難中相濡以沫的手足之情。1688年從廣州逃到歐洲的那位閔明我,即navarrette(那瓦菜托)本來是反對耶穌會的,后來做了圣多明名的總主教,卻非常信仰耶穌會士,邀請他們去他的教區(qū)工作。穆啟蒙準確地揭示了爭論的實質:“雙方對對立的事實是傳教的兩種方式”。“也就是教會內兩種自由爭辯的神學觀念在對立:擁護者是強調圣寵不消減本性的原則,反對派則是偏重圣奧斯定的理論,強調圣寵的效能”。二、禁教罪魁禍首論有的學者認為禮儀之爭是不智之舉,是小題大做。王治心認為這是教會的“內訌”。羅竹風說,康熙和雍正禁止傳教士活動,是天主教“咎由自取”(按:此乃方豪語)。他們認為,因為傳教士的魯莽急躁,更因為他們上訴教廷,請求教皇仲裁,激怒了康熙皇帝,結果才有百年禁教。他們指責禮儀問題上的爭論中斷了天主教在中國的順利發(fā)展。中國之采取閉關政策和限教政策不自康熙始??滴跻院笾T帝禁教也并非因為禮儀之爭。早在禮儀之爭以前,中國就有對傳教士和教徒的迫害。沈催和楊光先兩次發(fā)起教難時,耶穌會士恰恰奉行利瑪竇傳教方針。也許以沈催、楊光先為首的中國官僚士紳才真正看到基督教與中國儒學根本不同,而耶穌會士卻不了解這一點。禮儀之爭后的幾百年,也有連續(xù)持續(xù)的迫害。雍正帝連奉教的皇帝宗視蘇努一家也不放過,更不許國人信奉天主教。賴德烈準確指出:“設若沒有禮儀之爭,大多數(shù)數(shù)難仍將發(fā)生。造成傳教的災難日子的原因,大多數(shù)幾乎同禮儀沒相關系。”他并且指出,禮儀之爭以后,基督教傳教士都不能在中國工作和居住,不管他們對上帝這一術語和祭祖敬孔儀式的態(tài)度如何,因為他們被疑為外國間諜。即使是擁護利瑪竇傳教方式的耶穌會士也不能在中國暢行其教。馬克思博士在《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中指出:“仇視外國人,把他們逐出國境,這在過去僅僅是出于中國地理上,人種上的原因,僅僅在滿州韃靼人征服人全國以后才形成一種政治制度?!敝袊怨庞小胺俏易孱?,其心必異”,“嚴夷夏之防”的論調,傳統(tǒng)農業(yè)宗法社會的特點是自給自足,閉關鎖國。清王朝明定國是,公開發(fā)布鎖國令,這是他們的既定方針與國策。一切為了維護一個專制政權的利益,只要求臣民保衛(wèi)這個皇中央,“皇”的利益高于一切。誠然,康熙禁教的直接近因是禮儀之爭,但禮儀之爭純屬學理之爭,文化之爭。用行政高壓手段封殺學術,信仰自由是毫無道理的。在康熙眼里,“西洋人等小人”不配談“中國之大理”。在不能以理服人的情況下,“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國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果斷有馀,而手段卻也貧乏。有人認為,傳教士內部“妒忌、攻擊、仗勢等等不良因素實在是違反基督教對中國來的精神”是“自己毀壞了傳教工作?!闭f傳教事業(yè)之成敗完全取決于傳教士的態(tài)度與品格,這是對中國國情缺乏真正了解。根本原因在于基督教這種異質宗教文化信仰,連同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社會觀念以及博愛主義,反對個人崇拜,反對祀祖敬孔的教義,本身就構成對中國封建神權、族權、政權的障礙。傳教士也許要容納迷信儀式才會被視為“寬厚”、“仁義”。佛教傳入中國之初,也被視為異端邪說,因為佛教徒出家就要改姓氏,不得敬拜父母國君。凡此即是“無父無君”、“大逆不道”。基督教用至高無上的上帝權威打壓皇帝權威,這自然不能見容于皇權。中國封建統(tǒng)治者及其后的專利主義政權,必然要仇視基督教的根本信仰,必欲除之而后快。如果說他們也寬容過基督教,那并不是他們的真意,而是懾于世界各法制國家既成的律例與國際社會的輿論,且要努力營造自己的救世主形象??滴跽f他之所以寬容天主教乃是“朕因軫念遠人,俯垂矜恤,以示中華帝王不會內外,使爾等各獻其長,出入禁庭,曲賜優(yōu)容致意。”他根本不懂得什么信仰自由,傳教自由和權利的問題。如果機會適當,他們會不惜一切手段翦滅基督教。雍正帝說:“爾等欲我中國人為教徒……試思,一旦如此,則我等為如何之人?不盡為爾教皇之百姓乎?”在雍正及其他不諳世界事務的人看來,一旦成為天主教徒,就等于是教皇國的公民而不是中國公民,所謂“多一個基督徒,少一個中國人?!边@樣,禁止傳播天主教就有了充足的理由。三、中國傳統(tǒng)文化論還有一些人認為:主張中國風俗不合天主教教義,就是不尊重中國風俗文化,就是反對把基督教同中國習俗結合起來。江文漢說;另一派“蔑視其他民族的民俗習慣”,“不能適應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與習俗?!苯痿斮t批判禮儀之爭中一派傳教士“主張全盤否定中國文化”,他說:“根據(jù)羅馬禁令,做一個教友必須放棄自己的文化,可是反對孔儒學說,否定祖國文化,怎樣去念書識字:子子孫孫作文盲,不敬自己的祖宗長輩,勢必為社會,親友所不齒?!苯菇掏阶鹂嘴胱婕捞?,就是否定孔儒學說,就是反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是壓制讀書識字,就是敵視中華。這個推論在邏輯上不成立。如前所說,中國的陳規(guī)陋習同基督教義的矛盾是不言而喻的,沖突在所難免。把敬孔、祭天、祀祖當作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視為不可觸犯的“天條”,實際上是維護落后。這顯然是一種“國粹論”而不是“國情論?”如果這樣,則留辮子、纏小腳、守孝三年、討小老婆、抽鴉片煙、養(yǎng)童養(yǎng)媳、三從四德、三綱五常便都是應當尊重的“傳統(tǒng)文化”了。某些神學家把基督教的福音在世界各地傳揚的歷史,說成用各民族的哲學思想和風俗習慣來改造基督教的歷史,這一看法忘記了基督教傳播之處,有些民族還是沒有哲學思維的民族;這一看法也忘記了基督教是世界性宗教,如果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基督教,那豈不是有無數(shù)個基督教嗎?基督教傳到北歐的時候,那里還是沒開化的野蠻民族。16世紀的中南美洲印第安人及菲律賓人也是如此。對中國這樣一個古老悠久的文明大國來說,基督教既要同它的某些文化相適應,但也無可否認,基督教也禁止教徒信奉多神,崇拜祖先靈魂等迷信異端。有些學者以為,西方傳教士“妄自干涉中國傳統(tǒng)禮儀”,“無視中國禮俗和社會特點”,“妄圖干預處于科學制度下中國知識分子的社會生活。”這種說法不確切。無論是教皇的禁令還是嘉樂,八項都只涉及中國天主教徒,而不涉及中國一般讀書人和普通民眾。假如天主教真的對科學制度下的中國知識分子有所觸動的話,那么,謝天謝地,早在三百年前,中國科學制度就受到質疑,豈不甚好!江文漢先生說,教皇頒發(fā)通論的結果是使中國讀書人不能入教,因為敬孔是進仕得功名的必要條件,不敬孔就不能列身科學,讀書人信教被認為“非我族類”??梢?,問題出在中國科舉制度上。既作教徒,就要放棄功名利錄,就不能作官僚政客式的僧侶。某些斷言傳教士不尊重中國傳統(tǒng)習俗的人說對了一部分?;浇瘫緛砭筒皇寝r業(yè)宗法制度下的宗教,它是希伯來游牧部落的宗教與商業(yè)化希臘文化的結晶,對中國農業(yè)文明以忠孝為本的倫理無疑是具極大顛覆性的。忠君事親,敬孔祭天,這種觀念不知扼殺了多少有個性的思想!龍華民,黎玉范的指控,教皇克萊門特十一世的決定,多羅的禁令,這都是向衰敗的中國惰性文化發(fā)出的檄文。他們早在五四運動前二百年就首先向中國舊文化,,舊禮教(吃人的禮教),舊風俗,舊習慣發(fā)出責難。而在歐洲,哲學家和思想家們恰恰是從耶穌會士的介紹中,看到中國文化與基督教勢不兩立,而不是如同耶穌會士那樣將二者混為一談。在看到二者差異的人中,有些人轉向仰慕中國文化,(如伏爾泰),有些人卻攻擊中國哲學(如馬勒伯朗士)。但這些“立在大門之前論人屋內之事”(康熙語)的人確有真知灼見。中西文化對比研究如果立足于“求異”,即指出二者的差異,進而改造、重塑既有文化,或許對民族更有益。恩格斯說:“基督教沒有造成隔絕的儀式,甚至沒有古代世界的祭祀和巡禮。它這樣否定一切民族宗教及其共有的儀式,毫無差別地對待一切民族,它本身就成了第一個可行的世界宗教?!倍鞲袼拐J為,在舊的經濟、政治、智力和道德總解體時期,基督教和以前的一切宗教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他并且指出,基督教是在教派的相互斗爭中,在同多神世界的斗爭中,通過自然淘汰成為世界宗教,取得勝利。早期基督教與異教世界神祗斗爭的情形,同康熙時代中國禮儀之爭頗有相近之處。與中國禮儀之爭同時,印度的特殊禮節(jié)(malabar)也遭到禁止,印度的種性制度也受到天主教批評?;浇痰囊簧褚苍毡旧竦澜痰陌税偃f神靈(比人還多)進行過斗爭。這說明,基督教作為跨越種族、國家、階級、性別、家庭、膚色的世界性宗教,勢必同民族宗教和崇拜發(fā)生沖突。民間宗教永遠無法走向世界成為萬國萬民的信仰,基督教的固有信仰決定了它對這種有害迷信要進行斗爭。這同它在羅馬帝國時期艱難地向四處傳播時的情形是一樣的。漢斯?孔在談到基督教在中國民間宗教中的兩難境地時說:“要么基督教責難民間宗教,那它就只能始終是外來宗教;要么它容納民間宗教,那它就會失去其本身的特征。”禮儀之爭就是這兩種傾向的一次激烈的沖突。從維護基督教信仰的特質出發(fā),向孔子行禮,每年三次向政府官員和學者舉行的跪拜、燒香、貢獻祭品,以及向祖宗祈福,民間的破除兇災的魔法,都是應當加以反對的迷信。如果對它過份妥協(xié),就會成為機會主義和調和主義。如果忽視天主教義的純潔性,強調調和,就會使基督教變質。羅博瑟姆(rowbotham)指出:耶穌會的反對者表示“在這一點上妥協(xié)將會導致信仰死亡”,“如果耶穌會士的主張被全盤接受,中國天主教遲早會失去它自身的特點?!辟嚨铝抑赋觯骸皯斂隙ǎ袒实耐ㄖI有助于教會免于失去其特殊的使命和活力。教會如果同中國一些現(xiàn)存習俗和平共處,隨之而來的肯定是教會的蛻變。不管少數(shù)有教養(yǎng)的人如何,對廣大群眾來說,他們奉行的禮儀大多數(shù)是萬物有靈論。馬上把一個民族全體從泛神論,引導到純潔的基督教信仰是不切實際的。但是有意地與那些明顯的低層次的和不完美的事物妥協(xié)則是危險的。”這是站在基督教信仰的立場上所可能說出的,最恰當最貼切的意見,也是一種真誠的看法,令人覺得言之有理。我們愿意指出一個事實:目前大陸農村喪葬禮儀復雜,迷信色彩濃厚,一般農民感到“死不起人”。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們紛紛轉向信仰基督教,對簡化的喪葬禮儀轉為欣賞。用基督教的信仰儀式沖擊舊式迷信,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四、國家主權內政論有些人認為禮儀之爭是傳教士對中國國家主權和內政的干涉。顧長聲頌揚康熙“堅持了一個獨立主權國家應有的尊嚴,反對了任何形式的外來干涉”,又說“康熙雍正禁止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使中國從這一道防線基本上堵住了殖民勢力的滲透達一百多年?!边B閉關鎖國都加以稱頌,禁止傳教自由竟然和維護主權扯在一起,令人費解。什么是國家主權?什么是內政?國家主權通常同司法權、立法權、行政權(外交權)以及領土完整等聯(lián)系在一起。盧梭認為主權在民不在君。宗教是信仰者一種個人選擇,屬于人們的良心。中國是個具有多種宗教構成的國家。人們信仰哪一種宗教,采取何種宗教儀軌,是自己的自由選擇,并不違反主權利益。世界三大宗教先后傳入中國,凡入教者都接受相關宗教的戒律規(guī)條,服從一定約束。佛教傳入中國、日本,并不涉及該國主權問題。西方傳教士是由民間宗教團體派出的,并不代表任何國家和政府,不是國王的使團。宗教信仰不是由政府規(guī)定和強制推行的。因而宗教信仰儀式,禮規(guī)并不是一個國家政府的內政。把宗教同政治,教會與國家混同,杜撰“宗教主權”的概念,沒有什么益處。羅馬教廷的指令,只對教徒有約束力,并不針對中國政治制度。所謂維護國家主權,是無稽之談。從另一方面講,由皇帝對宗教事務進行裁斷,并不意味著主權的完整。一個主權國家的主權,不會因為所轄范圍內宗教信仰的多元化而被削弱。主權國家保護一國公民的正當利益,而非相反。美國、加拿大、法國等國天主教徒都承認羅馬教廷的權威,絲毫不意味著他們不是本國的公民。這些國家的主權也并不因此而受到損害。一個佛教徒、伊斯蘭教徒、天主教徒,只要奉公守法,不會因為他在宗教儀式上與別人有區(qū)別而被認為犯法。做教徒與做公民并不矛盾。滿清入關,強迫漢人剃發(fā)蓄辮,許我漢人不肯剃而被殺頭。道教出家人(如傅山)反而照常蓄發(fā)。那時他們尚且尊重宗教徒的禮儀。更重要的是,禮儀之爭是一批宗教學者圍繞自己的信仰與中國習俗的關系,在教會內部進行的討論,并沒有要求中國政府這樣做那樣做,也沒有要求非天主教徒這樣做那樣做。新晨范文網有人認為傳教士就中國禮儀與譯名問題,上訴羅馬教廷是干涉中國內政,康熙帝為了維護中國主權才下令禁教。其實,全世界的天主教徒都承認羅馬教廷的權威。舍此,便不能稱為天主教。中國的傳教士在爭執(zhí)不休,無法取得一致意見的情況下,請示教廷,而不求助于中國皇帝,屬正常之學。歷任教皇都是在聽取神學家討論之后才慎重行事的。起初教皇想采取調和政策,所以才有1645年與1665年兩個相反的通諭,而克來門特九世認為這兩次通諭均有效,由傳教士視情況自行決定。只有后來耶穌會士擅自將禮儀問題提交康熙皇帝,“各省傳教神交爭執(zhí)益力,紛紛上書羅馬教皇,求察明斷決,以息群喙。歷任教皇以神交所言不同遲疑不決者久之,至1704年教皇格肋孟第十一(克萊門特十一世)又詳細考核,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