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訓練經典題目(及答案)_第1頁
四平市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訓練經典題目(及答案)_第2頁
四平市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訓練經典題目(及答案)_第3頁
四平市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訓練經典題目(及答案)_第4頁
四平市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訓練經典題目(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四平市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訓練經典題目(及答案)一、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厲清節(jié),為州里所服。冀州饑荒,盜賊群起,乃以滂為清詔使,案察之。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風解印綬去。遷光祿勛主事。時陳蕃為光祿勛,滂執(zhí)公儀詣蕃,蕃不止之,滂懷恨,棄官而去。郭林宗聞而讓蕃日: 若范孟博者,豈宜以公禮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無自取不優(yōu)之議邪 ?”蕃乃謝焉。復為太尉黃瓊所辟,后詔三府掾屬舉謠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權豪之黨二十余人。尚書責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對日: 臣之所舉,自非貪穢奸暴,深為民害,豈以污簡札哉!以會日迫促,故先舉所急;其未審者,方更參實。若臣言有貳,甘受顯戮。 ”吏不能詰。滂睹時方艱,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資先聞其名,請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職,嚴整疾惡。滂外甥西平李頌,公族子孫,而為鄉(xiāng)里所棄。中常侍唐衡以頌請資,資用為吏。滂以非其人,寢而不召。資遷怒,捶書佐朱零。零仰日: 范滂清裁,猶以利刃齒腐朽。今日寧受笞死,而滂不可違。 ”資乃止。后牢修誣言鉤黨,滂坐系黃門北寺獄。滂后事釋,遂還鄉(xiāng)里。建寧二年,遂大誅黨人。詔下,急捕滂等。督郵吳導至縣,抱詔書,閉傳舍,伏床而泣。滂聞之日: 必為我也?!奔醋栽劒z??h令郭揖大驚,出解印綬,引與俱亡,滂日: 滂死則禍弭,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離乎 !”其母就與之訣,滂白母曰: 滂從父歸黃泉,得其所矣。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母曰: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復求壽考,可兼得乎 ?”滂跪受教,再拜而辭。行路聞之,莫不流涕。時年三十二。(1)對下列句子中橫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郭林宗聞而讓蕃 讓:責備B.請署功曹 署:代理C.滂后事也 釋:釋放D.以利刃齒腐朽 齒:割除(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范滂年輕時就注重品德修養(yǎng),受到州郡和鄉(xiāng)里的欽佩。冀州因災荒而動蕩,范滂被委任為清詔使。剛到州境,貪官污吏就懾于他的廉直剛正,棄官而逃。B.范滂因為彈劾的人數(shù)非常多,受到了尚書的責備與懷疑,但范滂不為所屈,大義凜然地表示,如果檢舉的不是貪污腐敗、奸邪殘暴的人,甘愿接受死刑。C.范滂秉公辦事,不徇私情,不僅上書揭發(fā)欺壓百姓的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祿的權豪二十余人,而且曾在休息的時候拒絕召見為鄉(xiāng)里人所鄙棄的外甥李頌。D.皇上下詔緝捕范滂等人,督郵吳導不忍拘捕范滂,縣令郭揖要與范滂一同出逃,他們的行為,表現(xiàn)了對朝廷此舉的不滿,也表現(xiàn)了對范滂為人的敬仰。(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若范孟博者,豈宜以公禮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無自取不優(yōu)之議邪 ?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復求壽考,可兼得乎 ?(4)請根據(jù)文章二三段內容,概括范滂為官特點?!敬鸢浮浚?)C(2)C(3)①像范滂這樣的人才,難道應該(怎么能夠)按照屬下參見上司的禮儀來要求他嗎!現(xiàn)在成全了范滂辭官的好名聲,恐怕會自己招來不好的議論吧。②你現(xiàn)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齊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遺憾呢!已經有了美好的名聲,再追求長壽,這二者能同時得到嗎?(4)①同僚相處,耿直自尊;②不畏豪強,揭發(fā)佞吏;③志不能伸,率性辭官;④不徇私情,嚴整疾惡?!窘馕觥俊痉治觥浚?)A項,句意為:郭林宗聽說后責備陳蕃。讓:責備。正確。B項,句意為:請求朝廷讓范滂暫任功曹。署:代理。正確。C項,句意為:后來范滂的案情查清。釋:解除,查清。錯誤。D項,句意為:好像用鋒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東西。齒:割除。正確。故選 C。(2)C項,“而且曾在休息的時候拒絕召見為鄉(xiāng)里人所鄙棄的外甥李頌 ”錯誤。文中“寢而不召”的意思是“范滂把宗資用李頌為吏這件事壓下去了,不任用李頌 ”。故選C。(3)本題第一句中, 格”,要求;成”,成全; 去就”,辭官; 得無??…邪”,恐怕??…吧。第二句中,“恨”,遺憾;“既”,已經;“令”,美好;“壽考”,長壽;“兼得 ”,同時得到。(4)本題中,由 “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風解印綬去”和“滂執(zhí)公儀詣蕃,蕃不止之,滂懷恨,棄官而去 ”可以看出,范滂耿直自尊。由“滂奏刺史、二千石權豪之黨二十余人 ”可以看出,范滂不畏豪強。由“滂睹時方艱,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可以看出,范滂因為壯志難酬,率性辭官。由“滂在職,嚴整疾惡。滂外甥西平李頌,公族子孫,而為鄉(xiāng)里所棄。中常侍唐衡以頌請資,資用為吏。滂以非其人,寢而不召”可以看出,范滂不徇私情。故答案為:⑴C;⑵C;⑶①像范滂這樣的人才,難道應該(怎么能夠)按照屬下參見上司的禮儀來要求他嗎!現(xiàn)在成全了范滂辭官的好名聲,恐怕會自己招來不好的議論吧。②你現(xiàn)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齊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遺憾呢!已經有了美好的名聲,再追求長壽,這二者能同時得到嗎?⑷①同僚相處,耿直自尊;②不畏豪強,揭發(fā)佞吏;③志不能伸,率性辭官;④不徇私情,嚴整疾惡。【點評】(1)此題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和識記能力。文言實詞的理解,重在平時積累,但也不能死記硬背,記憶時要結合句意,注意歸納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對課文注釋中有明確注明的字詞要加強記憶。答題的方法有“結構分析法 ”“語法分析法”“形旁辨義法 ”“套用成語法 ”“套用課本法 ”,但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代到原文中去,看語意是否通順來確定答案的正確與否。(2)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容要點、篩選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準確翻譯理解文言內容,特別是側重于對文章要點的具體把握,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關鍵所在,在解答的時候要突出這一點內容。(3)此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的能力。翻譯題是區(qū)分度較大的題目,一定要注意直譯,注意重點字,還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綱規(guī)定的“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譯中一定要有所體現(xiàn)。(4)本題考查鑒賞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題主要著眼于與主要人物相關的事件、言行等。選項設計特點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質、特點,再結合材料中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靖絽⒖甲g文】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從小磨礪出高潔的節(jié)操,受到州郡和鄉(xiāng)里人的欽佩,冀州地區(qū)發(fā)生饑荒,盜賊紛紛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為清詔使,派他前去巡行查辦。范滂走馬赴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穢的志向。到冀州后,太守、縣令知道自己貪污受賄,聽說范滂來了,都自動辭官而去。為光祿勛主事。當時陳蕃擔任光祿勛,范滂執(zhí)行屬下參見上司的禮儀拜訪陳蕃,陳蕃沒有阻止他,范滂覺得很遺憾,扔下笏板棄官而去。郭林宗聽說后,責備陳蕃說:“像范滂這樣的人才,難道應該(怎么能夠)按照屬下參見上司的禮儀來要求他嗎!現(xiàn)在你成全他辭官的美名,莫非是自己選擇了不好的議論嗎 ?陳蕃于是向范滂道歉。(范滂)又被太尉黃瓊征召。不久皇上下詔三府衙門的屬官,呈報反映官吏好壞的歌謠,范滂舉奏了二十多個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祿的權貴。尚書責備范滂彈劾的人太多了,懷疑他有私心。范滂回答說:“我檢舉的,如果不是貪污腐敗、奸邪殘暴,深深地禍害百姓的人,(我)難道會因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嗎 ?因為召開三公會議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舉奏了最緊要的;那些沒有查清的,將要進一步查實。如果我的話有與事實不符的地方,我甘愿接受死刑。 ”(負責審理的)官吏無話可說了。范滂看到當今的時勢正處于混亂的時候,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實現(xiàn),于是呈遞彈劾自己的狀文辭官。太守宗資此前就聽說范滂美好的名聲,(于是)請求朝廷讓范滂暫任功曹,并把政事交給他處理。范滂在任功曹期間,嚴厲地整治他痛惡的人和事。范滂外甥——西平人李頌,是王侯之家的子弟,被同鄉(xiāng)的人所不齒。中常侍唐衡把李頌請托給宗資,宗資任命他做小官。范滂卻認為他外甥李頌不是合適人選,就把這件事壓下不辦。宗資把怒氣轉嫁到書佐朱零的身上,鞭打書佐朱零。朱零仰起頭說:“范滂(這樣做)是公正的裁斷,好像用鋒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東西。今天我寧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做法)無法改變?!弊谫Y于是作罷。后來牢修誣告朝中有人結黨營私,范滂獲罪被拘禁在黃門北寺監(jiān)獄。后來范滂的案情查清,范滂就回到鄉(xiāng)里。建寧二年,朝廷大肆誅殺鉤黨之人。詔書下達,緊急緝捕范滂等人。督郵吳導到縣,手捧詔書,(把自己)關在傳舍(驛舍,供外交使節(jié)和傳遞政府文書者休息的地方)中,伏床哭泣。范滂聽說這件事后,說:“(這)一定是因為我呀 !”當即趕到縣獄。縣令郭揖十分吃驚,走出官衙,丟下官印,拉著范滂要和他一起逃走,范滂說:“我死了災禍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為我的罪名連累您,又使得我的老母流離他鄉(xiāng)呢!”范母前來和滂訣別,范滂告訴母親:“我跟隨先父去黃泉,是死得其所。只是希望母親大人割舍這難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傷了?!彼哪赣H說:“你現(xiàn)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齊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遺憾呢!已經有了美好的名聲,又要追求長壽,(這樣的好事)能夠同時得到嗎 ?”范滂跪下來接受母親的教誨,再三拜別而去。經過的人聽見了,沒有人不被感動得流淚。這一年,范滂三歲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達奚長儒,字富仁,代人也。長儒少懷節(jié)操,膽烈過人。十五襲爵樂安公。周太祖引為親信,以質直恭勤,授大都督。數(shù)有戰(zhàn)功,假輔國將軍,累遷使持節(jié)、撫軍將軍、通直散騎常侍。平蜀之役,恒為先鋒,攻城野戰(zhàn),所當必破之。宣政元年,除左前軍勇猛中大夫。后與烏丸軌圍陳將吳明徹于呂梁,陳遣驍將劉景率勁勇七千來為聲援,軌令長儒逆拒之。長儒于是取車輪數(shù)百,系以大石,沉之清水,連轂相次,以待景軍。景至船艦礙輪不得進長儒乃縱奇兵水陸俱發(fā)大破之俘數(shù)千人及獲吳明徹以功進位大將軍高祖受禪,進位上開皇二年,突厥沙缽略可汗并弟葉護及潘那可汗眾十馀萬,寇掠而南,詔以長儒為行軍總管,率眾二千擊之。遇于周,眾寡不敵,軍中大懼,長儒慷慨,神色愈烈。為虜所沖突,散而復聚,且戰(zhàn)且行,轉斗三日,五兵咸盡,士卒以拳毆之,手皆見骨,殺傷萬計,虜氣稍奪,于是解去。長儒身被五創(chuàng),通中者二;其戰(zhàn)士死傷者十八九。突厥本欲大掠秦、隴,既逢長儒,兵皆力戰(zhàn),虜意大沮,明日,于戰(zhàn)處焚尸慟哭而去。高祖曰: 長儒受任北鄙,式遏寇賊,凡十有四戰(zhàn),所向必摧。自非英威奮發(fā),奉國情深,撫御有方,士卒用命,豈能以少破眾,若斯之偉? ”其年,授寧州刺史,尋轉廓州刺史,母憂去職。長儒性至孝,水漿不入口五日,毀悴過禮,殆將滅性,天子嘉嘆。起為夏州總管三州六鎮(zhèn)都將事,匈奴憚之,不敢窺塞。以病免。又除襄州總管,在職二年,轉蘭州總管。復轉荊州總管三十六州諸軍事,高祖謂之曰:江陵要害,國之南門,今以委公,朕無慮也。 ”歲馀,卒官。謚曰威。(摘編自《隋書列傳第十八》)(1)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景至船艦/礙輪不得進/長儒乃縱奇兵/水陸俱發(fā)/大破之/俘數(shù)千人及獲吳明徹/以功進位大將軍/B.景至/船艦礙輪不得進/長儒乃縱奇兵/水陸俱發(fā)/大破之/俘數(shù)千人及獲吳明徹/以功進位大將軍/C.景至船艦/礙輪不得進/長儒乃縱奇兵/水陸俱發(fā)/大破之/俘數(shù)千人/及獲吳明徹/以功進位大將軍/D.景至/船艦礙輪不得進/長儒乃縱奇兵/水陸俱發(fā)/大破之/俘數(shù)千人/及獲吳明徹/以功進位大將軍/(2)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假,此處是臨時擔任、代理官職之意,古漢語中還有權、攝、署等詞也有代理官職的意思。B.受禪,指古代王朝更迭,新帝承受舊帝讓給的帝位。后來也有以禪讓之名,行奪權之實的。C.可汗,指的是我國古代北方突厥、契丹、蒙古、匈奴等游牧民族建立的汗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D.母憂,亦稱為母艱“兩艱”,如若母親去世,古代朝廷官員按制須離職回祖籍守制三年。(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達奚長儒出身貴族,自幼膽識過人。在北周與隋兩朝他都憑才略出眾而受皇帝的賞識和重用。達奚長儒足智多謀,作戰(zhàn)屢次立功。在對抗陳將劉景一戰(zhàn)中他因出奇制勝而進位為上大將軍。達奚長儒不畏強敵,御敵視死如歸。對突厥一戰(zhàn),他率兵奮勇拼殺,身負重傷,終使敵離去。達奚長儒善掌軍事,赤誠報效國家。他擔任軍中要職,震懾了敵人,為國家消除了邊塞之憂。(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長儒受任北鄙,式遏寇賊,凡十有四戰(zhàn),所向必摧。長儒性至孝,水漿不入口五日,毀悴過禮,殆將滅性,天子嘉嘆?!敬鸢浮浚?)DCB4)①達奚長儒受任于北邊邊塞,遏制胡人,他共打了十四仗,所到之處,必定挫敗敵人。②長儒生性極為孝順,他不吃不喝達到五天,哀傷憔悴超過禮制,身體幾乎將要垮了,天子對他贊許嘆賞不已?!窘馕觥俊痉治觥浚?)“船艦”是語句“船艦礙輪不得進 ”的主語,不應該斷開,排除 A項、C項?!凹啊睉撌堑鹊降囊馑?,“俘”的賓語是“數(shù)千人”,“及”前面應該斷開,結合句意內容分析,排除 B項。句意:劉景到了,船艦被車輪所阻,不能前進。長儒于是派出奇兵,水陸兩地一同發(fā)動,大破劉景,俘虜幾千人。等到俘虜吳明徹后,長儒因戰(zhàn)功升任大將軍。故選D。C項,“指的是我國古代北方突厥、契丹、蒙古、匈奴等游牧民族建立的汗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錯誤。匈奴的最高統(tǒng)治者為單于。古代北方阿爾泰語系民族鮮卑、回紇、柔然、鐵勒(高車)、突厥、吐谷渾、阻卜、女真等部族對首領皆稱可汗。“單于”,是匈奴人對他們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專稱。意為廣大之貌。故選 C。B項,“在對抗陳將劉景一戰(zhàn)中他因出奇制勝而進位為上大將軍 ”錯誤。結合“高祖受禪,進位上大將軍,封蘄春郡公,邑二千五百戶”分析,達奚長儒進位上大將軍是在隋高祖登基之后。故選 B。①“長儒受任北鄙 ”,長儒受任(于)北鄙(省略句);“鄙”,邊遠的地方;“遏”,遏制;“凡”,一共、總共;“摧”,挫敗。②“至”,極、最;“悴”,憔悴; “過”,超過;“禮”,禮制;“殆”,近于、幾乎;“嘉”,贊許。故答案為:⑴D;⑵C;⑶B;⑷①達奚長儒受任于北邊邊塞,遏制胡人,他共打了十四仗,所到之處,必定挫敗敵人。②長儒生性極為孝順,他不吃不喝達到五天,哀傷憔悴超過禮制,身體幾乎將要垮了,天子對他贊許嘆賞不已。【點評】(1)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是翻譯的另一種形式,如果不能翻譯則采用文字標志斷句和語法斷句。一般來說名詞代詞常作主語或者賓語,因此出現(xiàn)名詞或代詞就在此前或后斷句,還有就是出現(xiàn)的一些虛詞,表示語氣常 句尾,可在此后斷句,如果是發(fā)語詞,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斷句。(2)此題考查文化常識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識是一個高中生必須具有的基本常識。復習中要注意突出重點,不糾纏于細枝末節(jié),注意構建完整的知識網(wǎng)絡和體系,建立知識樹,同時加強積累,注重歸納,分類記憶。(3)此題考查綜合分析的能力。綜合分析題,需要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對選項逐一排查,設誤常常有時間與發(fā)生的事與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學生在這些方面要注意;在選項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等文言現(xiàn)象。(4)此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做翻譯題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遵循“信、達、雅 ”的三字原則,運用“留、刪、替、補、調”的五字方法進行翻譯。【參考譯文】達奚長儒,字富仁,代地人。長儒小時即有節(jié)操,膽略超過常人。十五歲承襲爵位為樂安公。周太祖把他作為親信,因他樸實直率謙恭勤勉,授予大都督之職。他多次立下戰(zhàn)功,代理輔國將軍,多次升遷到任使持節(jié)、撫軍將軍、通直散騎常侍。在平定西蜀的戰(zhàn)爭中,他總當先鋒,攻城野戰(zhàn),所到之處都能攻破。宣政元年,被授予左前軍勇猛中大夫。后與烏丸軌包圍陳國將領吳明徹于呂梁,陳國派驍將劉景率勁旅七千來增援,烏丸軌命令達奚長儒迎戰(zhàn)援軍。長儒于是取來幾百車輪,系上大石頭,沉到清水里去,讓車輪連著車輪,以等待劉景的授軍。劉景到了,船艦被車輪所阻,不能前進。長儒于是派出奇兵,水陸兩地一同發(fā)動,大破劉景,俘虜幾千人。等到俘虜吳明徹后,長儒因戰(zhàn)功升任大將軍。隋高祖受禪登基,長儒升任上大將軍,封為蘄春郡公,食邑二千五百戶。開皇二年,突厥的沙缽略可汗和他弟弟葉護以及潘那可汗,率領十幾萬人馬,向南方進犯搶掠。朝廷下詔讓達奚長儒擔任行軍總管,率部二千人迎擊他們。雙方相遇于周,長兵力寡不敵眾,軍中士卒十分恐懼,長儒慷慨激昂,神色更壯烈。他們被胡人所沖擊,打散了,又聚集起來,一邊奮戰(zhàn)一邊行進,轉戰(zhàn)了三天,各種兵器全部用光了,士兵就用拳頭毆打胡人,以至手上的骨頭都顯露出來了,殺傷數(shù)以萬計的敵人,突厥人士氣略降,長儒于是解圍離去。長儒身受五處創(chuàng)傷,其中被殺穿的地方有兩處。他的戰(zhàn)士,戰(zhàn)死或受傷的有十分之八九。突厥人本想大肆搶掠秦州、隴右一帶,遭遇長儒之后,長儒的士兵全都竭力奮戰(zhàn),突厥士氣大喪。次日,突厥在交戰(zhàn)處焚燒尸體,大哭而離去。高祖皇帝說: “達奚長儒受任于北邊邊塞,遏制胡人,他共打了十四仗,所到之處,必定挫敗敵人。如果不是長儒英勇奮發(fā),對國家有很深的感情,士卒又服從命令,怎能以少破眾,像這樣偉大?”這年,長儒任寧州刺史,繼而轉任鄜州刺史,因母親去世而離職。長儒生性極為孝順,他不吃不喝達到五天,哀傷憔悴超過禮制,身體幾乎將要垮了,天子對他贊許嘆賞不已。(喪期滿后)長儒被起用任夏州總管三州六鎮(zhèn)都將事,匈奴人怕他,不敢窺探邊塞。因病免職。后又任襄州總管,在職二年后,轉任蘭州總管。又轉任荊州總管三十六州諸軍事。高祖對他說:“江陵是要害,是國家的南大門。如今交給你,我不用擔心了?!边^了一年多,在官任上去世。謚號叫“威”。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舜禹之事(唐)柳宗元魏公子丕,由其父得漢禪。還自南郊,謂共人曰: 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由丕以來皆笑之。柳先生曰:丕之言若是可也。吾見笑者之不知言,未見丕之可笑者也。凡易姓授位,公與私,仁與強,其道不同;而前者忘,后者系①,其事同。使以堯之圣一日得舜而與之天下能乎吾見小爭于朝大爭于野共為亂堯無以已之。何也?堯未忘于人,舜未系于人也。堯知其道不可,退而自忘;舜知堯之忘己而系舜于人也,進而自系。舜舉十六族,去四兇族,使天下咸得其人:命二十二人,興五教,立禮刑,使天下咸得其理;合時月,正歷數(shù),齊律、度、量、權衡,使天下咸得其用。積十余年,人曰: 明我者舜也,齊我者舜也,資我者舜也。 ”天下之在位者,皆舜之人也。而堯陵然,聾其聰,昏其明,愚其圣。人曰: 往之所謂堯者果烏在哉?”或曰耄矣",曰匿矣"。又十余年,其思而問者加少矣。至于堯死,天下曰: 久矣,舜之君我也?!狈蛉缓竽荛屖芙K于文祖。舜之與禹也亦然,禹旁行天下,功系于人者多,而自忘也晚。益之自系亦猶是也,而啟賢聞于人,故不能。夫其始系于人也厚,則其忘之也遲。不然,反是。漢之失德久矣,其不系而忘也甚矣?;?、董、袁、陶之賊生人盈矣,丕之父攘禍以立強,積三十余年,天下之主,曹氏而已,無漢之思也。丕嗣而禪,天下得之以為晚,何以異夫舜、禹之事耶?然則漢非能自忘也,其事自忘也;曾氏非能自系也,其事自系也。公與私,仁與強,其道不同,其忘而系者,無以異也。堯、舜之忘,不使如漢,不能授舜、禹;舜、禹之系,不使如曹氏,不能受之堯、舜。然而世徒探其情而笑之,故曰:笑其言者非也。問者曰:堯崩,天下若喪考妣,四海遏密八音三載。子之言忘若甚然,是可不可歟? ”曰:是舜歸德于堯,史尊堯之德之辭者也。堯之老更一世矣,德乎堯者,蓋已死矣,幼而存者,堯不使之思也。不若是,不能與人天下。【注釋】①忘:遺忘:系:擁護。(1)對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明我者舜也明:引導 瞬之君我也君:君主C.禹旁行天下旁行:走遍 D.丕嗣而禪 嗣:繼示(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下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問的一組是()A.吾知之矣 俯察品類之盛 B.夫其始系于人也厘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C.然而世徒探其情而練之 拔劍撞而破之 D.天下若喪考妣 蒞亡鄭以為東道主(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曹丕受禪后,走下禪壇說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后世的人譏笑曹丕不懂舜禹之事,可柳宗元不這樣認為,他說曹丕這樣說是可以的。B.柳宗元認為在改朝換代的情況下禪讓帝位,它所遵循的原則是不一樣的,但面臨前代帝王已被人們遺忘,維承的君王已被人們擁護的情況是相同的。C.漢朝的帝王不能像堯舜那樣自愿讓人們忘記,曹操父子也不能像堯舜那樣使人們擁護自己,但曹氏父子因建立的功績而獲得了人們的擁護。D.本文不講眾所皆知的“退位讓國”的緣由,而是別出心裁地陳述讓位者和受禪者之間有計劃的事先準備,夾敘夾議,將“禪讓有理”論述得透徹明白。(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笔挂詧蛑ヒ蝗盏盟炊c之天下能乎吾見小爭于朝大爭于野其為亂堯無以已之(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人曰:“往之所謂堯者果烏在哉?”或曰“耄矣”,曰“匿矣”。②不若是,不能與人天下。【答案】(1)BCA(4)使以堯之圣 /一日得舜而與之天下 /能乎/吾見小爭于朝/大爭于野/其為亂/堯無以已之。(5)①人們說:“從前所說的那個堯究竟在哪里 ?”有人說 :“他老了?!币灿腥苏f:“隱居起來了?!雹谌绻贿@樣做,堯就無法把天下禪讓給別人?!窘馕觥俊痉治觥浚?)B項,“君”,結合“舜”“我”分析,名詞“君主”錯誤,動詞,當君主、做君主。句意:舜當我們的君主已經很久了。故選 B。(2)A項,代詞,指舜禹接受禪讓的事;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B項,助詞,舒緩語氣;用于句末,表判斷。C項,連詞,表順承關系。D項,好像;如果。故選 C。A項,“后世的人譏笑曹丕不懂舜禹之事 ”錯誤?!坝韶б詠斫孕χ?”,是從曹丕以來的人們都譏笑他。故選A。4)“能乎”,可以嗎,可以獨立成句,前后應該斷開;“吾”作為后面句子的主語,抓住“小爭”“大爭”分析,兩句應該對稱;“堯”作為“無以已之”的主語,前面應該斷開。結合句意內容分析斷句。句意:即使像堯那樣圣明,得到舜以后立即就把天下交給他,可以嗎 ?我可以預見那樣就會發(fā)生動亂,小則在朝廷上引起激烈的辯論,大則在民間發(fā)生斗爭,那樣造成的混亂局面,堯也沒有辦法使之停止。①“往”,以前;“所謂”,所說的;“果”,結局,與“因”相對;“烏”,文言疑問詞,哪、何;“或”,代詞,有的人; “耄”,年老,八九十歲的年紀; “匿”,隱藏、躲藏、隱匿。②“若”,像;“是”,代詞,這樣做;“不能”,沒有辦法,前面需要補充主語“堯”;“與”,禪讓。故答案為:⑴B;⑵C;⑶A;⑷使以堯之圣 /一日得舜而與之天下 /能乎/吾見小爭于朝/大爭于野/其為亂 /堯無以已之。⑸①人們說:“從前所說的那個堯究竟在哪里 ?”有人說:“他老了。”也有人說:“隱居起來了?!雹谌绻贿@樣做,堯就無法把天下禪讓給別人?!军c評】(1)此題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和識記能力。文言實詞的理解,重在平時積累,但也不能死記硬背,記憶時要結合句意,注意歸納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結構分析法 ”“語法類活用等,對課文注釋中有明確注明的字詞要加強記憶。答題的方法有結構分析法 ”“語法分析法”“形旁辨義法 ”“套用成語法 ”“套用課本法 ”,但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代到原文中去,看語意是否通順來確定答案的正確與否。(2)此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理解與辨析能力。這類題,要求學生平時注重識記,積累,掌握文言18個虛詞的常規(guī)用法;當然也可以借助語境或利用教材所學作遷移聯(lián)想等來推斷詞義。(3)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容要點、篩選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準確翻譯理解文言內容,特別是側重于對文章要點的具體把握,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關鍵所在,在解答的時候要突出這一點內容。(4)此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能力。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聯(lián)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難細分辨。緊緊抓住 “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fā)現(xiàn)。常用虛詞是標志。(5)此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的能力。翻譯題是區(qū)分度較大的題目,一定要注意直譯,注意重點字,還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綱規(guī)定的“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譯中一定要有所體現(xiàn)?!緟⒖甲g文】魏公子曹丕依靠他父親曹操打下的基礎得到漢朝的禪讓。他從南郊祭天回來,對他的群臣說:“現(xiàn)在我完全了解舜禹接受禪讓的事宜了?!睆牟茇б詠砣藗兌甲I笑他。我柳先生說:曹丕這樣說是可以的。我只看到譏笑者不懂得這句話的意思,看不出曹丕有什么可笑的地方。凡是在改朝換代的情況下禪讓帝位,是出于公心還是出于私意,是憑借道德還是依靠強力,它所遵循的原則是不一樣的;但前代的帝王已被人們遺忘了,繼承的君主已為人們所擁護,這種情況是相同的。即使像堯那樣圣明,得到舜以后立即就把天下交給他,可以嗎我可以預見那樣就會發(fā)生動亂,小則在朝廷上引起激烈的辯論,大則在民間發(fā)生斗爭,那樣造成的混亂局面,堯也沒有辦法使之停止。那是什么原因呢 ?因為堯還沒有被人們遺忘,舜還沒有被人們擁護。堯知道那樣的辦法行不通,就退居幕后讓人們慢慢忘掉他;舜知道堯這樣做是為了讓人們忘掉他而擁護舜,于是舜就積極主動爭取人民對自己的擁護。舜選拔了十六個氏族首領,除掉了四個兇惡的氏族首領,使天下人都得到有才能的首領;他任命了二十二個大臣,鼓勵五種道德規(guī)范,制定禮制刑法,很好地治理天下;正確劃分四時月份,整理歷法,統(tǒng)一樂律和度、量、權衡,使天下人都能正確地使用。經過十多年后,人們都說:“引導我的是舜,治理我的是舜,幫助我的是舜?!碧煜履切┳龉俚?,全都是舜任用的人。然而堯衰老了,他的耳朵聾了,眼花了,頭腦也不清楚了。人們說:“從前所說的那個堯究竟在哪里 ?”有人說:“他老了?!币灿腥苏f:“隱居起來了?!庇诌^了十多年,那些問及思念他的人更加少了。及至堯逝世時,天下的人說:“舜當我們的君主已經很久了?!痹谶@樣的情況下,舜才在祖廟里接受堯的禪讓,繼承堯最終放棄了的帝位。舜后來把帝位禪讓給禹,也是這樣的情況,禹治水走遍天下,人們懷念他的許多功績,而他退居幕后很遲。伯益也一直沒有在人們中間樹立威望,取得擁護,而人們又了解啟的才能,所以禹最后沒有能夠把帝位禪讓給伯益。君主當初功績大,對人們的影響深,那么人們不會很快忘記他。不然的話,人們就會很快忘記他。漢朝的政治腐敗已經很久了,它不受擁戴而被人們遺忘的情況十分嚴重?;鹿?、董卓、袁氏兄弟、陶謙等人殘害百姓,罪大惡極。曹丕的父親曹操平息禍亂,建立強大的權威,經過了三十多年,天下的統(tǒng)治者實際上是曹姓的人了,天下人已漸漸忘卻漢朝。曹丕繼承曹操而受漢獻帝的禪讓,天下的人感到得到他為君已經晚了,這跟舜禹禪讓的情況有什么區(qū)別呢?然而漢朝的帝王并不能像堯舜那樣自愿讓人們忘記,而是他們所做的事不得人心才被人們遺忘的;曹氏父子也不能像舜禹那樣使人們擁護自己,而是他們建立的功績獲得了人們的擁戴。雖然其中或從公心出發(fā),或由私心出發(fā),或者憑借仁德,或者依仗強力,舜禹禪讓和漢魏禪讓所依據(jù)的原則是不同的,但他們中一方被遺忘,一方受擁護,這是相同的。堯和舜如果不像漢末帝王一樣被人們遺忘,就不可能把帝位傳給舜和禹;舜和禹如果不像曹氏父子樣受人們擁護,就不可能從堯和舜那里接受帝位。但是社會上的一般人只是探究曹丕的思想動機就譏笑他。所以我說 :譏笑他的言論的人是不對的。有人問:堯去世時,天下的人好像父母死了一樣,全國三年不奏樂。你說人們忘記了他,似乎說得言過其實了,這可不可以這樣說呢? "我回答說:這是舜有意把功德歸之于堯,以及歷史上尊崇堯的德行的說法。堯衰老退居幕后已經有三十年之久了,那些感激懷念堯的人,越來越多地死去了。其中當時年幼而還活著的人,堯設法不讓他們懷念擁戴自己。如果不這樣做,堯就無法把天下禪讓給別人。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鄭穆字閔中,福州候官人。性醇謹好學,讀書至忘櫛沐,進退容止必以禮。門人千數(shù),與陳襄、陳烈、周希孟友,號四先生”。舉進士,四冠鄉(xiāng)書,遂登第,為壽安主簿。召為國子監(jiān)直講,除編校集賢院書籍。歲滿,為館閣校勘,積官太常博士。乞納一秩,先南郊追封考妣,從之。改集賢校理,求外補,通判汾州。熙寧三年,召為岐王侍講。嘉王出閣,改諸王侍講。府僚闕員,御史陳襄請擇人,神宗曰:如鄭穆德行,乃宜左右王者。 ”凡居館閣三十年,而在王邸一紀,非公事不及執(zhí)政之門。講說有法,可為勸戒者,必反復摘誦,岐、嘉二王咸敬禮焉。元豐三年,出知越州,加朝散大夫。先是,鑒湖旱干.民因田其中.延袤百里.官籍而 稅之。既而連年水溢,民逋官租積萬緡,穆奏免之。未滿告老,管勾杭州洞霄宮。元祐初,召拜國子祭酒。每講益,無問寒暑,雖童子必朝服延接,以禮送迎。諸生皆尊其經術,服其教訓。故人張景晟者死,遺白金五百兩,托其孤,穆曰: 恤孤,吾事也,金于何有?”反金而收其子,長之。三年,揚王、荊王請為侍講,罷祭酒,除直集賢院,復入王府。荊王薨,為揚王翊善。太學生乞為師復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給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寶文閣特制仍祭酒。六年,請老,提舉洞霄宮。敕過門下,給事中范祖禹言: 穆雖年出七十,精力尚強。古者大夫七十而致仕,有不得謝,則賜之幾杖。祭酒居師資之地,正宜處老成,愿毋輕聽其去?!辈粓蟆L珜W之士數(shù)千人,以狀詣司業(yè),又詣宰相請留,亦不從。于是公卿大夫各為詩贈其行。空學出祖汴東門外,都人觀者如堵,嘆未嘗見。明年卒,年七十五。(選自《宋史卷三百四十七列傳第一百六》,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太學生乞為師/復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給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寶文閣待制/仍祭酒/B.太學生乞為師/復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給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寶文閣待制/仍祭酒/C.太學生乞為師/復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給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寶文閣待制/仍祭酒/D.太學生乞為師/復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給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寶文閣待制/仍祭酒/(2)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出閣,皇子出就藩封。古時也指內閣官員出任外職。還有古時也稱公主出嫁為 出閣”,后以“出閣”泛指女子出嫁。B.薨,古代稱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稱薨。C.致仕,古代官員奉命退休。致仕的年齡必須為七十歲,有疾患則提前。古人還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稱。D.祖,出行前祭祀路神。從周朝的時候起,上至君王,下至平民,出門都要祭祀路神,意思是求路神保佑自己一路平安。(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鄭穆好學不輟,才華出眾。他讀書廢寢忘食,聲名遠播,門人眾多,曾經四次獲得鄉(xiāng)試第一名。B.鄭穆深得皇上器重,多次擔任要職。他多次擔任國子監(jiān)祭酒,皇上親自選定他給皇子們做侍講。C鄭穆為官愛民,不交結攀附權貴。他任職越州期間,減免百姓賦稅;任京官時從不奔走權門。D.鄭穆為師盡責,為人重義。他教學盡心盡力,深得皇子們的敬愛;朋友托付的大事,他也慨然擔當。(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先是,鑒湖旱干,民因田其中,延袤百里,官籍而稅之②“恤孤,吾事也,金于何有?”反金而收其子,長之?!敬鸢浮浚?)BCA4)①在此之前,鑒湖干旱,百姓于是在湖中種田,綿延上百里,官府登記對此收稅。②“撫恤孤兒,是我分內的事,銀子對我來說有什么呢?”把銀子返還給友人但是收養(yǎng)他的兒子,并撫養(yǎng)他長大?!窘馕觥俊痉治觥浚?)本題中,“太學生乞為師/復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給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寶文閣待制/仍祭酒/,意思是“太學生請他做老師,他又任祭酒,兼任徐王翊善。四年,鄭穆任給事中,兼祭酒一職。五年,鄭穆升任寶文閣待制,仍舊兼任祭酒之職”?!榜瓷啤笔枪俾毭?,“翊善”意思是“輔翼人之善行 ”,這里指輔翼 “徐王”因此,“徐王翊善”不能斷開,排除AC項;五年”是時間狀語,應單獨斷開,排除D項。故選B。C項,“奉命退休”錯。致仕是古代官員正常退休。一般是自己主動請辭,皇上挽留,如此反復幾次,以顯示君臣情意。故選 C。A項,“曾經四次獲得鄉(xiāng)試第一名”錯,是“鄉(xiāng)試考了四個第一 ”。故選 A。①中,“先是”,“是先”的倒裝,此之前;“田”,名次用作動詞,種田;“延袤”,綿延;“籍”,登記“稅”,名次用作動詞,收稅。②中,“恤”,撫恤;“恤孤,吾事也”,判斷句;“金于何有”,賓語前置?!胺础保颠€;“收”,收養(yǎng);“長”,使動用法,使他長大。故答案為:⑴B;⑵C;⑶A;⑷①在此之前,鑒湖干旱,百姓于是在湖中種田,綿延上百里,官府登記對此收稅。②“撫恤孤兒,是我分內的事,銀子對我來說有什么呢?”把銀子返還給友人但是收養(yǎng)他的兒子,并撫養(yǎng)他長大?!军c評】(1)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斷句、標點也講求一定的技巧,做題時應把握準語意,根據(jù)語法結構、邏輯規(guī)律作出判斷。解答本題應首先明白語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對語句進行斷句。(2)此題考查文化常識的識記能力。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貴在平時的積累,經常翻閱經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請教和查證。也可以分類整理,便于查詢和記憶。(3)此題考查把握文章內容要點和鑒賞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從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和關鍵詞語的誤譯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4)此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翻譯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將所要翻譯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貫后連,把握大意;其次確定考查重點,命題者在命題時從文段中選擇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識點,如詞類活用、特殊句式、重點實虛詞等,要通過審題抓住命題意圖,確定考查點;然后連綴詞義成句,直譯求“字字落實”(留、刪、換),意譯求“文從字順”(調、補、變);最后認真審讀檢查,書寫規(guī)范清楚。在確定文言句子中的語法現(xiàn)象全部落實到位后,做到書寫規(guī)范清晰。【參考譯文】鄭穆字閎中,是福州候官人。性情醇厚嚴謹好學,讀書讀到忘記梳頭洗面,進退時儀容舉止一定遵循禮儀。門人以千計,和陳襄、陳烈、周希孟交友,號稱“四先生”。他考取進士,鄉(xiāng)試考了四個第一,隨即考中進士及第,任壽安主簿。鄭穆被召為國子監(jiān)直講,任職編校集賢院書籍。滿一年,任館閣???,累積官銜至太常博士。他請求朝廷給他提高一個官階,這樣就可以提前在南郊追封自己死去的父母,朝廷聽從了他的請求。改任集賢校理,他清求到外地補官,做了汾州通判。熙寧三年,鄭穆被征召做岐王侍講。嘉王出就封國后,改任諸王侍講。府僚缺人,御史陳襄請求選擇人,神宗說:“像鄭穆的品德操守,才適合輔佐王室?!编嵞鹿苍陴^閣三十年,在王府十二年,沒有公事不登主持政事人的門,講話有法度,可以作為勸誡的,一定反復摘引典籍陳說,岐、嘉二王都尊敬禮待他。元豐三年,鄭穆出京任越州知州,加封朝散大夫。在此之前,鑒湖干旱,百姓因而在湖中種田,綿延百里,官府登記收稅。不久連年水漲,百姓拖欠官方的租稅累積達到萬緡,鄭穆奏請免去這些。鄭穆任期未滿便告老還鄉(xiāng),負責掌管杭州洞霄宮。元祐初年,鄭穆被征召任命為國子祭酒。他每次講課,不管寒暑,即使是兒童也一定穿著朝服在廷署接待,按禮節(jié)送出、迎接。學生們都尊崇他的經術,佩服他的教育訓導。故友叫張景晟的去世時,給他五百兩銀子,把兒子托付給他,鄭穆說: 撫恤孤兒,是我分內的事,銀子對我來說有什么呢? "把銀子返還給友人但是收養(yǎng)他的兒子,并撫養(yǎng)他長大。三年,揚王、荊王請他擔任侍講,他罷離祭酒一職,任職集賢院,又進入王府。荊王去世,他擔任揚王的翊善。太學生請他做老師,他又任祭酒,兼任徐王翊善。四年,鄭穆任給事中,兼祭酒一職。五年,鄭穆升任寶文閣待制,仍舊兼任祭酒之職。六年,鄭穆請求退休,讓自己管理洞霄宮。敕書送達門下省,給事中范祖禹上奏說: 知穆雖然年齡超過七十,但精力尚還旺盛。古代大夫七十退休,有不能辭謝的,就賜給他幾案拐杖。祭酒處于老師的地位,正應該用年高而有德的人,希望不要輕易地聽任他離開。 ’皇帝沒有回復。太學生幾千人把挽留鄭穆的請求報告給司業(yè),又報告給宰相,都沒有被采納。于是公卿大夫各自作詩為他送行,太學生空校出汴京東門為鄭穆祭祀路神祈福,京城觀看的人像一堵墻一樣,感嘆不曾見過這樣的場面。第二年鄭穆去世,享年七十五歲。5.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闞,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俯孤松而盤桓。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蛎碥嚕蜩轮?。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寓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1)下列各項中加下劃線詞的活用類型,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策扶老以流憩B或棹孤舟C.園旦涉以成趣D.樂琴書以消憂(2)把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②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答案】(1)C(2)①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經不可挽回,知道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②姑且順隨自然的變化,度到生命的盡頭。抱定樂安天命的主意,還要再疑慮什么呢!【解析】【分析】(1)A項中策”名詞作動詞,拄著;句意為:拄著拐杖出去,到處走走,隨時隨地休息。B項中棹”名詞作動詞,用槳劃;句意為:有時劃著一只小船。 C項中“日”用在動詞“涉”前,應是是名詞作狀語,每日的意思。句意為:每天在園中散步,成為樂趣。D項中“琴書”名詞作動詞,彈琴讀書;句意為:以彈琴讀書為樂來消解憂愁。故選C。(2)本題關鍵詞有: ①悟,領會、覺醒;已往,從前、以前;諫,勸止、挽回;來者,將來的事;追,補救。②聊,姑且;乘化,順隨自然,“化”指造化、自然;盡,指死;奚疑,賓語前置,疑慮什么。故答案為:⑴C;⑵①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經不可挽回,知道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②姑且順隨自然的變化,度到生命的盡頭。抱定樂安天命的主意,還要再疑慮什么呢!【點評】⑴本題考查辨析文言實詞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結合句意辨別詞語的詞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詞語的詞性,最后辨別該位置需要一個什么詞性的詞語,由此確定其活用類型。⑵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譯要結合語句所在語境,整體把握大意,注意關鍵詞的落實翻譯,另外要關注是否有特殊語法現(xiàn)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緟⒖甲g文】回家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靈為形體所役使,為什么如此失意而獨自傷悲?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經不可挽回,知道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確實走入了迷途大概還不遠,知道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船在水上輕輕飄蕩,微風吹拂著衣裳。向行人打聽前面的路,遺憾的是天亮得太慢。剛剛看到自己簡陋的家門,我心中欣喜,奔跑過去。孩子們歡快地迎接,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裝連夜離去。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蕪了,松樹菊花還長在那里;帶著孩子們進了屋,美酒已經盛滿了酒樽。我端起酒壺酒杯自斟自飲,觀賞著庭樹(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著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這狹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獨自)在園中散步,成為樂趣,小園的門經常地關閉著;拄著拐杖走走歇歇,時時抬頭望著遠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從山峰飄浮而出,倦飛的小鳥也知道飛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將落山,我流連不忍離去,手撫著孤松徘徊不已?;丶胰グ?!讓我同外界斷絕交游。他們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還要駕車出去追求什么?跟親戚朋友談心使我愉悅,彈琴讀書能使我忘記憂愁;農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訴了我,將要去西邊的田地耕作。有時駕著有布篷的小車,有時劃著一條小船,既要探尋那幽深的溝壑,又要走過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樹木欣欣向榮,泉水緩緩流動,(我)羨慕萬物恰逢繁榮滋長的季節(jié),感嘆自己一生將要結束。算了吧!活在世上還能有多久?為什么不隨心所欲,聽憑自然的生死?為什么心神不定,還想去什么地方?富貴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沒有希望。愛惜那良辰美景我獨自去欣賞,或植杖而耘耔。登上東邊山坡我放聲長嘯,傍著清清的溪流把詩歌吟唱;姑且順隨自然的變化,度到生命的盡頭。抱定樂安天命的主意,還要再疑慮什么呢!6.閱讀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題??v囚論①(宋)歐陽修①信義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 匚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②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后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于人情哉?③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 ②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④“然則何為而可?”曰: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恩德之致爾。然此必無之事也。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爾。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注釋】①縱囚:史書記載唐太宗曾假釋數(shù)百死囚,囚犯人歸家后全部按時返回,最終赦免了他們。②賊:指窺察。TOC\o"1-5"\h\z(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處的虛詞是( )A.且 B.則 C.乃 D.而(2)分析第①段的作用。(3)對第②段所用論證方法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以唐太宗縱囚的事例,證明死囚應約就死的難能可貴。B.引用唐太宗縱囚的史料,證明小人也可以轉化為君子。C.將君子和死囚進行對比,證明死囚應約的表現(xiàn)違背人情。D.將君子和死囚進行類比,證明仁君對臣民不能有所偏見。(4)概括第③段駁論的思路。(5)根據(jù)文意,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以下選項中最恰當?shù)囊豁検? )A.借古諷今,指出治理國家要順應人情、嚴肅法制。B.借古抒懷,感慨統(tǒng)治者實施恩德只是為邀取名聲。C.點評歷史人物,表明唐太宗雖有善行,不及堯舜仁德。D.探究歷史規(guī)律,提倡道德教化要基于人情、行于日常?!敬鸢浮?1)C(2)指出死囚”罪大惡極的特點和守義赴死”難于一般信義要求的高尚性質,引出下文對唐太宗縱囚事件不合情理之處的論述。(3)C(4)先推勘唐太宗與死囚的心理活動,一針見血地指出縱囚與自歸的動機各是邀取名聲與僥幸求生,并非施恩德和講信義;接著將太宗六年深德與一日淺恩相比,以太宗在位六年的恩德教化并沒有消弭小人犯極惡大罪的事實,反襯出縱囚一舉忽然使小人視死如歸的不合情理,證明死囚自歸并非出于恩德感化,由此批駁了“太宗施加恩德而使小人迅速變?yōu)榫印钡挠^點。(5)A【解析】【分析】(1)文章第二段是對林和靖先生的評價,方框的位置在句末,從上文來看,這個句子應是一個判斷句,所給選項中,“則”和“乃”可以用在判斷句中,“則”一般起強調和確認作用,“乃”一般表示對事物的確認,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是”。因而可譯為是"就是“。本題中用乃”更恰當,故答案應為C項。(2)從內容上看,第 ①段先寫了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然后指出判處死刑的人是小人中特別壞的,最后總結,為正義而死是君子也難以做到的,說明死囚都是罪大惡極的,而“守義而死”是君子也難以做到的。從結構上看,開頭段有引出下文的作用。(3)第二段引用了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縱囚的史料,采用的是舉例論證的手法,分析過程中又將君子和小人進行對比,最后得出結論“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于人情哉”,告訴讀者,君子都做不到的事情小人卻做到了,這是違背人之常情的。由此可知C項正確。A項,“證明死囚應約就死的難能可貴 ”對觀點理解錯誤;B項,“證明小人也可以轉化為君子 ”無中生有;D項,“證明仁君對臣民不能有所偏見”無中生有。(4)從第三段來看,作者先列出要批駁的觀點 “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 ”;然后分析說“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 ”“意其必免而復來,是下賊上之心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 ”,指出太宗縱囚與囚犯自歸皆有動機,與恩德和信義都沒有關系;最后用“太宗施德于天下,于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來反襯“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 ”,表明“此又不通之論也 ”,有力地駁斥了“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 ”的觀點。(5)《縱囚論》是歐陽修的一篇史論文章。文章評論唐太宗李世民的假釋死刑囚犯,犯人被釋歸家后又全部按時返回,從而赦免他們的史實。文章開門見山,從“信義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說起,定下全文基調。接著通過唐太宗縱放死囚的史實,用君子與小人相比較,論析指出唐太宗的做法有悖人情,違反法度,是沽名釣譽的一種手段。因此,作者認為唐太宗的做法不值得效法,而應該“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 ”。由此可知,答案應為A項。故答案為:⑴C;⑵指出“死囚”罪大惡極的特點和“守義赴死”難于一般信義要求的高尚性質,引出下文對唐太宗縱囚事件不合情理之處的論述。⑶C;⑷先推勘唐太宗與死囚的心理活動,一針見血地指出縱囚與自歸的動機各是邀取名聲與僥幸求生,并非施恩德和講信義;接著將太宗六年深德與一日淺恩相比,以太宗在位六年的恩德教化并沒有消弭小人犯極惡大罪的事實,反襯出縱囚一舉忽然使小人視死如歸的不合情理,證明死囚自歸并非出于恩德感化,由此批駁了“太宗施加恩德而使小人迅速變?yōu)榫印钡挠^點。⑸A;【點評】(1)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含義和用法,解答時首先要查看所給的虛詞,回憶所給虛詞的常用含義和用法,再細讀所給文段及方框所在的句子,根據(jù)語境確定答案。(2)本題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可以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來回答?!靶帕x可以在君子中施行,而種種刑罰則在小人中施行。判刑列入死刑的人,是罪大惡極的,又是小人中特別壞的人。寧愿為正義而死,不愿意茍且貪生,而視死如歸,這在君子中也是很難做到的”。(3)本題考查對文章寫作手法的分析能力。在仔細理解文言文內容的基礎上作答。第②段引用了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縱囚的史料,采用的舉例論證的方法,分析過程中又將君子和小人進行對比,最后得出結論“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于人情哉 ”,告訴讀者,君子都做不到的事情小人卻做到了,這是違背人之常情的。(4)本題考查分析文章駁論的思路的能力,解答事首先要確定文章駁斥的是什么觀點,然后再分析相關段落是怎樣進行駁斥的。(5)本題考查分析作者寫作意圖的能力。要在閱讀全文,知人論世的基礎上把握文章主旨。解答這類題目一要注意從原文中尋找對應信息,二要認真比較,不漏過任何字眼。命題者往往在轉述中變換一些信息對答題者進行干擾,故解答這類題重在細心?!緟⒖甲g文】信義可以在君子中施行,而種種刑罰則在小人中施行。判刑列入死刑的人,是罪大惡極的,又是小人中特別壞的人。寧愿為正義而死,不愿意茍且貪生,而視死如歸,這在君子中也是很難做到的。在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時,把判處死刑的犯人三百余人登記在冊,放他們回家,約定好到期自動回來接受死刑。這是君子都難以做到的事,而希望小人中最壞的人能做到自然更難。到了規(guī)定的時間,那些囚犯自動回來而沒有延誤。這是君子難以做到的,而小人卻很容易地做到了。這難道近于人情嗎?有人說:罪大惡極,確實是小人了;如果對他們采取恩德感化的手段,就可以使他們變?yōu)榫?。恩德感化愈深入人心,人的轉變速度就愈快,有過這樣的事。我說:唐太宗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得到這種名聲。可是怎么會知道他在放回囚犯時,沒有料到他們一定會回來希望可以赦免自己的死罪,所以才放回他們呢?又怎么會知道那些被放回的囚犯,沒有料到他們自動回來就一定會被赦免自己的死罪,這才又回來呢?料想到囚犯一定會回來這才放他們回家,這是唐太宗從上面窺測到下面囚犯的內心想法;料想到一定會被赦免死罪這才回來,這是下面的囚犯在窺測上面的皇帝的內心想法。我從中看到的是上下互相窺測對方的內心想法才形成了這種名聲,哪里還有皇帝采取恩德感化的辦法和囚犯遵守信義的事呢?不然的話,唐太宗在全國施行恩德感化的辦法,到這時已經六年了,卻不能讓小人不犯極惡大罪,只憑一天的恩德感化,就能使囚犯視死如歸,而且堅守信義。這是一種說不通的觀點啊 !那么應該怎么去做才可以呢?我說:對放回家去而又回來的囚犯,殺了他而不能赦免。然后再放出一批囚犯,他們又回來了,這樣才可以知道是被恩德感化所致。然而這必定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對放出的囚犯在他們回來后就赦免了死罪,可以偶爾做一次。如果總是這樣去做,那么殺人犯都不會被處死。這可以作為國家的常法嗎?不能作為國家的常法。這難道能說是圣人之法嗎?所以說,堯、舜、三王治理國家,必定以合乎人情為標準,不以標新立異為高明,不能違背情理來博取自己的名譽。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裴始,字弘中,河東聞喜人。始弱冠舉進士。貞元中,對策第一,授美原縣尉。遷考功員外郎。時吏部侍郎鄭瑁瑜請始考詞判,始守正不受請托,考核皆務才實。元和初,召入翰林為學士,再遷中書舍人。李吉甫自翰林承旨拜平章事,詔將下之夕,謂始曰: 吉甫落魄遠地,更十年始相天子,后進人物,罕所接識:宰相之職,宜選擢賢俊,今則懵然莫知能否。卿多精鑒,今之才杰,為我言之。 ”始取筆疏其名氏,得三十余人:數(shù)月之內,選用略盡,天下翕然稱吉甫得人。三年秋,李吉甫出鎮(zhèn)淮南,遂以始代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明年,加監(jiān)修國史。始奏:登朝官五品已上為學士,六品已下為直學士;自非登朝不問品秩并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館請登朝官入館者并為修撰非登朝官并為直史館仍永為常式皆從之。元和五年,中風病。憲宗甚嗟惜。明年卒,廢朝,賄禮有加,贈太子少傅。初,始在翰林承旨,屬憲宗初平吳、蜀,勵精思理,機密之務,一以關始。始小心敬慎,甚稱中旨。及作相之后,懇請齊整法度,考課吏理,皆蒙垂意聽納。嶺南節(jié)度使楊于陵為監(jiān)軍許遂振所誣,詔授冗官。始日: 以一中人罪藩臣,不可! ”請授吏部侍郎。嚴綬在太原,其政事一出監(jiān)軍李輔光,始劾其懦,以李鄢代之。建中初定兩稅,厘定常賦,而物重錢輕,其后輕重相反,民輸率一倍其初,故賦益苛,民重困。及始為相,奏請禁之,自是民少息矣。始雖年少,驟居相位,而器局峻整,雖大僚前造請,不敢干以私。諫官言時政得失,舊事,操權者多不悅其舉職。始在中書,有獨孤郁、李正辭、嚴休復自拾遺轉補闕,及參謝之際,始廷讓之曰: 獨孤與李二補闕孜孜獻納,嚴補闕官業(yè),或異于斯。 ”休復驚怒而退。始在翰林,舉李絳、崔群同掌密命,及在相位,用韋貫之、裴度知制誥,擢李夷簡為御史中丞,其后維踵入相,成著名跡。史臣日:裴始精鑒默識,舉賢任能,輔弼王道。所謂經緯之臣其此之謂乎?(節(jié)選自《舊唐書裴傳》,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自非登朝官/不問品秩/并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館請登朝官/入館者并為修撰/非登朝官/并為直史館/仍永為常式/B.自非登朝官/不問品秩/并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館請登朝官入館者/并為修撰/非登朝官/并為直史館/仍永為常式/C.自非登朝官/不問品秩/并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館請登朝官/入館者并撰/非登朝官/并為直史館/仍永為常式/D.自非登朝官/不問品秩/并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館請登朝官入館者/并為修撰/非登朝官/并為直史館/仍永為常式/(2)下列對文中加下劃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對策,古代考試取士,把問題寫在簡策上,讓應試者對答皇帝有關政事、經義的策問。B.課”即考核,朝廷對官吏的政績進行考核評價,以督促他們完成職務工作。C.監(jiān)軍”為唐代監(jiān)督軍隊的官職;從文中看,監(jiān)軍一職由中正公允的人擔任。D.諫官,古代掌管規(guī)諫、對君主的過失直言規(guī)勸的官,如唐朝的左拾遺、宋代的諫議大夫等官職。(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裴士自品性正直,行事堅守原則。他入朝任職后,吏部侍郎鄭瑁瑜請他主持考核詞判,他不接受人們的請托,在考核時力求發(fā)現(xiàn)真正的人才。B.裴士自慧眼識人,舉薦優(yōu)秀人才。他向李吉甫推薦的三十余人,大都得到了任用,裴士自這一推薦獲得當時人們的稱贊。C裴士自忠君愛民,政績卓著。憲宗平定蜀亂,裴士自參與各種機密事務,深得皇帝信任;又為民請命,廢止不合理政策,為百姓減負。D.裴士自特立獨行,貶抑庸劣。一般掌權者不喜歡提升諫官的官職,裴士自卻截然相反,他贊美孜孜進諫的人,而對不認真履職者則子以批評。(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吉甫落魄遠地,更十年始相天子,后進人物,罕所接識。驟居相位,而器局峻整,雖大僚前輩造請,不敢干以私?!敬鸢浮浚?)BCB4)①我被流放到遠方,經歷十多年才能(擔任宰相)輔佐皇帝,近年來擢拔升遷的人物,很少有我結交認識的。②裴垍迅速躍居相位,但器度嚴肅莊重,即使大官、前輩前來見他,也不敢用私事來求他。【解析】【分析】(1)本題依據(jù)原文推斷,“校理”是官職名,不是動詞,其后不能帶賓語,且做“為”的賓語,所以應在“校理”和“其余”之間斷開,由此排除 A、D兩項?!暗浅倥c“非登朝官”形成對比,“并為修撰”和“并為直史館 ”句式相同,所以“并為修撰”前應斷開,據(jù)此排除C項。故選B。C項,“監(jiān)軍一職由中正公允的人擔任”說法不正確,唐玄宗始以宦民為監(jiān)軍。中唐以后,出監(jiān)諸鎮(zhèn),與統(tǒng)帥分庭抗禮。明代以御史或宦官為監(jiān)軍,專掌功罪,賞罰的稽核。故選 C。B項,“裴垍這一推薦獲得當時人們的稱贊 ”說法不正確,原文中說的是李吉甫請裴垍替自己舉薦人才,李吉甫任用之后,“天下翕然稱吉甫得人 ”,可見當時人們稱贊的是李吉甫知人善任,而不是“裴垍這一推薦 ”,選項張冠李戴。故選 B。(4)本題要翻譯到如下關鍵詞:第①句:“落魄”,(被)流放;“更”,經歷;“始”,才;“進”,擢拔升遷;“罕”,很少。第 ②句:“驟”,快速,急速,疾速,迅速;“雖”,即使;“干”求,求取;故答案為:⑴B;⑵C;⑶B;⑷①我被流放到遠方,經歷十多年才能(擔任宰相)輔佐皇帝,近年來擢拔升遷的人物,很少有我結交認識的。②裴垍迅速躍居相位,但器度嚴肅莊重,即使大官、前輩前來見他,也不敢用私事來求他?!军c評】(1)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斷句、標點也講求一定的技巧,做題時應把握準語意,根據(jù)語法結構、邏輯規(guī)律作出判斷。解答本題應首先明白語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對語句進行斷句。(2)此題考查文化常識的識記能力。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貴在平時的積累,經常翻閱經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請教和查證。也可以分類整理,便于查詢和記憶。(3)此題考查把握文章內容要點和鑒賞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從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和關鍵詞語的誤譯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4)此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翻譯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將所要翻譯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貫后連,把握大意;其次確定考查重點,命題者在命題時從文段中選擇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識點,如詞類活用、特殊句式、重點實虛詞等,要通過審題抓住命題意圖,確定考查點;然后連綴詞義成句,直譯求“字字落實”(留、刪、換),意譯求“文從字順 ”(調、補、變);最后認真審讀檢查,書寫規(guī)范清楚。在確定文言句子中的語法現(xiàn)象全部落實到位后,做到書寫規(guī)范清晰。【參考譯文】裴垍,字弘中,是河東聞喜人。二十歲時考中進士。貞元年間,在對策中獲得第一名,被任命為美原縣尉。后被授予(任命)為監(jiān)察御史,改任殿中待御史、尚書禮部考功二員外郎。當時吏部侍郎鄭瑜請裴垍主持考核詞判,裴垍恪守正道,不接受請托,考核時都力求發(fā)現(xiàn)真才實學者。元和初年,被召入翰林院任學士。李吉甫從翰林承旨之職被任命為平章事。詔書將要下發(fā)的那天晚上,(他)對裴垍說:“宰相的職責,應該是要選拔賢良優(yōu)秀的人,如今我卻茫然不知可否。您很有識人之明,如今的杰出人才,請您對我說一說?!迸釄吶」P寫下那些人的姓名,寫了三十多人;幾個月之內,基本都被選用了,當時人們一致稱贊李吉甫知人善任。元和三年秋天,李吉甫出京鎮(zhèn)守淮南,于是(皇上)讓裴垍代替(他)任同平章事。第二年,加任監(jiān)修國史。裴垍上奏說:“登朝官(定時入朝參見皇帝之官)中五品以上的任學士,六品以下的任直學士;如果不是登朝官,不管其品級大小,一律擔任校理之職;其余的名稱全都強制取消。吏館所請的登朝官中的入館者,都擔任修撰;不是登朝官的,都擔任直史館之職。依循這些長期作為固定的制度?!痹臀迥?,(裴垍)患了中風病。憲宗大為嗟嘆惋惜。第二年,去世時,(皇帝)為他停止朝會,贈給助喪葬的物品及禮儀加等,追贈(他)為太子少博。裴垍最初擔任翰林學士任職時,正是憲宗皇帝剛剛平定蜀地的戰(zhàn)亂的時候,憲宗皇帝勵精圖治,專心理政,機密事務,全都交給裴垍辦理。裴垍做事小心謹慎,合乎皇帝的心意。裴垍主持朝政以后,他整頓法度,請求懲治不法行為,考核官員們的政績,都被皇上欣然采納。嶺南節(jié)度使楊于陵被監(jiān)軍許遂振誣陷,皇帝下詔讓他擔任閑散官職。裴垍說:“因為一個宦官而得罪朝廷重臣,這樣不可以!”請求授予他吏部侍郎一職。嚴綬擔任太原太守,那里的政務全部由監(jiān)軍李輔光,裴垍彈劾他(嚴綬)懦弱無能,讓李鄘代替他。建中年初定兩稅法,整頓規(guī)定固定的賦稅,但是實物更貴重,錢幣反而輕賤;后來貨幣與實物的輕重相反,百姓的支出比最初增加了一倍,以往的賦稅更加嚴苛,平民百姓又陷入困境。等到裴垍做宰相后,他上奏朝廷禁止這件事,從此百姓稍微得到休息(或稍微安定)。裴垍雖然年少,剛剛當上宰相,可是他卻器度嚴峻莊重,有法度,即使權貴大官,前來見他都不敢用私事求他。言官進言時事政務的得與失,按照舊例,掌握權力的人大多不喜歡言官履行自己的職責。裴始在中書省時,拾遺獨孤郁、李正辭、嚴休復從拾遺升為補闕,到他們在朝廷上參拜答謝時,裴始在朝廷上指責嚴休復說: 獨孤郁和李正辭二人勤勉不懈,進獻忠言,嚴補闕的業(yè)績,也許和他們有所不同。嚴休復惶恐慚愧地退了下去。裴始在翰林院時,推薦李絳、崔群一同掌管機密決策,等到位居宰相,任用韋貫之、裴始擔任知制誥之職,提拔李夷簡擔任御史中丞,這些人后來都相繼擔任宰相,都有很好的名聲。史臣說:裴始精深于鑒別人才,舉賢任能,輔弼帝王踐行王道。人們所說的 經天緯地這樣的大臣”,恐怕就是他們這樣的人吧?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題。恤民亭記(明)楊守陳①輸林院之堂之西南隅有亭焉,益前入所建以備游燕之娛者。近歲院政久敞,垣宇多琪。余既視篆②,稍稍繕茸,惟亭尚完,未之及也。俄而吳民之輸庶米者麋至,余為之慮之。蓋恒歲輸者,奴伶胥隸率附勢而邀其賄,以米晝暴之衢途,為輿馬所踐,或雨潦漂之;夕斂之門虎,復為奴隸所竊無算,朝夕憂勞,累月不克入座。其苦甚矣,而莫之恤也。于是余揭榜禁奴償胥隸嚴甚,莫敢犯。暴米于亭前之小庭與院后之大庭,夕覆以葦席而不斂,晨卷席而又暴之,棲民于庭后之齋龐,用閔深嚴,輿馬、奴隸莫敢至。又幸無雨潦,不逾月而庶完,民苦乃小紓焉。嗟乎!民之苦不可勝道也。余家本農,備諳民苦,姑舉其田賦一事略言之。攙青刈禾,未及一飽,而催租之吏已至。叫囂琪突,摧窗敗扉,為之獻酒肴,奉錢帛,獲少寬假。后至者益悍,遂詈植執(zhí)縛以見官。官又植之流血,或見骨,必罄贊破產以輸之。歲兇則雖鬻子女,猶不能給。其納稅之苦若是。若夫輸稅于京者,則買舟越江淮、逾河泗以抵潞,遠數(shù)千里,帆風雨統(tǒng),月星晨夕不得寧。閘阻灘膠,進寸退尺,勢豪者又鞭撻驅逐而先之。或被盜劫其贊,或罹風惡水險,而臭厥載,計雖破家莫能償,徒號啼于川潼,甚或遂葬之魚腹。其水漕之苦若是。及川路既窮,又賃自郊而奔城,丑興亥息,馳數(shù)百里,枕土飯沙,冒塵全風雨,面黛骨柴,雖故舊莫能識?;驗楸I所劫,或驢仆車翻,委米于泥涂不可拾。其陸挽之苦若是。幸而入城,宜可慶矣,而輸庶之苦,又有如前之所云者。鳴呼!天樹君而建官,惟以為民也。今官荷君恩幸,不與民偕苦,而坐享飽暖之樂。其.所飽粒米莫非民之膏脂也胡不少憐其民而稍恤之且縱償胥隸隸椎剝之何其忍耶民易虐天難欺吾未知其終免否也。鳴呼!民乎民乎,可無恤乎?官乎官乎,可自娛乎?余欲以前所慮而行者為常法也,故名亭曰恤民”,而為記以自省,且以告后之人。(選自黃宗羲《明文?!?,有刪節(jié))[注]①楊守陳(1425-1489),字維新,寧波府堇B縣人。明景泰二年( 1451)進士,官至吏部右侍郎。②視篆;掌印視事。(1)對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余為之慮之 慮:考慮。B.累月不必克:能夠。C或被盜劫其工 貨:通資”,錢財。D.且縱奴胥隸椎剝之 椎剝:殘酷搜刮。(2)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蓋前人所建以備游燕之娛者A.蓋前人所建以備游燕之娛者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堤騎按劍面前且何謂閣子也B.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堤騎按劍面前且何謂閣子也C.天樹君而建官D.且以告后之人(3)作者為何將亭子取名為恤民亭”?請簡要分析。(4)用“/給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其所飽粒米莫非民之膏脂也胡不少憐其民而稍恤之且縱奴伶胥隸椎剝之何其忍耶民易虐天難欺吾未知其終免否也。(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余家本農,備諦民苦,姑舉其田賦一事略言之。②或為盜所劫,或驢仆車翻,委米于泥涂不可拾?!敬鸢浮?1)A⑵B(3)①百姓納稅、漕運、陸挽所遭受的艱難深深觸動了作者。 ②官吏坐享飽暖之樂,又縱容差役盤剝百姓,取名 恤民亭”意在呼吁施政官員要體恤百姓的疾苦。 ③既用來自我反思,也是為了告誡后人。(4)其所飽粒米/莫非民之膏脂也/胡不少憐其民而稍恤之/且縱奴伶胥隸椎剝之/何其忍耶/民易虐/天難欺/吾未知其終免否也。(5)①我家本是農人,完全了解百姓的艱辛,姑且舉他們繳納田賦這件事大致說說。 ②有時被盜賊劫掠,有時驢跌倒車倒翻,米丟棄在泥濘的道路上無法收拾?!窘馕觥俊痉治觥?1)A項,余為之慮之,意思是 我為他們深感憂慮 慮:憂慮,擔心。故選A。(2)A項,代詞,??…的地方/定語后置標志;B項,介詞,用、拿;C項,連詞,表并列/連詞,表修飾;D項,并且/那么。故選Bo(3)題目是,作者為何將亭子取名為 恤民亭”?請簡要分析。理解的關鍵點是 恤民”,找出體恤百姓的理由即可。結合 攙青刈禾,未及一飽,而催租之吏已至 ??…其納稅之苦若是。若夫輸稅于京者,則買舟越江淮、逾河泗以抵潞 ??…其水漕之苦若是。及川路既窮,又賃自郊而奔城??…其陸挽之苦若是",可概括出百姓納稅、漕運、陸挽所遭受的艱難深深觸動了作者”。結合今官荷君恩幸,不與民偕苦,而坐享飽暖之樂 ??…吾未知其終免否也”可概括出官吏坐享飽暖之樂,又縱容差役盤剝百姓,取名恤民亭’意在呼吁施政官員要體恤百姓的疾苦”。結合余欲以前所慮而行者為常法也,故名亭日 恤民’,而為記以自省,且以告后之人”,可概括出既用來自我反思,也是為了告誡后人(4)句子大意是:他們所飽食的每一粒米,全是民脂民膏,為什么還不稍稍憐憫他們的子民并且體恤他們呢?還放縱小吏和差役殘酷搜刮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