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人教版第四單元10短新聞兩篇【全國一等獎】_第1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第四單元10短新聞兩篇【全國一等獎】_第2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第四單元10短新聞兩篇【全國一等獎】_第3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第四單元10短新聞兩篇【全國一等獎】_第4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第四單元10短新聞兩篇【全國一等獎】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設計教學目標:1、本課目標⑴了解新聞特寫的特點和寫法。⑵學習了解本課新聞的語言特點。⑶培養(yǎng)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時事的意識和發(fā)現真善美、揭露假惡丑的社會良知,增強社會責任感。⑷引導學生培養(yǎng)獨立思考和判斷、辨?zhèn)未嬲娴男侣勊仞B(yǎng)和能力。2、本文目標⑴掌握本文主體部分按時間順序報道的特點。⑵掌握本文寫作特點、技巧及本文選材上的特色。⑶增強我們民族自豪感,同時也要從歷史角度分析中華民族的屈辱史,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重點難點:⑴學習本課新聞的語言特點。24⑵引導學生培養(yǎng)獨立思考和判斷、辨?zhèn)未嬲娴男侣勊仞B(yǎng)和能力。x⑶培養(yǎng)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時事的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k教學方法:S指導閱讀法,點撥法,討論法,分析法,歸納法。R教學過程:z一、導語:a1842年8月29日、1860年10月24日、1898年6月9日,英國侵略者用武力迫使清政府分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占據了中國的香港本島加上深圳河以南整個九龍半島及附近約200多個島嶼、約1071平方公里的地區(qū)。q1997年7月1日零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區(qū)旗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中英兩國政府香港政權交接儀式上冉冉升起,中國政府開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在被英國統(tǒng)治一百多年后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這是中華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與正義事業(yè)的勝利。1997年7月1日這一天,將作為值得人們永遠紀念的日子載入史冊。A二、引導自學U⑴自學關于新聞的有關知識S⑵自學本課的生字、生詞。m⑶學習了解《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的作者和寫作背景V(自學內容見學生所用《學案》)T二、學生閱讀課文、研討交流問題M(一)閱讀課文o(二)研讀課文并討論問題(可先自己研讀,然后小組討論交流)01、學習討論理解本文標題的特點意義A2、學習討論理清本文的內容和結構J3、學習討論體會本文的寫作特點和技巧M三、展示研討結果:z1、學生發(fā)言,展示學習研讀討論h2、學生發(fā)言,對發(fā)言內容進行補充和評價。Q3、教師點評、補充、總結討論的結果(也可讓學生總結)=附問題答案要點:=1、(本文標題的特點意義)記錄香港回歸的報道很多,這篇消息卻獨勝一籌,僅從標題上就可見一斑。本文的題目是“別了,‘不列顛尼亞’”,我們看到了“不列顛尼亞”號在中國人的目光中,漸漸消失在茫茫的海面,而在另一面,讀者看到了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tǒng)治宣告終結,中國歷史上屈辱的一段終被洗雪,傳遞出中華民族在這種特定歷史時刻的自豪感,同時,此刻所傳遞的情緒又是復雜和深沉的。標題寓虛境于實境,獨具匠心又了無痕跡。2、(本文的內容和結構)全文共11個自然段,按照新聞的結構可分為導語和主體兩部分。導語(第1自然段),介紹背景、事件結果:在一句話中,讓讀者清楚地了解其事件發(fā)生的背景和結果。本導語照應標題,是全文的中心內容。主體部分按時間順序來報道。第1層(第2~4段),港督告別儀式(第一次降旗)第2層(第5~7段),添馬艦東廣場告別儀式(第二次降旗)第3層(第8~9段),中英香港交接儀式(降旗與升旗)第4層(第10~11段),“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最后一段是一段補充說明文字。3、(寫作特點和技巧)⑴本文的取材特色:定格歷史的瞬間《別了,“不列顛尼亞”》的作者一個個重大場面的一瞬間,巧妙地將一個個鏡頭組接起來,既準確生動又色彩明快地再現了這一歷史時刻的真情實景。⑵本文巧妙地借助現場景物寓意抒情。⑶通過精辟、凝煉的點晴之筆與現場事實深厚內涵的對比去引發(fā)讀者的聯想。四、布置作業(yè):1、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三題2、課外閱讀有關香港問題的資料,觀看香港回歸的影像。課后反思:22737798組長簽字:《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案設計教學目標:1、本課目標⑴了解新聞特寫的特點和寫法。⑵學習本課新聞的語言特點。⑶培養(yǎng)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時事的意識和發(fā)現真善美、揭露假惡丑的社會良知,增強社會責任感。⑷引導學生培養(yǎng)獨立思考和判斷、辨?zhèn)未嬲娴男侣勊仞B(yǎng)和能力。2、本文目標⑴學習情感性新聞的特點及寫法。⑵學習本文在客觀描述事實的同時,又運用多種手法將自己的心理感受細致的表現出來的方法。⑶認清法西斯的罪惡,宣傳世界和平。22737798重點難點:⑴學習本課新聞的語言特點。⑵引導學生培養(yǎng)獨立思考和判斷、辨?zhèn)未嬲娴男侣勊仞B(yǎng)和能力。⑶培養(yǎng)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時事的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教學方法:指導閱讀法,點撥法,討論法,分析法,歸納法。教學過程:一、導語:二戰(zhàn)時納粹設立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壁壘森嚴,四周電網密布,內設哨所看臺、絞形架、毒氣殺人浴室和焚尸爐,是第三帝國---納粹德國最大的滅絕營。約有400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猶太人在此慘遭殺戳。奧斯維辛是納粹德國犯下逃天大罪的歷史見證。1947年7月,波蘭政府把奧斯威辛集中營改為殉難者紀念館,展出揭露希特勒黨衛(wèi)軍在集中營犯下的種種罪行的實證和圖片,包括他們從囚徒身上掠奪的財物,以及囚徒在集中營進行地下斗爭的各種實物和資料。為了使這罪惡的行徑不再重演,讓后人記住這段歷史。二、引導自學⑴自學關于新聞的有關知識⑵自學本課的生字、生詞。⑶學習了解《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的作者和寫作背景22737798自學內容見學生所用《學案》二、學生閱讀課文、研討交流問題(一)閱讀課文(二)研讀課文并討論問題(可先自己研讀,然后小組討論交流)1、學習討論理解本文標題的特點意義2、學習討論理清本文的內容和結構227377983、學習討論體會本文的寫作特點和技巧三、展示研討結果:1、學生發(fā)言,展示學習研讀討論2、學生發(fā)言,對發(fā)言內容進行補充和評價。3、教師點評、補充、總結討論的結果(也可讓學生總結)附問題答案要點:1、(本文標題的特點意義)本文的題目非常醒目,“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沒有新聞還寫什么?這不能不讓讀者產生疑問,懷著好奇心讀下去。本文不是屬于寫事態(tài)類的新聞,而是屬于寫情感類的新聞,本文主要想通過寫奧斯維辛,表現人們對法西斯罪行的仇恨,對死難者的悼念,表達希望世界和平的主題。2、(本文的內容和結構)全文可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新聞的導語部分。導語部分,一方面寫出了奧斯維辛的現狀,一方面又寫出了作者的情感色彩,這里過去的人間地獄,現在已成為人們悼念死者的地方。新聞一開始,就把這種情感定格在了對死者的悼念,對法西斯的痛恨上。第二部分(第6~16段),新聞的主體部分。這一部分整體上按照參觀的順序去寫。寫了參觀的過程、感受,揭露了滅絕人性的兇殘和難以饒恕的罪惡,表現了參觀者的苦痛與憤恨。3、(寫作特點和技巧)⑴題目更加出奇制勝,引人注目。⑵強烈的情感色彩。記者沒有具體表述自己的感情,記者的才華不是像哲學家那樣,善于自己的抽象概括,而在于他能形象地表現出事實的狀貌,及其深層的感情意蘊,讓讀者從報道中引出自己的結論,產生自己的體驗。這篇新聞所以感人,成為新聞名篇,正是文章所傳遞的情感性信息,產生了持續(xù)性的感染人的力量。這種情感滲透在人物形象活動的描寫之中,飽含在字里行間,并在景物的烘托中,表達了人們對于法西斯暴行的強烈憤慨,對于和平美好生活的熱烈向往,這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①記者訪問這里的目的自不在于報道事態(tài),而在于激起人們對死難者的悼念,對暴行者的憎恨,以表達世界和平的主題。為此,情感性信息和認識性信息就有特別重要的意義。②本文在客觀描述事實的同時,又運用了多種修辭、象征、對比的手法用帶有散文的筆調,將自己的心理感受細致的表現出來,從而和讀者發(fā)生情感的共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