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中國古代行政概述演示教學_第1頁
第三講-中國古代行政概述演示教學_第2頁
第三講-中國古代行政概述演示教學_第3頁
第三講-中國古代行政概述演示教學_第4頁
第三講-中國古代行政概述演示教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行政史第三講中國(zhōnɡɡuó)古代行政管理概述第一頁,共45頁。中國古代(gǔdài)的國家,經(jīng)歷了和兩個階段。(奴隸主專政(zhuānzhèng)封建主專政(zhuānzhèng))中國(zhōnɡɡuó)古代行政管理體制的特點:行政管理權高度集中于君主一人之手,是一種個人獨裁的管理體制。一、中國古代行政管理的特色第二頁,共45頁。行政管理是從屬于政治的,也就是說,國家的國體、政體以及其他一些根本制度對行政管理起著決定性的制約作用。

夏朝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初創(chuàng)時期,商王朝是奴隸社會的發(fā)展時期,周朝是我國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把中國奴隸制社會發(fā)展到極盛。夏朝的行政管理體現(xiàn)出由原始社會部落聯(lián)盟的原始民主管理體制向國家行政管理體制過渡的性質,遺留有較重的原始社會胎痕;商王朝時期,神權(shénquán)政治盛行,支配著國家行政管理的運行,氏族殘留的血緣關系依然是商朝進行行政管理的輔助工具;周朝將奴隸制國家的行政管理推向制度化、法律化。第三頁,共45頁。我國奴隸制時代行政管理的特色1、奴隸制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國家制度神權政治色彩最重的時期:神權政治的核心觀點是君權神授,以此證明自己統(tǒng)治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并以之配合暴力統(tǒng)治;2、等級君主制國家結構是奴隸制時期行政管理體制的又一特色;3、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家”為模式組建“家天下”王朝;4、原始民主遺風(yífēng)的殘留。第四頁,共45頁。▲在我國奴隸社會,與同被看作(kànzuò)是君主的首要職責。(祭祀(jìsì)戰(zhàn)爭)▲夏、商、周實行等級君主專制的國家結構,其王朝(wángcháo)實際上是一種國家聯(lián)盟。▲氏族社會的天然紐帶是

。(血緣關系)▲在中國,氏族社會的血緣紐帶在步入階級社會后一直被保留下來,并被后世統(tǒng)治者加以改造而得到強化,成為一直困惑中國人的四大繩索之一—

。(族權)▲中國奴隸社會以原始社會父系大家庭為模式組織政府與王朝,政權系統(tǒng)與宗法系統(tǒng)緊密結合,行政制度帶有濃厚的宗族血緣性質。第五頁,共45頁。中國(zhōnɡɡuó)奴隸社會行政管理體制宗族血緣性質的三個表現(xiàn):一是父系家長制為君主專制提供了原型;二是以父系大家庭為模式組建政府:家室與政府沒有嚴格區(qū)分開來,表現(xiàn)出政府與父系大家庭的雙重職能,宗法管理與行政管理相互補充,使商周奴隸制國家很象是一個家庭的擴大;三是以“家天下”觀念進行統(tǒng)治:宗法制度是在父家長制基礎上不斷擴大和發(fā)展起來的,是我國奴隸制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這種層層相屬的宗法關系,使族權與政權合一,政權結構與宗法系列一體化,大小貴族成為政府各級官員,國家機構實為宗族的擴大。第六頁,共45頁。觀點:在專制國家,各級官員貴族處于不同的等級階梯上,享有不同的政治地位和經(jīng)濟(jīngjì)特權。在專制政治下,各級官吏具有層層相屬的宗法關系,使族權與政權合一,政權結構與宗法系列一體化,大小貴族成為政府各級官員,國家機構實為宗族的擴大。在專制政治下,家族統(tǒng)治是由專制政治的本質特征所派生出來的一個必然現(xiàn)象,在專制政治的最高權力樞紐,家室與政府沒有嚴格區(qū)分開來,表現(xiàn)出政府與統(tǒng)治集團大家族的雙重職能,宗法家族管理與政治統(tǒng)治相互補充,使專制國家實為統(tǒng)治集團大家庭或大家族的擴大。第七頁,共45頁。我國奴隸社會行政管理體制原始民主遺風的表現(xiàn):1、原始部落時代民主議事的遺風仍在商周的會議制度中有所反映(fǎnyìng);2、夏、商、周三代都十分重視民情與輿論,設采風之官,實行納諫制度。第八頁,共45頁。中國封建社會(fēngjiànshèhuì)始于,止于1840年鴉片戰(zhàn)爭。戰(zhàn)國時期的變法運動使各國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政體制(tǐzhì)度化和系統(tǒng)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行政體制(tǐzhì)具有過渡性質,是隋唐行政體制(tǐzhì)的先聲,是秦漢三公列卿制向隋唐三省六部制演化的一種過渡行政體制(tǐzhì)。(戰(zhàn)國(Zhànguó))三省六部制始于

朝。(隋)三省六部制的確立標志著國家行政體制的成熟和定型。第九頁,共45頁。

唐朝行政體制還有一個特點,即趨于法律化,有著名的行政法規(guī)《唐六典》。五代兩宋政府在行政體制上將唐制略加損益,在中央形成二府三司制的新格局,在地方上采取(cǎiqǔ)分權等多種措施加強各級地方政權和各級地方官員的相互制約作用,加強了中央集權。明代廢除了宰相制度,分割省級地方官權力,到清代軍機處的設立,更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fā)展到極至的產物。第十頁,共45頁。與外國相比,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行政管理體制的特點1、中國的封建中央集權體制時間長,持續(xù)2000多年;2、政體形式單一,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政體是唯一的政體形式:西歐封建制度則呈現(xiàn)出多種政體形式,既有領主制、貴族民主制,又有等級代表君主制以及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其中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僅是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過渡形態(tài),持續(xù)時間很短;3、權力集中的程度有所差別(chābié):西歐國家的君主在實施立法、司法權時,多少會受到代表會議的制約,而中國專制君主的圣旨就是法律,任何人不得違背;在財政權上,西歐專制君主從未取得完全征稅權,而在中國,“中外之財,皆在陛下府庫”;第十一頁,共45頁。4、思想控制方法不同:在西歐,意識形態(tài)領域由神職人員即教會來掌握,而中國的專制皇帝自稱天子,說明其權力直接來自上帝,無須神職人員充當中介,倒是神職人員反而將皇帝視為精神領袖;5、中國封建社會從一開始就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對官吏的選拔、任用、俸祿(fènglù)、考評、退休等嚴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這樣一套以文官為主的專業(yè)化的職業(yè)官僚體系乃是中國封建社會國家管理體制上的一大特色。第十二頁,共45頁。與奴隸社會相比,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行政管理體制的特點1、形成了大統(tǒng)一王朝的中央集權體制:夏、商、周實行的是分封制,各級封君的專制權力在空間范圍上受到限制,秦代以后,以郡縣制取代(qǔdài)了分封制,秦漢以后諸中央王朝的專制皇權較夏商周三代的專制王權強大得多;2、神權政治色彩淡化;3、法制日趨完備。第十三頁,共45頁。填空(tiánkòng):夏、商、周時期輔助君主的公卿,其職位一般是世襲的,君主很少有選擇的余地。夏商周時期,神權政治色彩最為濃烈,神權的體現(xiàn)者在國家機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君主的一切決策都以占卜的形式(xíngshì)出現(xiàn),選擇優(yōu)秀的巫史擔任輔佐,成為君主賢明的主要標志。體例嚴謹?shù)姆饨ㄐ姓ǖ洹丁窐酥局姓芾碲呌谥贫然⒎苫?;《明會典》較之《唐六典》,內容更加豐富、規(guī)定更加具體,是封建行政管理法律化達到一個新高度的重要標志;《清會典》成為中國封建行政立法的總匯,達到了封建時代行政法的最完備(wánbèi)程度。巫史

春秋戰(zhàn)國之時,各國相繼頒行成文法,以

國李悝所作《

》最為著名,集春秋后期以來各國立法之大成。

(魏法經(jīng))

(唐六典)

第十四頁,共45頁。為什么古代中國的法制無法達到法治的水平1、從立法上看,在君主專制政體下,既無行使立法權的機關,也無一定的立法程序,專制君主的意志、命令、指示就是法令,即專制君主擁有制訂法律的最高立法權,不僅如此,他還可以改變或不執(zhí)行法律,其自然凌駕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約束,更不受法律制裁。專制君主在行政體制變革過程中的立法建制都是圍繞著強化君主個人專制權力的中軸線進行的;2、從行政管理上看,在中國古代,要發(fā)揮制度與法律的作用,關鍵在于選才任官,只強調好的官吏對執(zhí)行法律制度的重要性,而不注意(zhùyì)法律制度對官員執(zhí)法行為的監(jiān)督和約束,這從本質上說依然是一種“人治”。第十五頁,共45頁。觀點:在專制政治下,現(xiàn)代專制國家雖有行使立法權的機關,也一定的立法程序,但專制獨裁者的個人意志、命令、指示就是法令,即最高統(tǒng)治者擁有制訂法律的最高立法權,不僅如此,他還可以(kěyǐ)改變或不執(zhí)行法律,其自然凌駕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約束,更不受法律制裁。最高統(tǒng)治者在行政體制變革過程中的立法建制都是圍繞著強化統(tǒng)治者個人專制權力的中軸線進行的。第十六頁,共45頁。填空:夏代的行政管理體制是由原始民主管理體制發(fā)展而來的,從夏代開始的中國奴隸制國家是通過對舊的氏族機構的改造而產生的,而不是象希臘、羅馬(luómǎ)那樣通過破壞、取代舊的氏族機關而建立新的國家機構。夏商周三個王朝都是在改造部落聯(lián)盟的軍事民主制基礎上建立起等級君主專制的國家組織形式。觀點:專制國家是代表統(tǒng)治階級利益鎮(zhèn)壓被統(tǒng)治階級反抗的工具。第十七頁,共45頁。決定專制國家組織形式的主要因素:專制國家作為代表統(tǒng)治階級利益鎮(zhèn)壓被統(tǒng)治階級反抗的工具,國家的具體組織形式?jīng)Q定于以下兩個(liǎnɡɡè)因素:一是國家必須依據(jù)被統(tǒng)治階級的狀況及其反抗的程度確定自己的暴力組織形式;二是必須依據(jù)統(tǒng)治階級的內部結構以及各階層的利益來確定國家的組織形式,以便在最大限度內集中統(tǒng)治階級的力量鎮(zhèn)壓被統(tǒng)治階級。第十八頁,共45頁。推動中國封建社會行政管理體制演變和發(fā)展的動力來自(láizì)其內部的矛盾。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專制政體的矛盾主要有二:一是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即皇權與相權之爭);二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jù)的矛盾。正是這兩對矛盾牽動著封建行政體制的運行,促使統(tǒng)治集團內部不斷進行權力的再分配,其中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在中國封建社會皇權與相權之爭中,從總的發(fā)展趨勢看,皇權朝著擴大并膨脹的方向發(fā)展,相權則一步步縮小,直至明清時,宰相制度被消滅。第十九頁,共45頁。中國封建社會皇權削弱(xuēruò)相權的兩種方式:1、用更替輔佐機構來削弱(xuēruò)相權:當宰相權力對皇權產生威脅時,皇帝便將一部分權力從宰相手中收回,交給近侍文秘人員,由近侍人員逐漸演化而成的新宰相機關頂替原有的宰相機構。當新的宰相機關權力過大時,又再一次重復這一過程。如東漢尚書臺頂替西漢三公宰相,中書門下頂替尚書臺,翰林院削奪中書門下,樞密使削奪翰林院等;2、使宰相職權分散化:如由西漢初年的丞相制變?yōu)槿紫嘀?,由尚書臺制變?yōu)槿》止す餐瑳Q策制等。第二十頁,共45頁。秦漢三公九卿制下,丞相不過是皇帝大家庭的管家,列聊所管事務中宮務遠多于社會公共事務,他們不過是分工辦理宮廷庶務的聽差。秦漢時期的社會公共事務并非由列卿這些朝廷大臣去辦理,而是由丞相辟除諸曹去完成,這造成丞相權力越來越大,于是皇帝便用尚書臺分曹理事(lǐshì)的辦法來削奪相府對國家庶務的管理,逐漸形成隋唐尚書都省管理下的六部二十四司,掌握政令性的庶務,而原有九卿(九寺)地位下降,側重于事務性庶務。唐朝中期以后,皇帝為直接控制國家庶務,便用使職差遣制架空各職能機構,造成庶務管理的隨意性與混亂。宋神宗改制后,六部、監(jiān)寺的職權得以恢復。明代實行內閣制后,六部職權進一步上升。第二十一頁,共45頁。中國封建社會地方政府的構成中國封建社會地方政府可劃分為三個部分:一為具有半自治性質的保甲鄉(xiāng)里的鄉(xiāng)治組織;二為執(zhí)行地方政務的基本組織,即縣和縣以上作為(zuòwéi)地方政權中堅的行政組織,如秦漢之郡、隋唐宋元之州、明清之府;三為連接中央與地方的中介組織,如漢之州、隋唐之道、宋之路、元明清之行省。第二十二頁,共45頁。中國封建社會中央政府怎樣加強(jiāqiáng)對地方政權的控制中國封建社會一直存在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jù)的矛盾,但總的趨勢是中央對地方集權的一步步深化,其手段主要有兩種:1、通過任命職小位低的監(jiān)察官員對地方官員實施監(jiān)控:如漢代之州刺史,但刺史很快就變成郡縣官員之上的集軍政大權于一身的州牧,形成東漢末年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地方割據(jù);2、二是實行分權制:如隋唐時期道區(qū)的設置,宋代路的區(qū)劃仍采用分權制,設轉運(zhuǎnyùn)、控刑、控舉、經(jīng)略四監(jiān)司,達到中央控制地方的目的,這一制度一直為明清兩代所沿用。觀點:監(jiān)察機構是專制國家的重要國家機器,在專制社會里,監(jiān)察機構主要是作為專制統(tǒng)治者加強專制統(tǒng)治的工具。第二十三頁,共45頁。中國封建社會監(jiān)察制度(zhìdù)的演變1、秦漢時期,丞相以下各級行政官員分權較多,因此,除劃歸皇帝系統(tǒng)的以御史中丞為首的監(jiān)察官外,各層級都有自己的監(jiān)察部門;2、到魏晉南北朝以后,各行政層級的行政監(jiān)察權萎縮,主要監(jiān)察權集中于以御史中丞為核心的御史臺,并明確規(guī)定御史臺為皇帝的耳目機關(jīguān);3、明清時期又改御史臺為都察院負責監(jiān)督京官,設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負責監(jiān)察地方,又設六科給事中負責監(jiān)察六部,三方面監(jiān)察官在皇權之下又互相彼此監(jiān)臨。中國封建社會監(jiān)察制度的發(fā)展和演變是和專制皇權的逐漸強化的過程相適應的。第二十四頁,共45頁?;蕶嗯c相權的矛盾怎樣推動中國封建社會(fēngjiànshèhuì)行政管理體制的演變1、皇權與相權的矛盾直接決定了中樞體制的變更,是宰相制度發(fā)展演變,直至廢除的根本原因,宰相制度的廢除正是這一矛盾發(fā)展的最終結局;2、皇權與相權的矛盾還間接地影響到中央職能機構的變遷,其矛盾斗爭的結局,即專制皇權的強化也使主要作為皇帝(huángdì)耳目的監(jiān)察機構隨之演變和發(fā)展。第二十五頁,共45頁。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jù)的矛盾怎樣推動中國封建社會行政管理體制的變更(biàngēng)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jù)之間的矛盾決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地方行政體制的變更(biàngēng)。第二十六頁,共45頁。削弱(xuēruò)社會震蕩、保持社會穩(wěn)定的幾大因素1、中國封建社會所形成的一套管理官員的制度是中央集權體制得以延續(xù)和在遭到破壞后得以再生的組織保證;2、監(jiān)察機關的人事監(jiān)督有利于封建國家肌體的健全;3、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行政管理體制中存在著調節(jié)君主專制弊端的機制,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1)一是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盡可能促使皇帝正確決策的制度,即林栗所說的“人主蒞權、大臣審權、爭臣議權”;2)二是為防止皇權的濫用,中國封建社會還有一些其他的辦法:①通過教育提高君主的素質:從漢代起就有儒生給皇帝和太子講授經(jīng)典的制度;②通過神權來抑制君權:大臣可以利用災變向失道的皇帝提出意見;③大臣可利用皇帝生前上“尊號”,死后加“謚號”或“廟號”的尊褒貶抑來對皇帝造成心理壓力,促使其刷新政治(zhèngzhì);④開國皇帝所制定的一些制度對后世君主往往有較大的防微杜漸作用,也可以被用來充當大臣制止皇帝越軌行為的工具。第二十七頁,共45頁。怎樣(zěnyàng)看待專制國家的官員管理制度專制國家官員的管理制度與中央集權管理體制的需要相適應,服從和服務于專制統(tǒng)治集團的政治利益和經(jīng)濟利益,這一套管理制度既控制官員本身,更為專制統(tǒng)治服務,專制統(tǒng)治者以之來調節(jié)社會各階級、階層的矛盾,協(xié)調整合統(tǒng)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弱化社會內部的摩擦,使官僚隊伍按專制統(tǒng)治的要求形成合力,最終為統(tǒng)治集團的利益服務,是專制統(tǒng)治集團謀取自身利益、鞏固自身利益的重要(zhòngyào)工具。在專制國家,監(jiān)察機構和監(jiān)察官員實質上只是最高統(tǒng)治者的耳目機關而已,為當權派打擊異己、監(jiān)察百姓服務。第二十八頁,共45頁。我國封建社會(fēngjiànshèhuì)官員管理制度在結構上的三大構成1、官員的錄用管理:除實行九品中正制的魏晉時期外,編戶齊民的子弟均有通過公平競爭進入仕途的機會,此外還有通過任子(門蔭)、訾選、行伍(hángwǔ)(軍功)、流外入流、入幕等方式讓不同行業(yè)、不同利益的人群也有當官的機會;2、官員的行為管理:在官員的獎懲黜陟上,既有論功行賞、按能力升遷的考績獎陟制度,又有按年資提拔、論親疏獎陟的保障制度,為防止地方官員與地方豪強結黨營私,歷代政府都采用回避制度以確保中央政令得以暢通;3、官員待遇的管理:既有劃分等級的品秩、勛爵制度,以照顧具有不同資歷、功勞和血統(tǒng)關系的人,又有分配利益的散官制度和滿足管理要求的職事官制度。

第二十九頁,共45頁。怎樣(zěnyàng)看待專制國家的監(jiān)察制度在專制國家里,監(jiān)察制度是一種具有雙重(shuāngchóng)職能的特殊制度,既是獨裁者加強專制統(tǒng)治的工具,體現(xiàn)的是獨裁者個人的意志,此乃專制國家監(jiān)察制度的主導方面。同時也應看到監(jiān)察制度又是統(tǒng)治集團維護自身法制、進行自我調節(jié)的機關,反映的是整個統(tǒng)治集團的利益。從這個意義上講,監(jiān)察機構當是整個官僚系統(tǒng)的去污劑,彈劾不法官吏有利于政權的穩(wěn)定,加強職官監(jiān)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對選官、任官和官吏考核的監(jiān)督則有利于提高官員隊伍的素質。第三十頁,共45頁。中國的尊號(zūnhào)系統(tǒng)尊號一般在皇帝在世之時便開始有群臣上請,并不斷加長。如唐玄宗的尊號是“開元天地天寶圣文神武孝德應道皇帝”,宋太祖為“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太后相應的也有類似的號,名為徽號,如慈禧的徽號就是“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圣母皇太后”。由于尊號太長,所以平民百姓很少稱呼皇帝的尊號。謚號是帝王死后所上,后世對于歷史上帝王的評判。如漢武帝、漢靈帝、隋煬帝之類即是稱謚號。但后期謚號也越發(fā)冗長而失其本,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謚號為:“承天廣運圣德(shènɡdé)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yè)高皇帝”。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宗廟中的稱號。廟號必須是有重大貢獻的皇帝才配享有廟號,比如在漢代,就只有少數(shù)幾個皇帝能夠稱得上“宗”、“祖”。到了后世,幾乎后世的皇帝幾乎都有廟號,比如唐代諸帝,除了高祖之外,無帝不“宗”。由于廟號相對簡潔,所以后世大都稱廟號。第三十一頁,共45頁。討論:神權君權(jūnquán)相權兵權的復雜交叉問題:決定太平天國興衰成敗的關鍵性歷史事件——天京內訌究竟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是由于某些臨時因素所促成的偶發(fā)事件,還是屬于(shǔyú)無法避免的“歷史的必然”?第三十二頁,共45頁。一、當時(dàngshí)的人是怎么看的

太平天國官書《天父下凡(xiàfán)詔書二》中記載了楊秀清所說的一段話,楊秀清預感是洪會殺害功臣,清方張德堅《賊情匯纂》中,推測是大事未成,楊不致于殺洪,但楊、韋會自相殘殺。事實正是洪利用韋以殺楊。而其后果也正是自毀長城。當時的人大都有此看法:內訌難以避免。也就是說天京內訌是必然的。第三十三頁,共45頁。二、今人有不同(bùtónɡ)的看法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通過長期實踐,一個政權對于神權、君權、相權、兵權這四大權力的分配,早已形成了一種“常規(guī)模式”。凡符合這種模式的,才能(cáinéng)長治久安;與這種模式有出入的,每每造成動亂;出入太大的,就會發(fā)生內訌、分裂,導致迅速覆亡。太平天國從金田起義開始,就由于某種不得已的原因,對于四大權力的分配出現(xiàn)了很不正常的交叉關系。以后,從永安建制到定都天京,軍事上雖然一路順風,不斷地取得勝利,但是四大權利的交叉關系非但未能理順,而且越來越復雜,復雜的交叉引起了不斷的磨擦,最后必然爆發(fā)內訌。也就是說:天京內訌的必然性是由四大權力的復雜交叉所造成的。第三十四頁,共45頁。觀點: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一個政權對神權、君權、相權、兵權四大權力應該如何分配,才算是常規(guī)模式?與西方的封建時代相比,中國人對宗教的態(tài)度要淡薄得多。像西方那樣由教皇給國王加冕(jiāmiǎn)的事是不會發(fā)生的;相反的,歷史上某些佛教、道教的頭面人物卻要受皇帝之封。也就是說:神權常常要依附于君權。農民起義的隊伍開始時以神權來號召,這樣的事歷代有之。如黃巾軍崇奉太平道,方臘起義崇奉摩尼教。但那只是權宜之計,不是正常現(xiàn)象。朱元璋起初參加紅巾軍,自是白蓮教徒;但他一旦羽毛豐滿,正式建立政權,就毅然拋棄宗教迷信,斥白蓮教為“妖”而加以鎮(zhèn)壓了。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神權從來只是君權的附屬物,誰能打平天下,誰就“君權神授”,從未發(fā)生過神權凌駕于君權之上的情況。因此在四大權力之中,君權、相權、兵權是實,而神權是虛。誰掌握了君權,也就同時掌握了神權。第三十五頁,共45頁。太平天國起義之初以“天父天兄”的神權相號召,這是可行的;但是正式建立政權之后,神權不僅沒有逐漸淡化,而且不斷強化,一切信天不信人,這不但成為敵方攻擊的口實,也常常引起自己軍民的反感。由于神權君權幾乎合二為一,中國歷代封建政權最理想的常規(guī)模式是三權鼎立。如漢初的劉邦自掌神權(斬白蛇)與君權(興漢業(yè)),而以蕭何掌相權,韓信掌兵權,結果戰(zhàn)勝了雖是英雄人物卻剛愎自用的對手項羽,創(chuàng)立了四百年基業(yè),傳為千古美談。如果總結他創(chuàng)業(yè)的經(jīng)驗,除了能夠(nénggòu)放手用人之外,就是創(chuàng)立了一個四大權力妥為分配的常規(guī)模式。李世民年青有為,才能遠遠超過劉邦,在一段時間之內集神權、君權、兵權于一身,但他以尚書、中書、門下三省長官共居相職,相互配合,相互制約,后來又把兵權交給可以相信的大將。他沒有違反三權鼎立的常規(guī)模式,所以能夠(nénggòu)長治久安。第三十六頁,共45頁。趙匡胤收拾五十多年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的爛攤子,創(chuàng)立統(tǒng)一的宋王朝,也得力于他的重視文治,尊重相權,恢復了傳統(tǒng)的常規(guī)模式。所欠缺的,是他過分抓緊了兵權(bīngquán),實行一種兵不識將,將不知兵的兵將分離的軍制,削弱了自己的戰(zhàn)斗力,以至外患連綿不斷。朱元璋是元末群雄角逐中的勝利者,是個大老粗。他在建立政權之后,不讓白蓮教的神權凌駕于自己的君權之上,并且重用知識分子,尊重相權,這是很明智的做法,基本上符合于常規(guī)模式??墒谴蚱教旌?,他卻大殺功臣,廢掉宰相,實行專制。這種集三權于一身的辦法,一個精明能干的皇帝也許還能勉強應付;如果是庸懦無能的皇帝,大權就會落到太監(jiān)與近臣的手中,造成政治腐敗,民不聊生。明代的情況正是如此。第三十七頁,共45頁。太平天國的政權模式是畸形的。不僅對于神權、君權、相權、兵權未能妥為分配,而且在四大權力之間產生復雜的交叉情況,糾纏不清。1.神權過于膨脹,本來就不利于建立常規(guī)模式。2.洪秀全缺少實際斗爭經(jīng)驗,掌握(zhǎngwò)不住君權。3.對楊、蕭實力派讓步,馮云山放棄了相權。4.既有能力,又有實力的楊秀清不會滿足于只掌兵權。太平天國對于四大權力的分配模式就逐漸形成一種古所未有的畸形模式:1.神權明歸于洪,實歸于楊。2.君權雖歸于洪,已被架空。3.相權全部歸楊。4.兵權全部歸楊。這樣的模式不能使各種權力起到互相配合而又互相制約的作用,只能使被架空的洪秀全時時受制于人,使洪、楊之間事事皆可能發(fā)生磨擦,無法維持一個穩(wěn)定的局面。即使暫時勉強維持,其中不穩(wěn)的因素,也就是內訌危機,與日俱增。第三十八頁,共45頁。太平天國四大權力的復雜交叉絕不是一時的處理不當,而是長期形成的。洪、馮利用神權號召起義,這是歷代農民起義所常有的事,是可行的。但是在起義準備過程中,發(fā)生了馮被捕,洪又遠走廣東以營救的特殊情況,才出現(xiàn)了楊、蕭偽托天父、天兄下凡以團結群眾的歷史事件。這一事件確也起了穩(wěn)住陣腳的積極作用(zuòyòng),但卻帶來兩種副作用(zuòyòng):1.使神權大大膨脹,超越了“受命于天”的傳統(tǒng)的規(guī)格。2.使楊、蕭由于獲得神權而增加了實力,可以與洪、馮相抗衡。第三十九頁,共45頁。當時的紫荊山根據(jù)地,洪、馮是外來的,楊、蕭是本地的。洪、馮的手中只有宗教上的號召力量,而楊、蕭手中有群眾,有實力。天父天兄下凡事件發(fā)生之前,洪、馮享有全部神權,足以號召群眾,楊、蕭必須服從,但是天父天兄下凡事件發(fā)生之后,神權已由雙方所共有,楊、蕭實力大增,洪、馮必須作適當?shù)淖尣?,雙方的權力始能取得平衡,以利合作(hézuò)。從金田起義到永安建制,雙方一直保持相對的平衡,是由馮云山精心設計而取得的。試看他們雙方的位次。1.宗教位次:洪(天父第二子)、馮(天父第三子)、楊(天父第四子)、蕭(帝婿);2.政治位次:洪(天王)、楊(東王)、蕭(西王)、馮(南王)。第四十頁,共45頁。在四大權力中,最早出現(xiàn)交叉的是神權。洪秀全作為教主,本應掌握完整的神權,這是不應該有爭議的。可是(kěshì)出乎意外地發(fā)生了楊、蕭代天父天兄傳言的“奇跡”,洪、馮事后被迫承認。如果不承認,當時就會分裂、瓦解;承認了,雖然留下了后遺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