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課件醫(yī)師培訓總論_第1頁
健康管理課件醫(yī)師培訓總論_第2頁
健康管理課件醫(yī)師培訓總論_第3頁
健康管理課件醫(yī)師培訓總論_第4頁
健康管理課件醫(yī)師培訓總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節(jié)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也屬我國古代哲學的范疇。它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所構成。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都是這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將這五種物質的屬性和相互間的“生、克、乘、侮”規(guī)律,運用到中醫(yī)學領域,闡述人體臟腑的生理、病理及其與外在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從而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

一、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

(一)基本概念

五行學說中的“五”,指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行”,是運動變化、運行不息的意思。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五行學說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構成的,根據五行間的相互關系,并以這五種物質的特性為基礎,對自然界的事物、現(xiàn)象加以抽象、歸納、推演,用以說明物質之間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約,不斷運動變化,從而促進事物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學說。

(二)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是在古人對這五種物質樸素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推演而逐漸形成的。如:水具有滋潤、下行的特性,凡具有潤澤、寒涼、向下特性的事物或現(xiàn)象歸屬于水;火具有炎熱、向上的特性,凡具有溫熱、升騰特性的事物或現(xiàn)象歸屬于火;木具有伸展、能曲能伸的特性,凡具有升發(fā)、伸展、易動特性的事物或現(xiàn)象歸屬于木;金具有能柔能剛、變革、肅殺的特性,凡具有清靜、沉降、變革、肅殺、收斂特性的事物或現(xiàn)象歸屬于金;土具有生長、生化的特性,凡具有長養(yǎng)、變化、承載特性的事物或現(xiàn)象歸屬于土。由此可見,五行的特性雖然來源于五種物質本身,但又超越了這五種物質。所以說,醫(yī)學上的五行,已不是單純指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具體物質本身,而是五種物質不同屬性的抽象性概括。因此,它脫離了這五種物質本身的具體性質,具有更廣泛、更抽象的涵義。

(三)事物的五行歸類

五行學說對事物屬性的歸類推演,是以天人相應為指導思想,以五行為中心,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xiàn)象以及人體的臟腑組織、生理現(xiàn)象、病理變化,作了廣泛的聯(lián)系和研究,并應用直接歸類或間接推理演繹的方法,按照事物的不同性質、作用與形態(tài),分別歸屬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借以闡述人體臟腑組織之間的生理、病理的復雜關系,以及人體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1.直接歸類法事物具有與木類似的特性,該事物就被歸屬于木行;而另一事物具有與火類似的特性,就被歸屬于火行。以方位為例,中國內地東面沿海,為日出之地,富有生機,與木的升發(fā)、生長特性相類似,故將東方歸屬于木;南方氣候炎熱,植物繁茂,與火的炎上特性相類似,故歸屬于火;西部高原為日落之處,其氣肅殺,與金特性相類似,故歸屬于金;北方氣候寒冷,無霜期短,蟲類蟄伏,與水的寒涼、向下和靜藏特性相類似,故歸屬于水;中央地帶,氣候適中,長養(yǎng)萬物,統(tǒng)管四方,與土特性相類似,故歸屬于土。如以五臟為例,肝之性喜舒展而主升,故歸屬于木;心推動血液運行,溫煦全身,故歸于火;脾主運化,為機體提供營養(yǎng)物質,故歸于土;肺主宣肅而喜清潔,故歸于金;腎主水而司封藏,故歸于水。

2.間接推斷演繹法自然界有許多事物和現(xiàn)象無法以直接歸類的方法納入五行之中。因此,古人運用間接推斷演繹的方法進行推演。例如,長夏較潮濕,長夏屬土,濕與長夏密切關聯(lián),所以濕也隨長夏而被納入土;秋季氣候偏干燥,秋季屬金,燥與秋季密切關聯(lián),所以燥也隨秋季而被納入金等等。再以人體為例,肝屬木,根據中醫(yī)理論,肝與膽相表里,肝主筋,肝開竅于目,所以,膽、筋、目等便隨肝屬木而被納入木;心屬火行,心與小腸相表里,心主脈,心開竅于舌,故小腸、脈、舌等也被歸于火等等。需要強調的是,用五行特性對事物屬性進行歸類,并不是說事物屬性就是木、火、土、金、水本身。如木具有升發(fā)、伸展的特性,肝歸屬于木,是指肝具有疏通、舒展、調達、升發(fā)的特性,而且說明了肝與其他臟腑組織器官、情志及自然界多種事物或現(xiàn)象在屬性上的某些內在的聯(lián)系。當然,無論是直接歸類或是間接推演,目的是為了說明同一行中的事物或現(xiàn)象之間存在著較為密切的關系。可以說事物的五行歸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和機械性。

(四)五行的生克乘侮關系

五行學說不是靜止地、孤立地將事物歸屬于木、火、土、金、水,而是以五行之間的相生和相克關系,來探討和闡述事物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即彼此間相互協(xié)調平衡的整體性和統(tǒng)一性。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的異常制約即相乘和相侮,來探索和闡述事物之間協(xié)調失衡時的相互影響。

1.相生所謂“相生”,是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對另一行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滋生的作用。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這種相生關系依次滋生,循環(huán)無端。

在相生關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兩方面的關系,《難經》將之喻為“母”與“子”的關系。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所以,五行的相生關系,又叫“母子關系”。以火為例,生“我”者木,則木為火之母;“我”生者土,則土為火之子,以此類推。

2.相克所謂“相克”,也稱“相勝”,是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對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約束、削弱等作用?!端貑枴毭握摗分赋觯骸澳镜媒鸲ィ鸬盟鴾?,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蔽逍邢嗫说拇涡蚴牵耗究送?,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圖221)。五行這種相克關系也是往復無窮的。

在五行相克的關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我克”兩方面的關系,《內經》稱之為“所勝”與“所不勝”的關系:“克我”者為我“所不勝”,“我克”者為我“所勝”。以土為例,“克我”者木,則木為土之“所不勝”;“我克”者水,則水為土之“所勝”,以此類推。由于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克的關系,所以就五行中的任何一行來說,都存在著“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個方面的關系?!吧摇?、“我生”雖是五行中的相生,但生中有制?!翱宋摇薄ⅰ拔铱恕彪m是五行中的相克,但克中有生。相生相克是事物相互關系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fā)生和生長;沒有克,就不能維持事物在發(fā)展變化中的平衡和協(xié)調。五行之間處于相互化生、相互制約的制化調節(jié)狀態(tài),稱為“五行制化”。

所以,五行制化作為相關復雜事物內部的相互聯(lián)系和調控機制,既推動了事物的不斷運動變化和發(fā)展,又保持了事物的相對協(xié)調平衡。

3.相乘所謂相乘,即乘虛侵襲,也就是相克太過,超越了正常的制約關系。如正常情況下木克土,它們維持著相對平衡狀態(tài),當木過度亢盛,或由于土本身不足,木因土虛而乘之,木對土的克制就會超過正常水平,兩者間正常的制約關系遭到破壞。相乘與相克雖在次序上相同,但相克是五行正常的制化關系,而相乘則是正常制約關系遭到破壞而出現(xiàn)“克制太過”的異?,F(xiàn)象。

4.相侮相侮,即恃強凌弱之意。如正常情況下,金克木,當木過度亢盛,金不僅不能制約木,反而被木所克制;或由于金本身虛弱,木因其虛而反侮金。相侮的次序與相克相反。同樣,相侮與相克雖在次序上相反,但相克是五行正常的制約關系,而相侮則是正常制約關系遭到破壞而出現(xiàn)“反克”的異?,F(xiàn)象。

生克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而乘侮則是一種病理反應。

二、五行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

五行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以五行的特性來分析研究機體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五行屬性;二是以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來分析研究機體的臟腑、經絡各生理功能之間的相互關系;三是以五行之間乘侮來闡釋病理情況下的相互影響。因此,五行學說在中醫(yī)學中不僅用于理論上的闡釋,而且也具有指導臨床診療工作的實際意義。

(一)說明人體五臟的生理功能

五行學說,將人體的內臟分屬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木性曲直,枝葉條達,具有向上、向外、生長、舒展的特性;而肝也喜條達舒暢,惡抑郁遏制,肝主疏泄,所以肝屬于木。火性溫熱,其勢炎上,具有蒸騰、炎熱的氣勢;而心“稟陽氣”,所以心屬于火。土性敦厚,具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運化水谷,營養(yǎng)機體,所以說脾是氣血生化的源泉,故脾屬于土。金性清肅,收斂;而肺也具有清肅之性,肺氣具有肅降功能,所以肺屬于金。水性潤下,有寒潤、下行、閉藏的特性;而腎主閉藏,有藏精、主水等功能,所以腎屬于水。

五行學說不但將人體的組織結構分屬于五行,而且還把自然界的五氣、五味、五色、五方、五季等與人體的生理系統(tǒng)聯(lián)系起來,認為同一行的事物之間有著“同氣相求”的關系,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相關性和統(tǒng)一性。

(二)說明人體臟腑間的相互關系

五臟的功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lián)系的。中醫(yī)學不僅用五臟與五行的分屬闡明了五臟的功能特性,而且還運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論說明了臟腑生理功能的內在聯(lián)系。五臟之間既有相互滋生的關系,又有相互制約的關系。

五臟相互滋生:肝藏血以濟心之陰血,故肝生心(木生火);心陽溫煦有助脾之運化,故心生脾(火生土);脾運化精微上輸于肺,故脾生肺(土生金);肺金清肅下行以助腎納氣、主水,故肺生腎(金生水);腎藏精以滋養(yǎng)肝之陰血,故腎生肝(水生木)等。

五臟相互制約:肝之疏泄可以疏達脾氣,令其不致壅塞,以助脾之運化,故肝制約脾(木克土);脾之健運可以防止腎水泛濫,故脾制約腎(土克水);腎水滋潤上乘可防心火之亢烈,故腎制約心(水克火);心陽溫煦可防止肺金清肅太過,故心制約肺(火克金);肺的肅降可防止肝之升發(fā)太過,故肺制約肝(金克木)等。

(三)說明人體臟腑間的病理影響

五行學說也用以說明在病理情況下臟腑間的相互影響。如本臟之病可以傳至他臟,他臟之病也可傳至本臟。中醫(yī)學把這種臟腑間病理上的影響稱為傳變。以五行學說來說明五臟疾病的傳變,可以分為母子(亦稱相生)關系的傳變和乘侮(亦稱相克)關系的傳變。

1.相生(母子)關系的傳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兩個方面。

(1)母病及子:是指疾病的傳變從母臟傳及子臟。如腎屬水,肝屬木,水能生木,故腎為母臟,肝為子臟,若腎病及肝,即是母病及子。臨床上常見的“水不涵木”,就屬母病及子的范圍。這是由于機體腎水不足,不能滋養(yǎng)肝木,從而形成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所致。(2)子病犯母:又稱“子盜母氣”,是指疾病的傳變從子臟傳及母臟。如肝屬木,心屬火,木能生火,故肝為母臟,心為子臟。心病及肝,即是子病犯母。臨床上常見的心肝火旺,就屬于子病犯母的范圍。這是由于心火旺,累及肝臟,引動肝火,從而形成心肝火旺。

2.乘侮(相克)關系的傳變包括相乘和相侮(即反侮)兩個方面。

(1)相乘是相克太過為?。合嗫颂^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由于一方的力量過強,而致被克的一方受到過分克伐;另一種是由于被克的一方本身虛弱,不能承受對方的克伐,從而出現(xiàn)克伐太過的病理現(xiàn)象。如以木和土的相克關系而言,前者稱為“木乘土”,后者稱為“土虛木乘”。這兩類相克太過的原因雖然不同,但其結果均可導致一方太過和一方不及。臨床上常見的肝氣橫逆犯胃、犯脾,均屬于相乘致病的范圍。

(2)相侮即反克而致?。合辔曛虏∫灿袃煞N情況:一種是由于一方太盛,不僅不受克己的一方所克制,而且對克己的一方進行反克;另一種是由于一方的虛弱,喪失克制對方的能力,反而受到被克一方的克制,從而也導致反克的病理現(xiàn)象。這兩種相侮的原因雖然各不相同,但其結果都是一方不足和一方太過。臨床上常見的“木火刑金”肝火犯肺,就屬于反克的病理變化。

(四)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當內臟病變導致功能紊亂和相互關系失調時,可以反映到體表相應的組織器官,出現(xiàn)色澤、聲音、形態(tài)、脈象等多方面的異常變化。正如《靈樞·本臟》篇所說:“有諸內者必形諸外?!币虼耍R床上可以在望、聞、問、切四診收集資料的基礎上,根據五行歸屬及生克乘侮變化規(guī)律對病情作出判斷。如病人面色青灰,兩脅疼痛,脈弦,提示可能與肝病有關;若病人面見赤色,口干口苦,或口舌糜爛,脈象洪數,多是心火亢盛所致;本是脾虛之人,面色萎黃,四肢倦怠,腹脹便溏,又兼見面色帶青,脈弦,多是由于肝木乘土所致;而心病病人,若面見黑色,多是水乘火所致等。

正是由于疾病的發(fā)生與臟腑功能失常有關,并使臟腑間生克制化關系異常導致疾病的傳變,所以根據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規(guī)律,可以指導臨床治療,通過調整臟腑間的相互關系達到控制疾病傳變的目的。具體運用有以下兩個方面:

1.控制疾病的傳變在病變的過程中,一臟之病??刹八K而使疾病發(fā)生傳變。因此,治療時除需要對病變的臟腑進行治療、處理外,還應在五行生克制化理論指導下,調整各臟腑之間的相互關系,防止疾病的進一步傳變,并促使已病的臟腑盡快恢復。例如,肝氣太盛,常常乘犯脾土。所以,在治療肝病的同時,應注意健脾益胃,防止肝病傳脾,從而利于肝病的治療。故《難經·七十七難》中說:“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

2.確定治則和治法根據五行生克制化理論制定的治療原則和治法,通常有兩大類:

(1)根據五行相生規(guī)律確定的治療原則和具體治法,有“虛則補其母”和“實則瀉其子”兩類。

①運用“虛則補其母”治則的常見治法

●滋水涵木法:又稱滋腎養(yǎng)肝法或滋補肝腎法,即通過滋腎陰以養(yǎng)肝陰的方法。適用于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以及肝陽偏亢之證。

●培土生金法:又稱補脾養(yǎng)肺法,即通過培補脾氣以益肺氣的方法。適用于脾胃虛弱,不能滋養(yǎng)肺臟而肺虛脾弱之證。

●金水相生法:又稱補肺滋腎法或滋養(yǎng)肺腎法,即通過肺腎同治以糾正肺腎陰虛狀態(tài)的治法。適用于肺虛不能輸布津液以滋腎;或腎陰不足,精氣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腎陰虛者。

●益火補土法:又稱溫陽健脾法,即通過溫陽以補助脾胃的方法。適用于腎陽不足,無力溫煦脾陽而致脾失運化者。

②運用“實則瀉其子”治則的常見治法

●肝旺瀉心法:即通過清心火來瀉肝火的方法,適用于肝火旺盛且心火上炎的心肝火旺證。

●腎實瀉肝法:即通過清肝火來瀉相火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