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力建我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_第1頁
信力建我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_第2頁
信力建我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_第3頁
信力建我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_第4頁
信力建我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信力建我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成使知之”的斷句,歷來聚訟紛紜,影響最大的兩種為:第一,民可使由之,不成使知之。其次,民可使,由之;

不成使,知之。

假設按第一種斷句,那么其意思為:民眾可以讓他們照著我們的指引走,不成以讓他們知道為什么。照這種斷法,那么孔子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愚民”之意——老百姓只能被指引被奴役,卻不能讓他們知道為什么自己會處于這樣的地位。這種觀點,在上世紀七十年頭的“批林批孔”運動中可謂盛極一時,譬如,當年有一本署名為“北京大學哲學系一九七0級工農(nóng)兵學員”所著的《〈論語〉批注》一書中,對此就有這樣的批判:“這是孔老二獻給奴隸主的愚民政策。它充分暴露了孔老二敵視勞動人民的反動本性和畏縮勞動人民的虛弱本質(zhì)?!?/p>

不過,我們假設聯(lián)系《論語》的思想體系,就可以察覺,這種句讀和解讀,很難說這符合孔子的一貫思想。譬如,在《子路篇》中,孔子有所謂“以不教民戰(zhàn),是為棄之”的說法,其意為:驅(qū)使沒有受過訓練的民眾作戰(zhàn),那就是拋棄他們,反過來說便是要“教民”。這理應是孔子的一貫看法,翻開《論語》,例子不勝枚舉。同樣出自《子路篇》的,還有孔子與冉有的對話,表述了孔子先“富之”后“教之”的觀點。我們可以質(zhì)疑這一排序,但務必供認孔子并不看法“愚民”,即“不成使知之”,而看法“教民”。《為政篇》說得更領會:“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边@里無疑包含著“教民”的思想,在孔子看來,僅僅用刑罰治民,而不以仁德感化,是不行的,會造成民眾的“無恥”。

因此,好多人認同其次種句讀及解讀,那就是:民可,使由之;

不成,使知之。其意為:老百姓假設理解(統(tǒng)治者政策),就讓他們?nèi)?zhí)行;

假設不理解,就讓他們知道(后再去執(zhí)行)。這種解讀并非像李澤厚先生認為的那樣,如此斷句是硬用“民主”比附孔子,而只是表達了孔子在推行國家政策時的策略,那就是:為了讓一項政策得以最好貫徹實施,其手段不是霸王硬開弓;

而是在教導啟發(fā)老百姓之余,讓他們心悅誠服地采納執(zhí)行。孔子所以有這樣的看法,是由于他在“教民”中看重“君子”的作用的一貫思想——《顏淵篇》說:“君子之德,風;

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薄墩撜Z》中的“君子”一側重指有位者、執(zhí)政者,一側重指品德高尚者,有德者,這里當作前者,和“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雖令不行”的意思差不多,強調(diào)有位者的表率作用。不過《論語》更時常在“有德者”的意義上使用“君子”一詞,并著重強調(diào)他們的表率作用。我們也大可質(zhì)疑孔子的這種“偏愛”,但不能由此得出他看法“愚民”。當然,這也跟現(xiàn)代社會的“民主”不是一回事,由于他只是在看法政策執(zhí)行時的壓服教導,卻并未涉及政策制定之際的民眾參與,與現(xiàn)代民主觀念還有十萬八千里距離。

詩無達詁,法無定法,對孔子這話,我們當然還可以做我們的解讀,考慮到孔子中國第一大教導家的地位,我認為還可以將孔子這句話解讀為他的教導理念和教導方法。其含義為:人們在學習時,可以讓他們掌管學習方法自己去探索真理(“民可使由之”);

而不必直截了當把真理報告他們,讓他們被動采納(“不成使知之”)。那么,這種說法是不是過于摩登,有人為拔高孔子之嫌呢?唯唯否否。我們不妨來看看孔子一貫的教導理念和方法。

在《論語》“雍也”篇中,有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說法,其含義是講,對任何事,求知的人不如愛好的人,愛好的人不如自滿其樂的人,換言之,與其直接讓他知(讓他被動采納真理),不如激發(fā)他對真理的愛好興趣乃至激情,讓他在愛好興趣激情的推動下,自己去探索真理——這莫非不是“民可使由之不成使知之”的另一種表述?

而在《論語》“述而”篇中,孔子又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那么不復也。”對此,朱熹的解讀是:“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fā),謂達其辭。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反者,還以相證之義。復,再告也。”其意為:學習遇到難題,百思不得其解,而心生憤與悱。所謂憤,指煩悶、慌張、發(fā)怒,雖束手無策,但對積極的求知者來說,卻潛伏著拍案而起、不達目的誓不休的趨勢。孔子言“發(fā)憤忘食”就是此意。所謂悱,指惆悵、幽怨、苦痛,雖無可奈何,但對上進的求知者來說,卻蘊含著哀兵悲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傾向。這里表達的也是孔子這樣的思想:在探索真理中,務必讓探索者直接面對真理,而不是人為地告知指示,由于只有在自己痛楚的探索過程中,才可能真正接近真理,洞悉真理——““民可使由之不成使知之”!

在《探索真理,還是采納真理》一文中,我曾有言“我們社會假設夢想真理不變質(zhì)不成為其名稱的反面,唯一的選擇就是:一般民眾放棄被動接收所謂‘真理’的憑借思想,將探索真理和把握真理的天賦人權緊緊掌管在自己手中。所謂科學精神和民主思想就是不供認任何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