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要精神之儒道互補系統(tǒng)觀第一頁,共23頁。一、儒道互補的原因1、儒家需要方法,道家需要溝通。儒家:道德問學。下學而上達。需形而上的支持(哲學)。道家:“道”觀天下。相對性?!盀閷W日益,為道日損”,“悟”外需溝通。第二頁,共23頁。自然與名教王弼:名教本于自然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名教即自然第三頁,共23頁。王弼:名教本于自然萬物以自然為性,故可因而不可為也,可通而不可執(zhí)也。物有常性,而造為之,故必敗也。物有往來,而執(zhí)之,故必失矣(老子注·二十九章)曾與吏部郎裴頠談論:"圣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不說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無所不足。"王弼第四頁,共23頁。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夫稱君子者,心無措乎是非,而行不違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氣靜神虛者,心不存乎矜尚;體亮心達者,情不系於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於所欲,故能審貴賤而通物情。物情順通,故大道無違;越名任心,故是非無措也。是故言君子則以無措為主,以通物為美;言小人則以匿情為非,以違道為闕。何者?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惡;虛心無措,君子之篤行也。(釋私論)六經以抑引為主,人性以從欲為歡;抑引則違其願,從欲則得自然。然則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六經;全性之本,不須犯情之禮律。故仁義務於理偽,非養(yǎng)真之術;廉讓生於爭奪,非自然之所出也。(難自然好學論)第五頁,共23頁。郭象:名教即自然物任其性,事稱其能,各當其分,逍遙一也。(莊子注·逍遙遊)夫聖人雖在廟常之上,然其心無異于山林之中。(莊子注·逍遙遊)庖人屍祝,各安其所司;鳥獸萬物,各足於所受;帝堯許由,各靜其所遇,此乃天下之至實也。(莊子注·逍遙遊)臣妾之才而不安臣妾之任,則失矣。故知君臣上下,手足內外,乃天理自然,豈真人之所為?。ㄇf子注·齊物論)人之生也,可不服牛乘馬乎?服牛乘馬,可不穿落之乎?牛馬不辭穿絡者,天命之固當也。茍當乎天命,則雖寄之人事,而本在乎天也。(莊子注·秋水)第六頁,共23頁。2、儒需要內化,道需要外合。儒家:道德內化于自身的必然性和可行性。道家:相對性中如何保證群體的統(tǒng)一。儒學在提出道德的理想主義的同時,忽略了人的個體性。道家的以物觀物,承認人的性格的差異性,超越禮法強行規(guī)定的同一性。第七頁,共23頁。3、儒需要遠,道需要近。儒家:入世情懷。時隱是行。在生死之中考量。道家:死生為一。精神自由。第八頁,共23頁。宋明理學道以養(yǎng)生佛以修心儒以治國第九頁,共23頁。鐘曲阜、天竺、苦縣之靈,圣城千古。敷忠恕、慈悲、感應之象,祠合三家。(武當三教祠聯(lián)民國)身在玄門,意不忘顏、曾、思、孟;(儒門四賢顏淵曾參子思孟軻)心懷大道,志當學譚、馬、邱、劉。(全真四子譚處機馬丹陽邱處機劉處玄)(武當山道院聯(lián))第十頁,共23頁。二、中國的系統(tǒng)觀(一)什么是系統(tǒng)。相類或相異的事物按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lián)系,組成具有相互補充、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的整體組織。陰陽觀與五行觀第十一頁,共23頁。(二)中國古代系統(tǒng)觀中的幾種關系:
⒈循環(huán)關系五行互為循環(huán),每個元素(“行”)都是其他元素的始或終。⒉克諧關系相生相克,即五行互相依存,互相補充,互相克制。
第十二頁,共23頁。
⒊“君臣”關系(“主導關系”、“伺服”)主導元素與被主導元素之間的關系應是協(xié)調關系,而不是壓制關系,這是關乎系統(tǒng)存亡的關鍵。
中國古代系統(tǒng)觀中的幾種關系:⒋勝復關系(“平衡關系”)勝復關系是系統(tǒng)內自體的調節(jié)機制,它的功能是利用反面因素的牽制取得系統(tǒng)內部的平衡。第十三頁,共23頁。
⑴外控制系統(tǒng)的控制作用。來自系統(tǒng)外部的力量,對系統(tǒng)內的“元害”進行壓制或幫助較弱的一方恢復力量,以幫助系統(tǒng)回復到原來的秩序中。當系統(tǒng)出現無序時,保證系統(tǒng)不被瓦解的兩條途徑:⑵系統(tǒng)內自體的調節(jié)機制發(fā)揮作用。
即被壓制的一方在積聚力量后,對“元害”進行反制,這種力量叫做“復氣”。第十四頁,共23頁。(三)中國系統(tǒng)觀的特點其一、著眼于整體穩(wěn)定、協(xié)調的對立互補,以及有別有序的陰陽交感的矛盾觀。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食。《內經素問陰陽應象》第十五頁,共23頁。其二,著眼于整體的完善和連續(xù)的物極必反,生生不息的回圈運動觀。陰陽雙方,有別有序。第十六頁,共23頁。既濟未濟第十七頁,共23頁。其三,以應變?yōu)槟康?,以全體用中為要點的實踐辯證法。執(zhí)兩用中?!渡袝ご笥碇儭罚骸叭诵奈┪?,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薄墩撜Z·堯曰》:“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钡谑隧?,共23頁。
中和(中庸)∣∣
個性↙(穩(wěn)固、執(zhí)著、清高)
關系↘(變化、和諧、平凡)“方”(儒)
“圓”(道)第十九頁,共23頁。(四)實踐方法:近取諸身直觀的理性主義。(象思維)道、理、氣、心、有、無第二十頁,共23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1年中國點膠機器人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上導向單座調節(jié)閥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PET切片紡絲成套設備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黃白帶抗菌劑數據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鑄鐵浮球閥數據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茄汁沙丁魚軟罐頭數據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聚酯油氈基胎粘合劑數據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云南防火隔音板施工方案
- 2025至2030年中國直線式行鍍生產線數據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特殊螺釘數據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年廣東省春季高考英語情景交際題專項練習(含答案)
- 《恒瑞醫(yī)藥股權激勵實施方案探析綜述》6200字
- 浙江省湖州是吳興區(qū)2024年中考語文二模試卷附參考答案
- 風電設備安裝施工專項安全措施
- IQC培訓課件教學課件
- 傅佩榮論語三百講(1-300講)匯編
- 教育部《中小學校園食品安全和膳食經費管理工作指引》知識培訓
- 部編人教版語文小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主講教材解讀(集體備課)
- (2024年)師德師風學習內容教師師德師風培訓內容通用多篇
- 節(jié)后復工安全教育培訓內容【5篇】
- EN779-2012一般通風過濾器——過濾性能測定(中文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