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1 20世紀清、近代文學的研究_第1頁
緒論1 20世紀清、近代文學的研究_第2頁
緒論1 20世紀清、近代文學的研究_第3頁
緒論1 20世紀清、近代文學的研究_第4頁
緒論1 20世紀清、近代文學的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近代文學授課班級:2011級漢語言文學4-5-6班授課時間:2013-2014(2)星期三1-3節(jié)授課地點:大學城校區(qū)教學樓2—305任課教師: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謝飄云2014年2月26日緒論:20世紀清、近代文學的研究概況一、20世紀初中國學術體系的轉型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1840年林則徐組織翻譯英國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1852年魏源《海國圖志》增訂本100卷完成(為以夷攻夷而作,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作)1857年上海墨海書館創(chuàng)刊英國傳教士主編的《六合叢談》(月刊),介紹歐西1859年郭嵩燾奏請設立通譯學堂1861年馮桂芬刊行《校邠廬抗議》,其中《采西學議》指出:“今欲采西學,宜于廣東、上海設一翻譯所”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設翻譯館1879年21歲的康有為赴香港游學,從此開始研治西學,特別是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并接受其影響,逐步確立其“托古改制”的思想

1886年康有為、梁啟超在上海創(chuàng)辦大同譯書局,以翻譯日文圖書為主1895年嚴復譯英國赫胥黎《天演論》(《進化與倫理》的序言和部分章節(jié)),單行本最早由陜西味經(jīng)售書處刊行,1897年在天津《國文報》發(fā)表,產(chǎn)生巨大影響。魯迅的感受是:“原來世界上竟還有一個赫胥黎坐在書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鮮?!?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康梁流亡日本,先后創(chuàng)刊《清議報》、《新民叢報》,廣泛介紹西學在翻譯著作中以日文譯著為最從1895年——1911年翻譯日文書籍958種從1867年(江南制造局)始的近百年中翻譯外文圖書約六千多種在這過程中西方美學、文學理論著作也同步輸入。在20世紀初,亞里斯多德的《詩學》、康德的《對美感和崇高感的觀察》、培根的《論美》、黑格爾的《精神現(xiàn)象學》、《美學》、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尼采的《悲劇的誕生》、托爾斯泰的《藝術論》、別林斯基的《藝術的觀念》等一批經(jīng)典被翻譯介紹到了中國,并產(chǎn)生巨大影響。1904年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發(fā)表,標志中國以宋學、漢學和詩學評點為代表的經(jīng)史子集的傳統(tǒng)學術體系開始崩解,并為以細密、嚴謹分析為特征的西方學術體系所取代。

二、價值取向的西方化物質文明的急劇衰落,導致對傳統(tǒng)文化的全面清算,整體否定。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發(fā)起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全面檢討,其中主要集中在經(jīng)過宋明理學系統(tǒng)化了的封建宗法、專制制度與封建倫理綱常觀念、道德規(guī)范等方面。同時,則開展了對西方文化的全面學習,特別是西方資本主義的平等、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學術風氣以及個人主義的價值觀等等。1919年爆發(fā)的“五四”運動,一面高舉“德先生”(Democratic,民主)和“賽先生”(Science,科學)兩面大旗,一面則大聲疾呼“打倒孔家店”和徹底粉碎“吃人的舊禮教”,把批判傳統(tǒng)文化和接納西方文化的社會運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自此以后,確定了本世紀中國文化結構以接納西方文化為主的基本格局。這不僅是指社會生產(chǎn)方式以及經(jīng)濟制度、政治制度的改變,更主要是體現(xiàn)在社會各種觀念上的變更,尤其是傳統(tǒng)價值觀念上的變更。當時,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歐美是時代的理想國,西方文明盡善盡美,從經(jīng)濟、政治到文化,一應以歐美為榜樣。

胡適曾明確表示“我是主張全盤西化的”。1933年底當時中山大學教授陳序經(jīng)在《中國文化之出路》一文中明確聲稱“現(xiàn)在世界的趨勢,既不容許我們復反古代的文化,也不容許我們應用折衷調和的辦法,那么,今后中國文化的出路,唯有努力去跑徹底西化的途徑?!薄拔餮笪幕療o論在思想上、藝術上、科學上、政治上、教育上、宗教上、哲學上、文學上,都比中國好。就是在衣、食、住、行的生活上頭,我們也不及西洋人講究。在西洋文化里面,也可以找到中國的好處;反之,在中國的文化里未必能找出西洋的好處?!敝袊返臒o情事實是:在社會具體改革的實踐上,在文化建構的總趨勢上,一直是“西化”占據(jù)著主流的地位。因此,盡管近代,尤其是本世紀二十年代以來,有不少仁人志士努力于傳統(tǒng)文化的倡導和研究,也有不少學者為發(fā)揚光大傳統(tǒng)文化而不懈工作,然而傳統(tǒng)文化研究始終未能得到應有的健康的發(fā)展,相反卻經(jīng)常成為受批判的對象。隨著西學統(tǒng)治地位的確立,科學主義也被絕對化。從此中國的學術體系徹底轉型,完全西方化,凡為西方觀念所肯定的對象就必然受到重視和崇尚,反之,就會被忽視甚至否定。

三、五十年代前的近代文學研究在新文化運動期間,陳獨秀、胡適等高張文學革命大旗,認為“對于那些腐臭的舊文學,應該極端驅除,淘汰凈盡”(錢玄同《嘗試集序》),聲稱“予愛盧梭、巴士特之法蘭西,予尤愛虞哥、左拉之法蘭西?!保惇毿恪段膶W革命論》)要進一步確立西方文學的價值取向,在文學格局上要以原來非正統(tǒng)的小說戲曲來取代正統(tǒng)的詩文地位,因而對于小說戲曲這類通俗文學特別青睞。他們雖然在整體上否定舊文學的價值,但又認為:“元明劇本,明清小說,乃近代文學之燦然可觀者”。(同上)與此同時以王國維、魯迅、聞一多為代表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觀念得到了確立,并發(fā)生了深遠的影響。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是最早采用西方哲學理論和研究方法對清代小說進行研究的一部名著,最初發(fā)表于1904年的《教育叢書》。作者用叔本華的哲學觀來解釋《紅樓夢》的悲劇,認為《紅樓夢》的悲劇乃“人生之所固有”的“悲劇中之悲劇”,是“宇宙之大著述”,因而具有最高的美學價值。王國維的觀點之所以振聾發(fā)聵,一新天下人耳目,關鍵在于他采用的視角和方法是前所未有的??梢哉f王國維的一小步,乃是中國戲曲小說研究,甚至是中國文學研究的一大步。近代詩文研究清代文學研究最薄弱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50年代以前主要限于文獻整理??偧愖钪匾脑姼柽x本是徐世昌主持編選的《晚晴簃詩匯》200卷,此書是迄今為至有清一代規(guī)模最大的詩歌總集,具有重要價值。此外比較通俗的選本主要有:中華書局選輯的《清詩評注讀本(上、中、下)》等??偧愖钪匾纳⑽倪x本是沈粹芬、黃人編選的《國朝文匯》200卷,此書是迄今為至有清一代規(guī)模最大的文章總集,也具有重要價值。此外通俗性的選本主要有中華書局輯注的《清文評注讀本(1—4冊)》等。駢文方面有中華書局輯注的《清代駢文評注讀本(上、下)》等。而詩文評類著作相對較為豐富,其中評點到清代詩文的重要著作主要有:陳衍的《石遺室詩話》、狄葆賢的《平等閣詩話》、梁啟超的《飲冰室詩話》、林庚白的《麗白樓詩話》、錢仲聯(lián)的《夢苕庵詩話》等,相對而言,評點清代文章的著作很少。錢鐘書先生1948年出版的《談藝錄》可以說是別類,書中有許多有關清代詩文作家、作品以及流派的評論,熔中西研究方法為一體,驅遣西、中,高屋建瓴,別開生面,精辟獨到,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近代文學的終點是“五四”運動,然而早在“五四”前,就已有人著手近代文學的研究工作,如寅半生(鐘駿文)的《小說閑評》(1906)、俞明震《觚庵漫筆》(1907—1908)、劉師培的《論近世文學之變遷》(1907)、李詳?shù)摹墩撏┏桥伞罚?909),以上這些筆記和評論文字多是對某一作品和某一文派即興式的評論,也有關于作家真實姓名的考索和身世的介紹,總的說還比較零碎、膚淺,缺乏系統(tǒng)性、邏輯性和科學性,更談不到對近代文學整體的探討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揭示。較早論述近代文學的是胡適的《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此文是為紀念《申報》五十周年而作,它所論述的范圍也就只能是1872—1922的五十年,但這五十年恰恰正是中國近代文學最繁榮、最有代表性的時期。隨著近代維新思想的發(fā)展,文學也逐漸發(fā)生變革,而后又興起以梁啟超為旗手的資產(chǎn)階級文學革新運動,包括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和戲劇改良,直到“五四”前后,這是近代文學最具近代性的一段。胡適寫此著作雖無意于總結近代文學,但在客觀上卻為近代文學描畫了一個輪廓,如果說他為近代文學研究建構了一個敘述框架,似乎也不為過分。在近代小說研究中,成就最突出、影響最大的是魯迅先生。魯迅1920年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講授中國小說史課,寫有《小說史講義》。1923、1924年又出版了《中國小說史略》(北京:新潮社)。此書以歷史進化的觀念依據(jù)許多新的第一手資料,揭示了小說演變的軌跡,所謂“從倒行里雜亂的作品里尋出一條進行的線索來”(《魯迅全集》第8卷),此乃真正意義上的拓荒之作?!吨袊≌f史略》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章專門講了“清之狹邪小說”、“清之俠義小說及公案”、“清末之譴責小說”,劃分了近代主要的三種小說類型,然后考其源流、尋其脈絡、擇其代表作,進行論述,言簡意賅,獨到精辟。鄭振鐸先生于近代文學也作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他不僅“用了很大的努力和用心”(《晚清文選·序》)編選了《晚清文選》,為近代散文研究提供了資料,而且對近代一些名家如梁啟超、林紓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寫了《梁任公先生》、《林琴南先生》等長篇論文,此外,他對姚燮、近代戲曲研究亦有貢獻。陳子展先生對于近代文學研究貢獻較大,他的《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1929年出版,作者明確主張近代從“戊戌維新運動”開始,沿著“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新文體”、詞曲、翻譯文學這一主線,將三十年來(1898—1928)文學之嬗變與轉化進行了較系統(tǒng)的論述,與它稍后出版的《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上海太平洋書店,1930年)可以互補,后書較前書的論述有了深化。同時兩書對于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中所忽視的舊詩詞(如宋詩運動、同光體代表詩人、近代四大詞人)也進行了論述,這樣更好地展現(xiàn)了近代文學的全貌及其嬗變的軌跡。此外,錢基博先生的《現(xiàn)代中國文學史》、吳文淇的《近百年來的中國文藝思潮》、阿英的《晚清小說史》、楊世驥的《文苑談往》、周作人的《中國新文學的源流》、趙景深有關近代小說戲曲的考證、安英的《民初小說發(fā)展的過程》,以及陳衍的《近代詩鈔》、錢仲聯(lián)的《人境廬詩草箋注》對近代文學研究均有貢獻。

其中阿英的《晚清小說史》,是中國第一部論述晚清小說的斷代史。該書1934—1935年著,1937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54、1957、1959、1980、1996年又多次重版。作者利用主題學的分類法(實際上是按小說題材分類)將晚清小說分成十二大類,然后對每類代表作品的思想和藝術進行了系統(tǒng)而公允的論述。阿英先生是近代文學圖書的收藏家,又編有各種書目,于晚清小說異常熟悉,故資料豐富翔實,是這部小說史的特點之一。作者于晚清小說除重視創(chuàng)作外,對這時期翻譯小說也有論述。限于史料和當時的認識水平,書中個別史料的判斷、作家生卒年、譯著的原作者,乃至作品的詮釋均有可商榷之處,但此書對研究近代小說,在當時和這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一部獨一無二、帶有引路性質的小說史著作,很有參考價值,亦被國內外視為研究近代小說的權威性著作,影響頗大。阿英還著有《彈詞小說評考》(1937)、《女彈詞小史》(1938),其中保存了許多近代女彈詞家的史料,很有價值,因之也擴大了近代文學的研究范圍。阿英還編輯了許多文學資料,于近代文學研究貢獻甚多,這將在下面還要提到。

四、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前的近代文學研究在近代文學研究方面,五十年代初鑒于中國文學史研究狀況的不盡平衡,一些學者如丁易、李何林、舒蕪首先提出開展從鴉片戰(zhàn)爭至“五四”運動這一段文學史的研究。這個建設性的意見雖未能根本扭轉學術界對這段文學史的淡漠和忽視,但對于這段文學史的研究,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之后,則有對詩人黃遵憲的討論,對小說《老殘游記》的爭論。盡管這些討論,特別是關于《老殘游記》的爭論,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但對近代作家作品的這些討論,包括六十年代中期對《官場現(xiàn)形記》和《孽?;ā返茸l責小說的討論,對于推動整個中國近代文學研究的開展,也都有一定的意義。根據(jù)史學界對中國近代史斷限的意見,在更科學的意義上明確提出“近代文學”這一概念并把它作為中國文學史中獨立的一段來研究,應溯源于1958年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門化1955級集體編著的《中國文學史》和稍后復旦大學中文系1956級中國近代文學史編寫小組編著的《中國近代文學史稿》。北大本《中國文學史》,首次在《中國文學史》中把“近代文學”列為獨立的一編,其意義和影響是巨大的。1960年,中華書局出版了復旦大學的《中國近代文學史稿》,這是有關中國近代文學史的第一部斷代專史,受諸多條件的限制,盡管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但它把中國近代文學寫成獨立的斷代文學史專著,其功績是不可抹煞的。

六十年代近代文學研究有兩方面的成果值得注意,一是資料的整理與出版,二是近代文學的研究論著。在這兩方面貢獻最大的是阿英先生。阿英早在三十年代就開始研究近代文學,他先后寫了《近百年中國國難文學史》(據(jù)吳泰昌編的《阿英著作目錄》作者自述:“本書始稿于1934年,至1938年寫定。”全書40余萬字,未刊,惜原稿遺失。)、《晚清小說史》和收集在《小說閑談四種》中的有關研究近代小說和近代文學的許多文章;特別是在近代文學資料整理方面,他的貢獻最大。阿英除撰寫了《晚清戲曲小說目》、《晚清文藝報刊述略》外,又先后出版了《中國近代反侵略文學集》五種,(另有已整理未刊行的《中國近代反侵略文學補編》一種),《晚清文學叢鈔》12卷。如果從三十年代算起,阿英編著的有關近代文學的研究著作、資料、目錄的總字數(shù)約在1000萬字左右。阿英先生是在近代文學拓荒期用力最勤、成果最多、貢獻最大的一位著名的中國近代文學研究專家,贏得了近代文學研究界極大的尊敬。在資料建設方面,魏紹昌先生也是很有貢獻的,他六十年代初編的《老殘游記研究資料》、《孽?;ㄑ芯抠Y料》、《鴛鴦蝴蝶派研究資料》(八十年代他又編了《李伯元研究資料》、《吳趼人研究資料》),提供了許多重要史料,對研究近代小說很有幫助。人民文學出版社簡夷之等人編選的《中國近代文論選》(上下兩冊)、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門化1955級“近代詩選”小組選注的《近代詩選》、《人境廬集外詩輯》,為近代文化和近代詩歌研究提出了參考文本。在研究論著方面,這時期除出版專著《晚清的白話文運動》(譚彼岸著)和《黃遵憲傳》(麥若鵬著)外,還發(fā)表論文446篇(此統(tǒng)計數(shù)字據(jù)王俊年等:《建國三十年來近代文學研究的回顧》)。除前面已涉及到的論文外,較重要的還有陳則光的《中國近代文學的社會基礎及其特征》、四川師院中文系教研室撰寫的《龔自珍詩研究》、吳劍青的《黃遵憲評傳》、佘樹森的《如何在文學上評價梁啟超》、嚴薇青的《關于〈老殘游記〉的作者劉鶚》、章培恒的《論高旭的詩》、葉秀山的《王國維的文藝思想簡評》、張庚的《中國話劇運動史初稿(第一章)》等。

五、八十年代以來的近代文學研究1979年至1999年是中國近代文學研究的繁盛期。這二十年是近代文學全面豐收、研究成果最多的一個時期。此期的近代文學研究呈現(xiàn)出一個觀念更新、方法多樣、自由探索、多元互補的前進勢態(tài)。這二十年所發(fā)表的近代文學研究論文,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4000篇以上,為前八十年的五倍。更主要的是大批研究專著的出版。這二十年究竟出版了多少部專著?目前尚無準確的統(tǒng)計,保守的估計也當在150部以上,這和前三十年出版的研究專著不足十種比起來,更是一個飛躍,而且專著的總體質量也有很大提高。除了近二十種中國近代文學史、小說史、詩歌史、散文史、理論批評史、美學史之外,較有代表性的專著有:任訪秋的《中國近代文學作家論》、季鎮(zhèn)淮的《來之文錄》及其續(xù)編、時萌的《中國近代文學論稿》、管林等合著的《龔自珍研究》、陳平原的《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夏曉虹的《覺世與傳世:梁啟超的文學道路》、關愛和的《古典主義的終結:桐城派與“五四”新文學》,袁進的《中國小說的近代變革》,顏廷亮的《晚清小說理論》、葉嘉瑩的《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王德威的《想像中國的方法》、李瑞騰的《晚清文學思想論》、康來新的《晚清小說理論研究》、林明德的《梁啟超與晚清文學運動》、連燕堂的《梁啟超與晚清文學革命》、徐鵬緒、張俊才的《中國近代文學研究概論》、劉德隆的《劉鶚散論》、呂芃《龔自珍詩發(fā)微》、佛雛的《王國維詩學研究》,聶振斌的《蔡元培及其美學思想》,還有為數(shù)眾多的作家年譜、傳記、作品選注、資料集。這些論著,或以資料翔實取勝,或具有新的理念,新的發(fā)現(xiàn)。有些研究專著,如陳平原的《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從理論框架到研究視角,都具有新的意義,可以說,它標志著一種研究范式的更新。但本世紀最后二十年更主要的成就,是近代文學研究工作者開始從學科建設的高度考慮并規(guī)劃中國近代文學研究。這是前所未有的,也是近代文學研究中的一次飛躍。這二十年,近代文學研究鮮明的帶有如下幾個特點:1、排除“左”的思想干擾,重新認識和評價近代文學。本時期前十年,近代文學界一方面對過去的作家和作品進行了重新評價,例如對近代小說《花月痕》、《海上花列傳》、《老殘游記》、《孽?;ā?、《九命奇冤》、和《恨?!返脑u價,對龔自珍、梁啟超、林紓、蘇曼殊、陳衍、朱祖謀和評價,都具有一種“新眼光”、“新精神”。另方面,不少學人又勇敢地沖破禁區(qū),對桐城派、同光體、鴛鴦蝴蝶派,以及金和、曾國藩、《蕩寇志》、《九尾龜》、《玉梨魂》等作家作品進行了新的評價。這方面的探索不僅開拓了研究領域,有的還填補了某一方面的空白,如錢仲聯(lián)先生的《論同光體》,就是建國后第一篇評論“同光體”的學術論文。對近代文學流派、社團和作家作品所作的這些新探索、新評價,有助于近代文學研究向廣度和深度拓寬。

2、研究方式的多樣化:微觀、宏觀、比較研究的齊頭并進。大體可以這樣說,九十年代之前中國近代文學的研究偏重微觀研究,主要是對作家(生平、思想)作品的研究。這時期的第一個十年(1979—1989)在近代文學微觀研究方面作出了不少成績,發(fā)表了百余種有關作品輯佚、??薄⑦x注、作家生平史料考證、具體問題辨析的著作和文章。較有代表性的論著有鄭方澤的《中國近代文學史事編年》、郭長海的《秋瑾事跡研究》、劉蕙蓀的《鐵云先生年譜長編》、郭延禮的《龔自珍年譜》、《秋瑾年譜》、孫靜的《龔自珍文集與年譜序跋補輯》,以及九十年代出版的王立興的《中國近代文學考論》、梁淑安和姚柯夫的《中國近代傳奇雜劇經(jīng)眼錄》等。在充分占有資料基礎上的宏觀研究是學科建設上較高的研究層次,高質量、高水平的宏觀研究是一個學科整體水平提高的標志之一。在這方面,中國近代文學研究也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在此期內,近代文學界進行過若干次較大范圍的學術討論:中國近代文學的特點、性質和分期(論文均收入討論集《中國近代文學特點、性質和分期》,中山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近代“文學革新運動”的性質與評價,中國近代文學變化的內因與外因,早期話劇的形成與外來文化的影響,近代文學中的愛國主義與民族精神,關于中國文學的近代化等問題的討論,這些議題都是屬于宏觀研究的范圍。同時,不少研究者以宏觀把握近代文學的發(fā)展脈絡為視角,寫了一些有分量的論著,如趙慎修的《略論中國近代文學思潮的變遷》、王飆的《近代文學研究應當有自己的面貌》、龔喜平的《新學詩·新派詩·歌體詩·白話詩——論中國新詩的發(fā)生與發(fā)展》、王俊年的《政治·生活·藝術修養(yǎng)與創(chuàng)作:試論晚清小說的特點及其形成的原因》、賴芳伶的《晚清女權小說的淵源及其影響》、林薇的《論林紓對近代小說理論的貢獻》,這些論著都是在充分占有微觀研究所獲得的材料基礎上,在近代文學發(fā)展的大背景下試圖探討近代文學或其中的某一文體形式的發(fā)展軌跡,以及在西方文化撞擊下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這種對近代文學風貌、特點和變革的總體性把握,有助于近代文學研究的深化和提高。在比較研究方面,二十年來也取得了很大成績。任訪秋的《晚清文學革新與“五四”文學革命》、牛仰山的《論中國近代翻譯文學與魯迅的關系》、陳恒富的《龔自珍與盧梭》、邵迎武的《蘇曼殊與拜倫》、王曉平的《近代中日文學交流史稿》、袁進的《中日小說近代變革之比較》等均是這方面有代表性的論文。其中既有中西文學、中日文學兩種不同文化系統(tǒng)的比較,也有中國文學(近代與現(xiàn)代)自身的比較。在諸多的參照系統(tǒng)中,更有助于準確地揭示近代文學的成就和特點。3、多種中國近代文學史的出現(xiàn),標志著近代文學學科建設一次新的飛躍。本時期的前十年,中國近代文學研究出現(xiàn)了許多研究作家作品、文學團體、文學流派,乃至探討近代文學某一側面、某一問題的論著,但從宏觀的角度以新的文學史觀描述近代文學的發(fā)展歷程,探討近代文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科學地評價近代文學整體的文學史著作還很少出現(xiàn)。這說明近代文學研究從總體上說還處于一個較低的層次。第一部中國近代文學斷代史《中國近代文學史稿》是1960年出版的,此后二十六年間無同類著作出現(xiàn)。1987年中山大學陳則光教授出版了他的《中國近代文學史》(中山大學出版社),全書計劃為上、中、下三冊,只出了上冊,因著者陳則光先生病逝,未能完成全書的寫作。1988年,任訪秋先生主編的《中國近代文學史》問世(河南大學出版社),此書的出版正適應了當時高等學校“中國近代文學史”教學的急需。該書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突出了“救亡與啟蒙、反帝與反封建的主旋律”,并以此為基調建構自己的敘述框架。1990年,郭延禮又出版了三卷本的《中國近代文學發(fā)展史》的第一卷(山東教育出版社),后兩卷于1991年、1993年出版。這是以個人之力完成的一部多卷本的斷代史專著。該書在中華民族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描述了漢、滿、蒙、壯、回、藏、白、侗、彝、布依、土家、維吾爾、哈薩克等十多個民族的文學風貌及其成就,“打破了中國文學史多系漢族文學史的傳統(tǒng)格局,開創(chuàng)了中華民族多民族文學史的體制”(公冶文雄:《評郭延禮〈中國近代文學發(fā)展史〉第一卷:中國近代文學史研究的新突破》,日本《清末小說》總第14期(1991年12月),第50頁。)1991年,管林、鐘賢培主編的另一部《中國近代文學發(fā)展史》(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出版,上下兩冊,此書系高校文科教材,為適應教學需要,體例新穎,打破了過去文學史單純以作家作品為認知體系的結構方式,全書分綜論編、文體編、作家傳、中國近代文學大事記四部分。九十年代后半期,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張炯、鄧紹基、樊駿主編的《中華文學通史》十卷本問世,這是迄今為止國內外第一部完整意義上的中華文學通史。其中第五卷為近代文學卷,該卷為王飆負責,編寫者均對近代文學素有研究,論述精辟,頗多新的特色,出版后為學術界所稱贊。除以上所提到的幾部近代文學史外,九十年代還出版了幾部近代文學專史,如黃霖的《近代文學批評史》,此書是王運熙、顧易生主編的“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中的一種,該書從中國文學批評近代化的角度來審視八十年來中國近代文學理論的發(fā)展變化,論述自成體系,時有新見。此外還有黃保真的《中國文學理論史》第五冊(近代部分)、易葉的《中國近代文藝思潮史》、關愛和的《19—20世紀中國文學思潮史》第一卷、聶振斌的《中國近代(1840—1949)美學思想史》、盧善慶的《中國近代美學思想史》、陳平原的《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歐陽健的《晚清小說史》、謝飄云的《中國近代散文史》、馬亞中的《中國近代詩歌史》、郭延禮的《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等。還有地區(qū)性的文學史二種:陳伯海、袁進主編的《上海近代文學史》、鐘賢培、汪松濤主編的《廣東近代文學史》等。以上這些著作的共同特點有三:一是這些文學史均有一定的開拓性,有些著作說它填補某一方面的空白也不為過,如《上海近代文學史》和《廣東近代文學史》。二是文學史觀均有一定程度的革新,對近代文學的總體認識(包括近代文學的各門類)和個性把握更加準確,均從不同側面揭示了近代文學的發(fā)展脈絡和變革動因,表現(xiàn)在文學史的理論框架和工作范式上也有創(chuàng)新,如陳平原的《20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三是認知近代文學的視角和批評方法日漸豐富,改變了過去單一的社會學批評模式。但,由于文學史的編寫,不僅是著者個人學養(yǎng)、理論水平、研究個性的反映,而且它的質量高低也與整個學術界對近代文學的研究有關。正因為近代文學研究還存有很多空白點,研究也很不充分,所以十幾年來出現(xiàn)的近二十種各種類型的文學史,其總體水平并沒有達到理想的程度。4、從學科建設的高度規(guī)劃近代文學研究,是本世紀最后二十年近代文學研究工作的一大特點。1979年前的中國近代文學研究不僅研究力量薄弱,成果零散,總體質量偏低;而且力量分散,研究工作處于一種無計劃、無組織的分散狀態(tài)。1983年后,這種狀況有所轉變。八十年代后期近代文學研究工作者表現(xiàn)了一種自覺的學科建設意識,努力改變近代文學研究落后的現(xiàn)狀,其主要表現(xiàn)有如下幾點:第一,1988年成立了中國近代文學學會,有些省市,如山東、廣東、上海、澳門還成立了地方性的近代文學學會。這些民間群眾性的學術團體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近代文學的研究工作。第二,組織了多次國際性的、全國性的和地區(qū)性的學術討論會。通過這些活動,不僅交流了研究成果,溝通了學術信息,開闊了學術視野,而且也協(xié)調了研究計劃,對于近代文學研究工作的開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第三,有計劃地整理研究資料,編輯了幾套大型叢書。研究中國近代文學最大的困難就是缺乏資料。這里所謂“資料”,既包括研究資料,也包括近代文學作品。近代文學資料有三大特點:量大、分散、且多未整理,這點和古代文學資料的固有基礎和生存狀態(tài)不同。古代文學由于研究歷史長,資料積累比較豐富,也較容易找到。近代文學的資料狀況則大不相同:許多作家未出版過文集、全集,一些社團、流派的資料也流散四方,大量的小說、戲曲、詩歌、翻譯文學的文本散布在數(shù)百種報刊、雜志上,查找、搜集、整理的難度是很大的。為了解決研究資料的困難,近代文學研究工作者,利用各地自身的優(yōu)勢,有計劃、有組織、有分工地編寫了幾套大型叢書。一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近代文學研究室主編的七卷本的《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二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牽頭組織全國二十余家高校、科研單位共同編輯的《中國近代文學研究資料叢書》,遺憾的是,由于商品大潮對出版行業(yè)的沖擊,只出版了一兩種,此套叢書已基本上流產(chǎn)。三是臺灣王孝廉等主編、臺灣文雅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出版的《晚清小說大系》,精裝37巨冊,收小說78種,這是出版較早的一套近代小說叢書,在海內外影響較大。四是上海學術界發(fā)起組織的《中國近代文學大系》,全書分文學理論、小說、散文、詩詞、戲劇、筆記文學、俗文學、民間文學、書信日記、少數(shù)民族文學、翻譯文學、史料索引,共12集30卷,1500萬字,另附別集約500萬字。五是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編輯的《中國近代小說大系》,收近代小說數(shù)百種,共80卷,4000余萬字,已全部出齊。此書是目前規(guī)模最宏大、題材最廣泛、內容最豐富的大型近代小說叢書。六是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近代文學作品系列》,分文論、詩歌、散文、詞、戲曲、民間文學和小說7種12卷,大部分已問世。七是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出版的于潤琦主編的《清末民初小說書系》,這是一部短篇小說集,分社會、偵探、武俠、愛國、滑稽、家庭、警世、言情、科學、倫理10類,共12卷,400余萬字。這套近代短篇小說叢書,雖分類稍嫌雜亂,但很有史料價值。因近代短篇小說大都刊登于當時的報紙和雜志,頗不易搜集,此叢書分類編輯成冊,對近代短篇小說的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篇目。在資料建設方面,除各類大系、叢書外,還出版了若干近代重要作家的文集、別集和全集。這些文學作品和作家史料的出版,為近代文學研究提供了最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對于近代文學研究的深入和提高具有重要的價值。20世紀的清、近代文學研究已經(jīng)從篳路藍縷中走出,清、近代文學自身所擁有的價值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識。盡管這個領域還有許多未開墾的處女地,有些地方雖然已經(jīng)被發(fā)現(xiàn),但還有待于進一步發(fā)掘耕耘,正因此清、近代文學有著極大的研究潛力,在21世紀必將會出現(xiàn)更繁榮的研究局面。主要參考書目一、研究論著(一)哲學·思想·文化類1.杜維明:《百年中國哲學經(jīng)典序》,海天出版社,1998年。2.佛雛校輯:王國維哲學美學論文輯佚,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3.[美]柯文,林同奇譯:《在中國發(fā)現(xiàn)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中華書局,1989年。4.傅偉勛:《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三聯(lián)書店,1989年。5.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6.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人民出版社,1982年。7.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8.張世英:《天人之際—中西哲學的困惑與選擇》,人民出版社,1995年。9.[美]古斯塔夫·繆勒:《文學的哲學》,“雅典娜思想譯叢”第二輯之一,廣西師大出版社,2001年。10.[英]羅素著,何兆武,李約瑟譯:《西方哲學史》,商務印書館,1963年。11.馮契:《中國近代哲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2.劉放桐主編:《新編現(xiàn)代西方哲學》,人民出版社2001年。13.丁冠之、丁健生、蒙登進主編:《中國近代著名哲學家評傳》(上、下),齊魯書社1982—1983年出版。14.馮契著:《中國近代哲學的歷史進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15.萬陸著:《中國散文美學》,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出版。16.盧善慶著:《中國近代美學思想史》,華東師大出版社1991年出版。17.胡希偉編:《辛亥革命與中國近代思想文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9月出版。18.胡繩著:《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上、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19.蔡尚思等著:《論清末民初中國社會》,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年3月出版。20.李華興著:《中國近代思想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21.李澤厚著:《中國近代思想史論》,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22.何兆武等著:《中國思想發(fā)展史》,中國青年出版社1980年11月出版。23.陳旭麓著:《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24.龔書鐸著:《中國近代文化探索》,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25.李新、任一民編輯:《辛亥革命時期的歷史人物》,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年3月出版。26.陳旭麓著:《近代史思辨錄》,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出版。27.《港臺海外學者論近代中國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28.劉崇敬著:《向西方學習的探索與反思》,求實出版社1988年12月出版。29.鐘叔河著:《中國本身擁有力量》,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出版。30.《中華近代文化史叢書》編委會編:《中國近代文化問題》,中華書局1989年2月出版。31.王德昭著:《從改革到革命》,中華書局1987年3月出版。32.〔美〕約瑟夫·阿·勒文森著,劉偉、劉麗、姜鐵軍譯:《梁啟超與中國近代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出版。(二)史論類1.郭延禮:《中國近代文學發(fā)展史》(三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2.管林,鐘賢培主編:《中國近代文學發(fā)展史》,科學出版社2001.3.周群玉著:《白話文學史大綱》,上海群學社1928年出版。4.陳子展著:《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上海中華書局1929年出版。5.周作人著:《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人文書店1932年初版,上海書店1988年重印。6.錢基博著:《現(xiàn)代中國文學史》,世界書局1933年9月出版。7.復旦大學中文系1956級中國近代文學史編著小組編著:《中國近代文學史稿》,中華書局1960年出版。8.方漢奇著:《中國近代報刊》(上、下),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出版。9.陳則光著:《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冊),中山大學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10.黃保真、成復旺、蔡鐘翔著:《中國文學理論史》(五),北京出版社1987年出版。11.趙遐秋著:《中國現(xiàn)代報告文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年1月出版。12.費正清著:《劍橋晚清中國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出版。13.任訪秋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史》,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年11月出版。14.陳玉剛著:《中國翻譯文學史稿》,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1989年8月出版。15.郭延禮著:《中國近代文學發(fā)展史》(三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1993年出版。16.方漢奇主編:《中國新聞事業(yè)通史》(第一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17.邵傳烈著:《中國雜文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5月出版。18.張夢新著:《中國散文發(fā)展史》,杭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19.張春寧著:《中國報告文學史稿》,群言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20.蔣廷黻著:《中國近代史》,海南出版社1994年出版。21.潘樹廣主編:《中國文學史料學》(上、下),黃山書社1992年出版。22.張嘯虎著:《中國政論文學史稿》,武漢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23.陳柱著:《中國散文史》,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再版。24.李繼凱、史志謹

:中國近代詩歌史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25.汪龍麟

:中國近代文學史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26.程翔章,丘鑄昌編著:中國近代文學(修訂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2007年1月。(三)概論類1.錢仲聯(lián)著:《夢苕庵清代文學論集》,齊魯書社1983年出版。2.時萌著:《中國近代文學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3.中國社科院文研所近代文學研究組編著《中國近代文學研究集》,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6年4月出版。4.中山大學中文系主編:《中國近代文學的特點、性質和分期》,中山大學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5.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中國近代文學百題》編寫組編寫:《中國近代文學百題》,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年4月出版。6.郭延禮著:《中國近代文學新探》,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7.徐鵬緒、張俊才編撰:《中國近代文學研究概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四)文學批評類1.舒蕪等編選:《中國近代文論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9月出版。2.黃霖:《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第四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4.葉易著:《中國近代文藝思潮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5.袁進著:《中國文學觀念的近代變革》,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出版。(五)詩·文·詞類1.沈粹芬、黃人等輯:《清文匯》,上海國學扶輪社印本。2.吳曾祺編:《涵芬樓古今文鈔》,商務印書館1910年刊行。3.鄭振鐸編:《晚清文選》,上海書店1987年6月出版。4.胡君復編:《當代八家文鈔》,中國圖書公司1916年印行。5.任訪秋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大系·散文集》(四卷),上海書店1990—1994年出版。6.姜書閣著:《桐城文派評述》,商務印書館1928年印行。7.王祖獻選析:《近代散文選析》,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1月出版。8.王獻永著:《桐城文派》,中華書局1992年1月出版。9.柯靈、張海珊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大系·筆記文學集》(二卷),上海書店1991—1992年出版。10.鄭逸梅、陳左高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大系·書信日記集》(二卷),上海書店1992—1993年出版。11.褚斌杰著:《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6月出版。(六)傳論類1.山東大學文史研究所主編:《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第六卷·近代),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2.徐鳳晨、王維禮主編:《中國近百年名人傳》,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8月出版。3.鄧潭州著:《譚嗣同傳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4.清史編委會編:《清代人物傳稿》(上、下編),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出版。5.任訪秋著:《中國近代文學作家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出版。6.王森然著:《近代二十家評傳》,1934年自費印行,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1月重印。7.黃萬機著:《黎庶昌評傳》,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8.高惠群、烏傳袞著:《翻譯家嚴復傳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9.鄭云山等著:《中國近代名人小傳》,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七)社團作家類1.楊天石、劉彥成著:《南社》,中華書局1980年10月出版。2.管林等著:《龔自珍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出版。3.姜義華著:《章太炎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出版。4.鐘珍維、萬發(fā)云著:《梁啟超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5.郭延禮著:《秋瑾文學論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出版。6.章繼光著:《曾國藩思想簡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出版。7.鐘賢培主編:《康有為思想研究》,廣東高教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二、作家作品類(一)發(fā)軔期(鴉片戰(zhàn)爭到十九世紀初,即1840-1870左右)參考書目:1.龔自珍:《龔自珍全集》,中華書局,19592.魏源:《魏源集》,中華書局,19763.林則徐:《林則徐詩集》,海峽文藝出版社,19874.蔣春霖:《水云樓詩詞輯?!?,馮其鏞輯校,齊魯書社,19865.文康:《兒女英雄傳》,松頤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6.俞萬春:《蕩寇志》,戴鴻森校點,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7.魏秀仁:《花月痕》,杜維沫校點,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8.韓邦慶:《海上花列傳》,曲耀整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二)發(fā)展期(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初到甲午戰(zhàn)爭,即1870-1984年)參考書目:1.徐世昌:《清詩匯》,北京出版社,1995年出版。2.王韜:《弢園文錄外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出版。3.王韜:《淞隱漫錄》,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出版。4.王韜:《漫游隨錄》,岳麓書社,1985年出版。5.王韜著,《弢園尺犢》,中華書局1959年出版。6.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唐浩明總編輯,岳麓書社,1995年出版。7.曾國藩:王澧華點校,《曾國藩詩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8.曾紀澤:《曾紀澤遺集》,喻岳衡點校,長沙:岳麓書社,1983年出版。9.梅曾亮:《柏視山房詩文集》,彭國忠、胡曉明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10.方東樹:《昭昧詹言》,郭紹虞主編,汪紹楹點校,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11.陳衍:《石遺先生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4年出版。12.黎庶昌:《拙尊園叢稿》,沈云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正編第8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