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系統(tǒng)分類01的課件_第1頁
鳥類系統(tǒng)分類01的課件_第2頁
鳥類系統(tǒng)分類01的課件_第3頁
鳥類系統(tǒng)分類01的課件_第4頁
鳥類系統(tǒng)分類01的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動物生物學(xué)實驗十一鳥類系統(tǒng)分類鳥類系統(tǒng)分類[實驗?zāi)康腯學(xué)會檢索表使用方法。通過標(biāo)本觀察認(rèn)識重要種類,掌握目主要特征。[材料和工具]

各種鳥類標(biāo)本,鳥類圖譜,鳥類檢索表。[實驗內(nèi)容]

首先將觀察喙形、羽形及羽數(shù)、跗跖鱗、趾形、蹼形等各種鳥鑒定到目。然后具體觀察鑒定到科、屬、種。分類主要依據(jù)全世界現(xiàn)生鳥類約9700種,分為3個總目,約28個目,其中雀形目就包括約5000種以上的種類。突胸總目鳥類分類所依據(jù)的主要特征:喙的形狀:不同的喙形與其食性密切相關(guān)。羽的外形排列和羽數(shù):主要是飛羽和尾羽。跗跖部被鱗狀況:主要有盾狀鱗、網(wǎng)狀鱗和靴狀鱗。趾的排列及數(shù)目:常見的有常態(tài)足、對趾足、異趾足、并趾足、前趾足等。蹼形:常見的有全蹼、滿蹼、半蹼、瓣蹼等。腭(口蓋)型:主要有裂腭型、索腭型、雀腭型和蜥腭型。雛鳥:主要有早成鳥和晚成鳥之分。鳥類外形名稱鳥類識別要點形狀與體長姿態(tài)飛行類型頭嘴翼尾足羽毛顏色全黑:鸕鶿、骨頂雞、八哥、烏鴉等;全白:白鷺、天鵝、白琵鷺等;黑白:喜鵲、風(fēng)頭潛鴨等;灰色:普通市鳥等;藍色:藍翡翠、藍歌句鳥等;綠色:綠啄木鳥、柳鶯;黃色:黃鸝、金翅雀等;紅色:朱雀、紅隼、紅交嘴雀鳴叫:嘶?。簽貘f、雉雞婉轉(zhuǎn):畫眉、黃鸝、八哥重復(fù)音節(jié):單音節(jié):銀喉長尾山雀“吱,吱”2音節(jié):大杜鵑“布谷”,白胸苦惡鳥“苦惡”3音節(jié):大山雀“子子博”、冕柳鶯“加加急”4音節(jié):四聲杜鵑5-6音節(jié):大韋鶯吹哨聲:藍翡翠、摩擦金屬:樹鷯

行為與習(xí)性棲息地季節(jié)尾羽的擺動方式:停于樹干的姿態(tài):行走方式:外形觀察1.平胸總目(Ratitae)為現(xiàn)存體型最大的鳥類,適于奔走生活,分布限在南半球(非洲、美洲和澳洲南部)。具有一系列原始特征:翼退化、胸骨不具龍骨突起。不具尾綜骨及尾脂腺。羽毛均勻分布(無羽區(qū)及裸區(qū)之分)、羽枝不具羽小鉤(因而不形成羽片)。足趾適應(yīng)奔走生活而趨于減少(2~3趾)。雄鳥具發(fā)達的交配器官。平胸總目的著名代表為鴕鳥(非洲鴕鳥)(Struthiocamelus),美洲鴕鳥(Rheaamericana)及鴯鹋(或稱澳洲鴕鳥)(Dromausnovachollandeae),以及幾維鳥(Apteryxoweni)。

鴕鳥產(chǎn)于非洲,是現(xiàn)在鳥類中體型最大的鳥。屬鴕形目,鴕鳥科,適應(yīng)于沙漠荒原中生活,主要以食植物為主,一般成小群(40~50只)活動。食植物、漿果、種子及小動物。卵乳白色,重1.35千克。是現(xiàn)在所有的鳥蛋中最大的。上新世時期(大約500萬年以前),鴕鳥在地球上廣泛分布。在俄羅斯的南方、印度和我國的中部和北部地區(qū),都曾發(fā)現(xiàn)過鴕鳥的化石。西非鴕鳥和阿拉伯鴕鳥已屬瀕危動物。鴕鳥鴯鹋幾維鳥僅產(chǎn)于新西蘭有限島嶼上的稀有鳥類,為新西蘭的國鳥。體大如雞,翼與尾均退化,喙長而微彎,鼻孔位于喙的尖端(此點與眾不同)。夜間挖取蠕蟲等為食,白天鉆入地面的洞穴或樹根下隱藏。常發(fā)出“kiwi…”聲,故名幾維。產(chǎn)1~2枚金白色于洞內(nèi),卵的相對大小為鳥類之冠(卵重占體重的1/4)。幾維鳥2.企鵝總目(Impennes)潛水生活的中、大型鳥類,分布限在南半球。具有一系列適應(yīng)潛水生活的特征。前肢鰭狀,骨具有發(fā)達的龍骨突起。腿短而移至軀體后方,趾間具蹼,尾短。骨骼沉重而不通氣。具鱗片狀羽毛(羽軸短而寬,羽片狹窄),均分布于體表。皮下脂肪發(fā)達,有利于在寒冷地區(qū)及水中保持體溫。適應(yīng)游泳生活,在陸上行走時軀體近于直立,左右搖擺。企鵝總目的代表為王企鵝(Aptenodytespatagonicus)。企鵝分布于南極邊緣地區(qū),主要食物是磷蝦、魚和鳥賊等,在極地海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轉(zhuǎn)中占重要地位。其所排出的糞便,是極地苔蘚、地衣等的主要肥料來源,在土壤形成方面由重要作用。可深入到內(nèi)陸數(shù)百km處集成千百只大群繁殖。繁殖以后可沿海北上至非洲南部。是深入南極冰原內(nèi)最遠的脊椎動物。企鵝雖步行笨拙,但遇警時可將腹部貼地,雙翅快速劃雪,后肢似活塞般快蹬,滑行甚速。王企鵝3.突胸總目(Carinatae)突胸總目包括現(xiàn)存鳥類的絕大多數(shù),分布遍及全球,總計約35個目,8500種以上。它們共同的特征是:翼發(fā)達,胸骨具龍骨突起,善于飛翔。最后4~6枚尾椎骨愈合成一塊尾綜骨。正羽發(fā)達,構(gòu)成羽片,體表有羽區(qū)、裸區(qū)之分。具充氣性骨骼。絕大多數(shù)均不具交配器官。我國所產(chǎn)突胸總目鳥類,計有26目81科。根據(jù)其生活方式和結(jié)構(gòu)特征,大致可分為6個生態(tài)類群,即游禽、涉禽、猛禽、攀禽、陸禽和鳴禽。

3.1鵜形目(Pelecaniformes)大型游禽。4趾間具一完整蹼膜(全蹼)。嘴強大具鉤,并具發(fā)達的喉囊以適應(yīng)食魚的習(xí)性。我國著名代表有斑嘴鵜鶘(Pelecanusphilippensis)、鸕鶿(Phalacrocoraxcarbo)、小軍艦鳥(Fregataminor)及褐鰹鳥(Sulaleucogaster)。斑嘴鵜鶘:主要分布在熱帶和溫帶地區(qū),通體近白色,飛羽暗黑,喉囊特發(fā)達,以暫存食物,也有助于熱天散發(fā)體溫。可以翼擊水將魚趨趕到淺水處,可在樹上或地上用樹枝營巢,每次產(chǎn)卵2-3枚,白色。鸕鶿:俗名魚鷹,體純黑色。雜有花斑。通常集群捕魚,漁民常訓(xùn)養(yǎng)之,用以捕魚。集群在樹上和巖石上營巢,每次產(chǎn)2-4枚淡綠色卵。兩性孵卵,孵卵期為25天。斑嘴鵜鶘普通鸕鶿3.2雁形目(Anseriformes)大中型游禽。嘴扁、邊緣具有梳狀櫛板(有濾食功能),嘴端具加厚的“嘴甲”。腿后移,前3趾間具蹼(滿蹼)。翼的飛羽上常有發(fā)閃光的綠色、紫色或白色的斑塊,稱為“翼鏡”。氣管基部具膨大的骨質(zhì)囊,有助于發(fā)聲時的共鳴。雄鳥具交配器官。尾脂腺發(fā)達。雛鳥為早成鳥。雁形目鳥類遍布于全世界,主要在北半球繁殖。多具有季節(jié)性的長距離遷徙的習(xí)性,其中在我國繁殖、過路及越冬的種類有40余種。通常所說的野鴨、雁及天鵝均屬此目。常見代表有:綠頭鴨(Anasplatyrhynchos)、斑嘴鴨(Anaspoeciloehyncha)、豆雁(Anserfabalis)和大天鵝(Cygnuscygnus)。綠頭鴨(Anasplatyrhynchos)及斑嘴鴨(Anaspoecilorhyncha):俗稱野鴨、大麻鴨。為家鴨的祖先,是野鴨中的大型種類,綠頭鴨雌雄異色,雄鳥頭和頸呈金屬綠色,頸下部有白環(huán),體羽大體灰褐色,雌鳥體小,近棕褐色,腹面棕黃色,散布褐色斑點,故雌鴨又稱大麻鴨。斑嘴鴨雌雄均近棕褐色,嘴黑褐色,先端具淡黃色斑塊。繁殖于我國河北省北部以北地區(qū),營巢于岸邊草叢中,以雜草及絨羽墊襯,產(chǎn)淡綠或淡黃色卵8~12枚。綠頭鴨斑嘴鴨鴻雁(Ansercygnoides)豆雁(Anserfabalis):體形大于鴨類,雌雄羽色相似,以暗棕色為主。鴻雁嘴比頭長,豆雁嘴比頭短。鴻雁為家鵝原祖。陸棲性較鴨類強,以植物為主食。豆雁鴻雁大天鵝(Cygnuscygnus):本目中體形最大,達1.5米,體羽純白,嘴黃色具黑斑。頸部長,頸長等于體長,游泳時頸部直伸于水面垂直。棲息于湖泊和沼澤,以水生植物為主食。飛翔時,頸部前伸與身體呈一條直線。其飛翔高度可達9000米,可飛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鳥類飛翔最高的記錄保持者。在長江以南越冬,初春返回內(nèi)蒙古、東北、青海、新疆等地帶繁殖,每窩產(chǎn)4-6枚卵,絨羽保溫性強,體態(tài)優(yōu)美,稀少而珍貴,是我國重要保護鳥類之一。大天鵝3.3潛鳥目(Gaviiformes)中小型游禽。腿后移,前3趾間具蹼(滿蹼),跗骨側(cè)扁,既擅長潛水又不失去飛翔能力,在陸上走路則很笨拙。嘴直而尖;兩翅短小。尾短,被復(fù)羽所掩蓋。雛鳥為早成性。在島上或水邊的沼澤地營巢。潛鳥目僅含潛鳥科(Gaviidae),共1屬5種,我國有4種。潛鳥廣泛分布于北極圈、地中海、里海、北美南部及中國沿海等高緯度地區(qū),冬季南遷。紅喉潛鳥(Gaviastellata)3.4鹱形目(Procellariiformes)大型海洋性鳥類。外形似海鷗,但體型粗壯。嘴強大具鉤,由多數(shù)角質(zhì)片所覆蓋。鼻孔成管狀。前3趾間具蹼(滿蹼)。翼長而尖。產(chǎn)卵于岸邊的地上或洞穴,有時卵下略墊以草葉。卵白色,每產(chǎn)一枚。兩性均參加孵卵,孵卵期為70~80天。雛鳥為晚成鳥。我國常見的種類為短尾信天翁(Diomedeaalbatrus)。為漂泊性海鳥,除繁殖期外,幾乎終日翱翔或棲息于海上。環(huán)志記載可作8000km的遷飛,并有“環(huán)球飛行”的記錄。白額鹱(Puffinusleucomelas),分布于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及臺灣。體形與燕鹱相似而大得多,體長約500毫米,體重約550克。前額、頭頂前及頭、頸側(cè)均白色并綴以褐色縱紋,額部褐紋狹細;上體余部暗褐色,羽端近白;下體純白色而無斑。腿、趾肉黃色。常見于海濱一帶。夜出活動,飛翔強健有力;游泳、潛水迅速。主要取食魚類和一些軟體動物。結(jié)群繁殖于青島海邊的巖洞中。每產(chǎn)1枚卵,卵重約75克。短尾信天翁白額鹱3.5目(Podicipediformes)

中等大小游禽。趾具分離的瓣狀蹼。羽毛松軟如絲(可制上等毛革制品)。尾羽幾為絨羽構(gòu)成。在水面以植物莖葉營浮巢。我國常見種類為小(Podicepsruficollis)。在孵卵期間,有以絨羽或水草將卵覆蓋的習(xí)性,有保溫及保護的作用??赡苁欠烙鶠貘f(特別是小嘴烏鴉)、海鷗以及少數(shù)猛禽危害的一種適應(yīng)。3.6鸛形目(Ciconiiformes)大中型涉禽。嘴、頸及腿均長。脛部裸露。4趾在同一平面上。我國常見的有兩類,即鸛與鷺。它們外形很相似。鸛類中趾爪內(nèi)側(cè)不具櫛狀突.頸部不深曲縮成“S”型。我國常見種類有黑鸛(Ciconianigra)及東方白鸛(Ciconiaboyciana)。鷺類胸腰部側(cè)面長有一種特殊的"粉冉羽",能不斷地生長并破碎成粉粒狀物.借以清除食魚時所粘著的污物。中趾的櫛狀梳即用于梳除粉粒。我國常見種類有大白鷺(Egrettaalba)及蒼鷺(Ardeacinerea)。黑鸛和東方白鸛:在高樹和巖石崖上營巢,每次產(chǎn)3-5枚白卵,孵化期30-38天。白鸛在我國東北繁殖,是世界著名的珍禽。黑鸛東方白鸛白鷺在我國有多種,均屬珍貴鳥類,其純白的矛狀羽和蓑羽是貴重的裝飾品。在高樹上營大而簡陋的巢,每次產(chǎn)3-5枚淡綠色卵。大白鷺蒼鷺3.7鶴形目(Gruiformes)體型大小不等的涉禽。腿、頸、喙多較長。脛部通常裸露無羽。趾不具蹼或微具蹼。4趾不在一平面上(后趾高于前3趾)。雛鳥為早成鳥。代表:丹頂鶴(Grusjaponensis),世界珍稀鳥類。秧雞類白骨頂為狩獵對象,另有普通秧雞(Rallusaquaticus)常見。大鴇是能飛翔的鳥類中體重最大的,世界瀕危物種。丹頂鶴成鳥除頸部和飛羽后端為黑色外,全身潔白,頭頂皮膚裸露,呈鮮紅色。丹頂鶴的尾脂腺被粉(冉羽)。幼鳥體羽棕黃,喙黃色。亞成體羽色黯淡,2歲后頭頂裸區(qū)紅色越發(fā)鮮艷。丹頂鶴繁殖地在中國的三江平原的松嫩平原、蘇聯(lián)的遠東和日本等地。它在中國東南沿海各地及長江下游、朝鮮海灣、日本等地越冬。丹頂鶴每年產(chǎn)一窩卵,產(chǎn)卵一般2~4枚。孵卵由雌雄鳥輪流進行,孵化期31~32天。雛鳥屬早成雛。

普通秧雞丹頂鶴3.8鸻形目(Charadriiformes)涉禽,多為中小型鳥類,種類很多,主要分布在北半球。體多為沙土色,奔跑快速。翼尖善飛。雛鳥為早成鳥。由于體色具有隱蔽性、能突然起飛而方向不定,是運動狩獵的主要對象。燕鸻(Glareolamaldivarum)嘴短而寬,尾分叉(土燕子),為我國捕食蝗蟲的著名益鳥。此外還有白腰草鷸(Tringaochropus)、白腰杓鷸(Numeniusarquata)、大杓鷸(白腰杓鷸)(Numeniusmadagascariensis)、中杓鷸(Numeniusphaeopus)、小杓鷸(Numeniusborealis)林鷸(Tringaglareola)及水雉(Hydrophasianuschirurgus)。大杓鷸,又名紅背大杓鷸、紅腰杓鷸、彰雞,是鸻形目、丘鷸科、杓鷸屬,分布于中國為長江下游、華南與東南沿海、海南島、臺灣及西藏南部地區(qū)的冬候鳥。遷徙時經(jīng)過中國東部廣大地區(qū),數(shù)量不多。國外分布于東北亞,冬季南遷至大洋州。中杓鷸,喙長而下彎,喙除了下喙基部肉色,其余黑色。頭及頸部淡褐色,頭頂有黑色縱紋,具有黑褐色過眼紋,眉紋淡色。背部黑褐色,雜以灰白色斑點,羽緣淡色。胸部黑褐色縱紋,脅部有黑褐色橫斑。分布于河口開闊的草灘。小群活動,棲息于泥灘、河邊淺灘等地,主要以小型魚類及各種底棲動物為食,停息時??s頸或?qū)㈩^頸插入背部羽毛中。大杓鷸中杓鷸水雉,國內(nèi)分布于云南、四川、廣西、廣東、福建、浙江、江蘇、江西、湖南、湖北、香港、臺灣和海南島等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省區(qū),有時亦向北擴展到山西、河南、河北等省。水雉黑嘴鷗黑尾鷗普通燕鷗體形似鴿而形似燕,常深入到內(nèi)陸繁殖。鷗與燕鷗經(jīng)常集成大群活動,在漁業(yè)區(qū)有時可對育苗造成危害。但燕鷗的多數(shù)種類嗜食草地螟等害蟲,為非漁業(yè)區(qū)的益鳥。笑鷗普通燕鷗海鷗須浮鷗為體型略小(25厘米)的淺色燕鷗。腹部深色(夏季),尾淺開叉。繁殖期:額黑,胸腹灰色。非繁殖期:額白,頭頂具細紋,頂后及頸背黑色,下體白,翼、頸背、背及尾上覆羽灰色。幼鳥似成鳥但具褐色雜斑,與非繁殖期白翅浮鷗區(qū)別在頭頂黑,腰灰色,無黑色頰紋。

白翅浮鷗須浮鷗3.9隼形目(Falconiformes)肉食性鳥類,體多大、中型。嘴具利鉤。腳強健有力,借銳利的鉤爪撕食動物;善疾飛及翱翔,視力敏銳。幼鳥晚成。白晝活功。雌鳥較雄鳥體大。包括鷹科(蒼鷹、鳶、禿鷲)和隼科(紅腳隼,俗稱青燕子)。我國隼形目鳥類種類和數(shù)量均多,羽毛(特別是飛羽及尾羽)有重要經(jīng)濟價值。常見種類有蒼鷹(Accipitergentilis),黑鳶(Milvusmigrans),普通鵟(Buteobuteo),禿鷲(Aegypiusmonachus),鶚(Pandionhaliaetus),雀鷹(Accipiternisus),紅腳隼(Falcovespertinus),紅隼(Falcotinnunculus),游隼(Falcoperegrinus)。蒼鷹:背部灰褐色,腹面白色,具深色模斑,尾部灰褐色,有四條深褐色橫斑,尾端白色,高樹營巢,喜捕食鳥類如野雞、野兔等,被認(rèn)為是猛禽中的害鳥。遍布全國。黑鳶:俗稱老鷹。體羽暗褐色,耳羽黑褐色,飛翔時,翼下各有一塊白斑,尾呈叉狀(燕尾),高大樹上營巢,一窩產(chǎn)卵1-3枚,捕食田間害蟲。黑鳶蒼鷹普通鵟為中型猛禽,體長51~59厘米,體重575~1073克。體色變化也比較大,通常上體主要為暗褐色,下體主要為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深棕色橫斑或縱紋,尾羽為淡灰褐色,具有多道暗色橫斑,飛翔時兩翼寬闊,在初級飛羽的基部有明顯的白斑,翼下為肉色,僅翼尖、翼角和飛羽的外緣為黑色(淡色型)或者全為黑褐色(暗包型),尾羽呈扇形散開。翱翔時兩翅微向上舉成淺“V”字形。雀鷹為中等體型(雄鳥32厘米,雌鳥38厘米)而翼短的鷹,俗稱鷂子,體重130~300克。上體呈蒼灰色,頭頂及后頸部為烏灰色,頦和喉部為白色,虹膜為橙黃色,嘴為暗鉛灰色,尖端黑色,基部黃綠色,蠟?zāi)辄S色或黃綠色,腳和趾橙黃色,爪黑色。幼鳥胸腹部具三角形或橢圓形黃褐色斑紋。普通鵟雀鷹游隼,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棲息于山地、丘陵、荒漠、半荒漠、海岸、曠野、草原、河流、沼澤與湖泊沿岸地帶,也到開闊的農(nóng)田、耕地和村屯附近活動。主要捕食野鴨、鷗、鴻鴿類和雞類等中小型鳥類,偶爾也捕食鼠類和野兔等小型哺乳動物。繁殖期4-6月。營巢于林間空地、河谷懸?guī)r、地邊叢林以及其他各類生境中人類難于到達的峭壁懸崖上。游隼紅隼,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棲息于山地森林、森林苔原、低山丘陵、草原、曠野、森林平原、農(nóng)田耕地和村屯附近等各類生境中。主要以蝗蟲、蚱蜢、吉丁蟲、螽斯、蟋蟀等昆蟲為食,也吃鼠類、雀形目鳥類、蛙、蜥蜴、松鼠、蛇等小型脊椎動物。飛翔時兩翅快速地扇動,偶爾進行短暫的滑翔。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于懸崖、山坡巖石縫隙、土洞、樹洞和喜鵲、烏鴉以及其他鳥類在樹上的舊巢中。紅隼3.10鸮形目(Strigiformes)夜行性猛禽。除外形具備猛禽類特征以外,其外趾能后轉(zhuǎn)成對趾型,以利攀緣。兩眼大而向前,眼周有放射狀細羽構(gòu)成的“面盤”。耳孔特大,耳孔周緣具皺襞或具耳羽,有利于收集音波。羽片柔軟,飛時無聲。營巢于樹洞中,雛鳥為晚成鳥。所有鸮類均已列為我國重點保護鳥類。長耳鸮短耳鸮雕鸮紅角鸮縱紋腹小鸮3.11雨燕目(Apodiformes)小型攀禽。后趾向前(稱前趾型)。羽多具光澤。雛鳥為晚成鳥。樓燕(北京雨燕)(Apusapus):似家燕,但四趾朝前,翼窄而長,嗜食昆蟲。金絲燕(Collocaliasp.)繁殖期以唾液腺分泌物營巢,即著名的滋補品“燕窩”。蜂鳥為世界上最小的鳥類,體重僅1g左右,主要分布于南美洲。以花蜜為食。3.12夜鷹目(Caprimulgiformes)夜行性,攀禽。并趾型(前趾基部并合),中爪具櫛狀緣。羽片柔軟,飛時無聲。口寬闊,邊緣具成排硬毛,適于飛捕昆蟲。體色與枯枝色相似,為白天潛伏時的保護色。不營巢,置1-2枚卵于地表,晚成鳥。夜鷹嗜食蚊蟲,故又名蚊母鳥。有休眠現(xiàn)象,以度過缺食寒冷季節(jié)。我國常見種類為夜鷹(Caprimugusindicus)。3.13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攀禽。腳為并趾型。種類較多,形體各異。營洞巢,雛鳥為晚成鳥。本目在我國的常見代表有翠鳥(Alcedoatthis)、藍翡翠(山鴗?)(Halcyonpileata)和三寶鳥(Eurystomusorientalis)。普通翠鳥普通翠鳥嘴形粗大似鑿,背羽翠綠色,尾羽短小,以魚蝦為主食。沿岸崖穿鑿?fù)裂槌?。三寶鳥中等體型(30厘米)的深色佛法僧。嘴寬闊。整體色彩為暗藍灰色,但喉為亮麗藍色,嘴珊瑚紅色,腳橘黃色/紅色。廣泛分布于東亞、東南亞、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及至新幾內(nèi)亞和澳大利亞。常棲于近林開闊地的枯樹上。

三寶鳥藍翡翠3.14形目(啄木鳥目)(Piciformes)攀禽。腳為對趾型。嘴形似鑿。尾羽的尾軸堅硬而富有彈性,在啄木時起著支架的作用。鑿洞為巢,產(chǎn)3~5枚白色鈍圓形卵。孵卵期10~18天,晚成雛。我國常見的為灰頭啄木鳥(黑枕綠啄木鳥)(Picuscanus)及大斑啄木鳥(Dendrocoposmajor)灰頭啄木鳥(黑枕綠啄木鳥)(Picuscanus)。國內(nèi)分布于東北、華北、內(nèi)蒙古、青海、西藏、新疆、四川、甘肅、西南、華東、華南、香港、臺灣和海南島等東部、中部和南部各省區(qū)。主要以螞蟻、小蠹蟲、天牛幼蟲、鱗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昆蟲為食。主要棲息于低山闊葉林和混交林,也出現(xiàn)于次生林和林緣地帶,很少到原始針葉林中。秋冬季常出現(xiàn)于路旁、農(nóng)田地邊疏林,也常到村莊附近小林內(nèi)活動。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很少成群。繁殖期4~6月?;翌^啄木鳥大斑啄木鳥3.15鵑形目(Cuculiformes)攀禽。對趾型。外形略似小鷹。但嘴、爪不具鉤。雛鳥為晚成鳥。多數(shù)分布于歐亞大陸的種類為寄生性繁殖。常見:大杜鵑(Cuculus

canorus)(布谷鳥)、中杜鵑(Cuculussaturatus)、小杜鵑(Cuculuspoliocephalus)和四聲杜鵑(Cuculusmicropterus)。3.16鸚形目(Psittaciformes)攀禽。第4趾后轉(zhuǎn)(稱對趾型)。嘴堅硬具利鉤。大多營巢于樹洞中。雛鳥為晚成鳥。為熱帶鳥類,是著名的觀賞鳥?;⑵W鵡緋胸鸚鵡3.17鴿形目(CoIumbiformes)陸禽。鼻孔外具有蠟?zāi)?cere)。嗉囊發(fā)達,在育雛期能分泌鴿乳喂雛。雛鳥為晚成鳥。本目種類大多為狩獵對象。常見:毛腿沙雞(Syrrhaptesparadoxus)、山斑鳩(Streptopeliaorientalis)、灰斑鳩(Streptopeliadecaocto)和珠頸斑鳩(Streptopeliachinensis)。灰斑鳩山斑鳩3.18雞形目(Galliformes)適應(yīng)于陸棲步行。腿腳健壯,具鈍爪。上嘴弓形。嗉囊發(fā)達。翼短圓,不善遠飛。雌雄大多異色。雛鳥早成。綠孔雀(Pavomuticus)、紅腹錦雉(Chrysolophuspictus)環(huán)頸雉(Phasianuscolchicus)

褐馬雞(Crossoptilonmantchuricum)小型種類如鵪鶉(Coturnixjaponica)、灰胸竹雞(Bambusicolathoracica)、鷓鴣(Francolinuspindadeans)、石雞(Alectorischukar)等?;倚刂耠u環(huán)頸雉又名雉雞、野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