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與其作品_第1頁
泰戈爾與其作品_第2頁
泰戈爾與其作品_第3頁
泰戈爾與其作品_第4頁
泰戈爾與其作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年—1941年),印度著名詩人、文學(xué)家、社會活動家、哲學(xué)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于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亞洲人。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xué)的見解,泰戈爾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飛鳥集》、《園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詩篇》、《文明的危機(jī)》等。第一頁,共49頁。泰戈爾不僅是一位造詣很深的作家、詩人,還是一位頗有成就的作曲家和畫家。他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二千余首激動人心、優(yōu)美動聽的歌曲。其中,他在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期創(chuàng)作的不少熱情洋溢的愛國歌曲,成了鼓舞印度人民同殖民主義統(tǒng)治進(jìn)行斗爭的有力武器?!度嗣竦囊庵尽愤@首歌,于1950年被定為印度國歌。泰戈爾70高齡時學(xué)習(xí)作畫,繪制的1500幀畫,曾作為藝術(shù)珍品在世界許多有名的地方展出。

第二頁,共49頁。泰戈爾思想和創(chuàng)作大體分三個階段:一、幼年——1910年前后積極參加反英政治活動,歌頌民族英雄,宣揚愛國主義,提倡印度民族大團(tuán)結(jié)。二、隱居生活——1919年再次積極參加民族運動,愛國主義激情稍有消退,政治內(nèi)容強的詩歌被帶有神秘意味的詩歌所取代,也受了西方象征主義、唯美主義詩歌的影響,宣揚的是愛與和諧。三、1919年——逝世關(guān)心政治,積極投入民族解放斗爭,作品的內(nèi)容又充滿了政治激情,視野也開闊了,對世界和人類都十分關(guān)心。第三頁,共49頁。泰戈爾與中國1881年,《死亡的貿(mào)易》,譴責(zé)英國向中國傾銷鴉片、毒害中國人民的罪行。1916年,在日本發(fā)表談話,抨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的行動。1924年,他訪問中國,回國發(fā)表了《在中國的談話》。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以后,他屢次發(fā)表公開信、談話和詩篇,斥責(zé)日本帝國主義,同情和支持中國人民的正義斗爭。中國作家郭沫若、鄭振鐸、冰心、徐志摩等人早期的創(chuàng)作,大多受過他的影響。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紹到中國。第四頁,共49頁。第五頁,共49頁。梁思成、張歆海、林長民、恩厚之、泰戈爾、林徽因、徐志摩等人合影泰戈爾、辜鴻銘、徐志摩等人合影第六頁,共49頁。泰戈爾與林徽因、徐志摩泰戈爾與林徽因、梁思成第七頁,共49頁。泰戈爾與徐悲鴻第八頁,共49頁。泰戈爾與甘地泰戈爾與愛因斯坦第九頁,共49頁。泰戈爾18歲。泰戈爾準(zhǔn)備去英國留學(xué)。年紀(jì)相仿的安娜成了他的老師。安娜被這位英俊少年的天才詩人所吸引,情竇初開芳心暗許。她總是主動接近泰戈爾,惹他生氣和激動。作弄嬉戲,年少無知。有一天,安娜在教英國生活舉止的奧秘時告訴泰戈爾,能偷到正在熟睡的女人的手套就有權(quán)吻她。可惜,少年泰戈爾如此純樸,以致沒有明白這種暗示的全部含意。主講人:任星穎第十頁,共49頁。泰戈爾后來回憶道:"她躺在安樂椅上,我突然看到,她酣睡著。一睜開眼,她就向自己的手套飛快瞟了一眼,卻發(fā)現(xiàn)手套原封不動地擱著,任何人也沒有動過偷它們的念頭。"安娜要求泰戈爾給她起個獨特的名字,他就取了個美麗的孟加拉名字--納莉妮。他把這名字編織進(jìn)詩里。安娜聽完朗誦,說道:"詩人,我想,假如我躺在臨終的床榻上,你的歌聲也能使我起死回生。"這不是愛情表白是什么?然而,他卻渾然不覺。第十一頁,共49頁。不是沒有想過表白。但是一想到即將去國離鄉(xiāng),一開始,他就失去了勇氣。一次的擦身而過,一生的失之交臂。兩個月之后,泰戈爾踏上了赴英的旅程。兩年后歸國,已是物是人非。安娜被迫嫁給了一個比她大二十多歲的男人。沒有愛情,她只是生育工具。安娜整日憂郁感傷,向隅而泣,不到一年就郁郁而終。死前她曾寫信給泰戈爾的兄長,提到他倆相處的美好時光。第十二頁,共49頁。聞知死訊,泰戈爾流著淚寫道:"當(dāng)世界的萬物消失不見了,你卻完全重生在我的憂愁里。我覺得我的生命完成了,男人與女人對于我永遠(yuǎn)成了一體。"幾年后,泰戈爾結(jié)婚了,他22歲,新娘11歲。洞房之夜,他就給這個小姑娘改名為"穆里納莉妮"。泰戈爾將情人的名字安在了這位陌生的小姑娘身上。第十三頁,共49頁。我一無所求第十四頁,共49頁。原文1賞析我一無所求,只站在林邊樹后。倦意還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潤在空氣里。濕草的懶味懸垂在地面的薄霧中。在榕樹下你用乳油般柔嫩的手?jǐn)D著牛奶。我沉靜地站立著。我沒有走近你。在黎明時分,一切都還似醒未醒之時,詩人已和妻子來到林邊榕樹下,妻子在擠奶,而詩人“沉靜地站立著”,這個沉靜,絕不可能是詩人睡眼朦朧,因為他的眼睛,正在欣賞大自然此刻仿佛美人一般似睡似醒的姿容。同時,他也在欣賞著他的妻子———“用乳油般柔嫩的手?jǐn)D著牛奶”的妻子,在一片倦懶的晨光中,這個勤勞的女人,顯得如此美麗。第十五頁,共49頁。原文2賞析天空和廟里的鑼聲一同醒起。街塵在驅(qū)走的牛蹄下飛揚。把汩汩發(fā)響的水瓶摟在腰上,女人們從河邊走來。你的釧鐲丁當(dāng),乳沫溢出罐沿。晨光漸逝而我沒有步近你。隨著時間的推移,天亮了,早禱結(jié)束了,趕牛呀、汲水呀,這些瑣碎日常的活動開始了。牛蹄揚起的街塵,占據(jù)了本屬于薄霧的空間,女人們的釧鐲聲取代了鳥鳴,人類的活動在天地間突顯出來。而這一切,只不過是發(fā)生在短短的一瞬間,就是擠一罐兒牛奶的功夫。詩人看到了妻子的奶罐兒已經(jīng)擠滿了,“乳沫溢出罐沿”了,可是他卻仍靜立著,沉浸在眼前的景象和自己的心靈活動中。第十六頁,共49頁。總結(jié):這首詩不僅僅是在向親密的愛人傾訴,同時也是在向大自然傾訴,向他的人民傾訴,向他心中最高的神祇在傾訴。正因為如此,這首愛的牧歌才如此動聽,如此撼動人心。第十七頁,共49頁。主講人:楊紅第十八頁,共49頁。第十九頁,共49頁。賞析

生與死本是一種永遠(yuǎn)無法融合的距離,而近在咫尺卻形同陌路是單相思者的心與所愛的人更遙遠(yuǎn)的距離。原文1世界上最遠(yuǎn)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

在這一節(jié)中道出了暗戀的痛苦第二十頁,共49頁。原文2世界上最遠(yuǎn)的距離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愛到癡迷卻不能說我愛你第二十一頁,共49頁。賞析

第二、三小節(jié)是對第一小節(jié)單相思的作了進(jìn)一步表白原文3世界上最遠(yuǎn)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說我愛你而是想你痛徹心脾卻只能深埋心底世界上最遠(yuǎn)的距離是內(nèi)心深愛著對方,卻無法開口表達(dá)“愛意”和“相思”!第二十二頁,共49頁。賞析

相愛卻不能相處,有情人不能成眷屬,是千古遺憾的情人間的距離。原文4世界上最遠(yuǎn)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說我想你而是彼此相愛卻不能夠在一起第二十三頁,共49頁。賞析

這一節(jié)寫出了世界上許許多多的癡男怨女心境,兩個相愛的人即使不能長相廝守,那份思念雖苦澀卻更多的是甜蜜。但如果裝作彼此毫不在意,這便是最殘酷的心痛了。原文5世界上最遠(yuǎn)的距離不是彼此相愛卻不能夠在一起而是明知道真愛無敵卻裝作毫不在意情人間的距離,明明愛著卻裝作不放在心上,這便是矛盾而痛苦,更是逆離真心的距離。第二十四頁,共49頁。賞析

從第六段起,詩人對世界最遠(yuǎn)的距離作了哲理性的升華,以“同根生長的樹枝卻無法在風(fēng)中相依”道出了距離的殘酷。原文6世界上最遠(yuǎn)的距離不是樹與樹的距離而是同根生長的樹枝卻無法在風(fēng)中相依第二十五頁,共49頁。賞析

以“相互了望的星星,卻沒有交匯的軌跡”道出了現(xiàn)實中距離的無奈。原文7世界上最遠(yuǎn)的距離不是樹枝無法相依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卻沒有交匯的軌跡第二十六頁,共49頁。賞析

以“縱然軌跡交匯卻在轉(zhuǎn)瞬間無處尋覓”讓人充分感受到距離的茫然。原文8世界上最遠(yuǎn)的距離不是星星之間的軌跡而是縱然軌跡交匯卻在轉(zhuǎn)瞬間無處尋覓距離原本可以產(chǎn)生美,但這樣一種世界上最遙遠(yuǎn)的距離產(chǎn)生的卻是刻骨的思念和無邊的痛苦。第二十七頁,共49頁。賞析

有緣無份的“愛”,縱使這“愛”如何的刻骨銘心卻沒有共同呼吸的空間。這是何等的痛徹心扉。原文9世界上最遠(yuǎn)的距離不是瞬間便無處尋覓而是尚未相遇便注定無法相聚這三小節(jié)寫出了愛人間因“距離”而帶來的痛苦,也是全詩的高潮部分,令人黯然淚下、痛苦之余卻讓人找不到愛的方向。第二十八頁,共49頁。賞析

在對“最遠(yuǎn)的距離”不斷否定、肯定之后,詩人最后得出的答案不僅僅是令人悲愴,更多是卻是絕望。原文10世界上最遠(yuǎn)的距離是魚與飛鳥的距離一個在天,一個卻深潛海底便無法相聚。第二十九頁,共49頁。世界上最近的距離是心與心的距離;世界上最遠(yuǎn)的距離也是心與心的距離。但歸根結(jié)底還是夢想和現(xiàn)實的距離,是理智與情感的距離。是相愛不能相守的兩顆心咫尺天涯的距離!小結(jié):第三十頁,共49頁。

生命,一次又一次輕薄過

輕狂不知疲倦

——題記

生如夏花主講人:周曼第三十一頁,共49頁。原文一

我聽見回聲,來自山谷和心間以寂寞的鐮刀收割空曠的靈魂不斷地重復(fù)決絕,又重復(fù)幸福終有綠洲搖曳在沙漠我相信自己生來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敗,妖治如火承受心跳的負(fù)荷和呼吸的累贅樂此不疲第三十二頁,共49頁。原文二我聽見音樂,來自月光和胴體輔極端的誘餌捕獲飄渺的唯美一生充盈著激烈,又充盈著純?nèi)豢傆谢貞涁灤┯谑篱g我相信自己死時如同靜美的秋日落葉不盛不亂,姿態(tài)如煙即便枯萎也保留豐肌清骨的傲然玄之又玄第三十三頁,共49頁。原文三

我聽見愛情,我相信愛情愛情是一潭掙扎的藍(lán)藻如同一陣凄微的風(fēng)穿過我失血的靜脈駐守歲月的信念第三十四頁,共49頁。原文四

我相信一切能夠聽見甚至預(yù)見離散,遇見另一個自己而有些瞬間無法把握任憑東走西顧,逝去的必然不返請看我頭置簪花,一路走來一路盛開頻頻遺漏一些,又深陷風(fēng)霜雨雪的感動第三十五頁,共49頁。原文五般若波羅蜜,一聲一聲生如夏花,死如秋葉還在乎擁有什么第三十六頁,共49頁。賞析因為有太多的經(jīng)歷,因為有太多的曾經(jīng),于是我們總會在不經(jīng)意間失去一份本該有的絢爛的心情,看雨的靜謐,是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绰淙拯S昏,是難言的枯澀和酸楚。那份淡雅和清新已被歲月沖磨的無影無蹤,那份激情和灑脫已被時間塵封在最深處!仿佛獨自游離在一個灰色空間!也許感性的人更容易如此,本是無情之物卻依舊可以讓自己那么的傷感,只因無法走出思想的牽絆,無法擺脫情感的糾纏。因為生,我們就注定走不出塵世,而塵世注定有人的存在,有人便一定有愛恨情愁,誰可以真正擺脫,可以全身而退?既然如此,何不讓生如夏花一般絢爛,因為生不僅僅是生命的存在,因生而存在的情感太多太多。當(dāng)你真正可以絢爛而生時,會不經(jīng)意的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是幸福的。那曾經(jīng)的痛只是一段美麗的記憶,也是自己成熟的足跡。我們無法不相遇,便無法逃避那種默契,人生也絕不會只如初相遇,美麗的故事往往會是一個悲劇。生絢爛,愛亦絢爛,盡管最后一切如煙!第三十七頁,共49頁。榕樹主講人:謝紅娟第三十八頁,共49頁。原文一喂,你站在池邊的蓬頭的榕樹,你可會忘記那小小的孩子,就像那在你的枝上筑巢(cháo)又離開了你的鳥兒似的孩子?你不記得是他怎樣坐在窗內(nèi),詫異地望著你深入地下的糾纏的樹根么?第三十九頁,共49頁。原文二婦人們常到池邊,汲了滿罐的水去,你的大黑影便在水面上搖動,好象睡著的人掙扎著要醒來似的。日光在微波上跳舞,好像不停不息的小梭在織著金色的花氈(zhān)。兩只鴨子挨著蘆葦,在蘆葦影子上游來游去,第四十頁,共49頁。原文三孩子靜靜地坐在那里想著。他想作風(fēng),吹過你的蕭蕭的枝杈;想做你的影子,在水面上,隨了日光而俱長;想做一只鳥兒,棲息在你的最高枝上;還想做那兩只鴨,在蘆葦與陰影中間游來游去。第四十一頁,共49頁。賞析在這首詩中,榕樹成了那孩子的朋友。詩人運用第二人稱,生動描寫那孩子對一棵高大的榕樹的沉思和幻想?!罢驹诔剡叺呐铑^的榕樹”,“池邊”是寫榕樹生長的位置,為下文進(jìn)一步對話伏筆?!芭铑^”是狀榕樹的形態(tài)。榕樹,常綠喬木,樹干分枝多,有氣根,樹冠大。它生長在熱帶地方,在印度是一種常見喬木。在文學(xué)作品中,榕樹往往是故鄉(xiāng)的象征。所以,詩人把榕樹想像成孩子的朋友,便于抒發(fā)思鄉(xiāng)懷母的感情?!熬拖衲窃谀愕闹ι系镍B兒似的孩子”,詩人在這里把那孩子比作小鳥,以引起“榕樹”的回憶。第四十二頁,共49頁。賞析“地下的糾纏的樹根”本是看不見的,但從兒童的眼光來看,它是看得見的?!皹涓痹谶@里語帶雙關(guān),含有“尋根不忘本”的意思。接著描寫了三個日常生活畫面:婦人汲水,日光跳舞,鴨子游淶游去。這些生活畫面都能勾起“榕樹”對孩子的回憶。最后,詩人把孩子想象成“風(fēng)”“影子”“鴨”與榕樹須臾不離。第四十三頁,共49頁??偨Y(jié)榕樹是故鄉(xiāng)的化身,是媽媽的化身。那孩子面對榕樹的沉思與幻想,是思念故鄉(xiāng)、思念媽媽的表現(xiàn)。詩中對榕樹的描寫,則使我們聯(lián)想到媽媽的性格和形象。第四十四頁,共49頁。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影響深遠(yuǎn)泰戈爾作品在中國的流傳,深深影響了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xué)的進(jìn)程,是中印文化交流發(fā)展的印證。泰戈爾的作品在“五四運動”之前就已開始被譯成中文。1913年,著名國學(xué)大師、文學(xué)家錢智修在《東方雜志》上刊出了《臺峨爾的人生觀》,第一次向中國讀者介紹泰戈爾。1915年,陳獨秀在《新青年》雜志上刊登了泰戈爾《贊歌》的中譯文,并對泰戈爾作了簡單介紹。1924年,伴隨著泰戈爾訪問中國而掀起了“泰戈爾熱”,翻譯泰戈爾作品及評介文章大量涌現(xiàn),泰戈爾的主要作品有了中譯本。鄭振鐸、劉半農(nóng)、徐志摩、林徽因等許多中國作家在思想和創(chuàng)作上深受影響。主講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