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著作 《史記》讀書筆記_第1頁
歷史著作 《史記》讀書筆記_第2頁
歷史著作 《史記》讀書筆記_第3頁
歷史著作 《史記》讀書筆記_第4頁
歷史著作 《史記》讀書筆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史記讀書筆記讀一個民族的歷史,也就是在探求其心智的源頭和演變,觀山河所以存,觀生民所以養(yǎng)。無數的生命走過他們自己的軌跡,匯成文化的大海。這每一條的軌跡都與我的生命有關。個體生命會消融,而他的影響已留在周圍人的生命里,記載在史書里,熔鑄在歷史遺跡里,遺落在他曾如此熱情地生活過的每一寸土地上。這種影響在無限廣闊的時空里傳播、增長廣闊,在冥冥中塑造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影響著他們的選擇。仁人志士的產生,往往是受了前人的影響。翻開一本發(fā)黃的史書,不覺入勝,我祖先之中,竟有如此偉大之人格生活于此土地之上,從而立志發(fā)奮,會聚群英,內成就一代豪杰,外開歷史之新篇章。對真理的追尋通過歷史薪火相傳。一個民族真正的進步也常來自于對其歷史文化的重新解讀。失去了歷史的坐標系,開展就失去的方向。讀?史記?的前四篇本紀,蕩氣回腸,浩然大公,如?周易?中乾坤二卦,統(tǒng)領六十四卦,而有一種立于源頭俯瞰變化的超越感。這四篇本紀描述了一個恢宏的上古世界,充溢著人文精神,純樸的先民用他們的智慧與勤勉開創(chuàng)了后代歷史的基業(yè)。德行是這里最高的標準,對崇高精神境界的仰望,對至善的探討追尋,為民族的付出,對生命的尊重構成了先民的精神世界。我們會疑心,這樣一個世界是歷史的真實嗎?尤其是近代以來,遺古派的思潮開始出現,但這并不阻礙這四篇本紀對先民精神面貌的展現。且不管?史記?記載的真實性已多被考古開掘及文獻考據證實,對于其中無法證實的一部份,?史記?的文字即使不準確也可由之作模糊的推斷。我們不妨引入“文化的真實性〞這一概念,對某一歷史事件的記載也許有誤,也許這一故事為后人層累式的構造,但恰恰是這一構造而不是精確的歷史事件影響了后人對世界的看法。堯舜也許沒有傳說中的那么偉大,而其作為中華文明德行的楷模、人文精神的源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堯舜也許是假,但“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純〞卻是真,是無數知識分子發(fā)自內心的對人性的呼喚。因此堯舜于后代知識分子的心中卻是真實存在的,與此相關的眾多仁人志士的終生付出及對文明進步的推動是無法被考古發(fā)現所消解的。因此堯舜的故事所告訴我們的,更多的不是這樣兩人本身的存在,而是一個民族的整體文化面貌。我們可以說,每個以堯舜為精神楷模而追尋理想世界的中國讀書人,都是堯舜的化身,是這個“文化的堯舜〞的一部份。堯舜是一種抽象的文化潮流和充滿人文關心的文化符號。個每個文明傳統(tǒng)都有自己的世界觀、歷史觀,許多現象只有從這一民族本有的世界觀、歷史觀出發(fā),才能理解其意義和價值。自家人說自家話才最親切有味,假設講外鄉(xiāng)話那么顯別扭。如理解中國歷史,首先應了解的就是儒家的史學傳統(tǒng)并佛教和道教對看歷史的維度。更進一步,任何對歷史的判斷都基于一定的文化立場,如現在我們的立場就常是科學的立場,但科學也是一種文化,也是會不斷變化,也只是觀察問題的一個角度,至少不能以之取代人文之緯度。文化是精神與物質的總合,樓于烈先生將其分成社會習俗、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四個側面。文化基于一群特定的人的生命體驗,即非為所有人所體驗到,亦非一種永不更改的體驗。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基督徒、穆斯林、佛教徒、道教徒、印度教徒,他們對歷史的看法都帶有自己文化的特點。如果成認個體生命體驗的平等性,也應成認文化的平等性。成認此平等性之后,才能展開文明的對話。對話本身沒有固定的答案,是一種現象,一種生命體驗,雙方在對話中互相學習,完善著自己。這種對話是可能的,因為沒有永恒不變的某種文化,東方文化、西方文化自身都在不斷調整、進步。從歷史上看,這種對話恰恰是進步的源動力。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種形式。傳記的一種,主要記諸侯之事。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約成書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后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說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那么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一般稱為“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近人梁啟超稱贊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愿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愿。后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十多年后,終于完成。司馬遷著?史記?,其史學觀念在于“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探求的天人之際,并非成認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視天人之間關系的演變,從而了解“古今之變〞的關鍵,探求出歷史動態(tài)開展變化的層面,最終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動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司馬遷為了繼承其父司馬談編訂史書的遺志,完成撰述?史記?的宏愿。司馬氏世代為史官,司馬談一心繼承先人久絕的世業(yè)—太史令,重現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隋書?經籍志?說:“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zhàn)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見司馬談有意繼續(xù)編訂?春秋?以后的史事。漢武帝元封元年,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他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tǒng),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那么答復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而?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二、司馬遷想繼承?春秋?精神。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義,顯揚志業(yè)人物的使命。?春秋?的下限,到魯哀公獲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沒有完整的史籍記載。司馬遷是紹繼?春秋?,并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及太初元年改歷下限,撰寫史記。然而,司馬遷繼承?春秋?,不僅是要形式上承繼周公以來的道統(tǒng),而且是重視?春秋?的性質,他在?太史公自序?說:“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可見司馬遷對“春秋之義〞和“春秋筆法〞心儀已久,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貶精神,撰述?史記?。三、司馬遷要肩負史家職責。據?后漢書百官志?載,“太史令〞只是俸祿六百石的小官,職責僅在于管理圖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記錄上代及當代事情,并無著述的責任。然而,司馬談和司馬遷明顯不滿足于“拾遺補蓺〞。司馬談早有整理上代歷史的方案,可惜卻“發(fā)憤而卒〞,臨終前叮囑司馬遷,認為“自獲麟以來,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tǒng),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甚多,身為太史令,有完成論載上代歷史的任務。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為太史的職責說:“且余嘗掌其官,廢明圣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馬遷一心秉承先人世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決意撰述?史記?。在?報任安書?中亦透露著述?史記?的目的,他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見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責任,更要盡史學家的職責。?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此書記事始于傳說中的黃帝時期,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表達了中國古代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氨炯o〞是全書提綱,按年月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氨悫曈帽砀駚砗喠惺老?、人物和史事?!皶暷敲从浭鲋贫乳_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諸方面內容?!笆兰舀曈浭鲎訉O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傲袀鳕暿侵匾宋飩饔?。其中的本紀和列傳是主體。

?史記?這部書偉大,它的作者更偉大。我們“讀其書而想見其為人〞,一定要讀他的?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太史公自序?當然很重要,因為只有讀這篇東西,你才能了解他的學術背景和創(chuàng)作過程,知道他有家學淵源、名師傳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生老道,所以文筆也老道。但我們千萬不要忽略,他還有一封?報任安書?。如果我們說?太史公自序?是司馬遷的“學術史〞,那么?報任安書?就是他的“心靈史〞。為什么呢?因為這是一篇“欲死不能〞之人同“行將就死〞之人的心靈對話,每句話都掏心窩子,里面浸透著生之熱戀和死之痛苦。其輾轉于生死之際的羞辱、恐懼和悲憤,五內俱焚、汗發(fā)沾背的心理創(chuàng)傷,非身臨其境者,絕難體會。小時候讀?古文觀止?,我總以為這是最震撼人心、催人淚下的一篇。

司馬遷為“墻倒眾人推〞的李將軍〔李陵〕打抱不平,慘遭宮刑,在我看來,正是屬于魯迅所說敢于“撫哭叛徒〞的“脊梁〞。他和李將軍,一個是文官,一個是武將,趣舍異路,素無杯酒交歡,竟能舍飯碗、性命不顧,仗義執(zhí)言,已是諸、劌之勇不能當。而更難的是,他還能在這場“飛來橫禍〞之后,從命運的泥潭中撐拄自拔,發(fā)憤著書,成就其名山事業(yè)。讀?報任安書?,我有一點感想:歷史并不僅僅是一種由死人積累的知識,也是一種由活人塑造的體驗。這種人生體驗和超越生命的渴望,乃是貫穿于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和歷史的共同精神。史家在此類“超越〞中尤為重要。它之所以能把自身之外“盈虛有數〞的眾多生命匯為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首先就在于,它是把自己的生命也投射其中。我想,司馬遷之為司馬遷,?史記?之為?史記?,人有俠氣,書有俠氣,實與這種人生經歷有關。一帆風順,缺乏人生體驗,要當歷史學家,可以;但要當大歷史學家,難〔我以為,“大歷史〞的意義就在通古今,齊生死〕。

補充:以個人榮辱看歷史,固然易生偏見,但司馬遷講歷史,卻能保持清醒客觀,即使是寫當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膚之痛,也能控制情緒,頂多在贊語中發(fā)點感慨,出乎人生,而入乎歷史,寫史和評史,絕不亂摻乎。

對司馬遷的贊語和文學性描寫,我很欣賞。因為恰好是在這樣的話語之中,我們才能窺見其個性,進而理解他的傳神之筆。例如,在他筆下,即使是“成者為王〞的漢高祖也大有流氓氣,即使是“敗者為賊〞的項羽也不失英雄相。就連當時的恐怖分子,他也會說“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就連李斯這樣的“大壞蛋〞,他也會描寫其臨死之際,父子相哭,遙想當年,牽黃犬,逐狡兔的天倫之樂。很多“大人物〞寫得就像“小人物〞一樣。

?史記?的人民性司馬遷在寫人物傳記時飽蘸了感情,表現出鮮明的傾向。對于最高統(tǒng)治者的殘忍、欺詐、虛偽等丑惡的本質,總是通過一定方式加以揭露。如劉邦是漢代的開國君主,司馬遷在肯定他推翻暴秦結束楚漢戰(zhàn)爭的戰(zhàn)亂,統(tǒng)一國家的業(yè)績外,也在有關人物的傳記中將劉邦身上不光榮的陰暗東西暴露無遺。如在?項羽本紀?中通過兩人在斗爭中的各自表現形成了鮮明的比照,劉邦與項羽的作戰(zhàn),沒有不失敗的,他顯得是那樣的怯懦、猥瑣和無能。在?留侯世家?等傳記中寫了他的貪財好色,在?蕭相國世家??淮陰侯列傳?里寫了他的猜忌殺害功臣的殘忍本性。即使本朝的皇帝他也沒有諱忌,如揭露武帝信用酷吏殘害人民、愚蠢地迷信神仙言士等。對官僚集團、貴族階級的爾虞我詐,以勢相傾的種種實情,描寫得入木三分。如?魏其武安侯列傳?中寫竇嬰與田蚡的種種矛盾明爭暗斗,揭露了這一階級的世態(tài)炎涼和他們的陰暗心理。由于司馬遷的?史記?敢于面對現實,無情地暴露統(tǒng)治階級的本質,贏得了“實錄〞的稱贊。司馬遷將人民聚眾對抗放在酷吏殘酷壓迫的背景上來表現,成認其合理性、正義性,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階級局限。對于我國第一次農民起義——陳涉起義,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和熱情的贊頌,對于陳涉的失敗,司馬遷也作了較全面的總結。對于項羽為推翻暴秦作出的巨大奉獻,司馬遷加以謳歌,對他的暴虐和殺戮無辜那么給予了批判。司馬遷肯定英雄在歷史上的巨大作用的同時,也隱約認識到各行各業(yè)的優(yōu)秀分子對于推動歷史的促進作用。?史記?中為工商業(yè)者、醫(yī)生、俠客、儒生、辯士都立了傳,成認他們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司馬遷對觸犯封建階級法律的游俠是肯定的,因為象朱家、郭解那樣的游俠“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在當時成為抑制豪強拯民危難的一種社會力量。記敘統(tǒng)治集團中的人物,司馬遷也以他們對民眾的態(tài)度去衡量,李廣將軍獲得了司馬遷的贊頌,贊頌的基點就是放在他的愛兵如子上。?史記?中寫了一系列的愛國英雄,如藺相如“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風亮節(jié),廉頗為了趙國利益勇于改正,都獲得了司馬遷的熱情謳歌。這些形象到今天都還是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好教材。?史記?人物描寫的藝術手法1〕人物置于矛盾沖突的旋渦之中,通過他們各自的行動顯示性格特征。如?項羽本紀?中“鴻門宴〞一節(jié),是消滅秦帝國后起義軍中兩個集團的內部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后的第一次面對面的較量。在刀光劍影中糾集著項羽集團和劉邦集團的矛盾,項羽集團內部主戰(zhàn)、主和派的斗爭,項羽是這些矛盾的結集點。從項羽對種種矛盾的處置,顯示出他的幼稚、仁慈、坦率種種心理因素,而劉邦在這一場面中也顯示了他的靈活、狡詐的性格特點。?魏其武安侯列傳?中“庭辯〞一節(jié),田蚡、竇嬰雙方的矛盾到達白熱化的程度,朝中的大臣在這一矛盾沖突中每人作了表演:韓安國世故圓滑,既說竇嬰對,又肯定田蚡,將矛盾上交,“唯明主裁之〞;鄭當時開始說竇嬰有理,后又不敢堅持。筆墨不多,卻勾劃出官僚們的面貌。2〕司馬遷也善于選取富有表現力的生活細節(jié),揭示人物的性格及內心世界。如寫石慶“為太仆,御出,上問車中幾馬?慶以策數馬畢,舉手曰‘六馬’。〞通過這一小事,石慶的謹小慎微的性格以及伴君如伴虎的心情,躍然紙上。3〕多角度地襯托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如對信陵君的刻畫,作者重點寫了他親迎侯生的面,通過侯生毫不謙讓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成心久立市中以微察公子,寫市人皆觀公子執(zhí)轡,寫公子從騎者竊罵侯生,寫賓客們的驚訝,就是通過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態(tài)度,突出信陵君謙恭下士的性格特點。4〕通過人物的對話、獨白,成功地顯示了人物的性格和聲音笑貌。如寫劉邦和項羽都見過秦始皇的出行,項羽在觀秦始皇渡浙江時,脫口而出說:“彼可取而代也〞,顯示出他的雄心勃勃,又看出他的無所顧忌、心口如一的坦率性格;而當劉邦在咸陽見到秦始皇出行場面時卻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說得委婉曲折,垂涎于至尊之位的心思也揭示無遺。在?張丞相列傳?中以“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將周昌口吃的樣子寫得惟妙惟肖。司馬遷在寫人物傳記時,為防止重復,經常使用“互見法〞。同樣一件事涉及好幾個人物時,在一處詳敘,在別處就略而不敘,有時以“語在某某事中〞標出。這種“互見法〞不僅防止了重復,對于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也有作用。如在?項羽本紀?中主要突出項羽的喑嗚叱咤、氣蓋一世的性格特征;而與這一主要特征相矛盾的其他方面,那么放在別人傳記中補充表達,既突出主導的性格特征,又免得顧此失彼,到達了性格的完整化。

史記的文學成就?史記?是一部史學名著,又是一部文學名著。前面介紹先秦歷史著作時,我們說這些歷史著作中包涵著或多或少的文學因素、文學成分;而對于?史記?,這樣說是遠遠不夠的。

因為?史記?的寫作,具有文學方面的動機,所以這一部史書本身,就兼有文學的性質。

司馬遷本人,是有著浪漫的詩人氣質的。從?報任安書?和?史記?中,處處可以看到他富于同情心、感情強烈而容易沖動的性格特點。他由李陵事件而遇禍,也是一場性格的悲劇。因為無論從私交還是從官職來說,他都不負有為李陵辯護的義務。西漢末的揚雄說:“子長多愛,愛奇也。〞〔?法言?〕也是看到了司馬遷浪漫的詩人氣質。

?史記?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寫作的目標,我們前面已經提到,這不僅意味著總結歷史、記載史實,而且也意味著通過大量歷史人物〔其中有許多是作者同時代的人物〕的活動,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類的生存方式,人類在世界中的地位,人類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困境。這些也正是文學的根本目的。只不過?史記?作為歷史著作,在虛構方面受到較多的限制。

?史記?還具有抒發(fā)情懷的目的。?報任安書?中,把?周易?、?詩經?、?離騷?等等,歸結為“大抵皆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由此提出了“發(fā)憤著書〞之說。這種說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于他所列舉的古人著述的實情,但完全符合于?史記?的實情。?史記?在表達歷史人物事跡的同時,處處滲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內心的痛苦和郁悶,這就是我們千年之下讀?史記?仍不能不為之感動的關鍵。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后者也正是從這一點著眼的。

為了到達這些目的,?史記?使用了大量的文學手段,到達了很高的文學成就。以下,我們從它的敘事藝術、人物形象塑造藝術和語言藝術三方面加以介紹。應該說明,?史記?的核心局部——本紀、世家、列傳,根本上由人物傳記構成,它既有很強的故事性、戲劇性,又通過這些故事來塑造人物形象。所以,所謂敘事藝術和人物形象塑造的藝術,本來是無法一分為二的。只是為了表述的方便,我們先從總體上分析?史記?敘事的方式和藝術特點,然后再分析它如何塑造人物。

在?史記?以前,中國的敘事文學已經歷了漫長的開展過程。先秦歷史著作中已有頗為龐大的戰(zhàn)爭場面的描寫和較為復雜的歷史事件的表達,其中也包含不少生動有趣的故事,這為?史記?提供了一定的根底。但是,先秦史家的主要興趣,還在于首尾完整地記述歷史事件,并通過這些事件來表達政治和倫理評判,其敘事態(tài)度主要是史學性的。司馬遷那么除了記述歷史事件以外,具有更強烈的要努力再現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場景和人物活動的意識;除了政治和倫理評判以外,具有更強烈的從多方面反映人類生活的意識。所以他的敘事態(tài)度,有很明顯的文學性。

?史記?的敘事方式,根本上是第三人稱的客觀表達。司馬遷作為表達者,幾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是在最后的“論贊〞局部,才作為評論者直接登場,表示自己的看法。這種方式,為自如地展開表達和設置場景提供了廣闊的盤旋余地。但是,所謂客觀表達,并不是不包含作者的立場和傾向,只是不顯露出來而已。通過歷史事件的展開,通過不同人物在其歷史活動中的比照,實際也表達了表達者的感情傾向。這就是前人所說的“寓褒貶于敘事之中〞。這種含而不露的褒貶,是經由文學的感染來傳達的。

為了再現歷史上的場景和人物活動,?史記?很多傳記,是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構成的。如信陵君的傳是由親迎侯生、竊符救趙、從博徒賣漿者流游等故事構成的;廉頗和藺相如的傳是由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等故事構成的;孫武的傳主體是吳宮教戰(zhàn)的故事;孫臏的傳包含教田忌賭馬、馬陵道破殺龐涓等故事……。這種情況非常普遍,不勝枚舉。眾多大大小小的故事,構成了?史記?文學性的根底。雖然先秦歷史著作中也包含有故事成分,但同?史記?相比,不但數量少得多,而且除了?戰(zhàn)國策?中少數幾個故事,也顯得簡陋得多。以后的歷史著作,也不再有?史記?那樣的情況①,這是?史記?在中國眾多的史籍中特別具有文學魅力的原因之一。

①這里也有史學和文學逐漸別離的必然因素。

?史記?的故事,又有不少是富于戲劇性的。司馬遷似乎很喜歡在逼真的場景、鋒利的矛盾沖突中展開他的故事,由書中人物自己直接行動以表現自己,使讀者幾乎忘記了表達者的存在。如?李將軍列傳?中的一個場景:

〔李廣〕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

這像是一個很好的戲劇小品。另外,像著名的“鴻門宴〞故事,簡直是一場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獨幕劇。人物的出場、退場,神情、動作、對話,乃至坐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這段故事不需要花多少力氣,就可以改寫成真正的戲劇作品在舞臺上演出。這一類戲劇性的故事,具有很多優(yōu)點:一那么具有逼真的文學表現效果;二那么防止了冗長松緩的表達,具有緊張性,由此產生文學所需要的激活力;三那么在鋒利的矛盾沖突中,最容易展示人物的性格。

?史記?以“實錄〞著稱,這是指司馬遷具有嚴肅的史學態(tài)度,不虛飾、不隱諱。但他的筆下那些栩栩如生的故事,不可能完全是真實的。為了追求生動逼真的藝術效果,追求對于讀者的感染力,他運用了很多傳說性的材料,也必然在細節(jié)方面進行虛構。這是典型的文學表達方法。

另外,?史記?所創(chuàng)造的“互見法〞,也同時具有史學與文學兩方面的意義。所謂“互見法〞,即是將一個人的事跡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傳為主;或將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個地方的表達為主。司馬遷運用此法、不僅是為了防止重復。為了使每一篇傳記都有審美意味上的統(tǒng)一性,使傳主的形象具有藝術上的完整性,就必須在每一篇傳記中只寫人物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經歷,而為了使整部?史記?又具有史學意義上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就必須在其他地方補寫出人物的次要特征和次要經歷。這是人物互見法的意義。因為?史記?是以人物為本位的,往往需要在許多人的傳記中涉及同一件事,為了防止重復而又能把事件表達清楚,司馬遷就在不同的傳記中從不同的角度表達同一件事,這樣就既突出了每個人在這事件中的作用,又不致給人以重復之感。這是事件互見法的意義。通過人物和事件的互見法,司馬遷使?史記?既有了史學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學的可讀性。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過去的著作也已有所積累。在?左傳?中,可以看到假設干有一定個性的人物形象;到了?戰(zhàn)國策?,人物的描寫更為細致,性格也更為鮮明。但由于它們以歷史事件為本位,人物的描寫只是片斷地散見于敘事之中,缺乏完整性。另外,像?晏子春秋?專寫一人之事,也很值得注意。不過,它也只是把晏子的許多故事結集在一起,相互之間沒有內在的聯(lián)系??傊?在漢代以前,還沒有出現完整的人物傳記,人物形象的刻畫,總的說來也還比擬簡略。?史記?在這樣的根底上,取得了巨大的開展,把中國文學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提高到一個劃時代的新高度。

從總體上說,?史記?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數量眾多、類型豐富、個性較鮮明三大特點。它以大量的個人傳記組合成一部宏偉的歷史,其中寫得比擬成功、能夠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如項羽、劉邦、張良、韓信、李斯、屈原、孫武、荊軻等等,就有近百個。正如前面已經提到的,這些人物來自社會的各種階層,從事各不相同的活動,經歷了不同的人生命運。從帝王到平民,有成功者有失敗者,有剛烈的英雄,有無恥的小人,共同組成了一條豐富多采的人物畫廊。這些人物又各有較鮮明的個性。不同身份、不同經歷的人物固然是相互區(qū)別的,身份和經歷相似的人物,也并不相互混淆。張良、陳平同為劉邦手下的智謀之士,一那么潔身自好,一那么不修細節(jié);武帝任用的酷吏,有貪污的也有清廉的……。凡此種種,在給予我們歷史知識的同時,又給予我們豐富的人生體驗。

對各種歷史人物,司馬遷亦有偏愛。那就是“好奇〞,就是喜愛非凡的、具有旺盛生命力與出眾才華的人物。那些奮起草莽而王天下的起義者,那些看上去怯懦無能而胸懷大志的英雄,那些不居權位而聲震人主的俠士,那些膽識過人、無往不勝的將帥,那些血濺五步的刺客,那些運籌帷幄、智謀百出的文弱書生,乃至富可敵國的寡婦,敢于同情人私奔的漂亮女子……,這些非凡的人物,構成?史記?中最精彩最重要的局部。因此?史記?洋溢著浪漫的情調,充滿傳奇色彩。尤其將秦漢歷史劇變之際人物的傳記合起來作為一個單獨的局部來讀,真是像一部英雄史詩。

在描寫人物一生的過程中,司馬遷特別注重表現人物命運的巨大變化,如寫那些建功立業(yè)的大人物,常寫他們在卑賤時如何受人輕視的情形;而寫那些不得善終的大人物,又常寫他們在得志時是如何地不可一世的情形。前者如劉邦、韓信、蘇秦,后者如項羽、李斯、田橫。又在這變化過程中,充分暴露出當時人的諸如勢利、報復心之類普遍的弱點。如劉邦微賤時嫂子不給他飯吃,父親也不喜歡他,成功之后劉邦不肯忘記把他們嘲弄一番;李廣免職時受到霸陵尉的輕蔑,復職后他就借故殺了霸陵尉;韓安國得罪下獄,小小獄卒對他作威作福,他東山再起后,特地把獄卒召來,舊事重提……。這些命運變化和恩怨相報的故事,最能夠表現人與環(huán)境、地位的關系,揭示出人性的復雜性。

司馬遷非常清楚地知道:迎合社會、迎合世俗的人,往往得到幸福;反之,那么容易遭遇不幸。他常常用比擬的方法,表現他的這種看法。如?蘇秦列傳?寫才能杰出的蘇秦被人刺死,他的平庸的弟弟蘇代、蘇厲卻得享天年;?平津侯主父偃列傳?寫主父偃鋒芒畢露而遭到滅族,公孫弘深衷厚貌卻安享富貴尊榮……。但司馬遷絕不贊美平庸、茍且、委瑣的人生。?史記?中寫得最為壯麗動人的,是英雄人物的悲劇命運。?項羽本紀?寫項羽最后失敗自殺,竟用了一二千字,作為歷史記載,可以說毫無必要;作為文學作品,卻有一種淋漓酣暢的效果。項羽在可以逃脫的時機中,因無顏見江東父老,拔劍向頸;李廣并無必死之罪,只因不愿以久經征戰(zhàn)的余生受辱于刀筆吏,橫刀自刎;屈原為了崇高的理想抱石沉江……。在這種反復出現的悲劇場面中,司馬遷表現了崇高的人對命運的強烈的抗爭。他告訴人們:即使命運是不可戰(zhàn)勝的,人的意志也同樣是不可屈服的。我們從中看到漢武帝時代的文化中那種壯烈的人生精神,為之感慨再三。

對于?史記?所描寫的人物,人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他們面目活現,神情畢露,如日本近代學者齋滕正謙所說:“讀一部?史記?,如直接當時人,親睹其事,親聞其語,使人乍喜乍愕,乍懼乍泣,不能自止。〞〔?史記會注考證?引?拙堂文話?〕這種藝術效果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史記?注意并善于描寫人物的外貌和神情,使得人物形象具有可視性。如寫張良“狀貌如婦人好女〞,李廣“為人長,猿臂〞,蔡澤“易鼻、巨肩、魋顏、蹙齃、膝攣〞等等,雖然比擬簡單,卻各有特征。而且司馬遷很少單純地描寫人物外貌,而總是同人物的性格有某種或隱或顯的聯(lián)系,所以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譬如讀過張良的傳,我們很難忘記他的“如婦人好女〞的相貌。神情的描寫那么比比皆是。?廉頗藺相如列傳?寫藺相如使秦,秦王欲強奪和氏璧,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怒發(fā)上沖冠〞,好似可以親眼看到一樣。

生活細節(jié)的描寫,是文學作品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性格、展現其內心世界的根本手段。這在一般歷史著作中出現很少,在?史記?中卻相當多。?李斯列傳?一開始就是這樣一段:

〔李斯〕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于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臂如鼠矣,在所自處耳!〞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

單純從史學角度來看,這種細瑣小事是毫無價值的。但從文學角度來看,卻是非常具體而深刻地揭示了李斯的性格特征、人生追求。又如張湯兒時劾鼠如老吏,劉邦微時的豪放無賴,陳平為鄉(xiāng)人分割祭肉想到宰割天下等等,都是由細瑣的事件呈現人物的性格,防止抽象的人物評述。自然,在這種描寫中,難免有傳說和虛構的成分。

對話往往最能活生生地表達人物的生活經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