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彥群醫(yī)用高壓氧艙國家標準培訓(長沙)_第1頁
林彥群醫(yī)用高壓氧艙國家標準培訓(長沙)_第2頁
林彥群醫(yī)用高壓氧艙國家標準培訓(長沙)_第3頁
林彥群醫(yī)用高壓氧艙國家標準培訓(長沙)_第4頁
林彥群醫(yī)用高壓氧艙國家標準培訓(長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標準的定義為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經協(xié)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認的機構批準的對活動或其結果規(guī)定共同的和重復使用的規(guī)則、導則或特性的文件。*現(xiàn)在是1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制定表準的目的為了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和規(guī)定的對象上建立最佳秩序,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現(xiàn)在是2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制定標準的基礎

科學研究的成就、技術進步的新成果和實踐積累的先進經驗(或教訓)。*現(xiàn)在是3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標準化工作的對象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中,凡具有多次重復使用和需要制定標準的具體產品,以及各種定額、規(guī)劃、要求、方法、概念等,都可稱為標準化對象。

標準化對象一般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標準化的具體對象,即需要制定標準的具體事物;另一類是標準化總體對象,即各種具體對象的總和所構成的整體,通過它可以研究各種具體對象的共同屬性、本質和普遍規(guī)律。*現(xiàn)在是4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標準的種類按照標準化對象,通常把標準分為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三大類。

技術標準是指對標準化領域中需要協(xié)調統(tǒng)一的技術事項所制定的標準。技術標準包括基礎技術標準、產品標準、工藝標準、檢測試驗方法標準,及安全、衛(wèi)生、環(huán)保標準等。

管理標準是指對標準化領域中需要協(xié)調統(tǒng)一的管理事項所制定的標準。管理標準包括管理基礎標準,技術管理標準,經濟管理標準,行政管理標準,生產經營管理標準等。工作標準是指對工作的責任、權利、范圍、質量要求、程序、效果、檢查方法、考核辦法所制定的標準。工作標準一般包括部門工作標準和崗位(個人)工作標準。*現(xiàn)在是5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標準的層次劃分

按國際慣例,標準可劃分為:國際標準、區(qū)域標準、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yè)標準。例如:

ISO、IEC—國際標準的代號

EN—歐洲標準(區(qū)域性標準)

GB、GB/T—國家標準(/T推薦性)

YY、CB、HG—醫(yī)藥、船舶、化工等行業(yè)標準

DBXX—地方性標準(XX為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行政區(qū)劃代碼前兩位)

Q/XXX—企業(yè)標準(XXX為企業(yè)代碼)*現(xiàn)在是6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標準的性質國家標準和行業(yè)標準分為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

強制性標準是具有強制約束力,屬于技術法規(guī)的范疇《標準化法》第十四條規(guī)定:“強制性標準,必須執(zhí)行。不符合強制性標準的產品,禁止生產、銷售和進口?!?/p>

推薦性標準是一種可供選擇的技術約定,不是技術法規(guī),也不具有法律強制性,《標準化法》第十四條規(guī)定:“推薦性標準,國家鼓勵企業(yè)自愿采用?!眹覙藴适钱a品進入市場所必需達到的基本要求。

*現(xiàn)在是7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推薦性標準的執(zhí)行(1)法律法規(guī)引用的推薦性標準,在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范圍內必須執(zhí)行;(2)強制性標準引用的推薦性標準,在強制性標準適用的范圍內必須執(zhí)行;(3)企業(yè)使用的推薦性標準,在企業(yè)范圍內必須執(zhí)行;(4)經濟合同中引用的推薦性標準,在合同約定的范圍內必須執(zhí)行;(5)在產品或其包裝上標注的推薦性標準,則產品必須符合;(6)獲得認證并標示認證標志銷售的產品,必須符合認證標準。*現(xiàn)在是8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GB/T12130—200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醫(yī)用空氣加壓氧艙*現(xiàn)在是9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1.范圍本標準規(guī)定了醫(yī)用空氣加壓氧艙(以下簡稱氧艙)產品的分類、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guī)則和標志、包裝、運輸、貯存的要求。本標準適用于加壓介質為空氣,最高工作壓力不大于0.3MPa的氧艙。*現(xiàn)在是10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jù)本標準達成協(xié)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GB150―1998鋼制壓力容器GB191―2000包裝儲運圖示標志GB/T7134―1996澆鑄型工業(yè)有機玻璃板材、棒材和管材GB9706.1—1995醫(yī)用電器設備第一部分:安全通用要求GB/T12243―2005彈簧直接載荷式安全閥GB50222―1995建筑內部裝修設計防火規(guī)范JB4730―1994壓力容器無損檢測1999版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jiān)察規(guī)程*現(xiàn)在是11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3.術語和定義3.1治療艙treatmentcompartment在高于大氣壓的密閉艙內,患者通過吸氧裝具呼吸氧氣而進行治療的艙室。

3.2過渡艙transfercompartment在治療艙處于高于大氣壓的狀態(tài)下,能使醫(yī)務人員或患者在同等氣壓下出入治療艙的艙室。3.4遞物筒medicallock在治療艙處于高于大氣壓的狀態(tài)下,為艙內外遞送醫(yī)療等物品而設置的裝置。.....................*現(xiàn)在是12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4.分類氧艙按照治療人數(shù)分為單人氧艙和多人氧艙。*現(xiàn)在是13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國內典型艙型單、雙人艙*現(xiàn)在是14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國內典型艙型多人艙中型空氣加壓艙外貌空氣加壓艙內景*現(xiàn)在是15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國內典型艙型大型艙群(三艙)*現(xiàn)在是16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5.要求5.1氧艙艙體及配套壓力容器的設計應符合《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jiān)察規(guī)程》(以下簡稱《容規(guī)》)及GB150-1998的有關規(guī)定。對超標準的大開孔、觀察窗、中間隔壁等特殊結構,可參照國內外有關標準、規(guī)范進行設計,沒有相應國內外標準、規(guī)范的,其設計應由設計單位技術總負責人批準。(圖紙應蓋有湖北省鍋爐壓力容器檢驗研究所的審圖章)

*現(xiàn)在是17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5.要求5.2艙體艙體主要由殼體、遞物筒、艙門、觀察窗、安全閥等組成。*現(xiàn)在是18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5.要求5.2.1殼體5.2.1.1殼體結構的設計、制造、檢驗應符合《容規(guī)》和GB150-1998的有關規(guī)定。

5.2.1.2殼體材料的選用應符合GB150―1998中第4章的有關規(guī)定。5.2.1.3殼體的對接接頭的對接焊縫應按JB4730―1994中第二篇的要求進行20%的射線探傷,其合格級別應不低于III級,透照質量應不低于AB級。中間隔艙壁、門框、法蘭、遞物筒與殼體間的角焊縫應按JB4730―1994中第四篇的要求進行表面檢測,其合格級別應不低于II級。*現(xiàn)在是19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5.要求5.2.2遞物筒5.2.2.1多人氧艙用于治療的艙室應配有內徑不小于300mm的遞物筒。遞物筒上應配置壓力表,壓力表的量程應與控制臺上的艙室壓力表一致,且精度不低于1.6級。

5.2.2.2遞物筒的快開式外開門必須有連通閥及安全聯(lián)鎖裝置。其鎖定壓力應不大于0.02MPa,復位壓力應不大于0.01MPa。

*現(xiàn)在是20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5.要求5.2.3艙門5.2.3.1矩形門的透光度寬度應不小于650mm。圓形門的直徑應不小于750mm。5.2.3.2采用快開式外開艙門時,應設有安全聯(lián)鎖裝置,聯(lián)鎖裝置的要求與5.2.2.2相同。5.2.3.3采用電動操作的外開門,安全聯(lián)鎖裝置應保證艙內有壓力時自動切斷電動控制系統(tǒng)的電路。5.2.3.4設有電動操作的艙門應配置手動操作機構。手動開門的時間不得超過1min。*現(xiàn)在是21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常見的氧艙艙門*現(xiàn)在是22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5.要求5.2.4觀察窗5.2.4.1氧艙觀察窗的透光直徑應不小于150mm。觀察窗的數(shù)量應滿足艙外人員可以觀察到艙內每一患者的治療狀態(tài)。

5.2.4.2觀察窗的透明材料應選用澆鑄型有機玻璃板材,并應符合GB/T7134―1996中第4章對一等品的要求。

*現(xiàn)在是23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5.要求5.2.5安全閥5.2.5.1氧艙可用于治療的每一艙室應設置不少于二只彈簧式安全閥;不作治療用的過渡艙至少應設置一只彈簧式安全閥。艙室和儲氣罐安全閥的排放能力的計算和安裝要求,應符合《容規(guī)》第七章的有關規(guī)定。5.2.5.2安全閥的整定壓力應符合GB/T12243―2005第3章第5條的規(guī)定。(安全閥應按當?shù)刭|監(jiān)局的要求定期校驗)*現(xiàn)在是24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5.要求5.2.6艙內裝飾隔層、地板、柜具的構架及面板應選用GB50222—1995中規(guī)定的A級或B1級材料。艙內床、椅的包覆面料應經耐燃處理。

*現(xiàn)在是25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5.要求5.2.7多人氧艙應設有過渡艙,單獨作治療用的相鄰艙室可互為作過渡艙使用。

5.2.8氧艙治療艙的人均艙容應符合表1的規(guī)定。單人氧艙人均艙容≥1.0m3多人氧艙人均艙容≥3.0m3(國外多人氧艙人均艙容均大于3m3,有的達到4.5m3)*現(xiàn)在是26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5.要求5.2.9氧艙艙室及管路的氣密性應符合表2的規(guī)定。表2略

5.2.10氧艙出入口處應在顯著位置標注“嚴禁煙火”等的醒目標記。多人氧艙應設有獨立的水滅火裝置,在艙內發(fā)生火災時,該裝置應能從艙內和艙外任意一側開啟向艙內地板均勻噴水,噴水強度應不小于50L/m2·min;水滅火裝置的供水能力應能滿足同時向各艙室供水至少1min的水量,噴水動作的響應時間不大于3s;水滅火裝置的供水管路及閥件應選用耐腐蝕的銅材或不銹鋼材料,壓力水柜應配置液位指示器,配套容器的內部應作防銹涂層處理。

(常用的滅火手段有1301鹵代烷滅火器、貯壓式輕水泡沫滅火器、水噴淋滅火系統(tǒng)等,國外多采用水噴淋滅火系統(tǒng)作為滅火的主要手段)*現(xiàn)在是27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水噴淋系統(tǒng)原理圖

1壓力氣源2減壓器3管路4壓力水柜5雨淋閥6水霧噴頭7艙外控制閥8艙內控制閥*現(xiàn)在是28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5.要求5.3供、排氣系統(tǒng)5.3.1氧艙供氣系統(tǒng)的空壓機應選用無油潤滑空壓機。多人氧艙應配置不少于二組空壓機,每組空壓機的排量應滿足對一組儲氣罐充氣時間不超過2h。5.3.2空壓機的進氣口應避開各種污染源。供氣系統(tǒng)應設置氣液分離器及空氣過濾器。

*現(xiàn)在是29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5.要求5.3.3多人氧艙應配置二組儲氣罐,空壓機出氣口或空氣冷卻器出口壓縮空氣溫度不超過37℃時,可設置一組。每組儲氣罐均應滿足所有艙室以最高工作壓力加壓一次和過渡艙再加壓一次的容量要求。單人氧艙可配置一組儲氣罐,應滿足艙室以最高工作壓力加壓四次的容量要求。(空壓機的選型、儲氣罐容量的計算)5.3.4氧艙配套壓力容器內壁的涂料應采用無毒型涂料,如食品容器漆或飲水艙漆等。*現(xiàn)在是30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5.要求5.3.5氧艙艙內外均應設置機械式快速開啟的應急排氣閥,并配以紅色警示標記和標示應急排氣閥手柄開、關方向的標記。單人氧艙允許僅在艙外設置應急排氣閥。艙外應急排氣閥應設置在控制臺附近。應急卸壓時,氧艙各艙室從最高工作壓力降至0.01MPa的時間應符合表3的規(guī)定。單人氧艙≤1.0min多人氧艙≤2.5min5.3.6配有遙控操艙和(或)自動操艙的氣動或電動調節(jié)閥門的氧艙,還應在控制臺上配置手動操作機械閥門。*現(xiàn)在是31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5.要求5.3.7多人氧艙的治療艙的升、降壓速率在0.004Mpa/min~0.02MPa/min范圍內可調;過渡艙升、降壓速率在0.008MPa/min~0.08MPa/min范圍內可調。單人氧艙升、降壓速率在0.004MPa/min至0.03MPa/min范圍內可調。5.3.8氧艙艙內進氣口與排氣口應有效隔離,避免氣體短路;艙內進氣口應設有消聲器,艙內供氣時的噪聲應不大于65dB(A)。5.3.9供氣系統(tǒng)消聲器應采用GB50222-1995中規(guī)定的A級材料制造。5.3.10供、排氣系統(tǒng)管路墊片應采用非石棉類材料??諝膺^濾器出口至氧艙艙內的供氣管路及其管路連接件應采用紫銅或不銹鋼材質,閥件應選用銅質或不銹鋼材質。

*現(xiàn)在是32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

多人氧艙的加減壓系統(tǒng)圖

1.11.艙內、外應急卸壓閥2.4.安全閥3.消音器5.艙門6.儲氣罐7.空壓機

8.空氣過濾器9.排廢氣口10.13.電動進、排氣閥12.14.手動進、排氣閥15.氣液分離器*現(xiàn)在是33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5.要求5.3.11壓力表5.3.11.1供氣系統(tǒng)壓力表的最大量程應為最高工作壓力的1.5倍~2.0倍,精度不低于1.6級。5.3.11.2控制臺上對應于每一個艙室應配置二只指示艙內壓力的壓力表,二只壓力表的最大量程應一致,精度分別為0.4級和不低于1.6級。壓力表的最大量程應為最高工作壓力的1.5倍~2.0倍,并在最高工作壓力處標有紅線。*現(xiàn)在是34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5.要求5.4供氧系統(tǒng)5.4.1供氧系統(tǒng)應由瓶裝醫(yī)用氧氣、液態(tài)氧槽或能穩(wěn)定供氧的其他氧氣源、指示儀表及控制閥門、吸排氧裝置等組成。采用瓶裝氧氣的多人氧艙應設置氧氣匯流排。5.4.2供排氧系統(tǒng)的管路材料應采用紫銅或不銹鋼材質,閥件應選用銅質和不銹鋼材質。單人氧艙供、排氧系統(tǒng)的管路也可采用無毒抗氧化的軟管,軟管材料宜選用尼龍、聚四氟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氨酯或橡膠。管系密封墊片應采用銅質或聚四氟乙烯材料。5.4.3供氧系統(tǒng)中,工作壓力高于0.8MPa的閥門應選用漸開式閥門。*現(xiàn)在是35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5.要求5.4.4氧艙控制臺上應設置氧源壓力表及供氧壓力表,精度不低于1.6級。壓力表的最大量程應為最高工作壓力的1.5倍~2.0倍。5.4.5氧源經減壓后輸入艙內的供氧壓力應高于工作艙壓0.4MPa~0.7MPa。當艙內滿員同時吸氧時,供氧壓降應不大于0.1MPa。5.4.6艙內每路供氧支管的吸氧裝具前應設置截止閥。5.4.7艙內設有急救吸氧裝具的氧艙,在控制臺上應配置截止閥,艙內應配置氧氣流量計。5.4.8帶有普通吸氧裝具的氧艙,在控制臺上則應配備吸氧動態(tài)顯示儀或對每位患者配備氧氣流量計。*現(xiàn)在是36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5.要求5.4.9患者呼出的廢氧應通過排氧管路應接至室外,排氧口應高出地面3m以上。艙內排氧管不與艙內連通時,吸氧裝具與排氧管路之間,應設置截止閥。5.4.10艙內氧濃度值應不大于23%。5.4.11氧艙每個治療艙室應在控制臺上配置不少于一臺帶有記錄儀,且示值誤差不大于±3%的測氧儀。電化學式測氧儀的氧傳感器壽命應不低于1年。5.4.12艙內氧濃度越限時,測氧儀應同時發(fā)出聲、光二種信號報警,其報警誤差不應超出±1%。*現(xiàn)在是37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常見艙內吸氧裝具*現(xiàn)在是38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5.要求5.4.13測氧儀采樣口應分別與艙室和定標氣體(或大氣)連通。艙內取樣口應設在艙室任意一側的中下部,并伸出裝飾板外,采樣口應采取有效保護措施,防止污物堵塞。采樣流量計的量程應符合測氧儀對采樣流量的要求。5.4.14供排氧系統(tǒng)管路和管路附件安裝前均應作脫脂處理。

*現(xiàn)在是39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5.要求5.5空調系統(tǒng)5.5.1氧艙每個艙室應在控制臺上配置艙內溫度監(jiān)視儀表,溫度儀表示值誤差不大于±2℃。溫度傳感器應置于艙室兩側的中部裝飾板外,并設置防護罩。5.5.2氧艙治療艙應設置空調系統(tǒng),空調控制部分應安裝在控制臺上。空調系統(tǒng)的電機應設置在艙外。艙內溫度值應控制在18℃~26℃范圍內,溫度變化率應不大于3℃/min。5.5.3氧艙在最高工作壓力下,空調系統(tǒng)的電機應滿足:在額定電壓的90%時能啟動;在額定電壓的110%時不過載。空調系統(tǒng)的電機應配備相應的短路及過載保護裝置。5.5.4艙內禁止安裝采用電輔助加熱的設備。5.5.5艙內僅空調工作時的噪聲應不大于60dB(A)。*現(xiàn)在是40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5.要求5.6電氣系統(tǒng)5.6.1氧艙照明應采用冷光源外照明。艙內平均照度應不小于60lx,多人氧艙照度不均勻度應不大于60%。5.6.2氧艙控制臺與各艙室之間應配置雙工對講通訊系統(tǒng)和應急呼叫裝置。應急呼叫裝置的艙內按鈕應采用無電氣觸點式按鈕,在控制臺上應設置聲光信號發(fā)生裝置,在按動艙內按鈕時應持續(xù)發(fā)出聲光報警信號,聲光信號應只能由操作人員在控制臺上切斷。5.6.3氧艙應配置帶有過放電保護的應急電源裝置,當正常供電網路中斷時,該電源能自動投入使用,保持應急呼叫、應急照明、對講通訊和測氧儀的正常工作時間不少于30min。*現(xiàn)在是41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5.要求5.6.4氧艙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值應不大于4Ω。艙體與接地裝置之間應用鍍鋅扁(圓)鋼可靠連接,在艙體和接地裝置的連接處應附有接地符號標記“”。5.6.5氧艙的電源輸入端與艙體之間應能承受50Hz,1500V正弦波試驗電壓,歷時1min無閃絡和擊穿現(xiàn)象。5.6.6氧艙若配置生物電插座時,生物電插座各插針(接線柱)之間、各插針(接線柱)與艙體間的絕緣電阻應不小于100MΩ。5.6.7氧艙設備的對地漏電流在正常狀態(tài)下應不大5mA,在單一故障狀態(tài)下應不大于10mA。(測量時所選用的測量儀器必須符合醫(yī)用電器的相關標準要求IEC601或GB9706.1)*現(xiàn)在是42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5.要求5.6.8不用電源軟電纜或軟電線的氧艙,其保護接地端子和為保護目的而與該端子相連接的任何其他部分之間的阻抗,應不大于0.1Ω。使用電源軟電纜或軟電線的氧艙,其網電源插頭的保護接地腳和為保護目的而與該點相連接的任何其他部分之間的阻抗,應不大于0.2Ω。5.6.9氧艙進艙電壓不應高于24V。5.6.10氧艙進艙導線不得有中間接頭,導線應敷于金屬保護套管內,管口處設防磨塞。艙內導線與艙內電器的接點應焊接并裹以絕緣材料。*現(xiàn)在是43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5.要求*現(xiàn)在是44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6.試驗方法6.1殼體檢查檢查壓力容器的有關證明材料。其結果就符合5.2.1條的規(guī)定。6.2遞物筒內徑及壓力表用通用量具測量遞物筒內徑,并檢查遞物筒上的壓力表應符合5.2.2.1條的規(guī)定。

………*現(xiàn)在是45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6.試驗方法6.14儲氣罐容量的檢驗開啟空氣壓縮機對儲氣罐充氣至額定工作壓力后停機,分別打開進氣閥,以0.01MPa/min升壓速率對治療艙和手術搶救艙進行充氣,以0.1MPa/min升壓速率對過渡艙充氣,并使各艙室均升至最高工作壓力,然后放氣,待過渡艙壓力表指“0”后,再以0.01MPa/min升壓速率對過渡艙充氣至最高工作壓力。二組儲氣罐僅用一組進行上述試驗。小型氧艙壓力表指“0”后,再以0.1MPa/min升壓速率對小型氧艙充氣至最高工作壓力。供氣容量應符合5.3.4條規(guī)定?!?現(xiàn)在是46頁\一共有55頁\編輯于星期四7.檢驗規(guī)則7.1檢驗分類氧艙檢驗分出廠檢驗(或交收檢驗)和型式檢驗。7.1.1氧艙應在系統(tǒng)工程安裝調試完成后,由制造廠技術檢驗部門進行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