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頭部穴位、功能、按摩方法_第1頁
人體頭部穴位、功能、按摩方法_第2頁
人體頭部穴位、功能、按摩方法_第3頁
人體頭部穴位、功能、按摩方法_第4頁
人體頭部穴位、功能、按摩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神庭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主治疾病】頭痛,眩暈,目赤腫痛,淚出,目翳,雀目,鼻淵,鼻出血,癲狂,癇證,角弓反張。

【人體穴位配伍】配行間穴治目淚出;配囟會穴治中風不語;配兌端穴、承漿穴治癲癇嘔沫;配水溝穴治寒熱頭痛、喘渴、目不可視;配太沖穴、太溪穴、陰郄穴、風池穴治肝陽上亢型頭痛、眩暈、失眠等病癥。

【解剖】在左右額肌之交界處;有額動、靜脈分支;布有額神經(jīng)分支。

【別名】天庭穴。

【穴義】督脈的上行之氣在此聚集。

【名解】

1)神庭。神,天部之氣也。庭,庭院也,聚散之所也。該穴名意指督脈的上行之氣在此聚集。本穴物質(zhì)為來自胃經(jīng)的熱散之氣及膀胱經(jīng)的外散水濕,在本穴為聚集之狀,本穴如同督脈天部氣血的會聚之地,故名。天庭名意與神庭同。

2)督脈足太陽是明之會。本穴物質(zhì)主要為足陽明提供的濕熱水氣和足太陽提供的外散水濕,故為足太陽陽明之會。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運行規(guī)律】大部分由本穴外散頭之各部,小部分吸熱后循督脈上傳上星穴。

【功能作用】除濕化濕。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定位:

【標準定位】該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0.5寸。

【通俗定位】在眉心中心線往上延伸的線上的發(fā)際正上方。不易判斷發(fā)際時,則額頭用力形成皺紋,將最上方的皺紋與頭皮的界限視為發(fā)際。

【參考穴位圖】頭部、頸部穴位(真彩穴位圖)

上星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取穴方法】該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1寸。

【解剖】在左右額肌交界處;有額動、靜脈分支,顳淺動、靜脈分支;有額神經(jīng)分支。

【主治疾病】頭痛,眩暈,目赤腫痛,迎風流淚,面赤腫,鼻淵,鼻出血,鼻痔,鼻癰,癲狂,癇證,小兒驚風,瘧疾,熱病。

【人體穴位配伍】配合谷穴、太沖穴治頭目痛;配丘墟穴、陷谷穴治瘧疾;配大椎穴治鼻中息肉、面赤腫、口鼻出血不止;配水溝穴治癲狂;配印堂穴、素髎穴、百會穴、迎香穴、合谷穴、曲池穴、列缺穴、支溝穴治酒渣鼻。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別名】鬼堂穴,明堂穴,神堂穴。

【穴義】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后緩慢蒸升。

【名解】

1)上星。上,上行也。星,指穴內(nèi)的上行氣血如星點般細小也。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后緩慢上蒸升。本穴物質(zhì)為神庭穴傳來的溫熱水氣,在本穴為緩慢蒸升之狀,上行氣血如星點般細小,故名。

2)鬼堂。鬼,與天相對,此指穴內(nèi)氣血為陰性水濕。堂,聚散之所也。鬼堂名意指穴內(nèi)氣血為天部的陰濕水氣。本穴物質(zhì)為神庭穴傳來的溫熱水氣,至本穴后,因散熱冷縮而化為陰性水濕,故名鬼堂。明堂、神堂穴名意與鬼堂近同,明指穴內(nèi)氣血為天部的明處,神指穴內(nèi)氣血為天部之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天部的陰濕水氣。

【運行規(guī)律】大部分由本穴外散頭之各部,小部分吸熱后循督脈上行。

【功能作用】降濁升清。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定位:標準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1寸。

囟會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取穴方法】該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2寸(百會穴前3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左右顳淺動、靜脈吻合網(wǎng);布有額神經(jīng)分支。

【主治疾病】頭痛,目眩,面赤暴腫,鼻淵,鼻出血,鼻痔,鼻癰,癲疾,嗜睡,小兒驚風。

【人體穴位配伍】配玉枕穴治頭風;配百會穴治多睡;配頭維穴、太陽穴、合谷穴治頭痛目眩;配上星穴、合谷穴、列缺穴、迎香穴治鼻淵、鼻出血;配前頂穴、天柱穴、本神穴治小兒驚癇;配人中、十宣治中風昏迷、癲癇;配血海穴、支溝穴治血虛頭暈。

【刺灸法】平刺0.3~0.5寸,小兒禁刺;可灸。

【別名】囟中,鬼門,天窗,頂門,囟門。

【穴義】督脈上行的弱小水濕在此聚集。

【名解】

1)囟會。囟,連合胎兒或新生兒顱頂各骨間的膜質(zhì)部也,此指穴內(nèi)氣血有腎氣的收引特征。會,交會也。囟會名意指督脈上行的弱小水濕在此聚集。本穴物質(zhì)為上星穴傳來的弱小水濕,至本穴后為聚集之狀,如同腎氣有收引特征,故名囟會。囟中、鬼門、囟門名意與囟會同,中指穴內(nèi),鬼指穴內(nèi)氣血寒濕收引。

2)天窗穴。天,天部也。窗,窗戶也,氣之通道也,虛也。天窗穴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天之下的水濕之氣,天之上部氣血空虛。本穴物質(zhì)為來自上星穴的弱小水氣,至本穴后則聚集在天之下部,天之上部氣血如同空虛之狀,故名天窗穴。

3)頂門穴。頂,擠也。門,出入的門戶也。頂門名意指督脈吸熱的上行氣血在此被頂撞而不能上行。本穴物質(zhì)為上星穴傳來的弱小水氣,因無外界熱助,弱小水氣至此后不能上行,如同被頂撞一般,故名頂門。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運行規(guī)律】由本穴輸散于頭之各部。

【功能作用】補益肺氣,傳導(dǎo)水濕。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定位:

【標準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2寸(百會前3寸)。

【通俗定位】從左右眉心中間,往頭部頂端向頭部正面劃線。囟會就在此線上,距離發(fā)際約3個指幅上方。如以其他穴位為基準尋找本穴位時,從頭頂部的百會位置,通過頭部正面劃線上往額頭方向下降約3個指幅之處為基準尋找。

【參考穴位圖】

前頂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取穴方法】前頂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3.6寸(百會穴前0.5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左右顳淺動、靜脈吻合網(wǎng);布有額神經(jīng)分支和枕大神經(jīng)分支會合處。

【主治疾病】癲癇,頭暈,目眩,頭頂痛,鼻淵,目赤腫痛,小兒驚風。

【人體穴位配伍】配前頂、后頂、頜厭治風眩、偏頭痛;配人中穴治面腫虛??;配百會治目暴赤腫;配五處治頭風目眩、目戴上。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穴義】前面督脈的上行之氣在此被頂撞不能上行。

【名解】前,前部也。頂,擠頂也。該穴名意指前面督脈的上行之氣在此被頂撞而不能上行。本穴物質(zhì)來自于百會穴傳來的天部陽氣和囟會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百會穴傳來的陽氣至本穴時是散熱冷縮的變化,而囟會穴的水濕之氣在上行至本穴時則是吸熱蒸升的變化,二氣在本穴相會后,降行的氣血頂住了上行的氣血,故名。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天部的溫熱水氣。

【運行規(guī)律】由本穴輸散于頭之各部。

【功能作用】補益肺氣,傳導(dǎo)水濕。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定位:

【標準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3.5寸(百會前1.5寸)。

【通俗定位】位于百會約2個指幅前方。百會大約在頭頂?shù)难ㄎ?。因此,前頂意味著頭頂部稍前方。

【參考穴位圖】

百會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取穴方法】定位此穴道時要讓患者采用正坐的姿勢,百會穴位于人體的頭部,頭頂正中心,可以通過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來簡易取此穴。(或以兩眉頭中間向上一橫指起,直到后發(fā)際正中點。)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為:頭痛、頭重腳輕、痔瘡、高血壓、低血壓、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此穴為人體督脈經(jīng)絡(luò)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治療多種疾病的首選穴,醫(yī)學研究價值很高。

百會穴Bǎihui

【取穴方法】人體百會穴位于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中點處。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左右顳淺動、靜脈及左右枕動、靜脈吻合網(wǎng);布有枕大神經(jīng)及額神經(jīng)分支。

【主治疾病】頭痛,眩暈,驚悸,健忘,高血壓,低血壓,尸厥,中風不語,癲狂,癇證,癔病,耳鳴,失眠,鼻塞,脫肛,痔疾,陰挺,泄瀉。

【人體穴位配伍】配天窗穴治中風失音不能言語;配百會、長強穴、大腸俞穴治小兒脫肛;配百會、人中穴、合谷穴、間使穴、氣海穴、關(guān)元穴治尸厥、卒中、氣脫;配腦空穴、天樞穴治頭風;針刺百會,配耳穴的神門埋撳針戒煙;配養(yǎng)老穴、百會、風池穴、足臨泣穴治美尼爾氏綜合癥;針百會透曲鬢穴、天柱穴治腦血管痙攣、偏頭痛;配百會、水溝穴、足三里穴治低血壓;配百會、水溝穴、京骨穴治癲癇大發(fā)作;配百會、腎俞穴(回旋灸)主治炎癥。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百會:督脈足太陽之會。

【別名】頂中央穴,三陽五會穴,天滿穴,天蒲穴,三陽穴,五會穴,巔上穴。

【穴義】手足三陽經(jīng)及督脈陽氣在此交會。

【名解】

(1)百會。百,數(shù)量詞,多之意。會,交會也。百會名意指手足三陽經(jīng)及督脈的陽氣在此交會。本穴由于其處于人之頭頂,在人的最高處,因此人體各經(jīng)上傳的陽氣都交會于此,故名百會。三陽五會、三陽、五會名意與百會同,三陽指手足三陽經(jīng),五會指五臟六腑的氣血皆會于此。

(2)頂中央穴。此指本穴位于頭頂中央,無它意。

(3)天滿穴。天,天部。滿,滿盛也。天滿名意指穴內(nèi)陽氣為滿盛之狀。理同百會名解。

(4)天蒲穴。天,天部也。蒲,古指草蓋的園屋,此指穴內(nèi)氣血為人體的衛(wèi)外之氣。理同百會名解。

(5)巔上穴。巔,頂也。上,上部也。巔上名意指本穴位處頭頂,且氣血為天之上部的陽熱之氣。理同百會名解。

(6)督脈足太陽之會。本穴物質(zhì)為手足三陽經(jīng)之陽氣匯聚而成,但以膀胱經(jīng)及督脈傳入的陽氣為多,故為督脈足太陽之會。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天之天部的充盛陽氣。

【運行規(guī)律】散熱冷縮后循督脈下傳前頂穴。

【功能作用】升陽舉陷,益氣固脫。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定位:

【標準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之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

【通俗定位】大約位在頭頂部中央的穴位。左右兩耳向前折曲,從其最上端往頭頂上升的線與左右眉間中央往上升之線的交叉點,則可正確找到頭頂?shù)闹醒?。同時,從眉間逐漸通過頭部中央的線之間,從額頭與脖頸的發(fā)際到另一端的發(fā)際加以二等分,本穴正好位于額頭的發(fā)際二十分之五,或脖頸發(fā)際十二分之七的位置。用指尖指壓本穴位,會感覺輕微疼痛。

【穴位圖參考】

后頂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取穴方法】該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后發(fā)際正中直上5.5寸(腦戶穴上3寸)。

【解剖】在淺筋膜、帽狀腱膜中;有左右枕動、靜脈網(wǎng);布有枕大神經(jīng)分支。

【主治疾病】頭痛,眩暈,項強,癲狂癇證,煩心,失眠。

【人體穴位配伍】配百會穴、合谷穴治頭頂劇痛;配外丘穴治頸項痛、惡風寒;配玉枕穴、頷厭穴治風眩;配率谷穴、太陽穴治偏頭痛;配風池穴治脫發(fā)。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別名】交沖穴。

【穴義】督脈的上行氣血中滯重水濕在此冷縮下行。

【名解】

1)后頂。后,指本穴所處之位為頭之后部。頂,擠頂也。該穴名意指督脈的上行陽氣中滯重水濕在此冷縮下行。本穴物質(zhì)為強間穴傳來的陽熱風氣,在運行至本穴的過程中是散熱吸濕,至本穴后,滯重的水濕冷縮并循督脈下行,本穴如同有擠頂督脈氣血上行的作用,故名。

2)交沖。交,交會也。沖,沖撞也。交沖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交會并相互沖撞。本穴物質(zhì)為強間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后,水濕風氣不能全部循督脈上行,上行至本穴的氣血如同在穴內(nèi)相互沖撞一般,故名交沖。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天部的溫性水氣。

【運行規(guī)律】大部分散熱冷縮后循督脈下行,少部分則循督脈上行。

【功能作用】降濁升清。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定位:

【標準定位】在頭部,當后發(fā)際正中直上5.5寸(鬧戶上3寸)

【通俗定位】位于頭頂穴的百會后方約2個指幅之處。百會是將左右耳朝前折曲,從其最上端朝頭頂往上升之線與從眉間往上升之線交叉點的頭頂部位。

【參考穴位圖】

強間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取穴方法】強間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后發(fā)際正中直上4寸(腦戶穴上1.5寸)。

【解剖】在淺筋膜、帽狀腱膜中;有左右枕動、靜脈吻合網(wǎng);布有枕大神經(jīng)分支。

【主治疾病】頭痛,目眩,頸項強痛,癲狂癇證,煩心,失眠。

【人體穴位配伍】配后溪穴、至陰穴治后頭痛、目眩;配豐隆穴治頭痛難忍。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別名】大羽穴。

【穴義】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強勁的上行陽氣。

【名解】

1)強間。強,強盛也。間,二者之中也。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強勁的上行陽氣。本穴物質(zhì)為腦戶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后,因受顱腦的外散之熱,水濕之氣吸熱而化為天部強勁的陽氣并循督脈上行,故名。

2)大羽。大羽,較大的鳥類也,其特點是能負較大的重物而飛行,此指本穴上傳的陽氣中亦夾帶有一定的水濕。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含有一定水濕的陽熱風氣。

【運行規(guī)律】循督脈上傳后頂穴。

【功能作用】升陽益氣。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定位:

【強間穴(qiangjianxue)定位】在頭部,當后發(fā)際正中直上4寸(鬧戶上1.5寸)。

腦戶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取穴方法】腦戶穴位于人體的頭部,后發(fā)際正中直上2.5寸,風府穴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緣凹陷處。

【解剖】在左右枕骨肌之間;有左右枕動、靜脈分支,深層常有導(dǎo)血管;布有枕大神經(jīng)分支。

【主治疾病】頭重,頭痛,面赤,目黃,眩暈,面痛、音啞,項強,癲狂癇證,舌本出血,癭瘤。

【人體穴位配伍】配通天穴、腦空穴治頭重痛;配人中穴、太沖穴、豐隆穴治癲狂癇。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腦戶穴督脈足太陽之會。

【別名】匝風,會額,合顱,仰風,會顱,迎風。

【穴義】督脈氣血在此變?yōu)樘熘虏康乃疂裨茪狻?/p>

【名解】

1)腦戶。腦,大腦也。戶,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變?yōu)樘熘虏康乃疂裨茪?。本穴物質(zhì)為風府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膀胱經(jīng)外散而至的寒濕水氣,至本穴后,二氣相合而變?yōu)樘熘虏康乃疂裨茪?,此氣能隨人體所受風寒而冷降歸地并入于腦,故名。

2)匝風。匝,環(huán)繞之意。風,風氣也。匝風名意指穴內(nèi)氣血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風氣。理同腦戶名解。

3)會額。會,交會也。額,頭之前額,此指穴內(nèi)物質(zhì)其性如前額之陰。會額名意指穴內(nèi)氣血為會聚的天部濕冷之氣。理同腦戶名解。合顱名意與會額近同,顱指顱骨,意指穴內(nèi)氣血為腎氣特征的寒濕水氣。

4)仰風。仰,向上看也,此指穴內(nèi)氣血來自天之上部。風,風氣也。仰風名意指穴內(nèi)氣血為來自天之上部的濕冷水氣。理同腦戶名解。迎風名意與仰風同。

5)督脈足太陽之會。本穴物質(zhì)不光為督脈的水濕風氣,還有膀胱經(jīng)外散的寒濕水氣,故為督脈足太陽之會。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天之下部的濕冷水氣。

【運行規(guī)律】大部分循天部下行,小部分吸熱后循督脈上行。

【功能作用】降濁升清。

【治法】寒則補之,熱則瀉之。

穴位定位:

【腦戶穴(naohuxue)定位】:在頭部,當后發(fā)際正中直上2.5寸,風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緣凹陷處。

風府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取穴方法】取此穴時通常采用俯伏、俯臥或正坐的取穴姿勢,風府穴位于人體的后頸部,兩風池穴連線中點,頸頂窩處。(詳見此人體頸部穴位圖相關(guān)圖示)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為:按摩此穴道對于治療多種頸部疾病、頭部疾病都很有療效,是人體督脈上重要的穴道之一。

風府穴Fēngfǔ(DU16)

【取穴方法】人體風府穴位于項部,當后發(fā)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cè)斜方肌之間凹陷處。

【解剖】在項韌帶和項肌中,深部為環(huán)枕后膜和小腦延髓池;有枕動、靜脈分支及棘間靜脈叢;布有第三頸神經(jīng)和枕大神經(jīng)支。

【主治疾病】癲狂,癇證,癔病,中風不語,悲恐驚悸,半身不遂,眩暈,頸項強痛,咽喉腫痛,目痛,鼻出血。

【人體穴位配伍】配腰俞穴治足不仁;配昆侖穴治癲狂、多言;配二間穴、迎香穴治鼽衄;配金津穴、玉液穴、廉泉穴治舌強難言。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頭微前傾,項肌放松,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針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誤傷延髓。

【別名】舌本穴,鬼穴。

【穴義】督脈之氣在此吸濕化風。

【名解】

(1)風府。風,指穴內(nèi)氣血為風氣也。府,府宅也。風府名意指督脈之氣在此吸濕化風。本穴物質(zhì)為啞門穴傳來的天部陽氣,至本穴后,此氣散熱吸濕并化為天部橫行的風氣,本穴為天部風氣的重要生發(fā)之源,故名風府。

(2)舌本。舌,口中之舌也。本根本也。舌本名意指本穴的水濕風氣為舌活動自如的根本。本穴物質(zhì)為天部的水濕風氣,與至柔之性的舌部氣血同性,故名舌本。

(3)鬼穴。鬼,與神相對,此指穴內(nèi)氣血為濕冷水氣也。穴,空竅也。鬼穴名意指穴內(nèi)為濕冷水氣的聚散之地。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天部的水濕風氣。

【運行規(guī)律】散熱冷縮后循督脈下行腦戶穴。

【功能作用】散熱吸濕。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定位:

【標準定位】在項部,當后發(fā)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cè)斜方肌之間凹陷中。

【通俗定位】在頭部中心線的發(fā)際往上1個指幅之處為風府。壓迫頸窩上部疼痛之處為穴位位置。

【參考穴位圖】

啞門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取穴方法】位于項部,當后發(fā)際正中直上0.5寸,第1頸椎下。

【解剖】在項韌帶和項肌中,深部為弓間韌帶和脊髓;有枕動、靜脈分支及棘間靜脈叢;布有第三頸神經(jīng)和枕大神經(jīng)支。

【主治疾病】舌緩不語,音啞,頭重,頭痛,頸項強急,脊強反折,中風尸厥,癲狂,癇證,癔病,衄血,重舌,嘔吐。

【人體穴位配伍】瀉啞門、聽會、外關(guān)(或中穴渚)、丘墟治高熱或瘧疾所致耳聾;配人中、廉泉治舌強不語、暴喑、咽喉炎;配百會、人中、豐隆、后溪治癲狂、癲癇。配風池、風府治中風失語、不省人事;配勞宮、三陰交、涌泉等九穴為回陽九針,可以開竅醒神治昏厥;配腦戶、百會、風池、太溪、昆侖、腎俞治大腦發(fā)育不全;針啞門、腎俞、太溪治療貧血。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頭微前傾,項肌放松,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

【別名】舌厭穴,橫舌穴,舌黃穴,舌腫穴。

【穴義】督脈陽氣在此散熱冷縮。

【名解】

(1)啞門。啞,發(fā)不出聲也,此指陽氣在此開始衰敗。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督陽氣在此散熱冷縮。本穴物質(zhì)為大椎穴傳來的陽熱之氣,至本穴后因其熱散而收引,陽氣的散熱收引太過則使人不能發(fā)聲,故名。(病音)門名意與啞門同,(病音)為失語之意。

(2)舌厭。舌,至柔之物也,其所能柔軟自如是因為陽氣充盛使然也。厭,厭惡也。舌厭名意指督脈的陽氣在此散熱冷縮為舌所厭惡。本穴物質(zhì)為大椎穴傳來的陽氣,至本穴后散熱冷縮,人體的陽氣不足則至柔之地的舌部陽氣先衰,舌部陽氣衰敗則舌不能運動自如,故名舌厭。舌腫名意與舌厭近同,腫指陽氣太過陰不足則舌為之腫。

(3)橫舌。橫,橫向也。舌,口中之舌也。橫舌名意指穴內(nèi)陽氣充盛則舌能活動自如。舌黃名意與橫舌同,黃通橫。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天部陽氣。

【運行規(guī)律】散熱縮合后橫向傳來于風俯穴。

【功能作用】收引陽氣。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定位:

【標準定位】位于項部,當后發(fā)際正中直上0.5寸,第1頸椎下。

【通俗定位】取穴的時候通常讓患者采用正坐或俯臥、俯伏的姿勢,以便實施者能夠準確的確定穴道和順利的實施按摩手法。啞門穴位于后頸部,在后正中線上,第一頸椎棘突下。

【參考穴位圖】

眉沖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取穴方法】眉沖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攢竹穴直上入發(fā)際0.5寸,神庭穴與曲差穴連線之間。

【解剖】有額??;當額動、靜脈處;布有額神經(jīng)內(nèi)側(cè)支。

【主治疾病】頭痛,眩暈,鼻塞,癲癇。

【人體穴位配伍】配太陽穴治頭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

【別名】小竹穴,星穴。

【穴義】膀胱經(jīng)氣血在此吸熱向上沖行。

【名解】

1)眉沖。眉,眼框上的毛發(fā)也,其色黑,此指穴內(nèi)的氣血物質(zhì)為寒冷的水濕之氣。沖,沖射也。該穴名意指膀胱經(jīng)氣血在此吸熱向上沖行。本穴氣血為攢竹穴傳來的水濕之氣,上行至本穴后散熱冷縮,受外部所傳之熱寒冷水氣復(fù)又脹散,脹散之氣則循膀胱經(jīng)向上沖行,故名。

2)小竹。小竹,此為從類象的角度言穴內(nèi)氣血的特征的。本穴物質(zhì)為攢竹穴傳來的水濕之氣,相對于頭部其它經(jīng)脈的氣血來說它溫度較低,即使是在本穴吸熱上行氣血量也不大,如同纖細的小竹一般,故名小竹。

3)星穴。星穴,此為從類象的角度言穴內(nèi)氣血的特征的。如同遙遠的星星般細小,故名星穴。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較低溫態(tài)的水濕之氣。

【運動規(guī)律】循膀胱經(jīng)傳輸于曲差穴。

【功能作用】吸熱生氣。

【治法】寒則瀉之或先瀉后補,熱則補之。

穴位定位:

【眉沖穴(meichongxue)定位】:在頭部,當攢竹直上入發(fā)際0.5寸,神庭與曲差連線中間。

【參考穴位圖】

曲差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取穴方法】該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5寸,即神庭穴與頭維穴連線的內(nèi)1/3與中1/3交點。

【解剖】有額??;當額動、靜脈處;布有額神經(jīng)內(nèi)側(cè)支。

【主治疾病】頭痛,鼻塞,鼽衄,目視不明。

【人體穴位配伍】配合谷穴治頭痛、鼻塞。

【刺灸法】平刺0.5~0.8寸。

【別名】鼻沖。

【穴義】膀胱經(jīng)氣血由此輸送頭之各部。

【名解】

1)曲差。曲,隱秘也。差,派遺也。該穴名意指膀胱經(jīng)氣血由此輸送頭之各部。本穴物質(zhì)為眉沖穴傳來的水濕之氣,在本穴的變化為進一步的吸熱脹散并輸送頭之各部,但因其氣血水濕成份少如若有若無之狀,故名。

2)鼻沖。鼻,肺之所主,言穴內(nèi)物質(zhì)為氣也。沖,沖行也。鼻沖名意指穴內(nèi)氣血的運行為沖行之狀。本穴物質(zhì)為眉沖穴傳來的水濕之氣,在本穴的變化為進一步的吸熱脹散,脹散之氣性同肺氣的涼冷之性,且為向穴外的沖行之狀,故名鼻沖。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天部的涼濕水氣。

【運動規(guī)律】由穴內(nèi)輸向頭之各部。

【功能作用】清縶降濁。

【治法】寒則瀉之或先瀉后補,熱則補之。

穴位定位:

【標準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5寸,及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nèi)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點上。

【通俗定位】從眉心中心往上的線上,從發(fā)際的側(cè)邊往上的穴位稱為神庭。曲差位于神庭約2個指幅外側(cè)。如果頭發(fā)薄不易判斷發(fā)際之時,將前額形成皺紋,最上方的皺紋與頭皮界限視為發(fā)際。

【參考穴位圖】

五處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取穴方法】該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1寸,旁開1.5寸。

【解剖】有額??;當額動、靜脈處;布有額神經(jīng)內(nèi)側(cè)支。

【主治疾病】頭痛,目眩,癲癇。

【人體穴位配伍】配合谷穴、太沖穴治頭痛、目眩。

【刺灸法】平刺0.5~0.8寸。

【別名】巨處。

【穴義】頭部氣血由此匯入膀胱經(jīng)。

【名解】

1)五處。五,東南西北中五方也。處,處所也。該穴名意指本穴氣血來自頭之各部。本穴氣血本應(yīng)由曲差穴提供,但因曲差穴的氣血受熱后散于膀胱經(jīng)之外,基本無物傳入本穴,穴外頭之各部的氣血因而匯入穴內(nèi),故名。

2)巨處。巨,巨大也。處,處所也。巨處名意指本穴氣血來自穴外的廣闊天部。理同五處名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天部的涼濕水氣。

【運行規(guī)律】由穴外的頭之各部匯入穴內(nèi)。

【功能作用】匯聚頭部冷降濁氣。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熱則瀉之,無灸。

【注】本穴經(jīng)書列為不可灸,是因為本穴的氣血空虛即為正常態(tài),若施以火灸,則穴內(nèi)地部的水濕氣化充斥穴內(nèi),穴內(nèi)正常的空虛態(tài)即被破壞,故不可灸。

穴位定位:

【五處穴(wuchuxue)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1寸,旁開1.5寸。

【參考穴位圖】

承光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取穴方法】承光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5寸。

【解剖】有帽狀腱膜;有額動、靜脈,顳淺動、靜脈及枕動、靜脈的吻合網(wǎng);當額神經(jīng)外側(cè)支和枕大神經(jīng)會合支處。

【主治疾病】頭痛,目眩,鼻塞,熱病。

【人體穴位配伍】配百會穴治頭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

【穴義】膀胱經(jīng)氣血在此進一步受熱脹散。

【名解】承,受也。光,亮也,陽也,熱也。該穴名意指膀胱經(jīng)氣血在此進一步受熱脹散。

本穴物質(zhì)為五處穴傳來的涼濕水氣,至本穴后進一步受熱脹散,如受之以熱一般,故名。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天部的陽氣,水濕含量少。

【運行規(guī)律】吸熱后上行于通天穴。

【功能作用】疏風散熱。

【治法】寒則補之,熱則瀉之,無灸。

【注】本穴經(jīng)書列為禁不可灸,其理與五處穴不可灸相近,原因在于本穴氣血由五處穴提供,水濕成份比五處穴更少,施灸只能熬干穴內(nèi)地部之水,所灸之熱則內(nèi)傳于顱腦并使之受損,故列為禁灸。

穴位定位:

【承光穴(chengguangxue)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5寸。

【參考穴位圖】

通天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取穴方法】該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4寸,旁開1.5寸。

【解剖】有帽狀腱膜;有顳淺動、靜脈和枕動、靜脈的吻合網(wǎng);布有枕大神經(jīng)分支。

【主治疾病】頭痛,眩暈,鼻塞,鼻出血,鼻淵。

【人體穴位配伍】配迎香穴、合谷穴治鼻疾。

【刺灸法】平刺0.3~0.5寸。

【別名】天臼,天伯,天目,天白,天日,天歸,天舊。

【穴義】膀胱經(jīng)氣血在此受熱脹散上行于天。

【名解】

1)通天。通,通達也。天,天部也。該穴名意指膀胱經(jīng)氣血由此上行天部。本穴氣血來自承光穴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此水濕之氣所處為天之下部,與頭部的陽氣不在同一層次,經(jīng)由本穴吸熱后才上行至與頭部陽氣相同的天部層次,故名。

2)天臼。天,天部也。臼,石做的椿米器具,石也,腎也,潤下之氣也。天臼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天部陽熱之氣帶來寒冷之氣。本穴氣血為承光穴傳來的水濕之氣,其運行變化為吸熱上炎,而在其氣血吸熱上炎的同時也就為天部帶去了寒冷,即是本穴氣血有潤下的特性,故名天臼。

3)天伯。天,天部也。伯,天之伯也,即脾氣,天為肺,其伯為脾。天伯名意指本穴氣血帶有脾的熱燥之性。本穴物質(zhì)為承光穴傳來的水濕之氣,其氣弱小,在天部陽熱之氣稍旺盛的情況下它則表現(xiàn)出脾氣的燥性,故名天伯。

4)天目。天,天部也。目,肝所主的風也。天目名意指承光穴傳來的水濕之氣中水濕含量稍大則會在本穴吸熱后脹散化風而行。

5)天白。天,天部也。白,肺之色也,氣也。天白名意指在承光穴傳來的水濕之氣稍多的情況下穴內(nèi)氣血就會變?yōu)榉螝馓匦缘臎鲂灾畾狻?/p>

6)天日。天,天部也。日,與夜相對,陽也,氣也。天日名意指穴內(nèi)氣血為天部陽氣。

7)天歸。天,天部也。歸,歸來穴也。天歸名意指本穴氣血吸熱后歸于天部。

8)天舊。天,天部也。舊,依舊也。天舊名意指本穴氣血對天部層次的氣血作用影響不太大。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天部的陽氣。

【運行規(guī)律】由天之下部吸熱后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清熱除濕。

【治法】寒則瀉之,熱則補之。

穴位定位:

【標準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4寸,旁開1.5寸。

【通俗定位】位于頭頂?shù)陌贂蓚?cè)略向前?;蛘卟捎妹奸g中心線往上延伸,而在兩側(cè)1個半指幅之處尋找的方法。即從發(fā)際距離4-5個指幅的后方。

【參考穴位圖】

絡(luò)卻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取穴方法】絡(luò)卻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5.5寸,旁開1.5寸。

【解剖】在枕肌停止處;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大神經(jīng)分支。

【主治疾病】頭暈,目視不明,耳鳴。

【人體穴位配伍】配風池穴治頭暈。

【刺灸法】平刺0.3~0.5寸。

【別名】強陽穴,腦蓋穴,及行穴。

【穴義】頭部氣血由此匯入膀胱經(jīng)。

【名解】

1)絡(luò)卻。絡(luò),聯(lián)絡(luò)也。卻,退卻、拒絕也。該穴名意指頭部氣血由此匯入膀胱經(jīng)。本穴氣血由于通天穴基本上無物傳來而處于空虛之狀,穴內(nèi)氣血是由穴外頭部傳入的寒濕之氣而非陽熱之氣,本穴既有聚集頭部氣血的作用但同時又拒絕接受外部的陽熱之氣,故名。

2)強陽。強,強盛也。陽,陽氣也。強陽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強盛的陽氣。如絡(luò)卻之名解,本穴氣血雖為穴外頭部傳入的寒濕之氣,但對于膀胱經(jīng)原有氣血來說它仍為偏高溫態(tài)的天部之氣,比膀胱經(jīng)氣血的溫度要高要強,故名強陽。

3)腦蓋。腦,頭腦也。蓋,護蓋也。腦蓋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天部之氣,如同頭之外衛(wèi)。

4)及行。及,至、到也。行,行動、運行也。及行名意指本穴要在接受外部氣血后才有氣血循膀胱經(jīng)傳輸。理同絡(luò)卻名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運行規(guī)律】由穴外天部匯入穴內(nèi)后再循膀胱經(jīng)向下傳輸。

【功能作用】傳輸頭部濁氣。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熱則瀉之。

穴位定位:

【絡(luò)卻穴(luoquexue)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5.5寸,旁開1.5寸。

【參考穴位圖】

玉枕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取穴方法】該穴位于人體的后頭部,當后發(fā)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3寸平枕外隆凸上緣的凹陷處。

【解剖】有枕?。挥姓韯?、靜脈;布有枕大神經(jīng)分支。

【主治疾病】頭項痛,目痛,鼻塞。

【人體穴位配伍】配大椎穴治頭項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

【穴義】膀胱經(jīng)氣血在此化為涼濕水氣。

【名解】玉,金性器物,肺金之氣也。枕,頭與枕接觸之部位,言穴所在的位置也。該穴名意指膀胱經(jīng)氣血在此化為涼濕水氣。本穴物質(zhì)為絡(luò)卻穴傳來的寒濕水氣與天柱穴傳來的強勁風氣,至本穴后匯合而成天部的涼濕水氣,其性表現(xiàn)出肺金的秋涼特征,故名。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水濕之氣,性涼冷。

【運行規(guī)律】既散熱又冷降,所散之熱循膀胱上行,冷降之氣循膀胱經(jīng)下行。

【功能作用】升清降濁。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熱則瀉之。

穴位定位:

【玉枕穴(yuzhenxue)定位】:在頭后部,當后發(fā)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3寸,平枕外隆凸上緣的凹陷處。

【參考穴位圖】

天柱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取穴方法】天柱穴位于項部大筋(斜方?。┩饩壷蟀l(fā)際凹陷中,約當后發(fā)際正中旁開1.3寸。

【解剖】在斜方肌起部,深層為頭半棘?。河姓韯印㈧o脈干;布有枕大神經(jīng)干。

【主治疾病】頭痛,項強,鼻塞,癲狂癇,肩背病,熱病。

【人體穴位配伍】配大椎穴治頭痛項強。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內(nèi)上方深刺,以免傷及延髓。

【穴義】膀胱經(jīng)的陽熱之氣由此快速上傳頭之天部。

【名解】天,一指穴內(nèi)物質(zhì)為天部陽氣,二指穴內(nèi)氣血作用于人的頭頸天部。柱,支柱也,支承重物的堅實之物,在此喻意穴內(nèi)氣血飽滿堅實也。該穴名意指膀胱經(jīng)的氣血在此為堅實飽滿之狀。本穴氣血乃匯聚膀胱經(jīng)背部各俞穴上行的陽氣所成,其氣強勁,充盈頭頸交接之處,頸項受其氣乃可承受頭部重量,如頭之支柱一般,故名。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強勁的陽氣。

【運行規(guī)律】循膀胱經(jīng)快速上行。

【功能作用】化氣壯陽。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穴位定位:

【標準定位】在頂部,大筋(斜方?。┩饩壷蟀l(fā)際凹陷中,約當后發(fā)際正中旁開1.3寸。

【通俗定位】在頸部后側(cè)正中央附近,骨骼凹陷處,其兩側(cè)有縱形浮高的斜方肌粗肌肉兩條。天柱,就位于此肌肉上端左右兩方的外側(cè)。欲找斜方肌上端位置時,以發(fā)際為基準。

【參考穴位圖】

陽白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主治疾病】對于三叉神經(jīng)痛、眼睛疲勞等病征的治療都有顯著的效果。頭痛,目眩,目痛,外眥疼痛,雀目。

【人體穴位配伍】配太陽穴、睛明穴、魚腰穴治目赤腫痛、視物昏花、上瞼下垂。

【穴義】膽經(jīng)的濕冷水氣在此吸熱后脹散。

【名解】

(1)陽白。陽,天部也,氣也。白,明亮清白也。該穴名意指膽經(jīng)的濕冷水氣在此吸熱后脹散。本穴物質(zhì)為本神穴傳來的天部濕冷水氣,由于在下行的過程中不斷吸熱,水濕之氣還未進入本穴就己受熱脹散化為陽熱風氣并傳輸于頭之各部,穴內(nèi)的天部層次變得明亮清白,故名。

(2)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吸熱脹散的陽熱風氣不光上傳本經(jīng)的頭臨泣穴,同時亦外走陽維脈,故本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干爽的陽氣。

【運行規(guī)律】一是循膽經(jīng)上傳頭臨泣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功能作用】生氣壯陽。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定位:

【標準定位】在前額部,當瞳孔直上,眉上1寸。

【通俗定位】從眉中央往上約1個指幅上方。使用指頭尋找,可發(fā)現(xiàn)在骨骼上方凹陷處。用力指壓,頭部會疼痛之處。

【參考穴位圖】

臨泣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取穴方法】該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瞳孔直上入前發(fā)際0.5寸,神庭穴與頭維穴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在額肌中;有額動、靜脈;布有額神經(jīng)內(nèi)、外支會合支。

【主治疾病】頭痛,目眩,目赤痛,流淚,目翳,鼻塞,鼻淵,耳聾,小兒驚癇,熱病。

【人體穴位配伍】配陽谷穴、腕骨穴、申脈穴治風眩;配肝俞穴治白翳;配大椎穴、腰奇、水溝穴、十宣治中風昏迷癲癇;配大椎穴、間使穴、膽俞穴、肝俞穴治瘧疾。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陽、少陽、陽維之會。

【別名】臨池。

【穴義】膽經(jīng)經(jīng)氣在此冷降為寒濕水氣并由天部降落地部。

【名解】頭臨泣。頭,指本穴在頭部,有別于足臨泣之穴。臨,居高位而朝向低位也,此指穴內(nèi)氣血的運行變化為由上而下。泣,淚水也。該穴名意指膽經(jīng)經(jīng)氣在此冷降為寒濕水氣并由天部降落地部。穴內(nèi)水濕從天部滴落于地部。本穴物質(zhì)為陽白穴上傳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后散熱吸濕而化為寒濕的降水云氣,雨滴由天部降于地部,如淚滴從上落下,故名。臨池名意與頭臨泣同,池指本穴氣血為天部的降水云氣,富含水液。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運行規(guī)律】大部分化雨冷降歸地,小部分吸熱后循膽經(jīng)上行目窗穴。

【功能作用】降濁升清。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穴位定位:

【臨泣穴|頭臨泣穴(toulinqixue)】在頭部,當瞳孔直上入前發(fā)際0.5寸,神庭與頭維連線的中點處。

【參考穴位圖】

目窗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取穴方法】目窗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前發(fā)際上1.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額神經(jīng)內(nèi)、外側(cè)支會合支。

【主治疾病】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遠視,近視,面浮腫,上齒齲腫,小兒驚癇。

【人體穴位配伍】配關(guān)沖穴、風池穴治頭疼;配陷谷穴治面目浮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删?。

【附注】足少陽、陽維之會。

目窗穴足少陽陽維之會。

【別名】至榮穴、至宮穴。

【穴義】膽經(jīng)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陽熱風氣。

【名解】

1)目窗。目,肝之所主也,此指穴內(nèi)物質(zhì)為肝木之性的風氣。窗,氣體交換的通道也。該穴名意指膽經(jīng)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陽熱風氣。本穴物質(zhì)為頭臨泣穴傳至的弱小水濕之氣,至本穴后,因受穴外所傳之熱,弱小的水濕之氣吸熱脹散并化為陽熱風氣傳于穴外,故名。

2)至榮。至,最也、極也。榮,植物的茂盛之狀,此指穴內(nèi)的陽熱風氣充實飽滿。至榮名意指膽經(jīng)氣血在此為充實飽滿之狀。理同目窗名解。

3)至宮。至,最也、極也。宮,古代房屋的通稱,又有屏障之意,此指穴內(nèi)氣血為飽滿的衛(wèi)外之氣。至宮名意指穴內(nèi)氣血為飽滿的衛(wèi)外陽氣。理同目窗名解。

4)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氣血為飽滿的陽熱風氣,它一方面循膽經(jīng)上行正營穴,另一方面則上行并交于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故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陽熱風氣。

【運行規(guī)律】一是循膽經(jīng)上行正營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功能作用】補氣壯陽。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定位:

【目窗穴(muchuangxue)】在頭部,當前發(fā)際上1.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參考穴位圖】

正營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取穴方法】該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前發(fā)際上2.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頂支和枕動、靜脈吻合網(wǎng);布有額神經(jīng)和枕大神經(jīng)的會合支。

【主治疾病】頭痛,頭暈,目眩,唇吻強急,齒痛。

【人體穴位配伍】配陽白穴、太沖穴、風池穴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陽、陽維之會。

正營穴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義】膽經(jīng)的陽熱風氣在此散熱縮合。

【名解】

1)正營。正,正當也。營,軍隊駐扎的營地,有建設(shè)、營救之意。該穴名意指膽經(jīng)的陽熱風氣在此散熱縮合并化為天部的陽氣。本穴物質(zhì)為目窗穴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后,陽熱風氣散熱縮合并化為陽氣,陽熱風氣沒有因冷縮而變?yōu)楹疂裰畾?,本穴起到了正當維持天部氣血運行變化的作用,故名。

2)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的氣血變化為陽熱風氣散熱縮合,隨著穴內(nèi)氣血的收引變化,陽維脈的氣血亦匯入穴內(nèi),故本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天部陽氣。

【運行規(guī)律】吸濕冷降循膽經(jīng)下傳承靈穴。

【功能作用】吸濕降濁。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定位:

【正迎穴|正營穴(zhengyingxue)】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上2.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參考穴位圖】

承靈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取穴方法】承靈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前發(fā)際上4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大神經(jīng)之支。

【主治疾病〗頭暈,眩暈,目痛,鼻淵,鼻出血,鼻窒,多涕。

【人體穴位配伍】配風池穴、風門穴、后溪穴治鼻出血。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陽、陽維之會。

承靈穴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義】頭之天部的寒濕水氣由此匯入膽經(jīng)。

【名解】

1)承靈。承,承受也。靈,神靈也,天部之氣也。該穴名意指頭之天部的寒濕水氣由此匯入膽經(jīng)。本穴物質(zhì)為正營穴傳來的天部陽氣,至本穴后,此氣散熱并吸濕冷降,頭之天部的寒濕之氣亦隨之匯入穴內(nèi),本穴如有承受天部寒濕水氣的作用,故名。

2)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的氣血變化為吸濕冷降,陽維脈滿溢之氣隨之匯入穴內(nèi),故本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天部的涼濕水氣。

【運行規(guī)律】散熱吸濕冷降并交于腦空穴。

【功能作用】吸濕降濁。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定位:

【標準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上4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通俗定位】位于左右瞳孔往上延伸線上,從側(cè)面看在頭部比頭頂部的百會略微后方下降之處。

【參考穴位圖】

腦空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取穴方法】腦空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枕外隆凸的上緣外側(cè),頭正中線旁開2.25寸,平腦戶穴。

【解剖】在枕肌中;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大神經(jīng)之支。

【主治疾病】頭痛,頸項強痛,目眩,目赤腫痛,鼻痛,耳聾,癲癇,驚悸,熱病。

【人體穴位配伍】配大椎穴、照海穴、申脈穴治癲狂癇證;配風池穴、印堂穴、太沖穴治頭痛、目眩;配懸鐘穴、后溪穴治頸項強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陽、陽維之會。

腦空穴足少陽陽維之會。

【別名】顳颥穴。

【穴義】膽經(jīng)經(jīng)氣在此冷降歸地,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

【名解】

1)腦空。腦,首也,首為陽、尾為陰,此指穴內(nèi)的天之上部???,空虛也。該穴名意指膽經(jīng)經(jīng)氣在此冷降歸地,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本穴物質(zhì)為承靈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水濕之氣化雨冷降歸于地部,穴內(nèi)的天部層次氣血為空虛之狀,故名。

2)顳颥。顳颥皆指顱骨之一,此指穴內(nèi)氣血為寒濕水氣,其運行變化亦為潤下特征的冷降變化。理同腦空名解。

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氣血的運行變化為云化雨降,陽維脈的滿溢陽氣隨之匯入穴內(nèi),故本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天之下部的降水云氣。

【運行規(guī)律】大部分水氣化雨冷降,小部分水氣下傳風池穴。

【功能作用】降濁分清。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定位:

【腦空穴(naokongxue)】定位:在頭部,當枕外隆凸的上緣外側(cè),頭正中線旁開2.25寸,平腦戶。

【參考穴位圖】

風池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取穴方法】人體風池穴位于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解剖】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深層為頭夾??;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小神經(jīng)之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