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藥適宜技術_第1頁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_第2頁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_第3頁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_第4頁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項目一、三棱針點刺法配合中藥內(nèi)服治療急性結膜炎

項目二、針刺治療急性腰扭傷

項目三、解毒明目飲外洗聯(lián)合三棱針點刺放血治療麥粒腫

項目四、三棱針點刺拔罐法治療帶狀皰疹

項目五、三棱針點刺法治療急性扁桃腺炎

項目六、針刺治療呃逆

項目七、針刺治療肱骨外上髁炎(網(wǎng)球肘)

項目八、艾灸至陰穴糾正胎位不正

項目九、推拿治療落枕

項目十、推拿治療小兒食積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2/58項目十一、耳穴壓豆治療失眠

項目十二、耳穴壓豆治療牙齦炎(牙痛)

項目十三、封包療法治療頸、肩、腰、膝痛

項目十四、熱敷法治療痛經(jīng)

項目十五、五根湯治療風寒感冒

項目十六、降脂茶輔助治療高脂血癥

項目十七、刮痧治療頸椎病(項痹?。?/p>

項目十八、刮痧保健法

項目十九、艾灸神闕、足三里保健法

項目二十、小兒捏脊保健法

慣用腧穴

(圖)

小兒特定穴

(圖)

耳穴定位

(圖)臨床慣用方劑中醫(yī)藥適宜技術3/58項目一、三棱針點刺法配合中藥內(nèi)服治療急性結膜炎主治:急性結膜炎。癥狀:早期病癥包含眼睛刺癢、有異物感、結膜充血、或眼部分泌物增加。后期病癥包含畏光、流淚、眼瞼腫脹、結膜嚴重水腫或出血。雙眼能夠同時或先后發(fā)病。當眼部分泌物及充血消失后,表示病人已經(jīng)康復。操作關鍵點:1、取穴:耳尖、太陽穴。2、三棱針點刺法:在針刺局部,先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乙醇棉球脫碘,針刺時左手拇、食、中三指挾緊被刺部位,右手持針,刺入3-5mm深,隨即將針快速退出,擠壓針孔周圍,使出血少許,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4/58單驗方:野菊花30g,酒大黃6g,水煎服,日一劑。注意事項:1、對患者做必要解釋工作,以消除思想顧慮;2、操作手法宜輕、穩(wěn)、準、快,不可用力過猛,預防刺入過深,創(chuàng)傷過大;3、嚴格消毒,預防感染;4、體弱、貧血、低血壓、婦女懷孕和產(chǎn)后等,要慎重使用。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5/58項目二、針刺治療急性腰扭傷主治:急性腰扭傷癥狀:患者有搬抬重物史,常能聽到清脆響聲。傷后重者疼痛猛烈,當即不能活動;輕者尚能工作,但休息后或次日疼痛加重,甚至不能起床。檢驗時見患者腰部僵硬,腰前凸消失,可有脊柱側彎及骶棘肌痙攣。在損傷部位可找到顯著壓痛點。操作關鍵點:取穴:后溪、人中、腰痛穴。1、病在足太陽經(jīng),針刺后溪穴。2、病在督脈,針刺人中。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6/583、病在足太陽與足少陽兩經(jīng),針刺腰痛點。針后可選命門、委中及局部阿是穴刺絡拔罐放血。注意事項:1、精神過分擔心者或患者處于饑餓,疲勞時不宜進行針刺;2、懷孕者慎重進行針刺;3、有凝血障礙者不宜進行針刺;4、機體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部位,不宜針刺;5、急性腰扭傷伴隨出現(xiàn)經(jīng)典下肢放射痛而且針灸療效不顯者,應注意有沒有腰椎間盤突出癥發(fā)生,并到上級醫(yī)院深入檢驗。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7/58項目三、解毒明目飲外洗聯(lián)合三棱針點刺放血治療麥粒腫主治:麥粒腫,又名瞼腺炎,俗稱“針眼”。癥狀:初發(fā)時眼瞼紅腫、疼痛,數(shù)日后硬結變軟化膿,膿頭破潰后,膿液排出,紅腫快速消退,疼痛減輕。方藥組成:蒲公英30克、野菊花15克,干鮮均可。加水500克,浸泡1小時,武火煎開,文火煎煮20~30分鐘,煎煮2次,頭煎內(nèi)服,二煎取潔凈紗布趁熱洗患眼,每日2至3次。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8/58操作關鍵點:準確選取耳尖部位,在點刺局部先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乙醇棉球脫碘,點刺時左手拇、食、中三指挾緊被刺部位,右手持針,刺入3-5mm深,隨即將針快速退出,擠壓針孔周圍,使出血少許,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注意事項:洗時閉眼,防止燙傷。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9/58針刺時注意:1、對患者做必要解釋工作,以消除思想顧慮。2、操作手法宜輕、穩(wěn)、準、快,不可用力過猛,預防刺入過深,創(chuàng)傷過大。3、嚴格消毒,預防感染。4、體弱、貧血、低血壓、婦女懷孕和產(chǎn)后等,要慎重使用。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10/58項目四、三棱針點刺拔罐法治療帶狀皰疹主治:帶狀皰疹。癥狀:發(fā)疹前可有輕度乏力、低熱、納差等全身癥狀,患處皮膚自覺灼熱或灼痛,觸之有顯著痛覺敏感,連續(xù)1-5天,亦可無前驅癥狀即發(fā)疹。好發(fā)部位依次為肋間神經(jīng)、頸神經(jīng)、三叉神經(jīng)和腰骶神經(jīng)支配區(qū)域?;继幊J紫瘸霈F(xiàn)潮紅斑,很快出現(xiàn)粟粒至黃豆大小丘疹,簇狀分布而不融合,繼之快速變?yōu)樗?,皰壁擔心發(fā)亮,皰液澄清,外周繞以紅暈,各簇水皰群間皮膚正常;皮損沿某一周圍神經(jīng)呈帶狀排列,多發(fā)生在身體一側,普通不超出正中線。神經(jīng)痛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發(fā)病前或伴隨皮損出現(xiàn),老年患者常較為猛烈。病程普通2-3周,老年人為3-4周,水皰干涸、結痂脫落后留有暫時性淡紅斑或色素從容。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11/58操作關鍵點:用75%乙醇棉球做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用三棱針由皮損區(qū)外緣向中心快速散刺(以刺破水泡為宜),后用透明玻璃火罐吸拔散刺部位5-10分鐘,取下火罐,用消毒干棉球擦凈血跡。有未刺破或再發(fā)水泡者,可重復操作。注意事項:1、對患者做必要解釋工作,以消除思想顧慮;2、操作手法宜輕、穩(wěn)、準、快;3、嚴格消毒,預防感染;4、體弱、貧血、低血壓、婦女懷孕和產(chǎn)后等,要慎重使用。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12/58項目五、三棱針點刺法治療急性扁桃腺炎主治:急性扁桃體炎癥狀:起病急,惡寒,發(fā)燒,咽痛顯著,吞咽時尤甚,猛烈者可放射至耳部,幼兒常因不能吞咽而哭鬧不安。常伴有口臭,嘔吐,食欲不振,便秘,全身酸困或昏睡等。查體:不一樣類型扁桃體炎有不一樣表現(xiàn)。急性充血性扁桃體炎主要表現(xiàn)為扁桃體充血、腫脹、表面無膿性分泌物。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主要表現(xiàn)為扁桃體及腭弓顯著充血,扁桃體腫大,隱窩口有黃白色膿點,或淋巴濾泡充血,腫脹、化膿,扁桃體形成蛋白色小隆起。常伴頸部淋巴結,尤其是下頜角處淋巴結腫大,并有觸痛。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13/58取穴:少商、商陽。操作關鍵點:先用左手拇、食指在患者針刺部位上下推按,使血會積于局部,繼而穴位局部常規(guī)消毒。點刺時左手夾緊所刺穴位,右手持三棱針,對準穴位刺入約1分(約2毫米)深,擠出1-2滴血,用消毒棉球壓迫針孔。普通右側咽喉疼痛點刺右側少商、商陽穴,左側咽喉疼痛點刺左側少商、商陽穴。注意:1、貧血、低血壓、有出血傾向者禁用;2、過饑、過飽、大汗、過分勞累者禁用;3、若針刺后癥狀緩解不顯著,熱勢連續(xù)不退者,應做深入檢驗治療。中醫(yī)藥適宜技術14/58項目六、針刺治療呃逆主治:呃逆(膈肌痙攣)癥狀: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不能自制,有聲無物。操作關鍵點:取雙側攢竹、內(nèi)關、足三里,用75%酒精對以上穴位進行消毒,選取適當毫針,于患者吸氣時在攢竹穴平刺0.5-0.8寸,在內(nèi)關穴直刺0.5-1寸,留針20-30分鐘,用提插捻轉法行針,或選取電針(連續(xù)波)。注意事項:1、精神過分擔心者或患者處于饑餓,疲勞時不宜進行針刺;2、懷孕者慎重進行針刺;3、有凝血障礙者不宜進行針刺;4、機體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部位,不宜針刺。中醫(yī)藥適宜技術15/58項目七、針刺治療肱骨外上髁炎(網(wǎng)球肘)

主治:肱骨外上髁炎(網(wǎng)球肘)癥狀:肘關節(jié)外側疼痛和壓痛,疼痛可沿前臂向手放射,前臂肌肉擔心,肘關節(jié)不能完全伸直,肘或腕關節(jié)僵硬或活動受限。作以下活動時疼痛加重:握手、旋轉門把手、手掌朝下時拾東西、按壓肘關節(jié)外側等。取穴:曲池、肘髎、手三里、阿是穴。操作關鍵點:用75%酒精進行消毒,選取適當毫針,在以上穴位直刺1-1.5寸,留針20-30分鐘,用提插捻轉法行針,瀉法,寒濕顯著者可加灸。注意事項:1、精神過分擔心者或患者處于饑餓,疲勞時不宜進行針刺;2、懷孕者慎重進行針刺;3、有凝血障礙者不宜進行針刺;4、機體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部位,不宜針刺。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16/58項目八、艾灸至陰穴糾正胎位不正主治:胎位不正取穴:主穴:至陰配穴:隱白、三陰交、京門治法:取雙側至陰穴,如效不顯酌加1-2個配穴。用艾卷兩支(長30厘米),直徑1.2厘米,點燃后,術者雙手執(zhí)柱分別在兩側穴位行溫和灸,艾火距離穴位約為2-3厘米,以不產(chǎn)生灼痛而有顯著溫熱感為度。每次施灸10-15分鐘,每日灸治1次,連續(xù)4次一療程。施灸時,孕婦可取坐位,腳踏凳上,并解開褲帶,亦可取仰臥位,兩腿伸直。囑孕婦灸治當日晚上睡眠時解開腰帶,膝胸臥位臀部抬高10分鐘左右。接收灸治之后,灸治一療程復診,胎位轉正后即停灸,但仍須繼續(xù)復查。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17/58注意事項:1、空腹、過飽、酒后、極度疲勞和對灸法恐懼者,應慎用灸法;2、對陰虛陽亢及邪熱內(nèi)熾者,如兼有一切熱性紅腫疾病者禁止艾灸;3、注意操作規(guī)范,以防燙傷;4、假如施灸過量,時間過長,局部出現(xiàn)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較大,可用消毒毫針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龍膽紫。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18/58項目九、推拿治療落枕主治:落枕癥狀:夜間睡眠時枕姿不良、感受風寒,晨起后出現(xiàn)頸項或者項背部疼痛、僵硬、轉側不便等癥。操作關鍵點:1、拇指按揉肩井、肩中俞等,以酸脹為度,同時令患者緩緩轉動頸項,使肌肉放松;2、輕輕捏揉頸項及患肩,或彈撥擔心肌肉,重點為壓痛點,使肌肉逐步放松;3、用滾法放松頸項及肩背部肌肉,深入緩解肌痙攣;4、在按揉、彈撥、滾動過程中,適當配合數(shù)次頸部屈伸、側屈及左右旋轉等被動活動,以改進頸部功效。旋轉活動可在用雙手用力拔伸頸項狀態(tài)下進行,遲緩左右旋轉頭頸數(shù)次,以活動頸椎小關節(jié)。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19/58注意事項:1、落枕時肌肉痙攣,本身就會有水腫,所以一定不能用重手法,以免水腫及炎癥加重;2、推拿后可在疼痛部位拔罐或者走罐,以增加療效;3、重復發(fā)生落枕常為頸椎病表現(xiàn)。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20/58項目十、推拿治療小兒食積

主治:小兒食積癥狀:飲食不能消化,噯氣酸餿,肚腹脹滿,大便干燥或時干時稀,舌苔厚膩,脈滑。若積滯日久化熱后,還可出現(xiàn)夜臥不寧、睡喜伏臥、輾轉反側、手足心熱、排氣惡臭等癥狀。關鍵點操作:1.仰臥位:順時針方向摩腹2分鐘,揉中脘、天樞、神厥穴各2分鐘,分推腹陰陽,運八卦3-5次,補脾土、揉板門500次,推掐四橫紋200次,清六腑30次,按揉足三里10次。2.俯臥位:捏脊3-5遍,從下往上拿捏,以皮膚灼紅為宜。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21/58注意事項:手法操作用蔥姜水作介質,上肢取穴均為左手,治療次序先手掌、掌心、上肢、腹部,最終背部,1日1次,5次為1個療程,治療手法前2次均以瀉法為主,以后均以補法治療。經(jīng)過以上治療方法2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22/58項目十一、耳穴壓豆治療失眠

主治:失眠癥狀:入睡困難;睡眠深度不夠,易被驚醒;睡眠時間降低,早醒且醒后無法再入睡;頻做噩夢,喜胡思亂想;睡眠質量差,醒后感覺精力得不到恢復。操作關鍵點:取心、脾、神門、皮質下、交感等穴,選穴時在對應區(qū)域內(nèi)選擇最敏感壓痛點。治療時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耳廓用酒精棉球消毒后,將準備好王不留行籽放于膠布上,貼壓在所取穴位上。然后用拇指和食指對壓耳穴,每次按壓3-5分鐘,手法由輕到重,使之產(chǎn)生酸、麻、脹、痛感,使耳廓發(fā)紅、發(fā)燒則效果更佳。囑患者每日自行按壓3-4次(每晚睡前必須按壓一次),每次按壓5-10分鐘,以耳廓發(fā)紅為度。兩天更換壓籽一次,兩耳交替進行,15次為一療程。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23/58注意事項:1、貼壓耳穴應注意防水,以免脫落;2、夏天易出汗,時間不宜過長,以防膠布潮濕或皮膚感染;3、如對膠布過敏者,可用粘合紙代之;4、耳廓皮膚有炎癥或凍傷者不宜采?。?、對過分饑餓、疲勞、精神高度擔心、年老體弱、孕婦按壓宜輕,急性疼痛宜重手法強刺激,習慣性流產(chǎn)者慎用。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24/58項目十二、耳穴壓豆治療牙齦炎(牙痛)主治:牙齦炎(牙痛)癥狀:牙齒疼痛、牙齦紅腫、面頰部腫脹等。操作關鍵點:取穴:口、屏尖、頜、牙、神門。配穴:牙痛兼有口臭、牙齦紅腫、噯腐可加用胃、大腸;兼有發(fā)燒、惡寒、咽喉痛加用耳尖、輪1、輪2、輪3;牙痛兼有重復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加用腎。先用75%乙醇棉球做耳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在上述耳穴探查區(qū)域用探針以輕、慢而均勻壓力尋找壓痛敏感點,囑患者感到受壓處顯著疼痛時及時通知或醫(yī)者依據(jù)患者皺眉反應作出判斷,這些壓痛敏感點就是耳壓治療準確耳穴刺激點。中醫(yī)藥適宜技術25/58在上述刺激點上用膠布貼敷王不留行籽后,用拇、食指尖或指腹相對置于患者貼有王不留行籽耳穴耳廓正面和后面,或用食指尖或指腹置于貼有王不留行籽耳穴耳廓正面,垂直施壓至患者出現(xiàn)沉、重、脹、痛感,每穴按壓1分鐘左右,如有必要,每穴重復操作2-3遍,天天3-5次。雙側耳穴輪番使用,2日1換。注意事項:1、貼壓耳穴應注意防水,以免脫落;2、夏天易出汗,時間不宜過長,以防膠布潮濕或皮膚感染;3、如對膠布過敏者,可用粘合紙代之;4、耳廓皮膚有炎癥或凍傷者不宜采取;5、對過分饑餓、疲勞、精神高度擔心、年老體弱、孕婦按壓宜輕,急性疼痛宜重手法強刺激,習慣性流產(chǎn)者慎用;6、需與三叉神經(jīng)痛相判別,囑患者平時注意口腔衛(wèi)生。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26/58項目十三、封包療法治療頸、肩、腰、膝痛主治:落枕、肩周炎、急性腰扭傷、膝關節(jié)炎癥狀:落枕、肩周炎、急性腰扭傷、膝關節(jié)炎分別所致頸、肩、腰、膝痛。操作關鍵點:取適量活絡油或紅花油,在頸、肩、腰、膝疼痛部位用摩法將藥液滲透肌膚內(nèi),連用三遍,然后用保鮮膜覆蓋涂有藥液部位,用神燈、紅外線燈照射20分鐘,或用溫和灸法灸20分鐘,3小時后將保鮮膜去除。注意事項:1、疼痛部位皮膚有感染、潰瘍者禁用;2、皮膚過敏者慎用;3、用神燈或艾灸時防止燙傷。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27/58項目十四、熱敷法治療痛經(jīng)主治:婦女經(jīng)前及經(jīng)行期間少腹部疼痛。癥狀:經(jīng)前及經(jīng)行期間少腹部疼痛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隨月經(jīng)周期而發(fā),嚴重者可伴惡心嘔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操作關鍵點:以食鹽1000g,米醋100ml,放鍋內(nèi)炒熱,分裝兩包,輪番熱敷少腹部。使用方法:經(jīng)期前5天開始用,直到經(jīng)期結束,每日一次,每次1小時。注意:所用藥材每日一換,熱敷過程中藥材變涼后可加熱繼續(xù)用。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28/58項目十五、五根湯治療風寒感冒主治:風寒感冒癥狀:惡寒,發(fā)燒,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苔薄白。方藥組成:生姜(帶皮)30g,蔥白帶須2根,芫荽(香菜)根2根,白菜根1個,白蘿卜3大片,紅糖20g。使用方法:水煎沸后5分鐘,取200ml趁熱頓服,熱水浴手足出汗。功效:發(fā)散風寒。注意事項:糖尿病者去紅糖。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29/58

項目十六、降脂茶輔助治療高脂血癥主治:屬于濕熱體質高血脂者。癥狀:形體肥胖,腹部肥滿,口粘口苦,胸悶,目昏眼眵較多,血脂略高者。操作關鍵點:生決明子(用前搗破)、生山楂、菊花各2克,放入潔凈茶杯,加入開水后加蓋,溫度適宜后代茶飲,無味后棄去,每日一劑。注意事項:藥材沒味即棄去,脾胃虛弱素有腹瀉者不宜應用。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30/58項目十七、刮痧治療頸椎?。棻圆。┲髦危侯i椎病(項痹?。┌Y狀:中醫(yī)所謂項痹病,即當代醫(yī)學頸椎病或頸椎綜合癥,是因為頸部軟組織退行性病變、頸椎骨質增生及頸椎間盤脫出等,刺激、壓迫頸神經(jīng)根、脊髓、椎動脈和頸部交感神經(jīng)等而出現(xiàn)一系列綜合癥候群。大多因長久低頭工作,年老正虛,以及項部遭受風寒濕等侵襲或外傷,經(jīng)氣不利等所致。以項部僵硬、疼痛麻木,常連及頭、肩、上肢,并可伴有頭痛、眩暈、惡心等為主要表現(xiàn)。本病多發(fā)于40-60歲左右中老年人,但當前呈年輕化發(fā)病趨勢。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31/58操作關鍵點:患者取坐位,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在患者項背部沿督脈、膀胱經(jīng),頸肩部沿膽經(jīng),以及上肢部陽面,重復刮拭,直至皮膚出現(xiàn)痧痕為止。治療過程中應著重注意阿是穴及風池、肩井、大椎、風門、天宗等穴。刮板與刮拭方向普通保持在45度-90度進,刮痧時間普通每個部位3-5分鐘,最長不超20分鐘,每隔3到5天可重復治療。注意事項:1、孕婦腹部、腰骶部禁刮;2、白血病及有出血傾向者慎刮;3、心臟病出現(xiàn)心力衰竭者、腎功效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和全身重度浮腫者禁刮;4、操作時親密觀察患者局部情況和注意問詢患者主觀感受,以患者能承受為度。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32/58項目十八、刮痧保健法適用范圍:痰濕、濕熱、血瘀、氣郁等實性體質人群。癥狀:因為痰濕、濕熱、淤血、氣郁等病因,造成經(jīng)絡不暢、臟腑功效失調(diào)而引發(fā)各種實證癥狀,如胸脘滿悶、口舌生瘡、大便秘結、心情抑郁、舌質紫黯等。操作關鍵點:取穴:以背部膀胱經(jīng)及背俞穴為主,配合阿是穴及循經(jīng)辯證取穴。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33/58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在患者頸項、腰背、脅肋等施術部位重復刮拭,直至皮膚出現(xiàn)痧痕為止。刮板與刮拭方向普通保持在45度-90度進行刮痧。刮痧時間普通每個部位3-5分鐘,最長不超20分鐘。每隔3到5天刮痧一次,以痧退為度。注意事項:1、孕婦腹部、腰骶部禁刮;2、白血病及有出血傾向者慎刮;3、心臟病出現(xiàn)心力衰竭者、腎功效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和全身重度浮腫者禁刮;4、操作時親密觀察患者局部情況和注意問詢患者主觀感受,以患者能承受為度。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34/58項目十九、艾灸神闕、足三里保健法適用范圍:普通人群均適用,尤適于陽虛體質者(平素畏冷,手足不溫,喜熱飲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脈偏沉遲)。操作關鍵點:1、取穴:神闕、足三里。2、以懸灸方法,點燃艾條,約距離皮膚2-3cm處對準神闕、足三里穴進行熏灸,讓病人感到舒適無灼痛感,以皮膚潮紅為度。每次10到15分鐘,每日1到2次。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35/58

注意事項:1、空腹、過飽、酒后、極度疲勞和對灸法恐懼者,應慎用灸法;2、對陰虛陽亢及邪熱內(nèi)熾者,如兼有一切熱性紅腫疾病者禁止艾灸;3、注意操作規(guī)范,以防燙傷;4、假如施灸過量,時間過長,局部出現(xiàn)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較大,可用消毒毫針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龍膽紫。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36/58項目二十、小兒捏脊保健法適用范圍:1-8歲兒童,尤適于體質虛弱者。取穴:長強穴到大椎穴脊柱兩側皮膚操作關鍵點:操作者先用拇指指腹沿孩子脊椎輕輕上推然后食指、中指與拇指合攏,捏住皮膚,拿起、輕提、松開沿脊柱重復??勺?、右手同時,也可交替。按照推、捏、拿、提、放次序自下而上為一遍。依據(jù)患兒體質、年紀可捏拿3至6遍。捏拿結束后,可用雙手在孩子背部輕揉、摩擦,并用拇指按揉孩子腹部肚臍周圍。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37/58注意事項:1、捏拿時應注意力量不可過大,以免弄痛孩子;2、捏脊前可在孩子背部涂擦油劑或生姜汁,既不損傷孩子皮膚又可增強效果;3、若孩子有背瘡、皮膚病、心臟病、出血性疾病以及急性重病等不適用捏脊療法。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38/58中醫(yī)藥適宜技術相關腧穴定位耳尖穴:在耳廓上方,當折耳向前,耳廓上方尖端處。太陽穴: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后約一橫指凹陷處。后溪:第五章指關節(jié)尺側后方,第五掌骨小頭后緣赤白肉際處。人中:鼻唇溝上1/3與下2/3交界處。腰痛穴(點):手背,指總伸肌腱兩側,腕背橫紋下1寸處,一手兩穴。命門:第二腰椎棘突下。委中:腘橫紋中央。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39/58少商:拇指末節(jié)橈側,距指甲角0.1寸。商陽:食指末節(jié)橈側,距指甲角0.1寸。攢竹:位于面部,眉毛內(nèi)側邊緣凹陷處(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內(nèi)關:位于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橈側腕屈肌腱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曲池:屈肘,肘橫紋外側緣(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肘髎:屈肘,曲池上1寸,肱骨邊緣。手三里:陽溪(拇長,短伸肌腱間凹陷處)與曲池連線上,曲池下2寸。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40/58至陰:足小趾末節(jié)外側,距指甲角0.1寸。隱白:足大趾末節(jié)外側,距指甲角0.1寸。三陰交:內(nèi)踝上3寸脛骨內(nèi)側緣后方。京門:在側腰部,當?shù)谑吖怯坞x端下方。大椎:第7頸椎棘突下。風池:在項部,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凹陷處。肩井:大椎與肩峰連線中點。肩中俞:在背部,當?shù)?頸椎棘突下(大椎),旁開2寸。風門: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41/58天宗:在肩胛部,當岡下窩中央凹陷處,與第四胸椎相平。神闕:肚臍正中。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上4寸。天樞:在腹中部,臍中旁開2寸。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42/58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43/58小兒特定穴:分推腹陰陽:沿肋弓角邊緣或自中脘至臍,向兩旁分推,稱分推腹陰陽。八卦:位于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跟橫紋2/3處為半徑,所做圓周,八卦穴即在此圓周上。脾土:拇指指腹(即拇指末節(jié)螺紋面),順時針旋推為補。板門:手掌大魚際部。四橫紋:位于手掌面食、中、無名、小指第一指間關節(jié)橫紋處。六腑:前臂尺側,自肘關節(jié)至腕橫紋呈一直線。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44/58中醫(yī)藥適宜技術45/58耳穴定位:(請參考耳穴圖譜)口:在耳輪腳下方前1|3處,即耳甲1區(qū)。屏尖:在耳屏游離緣上部尖端,即耳屏1區(qū)后緣處。頜:在耳垂正面后上方,即耳垂3區(qū)。牙:在耳垂正面前上部,即耳垂1區(qū)。神門:在三角窩后1|3上部,降壓點與盆腔穴連線中下1|3交界處,即三角窩4區(qū)。胃:在耳輪腳消失處,即耳甲4區(qū)。大腸:在耳輪腳及部分耳輪與AB線之間前1|3處,即耳甲7區(qū)。耳尖:在耳廓向前對折上部尖端處。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46/58輪1:在耳輪結節(jié)下方耳輪處,即耳輪9區(qū)。輪2:在耳輪1區(qū)下方耳輪處,即耳輪10區(qū)。輪3:在耳輪2區(qū)下方耳輪處,即耳輪11區(qū)。腎:在對耳輪下腳下方后部,即耳甲10區(qū)。心:在耳甲腔中心凹陷部,即耳甲15區(qū)。脾:在耳甲腔外上方,耳輪腳消失處與輪屏切跡連線中點,即耳甲13區(qū)。皮質下:在對耳屏內(nèi)側面,即對耳屏4區(qū)。交感:在對耳輪下腳末端與耳輪內(nèi)緣相交處,即對耳輪6區(qū)與耳輪內(nèi)側緣相交處。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47/58中醫(yī)藥適宜技術48/58山東省中醫(yī)藥適宜技術推廣培訓

中醫(yī)臨床慣用方劑1.感冒一號方(風寒感冒方)組方:荊芥穗9g防風12g羌活12g獨活12g前胡9g川芎12g杏仁9g桔梗12g甘草6g治法:辛溫解表2.感冒二號方(風熱感冒)組方:金銀花15g連翹12g薄荷9g桑葉12g牛蒡子9g蘆根18g杏仁9g桔梗12g板藍根18g甘草9g治法:辛涼透表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49/583.感冒三號方(暑濕感冒方)組方:葛根18g黃芩12g黃連6g木香9g白芍15g蒲公英18g制半夏9g藿香12g甘草6g治法:清熱,化濕和中4.感冒四號方(流行性感冒方)組方:柴胡15g黃芩12g生石膏30g忍冬藤30g連翹15g葛根24g蘇葉12g桔梗12g蘆根30g板藍根18g甘草6g治法:清熱解毒

中醫(yī)藥適宜技術50/58(二)柴胡疏肝散(湯)組方:柴胡3-9g陳皮3-9g川芎3-9g香附6-9g白芍5-15g枳殼3-9g炙甘草1.5-9g治法:疏肝行氣,活血止痛(三)逍遙散組方:炙甘草3-6g當歸6-15g茯苓10-20g白芍6-15g柴胡6-15g薄荷3-6g生姜3-6g治法:疏肝解郁,養(yǎng)血健脾(四)五味消毒飲組方:金銀花20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子15g治法:清熱解毒,消散疔瘡中醫(yī)藥適宜技術51/58(五)龍膽瀉肝湯組方:龍膽草6g黃芩9g梔子9g澤瀉12g木通6g當歸3g生地9g柴胡9g生甘草6g車前子9g治法:清瀉肝膽實火,清利肝經(jīng)濕熱(六)理中丸(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