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回歸感性意義
一進入新世紀以來,對于各種關乎當代人日常生活及其現(xiàn)實境遇的問題,美學界的理論興趣越來越濃厚。討論此起彼伏,眾聲喧嘩、莫衷一是。然而,不管相互爭執(zhí)的觀點如何各異其趣,有兩個問題卻是人們在爭論中不能不關注或者說是共同關心的:其一,當代人的日常生活究竟為何?如果說,一個時代美學趣味的發(fā)生,不能不直接源于人的基本生活行動和生活動機,那么“日常生活”的當代改變及其現(xiàn)實情狀,便必定成為我們時代美學趣味的當下發(fā)生機制,從而也直接規(guī)定了我們在理論上對于這種當下趣味的判斷。從已有討論中,我們其實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到,對于當代“日常生活”的各種觀察與理解,不僅間接地呈現(xiàn)出不同聲音本身的生活利益和生活滿足,同時也直接決定著不同聲音各自不同的價值理想①。從這個意義上說,理論上對于當代日常生活及其現(xiàn)實境遇的美學判斷,其實也是一種有關“生活”的現(xiàn)實選擇。其二,最關鍵的是,“日常生活”的當代改變及其現(xiàn)實情狀,無可回避地把原先處在“二元”(理性/感性)本體中的“感性”再次凸現(xiàn)出來?!案行浴睘楹危俊案行砸饬x”究竟為何?這個問題已然成為人們無法回避的重大理論對象。對于這個問題的具體把握,既是我們獲取日常生活經驗的出發(fā)點,是我們討論各種當代日常生活問題的基本前提,它事實上也是糾纏在各種當下美學趣味批評之中的核心。如果說,在各種不同價值取向的當代日常生活的美學判斷中,感性的正負兩面性都被極度放大了,那么,正是這種“被放大”的感性存在,以其對當代日常生活現(xiàn)實的意義,挑戰(zhàn)了各種生活中的趣味選擇和理論上的價值闡釋。也因此,當前人們對于當代日常生活及其現(xiàn)實境遇問題的理論興趣,最終還是歸結到“感性意義”的具體理解之上,并由此展開美學的另一種當代之途即“日常生活美學”。即如已有各種關于“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討論,盡管在它們中間總是存在各種不同的理論聲音,但無論怎樣,這種討論的存在本身就確已表明了“美學走向日常生活”的現(xiàn)實性,以及“日常生活美學”成為一種現(xiàn)實美學話語的可能性。當然,重要的是,不僅“日常生活”和“感性意義”兩個問題直接聯(lián)系在一起,凸顯為近來美學存在的理論現(xiàn)實,而且,正是在這一直接的聯(lián)系中,曾經被我們的美學“理性處理”的“感性”問題,再度從當代生活的價值闡釋中獲得了存在具體性。這一點顯然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的當代維度上,美學上的理性一元主導論傳統(tǒng)遭遇了挑戰(zhàn),進而使人們有可能重新思考生活意義的日常滿足及其美學價值這一很長時間以來已被忽視了的問題??梢哉J為,感性問題重新獲得高度重視,既表明了“日常生活”作為一個當代問題的理論闡釋前景,同時它也十分具體地呈現(xiàn)為美學發(fā)生當代轉向的理論契機。在這一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日常生活美學”之為一種當代理論轉向的,不僅在于“感性”重新回歸人的日常生活語境,而且在回歸日常生活之際,“感性”在理論上被理解為當代日常生活中人的現(xiàn)實情感、生活動機以及具體生活滿足的自主實現(xiàn),亦即人的日常生活行動本身。由此,通過回歸“日常生活”,“感性”既在美學問題領域生成了自身的現(xiàn)實性,又在理論上確立了“日常生活美學”的闡釋取向——在這一闡釋取向上,“感性”必然超越其在傳統(tǒng)美學系統(tǒng)中的認識本體位置;理性一元主導論的美學認識論中的那個“卑下”的人的“感性”不復存在;“感性”以一種自然存在方式作用于、并且呈現(xiàn)為人的日常生活形象,它通過人的行動而直接現(xiàn)實地呈現(xiàn)為日常生活的“意義形象”。感性問題有了新的美學意涵。它既為我們提供了掙脫傳統(tǒng)理性一元主導論的美學認識論的可能性,同樣也為我們展示了美學朝著人的日常生活開放自身闡釋能力的現(xiàn)實性。正是這一“日常生活美學”的轉向,有可能積極地標舉一種“新感性價值本體”——感性意義成就日常生活的美學維度。二作為“日常生活美學”的理論核心,“新感性價值本體”不是知識論意義上的認識范疇,而是一個在人的當代生存現(xiàn)實中反抗理性一元主導論的美學范疇,是一個在指向現(xiàn)實的闡釋中不斷獲得自身確立的當代生活存在范疇。其基本點,就在于明確主張:在當代,人的日常生活系于生活行動本身的實際發(fā)生和滿足,而日常生活的美學趣味則決定于這種發(fā)生和滿足之于人的實際生活的感性意義。對人而言,正是在感性意義的領域,日常生活才有其充分的美學闡釋價值——日常生活審美化正是這一美學闡釋價值的具體呈現(xiàn)。具體來講,作為“日常生活美學”的核心范疇,首先,“新感性價值本體”的提出,旨在充分表明,日常生活現(xiàn)實中的人的感性的生活情感、生活利益與生活滿足,不僅在形式上是自足的,同時在內在性上自然合法。質言之,在存在意義上,“感性”自然性是人的實際存在的現(xiàn)實維度,也是一個不可取替的存在根基。它是人之所來,也提供了人的日常生活之所向;它呈現(xiàn)為日常生活的存在形象,同時向人的生活行動提供存在的希望。日常生活的存在合法性正是建立在這樣一種感性合法性的基礎之上,而日常生活的意義呈現(xiàn)就是在人的感性存在的現(xiàn)實展開中獲得的。換句話說,離開感性,任何有關生活意義的闡釋都將變得虛偽和無意義。顯然,對于這種源自人的日常生活行動的感性存在的自足性與合法性的肯定,一定是具有挑戰(zhàn)性的。因為這一肯定盡管沒有直接顛覆理性一元主導論在有關生活認識關系上的知識絕對性——在有關生活的認識傳統(tǒng)上,由于普遍知識話語高度強化了理性權力的特性,人對自身生活的認識普遍滿足于理性一元的控制——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理性在知識話語系統(tǒng)中極度夸張的普遍性,現(xiàn)在卻有可能被阻止在生活存在的日?,F(xiàn)實之外。在指向現(xiàn)實闡釋的過程中,“新感性價值本體”的提出和確立,使得理性在人的認識系統(tǒng)中的權力已不能自動延伸為日常生活的必然性干預力量。也就是說,作為一種非知識論的闡釋話語,在“日常生活美學”中,感性與理性之間可以是一種非對抗性的關系——二元對立的緊張性和非此即彼性,被二元分立的疏遠性所取代。這一點,恰恰成為“日常生活美學”的基本特點之一,同時也是為什么傳統(tǒng)美學認識論往往無力面對當代日常生活現(xiàn)實的主要原因。其次,在“日常生活美學”的闡釋指向上,“新感性價值本體”現(xiàn)實地揭示了當代日常生活與感性之間的同質化關系。應該說,這是問題的一個關鍵點。這種“同質化關系”的具體呈現(xiàn)就是:一方面,人的各種日常生活動機、生活利益的實現(xiàn)需要,直接呈現(xiàn)為當下具體的生活行動,動機的發(fā)生與改變同人的日常生活行動的實際展開相互一體。另一方面,日常生活意義的實現(xiàn)不僅十分具體生動,同時也直接取決于它所獲得的感性呈現(xiàn)方式及其實現(xiàn)的感性滿足;人的日常生活動機、利益及其實現(xiàn),在生活行動的感性存在形象上得到有意識的價值確認。這也就是吉登斯等學者所指出的,“日常生活的美學化過程可能是這個變化的世界的一個重要部分,因為它在使人感覺麻木的同時也能激起感覺,它還改善了物質環(huán)境”②??隙ǜ行?,就是肯定生活;肯定人的日常生活的正當性,就是肯定感性意義呈現(xiàn)的合法性。由此,人的日常生活與感性的同質化,便在當代現(xiàn)實中最大程度地“直觀化”了人的感性實踐要求與利益滿足,感性意義的生成則有可能在提供(或者重建)日常生活的美學維度方面變得十分具體。對于“日常生活美學”而言,正是這種相對于人的日常生活的當下直接性特征,具體表達了日常生活本身的巨大感性實踐功能,也非常生動地再現(xiàn)了當下生活與感性的同質化——生活即感性呈現(xiàn),感性對自身的價值肯定亦即生活的自我實現(xiàn)。再次,在日常生活的現(xiàn)實的美學闡釋上,“新感性價值本體”突出了人的生活行動的感受實在性。當我們把一切意義的生成聯(lián)系到人的行動的可能性與普遍性之上,實際上,我們就已經可以認為,所有對于意義的確認都不可能離開人在生活中對自身行動過程及其結果的直接感受。同樣,感受生活行動本身以及對生活行動的直接感受,是生活意義的呈現(xiàn)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感受本身就是一次生活行動,同時也是一種鮮活意義的感受。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生活行動和生活行動的感受必定具有鮮明的實在性。這種實在性既引導了人從日常生活實際發(fā)生中所獲得的情感,也滿足著人在日常生活行動中的利益需要。對于人和人的日常生活來說,感受的實在性既是生活行動的出發(fā)點,也是生活行動的歸結點。日常生活意義的美學闡釋,就開始于對這種感受實在性的確認。可以說,“日常生活美學”的闡釋指向,正是通過這樣一種“確認”而直接確認著日常生活意義的美學轉向。很明顯,這種對于人的生活行動的感受實在性的肯定,在美學認識論的知識體系內部是十分危險的,因為在人的感受生活行動和生活行動的感受中,由日常生活行動的實在性所帶來的人的感受力,現(xiàn)實地超越了理性的控制力。然而,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日常生活美學”的闡釋指向其實是非知識論的,那么,日常生活行動的感受實在性便可以不再讓我們可怕?;蛟S,對于受制于理性一元主導論的傳統(tǒng)美學認識論來說,“用普遍性確認知識,把理論當做信息的真正支撐物,并試圖以一種標準化的或‘邏輯的’方式推理”,“想在普遍法則的規(guī)定之下產生知識”這樣一種理論傳統(tǒng),現(xiàn)在已經面臨著“如果一個很有前途的知識理論失去與實際的接觸,則它的規(guī)則不但不會被科學家使用,而有可能在所有場合都不可能被使用”的局面③。就當代美學需要重建自己的現(xiàn)實闡釋能力這一點來說,放棄原有那種在價值信仰、知識體系上對于認識理性的執(zhí)著,把對人的日常生活的美學闡釋從作為認識本體的“感性意義”方面,現(xiàn)實地轉向作為日常生活呈現(xiàn)方式與滿足結果的感性生存實踐,并且從人的生活感性出發(fā)來闡釋日常生活行動的價值功能,體會人的日常生活滿足的意義形象,不僅可以在理論的闡釋指向上突破以往一以貫之的知識論維度,也將能夠真正體現(xiàn)出美學在當下語境中對人的生活價值體系的重建力量。這,就是美學的日常生活轉向的生動前景。三在人的日常生活層面上,積極地承認感性問題所具有的新的美學意涵,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新感性價值本體”的確立要求,從根本上明確了當代美學走向日常生活的理論新景。這就是:通過超脫理性一元主導論的美學認識論的知識體系,“感性”一方面獨立為人的日常生活領域的當代性話語,另一方面則實際地削弱著傳統(tǒng)知識體系在生活的美學趣味上對于理性權力的執(zhí)守。由此,在“日常生活美學”的闡釋指向上,我們所要面對的真實問題,不再是繼續(xù)從捍衛(wèi)一元主導的理性權力立場出發(fā),強調美學認識體系如何從知識論上構筑了對抗日常生活感性入侵的生活意義系統(tǒng),而是美學如何能夠直接面對當代文化的闡釋要求,具體進入到日常生活的現(xiàn)實之境,在日常生活的感性呈現(xiàn)和人的日常生活滿足中尋求意義的有效傳達——既從日常生活的感性豐富性中發(fā)現(xiàn)人作為感性本體的存在合法性,又從人的感性實現(xiàn)的多樣性中發(fā)現(xiàn)日常生活作為生存實踐的價值前景。而人的生活價值體系的重建,正是美學在當今時代所負有的現(xiàn)實文化責任。毫無疑問,這樣做不僅相當困難,而且也充滿了挑戰(zhàn)。困難在于,在美學的普遍性知識話語中,“感性”一直以來處在一個被嚴加防范的生存入侵者位置?!凹儩嵵R”的美學建構意圖不僅將“感性意義”的賦予權交給了“全知全能”的理性,而且始終提防著日常生活領域活躍的感性實踐向意義領域的滲透?!艾F(xiàn)有理論的問題在于它們開始于一種現(xiàn)成的分區(qū)化的狀況,或從一種出于與具體的經驗對象聯(lián)系而使之‘精神化’的藝術觀念出發(fā)”④。因而,在已經構成為傳統(tǒng)的美學知識中,“感性”僅僅是一個以認識論方式獲得承認的因素,而從來不構成為人的生存本體。事實上,由于至上理性的一元主導邏輯,美學不僅在理論上必然偏于認識論,體現(xiàn)出十分明確的“現(xiàn)實超越”的知識構造意圖,而且在美學認識的內部,現(xiàn)實感性的混亂性質也常常被放大為威脅美學知識體系構建的“病毒”,注定要被認識理性所抑制。這樣,由于美學對于生活趣味的價值判斷,通常轉移為依賴“理性價值”而進行的審美認識,因而在通過認識論方式所構造的美學知識體系中,人的日常生活的感性存在、人的生活滿足的感性性質始終是被懷疑的。對此,康德已經說的再清楚不過了:“如果對一給定對象的愉快先行出現(xiàn),卻還要承認對一對象的表象的鑒賞判斷中愉快的普遍可傳達性,這樣的程序就自相矛盾了。因為這樣一來那愉快就只能是感官感覺中的單純的舒適快樂,因此按其本性來說只能具有個體的有效性”。在康德那里,“除了知識和屬于知識的表象之外,不可能有什么可被普遍傳達的東西。因為只有在認識的范圍內,表象才是客觀的,并且因此才有一個普遍的聯(lián)結點,由于這個聯(lián)結點,所有人的表象能力才必然會彼此協(xié)調一致?!雹蒿@然,正因為在認識論上現(xiàn)實感性不是自足的,所以人作為日常生活的感性主體身份也同樣被美學認識所拒絕。這種建立在感性與理性對立性關系上的美學傳統(tǒng),其強烈的認識論指向不僅先行預設了理性與感性的主從性,而且還先行預設了它們之間的層級性差別,從而也將美學知識體系引向了認識論意義上的層級化架構。至上理性的一元主導性在規(guī)定人們對待感性的價值態(tài)度之際,也確立了美學對待自身的立場——對一切感性話語保持高度的理性警覺。挑戰(zhàn)也由此而生。當日常生活的感性存在、感性利益及其滿足作為一種新的價值話語,在“日常生活美學”的闡釋指向上用于把握人在日常生活行動層面所面臨的各種美學問題,不難想象它對于我們熟悉的那種理性一元主導的理論傳統(tǒng)、美學知識所產生的沖擊。對于日常生活感性的新的美學意涵的闡釋,對于“新感性價值本體”的美學肯定,將會(并且正在)引導我們從確立一種新的美學維度這一點上,重新審查理性一元主導論美學知識話語在當代日常生活面前的現(xiàn)實局限性,意識到通過認識層面的理性制度性權威來繼續(xù)持守美學的知識論構造,在日常生活的意義闡釋上是有問題的。因為有一點很明顯:對于人的日常生活來說,感性問題并不局限于認識論范疇;在更大意義上,日常生活的感性存在、感性利益及其感性滿足是一個生存論的意義問題。尤其是,對于日常生活美學趣味的價值判斷而言,人的日常生活的感性權利之于人的現(xiàn)實生存需要和行動,更具有一種生存論的特性——人的感性、感性活動不僅與人的理性權利一樣具有自主自足的價值,而且往往更加生動、更加具體。因此,在“日常生活美學”的闡釋指向上,對人的日常生活行動的感性意義的充分闡釋和積極肯定,一方面已經把美學從認識論的知識體系直接引向了生存現(xiàn)實的意義維度——知識構造的絕對性轉向意義闡釋的開放性,美學由此產生出新的、現(xiàn)實的理論力量;另一方面,它也通過質疑美學認識論,通過質疑美學認識論的理性權力絕對化,在美學內部進一步產生出日常生活感性話語反抗理性一元主導性權力的新前景。在這樣一種新的理論前景上,體現(xiàn)當代美學話語權力重新配置要求的“日常生活美學”不僅具有挑戰(zhàn)性,同時也成為現(xiàn)實的美學方向。在這一方向上,直面人的感性生存——感性生活動機與欲求、感性生活表達與滿足、感性生活實現(xiàn)與享受的“日常生活美學”,其闡釋指向既是回歸性的——理性一元主導回歸感性多樣的生存現(xiàn)實,也是開放性的——在闡釋中,美學從傳統(tǒng)理性的知識體系走向人的鮮活生活,直接感受處在開放變化中的日?,F(xiàn)實,并在開放變化的日常行動過程中不斷形成和發(fā)揮自身的闡釋能力。開放性的闡釋指向不是對意義的知識循環(huán)論證,而是日常生活美學意義的現(xiàn)實生成過程,同時也直接聯(lián)系著當代文化的消費性生產活動及其對人的現(xiàn)實價值意識的改變?!叭粘I蠲缹W”的現(xiàn)實功能,由此進一步凸顯為一種介入文化建設的當代力量。四在“日常生活美學”的闡釋指向上,美學話語社會化的當代前景得到進一步體現(xiàn)。第一,在理性一元主導論的傳統(tǒng)美學話語體系中,人的日常生活感性由于是一種限制性的存在,所以就如杜威在分析藝術時所揭示的,“將藝術與對它們的欣賞放進自身的王國之中,使之孤立,與其他類型的經驗分離開來的各種理論,并非是它們所研究的對象所決定的,而是由一些可列舉的外在條件所決定的”,“理論家們假定這些條件嵌入到物體的本性之中。但是,這些狀況的影響并不局限于理論”,“這深深地影響著生活實踐,驅除作為幸福的必然組成部分的審美知覺,或者將它們降低到對短暫的快樂刺激的補償的層次”⑥。然而,現(xiàn)在的問題是:在當代人的日常生活中,理性權力被過度使用之后,它卻又從另一個方面進一步激化著現(xiàn)實中人作為感性存在本體的反抗性。這種“反抗”不僅出現(xiàn)在當代日常生活行動的具體方式上,諸如“超女”、“快男”文化的集體性娛樂,而且“反抗”還延續(xù)到了作為反抗之“物品”的人的身體,“在經歷了一千年的清教傳統(tǒng)之后,對它作為身體和性解放符號的‘重新發(fā)現(xiàn)’,它在廣告、時尚、大眾文化中的完全出場……今天的一切都證明身體變成了救贖物品。在這一心理和意識形態(tài)功能中它徹底取代了靈魂。”⑦感性作為人的日常生活行動中的現(xiàn)實利益,常常以一種變本加厲的實現(xiàn)方式顯現(xiàn)著自己的存在。尤其是,在當代消費性文化生產關系中,隨著人的感性的日常生活趣味和滿足不斷成為一種獨立而鮮明的美學話語,那種僅僅將感性當做美學認識論附屬品的理論傳統(tǒng)也正在被日益打破。因此,一方面,在當代語境中,人的實際生活的生產與消費的一體性,使得美學對于人的日常生活的各種闡釋,總體上呈現(xiàn)為一種生活敘事而不再是一套有關“人生終極”的價值話語;作為獨立的日常生活美學話語的“感性”是陳述性的,而非判斷性的——“感性陳述”的現(xiàn)實表明,以人的日常生活行動作為具體表達內容的美學話語,源自于人的日常生活真實性對理性一元主導的終極價值的抵制,它在“敘事化”人的各種日常生活感受和滿足的過程中,力圖還原人在日常生活行動中所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快樂,在日常現(xiàn)實的快樂中賦予人的生活以直接享受的意義。而在另一方面,感性本身作為人的日常生活意義表象又具有一種“反構造性”,它直接與人的身體感覺相對應并且不斷激化人的身體感受的敏銳性,從而進一步瓦解了人對意義構造的持久期待,也消解了人在日常生活中對實現(xiàn)深刻性判斷的耐心和信心。在“日常生活美學”的闡釋指向上,取消意義構造的艱苦努力、不斷趨于事實本身而非深度理性,最終使得美學本身對于人的日常生活的各種感性陳述也變得流暢起來。作為“感性陳述”的美學話語在人的生活行動層面產生了從未有過的現(xiàn)實魅力,開始活躍地描述著人對日常生活的豐富經驗。它不再僅僅作為人的存在的精神符號,而是現(xiàn)實地成為日常生活的經驗形象、事實呈現(xiàn)。第二,在理性一元主導論的美學認識論體系中,美學權力主要體現(xiàn)為通過預防和矯正感性功能而精神性地引領、確定人的存在價值。這就是當年鮑姆嘉滕意味深長地指出的:“低級認識能力即感性”“需要穩(wěn)妥地引導”,“必須把它引上一條健康的道路,從而使它不致由于不當的使用而進一步受到損毀,也避免在防止濫用堂皇的托詞下合法地使上帝賦予我們的才能受到壓制?!雹嗝缹W在理論上維持著對人的存在的精神想象能力,卻沒有能夠真實有力地介入人的日常生活,無法現(xiàn)實具體地證明日常生活的價值。這正是美學話語“非社會化”之所在,也是以往美學知識在當代人日常生活面前的限度所在。而“新感性價值本體”的提出及其確認,則使得“日常生活美學”在“感性陳述”人的日常生活過程中,最大程度地打破了那種滿足于作為超越性精神話語的理性一元主導論的限制。當“日常生活美學”的闡釋指向直指具體豐富、同時也更加復雜的人的日常生活現(xiàn)實,它其實也就獲得了在更大范圍的現(xiàn)實領域重新定義自身的基本前提:用杜威的話說,就是“恢復審美經驗與生活的正常過程間的連續(xù)性”,“回到對普通或平常的東西的經驗,發(fā)現(xiàn)這些經驗中所擁有的審美性質”⑨。“恢復”或者“回到”,應該說,這就已經很好地提醒了我們,美學話語社會化的當代前景將首先來自于一種自覺態(tài)度、一種有意識的理論努力,即對于那種阻斷“審美經驗與生活的正常過程間的連續(xù)性”、遮蔽我們“對普通或平常的東西的經驗”的美學知識話語進行必要的反省。同時,它也提示了一種可能的結果,即美學反身進入人的日常生活,重新建立起與人的日常生活正當性的內在關系,通過重新肯定感性的日常生活的美學意義而恢復美學的社會功能。因此,從超越性的精神目標向回歸性的生活感受的轉換,既是“日常生活美學”實現(xiàn)自身話語社會化的理論方式,也是美學話語社會化的有效過程。20世紀90年代以來持續(xù)展開的“當代審美文化研究”,便是這一轉換的具體事例。在這一重要轉換中,美學成為日常生活“感性陳述”的日益普遍化和具體化,是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合同到期解約申請模板
- 2025年藥店店員合同模板
-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兩位數加減整十數、一位數的口算 (20)-西師大版
- 分數的初步認識(一)練習十一(教案)2024-2025學年數學三年級上冊 蘇教版
- 2024年人工種植牙項目投資申請報告代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杭州科技職業(yè)技術學院單招職業(yè)傾向性測試題庫1套
- 2025屆黑龍江省“六校聯(lián)盟”高三上學期聯(lián)考化學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度教師專業(yè)成長路徑規(guī)劃聘用合同
- 2025年度養(yǎng)老產業(yè)簡易版股份轉讓合同模板
- 2025年度文化旅游產業(yè)合作授權委托書
- 外研版(三起)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1 Animal friends Get ready start up 課件
- (新版)廣電全媒體運營師資格認證考試復習題庫(含答案)
- 保安員資格考試復習題庫及答案(800題)
- 《公路建設項目文件管理規(guī)程》
- 春節(jié)文化研究手冊
- 2016-2023年婁底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英語/數學/語文)筆試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統(tǒng)編版四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8課《這些東西哪里來》教學課件(含視頻)
- 市場營銷課程標準
- 鋼琴基礎教程1教案
- 上??萍及妫瓢妫┏踔袛祵W八年級下冊全冊教案
- 小學音樂課后服務教學設計方案計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