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侵權法比較研究_第1頁
當代侵權法比較研究_第2頁
當代侵權法比較研究_第3頁
當代侵權法比較研究_第4頁
當代侵權法比較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當代侵權法比較研究

一、引言二、侵權法上的一般條款VS類型化(一)兩大法系在模式上的根本差異(二)共同的發(fā)展趨勢(三)刑法和侵權行為的關系三、侵權法所保護的范圍(一)保護范圍的界定(二)受保護的利益VS一般條款(三)純粹經(jīng)濟損失(四)人格侵害四、過錯責任(一)過錯責任的性質:道德上的不當行為抑或風險的分配(二)理論:注意判斷標準的主導地位(三)現(xiàn)實:大量不同法系制度的糅合(四)幾個實質性的問題五、嚴格責任(一)嚴格責任的歷史沿革(二)當代侵權法中嚴格責任的多元化(三)小結與展望六、侵權法與保險(一)制度之間的相互彌補(二)無過錯保險制度的興起與衰落(三)侵權法與社會保障制度之間的協(xié)調(diào)(四)對未來的展望一、引言侵權法一直是比較法當中的主要研究領域之一。直到今天,財產(chǎn)法仍然處于比較法研究的邊緣領域,相形之下,非契約責任法卻引起了比較法學者的極大關注?!侗容^法國際大百科全書》(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ComparativeLaw)第11卷全部是關于不法行為法或侵權行為法的內(nèi)容。該卷于1971-1981年間陸續(xù)出版,共分14章,長達1489頁。①每個人在任何地點都可能遭遇事故,這在現(xiàn)代社會尤為突出,例如在商務旅行中、在向國外市場運送貨物時、或者在偏遠海濱度假時。從這個意義上講,比較法學者對侵權法的興趣可能是存在“生活”基礎的。對這種興趣還可以作另一種解釋,即這方面的研究可以對比較侵權法學者在這方面所做的努力進行檢驗,因為,即便各國的經(jīng)濟和科技發(fā)展水平相同,但是,不同社會的侵權案件類型幾乎是相同的。歐洲私法協(xié)調(diào)化目標的確立進一步推動了對不同國家的侵權行為法律制度展開比較研究。在2003年2月提交的《歐洲合同法行動計劃》(ActionPlanonEuropeanContractLaw)中,歐洲委員會采納了多層次的思路,該思路包含了“軟性”協(xié)調(diào)方法,并以制定一部《歐洲民法典》為最終目標。②雖然前述《行動計劃》的前景難以預測,但可以斷言,合同法的統(tǒng)一將成為侵權法統(tǒng)一的先導。一旦歐洲合同法典頒布實施,那么在可預見的將來,歐洲侵權法典也將問世。③來自多個歐洲國家的學者已經(jīng)搶先推動了這一進程,其中工作做得最全面的要數(shù)瓦爾特·范·戈爾溫(WaltervanGerven)和克雷斯蒂安·馮·巴爾(ChristianvonBar)。他們通過案例匯編形式或專著形式,傾力構建一部統(tǒng)一的歐洲侵權法典。④此外,許多團隊還致力于構建一套“歐洲侵權法原則”,其中最具影響的要數(shù)由雅普·斯拜爾(JaapSpier)和赫爾穆特·考茨歐(HelmutKoziol)發(fā)起并協(xié)同合作的蒂爾堡/維也納團隊。⑤無論這些方案是否得到贊同,這些原則及相關評述都為今后的學術努力和批判性討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二、侵權法上的一般條款VS類型化(一)兩大法系在模式上的根本差異在兩大法系的非契約責任制度中,最初且最根本的分野當數(shù)二者之間在侵權法上的差異。兩大法系所走的路徑截然不同,都風格各異并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夸張性,但是這種情形的存在是同具體規(guī)則模式與一般原則模式之間的現(xiàn)代法律理論的區(qū)別是相伴相隨的。⑥從這個意義上講,比較法學者關注的焦點不是實體性問題,諸如侵權法的保護范圍,而是侵權法的基本結構和模式,更確切地說,是一元模式和以列舉具體存在的不法行為為基礎的多元模式之間的差異。這正如湯尼·威爾(TonyWeir)所言:⑦這些制度之間看似差異很大……在法國,具體法律規(guī)則以對正文的注釋形式出現(xiàn),就如同把具體法律規(guī)則圍繞著法律原則排列成布局勻稱的花園一樣。在這里尋找具體法律規(guī)則時,就如同在花園里尋找鮮花一樣方便。然而,在英國并非如此。人們需要費盡周折,才能從紛繁蕪雜的侵權法判例中找到相關法律規(guī)則,不過,其一旦被找到,應用起來就較為方便,因為它們的抽象化程度較低。具體規(guī)則型侵權法律制度通過眾多“訴因”(CausesofAction)得以運行,每個訴因對應一個侵權行為的一般事實情況和責任的法律構成要件。構成要件規(guī)定得如此精確,以至于這種對應關系可以通過簡單的涵攝來建立,而無需作任何進一步的評價。當確定侵權責任的結果時,侵權法上這種獨特的路徑也允許存在一些差異。正因如此,在普通法當中,例如,通常要求受害人有特定損害才能獲得賠償,更確切地說,要求提供所遭受實際損害的證據(jù),但是,在一些特別情況下,原告甚至不用證明遭受過任何損失,仍然有權要求獲得一般損害賠償。⑧在另外一些情形下,例如,在濫用公職權力的侵權案件中,或者在侵害名譽權案件中,受害人還可以獲得懲罰性賠償金,也即高于一般損害賠償標準的救濟?!斗▏穹ǖ洹逢P于侵權法的制度設計理念與普通法的多元化特征截然不同,其中有關侵權法章節(jié)很簡短,以一般條款作為開端,該條款明確規(guī)定:“人的任何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時,如果行為人對行為的發(fā)生具有過錯,則應當賠償損害?!薄斗▏穹ǖ洹返?382條并不如其顯現(xiàn)出來的那么全面,因為該條只針對故意侵權行為。這一點在隨后的第1383條得以映證。盡管如此,由于第1383條包含了針對過失侵權的相同規(guī)則,所以,兩條合起來就構成了關于侵權責任的一般條款。⑨眾所周知,我們并不能從《法國民法典》第1382條和1383條的寬泛且富有激發(fā)力的簡潔表述中得出如下結論:在法國,每個因過錯行為導致的損失都將引起責任。⑩相反,法律責任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下文隨后將對此予以闡述。需要強調(diào)的是,這些條件非但與前述條款在個案中的適用缺乏內(nèi)在聯(lián)系,反而外在于其適用當中。其必須根據(jù)關于何為民事責任的一般法律原則或者慣常觀念進行思考。在法律發(fā)展史上,司法判例和法學研究為法國侵權行為法注入了大量與眾不同的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是難以通過法典的表面形式展現(xiàn)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法國民法典》第1382條和第1383條并不能為法官和律師提供可具體適用的法律規(guī)則,而只能算作是指導性原則。但是,這兩條指導性原則的適用并不是絕對的,因為,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與其相反的原則也有可能被適用。(二)共同的發(fā)展趨勢1.羅馬法淵源。事實上,英國侵權法上錯綜復雜的制度變化,無論如何都不是以其島國獨有的特征為基礎的,而是以其判例法體系為典型特征。法官從這些判例中推導出實體性法律規(guī)則,并且因此呈現(xiàn)出根據(jù)特殊的事實類型將這些規(guī)則程式化的趨勢。(11)正因如此,同樣的特征也可能在羅馬法中找到。羅馬法對具體侵權行為進行了列舉性規(guī)定,其包含了從盜竊到故意欺詐的各類不法行為,以及從《阿奎利亞法》到“倒?jié)姾屯稊S責任之訴”的法律制度。(12)然而,甚至在羅馬帝國時期,阿奎利亞人的訴訟就出現(xiàn)了擴張趨勢,其不斷涵蓋新的侵權行為類型。該趨勢在12世紀的《國法大全》復興之后繼續(xù)發(fā)展,并在自然法學者的宏大計劃中到頂峰,當時,這些自然法學者積極致力于將傳統(tǒng)學術思想融合為一個一般原則。(13)2.大陸法中的一般條款。在此背景下,不足為奇的是:《法國民法典》第1382條這一一般條款和隨其后的條款絕不是在1804年被創(chuàng)造的,其僅能被視為對早先存在的法國習慣法的繼受。在順序上,首先是法國南部的習慣法受到了羅馬法的重大影響。(14)早在法國大革命的20年前,法國社會及政治制度方面的私法學權威讓·多瑪(JeanDomat)曾于1777年提出了如下原則:(15)所有因某人的過失、輕微過失、應知而不知的行為,或者類似過錯所導致的損失和損害,即使這些過失再輕微,都應該由導致此項損失或損害的人賠償。從很大程度上講,德國侵權法是與法國侵權法同步發(fā)展的,因為羅馬法在德國的實踐——即“羅馬法的現(xiàn)代運用”(ususmodernus),已經(jīng)將阿奎利亞法律責任發(fā)展成了事實上的一般條款,且在德國侵權法中占據(jù)了主導地位。(16)因此,毫不足奇的是:作為德國民法典債法部分草案的起草者,弗朗茨·菲利普·馮·庫貝爾(FranzPhilippVonKübel)特意為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標,力圖搞清什么規(guī)范已經(jīng)在很大程度上被普遍適用,也即探求統(tǒng)一的一般條款。(17)在德國民法典的制定過程中,一種思路是將各種具體侵權行為作拼湊式列舉,另一條更嚴謹?shù)乃悸肥侵贫ㄒ话銞l款,為了在二者之間達成折中路線,庫貝爾(Kübel)探求統(tǒng)一的一般條款的目標最終流產(chǎn)了。(18)當時所謂第二次委員會的起草人對德國民法典第一稿中的大部分條款進行了重新編撰,他們并未打算回歸到古代侵權法決疑式建構框架當中。相反,他們擔憂一般條款可能會帶來不確定性,并且力圖通過詳細列舉侵權法的保護范圍來克服此種不確定性。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是“為法官裁判案件提供一套客觀的標準”。(19)此折中作法的最終結果表現(xiàn)為由三個“小一般條款”構成的一組規(guī)范,包括《德國民法典》第823條第1款、第2款和第826條。3.從非法侵害(Trespass)到過失侵權(Negligence)。在19世紀,大陸法系國家侵權法的一般條款通常由立法機關制定,然而在英國,這一工作是由法院根據(jù)普通法傳統(tǒng)來完成的。雖然英國侵權法從未大規(guī)模繼受羅馬法,但其在立法模式上與羅馬法相似。(20)在英國,直接侵害之訴最初用于保護國王的安全,針對的是以暴力侵犯國王安全的行為,由幾個原始的構成要件概括表達。(21)后來,其不斷擴張并被所謂的間接侵害之訴所補充。這一發(fā)展軌跡與傳統(tǒng)民法中阿奎利亞人訴訟的變化十分類似:直接侵害之訴一直限于直接侵害法定權利的行為,(22)然而間接侵害之訴的范圍不斷擴大,并且涵蓋了僅僅間接侵害法定權利的作為和不作為行為。(23)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歷史中,正是間接侵害之訴為一般過失責任的發(fā)展提供了基礎。直到20世紀初,珀斯·H·溫菲爾德(PerceH.Winfield)才敢宣稱:過失行為不再是“構成侵權行為的一種方式;其就是侵權行為。”(24)今天,過失責任的地位已經(jīng)超越了所有其它侵權類型,有學者甚至問到:在過失責任占主導地位的背景下,大量故意侵權是否還值得繼續(xù)關注呢?(25)自20世紀初被確立以來,過失侵權已經(jīng)吸收了一系列先前的獨立侵權行為;不過,“其要囊括所有類型的侵權行為”的做法是臭名昭著的。(26)“暴力性或者恐嚇性人身侵權”便是典型的“受害者”。而今天,這類人身侵害行為已納入到過失侵權的調(diào)整范疇;(27)HedleyByrne案(28)中確立的過失侵權責任對欺詐侵權的“侵蝕”也是一個不錯的例子。由大衛(wèi)·豪沃斯(DavidHowarth)最近所做的一項考察表明:即便英國法廢除對故意侵權的列舉性規(guī)定,進而公開且鄭重地將過失侵權上升為一般條款,司法實際效果也幾乎不會發(fā)生變化。(29)畢竟,在受害人向英國法院提起過失侵權之訴并主張侵權人有故意行為的情況下,侵權人是無力抗辯的,因為,此時他無論如何都將承擔法律責任。(30)在此背景下,可以毫不矛盾地說:“可訴的過失行為可以是故意行為,因此,(故意過失行為)的提法也就順理成章了”。(31)總之,一般原則型的大陸法系侵權法與決疑式的普通法系侵權法之間的差異似乎被過于夸大了。事實上,英國法上現(xiàn)存的繁雜的故意侵權已經(jīng)沒有多大的實用價值,只要簡單地廢棄這些制度,大陸法系侵權法和普通法系侵權法可以輕松地融合起來。(三)刑法和侵權行為的關系普通法實際上遠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零碎,與此相類似,大陸法系侵權法遠沒有大家通常認為的那么系統(tǒng)和概括。要深入理解大陸法系侵權法實際的概括性程度,說得更確切些則是其分化程度,其關鍵在于厘清其與刑法以及通過刑事程序實施刑法此二者之間的關系。1.刑法的持續(xù)分化。簡單瀏覽一下現(xiàn)代社會的刑法典,我們立即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與“一般條款”相去甚遠,并且沒有任何關于抽象的印記。刑法不得不以大量具體的不法行為作為運行基礎,因為不同犯罪行為的刑罰之間存在重大差異。這些刑罰之間缺乏一個客觀的參照標準,這一點跟侵權行為造成損害的賠償額高低一樣難以確定。(32)不過,刑罰的量刑等級同時與“被害人或者社會公眾所遭受的損害行為的性質”以及“不法行為人該受責難或其罪過的程度”這兩大因素存在密切聯(lián)系。2.刑法能否系不法行為法的藍本?就當前而言,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是:在不同的法律體系中,刑法和侵權行為法之間是如何銜接的呢?事實上,普通法系侵權法規(guī)定了一系列故意違法行為。與此相比,同樣作為調(diào)整不法行為的法律規(guī)范,大陸法系中刑法的強制力則明顯要嚴厲得多。誠然,即便是在普通法當中,也賦予刑事犯罪中的受害人對犯罪侵權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與此相關的侵權行為“違反了制定法上的義務(StatutoryDuty)”,法律通過要求犯罪人向受害人承擔損害賠償這一私法義務來補充履行其“制定法上的義務”,但這些制定法規(guī)范并未被融入侵權法的規(guī)范框架之內(nèi)。正因如此,英國法院不愿意承認制定法具有權利保護屬性(ProtectiveCharacter),而是從另外一種角度來解釋該問題,即“當制定法創(chuàng)設一項義務,并要求義務人按照特定方式履行……義務人不得以任何其它方式來履行”。(33)一方面,自制定法(通過對犯罪行為進行界定)規(guī)定刑事制裁開始,它們就完全脫離了調(diào)整“違反制定法義務”的侵權法的適用范圍。(34)另一方面,被明文納入過失侵權行為的一般注意義務是在制定法規(guī)定之外單獨適用的。(35)如此一來,廣義上的刑法作為一種龐大且不斷擴張的體系,事實上是(侵權法適用的)禁區(qū),因此不應該將其作為發(fā)展新型(侵權)責任的指引淵源。從訴訟程序層面上看,侵權法對刑法的忽視也未能得到彌補,盡管自1972年以來,英國刑事法庭不但可以對犯罪人判處刑罰,還有權附加地責令犯罪人賠償受害人損失。(36)侵權損害賠償裁決通常與刑事制裁一并做出,但是,其既不取決于犯罪人是否違反了相關侵權法領域中的“制定法上的義務”,也與任何其它私法上的侵權行為的存在無關。(37)不足為奇的是,在所有法律體系中,刑法和侵權法聯(lián)系最緊密的要數(shù)法國法及其繼受國家的法律。對制定法上的違法行為和保護性法律中的違法行為,法國侵權法未能涵蓋。該做法由來已久,也可謂是自然的。但是,法國刑事訴訟法將刑法典和侵權法緊密地聯(lián)系了起來,其允許受害人在刑事指控程序中提起損害賠償之訴。(38)從表面上看,附帶性程序只是一項程序性規(guī)則,(39)但是,我們通過比較方法可立即發(fā)現(xiàn):事實上,法國刑事訴訟法通過要求犯罪人對損害承擔民事責任,來補充法國刑法典中決疑模式的不足。從實際效果來看,刑法典中的犯罪行為被轉化為不法行為。這種情形為受害人獲得賠償提供了根據(jù)。事實上,受害人在民事訴訟中的損害賠償之訴避不開刑法的主導影響,因為,如果侵權人的過錯問題和其它責任構成要件尚未在刑事訴訟程序中明確,則民事審判庭的法官不得作出任何關于侵權責任的決定。這就證明了前述結論。刑事審判庭法官在此問題上的優(yōu)先權可以用一句言簡意賅的格言來描述,即“刑事裁決優(yōu)于民事裁決,即同一案件的刑事部分優(yōu)先審理,民事部分要等待刑事部分的結果”。(40)刑事裁決一旦生效,其不但對控訴方與犯罪人之間的關系具有約束力,而且對犯罪人與作為刑事控告程序主體的受害人之間的關系具有約束力;刑事裁決對既判案件享有絕對的效力。(41)稍微夸張一點地說,法國侵權法的一般條款已經(jīng)被刑法分解和弱化了,因為一旦被訴侵權行為可能會被提起國家公訴,則侵權責任的范圍只能由刑事審判法庭來決定。在這方面,西班牙的法律規(guī)定更為特別?!段靼嘌烂穹ǖ洹返?092條規(guī)定,一旦被訴侵權行為升格為犯罪行為或者行政違法行為,民事救濟問題就由刑法來規(guī)范。其是否升格到侵權法的雙軌制模式,取決于危害行為是否構成犯罪。(42)3.小結。綜上所述,大陸法系的不法行為法與英國侵權行為法實際上遠比普遍認為的更相近,二者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和差別。一方面,過失侵權在普通法中不斷擴張,并逐步形成了關于因疏忽侵犯他人權利的一般條款,由此,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各種故意侵權行為正在逐漸消逝。另一方面,法國法的經(jīng)驗清楚地表明,侵權法仍需堅持一定程度的具體化、個案化和差異化理念(Concreteness,CasuistryandDifferentiation)。這一目標是通過允許作為私法的侵權法反映刑法典中的犯罪行為來實現(xiàn)。在這一點上,與法國法或者西班牙法律相比,普通法構造得更為簡單,因為其不用在刑法和民事責任之間建立緊密的聯(lián)系。例如,與法國刑法典中關于保護人格實體利益的特殊侵權行為的規(guī)范相比,普通法中關于各種具體人身侵權行為的制度設計就顯得相當概括。三、侵權法所保護的范圍(一)保護范圍的界定一般條款和具體列舉各種不法行為之間的路徑選擇將引發(fā)一個實質性問題,即侵權法的保護范圍應當如何界定?為了更清楚地認識這種選擇,我們先假設一個尋求損害賠償救濟的人。暫不考慮因果關系、侵權人的故意或者過失等歸責問題,需要回答的問題是:是否任何利益都值得由侵權法提供保護?事實表明,對于人身傷害或者財產(chǎn)損害,該問題沒有多大意義,因為個人生命、身體利益和財產(chǎn)利益當然值得保護,這也是防止他人侵權行為的需要。在實踐中,這些利益在整個西方世界都得到了良好的維護。一旦這些利益遭到侵害,財產(chǎn)損失可以獲得全額賠償,并且非財產(chǎn)損害至少也可以獲得一定的賠償。但是,當談及純粹經(jīng)濟損失和無形人格權利時,尚不存在一致意見。純粹經(jīng)濟損失的“純粹”表現(xiàn)在,該損失不是人身傷害或者財產(chǎn)損害的直接后果;而“無形”人格權利也是與個體人品及健康當中的“實體”人格權利相對應的。正是在這兩個領域,不同國家法律制度在其所采納的通常路徑以及特定案件的處理結果上呈現(xiàn)出差異性。(二)受保護的利益VS一般條款乍一看,前文列舉的幾個國家的侵權法律制度在這方面的差異相當大?!斗▏穹ǖ洹芬浴皳p害”作為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但并不強調(diào)遭受侵害的“受保護利益”。這似乎根本沒有為區(qū)分“人身利益和有形財產(chǎn)損失”以及“純粹經(jīng)濟損失”提供任何根據(jù)。在這點上,有法國評論家甚至聲稱:“經(jīng)濟損失對于一個法國的法學家來說是個難題,因為原則上說他并不了解這個問題,甚至連這種表達方式都不知道!”(43)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德國法則與此相反,其將過失責任限定在《德國民法典》第823條第1款所特別列舉的受保護利益的范圍之內(nèi)。與該條所列舉的各種利益相比,未被規(guī)定的利益更值得關注,這些未被列舉的利益包括:繼承物(Patrimony)當中所包含的純粹的經(jīng)濟利益,諸如榮譽、人格尊嚴和隱私等無形人格利益。在其侵權責任的最初立法方案中,這些利益就被排除在由“簡短”一般條款規(guī)范的一般過失責任之外,其只能根據(jù)《德國民法典》第823條第2款和第826條來獲得保護。這些條款要么要求侵權人違反了保護他人的法律,也就是說,違反了保護受害人的法定義務(第823條第2款),要么要求侵權人以故意違反善良風俗的方式造成他人的財產(chǎn)損害(第826條)。該方案最終被反映在《德國民法典》當中。普通法缺乏關于受保護權利和利益的明確清單。雖然德國等國家的侵權法開始于對受保護利益的界定,并以此形成“一般”注意義務,但英國法采用了另一種不同的做法,即將注意義務的范圍限定于特定的利益,從而將受保護利益的范圍與注意義務的概念結合起來。(44)關鍵問題仍然是,行為人并不負有防止他人遭受任何第三人侵害的義務,而只有義務去防止造成特定類型的損害;受保護的利益基本上與德國法相同,即人格(PersonalIntegrity)和有形財產(chǎn)兩種利益。(45)因此,德國法上的法益和普通法上的注意義務的相同功能在于,通過將特定類型的損害排除在侵權法保護范圍之外的方式,來界定侵權法的保護范圍,具體包括純粹經(jīng)濟損失和對無形人格權利的侵害。(46)關于受保護的范圍,美國侵權法多少與同屬于普通法系的英國侵權法相一致。正如奧利弗·溫德爾·霍爾姆斯(OliverWendellHolmes)在羅賓斯干塢(RobinsDryDock)案的判決中所解釋的那樣:如果遭受純粹經(jīng)濟損失的一方當事人與另一方當事人不存在合同關系,那么,即便該損失是財產(chǎn)損害,其也不能以存在過錯行為要求另外一方當事人承擔賠償責任,“因為法律不可能將其保護范圍延伸到如此之遠”。(47)同樣,根據(jù)現(xiàn)代產(chǎn)品責任理論,如果僅有產(chǎn)品自身發(fā)生損害,而沒有造成其它財產(chǎn)損害或者人身傷害,那么損害賠償之訴就不能適用,因為這些損失僅僅是“純粹經(jīng)濟”方面的。(48)因而,直到今天,“過失責任規(guī)范的核心仍然限于規(guī)制對人身和財產(chǎn)的侵權行為”。(49)上述限制不但不利于純粹經(jīng)濟損失的救濟,而且有害于人格利益的保護。保護這些利益的侵權法律制度非但“與過失責任法沒有任何聯(lián)系”,而是要求侵權人對損害存有主觀故意,而非過失。(50)法國司法審判權以一般條款為運行基礎;而德國法(列舉受保護利益)和英美法(限定注意義務的范圍)則通過不同方式對受法律保護范圍加以限制。從表面上看,兩種類型存在截然不同。雖然一些國家法律將純粹經(jīng)濟損失和人格尊嚴傷害排除在保護范圍之外,但另外一些國家的做法則明顯與此相反。今天,由于一些重要類型的金錢損害和人格尊嚴損害之間的關聯(lián)日益凸顯,西方世界不同法律制度之間在這方面的立法差異已經(jīng)到了令人驚訝不已的地步。雖然法國法和德國法都具有市民法傳統(tǒng),但二者之間存在根本差異,不過,普通法與德國法律思想看起來十分相似。這一點則更是令人驚訝。雖然如此,通過對不同法律制度進行深入考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事實上,一般條款模式和限制受保護利益的模式之間的差異遠沒有表象呈現(xiàn)出來的那么大,因為,各個法律制度的表象與實質內(nèi)容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差異。(51)雖然那些實行限制性制度的國家(如德國、英國和美國)已經(jīng)發(fā)展出各種制度去調(diào)整純粹經(jīng)濟損失和人格尊嚴損害,但法國一般條款的解釋活動也呈現(xiàn)出如下特點:一方面,要反映人身傷害和財產(chǎn)損害之間的差異;另一方面,要反映經(jīng)濟損害和人格利益損害之間的差異。后文的分析將首先討論純粹經(jīng)濟損失問題,然后轉入無形人格權利的保護問題。(三)純粹經(jīng)濟損失在非合同責任領域,純粹經(jīng)濟損失的責任范圍已然成為比較法研究中最熱門的話題。(52)雖然學理上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看法,但是,相關研究表明,從一些特定案例的處理結果來看,大多數(shù)國家的法律制度之間已經(jīng)出現(xiàn)高度融合。1.法國法對純經(jīng)濟損失責任的限制。法國侵權行為法在一般條款方面(《法國民法典》第1382條和第1383條)的發(fā)展歷程表明,純粹經(jīng)濟損失不能與人身傷害和財產(chǎn)損害相提并論。在法國,純粹經(jīng)濟損失責任同樣受到重大限制,但是,這不是通過明確地區(qū)分不同損害類型來實現(xiàn)的,而是通過間接的方式完成的,即不斷變化“過錯”概念,以及對“可賠償?shù)膿p害”概念的限制來實現(xiàn)的。過錯要件是具有不同含義的,一方面要看受到損害的是人身還是有形財產(chǎn)利益;另一方面,要看對另一方造成的純粹經(jīng)濟損失是否利害攸關。至于前者,受損利益更易于判斷和把握,潛在的侵權人負有一般注意義務,即“負有謹慎和預防的義務”:行為人必須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避免造成第三人權利的損害。(53)相比較而言,在涉及到純粹經(jīng)濟利益的案件中,對行為人過錯的檢視存在不同判斷標準。在此情況下,不能理所當然的認為:作為被告的侵權行為人應當采取適當?shù)姆婪洞胧┤ケ苊獗辉V的損害。(54)在其它一些西方國家,行為人不會因為過失,甚至也不會因為故意造成市場競爭對手的經(jīng)濟損失而自動引起法律責任。在該領域,行為人是否需要承擔責任,取決于如下因素:其是否從事了不正當競爭行為,其行為是否“不公平”,其是否符合“一個誠實商人”的標準。(55)只有厘清這些問題之后,注意義務和故意損害防止義務才有適用的可能。法國法還采取了另外一個判斷純粹經(jīng)濟損失責任的重要機制,即“非競合責任原則”(Non-cumuldesResponsabilités)。在歐盟產(chǎn)品責任指令及其實施立法調(diào)整范圍之外,(56)如果當事人通過合同約定排除適用《法國民法典》第1382條,則合同法相對于侵權法具有優(yōu)先適用效力。(57)這正是因為,純粹經(jīng)濟利益(PurelyPatrimonialInterests)是合同法的主要調(diào)整對象,侵權法必須退出這個領域。如果侵權法競合適用于該情形,當事人達成的協(xié)議和合同法中違約責任規(guī)則確立的風險分配機制將遭到破壞。為了深入理解該問題,我們先假設一個案例:某人通過合同購買了一輛汽車,該汽車保質期為兩年。在交貨兩年零兩天后,車主驅車前往機場趕乘某商務航班,但不幸的是,汽車因動力系統(tǒng)發(fā)生故障癱瘓在半路上,車主未能趕上航班,且損失了一單高達100萬歐元的生意。如果純粹經(jīng)濟利益與身體權和無形財產(chǎn)權利適用相同的規(guī)則,那么,其損害賠償訴求不能被拒絕。但不論是歐盟指令,(58)還是英美法,都不會支持前述經(jīng)濟損失的賠償請求,其理由正如美國法官布雷克蒙(Blackmun)所指出的,“合同法可能被淹沒在侵權法的大海中”。(59)合同法所面臨的危險可以通過如下方式得以化解,即將純粹經(jīng)濟損失排除在過失責任范圍之外,或者拒絕將侵權法競合適用于合同關系中的損害。(60)從這個意義上講,“非競合責任原則”是將純粹經(jīng)濟損失納入侵權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