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行政史書本思考題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3d0a235ede1ee4b49bdd73a2700cd84/23d0a235ede1ee4b49bdd73a2700cd841.gif)
![中國行政史書本思考題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3d0a235ede1ee4b49bdd73a2700cd84/23d0a235ede1ee4b49bdd73a2700cd842.gif)
![中國行政史書本思考題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3d0a235ede1ee4b49bdd73a2700cd84/23d0a235ede1ee4b49bdd73a2700cd843.gif)
![中國行政史書本思考題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3d0a235ede1ee4b49bdd73a2700cd84/23d0a235ede1ee4b49bdd73a2700cd844.gif)
![中國行政史書本思考題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3d0a235ede1ee4b49bdd73a2700cd84/23d0a235ede1ee4b49bdd73a2700cd84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行政史書本思考題緒論東漢思想家荀悅是怎樣概括中國傳統(tǒng)治國之道的?P65答:總結為:“興農(nóng)桑以養(yǎng)其生,審好惡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備以秉其威,明賞罰以統(tǒng)其法。”中國傳統(tǒng)治國之道的特點是什么?P65-67答:從總體上講,傳統(tǒng)的治國之道是“以德治國”為核心的。但也有制度性的精華。比如《禮記.禮運》中就有很多德治的內容,同時也強調“正君臣”、“設制度”等帶有法治意義的內容。另外,中國自古就重視行政管理;重“治道”而輕“政道”;政治與行政不分、行政與財政不分、甚至行政與立法和司法也是不分的。概述中國行政管理史的發(fā)展軌跡和發(fā)展向度。P68答:盡管中國行政史經(jīng)歷了一個曲折發(fā)展的過程,但是仍有一條既模糊又清晰的發(fā)展軌跡可尋??傮w來說,這條發(fā)展軌跡與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的軌跡是基本一致的,也與中國政治文明發(fā)展演進的內在邏輯是基本一致的。具體可歸納為幾個發(fā)展向度:其一,由專制而逐步轉向民主;其二,由人治而逐步成文法,秦漢以降的封建社會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guī)。分析中西方封建中央集權的差異。P70-71答:中國封建社會行政管理最重要的特點是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與西歐封建社會相比,中國封建社會行政管理有四個特點:1,君主專制體制時間長。在中國,君主專制體制持續(xù)兩千多年且為唯一的政體形式;而西歐封建社會呈現(xiàn)多種政體,其中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僅是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過渡形態(tài),而且持續(xù)時間較短。2,權力集中的程度高。西歐國王在實施立法、司法權時,多少會受到代表會議的制約;而中國專制君主的“圣旨”就等同于法律,任何人不得違背不遵。在行政、人事權上,中國君主可以“乾綱獨斷”;西歐則不然,對那些用錢買得世襲官職的人,國王無法贖回。在財權上,西歐專制君主從未取得完全征稅權,而在中國,“中外之財,皆陛下府庫”。3,思想控制方法不同。在西歐,思想上的控制由神職人員及教會掌握;在中國,自古就有“君權神授”、“受命于天”的觀念,西周統(tǒng)治者將禮樂與政邢相結合,漢武帝后進一步使行政手段與道德教化密切配合,用宗法倫理及儒家禮教進行思想控制。4,相對完善的官僚體系。中國封建社會伊始,就逐漸形成嚴密而完善的以文官為主的專業(yè)化的職業(yè)官僚體系;而西歐直到資本主義社會后,才出現(xiàn)系統(tǒng)的文官制度。中國古代行政管理的基本矛盾是什么?P72-73答:中國古代奴隸社會的行政管理體制不具有典型性,進入封建社會后,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管理體制逐步成為歷代王朝管理體制的基本形態(tài)。中國封建中央集權專制體制的基本矛盾有二:一是皇權與相權的矛盾,這是該體制最主要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jù)的矛盾,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難以克服的矛盾。中國封建國家管理體制中調節(jié)君主專制弊端的機制有哪些?P75答:一是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盡可能促使皇帝正確決策的制度,即時人所講的“人主蒞權、大臣審權、爭臣議權”原則。二是為防止皇權濫用,中國封建社會還有一些其他約束辦法:通過教育提高君主素質、通過神權來抑制君權、“尊號”“謚號”“廟號”對皇帝造成心理壓力、開國皇帝所制定的制度的約束等等。第一章夏商周時期中國軍事民主制管理時期在管理方式上有什么特點?P77答:1,軍事民主制時期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較以前有了進一步發(fā)展和分工,大體由軍事首長、部落酋長議事會和人民大會三種權力機關進行管理。2,仍保留有原始民主精神,但已較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大為萎縮,專制主義慢慢孕育。3,公共權力與后代國家行政機關不同,民主的形式始終占據(jù)主導地位。分析商朝王位繼承制的變化及其作用。P78-79答:商朝前期,在王位繼承上缺少詳細規(guī)定,基本上是一種兄及弟制,兄死弟繼,同輩之弟全不在世時再由長兄之子繼承。這種方式潛伏著動亂因素,造成商朝前期的王位爭奪,即歷史上的“九世之亂”。盤庚遷殷后,吸取前朝經(jīng)驗和教訓,始變“兄終弟及”制為王子王位繼承制,即將王位繼承資格縮小到王的直系子嗣。作用:王子王位繼承制較好地解決了最高統(tǒng)治權的順利交接,避免因內部權力斗爭而危害整個王朝的統(tǒng)治。什么是內外服制、分封制、鄉(xiāng)遂管理體制?P81-83答:1,盤庚遷殷后商王朝開始實行內外服制,內外服制是一種二元統(tǒng)治體制,即將統(tǒng)治區(qū)分為內服和外服兩大部分,分別采取不同的通知方法和組織形式。內服指商王直接統(tǒng)治的區(qū)域,及王畿所在地,由商王直接派官員組織被征服的種族奴隸從事生產(chǎn)。外服指諸侯國統(tǒng)治的區(qū)域,其范圍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外服諸侯與商王是一種君臣關系,一方面臣服于商王,同時具有其獨立性的一面。2,周王朝在地方行政體制上實行分封制度,分封制是一種天子向諸侯,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國的政治經(jīng)濟制度。分封諸侯的目的是拱衛(wèi)中央王朝,天子與諸侯之間存在著一定權利義務關系。3,周朝在地方基層行政區(qū)劃上實行一種鄉(xiāng)遂管理體制,即在國都內及其近郊劃分為若干鄉(xiāng)、在邊遠的農(nóng)村地區(qū)劃分為若干遂進行管理的一種制度。西周行政決策有哪些形式?行政聯(lián)絡有哪些方式?P84-85答:西周行政決策有縱向行政決策和橫向行政決策。縱向行政決策聯(lián)絡方式有:巡守、朝覲述職已經(jīng)天子發(fā)布政令,還有聘。橫向行政決策聯(lián)絡方式有:朝會和聘問。分析世卿世祿制對國家行政管理的影響。P87答:世卿世祿制是指下級貴族到上級國君朝廷世代為官的制度。世卿世祿制是鞏固“封邦建國”王朝行政體制的一種手段,對等級君主制王朝所固有的分散性作了一定程度的補救。下級封君到上級封君處做官,加強了上下級封君政治上的聯(lián)系和行政上的溝通。但另一方面也易造成諸侯稱霸,強卿專權,使天子、諸侯淪為傀儡。分析等級君主制解體和君主專制體制產(chǎn)生的原因。P88-93答:西周中期后,周天子頻繁向四夷用兵,導致國力逐漸下降。平王東遷后,由于戎狄的侵襲和諸侯的蠶食,周王室的實力更是大大下降,相當于一個二等諸侯的實力,名義上雖仍為天下共主,實則淪落為普通諸侯,失去了控制諸侯的力量。王室的衰弱導致王綱解紐,禮崩樂壞。與此同時,各諸侯國卻逐漸強大起來,一些強大的諸侯國儼然以天子自居,充當一些小國的保護人和盟主,使用天子之禮,接受小國的朝聘和進貢,諸侯對周禮的僭越成為春秋時期的普遍現(xiàn)象。王權的淪落使“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時代成為過去,大國諸侯相繼為爭奪霸權而逐鹿中原,不斷戰(zhàn)爭,客觀上加速了新舊體制的更替過程。表現(xiàn)在國家的行政管理上,列國戰(zhàn)爭使原有的等級君主制的王朝管理體系趨于解體,同時新的政治和行政管理體制逐漸醞釀。一系列兼并戰(zhàn)爭后,列國強卿對于分封制下造成的群雄割據(jù)的弊端了如指掌,因此,他們掌權后不再實行舊的分封制,而是在原卿大夫一級朝廷家臣制基礎上建立起新的中央集權制朝廷。總之,分封制固有的弊端導致群雄割據(jù)、王權衰微、淪落,對分封制弊端有切身體會的強卿崛起掌權,是等級君主制解體和君主專制體制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第二章秦漢時期皇帝有哪些權力?P94答:皇帝的權力幾乎無所不包,主要有:1,最高立法權;2,最高司法權;3,最高軍事權;4,行政決策中的最后決斷權;5,最高人事權。概述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及其發(fā)展趨勢。P94-96答:丞相制是秦至西漢初年的制度,這一時期的丞相權力十分廣泛,皇權和相權相互結合,難以截然劃分開來。就行政管理而言,皇帝側重于決策中的決斷權與行政執(zhí)行中的監(jiān)察權,丞相則側重于決策的參與權和行政執(zhí)行中的組織指揮權?;蕶嗪拖鄼嘣隗w制上存在著明顯矛盾,正是這一矛盾推動了秦漢及以后時期中樞決策體制和宰相制度的演變。西漢初年,皇帝對丞相禮遇有加。到漢武帝時,隨著皇權上升,漢武帝開始貶斥丞相。先在禮儀上打掉丞相的威風,同時在組織機構上也蓄意分割相權,以中外朝制架空相權,揭開了漢朝宰相制度改革的序幕。到漢成帝時,又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獨相制為集體宰相制所取代,這起到了加強皇權、分散相權作用。中外朝形成后,中朝地位崇高,成為事實上的中樞決策機構,以丞相,三公為首的外朝官變成了主要管理常規(guī)政務的部門,形成了兩漢中后期的雙軌行政管理體制。隨著尚書臺的成立及發(fā)展,丞相的事權也逐漸被削奪。到東漢劉秀時期,尚書臺成為事實上的國家行政機關,三公僅是名義上的宰相而已。列卿制度是如何促進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體制形成的?P96答:第一、列卿雖名上隸屬三公,但皇帝詔令可以直達九卿,九卿上奏皇帝的表章也無需通過三公。第二、九卿雖然職責清明,分工明晰,但在實際行政運行中職務與實際職責會出現(xiàn)很大的差別,列卿秉承皇帝的旨意,既可以領兵作戰(zhàn),又可以參加討論不屬于自己管轄范圍內事務的集議,甚至還可以處理本部門管轄范圍以外的事務。由此可見,列卿制度體現(xiàn)了君主專制的精神,即不同官員相互制約,以保證效忠皇帝。圣旨有哪些種類?如何下達?P103答:圣旨種類有制書、詔書、誥、手跡幾種。圣旨的下達程序,一般是由御史大夫下達丞相,丞相下達中二千石,中二千石下達郡太守和諸侯相。東漢建立尚書臺后,行文方式出現(xiàn)變化,有時由尚書下達三公,三公再往下轉;有時也由尚書跳過三公直接下達九卿,而且后者常常成為下文的主要方式。分析秦漢皇帝在行政決策中的地位和作用。P101-102答:皇權幾乎無所不包,在行政決策中有最后決斷權。秦建立了君主專制體制,但在決策方面尚未達到皇帝個人專制的程度,西漢初年也不專制,中央既未過度集權,皇帝亦難乾綱獨斷,軍國大事,例由三公會議討論,皇帝批準。漢武以降,隨著中央集權專制體制的穩(wěn)固,皇帝才成為名副其實的最高決策者。在決策信息獲取上,在秦漢時期主要有大臣奏事和監(jiān)察官匯報兩種。決策方式上,對于一般日常事務皇帝常常獨自作出決斷;但對重大問題的決策,皇帝常通過各種會議進行,皇帝從會議討論結果中最后作出決策。雖然在會議制度中貫穿了專制君主獨攬大權的精神,但畢竟在對軍國大政的處理上收到了集思廣益的效果,從這個角度看,皇帝的獨斷是一種在兼聽前提下的最后決斷。秦漢有哪些選官方式?P105-106答:察舉、征辟、薦舉、博士弟子、任子、貲選。察舉制與后世科舉制有什么不同?P105答:察舉制度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選官制度,缺乏嚴密的考核制度,其中雖有考試程序,但與后世科舉制度下的考試不同,是一種以保舉為主,附加復試的考試,但保舉是漢朝察舉制的最關鍵環(huán)節(jié)。第三章魏晉南北朝時期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行政體制的過渡性質。P109-111答: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行政體制,是從秦漢三公列卿制向隋唐三省六部制演化過程中的一種過渡性行政體制。這個時期,三公列卿體制逐步解體:首先是列卿職權的萎縮,其次是列卿地位的下降。魏晉以降,以尚書、中書、門下三省為行政中樞的格局基本確定,但三省決策地位卻游移不定:東漢尚書臺已實際成為國家最高行政機構;魏晉時期中書省因接近皇帝,地位日趨重要,其實際權力開始超過尚書臺;魏文帝時門下機構定型,既鉗制了中書省職權的行使,又使門下機構被授予“共評尚書事”的權力,參與具體政務的處理??傊?,魏晉南北朝時期三省權力處于上升態(tài)勢,但中間又起伏不定,而且三省在行政決策與執(zhí)行程序中的作用并未有機結合起來,三省機構間的分界也尚未嚴格。這些狀況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三省制度尚處于初創(chuàng)和試運行階段,遠未形成成熟的體制。但此時的三省制度從體制上已為隋唐確立三省制奠定了基礎。所以,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行政體制是一種過渡性質的體制。分析僑州郡縣設置的作用及其弊端。P113答:東晉初年,北方士族率領賓客、宗族、鄉(xiāng)黨等大量依附人口南渡,東晉政府為維護統(tǒng)治秩序和保護南遷士族的政治、經(jīng)濟利益,便在流人集中之地按他們原籍的名稱僑置州、郡、縣。作用:一方面照顧了世家大族的利益,為他們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為合法,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的作用。弊端:僑州郡縣與原州郡縣并置一處,造成地方行政管理上的混亂。魏晉南北朝時期地方行政管理中有什么特點?P111-114答:1,地方行政管理層次上有所調整:一是在州上設官,二是強化縣級行政管理。2,地方行政管理中呈現(xiàn)出軍政合一的特點3,出現(xiàn)了王國、僑州郡縣、左郡縣三種特殊行政區(qū)形式。4,基層行政組織情況:世家大族的莊園制比鄉(xiāng)里制度作用更大、以宗族為單位的宗主督護制保留有較多氏族社會組織的殘余、孝文帝時期以三長制為地方基層行政組織。北魏時期流行的選官原則是什么?P116-117答:初期是“唯才是舉”,后期實行“九品中正制”。分析九品中正制的意義及其淪為士族門閥政治工具的原因。P117答:九品中正制的意義在于:保護了世家大族的政治特權,維護了門閥士族作為政權支柱的各政權的統(tǒng)治秩序。正因為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政治盛行,呈現(xiàn)出貴族政治的特點,門閥士族是各政權的支柱,各政權勢必十分重視和保護世家大族的利益,九品中正制正是適應了這一時期政治特點而成為選官的唯一標準,從而出現(xiàn)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xiàn)象,淪為了士族門閥的政治工具。第四章隋唐時期隋文帝對國家行政體制作了哪些改革?P119答:首先,確定了三公不再兼任政府職務的原則。隋文帝正式規(guī)定三公均不參加政府機構的活動,只作為獎賞有功之臣的最高榮譽職銜,而且盡量不以公官授人。其次,確定了三省之間的分權方式。隋文帝將“尚書省掌行政、中書省掌詔令、門下省掌封駁”的三省分工確定下來,并將三省長官均列為宰相,并確定尚書省總署都省為“政本之地”。這一措施將魏晉南北朝時期試運行達三百余年的新體制加以定型,奠定了隋唐中央行政體制的基本構架。分析六部在唐朝中央職能部門中的地位和作用。P122答:在中央政府職能部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以六部為主,以諸寺、監(jiān)為輔。從分工上看,六部執(zhí)掌政令而不管具體事務,九寺五監(jiān)分掌具體事務而無政令之權,六部處于總領地位。從制衡上看,諸寺、監(jiān)要接受六部的指導和監(jiān)督,六部可以制約諸寺、監(jiān)。但是,諸寺、監(jiān)也可以直接聽從皇帝的指示,并在對六部指令有不同看法時可以直接上奏請示皇帝,因此六部也受到諸寺、監(jiān)的反制約。分析隋唐道制的復雜性。P123-124答:隋朝統(tǒng)一后,地方行政層級由三級裁減為州(郡)、縣兩級,但中央管理多個州(郡)相當困難,道因此而設。唐初,道具有地方監(jiān)察區(qū)劃性質,但并不固定,旋設旋廢。貞觀十年起,道作為監(jiān)察區(qū)的制度雖然穩(wěn)固下來,但職權范圍卻一直游移不定,道之監(jiān)察官名稱變化頻繁,權力處于不斷調整中,時大時小:稱巡察使、按察使時職權較小,僅巡視而已。稱采訪處置使時權力日益加重,除變革舊章須呈準外,余事皆可先行后奏。稱采訪使時權力萎縮,只察善惡,無權干預具體地方政務。至于安史之亂后設立的觀察使,權力則進一步縮小。唐中后期藩鎮(zhèn)割據(jù),節(jié)度使轄區(qū)亦稱道,但這種道與前述作為監(jiān)察區(qū)的道有性質的不同,是由軍事機關演變?yōu)榈胤叫姓C關的??傊?,隋唐道制非常復雜,不斷變化。羈縻府州屬于什么性質?P125答:羈縻府州是屬于一種自治性質的地方行政機構。這是唐初在周邊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設置的一種自治性質的地方行政機構。什么是“內制”?什么是“外制”?P127答:“內制”是指由翰林學士撰擬詔書,經(jīng)皇帝認可后,直接由禁中下發(fā)執(zhí)行?!巴庵啤笔侵赣芍袝崛酥械摹爸普a”草詔,經(jīng)過一系列嚴格規(guī)范的程序,制作形成詔書。什么是律、令、格、式?P127答:律是國家的基本法。令是依法制定的行政規(guī)則,以詔制的形式頒布。格是以敕的形式頒布的具體行政法規(guī),涉及范圍較為具體,是對律、令的補充。式是包括行政細則和文秘程式的為事章程,行政執(zhí)行須信式而行。唐朝行政決策有哪些特點?P126答:唐朝的行政決策既是一種專制的個人決策方式,又是一種注意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群體決策方式,把這兩種對立的決策形式融為一體的就是皇帝在行政決策過程中始終掌握著最后裁定權。唐朝科舉考試有哪些種類和程序?P129-130答:種類:??坪椭瓶苾深?。程序:一般經(jīng)過兩道考試程序,先是州考,合格者成為舉人,舉人有資格參加省試,省試由禮部主持。武則天時又在省試基礎上增加了殿試。分析差遣任職法的利弊。P131答:差遣任職法是唐朝的一種特殊任職方式,即皇帝針對臨時性任務進行的非程序化的任官方式。這種任職法有利有弊,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它是皇帝為控制政權,直接插手國家庶務的一種手段,造成國家庶務管理的隨意性,具有破壞制度的弊端;另一方面,隨著社會政治、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客觀上要求統(tǒng)治者用臨時處置使、隨事補訂的方法,在保證行政管理體制基本穩(wěn)定的情況下,增加整個行政管理體制的應變能力,使職差遣正是在不改變整個行政管理體制的情況下對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第五章五代、宋時期比較宋朝兩府三司制與隋唐三省宰相制的異同。P139答:宋朝中央行政體制雖是從隋唐制度演變而來,但兩府三司制與三省宰相制還是有原則區(qū)別的。三省宰相制是中書掌詔令、門下掌封駁、尚書掌執(zhí)行的一種決策程序上的分權制,而兩府三司制則是在皇帝直接控制最后決策權的前提下,由中書門下處理日常行政事務,樞密院處理軍政軍令事務,三司使掌管財政事務,形成兩府三司分類進行管理的格局,兩府三司均可獨立處理各自管轄范圍內的事務。元豐改制對中央職能機構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P138-140答:1,元豐改制在名義上恢復了三省制度,諸相之間表明上事權分離,相互制約,實際上共執(zhí)發(fā)令、審核、執(zhí)行之權。2,三司被撤銷,其職權并歸戶部,樞密院保留不變,原差遣職的諸院官被裁撤。3,原中書、門下二省長官均為宰相兼職,不理省事。中書舍人的草詔權和門下給事中的封駁權均受到很大限制,故中書、門下二省基本形同虛設。三省中唯有尚書省職權有所擴大,各部職權均有相當程度上升,唯有兵部因樞密院保留而變化不大,但尚書省及其下屬六部的行政權仍不完整。4,諸寺、監(jiān)職權也得以恢復。分析宋朝未出現(xiàn)地方割據(jù)的原因。P139、P141-142、P145答:1,加強君主專制,收回兵權,統(tǒng)兵權與調兵權分離。樞密院總理全國軍務,對皇帝負責,以文人充任樞密院長官,輕易不容武將插足。2,加強中央集權,收回節(jié)度使權力,由中央直接統(tǒng)領州、府、軍、監(jiān)。增設路之后,也采取各種分權制衡措施使路之長官無法形成地方割據(jù)之勢??h的知縣由京官出任,為朝廷所命,提高了縣官的地位,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3,強化監(jiān)察體制。不僅加強對各級官吏的監(jiān)察,還加強了對監(jiān)察人員自身的監(jiān)察,形成輕重相制,交叉監(jiān)督的格局。在地方行政監(jiān)察上,不僅平級互相監(jiān)督,還要受下級監(jiān)督。地方監(jiān)察中的過分分權,也使各級地方政府的活力消失殆盡??傊陨锨闆r說明,宋朝汲取了前朝地方割據(jù)的經(jīng)驗教訓,采取了各種防范措施,地方割據(jù)難以出現(xiàn)。宋朝決策中的朝議制度有哪些具體形式?P142-143答:例行常朝、便殿議政和臨時朝議三個大類。例行常朝還分日朝、三日朝、五日朝、朔望朝等。分析宋朝行政執(zhí)行的特點。P143-144答:宋朝皇帝控制行政執(zhí)行的實權,三大中樞機構長官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務執(zhí)行官,從兩府三司長官到地方州縣,都在皇帝設置的監(jiān)察網(wǎng)絡之中,各級官員均按一定的程序嚴格執(zhí)行政務。首先,中樞機關有一套處理各類事務的嚴格程序,對行政執(zhí)行起著規(guī)范化的作用。其次,知制誥在有疑問時可直接要求皇帝接見,以核實宰相代宣君命時是否準確表達了皇帝的本意。這為皇帝的真實意圖得以貫徹提供了保障。第三,宋朝地方的分權制衡迫使地方完全聽命于中央,再加上皇帝通過一系列監(jiān)督機制,能較快掌握地方政務執(zhí)行情況,故各級地方政府執(zhí)行政令異常嚴格。但這也極大影響了地方政府活力的發(fā)揮。宋朝殿試登第者有哪些等級?P146答:殿試登第者分為五等:一、二等稱“進士及第”,三等稱“進士出身”,四、五等稱“同進士出身”。宋朝科舉制的嚴密性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P146答:為防止考試作弊,省試考官從受命之日起到取定名次之時止,需同外界隔絕,閉鎖于宮院,稱“鎖院”。試卷需糊名并經(jīng)人謄錄后,再送考官批審。此外,還訂立了若干項“不準”,如:不準朝官推薦考生,主考官子弟親屬不得與其他考生同場考試等。第六章遼金元時期什么是勃極烈制?P154-155答:女真族開始設官時,所設官職都成為勃極烈(勃堇音的轉訛)。勃極烈制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立的倚重國相級別的高級官員統(tǒng)治國家的制度。完顏阿骨打建國稱帝后,將女真族當時由都勃極烈、國相、各勃極烈參與的相對較龐大的議事會,改組為皇帝朝政和少數(shù)國相級別的高級核心官員共議國事的勃極烈制度。什么是猛安謀克制?P156答:猛安謀克制,是金太祖時期在女真族聚居區(qū)設立的軍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組織的一種制度。猛安謀克始于古代出獵時的生產(chǎn)組織,金太祖時,在女真族聚居區(qū),設猛安、謀克作為相當州、縣的兩級地方行政單位,與州縣形成互不統(tǒng)屬的兩個系統(tǒng)。以三百戶為一謀克,十謀克為一猛安。遼北南官制在體制和職權上有什么不同?P150-151答:北面官制是遼朝統(tǒng)治者為統(tǒng)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族而建立的一種特殊制度。擔任北面官的一般均是契丹貴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因此,北面官系統(tǒng)是遼政權的權力重心所在,終遼一代始終是貴族政府。北、南宰相府是總攬政務、輔佐皇帝處理軍國大事的中樞機構;北、南樞密院是最高軍事機關,兼管行政事務,也是遼朝重要的中樞決策機構;大林牙院是遼中樞中執(zhí)掌為皇帝撰修契丹語文告、監(jiān)修國史的機構;還有大于越府;其他職能機構分掌各項行政職能。南面官制是遼統(tǒng)治者模仿唐朝制度而設立的一套管理漢人的制度。南面官以漢人為主,但也有契丹人。南面官系統(tǒng)不是遼政權的權力重心所在。雜采了幾朝制度,官號及其紊亂,隸屬關系錯綜復雜。漢人樞密院是南面官中最重要的機構,掌管漢族軍事事務;尚書省僅掌財政和賦稅;中書、門下有名無實;翰林院掌管皇帝漢文文書;還有一系列其他事務性職能機構管理各項事務。遼金時期“因俗而治”原則在地方體制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P151-152、P156-157答:遼朝以五京為中心將全國分為五道,在五京道下存在三種地方行政體制:一是以民政為主的系統(tǒng),即漢人、渤海人居住區(qū)域;二是軍政、民政兼理的系統(tǒng),即契丹等游牧族居住的區(qū)域;三是單純的軍事系統(tǒng),即招討、統(tǒng)軍等司轄地。金統(tǒng)治區(qū)域內也存在不同的地方行政體制。長城以北地區(qū)實行女真舊制,長城以南地區(qū)實行中原漢制,黃河中下游偽齊地區(qū)基本實行北宋的行政體制。以上遼金時期的地方行政體制充分體現(xiàn)了“因俗而治”的原則。分析遼金元三朝行政決策中氏族制度殘余的影響。P153、P157、P163答:遼朝行政決策中存在相當明顯的氏族制度殘余:1,各部落酋長擁有相當大的權力,朝廷在決策時不得不考慮他們的意見。遼太祖平定化哥叛亂,就曾“召父老群臣正其罪”。2,母權制的遺留。皇(太)后在遼朝具有異乎尋常的尊崇地位常參加軍國大事的決策執(zhí)行。金朝建立前夕,女真社會尚處于部落聯(lián)盟時期,凡是重大決策均由全體部民共同討論決定。金建國后,創(chuàng)立了具有民族特點的勃極烈制,勃極烈貴族會議是少數(shù)金室貴族操縱政權的工具,但其中仍有古老議事制度的痕跡。經(jīng)勃極烈會議議決的國家大事,皇帝也無法更改。元朝皇權有所上升,但元朝決策體制同樣保留較多舊俗殘余:1,皇(太)后對政治的干預。蒙古時期,大汗死后到新汗產(chǎn)生前由前大汗之后攝政。元朝建立后,重大決策甚至皇位繼承均須太后認可。2,元朝宗親貴胄對朝政影響巨大。蒙古國時期,忽里勒臺(一種貴族代表大會)有選舉大汗和決定軍國大事的權力。元朝建立后,皇帝即位仍需忽里勒臺認可。元政府重要決策官員大都由蒙古貴族充任。由貴族子弟組成的侍衛(wèi)軍(怯薛歹)也能對決策發(fā)生影響??傊?,遼金元三朝行政決策中氏族制度殘余影響明顯。第七章明朝時期分析司禮監(jiān)在明朝中樞機構中的地位。P169答:司禮監(jiān)是宮中掌管內外章奏及批紅大權的機構,設提督太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各一員,秉筆、隨堂太監(jiān)若干員。司禮太監(jiān)因掌握對內閣票擬的批紅大權而成為皇帝的代言人。不僅如此,司禮太監(jiān)常作為皇帝的代表到內閣議事,以監(jiān)控外廷,其權力超過內閣和其他任何中央機構。可見,司禮太監(jiān)雖非正式政府組織,但從它在明朝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看,實際已成為中樞機構的一部分。在決策權力上,它與內閣平分秋色,甚至壓倒內閣。分析明朝內閣制度與前朝宰相制度的異同。P167-168答:在明朝內閣體制完善是時,內閣的品秩提高,權力增大,內閣大學士已有宰相之實。內閣制度鼎盛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雖無權相之名卻有權相之實的內閣首輔。但是從制度上講,內閣制度與前朝宰相制度有根本的不同。從職務設置上來看,歷朝宰相皆定員定制,而明朝內閣大學士卻無定員定制;從地位上來看,宰相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長官,六部及其他職能機構是其法定的下屬機構,明朝內閣卻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機構,其首腦內閣首輔也不是最高行政長官,六部也不是其法定的直接下屬,有些閣臣品秩還低于六部尚書;從職權上看,歷朝宰相擁有法定職權,即決策參與權和行政執(zhí)行中的指揮權,而明朝內閣僅充當皇帝的顧問和助手,僅有決策參與權,而且不穩(wěn)定。明朝六部在中央體制中的地位有什么變化?P169-170答:六部是明朝重要的職能機構,其地位和權力因中書省的廢除而較前代空前提高。六部直接聽命于皇帝,其間再無轉承機關,成為事實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機構。明朝道有哪些種類?P172答:明朝的道主要有兩種:一是布政司系統(tǒng)的分守道,二是按察司系統(tǒng)的分巡道。另外還有一些專職道。什么是票擬和批紅?P175-176答:由專職閣臣對奏章提出處理意見,稱“票擬”。內閣票擬后由皇帝作出最高裁決,即用紅筆在奏章上批答,稱為批紅。分析明朝監(jiān)察制度的建樹和弊端。P179答:明朝的監(jiān)察制度較前代更為完備和成熟,設置了一系列具有監(jiān)控職能的機構。中央有都察院和六科,地方有督撫、各道監(jiān)察御史、各省提刑按察司,還有廠衛(wèi)特務機構。明朝在監(jiān)察制度上的建樹是突出的,監(jiān)察機構的設置更加嚴密和規(guī)范,形成了科道并舉的新格局。但是,明朝監(jiān)察制度的弊端也是十分明顯的。首先是機構的重疊,致使欽差大臣滿天飛。其次是職權混亂,造成互相牽制,以至出現(xiàn)明中期后科道官員把持朝政的弊端。第三皇權無限膨脹使監(jiān)察官員行使職權失去保障,廠衛(wèi)機構和廷杖制度使監(jiān)察官員望而生畏。因此,這樣的監(jiān)察制度不可能長期維持。分析科舉制度在明朝選官制度中的重要性。P180答:明朝科舉考試依四書五經(jīng)命題,按八股文格式取士,實行院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四級考試制度??忌坏冒凑账未?、朱等幾家經(jīng)義解釋來答題,不允許抒發(fā)自己的見解,經(jīng)此禁錮人們的思想,使整個科舉制度完全服務于皇帝專制的需要。第八章清朝時期分析議政王大臣會議在清初政治體制中的地位。P185答:議政王大臣會議是由宗室貴族,八旗旗主固山額真、議政大臣共同議政的形式。清軍入關前,議政王大臣會議作為中樞決策機構充分地行使其決策職能。清軍入關后,隨著清朝統(tǒng)治集團內部各派政治力量消長,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也起伏不定??滴跚捌?,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達到頂峰,但這時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已成為舊政治勢力的代表和康熙帝加強皇權的阻礙,并對皇權構成了威脅??滴醯墼O南書房后,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決策功能逐漸喪失,雍正設軍機處后其權力更加衰落,乾隆后期被取消。清朝軍機處有哪些職權?在決策中處于什么地位?P187、P195-196答:清朝軍機處的職權有:政務的裁決,官吏的任免,用兵之方略。軍機處是總攬軍政大權的中樞決策機構,軍機大臣秉承皇帝旨意辦理機務,取代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政務的裁決,官吏的任免,用兵之方略均由軍機處掌理,其實權遠遠超出于內閣之上。這是一項重要的體制變革,徹底清除了宰相制度的殘余和影響,使清朝的軍事、財政、行政大權經(jīng)由軍機處而為皇帝直接掌控。理藩院有什么職能?P188答:管理蒙古、回部和藏族事務,還掌管一部分外交事務。分析宗人府在中央機關的特殊地位。P189答:宗人府是清朝管理皇族事務的機構,排在政府機關的首位,高居內閣、六部之上。掌管皇族屬籍、纂修“玉牒”、議敘或議處皇族官員、審理皇族內部的訴訟案件。什么是盟旗制度?P192答:盟旗制度是清朝在蒙古族聚居區(qū)實行的管理制度。旗是行政單位,若干旗組成盟,盟不是旗的上級行政單位,而是旗上的監(jiān)察機構。清朝改土歸流有什么意義?P193答:改土歸流是雍正時期改變原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土司制度、廢除世襲土官、改設和內地相同的地方官,進行直接統(tǒng)治的政策。改土歸流反映出清朝中央集權統(tǒng)治已經(jīng)深入到南方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改土歸流政策加強了中央對邊疆的統(tǒng)治,減少叛亂因素,有利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對中國的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治和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有積極意義。什么是庶吉士?PP180、199答:明朝科舉進士二、三甲可參加翰林院的館選考試,館選考取后稱為庶吉士。清朝科舉因襲明朝,但庶吉士地位較明朝進一步提高,有了庶吉士身份,官場上稱為翰林,取得庶吉士身份是取得高級官階的一種途徑。下篇引論近代中國行政體制演變經(jīng)歷了哪幾個階段?P205-206答:近代中國行政體制的演變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1,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到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建立。2,從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到1928年6月奉系軍閥統(tǒng)治垮臺。3,從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代中國行政管理有哪些特點?P207-212答:近代中國出現(xiàn)了多種不同的行政管理體制,總體來說有如下特點:1、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的并存及雙向演變。2、民主的形式和專制的實質。3、以黨治國、黨政關系復雜多變。4、軍政合一,以軍干政相當普遍。5、法律條文與實際情況相異。6、行政效率與社會效益的反差嚴重。分析近代中國行政管理的發(fā)展趨勢。P212-215答:1,舊的管理體制已經(jīng)崩壞,改革成為時代潮流。2,新的社會因素逐步壯大,行政管理日趨民主化和科學化,3,共產(chǎn)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政權,為行政管理的現(xiàn)代化開辟了廣闊的前景。第九章晚清政府時期分析總理衙門的性質、職權和管理上的特點。P217-218答:總理衙門就其性質來說,它是一個既有買辦性又有現(xiàn)代性的行政管理機構。總理衙門職權比較廣泛,概括起來有四個方面:(1)管理外交事務。(2)辦理洋務。(3)負責邊防事務。(4)負責有關官吏的選任和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教育??偫硌瞄T與舊部院相比具有以下新的特點:(1)簡化辦事機構。(2)分工辦事,人有專責。(3)嚴格挑選職員,禁止捐納。(4)建立住宿值班制。(5)節(jié)約行政經(jīng)費,杜絕奢靡。(6)簡化辦稿手續(xù),加強保密。(7)獎懲分明,激勵勤勉。分析中央資政院的性質和職權。P233答:1910年10月中央資政院成立。在性質上,資政院不是立法機關,對法律沒有最后決定權,也無法真正監(jiān)督政府行政,它對行政活動僅僅起到咨詢協(xié)商的作用。職權:議定國家預決算;討論有關稅制和公債發(fā)行事項;修訂或廢除法令;討論咨議局和督撫有爭議的事項以及皇帝提交的其他事項。戊戌變法與“新政”改革在內容和性質上有什么不同?P219-221答:戊戌變法與“新政”改革在內容上大致相同,但兩者實質卻不盡相同。戊戌變法多少帶有一些資本主義改革的色彩,而新政改革基本上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對外抑制列強,內圖茍延的補救措施,帶有較為明顯的買辦性和封建性。新政的推行,標志著清政府的行政管理體系已半殖民地化?;首鍍乳w是個什么性質的機構?其成立有什么意義?P223-224答:皇族內閣是事權統(tǒng)一的中央政府機構?;首鍍乳w是清政府抵制革命和應付立憲派而作的垂死掙扎,但就取消軍機處,改造六部,建立統(tǒng)一的政府組織形式來說,無疑是對封建專制行政體制的改良。皇族內閣的建立和軍機處的撤消,標志著中國封建君主專制權力的萎縮。新疆和臺灣設省有什么特別意義?P226答:1884年11月17日設立新疆省,1885年10月設立臺灣省。新疆和臺灣設省是晚清行政管理中的大事,它說明了加強邊疆區(qū)域的控制和管理,已成為清政府面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分析評價太后垂簾聽政體制和決策程序。P228-229答:太后垂簾聽政指兩宮皇太后隔簾并坐皇帝身后聽政決策的一種體制,這本來是皇帝年幼無力親政的一種臨時措施,但在清末,由于慈禧太后的權欲熏心,加上時局動蕩,太后垂簾聽政體制竟延續(xù)了四十余年。它給晚清政局及行政管理造成了深刻影響,從側面說明了中國封建君主制統(tǒng)治已經(jīng)走到了盡頭。太后垂簾聽政的程序:各省及軍營奏報應請示皇帝的,均應先呈兩宮太后批覽,然后發(fā)交議政王、軍機大臣詳議,提出處理意見;再交兩宮皇太后裁決;兩宮裁決后,由軍機大臣按裁決意見擬旨;諭旨擬好后再交兩宮皇太后審定;最后由軍機處下發(fā)。分析晚清行政執(zhí)行混亂的原因。P231答:晚清前期,中央政府的行政執(zhí)行是比較混亂的,原因是軍機處、六部和總理衙門的職能關系未理清。本來,在總理衙門設立前,軍機處與六部之間行政決策和行政執(zhí)行關系是比較明確的。但是總理衙門設立后,由于它是一個集行政決策與行政執(zhí)行于一體的機構,又由于軍機處大臣與總理衙門大臣相互兼職,所以軍機處與總理衙門的職能難以劃清,造成了中央政府的行政執(zhí)行比較混亂。第十章南京臨時政府南京臨時政府組建中遵循了哪些原則?P239答:南京臨時政府是一個具有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性質的革命政府,它是中國民族資產(chǎn)階級按照西方民主共和國的模式改革中國政體的一次大膽嘗試。在政體上,南京臨時政府基本上是依據(jù)“三權分立”原則建立起來的總統(tǒng)制政府,由臨時大總統(tǒng)、行政各部和直屬機構組成。南京臨時政府臨時大總統(tǒng)有什么職權?P239答:軍權、和戰(zhàn)權、創(chuàng)制權、任免權、復議權、設置法院權。南京臨時政府行政體制有什么特點?P240-241答:第一、機構的設置比較合理和集中。第二、實行總統(tǒng)垂直領導制。第三、行政各部建制的順序適應了當時形勢要求。分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性質和內容。P241-242答:《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一部具有資產(chǎn)階級憲法性質的法律文獻,是南京臨時政府立法建制方面最重要的成果。內容:不再采取總統(tǒng)制,而采取責任內閣制?!杜R時約法》在參議院、大總統(tǒng)、國務員三者關系的規(guī)定中,參議院有廣泛的權力,國務員有實際的責任,只有臨時大總統(tǒng)的權力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南京臨時政府時期省軍政府有哪幾種類型?票42-243答: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湖北類型,基本上屬于總統(tǒng)制類型。二是福建類型,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內閣制類型。分析臨時參議院對行政決策的影響。P244答:臨時參議院是南京臨時政府的最高立法機關,不是行政機關,但是由于實行總統(tǒng)制,臨時參議院與臨時大總統(tǒng)的行政決策關系密切。臨時參議院實際上是參與行政決策的。當時二者關系協(xié)調得比較好,使立法和行政工作能夠保持一致,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作為南京臨時政府行政體制的延續(xù)的南方革命政府有哪些?P248-254答:中華民國(護國)軍務院、中華民國(護法)軍政府、中華民國(護法)政府、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廣州國民政府、武漢國民政府。第十一章北洋軍閥政府《中華民國約法》規(guī)定大總統(tǒng)有哪些職權?P256答:《中華民國約法》又稱“新約法”,規(guī)定大總統(tǒng)為國家元首,總攬政治權、有制定官制官規(guī)、任免文武官員、締結條約、統(tǒng)率海陸軍、制定海陸軍編制及兵額、宣戰(zhàn)媾和、發(fā)布帶法律性的緊急命令、宣布大赦、特赦、減刑、復議以及頒發(fā)爵位、勛章及其他榮典等權力。文人總統(tǒng)徐世昌的組閣原則有哪些?P259答:徐世昌的組閣原則是扶強抑弱,兼顧平衡。其一,在內閣總理的選擇上,當各派軍閥強弱明顯時,選較強派系的人;各派軍閥力量平衡時,選無軍閥背景的人。其二,在內閣閣員的選擇上,當各派軍閥強弱明顯時,較強派系的人占比大;各派軍閥力量平衡時,各派的閣員大體平衡。簡述東省特別行政區(qū)和京兆特別自治區(qū)的建制特點。P264-265答:東省特別行政區(qū),是1922年12月,張作霖在東三省內劃中東鐵路沿線地區(qū)為“東省特別行政區(qū)”,以朱應瀾為行政長官,所有區(qū)內的軍警、外交、行政、司法各機關歸其管轄。京兆特別行政區(qū),是袁世凱上臺后,沿襲清制,將京師附近的二十四州縣劃為一個特別的行政區(qū),稱順天府。1914年5月,又將其邊遠的四縣劃歸直隸省,10月改順天府為京兆特別行政區(qū)。京兆尹為其最高行政長官,京兆尹公署為行政機關,內設總務、內務、教育、實業(yè)四科,公署外設財政分廳。1912年11月《公文程式令》中規(guī)定的公文程式有哪些種類?答:令、布告、狀、咨、公函、呈、批。分析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行政執(zhí)行混亂的原因。P270-272答: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行政執(zhí)行混亂的原因有如下幾點:1、體制混亂,權限不清。2、政出多門,有令不行,有禁不止。3、內閣派系復雜,互相牽制。4、內閣更迭頻繁,政局動蕩。第十二章抗戰(zhàn)前南京國民政府概述南京國民政府主席的地位及其職權的變化。P278答:國民政府主席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在訓政初期,擁有較大的權力。職權變化:前期對外代表國民政府,主持國民政府委員會會議,兼任海陸空軍總司令,有權簽署公布法規(guī),發(fā)布命令,提請任免五院院長,副院長,陸海空軍副司令及各部、會長官。后期權力大大削弱,只對外代表國民政府,但不負實際政治責任,不得兼任其他職務,成為虛位元首。南京國民政府五院院長是怎樣選任的?P279-280答:均由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選任并向其負責。分析國民黨中政會與國民政府的關系。P280-281答:中政會有確立立法原則、施政方針和政務官的職權。中政會處于國民黨和政府之間,隸屬于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為實行訓政、領導政府而設,既不屬于黨務機關也不屬于政府系統(tǒng)。國民政府在實施訓政計劃和方案上對中政會負責,但在法理上仍為最高國家機關,并非中政會的下屬機關。中政會是國民黨一黨專政的工具,其中心任務是保證國民黨對國民政府的控制,進而實現(xiàn)對全國的專制統(tǒng)治;同時,它是國民政府行政決策的發(fā)源機關,國民政府的一切施政方針均來源于此,在行政管理活動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南京國民政府省級行政單位有哪些?P281-282答:全國有28個省,6個特別市(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島、西安),2個特別行政區(qū)(東省、威海衛(wèi)),2個民主地方政府(蒙古和西藏),共計38個省級行政單位。分析國民黨中政會決策的形式、程序和特點。P284-286答:中政會的決策一般以會議形式進行,會議主要有常會和臨時會議兩種。決策程序:會前由各部專門委員會就內政、外交、國防、財政、經(jīng)濟、法制等方面提出議案;開會時就各專門委員會所提議案及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交議事項進行討論;討論的結果以決議的形式作出。中政會的決策范圍十分廣泛,其特點:有權議決建國綱領,訓政的根本政策方針,確定立法原則,決議軍事大計,財政計劃,決定施政方針,任免重要官員。什么是省府合署辦公制度?P287答:指把省政府下屬的重要辦事機構集中起來辦公,以方便政令、公文傳遞,提高行政效率的制度。南京國民政府行政官員有哪些種類?P288-289答:南京國民政府行政官員分為文武兩大類。文官中根據(jù)從事工作的不同性質分為行政官、外交官、司法官、技術官、警察官等類別。按資歷和所司職務分為特任、簡任、薦任、委任四種官等。按官員職務職性質和任用方式不同分為政務官和事務官兩類。第十三章抗戰(zhàn)期間國民政府分析國防最高委員會的性質、職權和特點。P294-295答:性質:國防最高委員會實際上是抗戰(zhàn)期間統(tǒng)一黨政軍領導的最高權力機關。職權:國防最高委員會在國民黨中面執(zhí)行委員會領導下,統(tǒng)一黨政軍的指揮,并代行中央政治委員會的職權。特點:第一、集治權于一身,直接參與政府行政管理活動。第二、有統(tǒng)轄一切政治、軍事機關的權力,操有國民黨的最高權力,一切黨的機構均受其指揮。分析軍事委員會的特殊地位和領導體制。P295-296答: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軍事委員會內部領導體制及機構作了較大的調整,大大提高了軍事委員會的地位。首先,改變領導體制。取消了副委員長和常務委員,只設委員長一人,由陸??沾笤獛浖嫒?,行使“統(tǒng)率陸??哲姟甭殭?。其次,進一步擴大編制。成為國民政府直屬機關中最龐大的機關。第三,進一步加重職權。不僅是最高軍事機關,還是統(tǒng)轄全國軍民作戰(zhàn)的大本營。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待從室,還控制了從中央到地方的人事安排和調動??梢姡娛挛瘑T會在抗戰(zhàn)期間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國民政府地位最高、權勢最重的機關,名義上直屬國民政府,實際權力遠在其上。什么是新縣制?推行新縣制的宗旨是什么?P297-298答:新縣制是指國民政府為了加強對基層政權的控制,于1939年開始推行的,以保、甲為基礎的,一種新的縣的地方行政體制。新縣制的層級結構:縣為地方自治單位;區(qū)為縣政府的輔助機關;鄉(xiāng)(鎮(zhèn))以10保為原則;保以10甲為原則,設保辦公處,設保長、副保長各一人;甲以10戶為原則,設甲長一人。推行新縣制的宗旨:目的是把地方的政治、財經(jīng)、教育、武裝和民眾統(tǒng)一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基層統(tǒng)治網(wǎng),強化專制獨裁統(tǒng)治。什么是行政三聯(lián)制、分層負責制、幕僚長制?P301-302答:行政三聯(lián)制是指按照行政運行的順序,將一切工作過程分為計劃、執(zhí)行、考核三個階段,并由國防最高委員會將三者統(tǒng)一和聯(lián)系起來,以期提高行政效率的一種制度。分層負責制是將各機關人員分成若干層級,明確規(guī)定各層級的職責權限,使各級人員都明確責任,做到職責專一,功過分明,便于查核。幕僚長制:這是一種機關工作制度。國民政府將機關工作分為政務工作和事務工作,主管長官著重負責政務工作,而常務次長、秘書長、主任秘書,支部書記等著重負責事務工作。這些負責事務工作的長官稱為幕僚長。而這種由幕僚長負責機關事務工作的制度叫幕僚長制。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確立的調整黨政關系的原則是什么?P303答:1938年3月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配合總裁制的建立,對黨政機關進行了調整。調整黨政關系的原則是:1、中央采取以黨統(tǒng)政的形態(tài);2、省及特別市采取黨政聯(lián)系的形態(tài);3、縣、市采取黨政融化的形態(tài)。第十四章戰(zhàn)后南京政府“行憲國大”后南京政府行政體制有什么變化?P308-310答:“行憲國大”后南京政府行政體制的變化:1、設立國民大會;2、設立總統(tǒng)和總統(tǒng)府;3、五院的行政體制與從前有所變化?!靶袘棥焙罂偨y(tǒng)的地位和職權有什么變化?P312-313、P309答:“行憲”后總統(tǒng)在決策中的地位:總統(tǒng)為國家元首,對外代表中華民國,但不同時為行政首腦,總統(tǒng)的權力多數(shù)不能單獨行使,而要受到立法院和行政院的制約。但總統(tǒng)處于行政決策的中樞地位,給予總統(tǒng)很大的“核可權”。另外,總統(tǒng)還有控制軍隊的大權,同時,《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還賦予總統(tǒng)以“不受憲法有關條款的限制”的緊急處置權,蔣介石利用這種特權,牢牢控制了行政決策權?!靶袘棥焙罂偨y(tǒng)依法行使如下職權:(1)統(tǒng)率全國海陸空軍;(2)公布法律,發(fā)布命令;(3)行使締結條約及宣戰(zhàn)、媾和之權;(4)宣布戒嚴;(5)行使大赦、特赦、減刑及復議之權;(6)任免文武官員;(7)授予榮典;(8)國家遇到天災人禍或財政經(jīng)濟上有重大變故時,發(fā)布緊急命令之權;(9)解決院與院之間爭執(zhí)問題?!靶袘棥焙笪逶盒再|和職權發(fā)生了什么變化?P309-310、P279-280答:“行憲國大”后,五院的行政體制與從前也有所變化。1,行政院:現(xiàn)在行政院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行政院長由總統(tǒng)提名,經(jīng)立法院同意任命,行政院主要對立法院負責;原來行政院是國民政府的最高行政機關,行政院長由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選任,行政院對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負責。2,立法院:現(xiàn)在立法院為國家最高立法機關,立法委員為人民選舉,正、副院長由立法委員互選;原來立法院是國民政府的最高立法機關,正、副院長由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選任,立法委員由院長提前國民政府主席任命。表面看,現(xiàn)在立法院有較大權威性、獨立性、民主性,實際上立法權仍操在國民黨中常會和總統(tǒng)手中。3,司法院:現(xiàn)在司法院為國家最高司法機關,正、副院長由總統(tǒng)提名,經(jīng)監(jiān)察院同意任命;原來司法院是國民政府的最高司法機關,正、副院長由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選任并向其負責。4,考試院:現(xiàn)在考試院為國家最高考試機關,正、副院長及委員均由總統(tǒng)提名并經(jīng)監(jiān)察院同意后任命;原來考試院是國民政府的最高考試機關,正、副院長由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選任。5,監(jiān)察院:現(xiàn)在監(jiān)察院為國家最高監(jiān)察機關,監(jiān)察委員由各級議會及華僑團體選舉,正、副院長由監(jiān)察委員互選;原來監(jiān)察院為國民黨的最高監(jiān)察機關,正、副院長由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選任,委員由院長提請國民政府主席任命。比較“行憲”前后南京政府行政決策體制和決策方式的異同。P312-313答:(一)“行憲”前國民政府的行政決策:1,戰(zhàn)后初期,國民政府行政決策的發(fā)源機關仍然是國防最高委員會,決策權仍掌握在身兼三職(國民黨總裁、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介石手中。2,1947年國民政府改組后,重設的國民黨中政會為行政決策的發(fā)源機關,擴大職權的國民政府委員會成為國民政府的行政決策機關。3,改組后的國民政府委員會采取委員合議制,通過召開國務會議進行決策,決策結果以會議決議案的方式作出。但是,由于國民政府委員均由主席選任,主席又由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選任,因此,實際決策權仍操在身兼國民黨總裁、中政會委員長、國民政府主席三職的蔣介石手中。(二)“行憲”后南京政府的行政決策:1,總統(tǒng)處于行政決策中樞的地位??偨y(tǒng)為國家元首,對外代表中華民國但不同時為行政首腦,總統(tǒng)的權力多數(shù)不能單獨行使,而要受到立法院和行政院的制約,但總統(tǒng)處于行政決策的中樞地位,給予總統(tǒng)很大的“核可權”,另外,總統(tǒng)還有控制軍隊的大權,同時,《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賦予以“不受憲法有關條款的限制”,的緊急處置權,蔣介石利用這種特權,牢牢控制了行政決策權。2,行政院的決策。行政院是國家的最高行政機關,有大量的決策活動,決策均由行政院會議作出。凡行政院提交立法院通過的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zhàn)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其他的重要事項,或涉及到各部、會共同關系的事項,均須經(jīng)院長、部會首長提交行政院會議議決。,此外,總統(tǒng)依《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行使緊急處置權,仍須經(jīng)行政院討論。但是,行政院決策多帶有技術性,是為總統(tǒng)或立法院提供方案和建議,供總統(tǒng)或立法院決斷。3,國民黨對行政決策的控制。憲政時期,國民黨已“還政于民”,理應不再干涉行政事務,但實際上國民黨及蔣介石采取各種手段,以黨統(tǒng)政的局面并未改變。分析南京政府行政執(zhí)行困難的原因。P313-314答:戰(zhàn)后,由于時局動蕩,南京政府行政執(zhí)行遇到一系列困難,原因是:1,領導班子不力。行政院領導班子更迭頻繁,難以保證行政決策的有效執(zhí)行。2,系統(tǒng)紊亂。各職能部門各自為政,互不相謀。3,指揮失靈。南京政府后期,各種危機日益加深,中央政府已經(jīng)失去了應有的權威,陷入混亂。1949年南京政府頒布實施了哪三部公務員法?P317答:《公務員任用法》、《公務員考績法》和《公務員俸級法》。第十五章工農(nóng)民主政權蘇區(qū)中央政府人民委員會有哪些職權?P318-319答:蘇區(qū)中央政府人民委員會的職權:(1)人民委員會對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負責并報告工作;(2)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指定的范圍頒布各種法令和條例,但與大政方針有關者,必須事先報告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或其主席團審核批準;(3)有權審查、修改或停止各人民委員部所提法令及決議;(4)設立各種人民委員部和各種職能性的委員會。蘇區(qū)地方行政區(qū)劃有哪些類型?P319答:蘇區(qū)的橫向行政區(qū)劃比較復雜,依其與中央政府的關系不同,可以分為四種類型:一是同中央政府關系密切,處于直接領導之下的蘇區(qū)。二是受中央政府指揮,但以當?shù)攸h組織和軍隊的領導為主的蘇區(q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個人房屋租賃的合同(2篇)
- 2025年個人房屋買賣協(xié)議參考模板(2篇)
- 2025年二手房轉讓房產(chǎn)協(xié)議范文(2篇)
- 2025年五年級上班隊工作總結(二篇)
- 2025年主要農(nóng)作物新品種展示示范協(xié)議(6篇)
- 大型機械拆卸運輸合同
- 兒童樂園對公裝修合同
- 鐵路熱熔標線施工方案
- 賓館改造瓦工單包合同
- 化妝品快遞配送合同范本
- 行政區(qū)域代碼表Excel
- 少兒財商教育少兒篇
- GB 1886.114-2015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紫膠(又名蟲膠)
- 初二上冊期末數(shù)學試卷含答案
- envi二次開發(fā)素材包-idl培訓
- 2022年上海市初中語文課程終結性評價指南
- 西門子starter軟件簡易使用手冊
- 隧道施工監(jiān)控量測方案及措施
- 桂花-作文ppt-PPT課件(共14張)
- 配電房日常檢查記錄表.docx
- 高一數(shù)學概率部分知識點總結及典型例題解析 新課標 人教版 必修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