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漢語的形成和發(fā)展第1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壹貳叁肆伍漢語的歷史分期漢字的發(fā)展古聲母的研究古韻母的研究古聲調研究第2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如何給漢語發(fā)展史分期,主要有兩種看法,依據(jù)兩種標準。
呂叔湘先生根據(jù)“文言”和“白話”兩種書面語言的出現(xiàn)和使用情況,以晚唐五代為界,將漢語發(fā)展史分為古代和近代兩大階段。
漢語的歷史分期第3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王力先生原則上不同意以文體的轉變作為漢語史分期的標準。因為“文體的轉變不等于全民語言的轉變?!薄氨仨殢恼Z言發(fā)展的內部規(guī)律去定出語言歷史分期?!本驼Z音、詞匯、語法三個方面看,“應該以語法作為主要的根據(jù)?!薄罢Z法結構和基本詞匯是語言的基礎,是語言特點的本質。而語法結構比基本詞匯變化得更慢。如果語法結構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就可以證明語言的質變了。語音和語法有密切關系,語音的演變也可以作為分期的標準?!蔽覀冎饕獏⒄胀跸壬挠^點,將漢語史分為四個時期。第4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1.上古期從公元前18世紀到公元3世紀,即商、周、秦、漢時期。其中商是上古前期,周秦是上古中期,兩漢是上古后期。這一時期的漢語有以下幾個重要的特點:
(1)語音上,沒有輕唇音;沒有舌上音;前期和中期沒有莊組聲母;陰、陽、入三類韻母配合整齊;聲調分平、入兩大類,又各按音高和音長分為兩類,沒有去聲。
(2)詞匯上,以單音詞為主,也有一定數(shù)量的復音詞。
第5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3)語法上,判斷句一般不用系詞;否定句和疑問句的代詞賓語通常要放在動詞前面;被動句通常用“于”“見”等虛詞表示;實詞缺乏一定的詞類標志。其中前、中、后期又各有特點。前期以甲骨卜辭為代表,詞匯數(shù)量不大,復音詞不多,語法比較單純,虛詞也少;語音系統(tǒng)還不十分清楚。中期《詩經》等韻文材料豐富,上古韻部系統(tǒng)得以建立;詞匯數(shù)量大大增加,并有20%左右的復音詞;產生了一個完整的虛詞系統(tǒng)。后期齒頭音精組聲母逐漸分化為精、莊兩組聲母;復音詞數(shù)量增加;系詞“是”開始出現(xiàn)。第6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2.中古期從公元4世紀到公元12世紀左右,即六朝、唐、宋時期。其中六朝為中古前期,在這一時期里,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中國北方,中原士族遷居江左,引起漢語和北方民族語言的融合以及漢語方言的變化。唐代是中古中期,宋代是中古后期。這兩個時期,經濟、文化達到了較高的發(fā)展水平,促進了以中原語言為基礎的漢族共同語的廣泛傳播和發(fā)展。但到了南宋,漢語又開始醞釀著新的巨大變化。
第7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中古漢語有以下幾個特點:(1)語音上,以《切韻》音系為代表的中古語音系統(tǒng)形成;平、上、去、入四聲形成;輕唇音產生;舌上音產生;莊組聲母和章組聲母合并;大量古入聲字(長入)變?yōu)殛幝?去聲)。
(2)詞匯上,四聲別義現(xiàn)象普遍加強;復音詞大量增加;有了一定數(shù)量的外語借詞。第8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3)語法上,第三人稱代詞“他”產生;動詞時體系統(tǒng)開始出現(xiàn);系詞“是”和新的判斷句廣泛應用;否定句、疑問句的代詞賓語普遍移到動詞后面;用“被”表示的被動句出現(xiàn);用“將”和“把”表示的處置式產生;“動詞+否定副詞+動詞”式的反復問句產生。(4)出現(xiàn)文言和白話兩種書面語言。模仿上古漢語的文言占有統(tǒng)治地位,同時,反映口語的白話開始形成,并在變文、語錄中廣泛應用。第9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3.近代期從公元13世紀到公元20世紀初,即元、明、清時期。元代是近代前期,明清是近代中期,鴉片戰(zhàn)爭至“五四”運動是近代后期。這一時期漢語的特點是:
(1)語音上,濁音聲母清化;舌上音和正齒音合并,并變?yōu)榫砩嗦暷?;后期尖團音逐漸相混;韻部系統(tǒng)簡化,[-m]尾消失,并入[-n]尾;入聲消失,并入平、上、去三聲;平聲分陰、陽兩類。
(2)詞匯上,由于白話文學普遍傳播,口語詞匯(包括方言詞匯)大量進入文學語言;中期以后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吸收了大量外來詞,并根據(jù)外來的概念創(chuàng)造了大量新詞。
(3)語法上,時體助詞“著”、“了”的用法進一步固定;開始貌、繼續(xù)貌、短時貌先后產生;結構助詞“地”、“的”普遍使用;新的語氣詞系統(tǒng)形成。第10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4.現(xiàn)代期從“五四”運動到現(xiàn)在。以北京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最后形成。
第11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漢語在上述各個發(fā)展階段中,語音、詞匯、語法都有自己的特點。但是語言的變化不是通過突變,而是通過新質要素的逐漸積累和舊質要素的逐漸消亡而實現(xiàn)的;同時一種語言現(xiàn)象從開始出現(xiàn)到普遍應用,往往要經歷一個很長的發(fā)展過程。因此漢語史的分期不是絕對的,很難確定出一個分期明確的日期。每一階段形成前都有一個相當長的過渡時期,有的過渡期其至可以長達二三百年。某一階段普遍存在的語言現(xiàn)象,可能在上一階段已經出現(xiàn)。第12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壹貳叁肆伍漢語的歷史分期漢字的發(fā)展古聲母的研究古韻母的研究古聲調研究第13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上古聲母系統(tǒng),指兩漢以前的聲母系統(tǒng)。學者們對上古聲母的研究比上古韻部的研究晚得多,成就也小得多。主要原因是可供聲母研究的文獻資料太少。上古聲母的研究第14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研究上古聲母的材料1.諧聲偏旁。諧聲偏旁是考求上古韻部的依據(jù)之一,例如,“扮”從“分”聲;“悲”從“非”聲,由此可以推知“扮”跟“分”、“悲”跟“非”的聲母相同。2.異文。異文是同一種語言材料而文字寫法不同的情況。例如:“匍匐”,《谷風》篇寫作“匍匐”,《禮記·檀弓》寫作“扶服”,《左傳·昭公十三年》又寫作“蒲伏”。由此可以推知“匍”、“扶”、“蒲”的聲母相同。3.反切。同一個被切字而其反切上字不同。例如《詩經·大雅·云漢》“蘊隆蟲蟲”中的“蟲”,《經典釋文》記載有兩個反切:直忠反和徒冬反,可見,“蟲”、“直”和“徒”的聲母應該相同。第15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4.讀若。讀若是反切產生以前的注音方法,因而能夠反映出古人的讀音。例如:“扮,從手,分聲。讀若粉?!睆亩梢酝浦鞍纭迸c“粉”的聲母相同。5.聲訓。聲訓的特點是“同聲為訓”,即用來解釋的字與被解釋的字讀音相同或者相近。例如:“邦,封也?!?《釋名·釋州國》)從聲母的角度考察,“邦”與“封”的聲母應該是相同(或相近)的。6.現(xiàn)代方言。方言口語中往往保存著古音,可以用來考證上古的聲母。第16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王力先生早先把上古聲母分為28個,在他的《漢語史稿》中又列為32個聲母,在《漢語語音史》里又把上古聲母分為33個。32個聲母與28個聲母的區(qū)別就是對中古照二組莊初崇生4母如何處理。32個聲母,是把莊初崇生獨立出來,單立一類;28個聲母,是把“莊初崇生”歸并到“精清從心”里邊去了。33個聲母,是在齒音增加了1個俟母。下面是王力《漢語史稿》(1980年修訂本)中的上古6類32個聲母及其擬音:第17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上古聲母擬音表唇音:幫[p]滂[p‘]並[b]明[m]舌頭音:端[t]透[t‘]定[d]喻[]泥[n]來[l]舌上音:章[]昌[]船[] 書[?] 禪[?] 日[]齒頭音:精[ts]清[ts‘] 從[dz] 心[s]邪[z]正齒音:莊[]初[‘] 崇[?]生[?]俟[]牙音:見[k]溪[k‘] 群[g]疑[?]喉音:影[o]曉[x] 匣[?]第18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19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古無輕唇錢大昕作《古無輕唇音》中提出“凡輕唇之音,古皆為重唇?!边@就是“古無輕唇”說,指兩漢以前沒有唇齒擦音。中古三十六字母唇音有幫滂並明、非敷奉微8個聲母,前4個稱重唇音,后4個稱輕唇音(即唇齒塞擦或擦音)。錢氏認為上古沒有輕唇音非敷奉微4母,中古讀非敷奉微4母的那些字,在上古分別讀作重唇音幫滂並明4母。第20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錢氏舉出了大量例證,如:“匍匐”又可以寫作“扶服”,地名“文水”即“門水”,《論語》“子貢方人”的“方人”即是“謗人”,古書中的“毋”即是“莫”,“封”即是“邦”,“妃”讀如“配”,等等,“扶、文、方、毋、封、妃”等字,在中古讀輕唇,錢氏認為這些字在上古應一律讀作相應的重唇音。第21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古無舌上錢大昕在《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中提出:“古無舌頭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以今音讀之,與‘照穿床’無別也;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這就是“古無舌上”說,指兩漢以前沒有舌面前塞音。中古三十六字母舌音有端透定泥、知徹澄娘8個聲母,前4母稱舌頭音,后4母稱舌上音(即舌面前塞音)。錢氏認為上古沒有舌上音知徹澄3母,中古讀知徹澄3母的字,在上古分別讀作舌頭音端透定3母。第22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錢氏舉出了大量例證,如:“沖子”猶“童子”,“古音‘直’如‘特’”,“‘但’‘直’聲相近”,“追琢”即“彫琢”,又寫作“敦琢”,等等,上述沖、直、追等字,在中古讀舌上音,錢氏認為這些字在上古應一律讀作相應的舌頭音。古音無“知徹澄”三紐,后世讀“知徹澄”三紐的那些字,上古讀“端透定”三紐之音。錢氏還認為古音“知”紐“照”紐不分,“知”紐上古讀“端”紐,“照”紐上古亦讀“端”紐。只是他還不知道“照”紐有二等三等的不同,上古同“知”紐不分,也讀為“端”紐的都是“照”紐三等字。第23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娘日歸泥章太炎作《古音娘日二紐歸泥說》,考明古音沒有“娘、日”二紐,后世讀“娘、日”二紐的那些字,上古都讀“泥”紐。這就是“娘日歸泥”說,指兩漢以前沒有舌尖后鼻音和擦音。中古三十六字母舌頭音有泥母,舌上音有娘母,半齒音有日母,章氏認為上古沒有娘母(舌尖后鼻音)和日母(舌尖后擦音),中古讀娘日兩母的字,在上古一律讀作泥母。第24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章氏也舉出了大量例證,如章氏說:“涅從日聲,《廣雅·釋詁》‘涅,泥也’,‘涅而不緇’亦為‘泥而不滓’,是日泥音同也?!庇终f“古音‘任’同‘男”’,“古音‘而’同‘耐’、‘能’,在泥紐也。”又說“仲尼”《夏堪碑》作“仲泥”,足證今音尼聲之字古音皆如泥,“有泥紐無娘紐也”。又說:“‘女’之音展轉為‘乃’,有泥紐無娘紐也”。第25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喻三歸匣、喻四歸定曾運乾作《喻母古讀考》,又考明“喻”母三等字(稱“于”母)上古隸牙聲“匣”母;喻母四等字(仍稱“喻”母)上古隸舌聲“定”母。這就是“喻三歸匣”“喻四歸定”說,指中古喻母在兩漢以前分別屬于舌尖中塞音和舌面后擦音。中古三十六字母喉音喻母,經陳澧等學者研究,認為實際上是兩個聲母,一為喻三,一為喻四。曾氏認為中古喻三在上古與匣母(舌尖后擦音)同類,中古喻四在上古與定母(舌尖中塞音)同類。第26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他舉的例證很多,如:“古讀‘瑗(yuan4)’(屬喻三母)如奐,《春秋》左氏經襄二十七年‘陳孔奐’,公羊作‘陳孔璦’。按:奐,胡玩切(玩字中古讀去聲),匣母。古讀瑗如環(huán),《春秋》襄十七年‘齊侯環(huán)卒’,公羊作‘齊侯瑗’。環(huán),匣母?!薄肮抛x余(屬喻四母)如荼,《易·升》‘來徐徐’,《釋文》‘子夏作荼荼,翟同,音圖,王肅作余余?!矗狠?,宅加切,澄母,又同都切,定母。澄定二母古音非類隔也?!钡?7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照二歸精、照三歸端黃侃根據(jù)錢大聽、陳澧、鄒漢勛、章太炎等前人的研究成果,又經過他自己從各方面的驗證,提出古聲十九紐的說法。這是最早的,也是影響最大的古聲母系統(tǒng)的學說。他提出“照二歸精”“照三歸知”說,指兩漢以前舌葉塞擦音(照二組,即莊組)聲母與舌尖前塞擦音(精組)聲母同類;舌面前塞擦音(照三,即章組)聲母與舌尖中塞音(端組)聲母同類。第28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中古三十六字母正齒音“照穿床審”四母,經陳澧等學者研究,認為這四個聲母在中古當分為照二(舌葉塞擦音)和照三(舌面前塞擦音)兩組,照三組用“章昌船書”(也用“照穿床審”)表示,照二組用“莊初崇生”表示,黃氏認為中古照二組在上古與精組“精清從心”(舌尖前塞擦音)同類,中古照三組在上古與舌上音“知徹澄”同類。黃氏贊同錢大昕提出的古無舌上,那么“照三歸知”實際上就是照三歸舌頭音端透定(舌尖中塞音)。第29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錢大昕、章太炎、曾運乾考證古聲紐的材料,主要是根據(jù)古籍中的異文、形聲字的諧聲偏旁以及聲訓、假借、讀若、直音、重文、反切等現(xiàn)象。黃侃又利用了“連字”、“對字”等材料。第30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關于復輔音問題有一些學者認為上古漢語中可能存在復輔音聲母,英國人伊特金斯(Edkins)、瑞典著名漢學家高本漢、中國學者林語堂、董同龢、吳其昌、陸志韋、嚴學宭等。但還沒有得到學界的普遍承認。不過現(xiàn)在許多學者認為在上古漢語里有幾個復輔音聲母是完全可能的。第31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中古聲母的研究(一)研究中古聲母系統(tǒng)的主要依據(jù)
1.《廣韻》等韻書的反切
2.宋人韻圖
3.六朝至唐代所存的直音和反切材料
4.外語對音材料。日語、朝語、越語
5.現(xiàn)代漢語方言(二)《切韻》聲母和宋人三十六字母第32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三十六字母及擬音第33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中古音通常以隋末唐初的語音為代表,這是因為《切韻》產生在這個時期,所謂中古音系一般都指《切韻》和《切韻》系統(tǒng)韻書所反映的語音系統(tǒng)。而三十六字母產生在唐末宋初,所以并不能準確地表示中古聲母。
經過眾多學者的潛心研究,《切韻》(《廣韻》)的聲母系統(tǒng),即中古的聲母有38個,與三十六字母有所不同。第34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中古三十八聲母第35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廣韻》聲母擬音表
第36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以三十六字母為基礎來比較是這樣的:①唇音“非敷奉微”4母分別并入“幫滂並明”4母之中,這樣就減少4個;②從齒音“照穿床審禪”中分出“莊初祟生俟”5母,這就多出5個;③喉音“喻”母分成“喻三”(也稱“云”母或“于”母)和“喻四”(也稱“以”母或“余”母)兩母。這樣中古聲母的數(shù)量就比“三十六字母”多了兩個,總數(shù)為38個。第37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中古聲母系統(tǒng)綜合表第38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39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壹貳叁肆伍漢語的歷史分期漢字的發(fā)展古聲母的研究古韻母的研究古聲調研究第40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上古韻母的研究
上古韻母系統(tǒng),主要是對上古韻部的研究。對于上古韻部的研究,是從讀《詩經》感到不押韻的時候開始的。《詩經》產生在先秦,隨著時間的推移,語音發(fā)生了變化。南北朝以后的語音已經與《詩經》時代的語音有了明顯差別,到唐宋以后,語音變化更大了。第41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但是在南北朝乃至唐宋時代,人們還沒有確立古今語音不同的觀念,用當時語音讀《詩經》,遇到押韻不和諧的地方,就臨時改讀成自己認為合適的讀音,當時學者把這種做法稱為“葉音”、“葉韻”(“葉”字也寫作“協(xié)”)。葉音說盛行于宋代,直到明末陳第才徹底批判葉音說,提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古今語音不同說。陳第在《毛詩古音考》中把他的學說概括為一句話:“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痹谶@種科學思想的指導下,古音學的研究真正走上正確的道路。第42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上古韻部劃分的依據(jù)
古音學家研究上古韻部,主要依據(jù)三方面的材料:
1.《切韻》系統(tǒng)。
2.先秦韻文,主要是《詩經》、《楚辭》的用韻。
3.諧聲偏旁。第43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上古漢語韻部研究簡史
對上古音的研究開始于宋代。南宋吳棫作《韻補》分古韻為九部(東、支、魚、真、先、蕭、歌、陽、尤)。其后鄭庠作《詩古音辨》,就《廣韻》求古音之通合,把二百零六部歸并成六部(東、支、魚、真,蕭、侵),這些就是系統(tǒng)的古韻分部的開始。至明代中葉,陳第在《毛詩古音考》中首次提出了今音不同于古音的歷史觀點,他的觀點成了其后古音研究指導思想。第44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如果說陳第是古音學的開路先鋒,那么顧炎武則是古音學的奠基者。顧炎武作《音學五書》,把古韻分為十部。他的原著只稱第一部,第二部等等。為了便于比較、說明,一般音韻著作稱為東、陽、庚、蒸、支、魚、歌、真、蕭、侵,共十部。如果拿這十部和鄭庠的六部相比較,粗略地說,是從鄭氏東部中分出陽、庚、蒸三部,又從魚部中分出一個歌部,這樣多了四部。第45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顧氏分古韻初步確定了古韻分部的規(guī)模。顧氏對古韻研究的貢獻可以概括為三點:其一,比較全面地論述了古音學的有關問題,初步建立了古音學理論。其二,運用離析唐韻的方法歸納古韻,不再把《廣韻》的每一個韻當作不可分割的整體,而是按《詩經》押韻的實際情況仔細地審定每一個韻字的歸部,從而使古韻分部符合當時的語音實際。顧氏所做的離析工作,直到今天仍然被音韻學者所稱道。第46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其三,入聲配陰聲。顧氏認為中古音以入聲配陽聲是配錯了,人聲應該配陰聲。后代學者并不認為中古人聲配陽聲是配錯了,但卻同意他的上古韻人聲配陰聲見解,因為在《詩經》中常常有入聲與陰聲通押的事實。直到今天,人們仍然認為上古入聲配陰聲是合理的。第47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江永作《古韻標準》分古韻為十三部,平、上、去各為一卷,又有入聲八部。他是修正顧氏的分部的。江氏古韻分部的特點,是注重審音。他認為顧氏的真部應該再分出個元部,真部口斂(比較閉口)而聲細,元部口侈(比較開口)而聲大。顧氏的蕭部應該再分出個尤部,蕭部口開而聲大,尤部口弇而聲細。顧氏的侵部應該再分出一個覃部,覃部之聲侈,侵部之聲弇。這樣,江氏的古韻分部就比顧氏多出三部。第48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此外,江氏還從顧氏的第三部魚部中分出侯部字,歸入尤、幽部。因為沒有另立侯部的名稱,不影響十三部的數(shù)目。顧氏的入聲韻部沒有獨立,實際上是四部,江氏的入聲韻,則分八部。他主張數(shù)韻共一入,大部分陰聲、陽聲韻都有入聲配合。第49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段玉裁作《六書音均表》分古韻為十七部。段氏分部的特點有三:(1)支、脂、之分部。(2)真、文分部。(3)侯部獨立。段氏十七部分為六類,第一部是之部,第二部是蕭部,打破了《唐韻》“始東終乏”的傳統(tǒng)次序。他說,“十七部次序出于自然,非有穿鑿?!狈譃榱?,是按音的遠近排列的。但他沒有分出獨立的入聲韻部,如果把入聲獨立出來單立為一個韻部的話,則是26部,比現(xiàn)代學者王力29部僅僅少3部。段氏同時提出“同諧聲必同部”的理論,同時應用這個理論對《詩經》韻字之外的所有漢字做古韻分部工作。第50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戴震作《聲類表》,分古韻為二十五部,其中有陽聲九部,陰聲七部,入聲九部(戴氏當時尚未立“陰”、“陽”之名)。其陽、陰、入相關者為一類,二十五部共合為九類,自此古韻各部的性質與彼此之間的關系才清楚明白起來。戴氏是段氏的老師,但古韻分部晚于段氏。戴氏古韻分部的特點有二:
(1)把段氏的脂部再加剖析,使祭、泰、央、廢四部獨立為靄部。(2)明確承認上古音有入聲,使它獨立。第51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孔廣森作《詩聲類》,分古韻為十八部。與段氏十七部比較,孔氏從東部中分出冬部,從侵部中分出合部,而把真,文(諄)又并為一部。他還主張段氏第三部(尤部)中從屋從谷從木等入聲字應歸侯部(這不影響韻部數(shù)目)??资系牧硪回暙I,是他確立了陰聲、陽聲(以鼻聲收尾)的名稱,并建立了“陰陽對轉”的理論,即陰聲和陽聲主要元音相同,可以互相轉化。第52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王念孫作《古韻譜》分為二十一部,有三個特點:(1)他從段氏第十二部(真部)中分出一個至部(或稱質部)。(2)王氏肯定了戴氏從段氏脂部中分出靄、遏兩部的意見,而把這兩部合為一個祭部(或稱月部)。(3)王氏又從侵部中分出緝部,從覃(談)部中分出盍部。這樣就較段氏十七部多出四部,共二十一部。第53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江有誥作《音學十書》,分古韻二十一部:江氏不用王氏至部(質部)獨立之說,而采用了孔氏冬部獨立說。
夏炘合王念孫、江有誥二人之說作《詩古韻表二十二部集說》,斟酌王、江兩氏之說,定古韻為二十二部,即以江氏二十一部為基礎,增加了王氏的至部。第54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章太炎作《成均圖》,分古韻為二十三部,從脂部分出入聲隊部。章氏二十三部,即夏氏二十二部再加上隊部。
黃侃作《音略》,分古韻為二十八部。即從支部分出錫部,從之部分出德部,從魚部分出鐸部,從侯部分出屋部,從宵部分出沃部。第55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王力在黃氏28部的基礎上,又做了一番改易增補工作,確定《詩經》時代為29部,戰(zhàn)國時代為30部。王力的古韻分部是今天學術界常用的,29部是把黃氏的灰部分為脂、微兩部,29部與30部的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冬部獨立與否上,冬部與侵部合并就是29部,冬部獨立就是30部。我們所說的上古音是指兩漢以前的語音系統(tǒng),所以還是以30部為準好一些,但應該知道冬侵兩部很相近。王力先生30部說見其《漢語語音史》。第56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上古韻部表第57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關于上古韻部的有關問題1.韻部的含義。主要有兩種看法:
①類似中古的韻攝(高本漢、陸志韋)②韻尾、主要元音皆相同(王力)
2.關于上古音的構擬
帶有主觀性3.通韻和合韻①同一類陰、陽、入三個韻部的字在一起押韻,叫通韻;②不同類韻部的字在一起押韻叫合韻。第58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中古韻母的研究關于韻母的分類和命名:韻母包含的音素多,所以可以從多方面分類。a.從韻腹和韻尾的角度分類韻(韻腹+韻尾+聲調):韻腹、韻尾相同,聲調也相同的是一韻韻目:每個韻用一個漢字命名,這個名稱叫韻目,如東、冬、鐘、江等,元明以后用兩個漢字做一個韻的韻目,如東鐘、江陽、支思、齊微等。韻基(韻腹+韻尾)【現(xiàn)代名稱】第59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韻類(韻頭+韻腹+韻尾+聲調),東分“紅東公”和“弓戎中融宮終”兩類。韻部(韻腹+韻尾+四聲)【上古用】,如“支”“錫”“耕”三部。韻系(陽聲韻的平上去+相配入聲,陰聲韻的平上去),如“東董送屋”“之止志”。韻攝:韻尾相同、韻腹相同或相近的若干韻系合并成的更大單位,如東、冬、鐘三韻合為通攝,同攝中的韻,除平聲韻外,還包括各自相配的上、去、入三韻。第60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韻母和韻“韻”這個概念在古代的內涵比較復雜,常見的義項有以下三個:第一、相當于今天說的韻母,即一個音節(jié)中開頭輔音以外的部分,包括韻頭、韻腹、韻尾。第二、指韻書中把主要元音、收尾音和聲調相同的字歸在一起的單位,即韻書中的類似“韻部”的單位,如《廣韻》有206韻,就是把26194字按主要元音、收尾音和聲調是否相同分成的206個單位。第61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古人在屬同一韻的漢字中,選取其中一個漢字作為這個韻的代表字(通常為排在這個韻的第一個字),這個代表字就叫“韻目”。如以“東”字作為它所屬韻的代表字,這個韻就稱為東韻。東韻的字,就都跟“東”字同韻。第三、押韻。詩句中某字與某字押韻,古人常說:“×與×韻”,或說“×與×為韻”。押韻條件是韻尾相同、主元音相同或相近。編輯韻書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方便詩人查找押韻字。但實際上做詩押韻比韻書規(guī)定的韻要寬,允許某些相鄰近的韻通押。第62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b.從韻頭和韻腹角度分類
開合:開口韻:沒有u韻頭、也不以u作韻腹的韻
合口韻:u作韻頭或韻腹的韻母
四等:涉及韻頭和韻腹。一二四等是主要元音的問題,三等是韻頭i的問題。
洪細:江永《音學辨微》說,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細,而四等尤細。一二等為洪音,三四等為細音,因為一二等的韻腹是開口度大的元音,三四等的韻腹是開口度小的元音。如山攝,一等韻寒桓韻腹是后ɑ,二等韻山刪韻腹是前a,三等韻仙元韻腹是?和?,四等韻先韻腹是e。第63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c、單純從韻尾角度的分類
陰聲韻:無韻尾或韻尾為元音陽聲韻:韻尾為鼻輔音-n、-N、-m
入聲韻:韻尾為塞輔音-p、-t、-k第64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廣韻》的韻母
1.《廣韻》的韻類陳澧用系聯(lián)法對《廣韻》每一韻中的反切下字進行系聯(lián),結果發(fā)現(xiàn)有些韻只含有一個韻類,有些則含有兩個、三個甚至四個韻類,206韻中共含有311個韻類。后高本漢、白滌洲、黃侃、周祖謨、李榮和邵榮芬等人也先后對《廣韻》的韻類作了較系統(tǒng)的研究,所得的結果不盡相同。其中高本漢研究的結果是290類,白滌洲使用統(tǒng)計法研究的結果也是290類。王力在他的《漢語音韻學》及《漢語史稿》中基本采用的是高本漢和白滌州的分類。董同龢則基本上堅持的是陳澧的分類。目前學術界多采用比較簡單的290類的說法。第65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2.《廣韻》的韻母《廣韻》的290個韻類是按聲調計算的,即韻類的聲調不同即算不同的韻類;如果不計聲調,將平上去三聲相承的韻類算一類,入聲因韻尾不同單算,則290類只有90類之多。王力在《漢語史稿》中于戈韻和昔韻中分別增添了戈開三、昔合三兩音。按照《史稿》的這種分類,《廣韻》的韻類總數(shù)便成了292類,不計聲調為92類。這92類所含的不同韻母共有142個,其中陰聲韻40個,陽聲韻51個,入聲韻51個。第66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壹貳叁肆伍漢語的歷史分期漢字的發(fā)展古聲母的研究古韻母的研究古聲調研究第67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上古漢語的聲調系統(tǒng)(一)關于上古聲調的各家之說1、古無四聲說(明·陳第)2、四聲一貫說(清·顧炎武)3、古無入聲說(清·孔廣森)4、古有四聲說(江永、王念孫、江有誥)5、古無去聲說(段玉裁)6、古無上、去二聲說(黃侃)7、五聲說(王國維)8、長去短去說(陸志韋)9、長入短入說(王力)第68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中古的聲調系統(tǒng)
中古聲調的分類與命名
四聲:指平、上、去、入四個調類。此名稱產生于南朝齊梁之間。
平仄:平指平聲;仄指上、去、入三聲。
舒促:平上去三聲總稱為舒聲,入聲單稱為促聲。第69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上古到中古聲母系統(tǒng)的演變從上古到中古漢語聲母系統(tǒng)的變化發(fā)展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①輕唇音產生;
②舌上音產生;
③莊組和章組的合流;
④云、以的合流第70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上古到中古聲母系統(tǒng)發(fā)展綜合表第71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72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壹貳叁肆伍漢語的歷史分期漢字的發(fā)展古聲母的研究古韻母的研究古聲調研究第73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文字是語言和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文字的產生遠在語言之后,而文字一經產生,就大大推動了語言以及整個社會文化的發(fā)展。漢字跟漢語以及漢族社會的關系也是如此。
漢字是漢語和漢族文化的載體。沒有漢語,不會有漢字。同樣,沒有漢字,漢語和漢族文化也很難健康地發(fā)展。漢語的歷史面貌依靠漢字得以了解,中國的文化遺產依靠漢字得以保存,漢字對于漢語和漢族文化發(fā)展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研究漢語發(fā)展史有必要談一談漢字的發(fā)展。漢字的發(fā)展第74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關于漢字的起源或產生,歷史上有不同的傳說?!兑住は缔o下》:“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薄盾髯印そ獗巍罚骸肮屎脮弑娨?,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到了漢代,漢字的創(chuàng)造變得神奇起來。《淮南子·本經》:“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鄙n頡的樣子也不同—般?!墩摵狻す窍唷罚骸吧n頡四目,為黃帝史。”漢代畫相中的倉領正是長著四只眼睛。
漢字是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皞}頡”就是勞動人民。魯迅先生說:“在社會里,倉頡也不只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耳相傳,文字就多起來,史官一一采集,便可敷衍記事了?!睔v史上也可能有某位杰出人物(如倉頡),對漢字做過一番采集和整理的工作,但他不是漢字的創(chuàng)造者。第75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按照唐蘭先生的看法,“中國象形文字至少已有1萬年以上的歷史?!蔽靼舶肫麓逖錾匚幕?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刻著113個符號,似乎表示了一定的意義,已開始具備漢字的雛形。1977年在河南王城岡夏代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了幾個刻在陶器上的夏代文字,距今約4000年。清代末年(1899)河南安陽小屯村發(fā)現(xiàn)大批公元前15世紀左右的殷商甲骨文,距今已3500年。第76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從甲骨文到現(xiàn)在,漢字經歷了篆、隸、草、楷等發(fā)展階段。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都是用刀刻畫的,可以叫做刀筆文字,筆畫圓轉,粗細如一,沒有波磔。隸書、草書、楷書是用毛筆寫的,筆畫平直,粗細不一,有波磔。甲骨文刻在龜甲獸骨上,內容大都是記錄殷商統(tǒng)治者占卜的結果,所以也叫“殷契卜辭”。一般認為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是殷王朝的故都(盤庚遷殷后的王都),所以甲骨文也叫“殷虛文字”。據(jù)于省吾先生統(tǒng)計,截至現(xiàn)在為止,已發(fā)現(xiàn)的甲骨文字,其不重復者總數(shù)約4500個,其中已被確認的不到2/3。第77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金文是古代鑄造在銅器上的文字。廣義的金文包括從殷商到漢代的銅器銘文,狹義的金文指周代的銅器銘文。出土的銅器大都是鐘鼎(樂器和禮器)之屬,所以金文也叫“鐘鼎文”。金文內容主要有祀典、錫命、征伐、政令等,是研究周代語言文字和歷史的重要資料。周初金文跟甲骨文頗相近;西周中葉以后,字體變得渾厚雄偉。戰(zhàn)國時期的金文線條纖細,勻圓修長,大小也較為整齊??偟恼f來,金文和甲骨文結構上沒有大的差別,但保存了較多的圖畫文字。第78頁,課件共8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快遞公司司機勞務雇傭服務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農業(yè)科技委托推廣合作協(xié)議書3篇
- 二零二五版碼頭設備維護保養(yǎng)與改造工程合同6篇
- 二零二五年度離婚手續(xù)辦理及婚姻解除后子女監(jiān)護權爭議解決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版投資代持業(yè)務風險控制協(xié)議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個人汽車消費反擔保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個人光伏發(fā)電貸款財產抵押擔保協(xié)議3篇
- 二零二五版土地居間服務合同范本:生態(tài)環(huán)保用地合作開發(fā)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機械設備購銷合同模板6篇
- 二零二五版智能設備信用擔保租賃協(xié)議3篇
- 電力通信光纜檢修標準化作業(yè)指導書
- 2024年全國統(tǒng)一考試高考新課標Ⅱ卷數(shù)學試題(真題+答案)
- 2024山西省文化旅游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加油站廉潔培訓課件
- 2023屆上海市松江區(qū)高三下學期二模英語試題(含答案)
- 《民航服務溝通技巧》教案第16課民航服務人員平行溝通的技巧
- 深圳市物業(yè)專項維修資金管理系統(tǒng)操作手冊(電子票據(jù))
- 2023年鐵嶺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高職單招(數(shù)學)試題庫含答案解析
- 起重機械安裝吊裝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表
- 華北理工兒童口腔醫(yī)學教案06兒童咬合誘導
- 中國建筑項目管理表格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