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_第1頁
新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_第2頁
新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_第3頁
新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_第4頁
新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新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新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5篇】

數學家本質上是個著迷者,不迷就沒有數學。我總是盡我的精力和才能來擺脫那種繁重而單調的計算。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新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供大家參考學習。

新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篇1

教學內容:認識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會用米、厘米量,認識線段量、畫線段。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4、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能力點:

1、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

德育點:

1、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合作意識,樹立自信心。

2、養(yǎng)成認真、一絲不茍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1、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

教學難點:

1、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長度觀念,會初步的估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課時安排:4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1~3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能力點:培養(yǎng)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使學生養(yǎng)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各種尺子、硬幣、回形針、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師:媽媽需要買一截松緊帶,需要多長呢?老師量過了,和你們桌上的小棒一樣長,請每個小組選擇一種實物量一量。

學生匯報量的結果。

問:奇怪了,同樣長的松緊帶,可你們量出的結果怎么不一樣呢?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tǒng)一的結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認識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觀察,匯報。

A、數,按順序讀一讀。問:最左端是幾?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線,有長有短,叫刻度線。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

一厘米有多長?(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還有哪段是1厘米?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是多長。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2、認識幾厘米。

師:我們知道1厘米有多長,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長?

問:2個1厘米是幾厘米?4厘米里有幾個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嗎?

3、用厘米量。

舉起藍紙條,估計一下他大約是幾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書上。

量松緊帶的長。

三、拓展運用:

1、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說明理由。

(1)沒對準0刻度線的。

(2)正確的。

(3)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到0刻度線,怎么辦?

3、小組合作量指定物體長度。

4、老師想量手腕一圈的長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嗎?(介紹各種尺子)

5、選擇尺子和自己感興趣的物體量一量。

課外搜集資料:你還知道哪些長度單位?在古代,沒有尺子時,人們用什么進行測量?(手腳)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長度。

課后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4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2、會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單位的工具進行測量。

3、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點: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米尺、軟尺。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提問學生自己的哪個手指的寬是1厘米。

2、讓學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實際長度。

3、用學生尺量數學教科書的長和寬,并回答量的結果。

4、一名用學生尺量黑板的長,一名學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長。發(fā)現(xiàn)了什么?引出米尺。讓學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要量幾次,量完后,提問:“用哪種尺量黑板的長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場的長用哪種尺方便些?”

教師說明:“前面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厘米,知道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場的長用厘米作單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長度單位來量。今天我們就學習用米作單位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

板書課題:認識米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師拿出米尺告訴學生它的長度是1米并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米尺或1米長的小棍,讓學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將兩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

2、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繩子,兩人一組量出1米、2米、3米的長度給大家看。

4、量出1米長的繩子,小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這根繩子有多少厘米。教師提問:“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學生回答后,

教師板書:1米=100厘米。并讓學生齊讀兩遍。

三、拓展運用:

1、教師出示1盤卷尺,告訴學生這是1盤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較長的距離。量跳遠的距離。

2、找一找你身邊有什么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1米=()厘米100厘米=()米

5米=()厘米200厘米=()米

實踐活動:試測量一下教室的長度。

量跳遠的距離。

(指導學生:要先確定兩個點,一個是跳的起點,另一個是跳完后腳后跟所在的點(終點)。量的時候,尺子要從起點拉到終點,尺子要放平拉直,這樣才能量出準確的長度。)

課后小結: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5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自己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能力點: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識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德育點: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學難點: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直尺、各種直、彎的實物若干。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出示一幅圖,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彎的,問:走哪條路比較近?

為什么?師: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事例還很多,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自主探究:

1、認識線段。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牙膏盒、藥盒、直和彎的吸管、鉛筆、繩子、直和彎的鐵絲等,看一看、摸一摸,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找出你認為直的東西。

從鉛筆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們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個點,另一端也看作一個點,把這兩個點叫做端點,書本的邊等都有兩個端點。

教師在黑板上畫一條線段,并在線段的兩端點兩個點,告訴學生這就叫做線段。

問:我們身邊哪些東西的邊可以看作線段?為什么?

判斷下面哪些是線段?

2、線段可以度量嗎?

試量課本第5頁的線段,互相交流量法。師總結:先將尺子的0刻度對準線段的左端點,再看線段的右端點對著尺上的刻度數是幾就是幾厘米。

3、畫線段。

用手勢表示3厘米大約有多長。是畫3厘米長的線段,并說出畫法。

總結:從尺的0刻度開始畫起,鉛筆尖沿著尺子的邊一直畫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標上兩個端點,并且在線段下面寫上3厘米。

討論:用斷尺怎樣畫出3厘米長的線段?

三、拓展運用:

1、下圖有四個點,每兩點之間畫線段。

2、下面是小明從家到學校路線圖,你認為走哪條路最近?

3、畫一條5厘米長的線段。

本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實踐活動:估一估,再量一量。

課后小結: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6~7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線段,學會量整厘米上的線段,學會畫整厘米長的線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實際長度,鞏固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會估測物體的長度。

能力點:培養(yǎng)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德育點:認真細心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學會量整厘米上的線段,學會畫整厘米長的線段。

教學難點:估測物體的長度。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實物、尺子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這單元我們學了什么?小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學生匯報整理的結果。

誰能比劃一下1厘米有多長,1米呢?我們身邊什么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什么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如何測量物體的長度?什么是線段?估測線段的長度。

三、拓展運用:

1、拿一張紙條,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組合作量鉛筆、本子、墨水瓶、成員的身高、課桌。

3、練習一第6題。先估測一下所量物體有幾個小方塊長,再用小方塊實際測量一下,然后將估測與實測的結果對比,修正自己的估測策略。

4、練習一的8題。先估計每條邊的長,再實際測量,交流測量的方法。

5、第9題,學生動手試一試,再計算,說明計算的方法。

6、第10題,先估計,再量一量。

開放題:

1、數線段。

2、小紅離學校有三條路可走,走哪條路最近?

課后小結:

新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分橘子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有余數除法的必要性。

2、通過實際操作使學生體會到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3、讓學生正確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方法。

4、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

教學重點:

1、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有余數除法的必要性。

2、讓學生體會到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趣導入

昨天,我們幫小熊分了蘋果,大家還記得我們是怎么分的嗎今天小熊又要請客了,它家里只有14個橘子,它想每盤放4個,可不知道放幾盤,你能幫助它解決這個難題嗎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有余數的除法及其豎式的計算方法

學生試著自己列豎式后,展示不同學生的豎式并讓學生說明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同時其他學生可以質疑。因為有除法算式做引導,估計學生不會出現(xiàn)余數大于除數的現(xiàn)象,如果有的話,就直接拿來當作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樣本,解決余數不大于除數。然后教師做小結。

2、完成“試一試”,體驗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教師小結:在有余數的除法算式中余數一定比除數小。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1、完成練一練第1題。

2、完成練一練第2題。

3、用豎式計算。

9÷421÷514÷319÷6

4、釘一件上衣需要5個扣子,現(xiàn)有23個扣子,能釘幾件上衣,還剩幾個扣子

四、總結

1、說說今天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2、你今天最成功的是什么你打算以后如何做

板書設計:

分橘子

每盤放4個橘子,14個橘子可以放幾盤

14÷4=3(盤)……2(個)

答:14個橘子可以放3盤,還剩2個。

新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篇3

教學目標:

學生進一步鞏固數位、位數、數的組成和分解、數的讀寫和比較大小的方法等知識,提高讀數、寫數和比較兩個數的大小速度和應用能力。

教學重點:

學生能比較熟練地讀、寫萬以內的數,理解萬以內的數組成和分解。比較熟練地比較兩個數的大小。

教學難點:

學生能比較熟練地讀、寫萬以內的數,理解萬以內的數組成和分解。比較熟練地比較兩個數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復習數位順序表,說說每個數位表示的意思。完成1、2、3、4。

二、復習讀數的方法,完成5。

三、復習寫數的方法,完成6。

四、復習比較兩個數的大小的方法,完成7、8。

五、第8、9題。最大三位數:999最小三位數:100

最大四位數:9999最小四位數:1000

思考題:70897098807980979078有多種方法。

新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現(xiàn)實生活中物體的運動,認識物體的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特點;能區(qū)分、判斷這兩種不同的運動方式,能在平面圖上將物體按指定方向和距離(格數)平移。

2.使學生經歷觀察、模擬、判斷等活動過程,體會物體的運動,感受平移和旋轉的不同運動方式,培養(yǎng)觀察、判斷等思維能力。

3.使學生初步認識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xiàn)象,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培養(yǎng)仔細觀察、認真比較等意識。

教學重點:

正確識別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xiàn)象。

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平移或旋轉后前后相關的圖形教學準備:課件,小轉盤、長方形卡紙、小棒、三角尺、游戲紙板。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暑假里,南京舉辦了青奧會,你們知道嗎(自由簡單交流)歡歡她們一家也來到了南京觀看的青奧會的比賽,讓我們隨著她們一起去看看,好嗎

二、認識平移和旋轉

1.運動現(xiàn)象中初識平移

出示視頻,介紹:首先他們坐上了開往南京的火車;到了賓館,上了電梯;最后,在比賽場館,看到了三面國旗冉冉升起。(視頻停,出示例1)

(1)車廂平移現(xiàn)象

小朋友們,還記得火車車廂(貼出火車圖片)是怎樣運動的嗎

(學生說,引導說出:軌道、直的等),大家用文具盒來模仿一下,(學生動起來),片刻后讓學生演示:你的“小火車車廂”是怎樣運動的,走了什么路線小結:火車車廂的運動是直直的向前。貼“”。

(2)電梯平移現(xiàn)象

那電梯(貼電梯圖),電梯是怎樣運動的(學生說)

用你的手勢來告訴大家,貼出電梯圖,說出:電梯的運動是直直的向上,貼出“”。

電梯還能怎樣運動(直直的向下運動)

(3)國旗平移現(xiàn)象

賽場上,運動健兒努力拼搏、為國爭光,升起了三面國旗,國旗在旗桿上是怎樣升起的來,用卡紙來表示一下升國旗時國旗的運動。

貼國旗圖,演示直上,國旗的運動是直直的向上。

那降國旗時,國旗的運動呢(直直的向下)

歸納:從剛才的幾個運動現(xiàn)象里,你能發(fā)現(xiàn)它們相同的地方呢引導大致得出:運動時,路線都是直的。

對,像這樣,它們在運動時,路線都是直的。這樣的的現(xiàn)象可以看成是平移。(板書:平移。)

小朋友們,在我們教室內外,你能發(fā)現(xiàn)平移的現(xiàn)象嗎那在其他地方呢(舉例加手勢)

幫助學生判斷是不是平移現(xiàn)象,以及說法的準確性。

2.簡單操作中正確理解平移

小朋友們能發(fā)現(xiàn)那么多的平移現(xiàn)象,那我們現(xiàn)在來玩一玩平移運動,好嗎(出示“試一試”)

出示:把數學書放在課桌面的左上角。(學生統(tǒng)一做好,目光巡視,個別糾正)

繼續(xù)出示:把它平移到課桌面的右上角,再平移到右下角。(學生活動,教師參與學生活動。)

讓學生演示,課件跟著演示。(統(tǒng)計,就是這樣平移的請舉手)看到小朋友們玩得很開心,老師也想做一次平移,演示錯誤的平移方法。問:是平移嗎怎么不是

小結:原來平移數學書時,要沿著同一個方向,路線要直直的,數學書也不能轉動。

繼續(xù)出示:把數學書放在課桌面的左上角,你還可以怎樣做就能把它平移到右下角。(學生操作)

拓展出朝右下平移(課件)。問:沿這個方向也是平移嗎說說你為什么這么認為你呢(幾生回答,能達到幾個要素)同意嗎(面對黑板箭頭,手勢變換一些角度)就是說,只要沿著同一個方向,運動的路線是直的,這樣就可以看成是平移。至于運動的方向可以是水平,也可以是(手勢暗示:豎直的),還可以是(斜著的)。說得真好!

3.運動現(xiàn)象中初識旋轉

離開了比賽場館,歡歡她們來到了百貨大廈,看到了一個掛鐘(貼鐘面圖片),我們來看看鐘面上的分針,(演示從12走到3)問:它是怎樣運動的(來我們抬起左手臂來表示分針從12走到3),問:是平移嗎你是怎樣想的(讓學生說說自己想法),不是平移是什么呢(估計學生會說旋轉)

歡歡帶著這樣的問題又看到了另兩樣物體(貼風扇葉片、螺旋槳圖片),電風扇葉片、螺旋槳分別是怎樣運動的(形象描述,暗示加動作)

這三個物體在運動時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它們都在轉)為什么鐘面指針、電風扇葉片和螺旋槳都在一定范圍內轉而沒有轉到其他地方呢(讓學生自主找到固定的中心)慢慢揭示:圍繞一個固定的中心轉動,這樣的運動現(xiàn)象可以看成是旋轉。(板書:旋轉)

生活中,你還在哪兒見過旋轉現(xiàn)象(舉例加手勢,師幫助學生判斷是不是旋轉)

4.操作中深化理解旋轉

小朋友們,老師為大家準備了小轉盤,我們來玩一玩旋轉,好嗎出示:準備一個小轉盤,把指針指向A。(目光巡視)

把指針從指向A旋轉一圈。(學生操作,選擇學生上展示臺演示,應該是用順時針完成)問,還有別的方法嗎(操作逆時針旋轉)

簡單歸納:原來旋轉既可以這樣轉(貼順時針標志),也可以這樣轉(貼逆時針標志)。

老師也想玩一玩轉盤,仔細觀察:指向A轉到指向B,問:這是旋轉嗎(學生暢所欲言,應該有學生說不是,他覺得要轉一整圈才是)讓學生聚焦到,旋轉是圍繞一個固定的中心轉動,可以轉一整圈,也可以轉一小段。

請大家從指向A旋轉到指向B,你能繼續(xù)旋轉到指向C或指向D嗎(學生操作,一生演示一下)

三、分層練習,深化認識

1.同學們,我們跟著歡歡認識了“平移”和“旋轉”,那老師想考考你們能不能分清這兩種運動現(xiàn)象,真的能嗎如果是平移運動,我們一起在面前演示“。(動作)

想想做做第一題(注意不同想法)

2.同學們真愛動腦筋,老師這兒有根小棒,你能讓它作平移運動嗎(展示),你又能不能做出旋轉運動(重點是找準固定中心)。

那你能用長方形的卡紙或三角尺來做出平移和旋轉現(xiàn)象嗎真有趣!同樣的物體,怎么做就是平移(引導說要素),怎么做就是旋轉(引導說要素)

3.秋天到了,一陣風吹過,地面上有許多的落葉,我們來玩?zhèn)€移葉子的游戲,好嗎哪些樹葉通過平移可以和綠色樹葉重合可以通過平移和綠色樹葉重合的在括號里打“√”。(用游戲紙完成)

指名學生匯報結果。有不用意見嗎判斷時有什么快捷的方法嗎(注意做錯的同學,幫助分析錯誤原因)

2、4、6號樹葉雖然通過平移不能和綠色樹葉重合,要怎樣做,它也能與綠色樹葉重合呢(先旋轉再平移或先平移再旋轉,學生答)

四、全課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認識了兩種運動現(xiàn)象,它們是(讓學生說平移和旋轉),沿著同一方向、路線是直直的,這樣的運動是平移;繞著一個固定的中心轉,這樣的運動是旋轉。生活中的很多運動中都有平移和旋轉,只要我們帶著智慧的眼睛,就一定能找到它們。

新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篇5

教學目標:

1、結合觀察、操作活動,能夠用自然的語言描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

2、了解折、畫、比、量等多種認識圖形的方法,體會研究圖形方法的多樣性。

3、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獲得空間和圖形知識的經驗,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

教學難點:

明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畫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三角板、長方形紙、正方形紙。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師:大家喜歡玩捉迷藏嗎?老師把我們學過的兩個平面圖形藏在了這兩張圖片里,一張是數學書的封面,另一張是郵票,你能找出來嗎?

生:數學書封面后面是長方形,郵票的后面是正方形。

(教師板書:長方形、正方形)

師:對于長方形和正方形你都知道哪些?

生:正方形四條邊一樣長。

生:長方形有兩條長長的邊,兩條短短的邊。

生:長方形長邊叫做長,短邊叫做寬。

師:大家知道的可真多,那到底是不是像我們說的那樣呢?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進一步去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師板書:長方形與正方形)看看它們的邊和角都有哪些特點。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喚起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了解,再通過對“對于長方形和正方形你都知道哪些?”問題的回答,更好的了解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知程度,并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的積極性。

二、探究體驗、加深理解

1、長方形特點。

師:我們先來研究長方形,請大家找出一張長方形紙。

(課件出示要求)要求:你可以借助直尺和三角板,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看看長方形的邊和角都有什么特點。(教師指出邊和角)

生:動手操作實踐。

師:同學們通過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對長方形的邊和角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將折和量的過程進行演示)

生:我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了量,發(fā)現(xiàn)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教師板書:四個角都是直角)

生:我用直尺量了量,發(fā)現(xiàn)長方形兩條短邊的長度一樣,兩條長邊的長度一樣。

生:我用折一折的方法,將長方形上下兩條邊重疊,發(fā)現(xiàn)兩條邊一樣長;再將長方形左右兩條邊重疊,發(fā)現(xiàn)這兩條邊也一樣長。

師:大家通過量一量和折一折的方法,都發(fā)現(xiàn)了上下兩條邊相等,左右兩條邊相等,上下邊是相對的邊,在數學中我們把它叫做對邊,除了上下這組對邊外,還有左右也是一組對邊,所以在長方形中,也可以說是,對邊相等。(教師板書:對邊相等)

教師評價并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長方形四個角都是直角,對邊相等。

2、正方形特點。

認識了長方形的特點,你能用剛才研究長方形的方法來研究一下正方形的邊和角有什么特點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