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阮籍的人生理想及其美學(xué)意蘊_第1頁
嵇康、阮籍的人生理想及其美學(xué)意蘊_第2頁
嵇康、阮籍的人生理想及其美學(xué)意蘊_第3頁
嵇康、阮籍的人生理想及其美學(xué)意蘊_第4頁
嵇康、阮籍的人生理想及其美學(xué)意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嵇康、阮籍的人生理想及其美學(xué)意蘊

【內(nèi)容提要】

身處魏晉更替之際,嵇康、阮籍表現(xiàn)出諸多相同點,最突出的一點是對個人精神自由的強烈追求。理論上,他們推崇“心”、“神”,強調(diào)超越名教束縛,任運自然本性,落實到詩文作品中,他們反復(fù)描寫的是一種超塵越俗的自由之境。這對于中國美學(xué)在中晚唐之后的發(fā)展具有深遠影響,自由之境可以說是此后中國美學(xué)的基本追求。

【關(guān)鍵詞】自然/自由/境界

嵇康與阮籍有很多相同之處,故歷來并稱嵇、阮。湯用彤先生在論述魏晉玄學(xué)的發(fā)展時,將嵇、阮納入“貴無”之學(xué)的第二階段。嵇、阮對“無”的繼承并不在理論建構(gòu)上,而是用人生實踐和文學(xué)作品將王弼理論形態(tài)上的“無”體現(xiàn)出來。如果說王弼是形而上的本體之“無”,嵇、阮則主要是人生理想和文學(xué)境界之“無”。理想和境界之“無”的根本特征是自由。自由來自于自然,自然是嵇、阮的核心概念,它意味著對現(xiàn)實世界的超越,對自我種種欲望的超越。超越意味著超塵絕俗、一往不復(fù)的精神自由。在此意義上,超越——自然——自由成為嵇、阮人生理想的內(nèi)在邏輯,但這種自由并非一般所講的認識論的自由,即不是通過認識必然和改造客觀世界而有的自由,而是一種訴諸于一己心靈體驗的自由,可以稱之為境界論的自由,這種自由之境是嵇、阮人生理想的最終歸宿。嵇阮之間當(dāng)然有諸多差別,學(xué)界對此已有詳盡辨析,此非本文主旨,故不作申述。本文主要論述二者共同的對自由境界的追求以及由此而有的美學(xué)意蘊。為避免重復(fù),對于二者相同之處,主要放在嵇康處論述①。

一、“心”之自然

嵇康最為人熟知的思想要數(shù)“越名教而任自然”。這段話出自《釋私論》:“夫氣靜神虛者,心不存于矜尚;體亮心達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審貴賤而通物情。物情順通,故大道無違;越名任心,故是非無措也。是故言君子,則以無措為主,以通物為美。言小人,則以匿情為非,以違道為闕。何者?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惡;虛心無措,君子之篤行也?!盵1](P234)嵇康之“自然”與“心”密切相聯(lián),在一定意義上,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也可以理解為“越名任心”。嵇康多次強調(diào)要“任心”而行:“君子之行賢也,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無窮,不識于善而后正也;顯情無措,不論于是而后為也。是故傲然忘賢,而賢與度會;忽然任心,而心與善遇;儻然無措,而事與是俱也。”[1](P235)“值心而言,則言無不是;觸情而行,則事無不吉。”[1](P237)

“心”是嵇康思想中一個非常關(guān)鍵的概念,雖然它不是形而上的本體性存在,但它無疑是嵇康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心”的基本規(guī)定有:與“措”相對。任心即無措?!按搿睉?yīng)當(dāng)是指措意、計較、思慮,大致地說,即人為。無措即任心,任心指無人為之種種計較、思慮,此所謂“忽然任心”、“儻然無措”,即,不假思慮,任心直行。由此我們可以說,自然即非人為。與“情”相聯(lián)系。任心而顯情?!扒椤卑ㄗ晕抑楹臀镏?。“情不系于所欲”,是自我之情;“審貴賤而通物情”,是物之情。前者之情應(yīng)當(dāng)是指人的意念、情感;后者之情應(yīng)當(dāng)是指事物的性狀、物理。無論是人之“情”,還是物之“情”,都是指人或物的本然狀態(tài)。任心可使自我之情從“欲”中獨立出來,任此自我之情則使事物之情得以顯現(xiàn)。在此意義上,自然即本然。“任心”以“虛心”為前提。由去除“矜尚”之心而能任“自然”之心,由“氣靜神虛”之工夫而能有“體亮心達”之境界。在此意義上,自然即虛靜之工夫。

從這些論述中,我們并不能直接看出自然與名教的對立。因為這里嵇康著重的是自然,對于名教則未加正面論述。在《難自然好學(xué)論》中,嵇康從另一角度論述道:“六經(jīng)以抑引為主,人性以從欲為歡,抑引則違其愿,從欲則得自然;然則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六經(jīng),全性之本,不須犯情之禮律。故仁義務(wù)于理偽,非養(yǎng)真之要術(shù),廉讓生于爭奪,非自然之所出也。由是言之,……則人之真性,無為正當(dāng),自然耽此禮學(xué)矣?!盵1](P261)就是說,六經(jīng)是對人性的“抑引”,是違背人的自然本性的,因此應(yīng)當(dāng)被超越。

這里有兩個重要概念:一是性?!靶浴笔秋邓枷胫械囊粋€重要范疇?!洞痣y養(yǎng)生論》云:“夫不慮而欲,性之動也;識而后感,智之用也。性動者,遇物而當(dāng),足則無余。智用者,從感而求,勌而不已。故世之所患,禍之所由,常在于智用,不在于性動。”[1](P174)“性動”似乎就是無知無慮地、任運性之自然。從性而動,也就是“任自然”。在此意義上可以說,嵇康推崇“性”的目的為自然尋求本體論的依據(jù)。

二是欲?!叭诵砸詮挠麨闅g”,“從欲則得自然”。人性與自然的密切聯(lián)系要通過欲。欲來自于性,是自然而然的,不假思慮、無造作、無人為。這里的“欲”是嵇康肯定的。必須注意的是,嵇康還有另一種“欲”:“若以從欲為得性,則渴酌者非病,淫湎者非過,桀跖之徒皆得自然,非本論所以明至理之意也?!盵1](P188)“夫嗜欲雖出于人,而非道之正,猶木之有蝎,雖木之所生,而非木之宜也?!盵1]()這里的“欲”是聲色之類的感官欲望,這是嵇康否定的。欲雖出自于性,出自于人,但“非道之正”,即非自然的。為什么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甚至相互對立的“欲”?區(qū)分這兩種“欲”有什么意義?我們似乎可以說,當(dāng)嵇康在反對名教的意義上講“欲”時,肯定“欲”是為了反對名教,因為“欲”是自然的,是人的本性的表現(xiàn),名教是對“欲”的“抑引”,是“欲”的對立面,是非自然的。為了肯定自然所以反對名教,由此又有對“欲”的肯定。當(dāng)嵇康在養(yǎng)生的意義上講“欲”時,否定“欲”是為了肯定養(yǎng)生,因為“欲”是傷生害性的,是人的自然之身的對立面,為了肯定養(yǎng)生所以反對“欲”。因此,可以說,嵇康對名教的反對主要是因為它違背了人的自然本性。

雖然這種反對從理論上講不是非常嚴密、系統(tǒng),但具有非常強烈的感情色彩:“今若以[明]堂為丙舍,以誦諷為鬼語,以六經(jīng)為蕪穢,以仁義為臭腐,睹文籍則目瞧,揖讓則變傴,襲章服則轉(zhuǎn)筋,談禮典則齒齲。于是兼而棄之,與萬物為更始,則吾子雖好學(xué)不倦,猶將闕焉;則向之不學(xué),未必為長夜,六經(jīng)未必為太陽也?!盵1]()這種批判是多么激烈!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更是直接提出了“非湯武而薄周孔”的觀點②。任何一種思想都與現(xiàn)實緊密相聯(lián),就玄學(xué)而言是如此,就玄學(xué)中的嵇、阮而言更是如此。因為嵇、阮都有高尚的人格,所以他們對于現(xiàn)實中的丑惡格外敏感,這種丑惡與名教緊密相聯(lián)③,所以他們對名教格外反感。這種反感又為他們招來了很大的危險,阮籍差點被殺頭,嵇康終于被殺頭。于是他們從社會轉(zhuǎn)向自我,從現(xiàn)實轉(zhuǎn)向內(nèi)心,這種轉(zhuǎn)向集中體現(xiàn)在“越名教而任自然”這一命題中。大致地說,名教指向群體秩序,自然指向自我內(nèi)心。嵇康的自然是一種內(nèi)心體驗中的自然,前面我們指出嵇康的自然有多種含義,這一點是其中最根本的含義。

“俗人不可親,松喬是可憐。何為穢濁間,動搖增垢塵。慷慨之遠游,整駕俟良辰。輕舉翔區(qū)外,濯翼扶桑津。徘徊戲靈岳,彈琴詠太真。滄水澡五藏,變化忽若神。恒娥進妙藥,毛羽翕光新。一縱發(fā)開陽,俯視當(dāng)路人。哀哉世間人,何足久托身?”[1](P80)這首詩典型地表現(xiàn)了嵇康的理想。“俗人”、“濁穢間”、“垢塵”是詩人所處的社會現(xiàn)實,我們可以說這是名教代表的世界。正是這種污濁的社會現(xiàn)實促使詩人要“遠游”、“翔區(qū)外”,要從現(xiàn)實中超越出去。“松喬”指古代傳說中的仙人赤松子和王子喬,“扶桑津”是神木扶桑下方之水,即湯谷,為日浴之處,恒娥即嫦娥,開陽指北斗七星中的第六星,這就是詩人超越的歸宿。這種歸宿有什么特征?大致而言,有三個特征:

自然。在這里,人脫離了名教束縛,自然本性得以顯現(xiàn)。社會現(xiàn)實之所以是“濁穢”、“垢塵”,主要是因為這里有違背人的自然本性的名教。在嵇康看來,當(dāng)時的“禮法之士”是“上以周孔為關(guān)鍵,畢志一誠;下以嗜欲為鞭策,欲罷不能。馳驟于世教之內(nèi),爭巧于榮辱之間”[1](P187)。這都是對人的自然本性的背離。嵇康之所以要塑造這樣超凡脫俗的虛無縹緲的仙境,就是要說明,只有離開名教之域,才能“從心所欲”,恢復(fù)到人的自然狀態(tài)。這是一種超越,但不是真正宗教徒式的避世索居,而是通過對名教的超越返回自我之自然本性。

自由之境界。這是一種虛幻的仙境,是現(xiàn)實中沒有的,詩人只是借它來表示現(xiàn)實世界的不可“托身”。我們可以說它也是一種“無”,是對現(xiàn)實之“有”的超越。此“無”似乎直接來自于莊子。莊子的理想是:“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fēng)引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P21)“游”是莊子哲學(xué)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游”即自由,這種自由不存在于現(xiàn)實的實踐活動中,只能存在于內(nèi)心之體驗。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游心”之自由。莊子說:“游心于淡”(P215),“游心于物之初”(P539)。嵇康也多次提到“游”,其中提到“游心”的共有六處:“游心太玄?!盵1](P16)“游心于玄默?!盵1](P49)“游心大象?!盵1](P74)“游心于寂寞?!盵1](P125)“游心乎道義?!盵1](P172)④“游”意味著對個體自由的追求,“心”意味著是“心”之自由。“太玄”、“玄默”等等是“心”所“游”之“境”,這種境界是非塵世的,是現(xiàn)實世界中沒有的;是非實存的,只能存在于一己之體悟中。我們可以說,相對于塵世之“有”,“心”所“游”之“境”是一種“無”。此“無”不是王弼的本體之“無”,而是境界之“無”,是詩人靈魂棲息的地方,它只能存在于一己之“心”的體驗中。

這是一個光明清新的境界。詩人要于“扶桑津”中“濯翼”,要于滄浪之水中“澡五藏”,再通過服食“妙藥”,于是有“毛羽翕光新”的光明清新。宗白華先生說:“晉人的美的理想,很可以注意的,是顯著的追慕著光明鮮潔,晶瑩發(fā)亮的意象。”又說:“莊子的理想人格‘藐姑射仙人,綽約若處子,肌膚若冰雪’,不是這晉人的美的意象的源泉么?”(P129)這說明:一方面,嵇康與莊子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于此可見一斑;另一方面,晉人的美的理想更直接地受到嵇康思想的影響。在嵇康看來,現(xiàn)實社會是污穢的、灰暗的,與之相對,理想境界則是清新的、光明的。下面這首詩并非仙境,但同樣表現(xiàn)了這種理想:“婉彼鴛鴦,戢翼而游。俯唼綠藻,托身洪流。朝翔素瀨,夕棲靈洲。搖蕩清波,與之浮沉?!盵1](P74)

總之,“越名教而任自然”是任“心之自然”,也就是要追求精神的自由。這種對心靈自由的追求,是一種精神境界。自然是心之自然,自由也是心之自由,心在嵇康思想中的重要性于此可見。心是我之心,對心的重視意味著對自我的重視。在此意義上可以說,嵇康思想對于魏晉時代人的覺醒具有重要意義。劉大杰先生說:“魏晉人的人生觀……反對人生倫理化的違反本性,而要求那種人生自然化的解放生活?!覀円谷松腥の叮氐脧倪@種虛偽束縛的生活,返回到真實自由的生活方面去。這種人生觀的特征,我們可以名之為人性的覺醒?!?P103)這似乎就是對嵇康思想的概括。

二、“神”之超越

阮籍思想有一個前后變化的過程。前期如《樂論》、《通易論》,主要是表現(xiàn)儒家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后期如《達莊論》、《大人先生傳》,主要是表現(xiàn)道家、尤其是莊子追求個體精神自由的思想。阮籍很重視“氣”⑤。“自然一體,則萬物經(jīng)其常,入謂之幽,出謂之章,一氣盛衰,變化而不傷?!?P139)魏晉之際,哲學(xué)的主流是本體論,元氣論在王弼、郭象那兒均不被重視,但嵇、阮均多次言及。阮籍之“氣”與“神”密切相聯(lián)。如果說“心”是嵇康思想的一個核心范疇,則我們可以大致地用“神”來概括阮籍思想。《達莊論》云:“人生天地之中,體自然之形。身者,陰陽之積氣也;性者,五行之正性也;情者,游魂之變欲也;神者,天地之所以馭者也?!?P140)

湯用彤先生說:“嵇康、阮籍……只是把元氣說給以浪漫之外裝。”(P147)此“浪漫之外裝”似乎就是來自于“神”。上面所引的第二條中,“陰陽”、“五行”、“游魂”均與“氣”相關(guān)⑥?!吧瘛币矐?yīng)當(dāng)與“氣”有內(nèi)在聯(lián)系⑦。阮籍說:“氣并代動變?nèi)缟?,寒倡熱隨害傷人,熙與真人游太清。”(P190)在阮籍這兒,“神”主要有三個含義:第一,表示氣的變化是神秘莫測的,這與《易傳》的思想是一致的,《易傳·系辭》說:“陰陽不測之謂神。”第二,“神”不僅僅是一種虛詞,而且是一種實際存在。《大人先生傳》云:“時不若歲,歲不若天,天不若道,道不若神。神者,自然之根也?!?P185)這是在本原意義上的“神”,與老子的道相似。第三,從整體來看,“神”更多的是與人的精神相聯(lián)系。

“樂極消靈神,哀深傷人情?!?P336)“左蕩莽而無涯,右幽悠而無方,上遙聽而無聲,下修視而無章,施無有而宅神,永太清乎敖翔?!?P189)第二段引文尤其值得注意,其可注意者有二:首先,“施無有而宅神”,意思是說,在那沒有“有”的地方安定自己的精神。這可以說是阮籍、以及嵇康思想的最終歸宿,或者說嵇、阮思想最基本的概括。“無涯”、“無方”、“無聲”、“無章”皆是強調(diào)“無”。為什么要于“無有”之“無”中“宅神”?因為“有”代表著秩序混亂的現(xiàn)實世界,“故自然之理不得作,天地不泰而日月爭隨,朝夕失期而晝夜無分;競逐趨利,舛倚橫馳,父子不合,君臣乖離”(P145)??梢哉f,正是“有”之混亂引發(fā)阮籍以及嵇康超越“有”而進達“無”的渴望。其次,“左”、“右”、“上”、“下”,這些方位詞意味著“無”是一個空間,一種境界,一種自由之境。

阮籍反復(fù)描繪這種境界:“天地解兮六合開,星辰霄兮日月隤,我騰而上將何懷?衣弗襲而服美,佩弗飾而自章,上下徘徊兮誰識吾常。遂去而遐浮,肆云轝,興氣蓋,徜徉回翔兮漭瀁之外?!瓧壥绖?wù)之眾為兮,何細事之足賴。虛形體而輕舉兮,精微妙而神豐。”()“必超世而絕群,遺俗而獨往;登乎太始之前,覽乎忽漠之初;慮周流于無外,志浩蕩而自舒;飄飖于四運,翻翱翔乎八隅?!?)與嵇康相似,阮籍的這種自由之境也是非人間的,超塵絕俗的?!熬⒚疃褙S”、“志浩蕩而自舒”說明只有在這種“無”之中才能安頓“神”,“神”意味著絕對的精神自由,高晨陽先生的觀點十分精辟:“阮籍提出‘神’的概念,其本意并不是要探討和把握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的規(guī)律,也不是追求宇宙萬物的本源或根據(jù),他的最終目標是要獲得一種無差別的精神境界,追求自我的解脫和自由,概念‘神’即是對這一絕對自由的精神世界的表述?!?P166)

阮籍的理想人格是“大人”在《大人先生傳》中,他反復(fù)描繪“真人”所具有的特點:“真人游,駕八龍,曜日月,載云旗,徘徊逌,樂所之。真人游,太階夷,原□辟,天門開,……登黃山,出棲遲,江河清,洛無埃。云氣消,真人來。真人來,惟樂哉!”(P191)這種“真人”形象源自莊子⑧。顯然,阮籍描述的并非如道教所說的飛羽升天的仙人形象,而是“神”超越有限現(xiàn)實之后所獲得的自由之境,真人之“樂”則是遨游于自由之境所獲得的快樂。此“樂”在現(xiàn)實中無法實現(xiàn),于是便竭力渲染于文藝作品中。中晚唐之后,封建政治日趨沒落,士人無力改變外在現(xiàn)實,于是便退回一己內(nèi)心,追求精神的超越與自由。從思想上講,這促成了禪宗之南宗、儒家之心學(xué)的興盛;從審美上講,這促成了山水田園詩歌、文人畫的發(fā)展。作為現(xiàn)實受挫之后的“白日夢”,審美成為士人追求自由之樂的基本途徑之一,換句話說,士人是以審美為逃離現(xiàn)實苦悶、追求精神自由的一個“突破口”。中國古典美學(xué)的諸多特點,無論是思想內(nèi)容上的追求象外之意與蕭散淡泊之趣,還是表現(xiàn)技巧上的不求形似與強調(diào)自然之法,都可以由此找到根本原因。

三、嵇、阮思想的美學(xué)意蘊

劉大杰曾說:“文化界的各方面,都向著解放自由的路上走,各自建立各自的新生命,不僅文學(xué)繪畫是如此,就是書法,也是遵循一致的路線發(fā)展的。我們只要看看由漢隸楷書變到王羲之父子那樣如行云流水般的行草,那種解放自由的精神,活躍的個人主義的情感與生命,真是再明顯也沒有了。”(P156)魏晉時期,最能表現(xiàn)這種“解放自由的精神”的,是嵇、阮。

這種意趣和莊子是一脈相承的。嵇、阮都服膺老莊尤其是莊子,嵇康說:“老子莊周,吾之師也?!盵1](P114)阮籍則著有《達莊論》、《通老論》。莊子哲學(xué)那種對個體精神自由的強烈追求對嵇、阮具有根本性的影響。雖然他們并沒有注過《莊子》,但從生活方式和人格境界上最充分地將莊子哲學(xué)的逍遙游精神展現(xiàn)出來的,是嵇、阮。莊子在魏晉南北朝時的興盛,與嵇、阮的身體力行應(yīng)該有密切關(guān)系。在此意義上可以說,莊子哲學(xué)對魏晉南北朝美學(xué)、乃至整個中國美學(xué)的影響,與嵇、阮的影響分不開。金丹元說:“我們說莊的精神是中國意境說的源頭,莊子強調(diào)自由,強調(diào)求助于自我之心的‘游’,都直接催動著意境說的萌芽。”我們也可以以之概括嵇、阮思想對意境、乃至中國美學(xué)的影響。

從魏晉時代看,嵇、阮思想主要是承續(xù)王弼之“無”而來。從王弼到嵇、阮,一以貫之的、最突出的特征是超越性,既有形上學(xué)的本體超越,也有人生學(xué)的心靈超越,都是要從有限入無限。意境的根本特征也是超越,要從有限入無限。如果說王弼之“無”使玄遠境界成為可能,嵇、阮則進一步將此境界落實為一己心靈體驗中的自由之境。從審美上講,“阮籍、嵇康承王弼之余緒,拉出莊學(xué)正脈,從多種角度論述拓展心靈境界的問題,化有無本末的本體之辨為玄遠心靈境界的追求,‘無’成了自由心靈境界的同義語,從而使貴無論玄學(xué)更具有美學(xué)意味”。嵇、阮的美學(xué)思想從總體上看是莊子美學(xué)的繼續(xù),但從玄學(xué)自身發(fā)展上講,也是承續(xù)王弼之學(xué)。

中國美學(xué)在中晚唐之際,有一個比較明顯的轉(zhuǎn)向,這是學(xué)界普遍共識。概括而言,即由社會現(xiàn)實到個人心性、由外而內(nèi)、由形象到精神的轉(zhuǎn)向。嵇阮在魏晉時期即已表現(xiàn)出這一轉(zhuǎn)向,在此意義上可以說,美學(xué)思想上的這一轉(zhuǎn)向也是嵇阮在后代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原因之一。這主要表現(xiàn)為四個范疇:“清”、“神”、“遠”和“逸”。這幾個范疇是晚唐之后中國美學(xué)的基本范疇,反映了這一階段美學(xué)史的主要特點,學(xué)界對之已有詳細論述,在此我們簡要談?wù)勶钏枷雽@幾個范疇的影響。

先談“清”。魏晉六朝時,“清”是一個頻繁使用、十分重要的概念⑨?!扒濉迸c嵇、阮密切相聯(lián),首先,他們那種超越塵俗、抗志清云的人格最鮮明地體現(xiàn)了“清”的特點。其次,他們在詩文中也多次描寫“清”。嵇康詩中屢屢出現(xiàn)“清”字,如“肅清”、“清風(fēng)”、“清波”、“清商”、“清原”、“清霄”等。阮籍說:“道真信可娛,清潔存精神?!?P389)這是把“清”與“神”聯(lián)系起來?!肚逅假x》則是集中描述通過心神之清而獲得的一種超越、寧靜、純潔、自由的境界:“夫清虛寥廓,則神物來集;飄飄恍忽,則洞幽貫冥;冰心玉質(zhì),則皦潔思存;恬澹無欲,則泰志適情。”(P31)這與前文所述的嵇康所追求的自由之境相近,都是一種清虛恬淡的境界。這一點對于東晉玄言詩有著直接的影響,玄言詩的總體特色是“清虛恬淡”[10](P462)。通過玄言詩,這種特色又對中國詩歌產(chǎn)生深遠影響⑩。從繪畫上講,“清虛恬淡”也是文人畫的一個重要思想。歐陽修說:“蕭條淡泊,此難畫之意,畫者得之,覽者未必識也?!盵11](P42)這種“蕭條淡泊”的意味也是一種“清虛恬淡”。

“清”不僅是境界,也是工夫。就工夫而言,指進達此境界所必須的滌除玄覽之工夫,落實到審美上,這就是審美心胸論。這可以看作是嵇、阮對莊子的繼承與發(fā)揮。徐復(fù)觀先生說:“對‘天地解兮六合開,星辰隕兮日月頹’的情形,要求‘我騰而上將何懷’?!v而上’,即是對世俗的超越。他怎樣‘騰而上’呢?莊子本人是靠虛靜的工夫,而阮籍則是模則莊周的遺躅。莊周的精神本來就是藝術(shù)精神。所以竹林名士,實為開啟魏晉時代的藝術(shù)自覺的關(guān)鍵人物。”[12](P90)中國美學(xué)十分講究這種“清虛寥廓”、“冰心玉質(zhì)”的工夫,類似的論述在古代文藝理論中比比皆是。

“清”意味著對形體欲望的超越,故“清”與“形”相對立,而與“神”密切聯(lián)系,此即阮籍《大人先生傳》所說的“虛形體而輕舉細,精微妙而神豐”。嵇、阮有感于現(xiàn)實社會的動蕩殘酷,故向往精神的寧靜自由,換句話說,形體的拘束與限制促使他們追求精神的超越與自由,這是嵇、阮詩文中的基本主題,也是其詩文動人心魄的力量所在。正是在這種影響下,東晉乃至南朝,“神”成為美學(xué)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大畫家顧愷之說:“四體妍媸,本無關(guān)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作為中國山水畫論的奠基之作,宗炳的《畫山水序》則提出,山水畫的功用即在于“暢神而已”。王僧虔說:“書之妙道,神彩為上,形質(zhì)次之。”這種重“神”輕“形”的思想在中晚唐之后日漸突出,尤其是在文人畫中,得到最充分的表現(xiàn)。

“遠”與“清”密切相聯(lián)。嵇康在《琴賦》中所說的“體清心遠”精確地道出了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清”意味著從感官欲望和利害計較中解脫出來,“遠”是玄遠境界。有“清”,而后能“遠”,超越而后能玄遠。嵇、阮詩文著力表現(xiàn)的就是這種清虛玄遠的境界。玄學(xué)諸子中,王弼講“崇本舉末”,郭象講“游外以弘內(nèi)”,可以說都是要遠近相即、有無一如。嵇、阮則是遠而又遠,“浮游太清中”[1](P36),“逍遙區(qū)外”(P439)是嵇、阮共同的理想。錢穆先生論及郭象與莊子之不同時,云:“在莊周則放之惟恐不曠,在向郭則斂之惟恐不促。在莊周則揚之惟恐不遠,在向郭則牽之惟恐不邇。”[13](P332)就魏晉玄學(xué)而言,這一對比可以移用于嵇、阮。鐘嶸《詩品》稱嵇康詩“托喻清遠,良有鑒裁”[14](P32),稱阮籍詩“言在耳目之內(nèi),情寄八荒之表”,“使人忘其鄙近,自致遠大”[14](P23)。《晉書》卷四十九《嵇康傳》云:“其高情遠趣率然玄遠。”這說明早在六朝時期,人們就已認識到嵇、阮思想中“遠”的特點。

作為一種審美風(fēng)格,“清”“遠”在中國詩歌史上有重要影響,從謝靈運、陶淵明到王維、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派就充分表現(xiàn)了這一風(fēng)格。清初王士禎高舉“神韻”說,其核心內(nèi)容即是“清遠”。嵇、阮的人格和思想,對這種傾向的形成具有深遠影響。

“遠”既帶來超越之境界,又意味著對當(dāng)下感性事物的忽略。從文學(xué)上看,或許可以說,從嵇、阮思想中導(dǎo)出的主要是游仙詩和玄言詩。對這兩種詩歌的消極意義,歷來研究者多有論及,茲不贅言。這里要指出的是,其積極意義也是非常突出的,中國美學(xué)中首先在詩歌中表現(xiàn)形而上意境的,也許正是嵇、阮的游仙詩和玄言詩。沒有嵇、阮詩歌中對玄遠之境的強烈追求,沒有這種一往不復(fù)的超越精神,中國美學(xué)中的意境范疇就沒有這樣豐滿。

“遠”意味著對現(xiàn)實秩序的超越,在此意義上,“遠”與“逸”密切相聯(lián)。“逸”是中國美學(xué)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范疇,歷來論者多有論及。就“逸”的哲學(xué)基礎(chǔ)而言,莊子本是“逸的哲學(xué)”[12](P192),可以說是“逸”最早、也是最根本的哲學(xué)基礎(chǔ)。后來的南宗禪對“逸”同樣有重要影響。處于這二者之間,或者說,重現(xiàn)莊子“逸”的精神的,是嵇、阮。嵇康說:“寧如老聃之清凈微妙,守玄抱一乎?將如莊周之齊物變化,洞達而放逸乎?”[1](P140)在嵇康看來,莊子哲學(xué)的歸宿在于“放逸”。所謂“放逸”,應(yīng)當(dāng)是從種種有限性的束縛中超越出來,所獲得的一種自由境界。如果說莊子是從理論上確立了這一點,嵇、阮則以人生實踐和詩文將它表現(xiàn)出來。

美學(xué)上的“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出于意表”[11](P405)。表現(xiàn)在作品的思想上,就是一種“逸氣”,一種超塵脫俗、清虛淡遠的精神境界。清范璣說:“夫逸者放逸也,其逸超乎塵表之概?!盵11](P929)清戴熙說:“元人高逸一派,專于無筆墨處求之,所謂脫塵境而與天游耳。”[11](P996)這都是強調(diào)“逸”遠不止是繪畫之事,更是與作者人格境界的高潔、放逸緊密相連,在魏晉南北朝、乃至整個中國美學(xué)史上,最充分地彰顯這種人格境界的,也許正是嵇、阮。嵇、阮對“逸”的影響,主要即在于這種人格境界。

以上四個審美范疇的共同特點是都與“心”密切相聯(lián),都著重于人之“神”。湯用彤先生說:“思想中心不在社會而在個人,不在環(huán)境而在內(nèi)心,不在形質(zhì)而在精神。于是魏晉人生觀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向往為精神之境界,其追求者為玄遠之絕對,而遺資生之相對?!?P196)這一轉(zhuǎn)向突出表現(xiàn)在嵇、阮思想中,它對中國美學(xué)影響至深。北宋之后的尚“韻”、重“意”都或多或少存在此傾向,而其中最突出的當(dāng)屬文人畫。舒士俊說:“這種超脫塵世、向往山林的風(fēng)氣,使當(dāng)時的藝術(shù)和藝術(shù)理論都得到一種超脫塵世的純凈清氣的蕩滌,也因而使‘魏晉風(fēng)韻’成為后世文人畫的一個重要的精神淵源。”[15](P10)

概言之,嵇、阮思想的美學(xué)意蘊主要有三:一是超越:嵇、阮的超越既是對莊子精神的繼承,又是直接承續(xù)王弼哲學(xué)而來。嵇、阮的發(fā)展在于,將這種超越精神落實到行為和詩文中。雖然從理論上講,他們明顯遜色于王弼和莊子,但他們的人格是那樣高尚、那樣鮮明,他們是用自己的生命來表現(xiàn)這種超越精神。因此,他們對魏晉風(fēng)度的影響似乎更大,對魏晉之際人的覺醒和美的自覺的影響也更為直接。二是自然:嵇、阮的自然是“心”之自然,強調(diào)隨“心”所欲。這種“欲”不是感官、功利的欲望,相反,嵇、阮正是要從這種欲望中擺脫出來,顯現(xiàn)本然、純真的自我之“心”,這種“心”是“冰心玉質(zhì)”的純凈之“心”。嵇、阮認為,這才是人“心”之自然。中國美學(xué)、尤其是意境范疇表現(xiàn)的也是這種“脫盡煙火氣”的自然,即一種超越于塵世之外的清新、高潔的精神境界。三是自由:嵇、阮的超越與自然最后都落實為一己心靈之自由。自由也就是返歸這種精神之自然,任心而為即是自由,自然即自由。中國美學(xué)、尤其是意境范疇也是要追求精神的超越與自由。

注釋

①較之于阮籍,嵇康的邏輯思辨更嚴密,理論闡發(fā)更充分,故歷來論述嵇阮思想者,多以嵇康為主要對象。

②阮籍對名教也有激烈的批判,《大人先生傳》云:“且汝獨不見夫虱之處于裈之中乎!逃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宅也。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裈襠,自以為得繩墨也。饑則嚙人,自以為無窮食也。然炎丘火流,焦邑滅都,群虱死于裈中而不能出。汝君子之處區(qū)內(nèi),亦何異夫虱之處裈中乎?”又云:“汝君子之禮法,誠天下殘賊、亂危、死亡之術(shù)耳,而乃目以為美行不易之道,不亦過乎!”

③名教在當(dāng)時基本上已淪為司馬氏屠殺異己的工具。并且司馬氏的心腹中,很多大講名教的人,如何曾之流,反而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