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理論發(fā)展心理學_第1頁
心理理論發(fā)展心理學_第2頁
心理理論發(fā)展心理學_第3頁
心理理論發(fā)展心理學_第4頁
心理理論發(fā)展心理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心理理論發(fā)展心理學第一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你能把鹽遞給我嗎?”

——面對這個問題,你會作出怎樣的選擇?A、把它看作一般疑問句,然后僅回答“能”,不作出任何反應。B、把它看成要鹽的間接要求。

內心愿望的外顯:對B的選擇說明個體具有了一定的“心理知識”——能夠從一定程度上推測他人心理狀態(tài)的能力。

第二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經(jīng)典實驗1實驗者讓兒童觀看木偶表演的故事:主人公Maxi把巧克力放在柜櫥后外出,其母將巧克力移到抽屜里,問兒童Maxi回來后會去哪找巧克力。這一實驗被后來的研究者廣泛運用,使用此實驗一般會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3歲兒童報告說Maxi到抽屜尋找,而4歲兒童大多數(shù)報告說Maxi在柜櫥里找。第三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經(jīng)典實驗2實驗者首先給兒童講述如下的故事:John和Mary在公園里玩。他們看到一個人在賣冰淇淋。Mary想買但沒帶錢,她就回家拿錢。一會兒,John回家去吃午飯。他走后,賣冰淇淋的人離開公園到學校去。Mary拿著錢向公園走。她看見那個賣冰淇淋的人正向學校走,并跟著他一起到學校買冰淇淋。John吃完午飯到Mary家。Mary的媽媽說Mary去買冰淇淋了。John離開Mary家去找她。實驗者講完故事后,問兒童John認為Mary去哪里買冰淇淋”.第四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對心理狀態(tài)的認識是我們日常生活認知的核心,在日常認知中我們總是論及心理狀態(tài)、推知他人的意圖和信念、通過推測心理狀態(tài)而預測人們的行為。第五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了解心理理論的發(fā)展,不僅有助于深入考察兒童的社會認知發(fā)展,而且為社會認知發(fā)展領域內的許多研究課題提供了某種聯(lián)系紐帶。第六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對兒童的心理知識發(fā)展的研究

第一個浪潮直接或間接地源于皮亞杰的理論與研究,皮亞杰認為兒童對心理知識的認識是經(jīng)由自我中心逐漸發(fā)展的;

第二個浪潮始于20世紀70年代,是關于兒童元認知發(fā)展的研究;

第三個浪潮始于20世紀80年代,是關于兒童心理理論(theoryofmind)的研究。第七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一、心理理論的研究緣起和定義緣起Premack等(1978)在對黑猩猩的研究中首次提到心理理論(theoryofmind)的概念.Wimmer和perner(1983)從發(fā)展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首創(chuàng)著名的錯誤-信念(false-belief)研究的范式.第八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定義theoryofmind廣義:關于心理的各種知識;狹義:一種抽象的、連貫的、可解釋因果關系的系統(tǒng).對信念和愿望等基本心理成分的理解;心理成分與知覺輸入和行為如何相互影響的知識;

(對自己和他人知覺輸入—導致某種心理活動—導致某種心理變化—導致行為變化);第九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關于心理理論的一種比較規(guī)范的定義是指用于自己和他人心理狀態(tài)的一種系統(tǒng)性知識結構,借助于此,可以了解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并對他人的行為做出判斷、解釋和預測。為什么稱之為理論呢?科學家-建立理論學說-認識和理解眾多事實-預測事物和事物間關系的存在。第十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因此:兒童以相似的方式建立一種“理論”;解釋他人的行為。心理理論的發(fā)展是一個隨年齡逐漸增長而日益復雜化和精確化的發(fā)展過程。這一過程與科學理論的建立過程有極大的相似性。第十一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二、研究的具體內容和范式(一)區(qū)分“物理世界”與“心理世界”的實驗任務。Mental-physicaldistinction兒童認識和理解心理世界的基礎。(二)“理解知覺輸入與心理和行為聯(lián)系”的實驗任務。了解信息輸入和心理知識獲得、行為輸出如何相互影響是兒童心理理論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三)“錯誤信念認知”的實驗任務Fasel-bielif是兒童心理理論的起源性研究內容,是最重要的研究角度之一,是出現(xiàn)心理理論的核心標志之一。

第十二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一)區(qū)分“物理世界”與“心理世界”的

實驗任務1、區(qū)分想象與現(xiàn)實2、理解大腦功能3、再認心理詞匯4、圖片故事理解第十三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區(qū)分想象與現(xiàn)實甲想象一條狗(心理經(jīng)驗)乙牽著一條狗(物理經(jīng)驗)判斷:哪個人能打狗(能進行具體操作)甲正在想餅干(心理經(jīng)驗)乙手里有餅干(物理經(jīng)驗)判斷:哪個人能看到或摸到餅干(3/4的三歲兒童能區(qū)分)第十四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理解大腦功能大腦有什么樣的功能與作用?3-4歲兒童心理功能物理功能年幼或患孤獨癥的兒童僅有物理功能(領域一般的還是領域特殊

;流體智力與晶體智力)

一般讓兒童在很多詞匯中挑選哪些是腦子里干的事,哪些是身體干的事,例如吃飯、思考、做夢、行走等這樣的詞,或把圖片展示出來,讓孩子來聽或判斷,哪些是我們腦子里的事,那些是我們行為中的事,這是一種研究方式,看看孩子能否從中挑選心理和物理方面的詞。第十五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再認心理詞匯(與大腦功能差不多)隨即呈現(xiàn)心理詞和非心理詞思考、知道、夢想、跳、吃、假裝、動、希望、愿望挑出心理詞匯或者:看圖片講故事(給兒童一個主題,讓他們講故事,看他們出現(xiàn)的心理詞匯的數(shù)量和質量是不同的,年齡越大,在描述主人公時用的心理詞匯越多。)第十六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圖片故事理解Baron-Cohen,Leslie&Frith(1986)順序混亂的4張圖片按正確的順序排列解釋故事中發(fā)生的事情機械故事(給兒童4張混亂的圖片,比如一個人拿著一個氣球,從手中飛出,看見一個氣球掛在樹上,然后爆炸了,這里面沒有行為和心理的內容)行為故事(進了一個層次,是人的,比如說看見一個小姑娘走在街上,然后進了糖果店,拿了糖果,然后去收銀臺,交了錢,然后走出店,混亂的呈現(xiàn)給孩子,孩子按照這個行為的按順序排出一個故事)第十七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圖片故事理解心理故事:一個男孩走進屋,把糖果放在抽屜里,然后走出去,一個女孩進來把糖果吃了,放糖果的男孩過一會又回來打開抽屜想吃糖果,發(fā)現(xiàn)糖果沒了,這個男孩露出很驚訝的表情,因為與男孩想吃糖的愿望相違背。

第十八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二、(二)“理解知覺輸入與心理和行為聯(lián)系”實驗任務

1、理解看見導致知道2、視覺觀點采擇3、區(qū)分外表與真實4、預測他人行為第十九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理解看見導致知道心理理論規(guī)則理解知識從何而來社會交往和人際交流最重要的認知基礎(推測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一幅圖畫進行實驗(Ptatt&Breyant1990)實驗:有兩個兒童,一個兒童看盒子里的東西,另一個兒童摸著盒子里的東西,眼睛看著別處。問哪個兒童能知道盒子里的東西。第二十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視覺觀點采擇Masangkay(1974)不同的人對同一物體有不同的視角(看見的不同,知道的就不同)讓兒童看一張兩面?zhèn)€畫有貓和狗的圖片,先讓兒童兩面都看。主持和兒童各坐一面,問被試兒童,你看到的是什么,我看到的是什么,有心理理論的兒童就會知道,看到的不同,知道的就不同。第二十一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區(qū)分外表與真實Appearance-realitydistinction

該任務考察兒童對知覺輸入的理解深度。這種心理能力使兒童從形式和本質兩個方面更深入全面地認識事物Flavell等人(1986)呈現(xiàn)一塊巖石狀的海綿然后問兒童它像什么?(正確回答是它像巖石)它實際上是什么(正確回答是海綿)同一事物的兩種不同表征(表面或實質)第二十二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預測他人行為在能夠對他人的心理進行知覺輸入進行正確理解之后,兒童就能對他人的行為進行預測。Wellman等人(1995)故事法小男孩叫山姆給兒童兩種情況(兔子/狗書架/玩具箱)第二十三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實驗:實驗1:一個小男孩,要找到一個兔子,找到兔子之后,他要到學校去,他有兩條方向的路,一條他可以找到兔子,另一條他可以找到狗,問2歲的兒童,如果他找到兔子后怎么樣?如果他找到狗了怎么辦?2歲的兒童回答到,如果他找到了兔子就去學校,如果他找到了狗,沒有找到兔子,他就會繼續(xù)找,直到找到兔子,才會去學校。實驗2:有書架,有玩具箱,書架和玩具箱里都有書。這時候有一個兒童來找書,他將到哪里去找書呢?如果有心理能力的兒童會說他會到書架上去找書,因為他并不知道玩具箱也有書(只有被試兒童才知道,但不能把自己的信念推及到別人身上),所以這時是以信念來判斷人的行為的。你是怎么認識的,你就將有不同的行動,與上一個故事有不同的層次。第二十四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歲兒童知道人們是有欲望的,而且這種欲望會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根據(jù)對他人欲望的了解來預測他人的行為。3歲初步意識到信念和行為的關系,人們的行為受關于信念的引導。第二十五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二、(三)“錯誤信念認知”的實驗任務一級錯誤信念范式二級錯誤信念范式錯誤信念理解:個人能夠理解他人擁有的錯誤信念,而且根據(jù)這種信念來預測和解釋他人的行為。第二十六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錯誤信念認知”的實驗任務1:一級錯誤信念范式意外轉移(unexpectedtransfer)范式Wimmer&perner(1983)男孩巧克力的故事

首先提問真實情況,檢查兒童對故事的注意和理解其次提問記憶問題,檢查被試是否記得媽媽放巧克力的位置最后檢查信念問題。第二十七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錯誤信念認知”的實驗任務2:一級錯誤信念范式欺騙外表(deceptive-appearance)Perner,Leekam&Wimmer(1987)裝有鉛筆的糖果盒考察了錯誤信念(對他人心理的認知)和表征變化(對自己心理的認知)第二十八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二十九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二級錯誤信念范式(是對表征的表征)Wimmer&perner(1985)第三十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通過有關錯誤信念的測試,兒童要掌握對事物形成正確的觀點(信念)知道信念有正、誤之分明白正、誤的信念可共存在不同人頭腦中。第三十一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3歲的兒童不能完成上述一級信念任務,他們認為主人公會根據(jù)現(xiàn)實世界的狀況行動,不理解主人公會根據(jù)他的錯誤信念行動,4歲的兒童能完成。為了正確回答Maxi會在哪里找巧克力的問題,兒童必須知道他人有思想和信念,對錯取決于他人現(xiàn)在的知識,他人根據(jù)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而不是現(xiàn)實世界的狀況行動。第三十二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信念心理學相對于某個真實的客體或事件,表征可能是錯誤的(錯誤信念),但信念的持有者卻認為是正確的。相對于某種心理狀態(tài),行為可能是與其不一致的。(悲哀者的微笑)相對于某一客體的實質,外表可能是錯誤的(外表—真實區(qū)別)兩個人的知覺觀點和觀念可能是不同的(觀點采擇)第三十三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三、心理理論的機制解釋(一)理論論(二)模仿理論(三)模塊理論(四)匹配理論第三十四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心理理論的機制解釋理論論Theorytheory:理論建構的過程(開始沒有,后來慢慢建構起來)假設認為:兒童預先并沒有關于心理狀態(tài)的知識。建構起心理理論,并在此基礎上來解釋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理論框架的形成和發(fā)展存在一系列質的變化。質的變化依賴于兒童與環(huán)境的交互影響。經(jīng)驗有助于修正兒童的心理理論。第三十五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理論論對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兩歲左右,兒童具有簡單愿望心理學,此時兒童知道人們會對經(jīng)驗產(chǎn)生主觀感受(如想要、害怕),但兒童還不了解對經(jīng)驗的心理表征因人而異并可能與現(xiàn)實不符。第二階段是3歲左右,兒童具有愿望—信念心理學,此時,兒童知道信念作為主觀心理表征可能因人而異并與現(xiàn)實不符,但在解釋和預測行為時仍以愿望滿足為出發(fā)點。第三階段是4歲左右,兒童具有信念—愿望心理學,能結合考慮人們的愿望和信念來判定其行為,此時在兒童的心理體系里,信念和愿望被認為共同決定人的行為。第三十六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例如讓一個孩子面對一個屏幕,屏幕里有一個孩子處在一定的情景中,但屏幕中孩子的面部表情是看不到的,因為面部表情能代表了一個人的心理狀態(tài)的投射和情緒等。你告訴被試兒童,說故事中的主人翁得到了一個生日禮物,他會是什么表情呢?第三十七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心理理論的機制解釋模仿理論

simulationtheory(模擬。我先有我自己的,我再把我自己的模擬到別人身上)P.L.Harris是近期模擬論的杰出代表通過內?。ǚ此迹﹣碚J識自己的心理。通過激活過程將有關心理狀態(tài)的知識概化到他人身上。兒童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從而體驗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或活動。

第三十八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Harris認為,兒童要具備模擬他人體驗的能力,在學齡前必須擁有下列三種重要的能力:第一,模仿能力。如嬰兒參與各種角色扮演游戲。第二,兒童還能用假想的前提來作相關推斷。如兒童假裝玩具娃娃想吃餅干,于是他就假裝給玩具娃娃吃一塊,并假裝玩具娃娃很高興地吃下餅干。第三,兒童能改變Harris所謂的“默認設置”。兒童的“默認設置”構成了兒童現(xiàn)有的心理狀態(tài),而角色扮演、或對他人經(jīng)驗的模擬,都意味著兒童要改變這一“默認設置”,從而可能暫時不去理會自己的想法,而是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只有這樣才可能推測(模擬)他人的想法和行為。第三十九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心理理論的機制解釋模塊理論Modularitytheory(是內生的,不是外來的,是天生就帶來的,)其代表性的人物是A.Leslie和S.Baron-Cohen。關注的焦點–兒童心理理論的起源一種內在的能力。個體出生時,以模塊的形式存在于個體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指引心理理論發(fā)展的是神經(jīng)成熟,而不是來自理論的修正。心理知識的獲得是通過具有范疇特性的模塊的相繼神經(jīng)成熟而實現(xiàn)的。第四十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心理理論的機制解釋匹配理論Matchingtheory(他也是人,我也是人,我把我自己了解的套在他身上,那么我就了解他了)代表人物是A.MeltzoffA.Gopnik,C.Moore等心理理論的發(fā)展前提-自己與他人的心理活動中處于等價的主體地位認識到自己與他人在心理活動中的相似性不斷觀察、再認,獲得系統(tǒng)的關于心理的直接知識。第四十一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這四個理論并不排斥,有時候解釋一個現(xiàn)象時,一種理論解釋不完善時,我們可以用幾個理論解釋。第四十二頁,共四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四、心理理論的相關研究環(huán)境因素家庭背景:兄弟姐妹的數(shù)量Perner等(1994)家庭規(guī)模家庭言語交流方式交流的主動程度,交流情感因果關系的次數(shù)父母對兒童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