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20古代詩歌五首_第1頁
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20古代詩歌五首_第2頁
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20古代詩歌五首_第3頁
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20古代詩歌五首_第4頁
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20古代詩歌五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古代詩歌五首精彩開篇詞

中國是詩的國度,在歷史的悠悠長河中,詩人們張目人間,寄情山水,人情物理,體察入微,或執(zhí)著,或灑脫,或沉郁,或飄逸,風情萬種,千古流芳。今天我們學習古代詩歌五首,隨著詩人的生花妙筆,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學習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五首詩歌。2.理解詩歌內容,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3.感悟詩人寄寓詩歌所表現(xiàn)的情感。4.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登幽州臺歌》《望岳》《登飛來峰》一、新課導入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獨的,古來圣賢多寂寞嘛。孤獨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內心酸楚,孤獨是“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懷才不遇,孤獨是“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的百無聊賴……其實孤獨既是一種心境,一種感傷,也是一種超然?,F(xiàn)在我們就一起去感受一下詩人們心中的那份孤獨吧!賞讀《登幽州臺歌》愴然(

涕下(

岱宗(

決眥(

)二、作者簡介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chuàngdàitìzì(一)整體感知1.采用多種形式朗讀詩歌,注意讀音和節(jié)奏?!窘涣鼽c撥】提示:本詩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音節(jié)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郁不平之氣;后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后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多了一個停頓,音節(jié)就比較舒徐流暢,表現(xiàn)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長短不齊,音節(jié)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2.學生自由朗讀,結合注釋理解詩意,將不懂之處圈出來。三、背景鏈接(1)《登幽州臺歌》這首詩寫于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諫,對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不為武則天采納,并曾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xiàn),反而受到打擊,這使他心情非??鄲灐Hf歲通天元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軍出征。武攸宜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隨后,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二)疏通文意1.理解下列詞語的含義。(1)幽州臺:(2)前:(3)古人、來者:(4)念:(5)悠悠:(6)愴(chuàng)然:(7)涕:即薊北樓,是戰(zhàn)國時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過去。

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樣禮賢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賢臣。想到。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悲傷的樣子。眼淚。

2.詩意理解【交流點撥】直譯:見不到往昔招賢的明君,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歷史上的那些事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無奈,獨自憑吊,我眼淚縱橫凄惻悲愁!意譯:回頭看看哪有古代賢明君主的蹤影,放眼望去也不見一個禮賢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時啊。想到天悠悠而高遠、地悠悠而廣袤的天地之間,我獨自憂傷啊,讓人禁不住淚流滿面沾濕了衣襟!(三)深層探究1.“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表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感受?【交流點撥】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樣的古代賢君再也見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賢君又在哪里呢?一種茫然與無奈自然涌上詩人的心頭。

2.詩人為什么會“愴然而涕下”?在這淚中還包含著什么深層的精神?【交流點撥】(1)詩人立足于幽州臺這個時間與空間的交匯點,眼觀天地,空間無邊無際,而個人何其渺??!神游今古,時間無始無終,而一生何其短暫!再加上明君賢臣、英雄豪杰難追難待。于是一種沉重和孤立無援、獨行無友的孤獨襲上心頭,不禁“愴然而涕下”?。?)詩歌中所表達的不只是客體的浩渺,更有詩人在愴然流涕后的抗爭與進取,詩歌中蘊含著詩人力圖為國建功的積極精神。1.“愴然而涕下”寫出了什么?

答:(神態(tài)描寫)形象逼真的描寫了詩人熱淚飛灑的情態(tài)和悲憤。

2.“獨”有什么作用?

答:詩眼,渲染了詩人

的孤獨和悲憤。

3.賞析第一句和第二句詩。

答:從時間角度表現(xiàn)了主人公的孤獨,為下文抒發(fā)悲愴的心情做鋪墊。

4.詩人的形象是什么?

答:懷才不遇的孤獨和悲憤的形象。

問題·探究1.意境:天地人三位一體,創(chuàng)造出遼闊幽遠,空曠蒼茫,慷慨悲涼的意境。

2.本詩情感: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孤獨和悲憤。

3.深刻典型社會意義: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會那些品行端正,富有治國才能的知識分子,處處遭受打擊的現(xiàn)實,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獨悲憤的心情。

課堂·小結本詩主旨: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孤獨和悲憤之情,蘊含著詩人力圖為國建功的積極精神。前不見

,后不見

。念

,獨

。古人來著天地悠悠愴然涕下按提示背誦

賞讀《望岳》泰山(MountTai),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chǎn),世界地質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泰山位于山東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之稱。在漢族傳統(tǒng)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獨尊”的美譽。自秦始皇封禪泰山后,歷朝歷代帝王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泰山風景以壯麗著稱,重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的烘托,云煙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最為有名的是“泰山四大奇觀”。知識·鏈接知識·鏈接知識·鏈接(2)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背景鏈接

《望岳》這首詩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整體把握: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袞州(今屬山東?。┤ナ∮H—其父杜閑當時任袞州司馬。此后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游,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詩中熱情地贊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整體·感知(一)整體感知1.采用多種形式朗讀詩歌,注意讀音和節(jié)奏?!窘涣鼽c撥】2.學生自由朗讀,結合注釋理解詩意,將不懂之處圈出來。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杜甫

(二)疏通文意1.理解下列詞語的含義。(1)岱宗:(2)夫:(3)如何:(4)造化:指泰山。五岳之首,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這里指對泰山的尊稱。讀“fú”。句首發(fā)語詞,無實在意義,語氣詞,強調疑問語氣。怎么樣。天地、大自然。(5)鐘:(6)神秀:(7)蕩胸:(8)曾:(9)決眥(zì):(10)會當:(11)凌絕頂:聚集。神奇秀麗。使心胸震蕩。同“層”,重疊。眼角(幾乎)要裂開。眥,眼眶。終當,終要。登上泰山的頂峰。凌,登上。2.詩意理解【交流點撥】泰山,究竟是什么樣子?青色的峰巒,在齊魯大地連綿不斷,望不到盡頭。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遠望層云生起,不禁心胸搖蕩,張大眼睛遠望飛鳥歸林。(我)終要登上泰山的頂峰,放眼一看,所有的山頂都顯得很小。(三)深層探究1.首聯(lián)為什么不直接描寫泰山,而要采用設問的修辭手法呢?【交流點撥】用設問句激起人們對泰山的敬意,借齊魯大地來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參天聳立的形象。2.你認為頷聯(lián)中哪一個字用得最好嗎?好在何處?【交流點撥】“鐘”字是“聚集”的意思,含有擬人的意味,詩人賦予自然以人的情感,說造物主對泰山情有獨鐘,把所有的神奇秀麗都聚集在泰山上,既寫出了泰山的神奇秀麗,也表達了詩人對泰山的贊美之情?!案睢弊质恰扒袛唷钡囊馑?,這里詩人把泰山比作一把直指云天的碩大無比的寶刀,它把陽光切斷,使得山的南北兩面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明暗之景,突出了泰山的高峻挺拔、遮天蔽日。首聯(lián):遠望整體形象——(廣)參天聳立頷聯(lián);近望泰山美景——(高)秀美高大

3.頸聯(lián)是從作者的感受來寫泰山景物的,請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窘涣鼽c撥】望層層云氣升騰,令人胸懷蕩漾,睜大眼睛,看那暮歸的鳥群漸漸消失在崇山峻嶺之中,使人眼眶欲裂。4.尾聯(lián)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這里卻有深刻的含義,你能體會到嗎?【交流點撥】千古名句:由望岳產(chǎn)生登岳的愿望,寫出詩人不怕困難、勇于攀登

,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主旨)細望山之景物——幽深神秘愿望凌云之志——高瞻遠矚(四)板書設計遠望整體形象——(廣)參天聳立由近望泰山美景——(高)秀美高大望細望山之景物——幽深神秘到愿望凌云之志——高瞻遠矚

想望岳

詩人熱情地贊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這首詩也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有不怕困難勇于吃苦的精神,要有敢于攀登人生頂峰的雄心壯志,要有藐視一切的英雄氣概。課堂·小結賞讀《登飛來峰》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人稱半山居士。北宋臨川縣城鹽埠嶺人。世人稱“王荊公”。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fā)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短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作者簡介背景鏈接(一)整體感知1.采用多種形式朗讀詩歌,注意讀音和節(jié)奏?!窘涣鼽c撥】

登飛來峰王安石飛來/峰上/尋千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2.學生自由朗讀,結合注釋理解詩意,將不懂之處圈出來。(二)疏通文意1.理解下列詞語的含義。(1)千尋塔:(2)聞說:(3)浮云:(4)望眼:(5)緣:很高很高的塔。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一說七尺)為一尋。聽說。在山間浮動的云霧。視線。因為。

2.詩意理解【交流點撥】高高的飛來峰上聳立著幾千米的高塔,聽人說地面晨雞初鳴時,在塔上便可看到紅日高升。登上去就不用擔心浮云遮住遠望的視線,因為我身在塔的最高層。(三)深層探究2.這首詩中“浮云”一詞的寓意是什么?【交流點撥】“浮云”寓意:眼前的困難、障礙、挫折等。古代詩歌常比喻讒佞之類的小人或其他消極事物。

1.談談你對“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這兩句話的理解。【交流點撥】第一句運用夸張的手法正面極言塔高,第二句以“見日升”,從一個側面襯寫古塔聳高,直入云霄。兩句都是寫塔高,為下文抒情鋪墊。1.詩人借登飛來峰觀賞景色,闡明了一個怎么樣的哲學道理?同時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通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表達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問題·探究《登飛來峰》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作于王安石29歲時。這是他出世以來,初顯才能,胸懷抱負的時期,表達了詩人躊躇滿志的情懷。全詩將寫景與抒懷緊密結合起來,從而突出了詩的主題。課文小結課堂·小結(四)板書設計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描寫)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抒情)1句:夸張,正面寫塔高。2句:則面寫塔高。3、4句:抒情名句,3句寫不畏困難、障礙、挫折和奸臣讒言。4句寫站得高望得遠的生活哲理。主旨:作者登高望遠,表達他高瞻遠矚,不畏困難的胸懷。(抒情名句)語意雙關,富含哲理為下文抒情鋪墊飛來山上

,聞說雞鳴

。不畏

遮望眼,

身在

。

千尋塔見日升浮云自緣最高層按提示背誦第二課時教學內容學習《游山西村》《己亥雜詩》(其五)賞讀《游山西村》新課導入

古詩的美,美在韻律,平長仄短、仄抑平揚,鏗鏘有力,慷慨激昂,低吟淺唱;古詩的美,美在語言,妙用一字,境界全出;古詩的美,美在意境,或美麗蒼涼,或雄渾凄清,今天就讓我們再學習兩首古詩,領略一番古詩的美吧!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宋代愛國詩人、詞人。他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詩9300多首,是文學史上存詩最多的詩人。其詩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詞作數(shù)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zhí)數(shù)膼蹏髁x精神。背景鏈接《游山西村》此詩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當時陸游正罷官閑居在家。在此之前,陸游曾任隆興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興二年(1164)積極支持抗金將帥張浚北伐,符離戰(zhàn)敗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擠打擊,以“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從隆興府通判任上罷官歸里。陸游回到家鄉(xiāng)的心情是相當復雜的,苦悶和激憤的感情交織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翱犊莫q壯”(《聞雨》)的愛國情緒,使他在農(nóng)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將這種感受傾瀉到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里。(一)整體感知1.采用多種形式朗讀詩歌,注意讀音和節(jié)奏。【交流點撥】

游山西村(陸游)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2.學生自由朗讀,結合注釋理解詩意,將不懂之處圈出來。(二)疏通文意1.理解下列詞語的含義。(1)臘酒:(2)足雞豚(tún):(3)山重水復:(4)柳暗花明:(5)簫鼓:(6)若許:(7)閑乘月:(8)無時:臘月所釀的酒。指菜肴豐足。豚,小豬,詩中指豬肉。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疊疊。柳色深綠,花色紅艷。吹簫打鼓。如果這樣。趁著月明來閑游。沒有固定的時間,即隨時。2.詩意理解【交流點撥】不要笑農(nóng)家臘月里釀的酒濁而又渾,在豐收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豐盛。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艷忽然眼前又出現(xiàn)一個山村。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jīng)接近,村民們衣冠簡樸古代風氣仍然保存。今后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閑游,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三)深層探究1.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主要內容?!窘涣鼽c撥】圍繞一個“游”字展開。在一個豐收的年景,詩人受到邀請,來到農(nóng)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環(huán)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終于來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臨近,農(nóng)民們衣著簡樸,吹簫擊鼓,結隊往來,熱鬧非凡。詩人盼望著以后能夠有時間乘月色出游,隨時拄著手杖來敲門拜訪。2.鄉(xiāng)親們是怎樣招待這位從遠方歸來的游子的?這表現(xiàn)了什么?【交流點撥】“莫笑農(nóng)家臘灑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北憩F(xiàn)了農(nóng)家的熱情、淳樸。表現(xiàn)了農(nóng)家熱情好客。3.“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蘊含了怎樣的哲理?【交流點撥】這一聯(lián)描繪了山水復雜紆曲的美麗風光,表現(xiàn)了游者的驚喜和豪興。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絕處逢生的情境。它給人以堅持不懈、生意不絕的啟示,引導人們從一個狹小的圈子奔向一個開闊、明朗、優(yōu)美的嶄新天地,所以被人們傳誦不衰。

4.請描繪出“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的畫面。【交流點撥】春社日將臨,農(nóng)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豐年,擊鼓弄簫、載歌載舞,熱鬧異常;農(nóng)家的穿戴簡潔樸素,還保留著古代的風俗習尚,真是一幅純真明快的農(nóng)村風俗畫。5.“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表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交流點撥】表現(xiàn)了詩人陶醉、留戀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風光和農(nóng)村的人情美中,留戀村民的好客、熱情、淳樸,對此次郊游發(fā)出了由衷的感嘆。(四)板書設計游山西村敘事寫景

盛情待客景色迷人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

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景美人更美柳暗/花明/又一村賞讀《己亥雜詩》

龔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號定庵(ān)。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及改良主義的先驅者。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tǒng)治者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

作者簡介

《己亥雜詩》這組詩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