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法學與語法分析方法論_第1頁
語法學與語法分析方法論_第2頁
語法學與語法分析方法論_第3頁
語法學與語法分析方法論_第4頁
語法學與語法分析方法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語法學與語法分析方法論第一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一什么是語法學一種語言的語法是該語言的語法規(guī)則的總和。

語法學是研究制約語言行為的規(guī)則──首先是研究聯詞成句的規(guī)則──的一門學科。第二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表現某種特定語法意義的形式叫語法形式。通過語法形式才顯示出來的意義叫語法意義。語法形式與語法形態(tài)不相等,形態(tài)只是形式的一部分。語法形式可以分為顯性語法形式和隱性語法形式兩大類。第三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對漢語來講,語法形態(tài)更是不太重要的一部分。在我們看來,漢語最重要的語法形式是:①分布;②組合;③變換。由它們分別決定的是:①詞類;②詞組;③句式。這三者都是語法結構體,是語法形式與語法意義的統一體。漢語中顯性語法形式是不多的,主要有虛詞和詞序;隱性語法形式較豐富,分布、組合、變換都屬于隱性語法形式。第四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

語法形式與語法意義是相互依存的。沒有語法意義,也就無所謂語法形式;反之,沒有語法形式,語法意義也就無所寄托。每一個語法結構體都是語法形式與語法意義的統一體。語法研究,既可以從語法形式入手,去尋找所表達的語法意義,也可以從語法意義入手,去探求語法形式的表現手法。這不是兩條不同的途徑,而是一條途徑的兩種走法,不過是互為起點和終點罷了。第五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語法研究的根本目的任何有科學價值的語法研究都必須以這兩者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為對象,語法研究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深入地研究什么是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并探求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對應關系。第六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

一門學科的分科的建立,總是同它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密切聯系著的。語法學也不例外。由于研究目的的不同,語法學有歷史語法學、比較語法學、描寫語法學之分。由于研究方法的個同,語法學有傳統語法學、結構主義語法學、轉換生成語法學之分。二語法學的分類第七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歷史語法學

任何語言的語法構造都具有很大的穩(wěn)固性,甚至于比基本詞匯的穩(wěn)固性還要大。語言的語法構造的基礎在很長時期內保存著它的本質上的特點。雖然如此,它卻不是始終不變,而是在語言的歷史過程中變化著,發(fā)展著的。例如:

自古及今,未之嘗聞。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宋何罪之有?

第八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用歷史觀點來研究某一語言的語法構造的發(fā)展、演變的學問叫做歷史語法學。歷史語法學的目的,就在于追溯語言的歷史發(fā)展,語法構造的演變規(guī)律;它把語言看作變化的范疇,并從變化中去研究。這樣,就使得語言發(fā)展的內部規(guī)律有可能被發(fā)現。第九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比較語法學

狹義的比較語法指歷史比較語法,或稱為比較歷史語法,指的是有親屬關系的語言之間的語法比較,例如將漢語跟藏語比較,漢語跟緬甸語比較,等等。

廣義的比較語法包括多種形式的比較,如漢語語法跟日語語法或英語語法的比較,古漢語語法跟現代漢語語法的比較、普通話語法跟方言語法的比較,等等。

第十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歷史比較語法的目的不在描寫語法規(guī)則,而在解釋語法現象。

非親屬語言的比較,能使人了解母語與外語的差異,可以幫助人們學習外語。

親屬語言的比較,可以探出某種語言產生和發(fā)展的歷史過程,有助于明了它的真實面貌。古代漢語的一些語法現象,在現代漢語里找不到的,在親屬語言中卻可能找到。第十一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描寫語法學

研究某一語言在發(fā)展中一定時期的語法構造的學問,叫做描寫語法學。描寫語法學不問這種語言的語法同親屬語言的語法有什么關系,也不管這種語言的語法在發(fā)展過程中有什么變化,它只是對語言體系作斷面的、靜態(tài)的描寫。第十二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

對語言的這種研究和描寫,在建立語法學體系上是很必要的,同時它也是歷史語法學必要的出發(fā)點之一。語言歷史的研究可以從兩個方面出發(fā),一方面是從現今的狀態(tài)出發(fā)而轉向以往事實的探討,另一方面是從早期的某一時代出發(fā)而根究后來的變化。在建立體系和給語言溝通歷史道路的作用上,描寫語法學的重要性是無可懷疑的。自然,在進行語言體系的描寫分析時,我們還得依靠歷史的幫助。研究描寫語法學是不能沒有歷史觀點的。第十三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傳統語法學

傳統語法學是從十八世紀直到今天還在應用的語法,它把語法看成是一套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告訴人們應該怎么說,怎么寫,所以又稱為規(guī)范語法。它來源于拉丁語法,主要內容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形態(tài)——范疇——體系。這就是說,根據詞的形態(tài)歸納范疇(即類別),包括詞法范疇(詞類)和句法范疇(句子成分),然后指明詞類和句法成分的關系,于是構成體系。這種方法本是用來描寫有詞形變化的語言的。

傳統語法歷史悠久,人們比較熟悉。由于強調規(guī)范,便于教學,所以一直被廣泛采用。第十四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結構主義語法學

結構主義語法目的在描寫語言結構,所以人們也稱它為描寫語言學。傳統語法也是描寫性的,它描寫的是人們熟知的語法,結構主義語法主要描寫的是陌生的語言。它不像傳統語法那樣,把已知的語言事實納入拉丁語的框架。結構主義語法是三十年代興起的,它適應當時世界戰(zhàn)爭的需要,要用一套方法描寫陌生的語言,發(fā)現其中的規(guī)律。結構主義語法以美國描寫語言學為代表,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布龍菲爾德,代表著作有《語言論》。第十五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結構主義語法的分析方法

(1)替換法。把語言切分成若干單位,使用這種方法,主要用來切分語素。

(2)分布分析法。根據語言單位出現的語境(包括上下文)加以歸類。例如:分析“吃、喝、抽”等動詞。

(3)直接成分分析法。分布分析法考察語言單位的外部關系,直接成分分析法考察語言單位的內部結構。這種分析法切分語段的層次。語言可以從大到小,層層切分,也可以先確定單位(語素或詞),層層歸納。

(4)變換分析法。用來說明語句之間的關系,如主動句與被動句、肯定句與否定句的關系等等;也可以用來說明形式相同而實際上有差異的語句。第十六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結構主義語法的分析方法

結構主義語法學還有一些其他的分析方法。例如:把詞組分為向心結構和離心結構。

向心結構中至少有一個直接成分跟整個詞組的功能相同,如“新書”、“很好”;離心結構中所有的直接成分跟整個詞組的功能都不相同,如“今天晴天”。這種分析可以用來區(qū)分同形結構。例如“出租汽車”代表兩種不同的向心結構:一種是以“汽車”為核心(即通常所說的偏正結構),一種是以“出租”為核心(即通常所說的動賓結構)。正因為單劃分層次還不能完全說明詞組之間的內部關系,所以要區(qū)分向心結構和離心結構,同時又認為向心結構的核心可以有不同位置。第十七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轉換生成語法

轉換生成語法的創(chuàng)始人喬姆斯基曾經說,它并不是為教學設計的。在人工智能的開發(fā)方面,這種語法顯示了它的功用。1957年《句法結構》的出版,標志著轉換生成語法學的誕生。

轉換生成語法的目的不在描寫語言的結構規(guī)律,而在解釋語言現象,但是它不像歷史比較語法那樣解釋某些具體的語法事實,而在解釋人類的語言能力。盡管這種語法的術語和方法在不斷更新,盡管有些語法并不叫做轉換生成語法(如“格語法”),其基本觀點是一致的,即認為各種語言有共同的邏輯基礎,即所謂深層結構,差別在于表層結構。由深層轉換成表層,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規(guī)則,而表層改寫為深層,則有統一的方式。第十八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

句子成分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變換分析法語義特征分析法三語法分析方法的嬗變第十九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句子成分分析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也叫做中心詞分析法。句子成分分析法的總的特點是:認定語法分析就是分析一個句子(單句)的句子成分。分析的過程是:(1)先看清全句的主要成分,哪個是主語,哪個是謂語;(2)再看充當謂語的動詞是不是及物動詞,以決定后面是否有連帶成分賓語;(3)最后指出附加在主語、賓語之前、謂語之后的所有附加成分。這些工人立即造好了一座橋。這些工人立即造好了一座橋。這些工人立即造好了一座橋。(這些)工人||[立即]造<好>了(一座)橋。表示主語——表示謂語 表示賓語()表示狀語[]表示狀語〈〉表示補語第二十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句子成分分析法的作用

句子成分分析法在漢語語法研究和語法教學中起過積極的作用。在其他分析方法借鑒、運用到漢語語法研究中來之前,就是靠它建立了漢語語法學,普及了語法知識。句子成分分析法的歷史貢獻是不能抹殺的。第二十一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

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局限性

首先,這種分析法只適用于句法,即不能用它來分析合成詞的內部構造。其次,這種分析法雖然能適用于句法,但也只適用于對單句的分析,不適用于對復句的分析。再次,更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分析方法即使用來分析單句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不能分析“這張照片放大了一點兒”的歧義。句子的內部構造都有層次性。句子成分分析法的致命弱點——嚴重忽視句法構造的層次性——決定了它在今后的漢語語法研究中不能再給我們提供新的積極的東西。它只能在普及性的語法教學中還可以用。第二十二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層次分析法

句子的內部是有層次的。因此,在漢語語法研究中,放棄句子成分分析法,引進層次分析法,是理所當然的。這是漢語語法研究的客觀需要。層次分析,美國描寫語言學稱為“直接成分分析法”(ImmediateConstituentsAnalysis,簡稱ICAnalysis)。最早是由布龍菲爾德(L.Bloomfield)在《語言論》(Language)一書中提出來的。按照層次分析法的觀點,句子不是一個簡單的詞的線性組合,它是由若干個直接成分的層級構成的,而每一個較低層次的成分都是由較高層級的組成部分。顯然,層次分析的客觀基礎就是語法構造的層次性。第二十三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中外層次分析法的差異

美國描寫語言學運用層次分析法,只講切分,不講定性,即只要求明每一層面上的直接成分,不要求指明直接成分之間的語法關系。

漢語中的描寫語法學則不同,不但講切分,還講定性。我們運用層次分析法來分析“我看書”時,不僅要對這個句子進行切分,還需要對切分所得的直接成分之間的關系進行定性,即:我看書。

|1||2|1—2主謂

|3||4|3—4述賓(即動賓)由于漢語缺乏形態(tài),光是分析成分是一對多對應,因此漢語光憑詞類和層次不能控制關系。這樣,對漢語來說,光是分析層次,遠遠不足以說明某一語言片段的特征,因此,漢語中運用層次分析法既要講切分,又要講定性。第二十四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層次分析法的作用

由于層次分析法符合語言的語法構造特點,因此它在語法研究中能起較好的作用。具體表現如下:(1)層次分析法的適用面比較廣。它既可以用來分析單句的結構,也可以用來分析復句的結構,還可以用來分析合成詞的結構。(2)可以更好地分化歧義句式。例如上文的“這張照片放大了一點兒”是個歧義句,句子成分分析法不能加以分化,但層次分析法可以很好地加以分化。(3)可以把語法研究引向深入,更好地揭示語法規(guī)律。例如,漢語中動詞單獨作謂語不自由,到很大的限制,這正是通過層次分析法所獲得的一條語法規(guī)律。運用層次分析法,不僅要考慮從什么地方切分,而且還要考慮為什么從這個地方切分,這就把語法研究引向了深入。第二十五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層次分析法的局限性

層次分析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它只能揭示句子內部的構造層次和顯形的語法關系,不能揭示句法結構內部的隱性語法關系。例如:

山上架著炮。

門外修著馬路。“山上架著炮”是一個有歧義的句子,它即可以表示(A)“山上有炮”的意思,也可以表示(B)“山上正在架炮”的意思。這就要求我們去進一步探求新的分析手段。第二十六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變換分析法

由于層次分析法的局限,自然地在漢語語法研究中引進了新的分析手段--變換分析法。層次分析法只能揭示句子內部的構造層次和顯性的語法關系(一般稱為語法結構關系),不能揭示句子內部的隱性的語法關系(一般稱為語義結構關系)。例如:(1)院子里放著四方桌。(2)院子里演著梆子戲。例(1)(2)表示的語法意義不同:(1)表示(A)存在,表靜態(tài);(2)表示(B)活動,表動態(tài)。但是,(1)(2)從格式上看相同,都是:NPL+V+NP,而且運用層次分析所得結果也相同:

(1)院子里放著四方桌。(2)院子里演著梆子戲。

|1||2|1-2主謂|1||2|1-2主謂

|3||4|3-4述賓|3||4|3-4述賓有時我們還會遇到這種類型的歧義句:(3)山上架著炮。例(3)既可以理解為(A)義,表示山上有炮;又可以理解為(B)義,表示山上正在架炮。第二十七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A)式和(C)式之間的變換[A]式可以跟“NP+V+在+NPL”句式(我們把這種句式記為[C]式)相聯系。例如:

[A]院子里放著四方桌?!鶾C]四方桌放在院子里。[C]式“四方桌放在院子里”也表示存在,也表示靜態(tài),而且NPL“院子里”也是指明NP“四方桌”存在的處所。類似的例子還有:

[A]→[C]

臺上坐著主席團。→主席團坐在臺上。門口站著人。→人站在門口。床上躺著病人?!采咸芍∪恕5厣隙字S多人。→許多人蹲在地上。黑板上寫著字。→字寫在黑板上。墻上掛著畫。→墻上掛著畫。門上貼著對聯?!鷮β撡N在門上。上述情況表明,[A]式和[C]式之間有變換關系,[A]式可以變換[C]式。第二十八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B)式和(D)式之間的變換

表示(B)義的[B]式“NPL+V+著+NP”可以跟“NPL+正在+V+NP”句式(我們把它記為[D]式)相聯系。例如:

[B]→[D]

院子里演著梆子戲。院子里正在演梆子戲。

[D]式“院子里正在演梆子戲”也表示活動,表動態(tài),而且NPL“院子里”也是指明“演梆子戲”這一活動的場所。類似的例子如下:

[B]→[D]

門外敲著鑼鼓。→門外正在敲鑼鼓。外邊下著大雨?!膺呎谙麓笥?。大廳里跳著舞?!髲d里正在跳舞。隔壁打著電話?!舯谡诖螂娫?。操場上放映著電影?!賵錾险诜庞畴娪?。教室里上著課。→教室里正在上課。上述情況表明,[B]式和[D]式之間有變換關系,[B]式可以變換[D]式。第二十九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山上架著炮”的變換方式

“山上架著炮”即可以表示(A)義,又可以表示(B)義。這是[A]和[B]在這個句子里重合的結果。我們通過分析可以證明這一點。當例(3)表示(A)義時,它為[A]式,可以變換為[C]式:

[A]山上架著炮?!鶾C]炮架在山上。當例(3)表示(B)義時,它為[B]式,可以變換為[D]式:

[B]山上架著炮?!鶾D]山上正在架炮。這樣,通過變換分析達到了分化有歧義的句子例(3)的目的。第三十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

變化分析法的作用

(1)變化分析法的作用首先在于可以有效地分化歧義句式。(2)其次,變化分析法可以用來給某種句子分類定性。舉例說來,現代漢語里動詞后帶數量詞語有三種情況:①數量詞語由名量詞構成。例如:買一本吃一個寫一遍(述賓)②數量詞語由動量詞構成。例如:洗一次敲兩下唱三遍(述賓、述補)③數量詞語由時量詞構成。例如:看一天停一年等三分鐘(述補)。到底分析為述補結構合適,還是分析為述賓結構合適呢?可以利用變化分析法幫助確定。(3)我們看重變化分析法,更在于它可以幫助我們把漢語語法研究進一步引向深入,揭示更多的語法規(guī)律。第三十一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語義特征分析法

變化分析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它能用來更好地分化歧義句式,但不能解釋造成歧義句式的原因。這就促使我們去探求新的分析手段。語義特征分析法是八十年代漢語語法研究領域里開始采用的一種語法分析方法,最早見于朱德熙先生的《“在黑板上寫字”及相關句式》一文。變換分析的局限性促使語義特征分析法在漢語語法研究中的運用。上面曾舉到:(1)院子里放著四方桌。(2)院子里演著梆子戲。例(1)(2)實際上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句式,例(1)代表[A]式,例(2)代表[B]式,這是通過變化分析法所證實的。但是,例(1)(2)格式相同為什么會代表不同的句式呢?換句話說,造成“NPL+V+著+NP”這一句式歧義的原因何在?變化分析法回答不了這個問題,這需要運用語義特征分析法來回答這個問題。現在重溫一下[A][B]兩式的例句:

[A][B]

院子里放著四方桌。院子里演著梆子戲。臺上坐著主席團。門外正在敲鑼鼓。第三十二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A][B]兩種句式的語義特征分析“NPL+V+著+NP”之所以分化為[A][B]兩種句式,關鍵在動詞。不妨比較一下[A]式和[B]式里的動詞。經分析,[A]式里的動詞“放、坐、站、躺、蹲、寫、掛、貼、刻、釘、繡、戴”雖然各自表示的具體意義不同,但含有共同的語義成分,那就是都含有“附著于某物”的意思。這一點可以從詞典里對這些動詞的釋義中看出來。我們把“附著于某物”看作這些動詞所共同具有的語義特征,以區(qū)別于其他動詞,并標記為[+附著]。再看[B]式里的動詞“演、敲、下、跳、打、放映、上”等,都不具有[+附著]的語義特征。如果我們把[A]式里的動詞記為Va,把[B]式里的動詞記為Vb,這兩類動詞的差別就在于:

Va[+附著]Vb[-附著]正因為Va具有[+附著]的語義特征,所以[A]式可以變換成[C]式;Vb不具有這種語義特征,所以[B]式不能變換成[C]式。由于引進了語義特征分析,把動詞按句式分為更小的類,我們就有可能將[A]

[B]兩式從格式上加以分化:[A]NPL+Va+著+NP[B]NPL+Vb+著+NP第三十三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

下列四組句子中的動詞有什么區(qū)別?試分析這些動詞在語義特征上的差別,并歸納出相應的動詞句型。

[A]他死了三天了。/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了。/我的存折丟了兩天了。

[B]他等了三天了。/她哭了大半天了。/她病了半年多了。

[C]書看了三天了。/這個工作我干了十多年了。/這個項目他們研究了五年了。

[D]那個燈籠掛了三天了。/這朵花她戴了一天多了。/這條領帶他系了大半天了。四種句式的語義特征分析第三十四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格式:名詞性詞語+動詞+了+時量賓語+了。

[A]類句子中,“他死了三天了”中的時量成分“三天”只指明“死”這一行為動作完成、實現后所經歷的時間。類似的例子還有“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了”“我的存折丟了兩天了”。

[B]類句子中,“他等了三天了”中的時量成分“三天”只指明“死”這一行為動作持續(xù)的時間。類似的例子還有“她哭了大半天了”、“她病了半年多了”。四種句式的語義特征分析第三十五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

[C]類句子中,“書看了三天了”中的時量成分“三天”既可以指明“看”這一行為動作完成、實現后所經歷的時間,如“書我早看完了,看了三天了”;也可以指明“看”這一行為動作持續(xù)的時間,如“書看了三天了,還沒有看完”。類似的例子還有“這個工作我干了十多年了”、“這個項目他們研究了五年了”。

[D]類句子中,“那個燈籠掛了三天了”中的時量成分“三天”,既可以指明“掛”這一行為動作完成、實現后所經歷的時間,如“燈籠早掛上了,都掛了三天了”;也可以指明“掛”這一行為動作持續(xù)的時間,如“那個燈籠掛了三天了,還沒有掛上”;還可以指明由動作行為造成的“事物存在狀態(tài)”持續(xù)的時間,如“那個燈籠一直在大門上掛著,都掛了三天了”。類似的例子還有“這朵花她戴了一天多了”“這條領帶他系了大半天了”。四種句式的語義特征分析第三十六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這四組句子的謂語動詞有以下差異:

動作完成后動作持續(xù)的時間動作所造成的狀態(tài)所經歷的時間持續(xù)的時間

[A]+--

[B]-+-

[C]++-

[D]+++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呢?原因在于動詞。我們不妨將A、B、C、D中的動詞分別記為Va、Vb、Vc、Vd。那么,它們的語義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Va:[+完成,-持續(xù),-狀態(tài)]Vb:[-完成,+持續(xù),-狀態(tài)]Vc:[+完成,+持續(xù),-狀態(tài)]Vd:[+完成,+持續(xù),+狀態(tài)]四種句式的語義特征分析第三十七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A][B][C][D]四組句子是有差別的。我們可以根據動詞語義特征上的差別概括出它們的句型:[A]名詞性詞語+Va+了+時量+了[B]名詞性詞語+Vb+了+時量+了[C]名詞性詞語+Vc+了+時量+了[D]名詞性詞語+Vd+了+時量+了四種句式的語義特征分析第三十八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四語法研究動態(tài)“三個平面”的語法理論“兩個三角”的語法理論第三十九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三個平面”的語法理論語法平面語義平面語用平面胡裕樹、張斌、范曉等提出第四十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三個平面理論的提出

1981年,在胡裕樹主編的高等學校文科教材《現代漢語》中,首次提出了從三個平面進行漢語語法研究的思想。

1982年,胡附、文煉發(fā)表論文《句子分析漫談》,從三個平面的思路闡述了漢語的語序、虛詞、主語、獨立成分、提示成分等,在術語上也改為“句法的、語義的、語用的”分析。

1985年,胡裕樹、范曉在《新疆師范大學學報》第二期上發(fā)表論文《試論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文章較為詳細地討論了三個平面的學術思想,并且運用這一思想具體分析了一些漢語語法現象。三個平面的研究逐漸成為現代漢語語法學術討論中的一個熱點問題。

第四十一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句法平面語法研究中的句法平面是指對句子進行句法分析。句中詞語與詞語(即符號與符號)之間有一定的關系,這種關系是屬于句法的。詞語與詞語按照一定的方式組合起來,構成一定的句法結構。對句法結構進行分析,就是句法分析。對句子進行句法分析主要是從兩方面進行的。一方面,對句法結構內部的詞語與詞語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也就是著眼于句子成分的確定和結構方式的判別。另一方面,對句法結構內部的詞語與詞語之間的層次關系進行分析,也就是著眼于句法結構的層次分析?!皯{形態(tài)而建立范疇,集范疇而構成體系”,就是句法平面進行語法分析的基本特點。第四十二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語義平面語法研究中的語義平面,是指對句子進行語義分析。要了解一個句子的意思,單靠句法分析還不夠,還要弄清楚句子內部各詞語間的語義關系,即要進行語義分析。這里所說的語義是指詞在句法結構中獲得的意義,離開了句法結構,一個詞孤立起來也就不存在這種語義。語義關系是多種多樣的。從形式上或結構上尋找語義,具體地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1)從語言材料的類別(詞類及其次范疇)上加以說明。(2)從句法關系上加以說明。比如,“我找他”,“我”是施事,“他”是受事;“他找我”,“他”是施事,“我”是受事。同一個詞在不同句子中充當不同句子成分決定了不同的語義。(3)從詞語的選擇上加以說明。第四十三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語用平面語法研究中的語用平面是指對句子進行語用分析。句中詞語與使用者(符號與人)之間也有一定的關系。這種關系是屬于語用的。研究語用也就是研究人怎樣運用詞語組成句子相互間進行交際。語法分析中講詞類、講句子成分、講句型、講施事受事工具等等,都只是停留在對語法進行靜態(tài)的分析或描寫。語用是偏重于講表達的,所以是一種動態(tài)的分析。例如:

(1)白吃了一頓飯(結果全吐了)(大家請的客)

(2)他又買了三本語言專業(yè)的雜志。第四十四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三個平面理論的意義三個平面的學說是漢語語法研究的發(fā)展,是國外語言學理論影響和國內漢語語法研究自身發(fā)展綜合作用的一個必然結果。三個平面的學說不是單一的語法形式分析,也不是單一語義關系分析,也不是單一的語境意義分析,而是同時注重句法形式、語義關系、語境意義的區(qū)別與聯系,因而,漢語語法研究的視野拓寬了。三個平面既是語法的本體觀,也是語法分析的方法論。句法、語義、語用是語法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語法分析必須從句法、語義、語用三個角度進行透視,才有可能做到觀察的充分、描寫的充分和解釋的充分。第四十五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兩個三角的語法理論

邢福義提出“表-里-值”三角“普-方-古”三角第四十六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兩個三角理論的形成分析語法事實。揭示語法規(guī)律,需要有可取的思路和有效的辦法。從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看,四十多年的語法研究反映了從靜態(tài)分析到動態(tài)分析的不斷演進的歷程。動態(tài)分析的基本作法是“多角驗證”。從八十年代末期以來,特別值得重視并且已經形成了雛形的是“兩個三角”的驗證。第四十七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表-里-值”三角第一個“三角”是“表—里—值”三角。任何一個語法事實都有其語表形式、語里意義和語用價值要弄清楚一個語法事實,有必要由表察里,由里究表,表里驗證,這就涉及“表”“里”兩角。要弄清楚一個語法事實,往往還有必要考察它在語言表達系統中特定的語用價值,即語里同義,語表異形,究其語值。這就在“表”

“里”兩角的基礎上進一步撐起了“值”角。第四十八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普-方-古”三角第二個“三角”是“普-方-古”三角。普通話即現代漢民族共同語里的一個語法事實,往往可以在方言或古代近代漢語里找到印證的材料。研究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為了對一個語法事實作出更加令人信服的解釋,一方面可以立足于普通話,橫看方言,以方言證普通話;另一方面可以立足于今,上看古漢語,以古證今。兩個方面結合起來,便成為以“普”為基角,撐開了“方”角和“古”角。第四十九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大三角”和“小三角”的關系

“表-里-值”三角是存在于每個語法事實自身的三個角度,是“小三角”;“普-方-古”三角是由所研究的事實同方言的、古漢語的可印證事實形成的三個角度,涉及外部事實,是“大三角”?!靶∪恰焙汀按笕恰笨梢越Y合使用,但題目不同,要求不同,自然可以有所側重。至于各角之間的規(guī)律性聯系如何驗證,甲乙語法學家所用的方法自然可以大同小異、小同大異甚至截然不同。兩個三角的驗證分析是為了彌補靜態(tài)片段分析存在的缺陷而興起并得到發(fā)展的。第五十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兩個三角理論的意義

“兩個三角”反映的是我國語法學者們在研究實踐中通過不斷摸索而逐漸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中國特色的思路和辦法。這自然只是一種命名,即使不叫做“兩個三角”,這種動態(tài)的多角驗證的思路和辦法也是已經成了客觀存在的事實。從靜態(tài)片段分析到動態(tài)多角驗證分析是我國四十多年來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基本流向。研究已經有了十分可喜的進展。朝著全面揭示現代漢語語法事實的客觀規(guī)律性的目標,根據“觀察充分”、“描寫充分”、“解釋充分”的要求,沿著以“兩個三角”為代表的動態(tài)多角驗證的路子繼續(xù)前進,現代漢語語法研究一定還會出現更新的面貌!第五十一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五靜態(tài)分析和動態(tài)分析語法的靜態(tài)分析語法的動態(tài)分析第五十二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語法的靜態(tài)分析句子成分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層次成分分析第五十三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語法的靜態(tài)分析,指對某個語言片斷進行自身的層次分析或成分分析,分析時不涉及別的語言片斷。靜態(tài)分析的主要方法有:

1.句子成分分析法

2.直接成分分析法

3.層次成分分析靜態(tài)片段分析是語法分析的起點。不會作靜態(tài)片段分析就等于沒掌握語法分析的基本功。靜態(tài)分析的基本方法僅僅依靠靜態(tài)片段分析無法深入揭示語法規(guī)律。例如,假如要分析“我想死你們了!”、“你氣死我們了!”、“你害死我們了!”這類句子,只有進行表里驗證,進行語值辨察,才能弄清楚其特殊規(guī)律和特殊作用。第五十四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句子成分分析法

句子成分分析是圍繞中心詞分析句子結構,指明主語、謂語、賓語等成分?!稌簲M漢語教學語法系統》采取這樣的分析。如下面的句子,“弟弟”和“看”分別是主語部分和謂語部分的中心詞:

張明的小弟弟||已經看得懂德文原著。定主狀謂補定賓成分分析法也叫中心詞分析法。其要點是先指明由中心詞充當的成分,然后指明其附加成分和連帶成分。按照成分分析法主語是主語部分里的中心詞,主語的修飾成分是定語;謂語是謂語部分里的中心詞,謂語的修飾成分是狀語,謂語的后補成分是補語;謂語如果是動詞,往往可以帶賓語,賓語的修飾成分也是定語。第五十五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直接成分分析法

直接成分分析法是逐層分析語言片斷的結構層次和結構關系。在1981~1982年我國語法學界開展的析句方法的討論中,學者們大都認為層次分析有很大的優(yōu)點。一個句子,或者一個短語,只要是結構上比較復雜的,都會形成不同的層次。一個詞的內部,有時在結構上也存在不同的層次。層次分析的最大優(yōu)點,是可以清楚地揭示語言片斷的結構層次和結構關系,一點也不含糊。不過,并不是任何語言片斷都可以毫不困難地分清層次。第五十六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層次成分分析層次成分分析是有層次觀念但不處處強分層次的成分分析。

1981年全國語法和語法教學討論會之后,許多學者傾向于采取這樣的分析。例如:

張明的小弟弟||已經看得懂德文原著。()()。。[]。<>()。。第五十七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語法的動態(tài)分析表里驗證語值辨察歧義分解縱橫比較第五十八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動態(tài)的比較分析

動態(tài)的比較分析,指在動態(tài)中通過比較分析語法現象,揭示語法規(guī)律。由于有這樣那樣的比較,有這一角度那一角度的考察,所作的分析是具有動態(tài)的。前邊幾節(jié)里,對于語法現象的分析盡管較多的是靜態(tài)的片斷的分析,但也有了一些動態(tài)的比較分析的內容。第五十九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NP了,S或者S,NP了

一個名詞或一個名詞短語,帶上“了”,可以成為一個分句,跟別的分句合成復句。下面從不同角度考察“NP了”充當分句的種種現象??梢粤谐鰞蓚€基本格式:

INP了,S。

IIS,NP了?!癗P了”,指“名詞+了”或“名詞短語+了”,包括“定名結構+了”。用NP代表名詞和名詞短語,用S代表跟“NP了”連用的分句。格式I,“NP了”充當前分句;格式II,“NP了”充當后分句。例如:

(1)大姑娘了,要注意整潔!(2)大姑娘了,一件像樣的衣服也沒有?。?)要注意整潔,大姑娘了?。?)一件像樣的衣服也沒有,大姑娘了!(5)轉眼春妞已有十八歲,大姑娘了!前兩例是“NP了,S”,后三例是“S,NP了”。第六十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NP了,S或者S,NP了

“NP了”成為分句的關鍵是助詞“了”。如果不用“了”,NP和S就不構成復句,或者連起來說站不住。例如:

(6)大姑娘,要注意整潔?。ㄖ髡Z或者呼語)(7)大姑娘,一件像樣的衣服也沒有?。ㄖ髡Z或者呼語)(8)要注意整潔,大姑娘?。ê粽Z)(9)一件像樣的衣服也沒有,大姑娘?。ê粽Z)(10)轉眼春妞已有十八歲,大姑娘!這里的“大姑娘”都不能分析為分句。最后一例,連著前邊的分句說“大姑娘”,站不住。再比較:

(11)哼,二十幾歲的姑娘,這么不要臉,以后還能嫁得出去?(竹林《水潺潺》,《十月》1983年第3期104頁)(主語)(12)哼,二十幾歲的姑娘了,還這么不要臉,以后還能嫁得出去?(分句)第六十一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NP了,S或者S,NP了

作為分句,“NP了”敘述情況的變化?!傲恕笔潜硎厩闆r變化的語法成分;配合“了”,“NP了’前邊常常用副詞“都”,成為:都NP了,S。或者

S,都NP了。這里的“都”是時間副詞,相當于“已經”。如:

(l3)都大姑娘了,要注意整潔?。?4)都大姑娘了,一件像樣的衣服也沒有!(15)要注意整潔,都大姑娘了!(l6)一件像樣的衣服也沒有,都大姑娘了!(17)轉眼春妞已有十八歲,都大姑娘了!按說也可以用“已經NP了”,但口語中常說“都NP了”??催@幾個例子:

(18)都老大不小的人了,還跟個孩子一樣。(申文鐘《山翠菊香》,《長江》1983年第2期216頁)例(18)是“都NP了,S”。“都NP了”也可以移到后邊:(19

)還跟個孩子一樣,都老大不小的人了。(20)還在睡覺,都什么時候了!第六十二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NP了,S或者S,NP了“NP了,S”格式,可以分為因果式和轉折式兩種。因果式,“NP了”和S之間可以用表示因果關系的標志性詞語。比較:

(24)高等動物了,黃牛、水牛都欺生,……(表示原因)(25)但或者因為高等動物了的緣故罷,黃牛、水牛都欺生,……(魯迅《社戲》)(“因為……的緣故”表示原因)為了強調結果或結論,因果式里S常用反問句。例如:(26)(快過來,)一個部隊的老戰(zhàn)友了,還用我介紹么?。ㄗ中摹鹅F中鼓聲》,《昆侖))1983年第1期83頁)轉折式,“NP了”和S之間可以用表示轉折關系的標志性同語。如例(2)是轉折式,可以說成:“大姑娘了,可是一件像樣的衣服也沒有!”又如:

(27)快六十歲的人了,看上去卻只有五十歲左右,……(張廷竹《五十四號墻門》,《芙蓉》1983年第2期5頁)(28)別看二十幾的人了,卻愛臉紅,……(申躍中《清水河畔盞燈》,《十月》1983年第1期135頁)第六十三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NP了,S或者S,NP了“S,NP了”格式,可以分為倒置因果式、倒置轉折式、歸結按注式三種。倒置因果式,S表果,“NP了”表因,是因果式“NP了,S”的變換式,“NP了”也可以帶上“嘛’。例如:(30)補發(fā)了九百塊錢工資,也該買塊好表、換輛好車啦,老大不小的人了……(遇羅錦《天使》,《百花洲》1983年第3期103頁)倒置轉折式,S指明某種事實,跟“NP了”所說的事實有轉折關系,是“NP了,S”轉折式的變換式。例如:(31)還住這么小的房子,大干部了?。?2)連家信也寫不好,都中學生了!歸結按注式,S表明事實,“NP了”是對S所說的事實的歸結,或者是對S有關內容的按注。S可以是一個分句,也可以是兩個或幾個并列的分句。例:(33)同學六年,同廠十一年,十七年的朋友了。(34)往事越十年,十年了?。惡F肌肚迩宓牡V泉水》,《百花洲》1982年第6期108頁)“十年”前后復用?!笆炅恕比匀豢梢钥醋魇且环N歸結,一種按注。第六十四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NP的推移性

NP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詞或名詞短語。這類NP帶上“了”,意味著人或事物發(fā)生由小到大、由新到老、由低級到高級、由存現到消失等等的變移。如“大姑娘了”(小姑娘→大姑娘),“老兵了”(新兵→老兵),“中學生了”(小學生→中學生),“高等動物了”(低等動物→高等動物)。例如:

(45)夫妻了,還分那么清于什么?(46)老夫老妻了,我能想象他一旦知道真相的強烈反應。(燕子《太陽雨》,《中篇小說選刊》1997年第4期30頁)前一例,“夫妻’關系是由非夫妻關系變移而來的;后一例,“老夫老妻”的關系是由非老夫老妻的關系變移而來的。第六十五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NP的推移性

NP是表示時點或地點的自詞或自詞短語。這類NP帶上“了”,意味著由甲時點或地點推移到乙時點或地點。如“八十年代了”是“名詞短語十了”,表示:……七十年代十八十年代;“十字路口了”,是“名詞短語十了”,表示:非十字路口一十字路口。又如:

(47)暑假了,有的是時間,……(鮑力、昌旭《黃果蘭,更嬌艷的黃果蘭》,《小說月報》1982年第12期64頁)(寒假后-學期→暑假)(48)都十點鐘了,他為什么還沒到?(九點鐘→十點鐘)(49)鄭州了,有沒有人下車?(武昌→鄭州,或北京→鄭州)有時,NP用“什么年代”“什么時候”這樣的名詞短語,分別表示大的時點和小的時點,但都是說話人當前所處的時點。時點若直指當前的時間,“NP了”可以說成“這時候了”。例如:

(50)這時候了,還不回來!(遇羅錦《天使》,《百花洲》1983年第3期101頁)第六十六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NP的推移性NP是表示時段或地區(qū)的名詞短語。這類NP帶上“了”,意味著時段由短到長或由長到短的推移,或者表示地段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推移。例如:

三個時辰了,一點動靜也沒有!上百里的地盤了,誰也不敢輕視?。ǖ乇P由小到大)幾十米的距離了,快開槍?。ň嚯x由大到?。┍硎揪唧w的時段,NP往往用“時段數量(的)+名詞‘時間’的名詞短語。如:

(51)整整三年的時間了,他沒來過一封信!如果不需說明時段的具體數量,NP可以用“這么長的時間”“這么多的年頭”之類的名詞短語。其中的形容詞只能用“長”,不能用“短”;只能用“多”,不能用“少”。例如:

(54)這么長時間了,難道半路出了故障?(李萬啟《棒子河的戰(zhàn)斗》,《解放軍文藝》1973年第4期39頁)(55)這么多會工,誰知道他在不在?(映泉《白云深處》,《人民文學》1982年第11期5頁)第六十七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表里驗證表里驗證指的是由表看里,由里看表,把語表形式和語里意義結合起來進行驗證。例如:(1)如果你是牛郎,我就(×卻)是織女。(2)如果你是老虎,我就(√卻)是武松。第六十八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

語值辨察

語值指語用價值。語值辨察是對語法事實的語用價值進行考察。研究一個語法事實,揭示這個語法事實的規(guī)律,主要靠表里驗證。但是,有的時候,所研究的語法事實相當特殊,它在使用上有著特殊的價值,應該有所認識。

漢語里,彼此相通可以互相替換的句式相當多。然而,它們既然是不同的句式,就必然有不同的語用價值。語值辨察工作是對表里驗證工作的補充和加強,有利于深化人們對特殊語法事實的認識。第六十九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

歧義分解

歧義分解,指對歧義結構的歧義進行分解。漢語里有許多歧義結構。歧義結構是有歧義的結構,即一個結構具有兩個或幾個不同的意思。有的歧義結構是句子,叫做歧義句。第七十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a)組成成分的詞類(小類)不同引起的歧義

在+Mp+D+M→

把+M+D+在+Mp

(一)在+Mp+Da1+M(賓語存在的位置)(1)在黑板上寫字?!炎謱懺诤诎迳?。(2)在池塘里養(yǎng)魚。→把魚養(yǎng)在池塘里。(3)在墻上貼標語?!褬苏Z貼在墻上。(4)在火車上寫標語?!褬苏Z寫在火車上。(二)在+Mp+Da2+M(事件發(fā)生的處所)(5)在家里吃飯?!?把飯吃在家里。(6)在飛機上看書?!?把書看在飛機上。(7)在飛機上看海?!?把??丛陲w機上。(8)在北京上大學。→*把大學上在北京。第七十一頁,共七十九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b)層次構造引起的歧義(1)咬死了獵人的狗

|____||________|(動賓)咬死了獵人的狗

|__________||__|(偏正)(2)發(fā)現了敵人的哨兵

|_____||_________|(動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