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法修辭精講第一講_第1頁
語法修辭精講第一講_第2頁
語法修辭精講第一講_第3頁
語法修辭精講第一講_第4頁
語法修辭精講第一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語法修辭精講第一講1第一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講授內容第一講、語法及語法分析;第二講、語義和語用;第三講、修辭學基本問題探討。2第二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第一講、語法與語法分析第一節(jié)語法與語法學

“語法”有兩個意思:一個指客觀存在著的語言的結構規(guī)律;一個指研究語言結構規(guī)律的科學,即語法學說(或“語法學”)和語法著作。

一、語法的性質1、語法的抽象性語法規(guī)則是從具體的語法現象中概括出來的。如主謂結構、偏正結構、兼語結構等。語法結構可以叫做“類型”(type),掌握了一種語言的語法結構類型,就能說出/聽懂從未說過/聽過的具體語句,使語言交際得以順利圓滿地進行。3第三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2、語法的遞歸性語法結構規(guī)則可以重復使用;無論是重復使用相同的結構規(guī)則,還是交叉使用不同的結構規(guī)則,都可以組合成新的或復雜的語句。后者如漢語的“選他做代表”就是由“動賓結構和“主謂結構套接而成的一個復雜結構——“兼語結構”。

同樣的結構規(guī)則層層嵌套、重復使用而不致造成結構上的混亂。借著數學的術語來說,這就是結構規(guī)則有‘遞歸性’”。

(1)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主謂、述賓互套)4第四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3、語法的民族性語法的民族性指的就是一種語言的語法在結構規(guī)則上表現出來獨具的特點。

現代漢語語法的基本特點是缺乏嚴格意義的形態(tài)(狹義形態(tài)),由此派生出兩條主要的結構特點:一是,詞類和句子成分之間不存在一對一的關系;二是,各級語法單位的層層組合比較自由和容易。

5第五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二、語法學的分類“語法體系”也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指語法本身的體系,即一種語法的各種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而構成的一個整體;另一個意思指語法學家對客觀存在的語法體系的認識和據以建立的學說。這后一個意思也可以叫做“語法學體系”??陀^的語法體系只有一種,“語法學體系”可以有多種,即可以有種種語法學說和語法著作。下面從兩個角度介紹語法研究的不同體系或流派。6第六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一)語法著作的分類依據研究的目的、方法和范圍的不同,語法著作大致分為四種:1、理論語法。這種語法以探討一種語言的結構規(guī)律、構建一種語言的語法體系、尋求語法的普遍規(guī)律及其在不同語言中的體現為目的。這種語法重在說明結構,重在理論提高,不一定包羅萬象;許多語法學家發(fā)表的專題論文,出版的理論專著,都屬于這一類。

2、參考語法。這種語法以詳細描寫、說明一種語言的語法事實,提供讀者查考為目的。比如,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呂叔湘主編《現代漢語八百詞》。

3、教學語法。這種語法提供系統(tǒng)的基本知識,是為學校教育服務,各類學校使用的教材都屬于這一類。這種語法講求規(guī)范、注重實用。4、信息語法。這種語法是為計算機自然語言處理工程設計服務的著作,也叫做“工程語法”。這種語法要充分汲取前面提到的三種語法的成果,特別是理論語法的結果。7第七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二)語法理論的派別從索緒爾以來,語法學的派別就有:結構主義語法、轉換生成語法、系統(tǒng)功能語法、格語法、配價語法、詞匯—功能語法、話語語法、認知語法和計算語法(計算語言學)。

可以依據方法論、方法的異同,把語法理論的諸多學派再概括為:結構主義、功能主義兩大流派。系統(tǒng)功能語法由英國語言學家韓禮德(Halliday)在50年代末創(chuàng)立、90年代完善的。韓禮德認為語言有三種基本功能:概念功能(包括及物性、語態(tài))、交際功能(包括角色、語氣、情態(tài))和語篇功能(包括主謂結構、信息結構、銜接結構等)。系統(tǒng)功能語法把語言分成五個層次:語境、意義、遣詞、音的結構和語音。其中意義是中心層次,也是一個系統(tǒng),說話者只能在意義系統(tǒng)中選擇恰當意義。

8第八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格語法是美國語言學家查爾斯·菲爾墨于60年代末對轉換生成語法進行修正而提出的一種語法分析理論。(菲爾墨于1968年發(fā)表《格辯》的論文)。格語法繼承了轉換語法關于深層結構經過轉換得到表層結構的基本假設,但在格語法中深層結構表現為中心動詞與一組名詞短語。這些名詞短語與動詞間存在語義關系,被稱為“深層格”。其中“格”這一術詞即是對傳統(tǒng)屈折語中表層格概念的推廣。菲爾墨認為深層格與表層格不同,它是所有語言共有的,只是轉換規(guī)則的不同導致了表層結構中表現的不同。但對語言中有多少格并沒有定論,可根據需要來確定。菲爾墨建議使用九個格:施事格、受事格、對象格、工具格、來源格、目的格、場所格、時間格、路徑格。在格語法中,句子深層結構由成分構成,就是情態(tài)和命題。情態(tài)指的是與句子整體相關的時態(tài)、語氣、體等因素,命題是由一個動詞和一個或數個“格”(名詞性詞語)組成的,每個名詞性詞語和這個動詞只處于一種語義關系,即深層的格關系。動詞處于核心位置,其他名詞性詞語即種種的“格”,按其與動詞的關系加以排列。9第九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認知語法認知語法研究是從人的認知特點這一角度來考察語法結構,其基本假設是語言不是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由人對世界的認識作為中介。語法結構在多大程度上、以何種方式受認知規(guī)律的制約或支配,這是漢語認知語法研究最感興趣的問題。由于語義和概念跟認知密不可分,這種研究特別注重形式和意義之間的對應關系,“意義”不僅僅是事物客觀的語義特征,還包括人的主觀認識、觀察事物的角度、心中形成的意象等等。從事這方面研究的人大都認為語法范疇跟人建立的大多數范疇一樣是“典型范疇”,即一個范疇的內部成員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別。10第十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跟描寫語法相比,認知語法研究更注重尋找語法結構形成的“理據”。一個重要的研究方面是語法結構的“像似性”或“臨摹形”,即語法結構臨摹或像似于人的經驗結構。戴浩一(1985)關于漢語語序和時間順序基本一致的論文是這方面的開創(chuàng)之作;另一個重要的研究方面是“理想認知模型”和語法結構的關系。人在認知上形成的一些“圖式”,簡單的如“整體—部分關系”、“有界—無界區(qū)別”,復雜的如“最小的事物容易消失、最大的事物不易消失”,都對語法結構有直接間接的影響。隱喻和轉喻是人理解和指稱事物、形成概念過程中普遍使用的認知手段,這種手段在語法結構上的體現叫做“語法隱喻”和“語法轉喻”,漢語認知語法研究跟漢語的語用學研究和功能語法研究有密切的聯系。人工智能和中文信息處理中語義網絡和推理機制的研究也跟認知語法的研究互相促進。

(沈家煊)

——選自《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11第十一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計算語言學計算語言學,通過建立形式化的數學模型,來分析、處理自然語言,并在計算機上用程序來實現分析和處理的過程,從而達到以機器來模擬人的部分乃至全部語言能力的目的。基本內容計算語言學按其工作性質和復雜程度,可以歸結為以下3個方面:①自動編排:這是計算機最擅長的工作,也是計算語言學中最成熟的部分。對各種語言素材進行統(tǒng)計、分類、排序,編輯各種詞表、索引和詞典,建立語料庫、術語數據庫等等,已經得到廣泛運用。由于這些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因而已有現成的軟件包提供服務。12第十二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②自動分析:這是一種較復雜的語言自動處理。這種自動分析系統(tǒng)是根據事先存入計算機內的特定語言信息進行工作,目的在于得到預先規(guī)定的結論,例如讓計算機查詞典或進行語法測試,均屬此類。若結論有誤,就證明詞典或語法不夠完備,需要對原先的數據或規(guī)則加以修訂或補充。這類系統(tǒng)一般尚處于試驗研究階段。③自動研究:這是一種更復雜的語言自動處理。這種自動研究系統(tǒng)是根據計算機內存儲的一般語言信息進行工作,借助統(tǒng)計、比較、類推等手段,得出自己推斷的結論。人工智能研究中的某些自然語言理解系統(tǒng)正在朝這方面努力,但目前還沒有比較成熟的研究成果。13第十三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三、語法分析的總原則(一)意義和形式的結合這一條是語法研究方法論中最重要的原則。操作過程中,如果是從生成(表達)角度出發(fā),一般是由形式到意義,如果是從分析(理解)的角度出發(fā),通常是由形式到意義。

詞序、虛詞、詞形變化、重疊、語調、結構模式、詞類等,都是語法形式。語法形式有的有明顯的標記,如形態(tài);有的則沒有明顯的標記,如語序。語法形式體現出來的意義就是語法意義,也即凡是通過一定形式或共同功能所獲得的意義,就是語法意義。如漢語中,“干凈”到“干干凈凈”就是通過重迭形式獲得了“程度加強”的語法意;“來人了”(“人”無定),“人來了”(“人”有定),這是詞序形式體現的“有定無定”的語法意義;英語中,名詞后加-s形式,表示復數的語法意義;14第十四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

(二)共時和歷時的結合1、共時的體系是歷時演變的結果,沒有結果也就沒有體系。朱德熙發(fā)現,唐宋時期間同“的”相當的語素有“地1”“地2”和“底”?!暗?”只作狀語;“地2”可作謂語、定語、狀語;“底”只作主語、賓語(相當“的字短語”)和定語,而從不作狀語和謂語。于是,朱德熹把現代漢語“的”分成三個:的1,副詞后綴,只做狀語,相當于地1;的2,形容詞后綴,相當于地2;的3,助詞,相當于“底”。(按:朱氏的“的”包含了今天的“的”和“地”,都讀de)朱氏的“的”之三分,借助漢語的歷時分析的成果,說明共時體系是歷時演變的結果。(以上參考朱景松《語法理論》P258)15第十五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

2、圓滿地說明共時體系,不能離開歷時研究。比如:現代英語一般說HeisbiggerthanI.不說Heisbiggerthanme。為什么?原來,英語語法中不少規(guī)則源于拉丁語。在拉丁語中,名詞有六種不同的格:主格mensa、呼格mensa、賓格mensam、屬格mensae、與格mensae、奪格mensa。所以,在拉丁語中,如果使用tobe這個動詞,句中被比較的名詞必須跟同它比較的名詞的格一致,因此,英語也就說HeisbiggerthanI。16第十六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

3、歷時的研究也離不開共時,因為歷時的研究是以若干個共時的斷面研究為基礎的。整個體系就是這樣,個別要素的演變也是這樣。比如,王力關于漢語系詞的產生和發(fā)展的研究,就包含了先秦、兩漢和中古時期漢語的幾個斷面。17第十七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三)靜態(tài)和動態(tài)的結合靜態(tài)不等于共時,動態(tài)不等于歷時。呂叔湘說:“我說的靜態(tài)研究指的是語句的分析,成分的歸類等等。我說的動態(tài)研究指的是句子內部各種成分之間的相互制約;一個句子可以怎樣不變內容(或基本不變)而改變形式;某句式適合于哪種環(huán)境(上下文及其他),環(huán)境有某種變動的時候,句式要不要隨之變化,如此等等。靜態(tài)的研究……是基礎,……(動態(tài))研究似乎更聯系實際。”80年代以來,胡浴樹、張斌、范曉倡導的“句法、語義、語用”三個平面理論又進一步促進和完善了靜態(tài)和動態(tài)研究相結合的方法論。18第十八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四)創(chuàng)新和務實的結合重語料、重歸納,“例不十、法不立”,是語言研究的傳統(tǒng),這是務實。稱呼女子不能稱“小姐”,要稱“美女”;“敬請期待”似乎也合法了,等等,這些都要語言事實支撐。有人提出,語言學的目的不是描寫事實,而是解釋事實,要解釋就要提出理論。外國人喜歡標新立異,不斷提出新理論,盡管不成熟也不怕,中國人卻一向謹慎保守。其實,理論和事實同樣重要,務實和創(chuàng)新不可偏廢。胡適說過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是個真理。19第十九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第二節(jié)語法分析的方法

系統(tǒng)的研究方法是學科成熟的標志之一。因此,方法論、方法對每一門現代科學都有重大意義。

一、結構主義的分析方法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期,在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中都展開了一場“結構主義革命”。著重結構分析、把握結構功能,著重整體分析、選擇最優(yōu)組合,成為所有現代科學追求的目標。試圖掌握、認識事物結構的方法,在語言學中被體現為一套結構分析的方法。其前期是結構語言學的方法,著重表層結構的分析;其后期則為轉換生成語言學的方法,著重深層結構的分析、揭示從深層到表層的生成。我們這里著重介紹前期。結構語言學的分析方法,50年代以來,在語法研究中運用得比較廣泛的有:(一)分布分析法,(二)直接組成成分分析法,(三)變換分析法,(四)替代法,(五)語義特征分析法,(六)語義指向分析法。20第二十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

(一)分布分析法

分布分析法是西方結構主義語言學廣泛采用的研究方法,特別是美國描寫語言學的。這個方法在40年代“文法革新”討論時引進我國,被改造為“廣義形態(tài)”或“功能說”,用于解決漢語詞類劃分的標準問題。此法的實質在于:語言單位(音位、語素、詞)可按其分布來分類,即按其在語言中的相互關系來分類。所謂分布就是指可以出現的語言環(huán)境和不可出現的語言環(huán)境的總和。換言之,分布,就是指某一要素在語流中與其他要素的搭配能力。如“不”可出現在動詞、形容詞前,不能在名詞前;“很”不能在名詞和一般動詞前,可出現在形容詞前;名詞可出現在數量短語后,形容詞、動詞不能。分布分析法最初用于研究音位,后來用于區(qū)分詞類。我國目前廣泛運用于詞類劃分的“功能(詞和詞的結合能力)”標準,就是借鑒于分布分析法的。21第二十一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

(二)直接組成成分分析法直接組成成分分析法,也叫做層次分析法,簡稱“IC分析法”。它的理論依據是:語言是一種層次體系。同學們都已經掌握了這種分析法,試分析:“坐在窗前的小孩看一本有意思的書”

對于此法,過去認為是只講形式,不講意義。這是一種誤解。美國語言學家派克、霍凱特都明確指出:(1)切分出來的IC(直接成分)要有意義;(2)切分出來的IC要有意義搭配可能;(3)切分出來的IC在語義上的搭配必須跟整體組合的原意相符。IC分析法也不等于“二分法”。它通常是二分,也可以三分、多分。22第二十二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

(三)變換分析法變換,指格式不同的句子間的轉換,或說幾種句式的互相改寫。變換的方式,常見的有:位移、添加、刪除、替代。句式的轉換,一般多限于句法同義句。句法同義句:句子的語法格式不同,但句中詞語間的語義關系相同。如“我們一定要修好淮河——我們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淮河一定要被我們修好——淮河,我們一定要修好”。(我們—施事,修—動作,淮河—對象、受事,好—動作的結果。)變換,一般要遵循“句子意思基本不變”的原則,不可隨意設造意思根本不同的另一個句子?!盎静蛔儭保瑓s也有差異,即“強調點、說明點、色彩等表達效果又有所不同”(傅雨賢1984)。其他變換例子:

⑴我們一定要修好淮河——我們一定要把淮河修好。⑵我不喝酒了——酒,我不喝了。⑶一件衣服十二元錢——十二元錢一件衣服。⑷張伯伯十分贊成你的婚事——對于你的婚事,張伯伯十分贊成。23第二十三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變換分析法可以分化句法多義。句法多義,指因語義關系的不同而造成的多義現象。(1)表揚袁芳的老師:1)老師表揚了袁芳。2)袁芳的老師受到了表揚。(轉換分析)(2)通知的人沒有來:

1)他通知的人沒有來。2)通知他的人沒有來。(轉換分析)(3)江面上架著浮橋:

1)江面上正在架浮橋。(持續(xù))

2)浮橋架在江面上。(存在)(轉換分析)(4)獵人打怕了老虎:

1、老虎被獵人打怕了。2、獵人打老虎,獵人怕了。(獵人打老虎打怕了)(轉換分析)有的句法多義(多義現象),層次分析法不能分化,只有用轉換分析法來分析。以上例(2)、(3)、(4)即是。24第二十四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變換分析法可以辨析狹義同構而異義現象。

狹義同構,指詞目、詞性、詞序和層次劃分都相同的格式。(1)A、禮堂里放著電影機。B、禮堂里放著電影。(處所詞+動詞+著+名詞)(2)A、他洗破了衣服。B、他洗怕了衣服。(代詞+動詞+動詞+了+名詞)(3)A、他洗白了蚊帳。B、他洗好了蚊帳。(代詞+動詞+形容詞+了+名詞)例(1)(2)(3)三組都是狹義同構格式,但各組中A句與B句各詞的意思或語義關系并不相同。說明,狹義同構格式,并非句法同義現象,下面通過轉換分析法予以揭示。

25第二十五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用轉換分析法揭示前頁的狹義同構異義現象:

(1)A、禮堂里放著電影機?!娪皺C放在禮堂里。

B、禮堂里放著電影?!娪胺旁诙Y堂里。(×)原來,A、B句中的“放”,意思各不相同。A指“安放、擺放”,是靜態(tài)、存在;B指“放映”是動態(tài)、持續(xù)。

(2)A、他洗破了衣服——他洗衣服,衣服破了。

B、他洗怕了衣服——他洗衣服,他怕了原來,A中“破”語義指向“衣服”,B中“怕”,語義指向“他”。(3)A、他洗白了蚊帳。——他洗蚊帳,蚊帳白了。

B、他洗好了蚊帳?!次脦ぃ春茫ńY束)了。原來,A中“白”語義指向“蚊帳”,B中“好”,語義指向“洗”。26第二十六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四)替代法替代法指在同一語法結構的范圍內以一個語言單位來替代或替換另一個語言單位。如:

我讀書/雜志/他的臉。可以互相替代的這些語言單位在結構中功能(句法職能)相同。替代法是結構語言學的重要方法之一。布龍菲爾德、皮特曼、派克、喬姆斯基、奈達、哈里斯、格里森,都列為一項重要的語法標準。替代法可以確定IC分析法切分成分的合理性,可以用來辨認音位、語素,也可以用來確定詞、短語的類型以及詞、短語內組成成分之間的關系。替代法與壓縮和擴展關系密切。以短的單位替代長的,就是壓縮;以長的單位替代短的,就是擴展。壓縮和擴展也都是分析方法:壓縮法和擴展法;它們在語法研究中也運用很廣。擴展法可以用來區(qū)分詞和短語,還是句子復雜化的途徑之一。27第二十七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五)語義特征分析法語義特征分析最早是人類學家在研究親屬詞語時運用的。這一方法在語義學中叫做“義素分析法”,運用很廣,是語義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語義特征分析法引進語法學中是近兩十年的事。人們采用這一方法來描寫實詞的搭配能力,或詞類次范疇(詞類的小類)的特殊搭配要求。在我國,是朱德熙(1981)最早引進,并成功地用來解釋歧義句式的成因。這一方法的運用,有助于解釋表層結構種種變化的內在原因,有助于詞類的層層再分類??梢哉f,80年代以來,漢語動詞再分類取得的成果,如提出:±〔自主〕、±〔動態(tài)〕、±〔給予〕、±〔附著〕、±〔持續(xù)〕、±〔成為〕、±〔移位〕、±〔有生命〕、±〔流體〕等,都是語義特征分析的運用。28第二十八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六)語義指向分析法語義指向,指復雜的句法結構中某個成分的語義與哪個成分發(fā)生聯系的問題。通常指的是與間接成分發(fā)生語義聯系的情況,同正常的情形不一樣。比如:

圓圓地畫了一個圈。(狀語指向賓語中心)

他洗得滿頭大汗。(補語指向主語)他把衣服洗得干干凈凈。(補語指向介詞賓語)

他吃飽飯了。(補語指向主語)上述句法結構中,有語義聯系的兩個成分之間并不具有直接組成成分的關系。語義指向分析法的運用,豐富了形式和意義相結合原則的內容,使語法分析更細密、更準確了;也讓人們更加認清了語言的復雜性。29第二十九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二、功能主義的分析方法

功能語言學認為,人類使用語言的需要決定了語言的結構形式,……功能分析旨在說明語言的使用方式,即意義是用什么形式來實體現的。語法學中的功能主義,最早當推布拉格學派的“句子實際切分”,后來則以倫敦學派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為代表。下面簡介他們的語法分析方法。30第三十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一)句子實際切分法捷克語言學家馬泰休斯在討論句子實際切分時提出,把句子分為兩個部分:敘述的出發(fā)點和敘述的核心。前者表示在一定的上下文或其他語言環(huán)境中推測出來的、說話人作為出發(fā)點的內容;后者則是對敘述的出發(fā)點所作的說明,代表說話人為了達到某中交際目的而敘述的新內容。馬泰休斯:敘述的出發(fā)點——敘述的核心;德國語言學家鮑斯特稱為:主位——述位;蘇聯語言學家克魯舍尼茨卡婭稱為:已知——新知;多數蘇聯語言學家稱為:主題”——述題;漢語語法分析稱為:話題——說明。稱說不一致,觀點是一致的,都同意把句子切分為兩個意義部分:主題和述題。主題提出“話題”(英語為topic),而述題則傳遞新的信息,對話題加以“說明”(英語為comment)。主題可以是主語,也可以不是;述題可以是謂語,也可以不是?!熬渥訉嶋H切分法”后來成為功能分析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31第三十一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二)句子功能分析法以倫敦學派的韓禮德為代表的功能語法注重的是話語分析,分析的對象主要是小句,也分析大于或小于它的語言單位。韓禮德特別重視語言的三種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篇章功能。概念功能,由經驗功能和邏輯功能組成。概念功能指對世界的各種經驗的表達;體現為及物系統(tǒng)(按:指施受等語義關系)、語態(tài)(按:如主動被動)、環(huán)境(按:如時間時態(tài))。人際功能表達說話人的身份、地位、態(tài)度、動機和他對事物、現象的推斷等;體現為言語角色和不同的語氣、情態(tài)、語調。篇章功能,指傳遞信息的功能,把語言成分組織為話語的功能;體現為主位結構:主位、述位和連位(把主位和述位連接起來的過渡成分),信息結構:已知、新知和接應,以及語言成分得以形成話語的途徑。功能學派的語法分析,主要是分析語言結構的這三種元功能。32第三十二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元功能分析舉例:(1)Thedukegavemyauntthisteapot.(按:公爵送給姑姑這個茶壺)在(1)中,Theduke成分具有三種元功能:作為“施事”,有表示經驗過程的功能;作為主語,有體現人際交流的功能;作為主位,有組織信息傳遞的功能。在這個句子中,三種功能都由一個成分承擔。下面例子中,三種元功能則由三個成分承擔:(2)Thisteapotmyauntwasgivenbytheduke.(按:這個茶壺是公爵給我姑姑的。)——Thisteapot為主位,myaunt為主語,theduke為施事。33第三十三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全面分析例(1):(1)Thedukegavemyauntthisteapot.第一步,結構分析:主語—謂語(動詞-間接賓語-直接賓語)。第二步,功能分析:主要是分析三種元功能,具體如下:

概念功能:施事(人)—動作(給予,可帶雙賓語)—當事(人)、受事(物)(及物系統(tǒng)),主動式(語態(tài)),過去時(環(huán)境:動作發(fā)生的時間)。

人際功能:平等身份(角色關系),敘述(語氣),肯定(情態(tài)),平直語調(語調)。

篇章功能:主位—述位結構,已知—新知結構。結構(形式)分析和功能分析是互補的,結構分析是基礎,功能分析是拓寬范圍,二者可以也應該結合。34第三十四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中心詞分析法

——又稱“句子成分分析法”,是傳統(tǒng)語法學使用的句子分析方法。

1、中心詞分析法的要點1)一個句子(單句)可分為兩大部分:主語部分和謂語部分??煞殖隽鶄€成分: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主語和謂語是主要成分,賓語和補語是連帶成分,定語和狀語是附加成分。2)標記:“║”分隔主語部分和謂語部分,══主語,——謂語,~~~~~~賓語,()定語,[

]狀語,<

>補語。3)詞擔當句子成分;除聯合短語和主謂短語外,短語不擔當句子成分,偏正短語、中補短語的中心詞是正部,動賓短語的中心詞是動詞。4)全部成分一次性標完,在同一個層次上反映。35第三十五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2、中心詞分析法的步驟1)把句子分成主語部分和謂語部分;2)依次找出主要成分主語和謂語,找出連帶成分賓語和補語,找出附加成分定于和狀語;3)給各個成分標上相應個符號標記;4)如果主語或賓語的修飾語有好幾個,那么一一找出、標明。(大雜院里的)(每個)人║[都][紛紛]吵嚷著(自己的)(那點)事情。36第三十六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3、中心詞分析法的作用1)方法簡便,易于操作。2)易于析出句子主干,有助于發(fā)現和糾正復雜或長句的語法錯誤。(人類及其祖先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完全]依賴<于地球上的生態(tài)平衡>.

定語

主語

狀語

謂語

補語3)有利于句型歸納。37第三十七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中心詞分析法的不足1)忽視句子的結構層次性;2)強調中心詞,把修飾成分看作附加成分,使得語義理解過程中容易出現偏差。她[不]同意(我)的意見?!庖庖姟K懒藸敔?。——他死。青年小栓救了隔壁王大爺的女兒?!∷ň攘伺畠骸?)短語不做成分,使得句子成分格局表現混亂。

(看)(踢)(足球)的少年失蹤了。[按:“看踢足球”,“看”是中心詞,為定語;“踢足球”“踢”是中心詞,為定語;剩下的“足球”還是定語。]

4)無法正確分析層次關系不同而造成歧義的句子。如:照片放大了一點兒。

咬死了獵人的狗。38第三十八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第二節(jié)語法的演變

語法在語言的三要素中穩(wěn)定性最強,但也有變化。一、組合規(guī)則的演變組合規(guī)則的發(fā)展重要表現為詞序的改變,句子成分位置(常式)的變化。印歐語系語言:賓+動→動+賓關系從句+主詞→主詞+關系從句修飾語+中心語→中心語+修飾語英語中用of將修飾語后移,是中世紀以后的事,10世紀時,用of的結構(修飾語后移)只占領屬結構的1%,到14世紀,增到85%。今天,屬格意義的前置和后置兩種形式仍然同時并存:thestudent’sbook/thebookofthestudent。39第三十九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漢語十分重視詞序,但從古到今詞序也有一些變化。其主要表現有:1)代詞“自”或“是”作賓語前置。如“忌不自信?!?“寡人是問?!薄獞?zhàn)國初期或中期,這種格式的“自”、“是”賓語后置為常式。2)疑問句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如“吾誰欺?欺天邪?”3)定句否定代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這兩種格式,自魏漢、特別是南北朝以后,賓語移到動詞后為常式。4)“大名+小名”:城濮城穎禽犢鳥烏草芥——這種情形估計出現在先秦之前;漢魏而至今,則為“小名+大名”,如,北京城北京市桑樹茅草。5)五四以后,出現了一些西化(歐化)結構,如偏正復句,偏句置后;“某某說”插在話語之間。40第四十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二、聚合類的演變語法聚合類的演變主要表現為形態(tài)的改變、語法范疇的消長、詞類的增減。印歐語出現了形態(tài)簡化的變化。原始印歐語,形態(tài)極其發(fā)達,據推測,名詞有三個性、三個數、八個格的變化。現代英語中,性的變化消失,雙數消失,格中也僅有一個屬格的形式“-,s”(代詞還保存著三個格,如hehimhis)??傊螒B(tài)已經大大簡化。41第四十一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漢語缺乏形態(tài),語法聚合規(guī)則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實詞的句法功能比古代確定,詞類界限比古代清楚(古代實詞活用頻繁);特別是自兩漢到南北朝,出現了量詞。二是出現了構詞詞綴,如“-子、-兒、-頭、老-”。還出現了類似“體”的意義的專用語素:“了”——完成體,“著”——持續(xù)體,“過”——經歷體。(按:“著、了、過”能否看作變形語素,人們看法很有分歧)“著、了、過”是隋唐以后逐步發(fā)展出來的。42第四十二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聚合規(guī)則的變化影響組合規(guī)則1、漢語出現了構詞詞綴,組合規(guī)則中隨之出現了派生詞構詞法。2、印歐語形態(tài)、語法范疇的簡化、消失,原來由聚合規(guī)則表示的詞與詞之間的語法關系,改由詞序和虛詞等組合手段來表示。如“女兒愛母親”這句話,在拉丁語中,因形態(tài)豐富,可以有6種詞序(詞序自由)而現代法語中僅有一種詞序(見《綱要》P257)。43第四十三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三.類推語言是既有規(guī)則、有條理,又到處存在著強式(不規(guī)則形式)和例外系統(tǒng)。因此語法中便有整齊劃一的趨勢和抗拒這種趨勢的矛盾。語法演變中存在著的一種促使語法規(guī)則化、條理化、整齊劃一的力量,叫語法類推作用。類推作用鏟平語法中的坎坷,推廣新規(guī)則的適用范圍,起著調整整頓的作用,給語言帶來更大的條理性。類推作用的效能有一定限度,一則它推不倒根基深厚的舊山頭,二則語言中的演變到處都在發(fā)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以語言總是達不到井然有條的境界,而類推作用也總是有它的用武之地。44第四十四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例如,漢語例:漢語的賓語從前置變?yōu)楹笾?,就是語法類推作用的表現和結果。因為古代漢語中“動-賓”格式占優(yōu)勢,“賓-動”格式是有條件的,處于劣勢,在語法的演變中,優(yōu)勢將戰(zhàn)勝劣勢,劣勢現象依優(yōu)勢現象而類推,最終整齊劃一,變成了“動-賓”格式。再如,英語例:膨脹:swell(現在時)——swollen(過去分詞,強式、不規(guī)則形式)

swell(現在時)——swelled(過去分詞,弱式、常式)45第四十五頁,共五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語法類推變化的特點是:1、語法類推是一種結構規(guī)則類比推廣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們是有意識地將新的規(guī)則類推到更多的語詞和句子上。2、語法類推演變中,符合演變條件的詞或句子的變化有先有后,不是一起變化。如中古英語中,強式(不規(guī)則)動詞約300多個,到了中古英語早期(十二三世紀)其中1/3出現了弱式變化;到了現代英語早期(十六世紀),又有一批強式動詞變?yōu)槿跏?;到了現代,僅有60多個采取強式變化?!吨笇稰.127)這種演變,大多有新舊形式共存過程,現代英語中仍取強式的60多個動詞中,有10多個強式弱式并存,如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