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學年完整公開課版中國建筑史8_第1頁
2023學年完整公開課版中國建筑史8_第2頁
2023學年完整公開課版中國建筑史8_第3頁
2023學年完整公開課版中國建筑史8_第4頁
2023學年完整公開課版中國建筑史8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封建社會后期建筑《中國建筑史》封建社會后期建筑(元、明、清1271年—1911年)一、元:(1271年—1368年)

蒙古族大約于公元7世紀登上歷史舞臺,13世紀強大了起來。他們南下入侵中原,滅掉了金朝和宋朝,又向西擴張,侵占了中亞、東歐,成為了版圖空前巨大的蒙古帝國。戰(zhàn)亂使經(jīng)濟發(fā)展停滯,甚至倒退,導至手工業(yè)的畸形發(fā)展。在建筑方面,各民族文化交流和工藝美術帶來新的因素,使中國建筑呈現(xiàn)出若干新趨勢。在此時期大量使用減柱法,但正式建筑仍采滿堂柱網(wǎng),

喇嘛教建筑有了新的發(fā)展。漢族傳統(tǒng)建筑的正統(tǒng)地位在此時期并沒有被動搖,并繼續(xù)發(fā)展。官式建筑斗拱的作用進一步減弱,斗拱比例漸小,補間鋪作進一步增多。此外,由于蒙古族的傳統(tǒng),在元朝的皇宮中出現(xiàn)了若干棕毛殿和畏兀爾殿等,這是前所未有的。一、城市建設:

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統(tǒng)領下攻占北京并一把火燒掉了金代中都。1272年,元朝定都北京。至此,北京終于從中國數(shù)以千計的城市中脫穎而出,第一次成為全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并延續(xù)到明、清兩代。在一片荒野上營建的大都城,由漢人劉秉忠,阿拉伯人也黑迭兒及科學家郭守敬共同規(guī)劃,是我國第一個按照《考工記》理想所設計的城市,具有方整的格局,良好的水利系統(tǒng),縱橫交錯的街道,和繁榮的市街景觀。

它以今天北海公園為中心,南城墻在今日長安街以南,北城墻在德勝門和安定門外小關一線,東墻在東直門和建國門,西墻在西直門和復興門。城墻四周有11個城門。元代城墻仍以土筑成,北城墻遺址上至今還有斷壁殘垣可供游人撫今追昔。

元大都城示意圖二、宗教建筑:

現(xiàn)存北岳廟德寧殿是我國現(xiàn)存元代木結構建筑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廟內的主體建筑。大殿建在高大的臺基之上,高30余米,重檐廡殿式,琉璃瓦脊,青瓦頂。檐下高懸元世祖忽必烈親筆題書的“德寧之殿”匾額。殿內繪有巨幅壁畫《天宮圖》,高約7米,長約18米。畫面色彩濃郁協(xié)調,線條流暢灑脫,據(jù)傳為唐朝關道子所繪,雖經(jīng)考證為元人仿唐代技法之作,但仍不失為我國美術史上罕見的杰作。北岳廟德寧殿

山西永濟縣永樂宮是元朝道教建筑的典型,也是當時全真派的一個重要據(jù)點。一九五九年修建三門峽水庫時為了免于水淹,遷到了現(xiàn)在的芮城縣城附近。永樂宮規(guī)模宏偉,氣勢非凡,建筑面積達八萬六千多平方米。宮門、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排列在一條五百米長的中軸線上。三清殿是永樂宮最大的殿,僅屋脊上的琉璃鴟尾就有三米高。這樣巨大的屋頂前坡用藍色琉璃瓦組成三個菱形圖案;殿檐周圍鑲著琉璃瓦邊,與殿內外的雕塑、彩繪相互輝映。三清殿保持著宋代特色,為元代官飾大木構之典型。

永樂宮內藝術價值最高的是精美的壁畫。三清殿內的壁畫是永樂宮壁畫的精華,面積共有403.34平方米。在4米多高、90多米長的巨幅壁畫上,展現(xiàn)了天神們朝拜元始天尊——老子的情景。永濟縣永樂宮

永濟縣永樂宮壁畫

三、塔:

元代起,從尼泊爾等地傳入西藏的覆缽式瓶形喇嘛塔又流行于中原?,F(xiàn)存單體塔的代表作品為北京妙應寺白塔。

妙應寺即白塔寺,位于北京阜城門內。遼道宗壽昌二年(1096年),曾在此修建過一座佛舍利塔。后來此塔毀于兵火。元世祖忽必烈敕令在遼塔遺址上修建一座喇嘛塔。這一工程由尼泊爾人阿尼哥主持,經(jīng)過8年精心設計修建,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竣工。北京妙應寺白塔

白塔通高50.9米,基座面積810平方米,從下至上由塔座、塔身、相輪、華蓋和塔剎五部分組成。塔座高9米,分為3層。下層為護墻,平面成方形。中層與上層均為折角須彌座式,平面呈現(xiàn)"亞"字形,四周均向內遞收二折,形似房屋的四出軒。其轉角處有角柱,輪廓分明。上層須彌座上周匝放有鐵燈龕。大須彌座式基臺之上為一巨型覆蓮座,即以磚砌筑并雕出的巨大的蓮瓣,外涂白灰。蓮座外尚有五道環(huán)帶形"金剛圈",用以隨托塔身。塔身為一巨大的覆缽,形如寶瓶,也叫塔肚,直徑18.4米外形雄渾穩(wěn)健,環(huán)繞七條鐵箍,使塔身成為一個堅固的整體。

塔身之上又是一層折角式須彌座,用以連接塔身與相輪。相輪層層拔起,下大上小,呈圓錐形,共13層,故名為"十三天"。相輪是鑒別此類塔年代的標準。凡早期喇嘛塔,十三天部分較為粗壯,下大上小,形如圓錐。而到了明、清,這一部分上下的大小逐步接近,不少清代喇嘛塔的十三天相輪幾乎接近圓柱形了。華蓋之上就是塔的最上部分——塔剎。佛塔的剎頂多作仰月或寶珠,而此塔剎乃為一銅制小型喇嘛塔,高4.2米,重4噸,金光閃爍,耀眼醒目。

四、科學建筑:

元世祖忽必烈統(tǒng)一中國后,為了促進農(nóng)牧業(yè)的發(fā)展,于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任用著名的科學家郭守敬、王恂進行一次規(guī)模巨大的歷法改革。郭守敬首先提出:“歷之本在于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于儀表”的正確主張。在元世祖忽必烈的大力支持下,在歷法的改革中,經(jīng)他之手創(chuàng)造了許多技術含量很高的天文儀器。當時,他在全國建立了27個觀測站,位于河南登封告成的觀星臺,就是當時全國的中心觀測站。觀星臺是我國天文科學發(fā)展史上的寶貴遺產(chǎn)和重要的實物資料,對于研究我國天文史和建筑史都有很高的價值。觀星臺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天文建筑,也是世界上一座著名的天文科學古跡,它反映了我國古代天文學發(fā)展的卓越成就。二、明:(1368年—1644年)

明朝是在元末農(nóng)民大起義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漢族地地主階級政權。明初采用各種發(fā)展生產(chǎn)的措施,使社會經(jīng)濟迅速恢復和發(fā)展。手工業(yè)生產(chǎn)和對外貿易十分繁榮。隨著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建筑也有了進步,主要表現(xiàn)為:一、磚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墻:

元之前,雖有磚塔、磚墓等,但木架建筑均以土墻為主,磚僅用于鋪地、砌筑臺基與墻基等。明以后才普遍采用磚墻。磚墻的普及又為硬山建筑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出現(xiàn)了全部用磚拱砌成的建筑物:南京靈谷寺無梁殿、北京故宮皇史樓等。南京靈谷寺無梁殿五臺山顯通寺內的無量殿五臺山顯通寺內的無量殿為用磚砌成的仿木結構重檐歇山頂?shù)慕ㄖ?,?0.3米。這座殿分上下兩層,明七間暗三間,面寬28.2米,進深16米,磚券而成,三個連續(xù)拱并列,左右山墻成為拱腳,各間之間依靠開拱門聯(lián)系,型制奇特,雕刻精湛,宏偉壯觀,是我國古代磚石建筑藝術的杰作。無量殿正面每層有七個閣洞,閣洞上嵌有磚雕匾額。無量殿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是我國無梁建筑中的杰作。二、琉璃面磚、琉璃瓦的質量提高,色彩更豐富應用面更加廣泛:琉璃面磚廣泛用于塔、門、照壁等建筑物。如明成祖時建造的南京報恩寺塔,高達80米,是一座9層的樓閣式磚塔,外表面全部用琉璃磚鑲面,使用了多種釉色。山西大同的九龍壁,北京的琉璃牌坊,都表明了明代琉璃工藝水平的提高。南京報恩寺塔山西大同-九龍壁三、木結構方面,經(jīng)過元代的簡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構架:斗拱的結構作用減少,梁柱構架的整體性加強,構件卷殺減化。

因此,明代官式建筑形成一種與前不同的特色,形象較為嚴謹穩(wěn)重,但不及唐宋的舒展開朗。斗拱的作用減弱,利用梁頭向外挑出的作用來承托屋檐的重量。四、建筑群的布置更為成熟:

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環(huán)境來形成陵墓肅穆氣氛的杰出實例。二者總體布局的形制是基本相同的,但孝陵結合地形,采用了彎曲的神道,陵墓周圍數(shù)十里內有松柏包圍。而十三陵則用較直的神道,山勢環(huán)抱,氣勢更為宏偉。明代建成的天壇是我國封建社會末期建筑群處理的優(yōu)秀實例。北京故宮的布局也是明代形成的,清代僅作重修與補充。它嚴格的對稱布置、層層門闕宮宇和庭院空間相聯(lián)結組成龐大建筑群。北京故宮明孝陵方城五、官僚地主私園發(fā)達:

尤其江南一帶為盛,南京、杭州、蘇州及太湖周圍許多城鎮(zhèn)都有不少私家園林。六、官式建筑的裝修、彩畫、裝飾日趨定型化:

明代的家具也聞名世界。另外,風水術在明代已達極盛期,這一中國建筑史上特有的古代文化現(xiàn)象,其影響一直延續(xù)到近代。蘇州留園明代代表建筑:一、西安鐘樓:

鐘樓座落在西安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處。樓上曾有大鐵鐘一口,每晨擊鐘報時,故名鐘樓。高36米,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原在西大街廣濟街口,明萬歷十年(1582年)移建于此。鐘樓從下向上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呈正方形,四面開券洞門,由地平至樓頂通高36米。樓深廣各五間,環(huán)以回廊,憑欄四望,可飽覽古城全貌。樓分兩層,三重檐四角攢頂。樓檐四角如鳳展翅,綠琉璃覆蓋的攢頂上為金色寶頂,一層墻壁刷白,顯得雍容華貴,似唐風尤存。西安鐘樓明代代表建筑:二、飛云樓:

飛云樓在萬榮縣解店鎮(zhèn)東岳廟內,相傳始建于唐,現(xiàn)存者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重建。樓面闊5間,進深5間,外觀三層,內部實為五層,總高約23米。底層木柱林立,支撐樓體,構成棋盤式。樓體中央,四根分立的粗壯天柱直通頂層。這四根支柱,是飛云樓的主體支柱。通天柱周圍,有32根木柱支擎,彼此牽制,結為整體。平面正方,中層平面變?yōu)檎劢鞘郑饫@一圈廊道,屋頂輪廓多變;第三層平面又恢復為方形,但屋頂形象與中層相似,最上再覆以一座十字脊屋頂。

飛云樓體量不大,但有四層屋檐,12個三角形屋頂側面,32個屋角,給人以十分高大的感覺。各層屋頂也構成了飛云樓非常豐富的立面構圖。屋角宛若萬云簇擁,飛逸輕盈。此樓樓頂,以紅、黃、綠五彩琉璃瓦鋪蓋,木面不油漆,通體顯現(xiàn)木材本色,醇黃若琥珀,樓身上懸有風鈴,風蕩鈴響,清脆悅耳。

飛云樓三、清:(1636年—1911年)

清代是少數(shù)滿族貴族對各族廣大人民的統(tǒng)治,清初采取了某些安定社會、恢復生產(chǎn)的措施。乾隆時,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達到了清代的極盛期。建筑上大體因襲明代傳統(tǒng)。一、供統(tǒng)治階級享樂的園林達到了極盛期:

清代帝王苑囿規(guī)模之大,數(shù)量之多,是任何朝代不能比擬的。在北京西郊興建暢春園,在承德興建避暑山莊。江南各地大興造園之風。二、藏傳佛教建筑興盛:

順治二年開始建造的西藏布達拉宮,既是達賴喇嘛的宮殿,又是一座巨大的佛寺,這所依山而建的高層建筑,表現(xiàn)了藏族工匠的非凡才能。清代還在承德山莊東側與北面山坡上建造了12座喇嘛廟,俗稱“外八廟”。是清代建筑中難得的上品。承德外八廟承德避暑山莊1承德避暑山莊2西藏布達拉宮三、住宅建筑百花齊放、豐富多彩:

由于清朝疆域遼闊,居住建筑類型特別豐富,遺物也最多。各地區(qū)各民族由于生活習慣、文化背景、建筑材料、構造方式、地理氣候條件不同,開成居住建筑千變萬化。如北京四合院,皖南民居,閩南土樓等特色民居。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布置圖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合院建筑的代表。它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有游廊聯(lián)接,起居十分方便。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非常適合獨家居住。院內,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開門,一家人在里面和親和美,其樂融融。由于院落寬敞,可在院內植樹栽花,飼鳥養(yǎng)魚,疊石造景。居住者不僅享有舒適的住房,還可分享大自然賜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多用粉墻黛瓦,給人以素雅之感。在南方,房屋的山墻喜歡作成“封火山墻”,可以認為它是硬山的一種夸張?zhí)幚怼T诠糯丝诿芗哪戏揭恍┏鞘?,這種高出屋頂?shù)纳綁?,確實能起到防火的作用,同時也起到了一種很好的裝飾效果。

客家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民居建筑。土樓分方形土樓和圓形土樓兩種。圓形土樓最富于客家傳統(tǒng)色彩,最為震撼人心。客家人原是中國黃河中下游的漢民族,1900多年前在戰(zhàn)亂頻繁的年代被迫南遷。在這漫長的歷史動亂年代中,客家人為避免外來的沖擊,不得不恃山經(jīng)營,聚族而居。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