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案板塊一中國古代史第三單元第8講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與遼夏金元的統(tǒng)治_第1頁
歷史教案板塊一中國古代史第三單元第8講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與遼夏金元的統(tǒng)治_第2頁
歷史教案板塊一中國古代史第三單元第8講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與遼夏金元的統(tǒng)治_第3頁
歷史教案板塊一中國古代史第三單元第8講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與遼夏金元的統(tǒng)治_第4頁
歷史教案板塊一中國古代史第三單元第8講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與遼夏金元的統(tǒng)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遼宋夏金元時期(916-1368年)是我國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繼續(xù)發(fā)展的時期,文化成就達到我國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1)政治:從若干民族政權并立逐步走向統(tǒng)一,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各民族呈現出互相交融的趨勢;元朝結束了多民族政權并立的局面。(2)經濟:封建經濟繼續(xù)發(fā)展,商品經濟發(fā)展水平超過前代;南方經濟獲得較快發(fā)展,經濟重心南移;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qū)擴展;海外貿易空前繁榮。(3)文化:封建文化高度繁榮;各民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突出,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外傳;理學有了較大發(fā)展;文學藝術逐漸平民化、通俗化。第8講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與遼夏金元的統(tǒng)治課標要求1.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方面的新變化。2.通過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fā)展和相關制度建設,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键c定位1.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背景、措施及影響。2.北宋統(tǒng)治危機出現的原因、表現及影響。3.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內容及影響。4.遼、西夏、金政治制度的特點及與宋的關系。5.元朝的建立、統(tǒng)一和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主題一兩宋的政治和軍事1.宋初的政治和軍事(1)北宋建立: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北宋。(2)加強中央集權措施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長官知州,節(jié)度使逐漸變?yōu)樘撱曉O諸路轉運司統(tǒng)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wèi)京師,鎮(zhèn)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分散機構權力中央樞密院專掌軍政,三司專掌財政,與宰相分權,并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樞密院與禁軍管理機構“三衙”分權,前者有調兵權但不統(tǒng)兵,后者統(tǒng)兵但無權調兵地方設轉運司和平行的四個路級機構,從不同方面對各州進行監(jiān)控和節(jié)制。州一級增設通判,與知州共同簽署文書,彼此制約。初期為州(府、軍、監(jiān))和縣二級,后改道為路,形成路、州(府)、縣三級制(選必1,P6)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罷免宿將兵權,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大力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guī)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影響積極強化了中央集權,有效地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和安定消極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也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思維拓展宋代崇文抑武政策崇文抑武政策指北宋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北宋制定這一政策的目的是防止武將跋扈,而不是輕視武備和軍隊。這一政策一方面使北宋軍隊戰(zhàn)斗力變差,在與少數民族政權的戰(zhàn)爭中,多吃敗仗;另一方面,使宋朝科技發(fā)達、文化昌盛,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情況的發(fā)生,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2.王安石變法背景措施結果(1)北宋財政危機和邊疆危機嚴重。(2)慶歷新政失敗。(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富國方面(1)官府向農民提供農業(yè)貸款;(2)官府撥巨資從事商業(yè)經營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強兵方面(1)對農民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2)逐漸恢復“兵農合一”的征兵制效果并不明顯思維拓展王安石變法的實質王安石變法是在不觸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為解除封建地主階級危機而進行的富國強兵的改革運動,沒有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tǒng)治危機。3.南宋的偏安(1)南宋建立:1127年,金滅北宋,北宋康王趙構在應天府稱皇帝,后定都臨安,史稱南宋。(2)宋金關系戰(zhàn)爭南宋初年,宋軍在與金軍對抗中素質明顯提高,形成幾支較有戰(zhàn)斗力的部隊,尤以岳飛指揮的“岳家軍”戰(zhàn)績卓著和議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紹興和議。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朝繳納“歲貢”對峙議和以后,維持南北對峙的局面視角1北宋中央集權的加強材料宋太宗在即位之初曾詔告天下:“先帝創(chuàng)業(yè)垂二十年,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紀律已定,物有其常,謹當遵承,不敢逾越?!薄笆聻橹?,曲為之制”立法原則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后代學者曾將這八個字概括為:“以防弊之政,為立國之法?!薄幾圆窇椚骸吨袊ㄊ贰犯鶕牧喜⒔Y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北宋的“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立法原則的理解。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背景:鑒于唐朝后期以來軍閥割據、政局動蕩的歷史教訓,以及北宋通過發(fā)動兵變建立的現實,統(tǒng)治者有針對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措施: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派文官出任知州,削弱地方長官的權力;設轉運使控制地方財權;收地方精兵加強禁軍;設通判等加強對地方的監(jiān)察。分散中央機構權力,設樞密院、三司和參知政事分割宰相軍權、財權和行政權力。同時,對統(tǒng)兵權與調兵權進行分割。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大力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guī)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有效地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和安定。但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拓展深化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特點和認識(1)特點守內虛外宋朝吸取唐朝外重內輕造成藩鎮(zhèn)割據的教訓,制定了守內虛外的國家戰(zhàn)略,重點防范內部可能出現的隱患,放松對外部威脅的防范。這導致了宋代邊境的空虛,在與少數民族政權的戰(zhàn)爭中幾乎是屢戰(zhàn)屢敗強干弱枝鑒于唐朝的藩鎮(zhèn)割據,宋代從軍事、經濟方面大規(guī)模削弱地方實力,強化中央對地方財政的控制,雖然防止了割據勢力的出現,但是造成了地方實力不足,不利于邊疆地區(qū)的防衛(wèi)分化事權宋代普遍分化軍權、相權、地方權力,使其互相牽制,有效地加強了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但是,分權過細,造成保守拖沓的政治風氣,官員過多過濫,造成財政危機崇文抑武這是兩宋的基本國策,一方面,文人的社會地位提高,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榮;另一方面,軍事人才受到打壓,不利于宋代對少數民族政權的戰(zhàn)爭(2)認識鮮明的務實性是針對五代積弊進行的調整,有效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濃厚的時代性重文輕武,取士增加,政治開放,文官政治最終確立,官員隊伍的專業(yè)化趨勢明顯可貴的政治理性皇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相權、文官、諫官、史官、儒家思想等因素制約,避免了絕對專制手段的和平性宋代政治變革的手段和平,彰顯政治智慧本質宋代政治本質上依然屬于君主專制制度,專制集權體制的深層問題并未解決視角2王安石變法材料“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寧、宣和之際(崇寧,1102-1106年,為宋徽宗早期年號;宣和,1119-1125年,為宋徽宗后期年號),而禍亂極矣?!薄祆洹吨熳诱Z類》“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張法令,馴至靖康之難,人皆咎安石為禍首,而不知實根柢于神宗之有雄心也?!薄w翼《廿二史札記》依據材料,概括朱熹和趙翼對王安石變法認識的異同點。你認為王安石變法最終失敗的原因還有哪些?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相同點:王安石變法用人不當;王安石變法危害甚大,使民生痛苦;王安石變法導致北宋滅亡。不同點:趙翼認為王安石變法的過失根源在于宋神宗的雄心。(2)失敗原因:變法操之過急,未考慮社會的承受能力;變法的措施實施效果有限;觸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對;宋神宗去世后,保守派重新得勢,新法被廢除。拓展深化辯證認識王安石變法的作用進步性變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加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王安石變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的進步王安石能夠對北宋的積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這種勇于改革和敢于斗爭的精神,值得肯定局限性王安石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tǒng)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tǒng)治危機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為出發(fā)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的改變,負擔依然沉重變法在實際推行中存在一些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引起人民的反對主題二遼夏金元的統(tǒng)治1.遼夏金的統(tǒng)治及與兩宋關系(1)政權建立及政治政權及建立時間民族建立者政治遼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機南、北面官;遷徙中的行營成為國家政治中心西夏1038年黨項族元昊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同時有一套本民族稱謂的官稱金1115年女真族完顏阿骨打①遷都:1153年,遷都燕京,將燕京改名為中都;②制度:“猛安謀克”;③盛衰:12世紀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穩(wěn)定,經濟繁榮,史稱“大定之治”。世宗死后,統(tǒng)治逐漸衰落概念闡釋猛安謀克制猛安謀克制是女真人在氏族社會末期的部落組織,完顏阿骨打對其加以發(fā)展。猛安謀克制是兵民合一的制度,它既是軍事組織又是地方行政組織。猛安謀克制的推行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進程,在女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起了巨大作用。(2)與兩宋的關系宋遼關系北宋與遼簽訂協議,獲得了北部邊防的基本安定宋夏關系雙方達成和議,西夏保持帝號,同時向北宋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宋金關系1141年紹興和議,宋金之間形成南北對峙局面思維點撥宋代民族政權之間的“戰(zhàn)”與“和”“戰(zhàn)”是暫時的,對交戰(zhàn)雙方都是一種災難?!昂汀笔侵髁?,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強,推動統(tǒng)一進程。2.元朝的統(tǒng)治(1)統(tǒng)一:1276年,元軍占領南宋都城臨安。1279年,元軍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tǒng)一。(2)措施交通修筑驛道,設立驛站中央機構宰相機構是中書省地方管理中央委派官員代表中書省處理地方事務。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東地區(qū)由中書省直轄外,全國共設10個行省。形成省、路、府、州、縣多級行政制度。(選必1,P6)邊疆治理①對吐蕃:由直屬中央政府的宣政院進行管理。②對西域: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管理軍政事務,加強對西域的管轄。③對臺灣:在澎湖設置巡檢司,履行行政管理職能,以經略臺灣圖解歷史元朝的中央官制唐代的中書省是中央決策機構之一,掌管國家政令的草擬;元代的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司,是全國最高行政機構。(3)民族關系民族交融很多蒙古人遷入中原,同漢族雜居相處元朝時,來自中亞、西亞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國,同漢、蒙古、畏兀兒等民族長期相處、不斷通婚,逐漸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國回族的前身四等人制目的蒙古統(tǒng)治者為了保障自己的統(tǒng)治利益措施對不同民族采取差別對待措施,被后人概括為“四等人制”,依次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視角1遼夏金元的制度建設材料元代的行省制度采取“犬牙交錯”的原則,將自然環(huán)境差異極大的地區(qū)拼成一個省級行政區(qū)。行省既是朝廷的派出機構,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掌國庶務,統(tǒng)郡縣,鎮(zhèn)邊鄙……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地方官吏的選用主要由中書省和吏部負責,調動行省所屬軍隊須皇帝批準。行省事務處理實行圓議連署制與分領制相結合。在圓議連署制下,數名行省正官共同議政決策,“事從公議”。分領制指錢糧、兵甲、屯種、漕運四大職事由正官分別執(zhí)掌。——摘編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特點。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行省的設置采取“犬牙交錯”的原則;行省具有地方財政、軍事、行政、司法等事權;行使權力時受到中央的節(jié)制;地方權力間的分權與制約。拓展深化1.遼、夏、金政治統(tǒng)治的特點及原因(1)特點①都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進的政治制度內容,如遼和西夏都沿用唐代官制;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舉制度。②對本民族和漢人實行不同的統(tǒng)治方式,如遼統(tǒng)治者采取“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政治制度。(2)原因:遼、西夏統(tǒng)治的北方地區(qū)游牧民族和漢族的經濟文化發(fā)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差異,為了適應這些地區(qū)的不同情況而采取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的管理方式。2.元朝行省制的特點和作用(1)特點①權力結構二元性:行省具有雙重性,既是中央派出機構,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②“大而不?!保浩胶饬酥醒肱c地方勢力,既有利于中央集權,又給地方留出了部分權力。③以中央軍事控制為目的,采取“犬牙交錯”的原則。④省官互遷,防止省官任期過長而形成裙帶關系網。(2)作用積極采取“犬牙交錯”原則劃分地方行政區(qū)劃,加強中央集權調整中央與地方關系,發(fā)揮地方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地方有適度權力,軍政大權集中,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鞏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是中國省制的開端消極打破山川形便對行政區(qū)劃的限制,削弱文化認同視角2遼夏金元時期的民族關系與華夏認同材料內容出處“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薄段簳ば蚣o》“遼之先,出自炎帝……奇首(遼先祖名)生都庵山,徙黃河之濱?!薄哆|史·太祖本紀》“受命之君,當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萬世所尊,宜先?!薄哆|史》卷七十二“詔設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學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點檢……(地方)設路、府、州、縣?!薄督鹗贰ぐ俟僦尽贰办胩茍蛴谄疥?,虞舜于廣寧,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陽?!薄侗笔贰の罕炯o第三》“其(孔子)道可尊,使萬世景仰?!薄督鹗贰の踝诒炯o》根據材料概括指出少數民族政權華夏認同的主要角度,評析少數民族政權華夏認同的歷史作用。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角度:血緣認同;文化認同;制度認同。作用:為其政權合法性尋找歷史依據,有利于鞏固政權,穩(wěn)定對中原地區(qū)的統(tǒng)治;有利于學習借鑒漢文化,促進本民族的發(fā)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動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拓展深化北方少數民族在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fā)展中的作用(1)民族遷徙與交錯雜居分布格局的形成。漢族與北方游牧民族之間通過大規(guī)模的雙向流動,各民族間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態(tài)進一步形成并不斷發(fā)展。元代更是形成了新的民族,如回族等。(2)勸課農桑與經濟上的相互依存。北方民族政權逐漸適應并在適宜農耕的區(qū)域“勸課農桑”,使農業(yè)經濟逐漸進入北方傳統(tǒng)的游牧經濟區(qū)域,提升了北方游牧民族經濟的發(fā)展水平。(3)尊孔習儒與政治文化制度交流與創(chuàng)新。北方民族政權在承襲自身文化傳統(tǒng)的同時,不斷學習中原的漢文化和統(tǒng)治制度。元代更是首創(chuàng)行省制度,設嶺北、遼陽、云南行省,加強對邊疆地區(qū)的管轄。將西藏、臺灣都正式納入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4)“海內一家”的政治理念。少數民族統(tǒng)治者以“中國之主”自居,拓展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中國”的內涵。(2022·江蘇卷)元朝創(chuàng)建行御史臺“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專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議行御史臺隸屬行省。經重臣董文用據理力爭,該圖謀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臺不受行省節(jié)制在法令上被確認。這說明元代()A.行省長官的特權受到否定B.地方權力的監(jiān)督機制得到改善C.地方的吏治問題得以解決D.行省事務最終由朝廷大臣決定[命題設計]聚焦考點元代政治制度——行御史臺情境設置行御史臺的創(chuàng)設與權限(社會情境)[解題指津]易錯排查行省長官的特權受到否定,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通過材料信息無法判斷地方吏治問題解決程度,排除C項行省事務最終由皇帝決定,排除D項關鍵能力考查獲取有效信息和歷史理解素養(yǎng)能力。根據材料“元朝創(chuàng)建行御史臺‘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臺不受行省節(jié)制在法令上被確認”可知,元朝建行御史臺監(jiān)察行省,江淮行省“欲專肆”建議行御史臺隸屬行省,未能得逞,之后行御史臺不受行省節(jié)制在法令上被確認,說明行御史臺能夠更好地監(jiān)察地方,地方權力的監(jiān)督機制得到改善,B項正確1.(2022·全國乙卷)宋朝在州府設通判,重要州府設兩名,民戶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則必置。通判有自己專屬的衙門通判廳,與知州(府)共議政務、同署文書,“有軍旅之事,則專任錢糧之責”。據此可知,設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規(guī)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軍事能力 D.削弱州府權力答案A解析題干信息重點闡釋了通判的建制員額、職責權限,通判的設置起到了協理政事、審核把關、權力監(jiān)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規(guī)范化和流程化、彌補知州(知府)不足之處、避免出現重大失誤以及防止權力的濫用、誤用,因此設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規(guī)范地方行政,A項正確;“干政”是指干預朝政(中央權力),題干信息說的是地方,且通判是文官,B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約,不能提升軍事能力,排除C項;通判與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權力,州府總體權力未變,只是分散了,削弱的是知州的權力,排除D項。2.(2021·1月浙江選考)關于馬可·波羅是否到過中國,歷來有爭議。分析下表雙方的辯論觀點,選項中合理的是()否定方觀點肯定方觀點元代中文文獻中沒有對馬可·波羅的記載來華外國人不可能都被記載,即使記載,也可能遺失《馬可·波羅游記》存在錯載史實以及漏載中國特有的長城、茶葉、漢字等事物書中關于中國的多數記載已得到印證,未記載特有事物,可以合理解釋《馬可·波羅游記》稿本眾多且內容不一致稿本有差異但不影響主體內容馬可·波羅沒有到過中國,可能是依據某種波斯的導游手冊,編造出游記迄今為止沒有發(fā)現有這種導游手冊A.根據《馬可·波羅游記》錯載或漏載某些元代特有事物,可否定其真實性B.判斷《馬可·波羅游記》的真實性,應從總體上看其是否提供了得到印證的資料C.歷史研究要勇于懷疑,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以論帶史D.學術觀點須資料確證,如無實證,擱置爭議,自圓其說答案B解析根據表格內容可以看出,對于馬可·波羅是否到過中國存在爭議,所以要判斷《馬可·波羅游記》的真實性,應該從總體上看其是否提供了得到印證的資料,故選B項;《馬可·波羅游記》會“漏寫”一些關于中國的事物,涉及多種因素,不能由此否定其真實性,排除A項;“以論帶史”明顯有過多的主觀色彩,排除C項;學術觀點必須資料確證,排除D項。3.(2020·山東卷)王安石在變法中“募饑民修水利”,以“賑救食力之農”“興陂塘溝港之廢”。與“煮粥賑災”“開倉放糧”等賑災方式相比,王安石此舉力圖()A.盡量減輕政府的救災負擔B.穩(wěn)定災區(qū)的社會秩序C.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生計問題D.建立政府抗災救荒體系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募饑民修水利”“賑救食力之農”“興陂塘溝港之廢”等關鍵信息可知,這一措施既可以救濟受災農戶,又可以修建水利設施,促進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給農戶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生計問題,故選C項;材料未涉及“減輕政府的救災負擔”,排除A項;“募饑民修水利”與“煮粥賑災”“開倉放糧”都有利于穩(wěn)定災區(qū)的社會秩序,并非其與其他賑災方式相比的不同點,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募饑民修水利”,未涉及其他抗災救荒措施,無法得出“建立政府抗災救荒體系”,排除D項。4.(2018·天津卷)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國庶務,統(tǒng)郡縣,鎮(zhèn)邊鄙……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地方官吏的選用主要由中書省和吏部負責,調動行省所屬軍隊須皇帝批準。這表明元朝()A.地方擁有適度權力B.地方缺乏實際權力C.行省權力集中專斷D.君主專制得以加強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關鍵信息行省“凡錢糧、兵甲……無不領之”可知行省有實際權力,但地方官吏和軍隊由中央管轄,由此可知地方擁有適度的權力,故A正確,B錯誤。根據材料“地方官吏……由中書省和吏部負責,調動行省所屬軍隊須皇帝批準”可知,行省的權力受到中央的制約,C錯誤;行省體現的是地方行政制度,它的實行加強了中央集權而非君主專制,D錯誤。5.(2022·南通???宋代地方財賦多備藏于各州,元代將直屬州府所征的賦稅送至各行省的直屬倉庫進行儲藏,并由中央授權的個別專職官員進行提調。這一變化()A.擴大了行省治理自主權B.導致了各州府經費短缺C.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D.強化了中央對地方控制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宋代地方各州可儲藏財賦,而到了元代直屬州府所征賦稅須由直屬倉庫進行儲藏,并由中央授權的專職官員進行提調,說明中央強化了對地方的控制,故選D項;材料沒有體現擴大行省治理自主權,排除A項;對地方財賦控制的加強并不一定會導致各州府經費的短缺,排除B項;材料不能表明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排除C項。課時精練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48分)1.(2022·泰州二模)唐后期至五代時,樞密使一職先是以宦官充任,曾一度左右宰相任免,插手皇帝廢立,后多為武將,權傾將相。宋初,樞密使多以文臣出任,專掌軍政,與宰相分權。宋初統(tǒng)治者此舉意在()A.削弱宰相權力 B.結束藩鎮(zhèn)割據C.防止權臣亂政 D.提高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樞密使一職在唐后期至五代時權力非常大,到宋初,樞密使大大縮小了其權力范圍,防止其專權亂政,加強了皇權,故選C項;題干內容述及樞密使權力范圍的縮小,與“宰相權力”無關,排除A項;藩鎮(zhèn)割據涉及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而樞密使屬于中央權臣,與“地方”無關,排除B項;樞密使權力的縮小,使得其不能夠“權傾將相”,“與宰相分權”,這與“行政效率”無關,排除D項。2.(2022·南通調研)宋初的統(tǒng)治者以路作為高層行政區(qū),按照交通路線為主劃分。每路設轉運司、刑獄司、常平司和安撫司四個機構,隸屬中央各部,分別負責地方財賦、監(jiān)察司法、糧食儲備平抑物價、治安邊防的職能。據此可知,路的設立()A.體現重文輕武的理念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對后世體制影響深遠D.削弱地方割據的基礎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宋代的路作為高層行政區(qū),將地方權力分割為財政、司法等不同內容,隸屬中央,意在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割據的基礎,故選D項;宋代重用文臣,武將受到多方面的牽制,體現重文輕武的理念,材料無從得出,排除A項;過度分割地方權力導致機構臃腫,辦事效率低下,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路的設置,并未提及其影響,排除C項。3.景德元年(1004年)澶淵之盟,北宋承認契丹占領燕云十六州的合法性;慶歷二年(1042年)遼索取周世宗時收復的關南十縣地,宋增加銀絹十萬了事;紹興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割讓北中國與女真貴族。上述現象的出現反映出宋代采取的治國策略是()A.重文輕武 B.強干弱枝C.歲幣政策 D.守內虛外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宋代在處理邊防問題時沒有采取強硬的態(tài)度維護領土主權,總是以息事寧人的態(tài)度將領土讓予他人,由此可以看出宋代采取守內虛外的政策,將管控的重心放到內部,故選D項;重文輕武在材料中無從體現,排除A項;強干弱枝主要指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材料強調的是邊防問題的處理,排除B項;材料中只有處理關南十縣問題時采取了歲幣政策,并非普遍現象,排除C項。4.“湖湘學派”創(chuàng)始人胡安國(1074—1138年),評述秦滅梁之事曰:“按《春秋》滅梁者,秦也。圣人不書‘秦滅’,而書‘梁亡’者,不能守在四鄰而溝公宮,亡其自致也。今勤王大眾不以擊敵,而以治城池。金帛用物不以募戰(zhàn)士,而以賂敵國。堂堂大宋,萬里幅員,奚至陵藉如此其甚哉!”胡安國意在()A.痛斥秦滅梁的行徑B.糾正歷史記載錯誤C.喚起強國御敵意識D.鞏固理學主導地位答案C解析材料提到宋代地域遼闊,金錢不用來修繕城池壯大軍事而是去賄賂敵國,認為這會招致和梁一樣被滅亡的結果,旨在喚起國家的御敵意識而不是委屈求和以圖暫時的安穩(wěn),故選C項;對秦滅梁只是客觀陳述,主要目的是警示宋朝廷,排除A項;歷史記載并沒出錯,胡安國只是想以史為鑒,排除B項;理學的相關內容和材料中的表述沒有直接聯系,排除D項。5.(2022·無錫月考)有學者認為,北宋中期,地主階級內部劇烈分化,為變法提供了一些條件,但始終沒有產生過一股足以不斷推動變法前進的強大力量,王安石變法中各股地主政治勢力都是朝后退步。這意在說明,當時()A.經濟的發(fā)展導致地主階級的分化B.過度中央集權的弊端日益顯現C.王安石變法不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D.統(tǒng)治階級缺乏政治自救的能力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可以看出該學者認為王安石變法最終失敗是歷史的必然,這說明宋朝的統(tǒng)治階級缺乏政治自救的能力,故選D項;題干內容的著重點在于“但”后面的內容,并且在題干內容中也沒有分析“地主階級內部劇烈分化”的原因,排除A項;題干內容沒有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B項;王安石變法是符合歷史發(fā)展潮流的,并且題干內容著重分析的是其失敗的原因,排除C項。6.宋太宗時期,參知政事寇準勇于自任,深得皇帝信任,他就任帶來了參知政事法定權力的調整;魯宗道、陳執(zhí)中擔任參知政事時,在皇帝默認或是支持下,使參知政事的權力與地位獲得了上升。這說明()A.制度的運作受人為因素的影響B(tài).參知政事權力膨脹成為行政首腦C.皇權與相權間的矛盾不斷加劇D.參知政事的設立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勇于自任,深得皇帝信任”“在皇帝默認或是支持下”可得出,參知政事這個官職的權限受到皇帝和官員個人因素的影響,A項正確。7.(2022·無錫模擬)王安石變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富國的目的,但變法的內容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打擊了他們的特權,故遭到激烈反對,最終導致變法失敗。這說明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是()A.觸及權貴利益忽略了政治之改革B.對宋初加強中央集權未有效調整C.執(zhí)行過程用人不當加重百姓負擔D.沒有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tǒng)治危機答案A解析由題干可知王安石變法打擊了權貴的利益,遭到權貴的反對而失敗,故選A項;中央集權不是王安石變法要解決的弊端,排除B項;題干未提及用人及其帶來的后果,排除C項;題干針對的是其失敗的具體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項。8.北宋時,宰相和樞密院各掌文武二柄,彼此牽制。只有當戰(zhàn)事爆發(fā)的時候,宰相才會兼任樞密院長官,兼具文武大權于一身。進入南宋后,出現了宰相長期兼任樞密院長官的現象。這一變化說明()A.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B.北宋冗官問題弊端顯露C.南宋面臨國防壓力更大D.宰相權力反彈威脅皇權答案C解析北宋只有當戰(zhàn)爭爆發(fā)時,宰相才會兼任樞密院長官,以提高效率,適應戰(zhàn)爭需要;南宋后,宰相長期兼任樞密院長官,這說明南宋戰(zhàn)爭頻繁,民族矛盾更加尖銳,即南宋面臨的國防壓力更大,故選C項;宋代實行“重文”政策,形成皇帝與“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文官的地位非常高,而材料強調的是宰相職權變化的原因,排除A項;冗官指多余的官,人浮于事、機構臃腫,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宰相兼具文武大權,權力增大,但不一定威脅皇權,排除D項。9.1007年,宋朝應黨項首領李德明的要求與其進行榷場貿易,西夏建立后雙方就此還簽訂了合約。1057年西夏擾邊,宋朝警告說:“要以違約則罷和市?!焙髞硪蚱浯尾还Ь?,宋朝停止榷場互市。英宗治平初年,西夏“求復榷場”,宋方不許。后其上章謝罪,宋才恢復榷場。這反映了宋朝()A.在處理民族關系上的軟弱性B.對外貿易政策的靈活多變C.利用經濟手段處理民族關系D.政治統(tǒng)一促進了邊界貿易答案C解析根據“要求與其進行榷場貿易,西夏建立后雙方就此還簽訂了合約”,以及宋朝榷場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看出,宋朝通過經濟手段處理民族之間的關系,C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宋朝處理民族關系的軟弱性,排除A;材料強調的不是政策的靈活多變,而是一種手段,排除B;當時沒有統(tǒng)一,排除D。10.(2022·揚州模擬)1042年,遼興宗在給宋仁宗的信中寫道:“封圻(疆土)殊兩國之名,方冊(典籍)紀一家之美?!钡诙?,他又寫道:“兩朝事同一家?!逼湟庠诒磉_遼和宋()A.政治上親如一家 B.經濟上有互補性C.文化上有認同感 D.關系上相互依賴答案C解析材料中遼興宗強調的是遼和宋之間在文化上的認同感是一致的,故選C項;遼宋作為并列的政權,始終存在紛爭和差異,政治上親如一家用來形容兩個政權的關系不夠準確,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表現和經濟類型相關的內容,排除B項;宋遼之間不是相互依賴,是在綜合考慮實際情況的前提下兩個政權之間的相互妥協,排除D項。11.據統(tǒng)計,金代六部尚書共227人,女真族97人、漢族108人、契丹族13人、渤海族9人。據此可知,金代政權()A.中央始終為三省六部制B.北方漢族占據主導地位C.促進了北方民族的交融D.實現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可知,金代六部尚書除了女真族,還有漢族、契丹族、渤海族,由此可知金代統(tǒng)治者注意任用各民族的人才,推動了民族交融,故選C項;“始終”不符合史實,海陵王完顏亮改革后,中央為一省六部制,排除A項;“占據主導地位”不符合史實,金代政權中占據主導地位的還是女真族,排除B項;“實現了”不符合史實,雖然金代主張各民族平等,但實際上漢族遭到女真統(tǒng)治者的防范和猜忌,排除D項。12.下表為不同史籍中對元朝的相關記載。由此可知,元朝建立初期()記載出處“至元元年(1264年)……墾中興、西涼、甘、肅、瓜、沙等州之土為水田若干,于是民之歸者戶四五萬,悉授田種,頒農具”宋濂《元史》至元十一年(1274年),在澤州有許多因為躲避戰(zhàn)亂沒有回家的農民,當地長官主張將他們失去的土地歸還,認為“俟業(yè)主至,當析而歸之”宋濂《元史》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政府曾下令,“凡北方諸色人寓居者亦就籍之”吳松弟《中國人口史》A.流民問題有所緩解B.政府嚴格限制土地買賣C.百姓負擔十分沉重D.社會統(tǒng)治秩序漸趨穩(wěn)定答案A解析元代建立之初,屯田開荒、制定戶籍制度、歸還逃亡農民的土地,這些措施有利于緩解流民問題,故選A項;B、C兩項分別錯把材料中的控制人口等解讀為限制土地買賣、百姓負擔沉重,故排除;材料只體現了元初統(tǒng)治者的治國措施,并未顯示社會統(tǒng)治秩序漸趨穩(wěn)定的過程,故排除D項。13.某學者說:“(元朝行省)無視歷來與劃界密切相關的幾條最重要的山川邊界——秦嶺、淮河、南嶺、太行山的存在……湖廣行省以湖南、湖北為主體,而又越過南嶺有廣西?!庇^察如圖可知湖廣行省的布局()A.以山川形便為基本原則B.囊括了自然和人文差異很大的區(qū)域C.不利于中央對地方的管理D.增強了元朝在國防和經濟上的實力答案B解析湖南、湖北兩省之間有長江這一自然界線,而越過南嶺也等于在突破自然邊界,湖南、湖北與廣西又屬于不同的民族文化,所以湖廣行省的布局囊括了自然和人文差異很大的區(qū)域,故選B項;湖廣行省不是以山川形便為基本原則的,排除A項;湖廣行省打破了山川形便和人文差異,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排除C項;題干提到的是湖廣行省的布局情況,不會改變國防和經濟實力,排除D項。1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